靈感範文站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案(多篇)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案(多篇)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從生活經驗出發,層層深入地逐步完成對乘法意義的體驗。

2、培養孩子遷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總結規律的能力。

3、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完成對乘法意義的體驗,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建立“數一數”的數學模型,並運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義和必要性。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小松鼠在松樹林裏採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幫他們數一數嗎?

二、問題探究

師:哪位同學能幫小松鼠數一數?

1、你打算怎樣數,才能又對又快呢?

2、五個五個的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松果?

3、提問:指着第一堆松果提問,這堆松果有五個,是1個5,一共是5個松果,怎樣列乘法算式呢?

4、提問: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問,這兩堆松果有兩個五個松果,是2個5,一共是10個松果,怎樣列乘法算式呢?

5、談話: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個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嗎?

三、體驗感悟

1、組織學生彙報,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2、你有好的辦法記住這些算式和得數嗎?

3、引導學生整理口訣

4、組織學生多種形式背誦口訣

四、實踐應用

第1題:對口令

1、老師說“四五”,同學說“二十”

2、老師說“四五二十”同學說“4×5”或“5×4”

3、同桌對口令,男生女生選代表對口令完成第2、3、4題和數學遊戲

五、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談談你的收穫?

六、佈置作業

一課一練第7頁

板書設計:

數松果

1×5=5,2×5=10,3×5=15,4×5=20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

5×5=25,5×6=30,5×7=35,5×8=40

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

5×9=45五九四十五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案 篇二

教學內容: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會用米、釐米量,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能力點:1、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5、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1、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6、養成認真、一絲不苟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1、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7、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1、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8、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釐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鬆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彙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鬆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麼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釐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彙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麼?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釐米,釐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釐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釐米。還有哪段是1釐米?你發現了什麼?(每一大格都是1釐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認識幾釐米。

師:我們知道1釐米有多長,那2釐米、3釐米……又是多長?

問:2個1釐米是幾釐米?4釐米裏有幾個1釐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釐米的一段嗎?

3、用釐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釐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鬆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麼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蒐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在古代,沒有尺子時,人們用什麼進行測量?(手腳)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長度。

課後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釐米。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釐米。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米尺、軟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是1釐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釐米、4釐米、5釐米、8釐米、10釐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並回答量的結果。

4、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現了什麼?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後,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釐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釐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釐米作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釐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認識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並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一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瞭解這根繩子有多少釐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釐米?”“也就是1米等於多少釐米?”學生回答後,

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並讓學生齊讀兩遍。

三、拓展運用:

1、教師出示1盤捲尺,告訴學生這是1盤捲尺,用它可以量比較長的距離。量跳遠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1米=( )釐米 100釐米=( )米

5米=( )釐米 200釐米=( )米

實踐活動:試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度。

量跳遠的距離。

(指導學生:要先確定兩個點,一個是跳的起點,另一個是跳完後腳後跟所在的點(終點)。量的時候,尺子要從起點拉到終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課後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5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能力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學難點: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直尺、各種直、彎的實物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一幅圖,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彎的,問:走哪條路比較近?

爲什麼?師: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

1、認識線段。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和彎的吸管、鉛筆、繩子、直和彎的鐵絲等,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麼?

找出你認爲直的東西。

從鉛筆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們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書本的邊等都有兩個端點。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並在線段的兩端點兩個點,告訴學生這就叫做線段。

問:我們身邊哪些東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爲什麼?

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2、線段可以度量嗎?

試量課本第5頁的線段,互相交流量法。師總結:先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點,再看線段的右端點對着尺上的刻度數是幾就是幾釐米。

3、畫線段。

用手勢表示3釐米大約有多長。是畫3釐米長的線段,並說出畫法。

總結: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鉛筆尖沿着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釐米的地方,再標上兩個端點,並且在線段下面寫上3釐米。

討論:用斷尺怎樣畫出3釐米長的線段?

三、拓展運用: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爲走哪條路最近?

3、畫一條5釐米長的線段。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實踐活動:估一估,再量一量。

課後小結: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6~7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學會量整釐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釐米長的線段。

2、知道1釐米、1米的實際長度,鞏固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能力點: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認真細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學會量整釐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釐米長的線段。

教學難點:估測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實物、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這單元我們學了什麼?小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學生彙報整理的結果。

誰能比劃一下1釐米有多長,1米呢?我們身邊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什麼是線段?估測線段的長度。

三、拓展運用:

1、拿一張紙條,量出3釐米、5釐米、10釐米。

2、小組合作量鉛筆、本子、墨水瓶、成員的身高、課桌。

3、練習一第6題。先估測一下所量物體有幾個小方塊長,再用小方塊實際測量一下,然後將估測與實測的結果對比,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4、練習一的8題。先估計每條邊的長,再實際測量,交流測量的方法。

5、第9題,學生動手試一試,再計算,說明計算的方法。

6、第10題,先估計,再量一量。

開放題:1、數線段。

2、小紅離學校有三條路可走,走哪條路最近?

