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二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高二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高二語文教案 篇一

設計思想

1 文本維度。這首詞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宋詞單元。詞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和音樂性,語言富有張力。《醉花陰》瀰漫着濃濃的相思,濃濃的愁緒,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品味。

2 學生維度。時下的中學生,喜歡閱讀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遠離了文學經典,很難再被一首首古詩詞感動。很難再與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語文教師有責任帶領學生在美麗的古典詩歌家園裏徜徉,讓其心靈得以滋養,得以淨化。

3 教學理念。依着本真閱讀的理念。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與詩詞語言親密接觸,去感悟詩詞內在的意義和神韻,發現其魅力,獲得恆久的感動。

教學目標

1 反覆吟詠,體會詞的聲律之美。

2 運用聯想和想象,領悟情景渾然交融的意境。

3 品味語言,充分感受相思的悽苦與美麗,體悟詞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反覆誦讀,品味語言,使學生人情入境。

難點:深人品讀詞中的意象,領悟意境。

教學設想

1 課型:品味鑑賞課。

2 教學方法:誦讀、品評、點撥。

3 學習方式:自主發現、自主品味、自主表達。

4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時數 1課時

資料鏈接

徐北文主編《李清照全集評註》(濟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興林《情深調苦意雅技高》(《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陶文鵬《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3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幻燈片一: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風棲梧》)

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請先讀一讀,然後說一說理由。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幅相思的圖畫,品讀李清照獨守空閨時向遠在山東的丈夫趙明誠寄去的濃濃的相思。

二、活動之一:誦讀——感受韻律之美

1 學生自由誦讀。

要求注意字音,注意韻腳,注意節奏。

誦讀提示:

①注意重音。例如“佳節又重陽”中“又”字要重讀。

②注意韻腳。這首詞運用了“晝”“獸”“透”“後”“袖…瘦”等六個仄聲韻,一韻到底,表現出和諧、統一的音樂美。仄聲字短促急迫,從音樂效果看,仄聲韻較沉悶,容易傳達愁苦的情緒。

③注意節奏。例如“有暗香盈袖”爲1-2-2式,應讀成“有,暗香,盈袖”。

④注意語調。讀時要緩慢低沉,氣徐聲凝。

2 請一位學生誦讀,另一位學生評價。

3 再請全班學生靜靜地閱讀。

三、活動之二:品味——體悟情感之美

1 瞭解學生的閱讀感受,可以拈取“愁”這個情感基調。

2 學生活動:自主發現、自主品味“愁”的具體表現。

3 結合誦讀,品味語言。根據學生自己的發現相機點撥,師生、生生完成對話交流。例如:

①“薄霧濃雲”勾畫一種暗淡陰沉的天氣,烘染出一種陰鬱的氛圍。也襯托出女詞人煩悶的心緒。“薄霧濃雲”,可以說是抒情主人公心境過濾、染色後的景象,也可以說是她心中之愁雲慘霧外化所產生的“幻景”。其實,暗淡陰沉的自然景觀與孤獨傷感的情懷已完全融爲一體。

②“永”,白晝如此漫長,着實令人發愁!重陽佳節,即農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時節,依地理常識看,白晝應是越來越短,怎麼會是“永晝”呢?原來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思把它拉長爲“永晝”。

③“銷”字寫出香料慢慢燃燒,煙霧緩緩騰起:騰起的又何嘗不是愁、不是苦?!時光悄然流逝,而相思之苦何時有個盡頭!

④“又”字表明與親人離別已久,獨過佳節已非一回。重陽節又是親人團聚、共登高處、飲酒賞菊之時,而“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個“又”字包含多少美麗的回憶,而又包含多少委屈與無奈,傷感與愁苦!也有人認爲,“又”字可以理解爲“卻又是”,在此處起遞變和加重語氣的作用。索然寡居時,碰上一般性的節日,譬如說端午節,