課後小結: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會恰當的選擇長度單位

3、會比較大小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一千米有多長?生活中有那些距離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約要多少時間?跑了?

3、千米和米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二、新課

1、教學例3

問:大家知道三峽嗎?我們的三峽大壩呀,全長2300米,他長嗎?

我們北碚有一條高速公路叫什麼?誰知道?

其中有一條隧道,長6公里

你門說,大壩和隧道誰長?

學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後彙報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換成米,還可以把米換成千米

2、練習

(1)對口令,選擇合適的單位

教室長8()公路長800()飛機飛行高度8000()火車每小時開60()

(2)說說大約幾千米

引導學估計

1675千米大約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學生看圖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

三、作業

練習十二1-4

2題,學生看題目要求和圖,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後在做

學生獨立作業

四、課後記

第3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79頁例4,80頁課堂活動,81-82頁練習十二5-9

教學目的:

1、讓學生體會毫米的實際長度

2、會簡單的單位換算

3、會選擇正確的單位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1千米有多長,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麼關係?

3、3657米大約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課

1、教學例4

學生拿出直尺,請觀察,直尺上長度單位都有哪些?

學生逐漸觀察得出許多小格,這每一個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說是1mm,學生讀

這些小格把1釐米分成了幾份?

學生觀察數

得出分成了10份,那麼一釐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釐米=10毫米,學生讀

毫米是比釐米小的長度單位

2、感知1毫米

請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

學生自己比劃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體嗎?

拿出2分硬幣,量一量有多厚,大約是毫米

還有嗎?

學生在量

3、整理長度單位

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們從大到小排一排嗎?

教師板書:千米米分米釐米毫米

相鄰兩個單位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三、練習

1、80頁1

學生獨立完成後訂正

2、80頁2、3

學生測量

3、完成81頁5-9

四、課後記

五、時分秒

1、能認識,寫鐘錶的具體時刻

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

3、能進行時分面的簡單換算

4、能計算經過時間,知道珍惜時間,會合理安排時間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案 篇四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觀察實物,使學生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空間相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2.經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狀的活動,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

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

正確辨認從不同側面(左側面、右側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盲人摸象這個故事嗎?誰來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學生講故事)大家想一想爲什麼同一頭大象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才能比較準確。

二、探究體驗

1.活動一:觀察物體找圖片(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看到的情景有時不一樣)。

(1)觀察找照片: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擺了木頭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學坐在不同的位置,請從你的位置仔細觀察,然後把你觀察到的圖像從這些圖片中找出來,放到自己的面前。

着重討論側面的不同點。先說你坐在幾號位,再說說你看到的是木頭大象的哪一面,選的是哪張照片?這兩張照片都是側面,這兩個側面有沒有什麼不同呢?

(2)彙報:請一小組的同學上臺彙報。

(通過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課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親身實地的觀察,更加清楚直觀學習本課。)

(3)討論:老師這兒還有一張圖片(從上面拍的),討論一下,這是從哪個角度拍的呢?四個同學當中誰站起來看到的和圖片上的一樣?

(4)請小組長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屜裏。

2.活動二:根據照片,判斷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給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張照片,請大家猜猜這兩張照片分別是誰從哪個角度拍攝的?

(2)學生彙報交流。

3.鞏固練習:

(1)同學們做的太好了,現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放着一個茶杯,請你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個茶杯,並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2)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題,小組之間交流方法。

(3)獨立完成第三題,教師指名回答。

四、課堂總結

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才能比較準確。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觀察實物,使學生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空間相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2.經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狀的活動,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正確辨認從不同側面(左側面、右側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師:出示餅乾盒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下面三幅圖是誰看到的?

二、探究體驗

1.活動一:觀察長方體找圖片(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看到的情景有時不一樣)。

(1)觀察找照片: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擺了長方體,四位同學坐在

不同的位置,請從你的位置仔細觀察,然後把你觀察到的用圖畫出來。

(2)彙報:請一小組的同學上臺彙報。

說說你看到的是長方體的哪一面,畫的是哪種圖?

這兩張照片都是側面,這兩個側面有沒有什麼不同呢?

(3)討論:老師這兒還有一張圖片(從上面拍的),討論一下,這是從哪個角度拍的呢?

(4)和它們對着的三個面是什麼樣的?

(5)請小組長把長方體和圖片收到抽屜裏。

2.活動二:觀察正方體和球

每個小組的學生從前面、側面、上面觀察,看到的分別是什麼圖形,畫下來。

(2)學生彙報交流。

3.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2)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題,小組之間交流方法。

(3)獨立完成第三題,教師指名回答。

四、課堂總結

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才能比較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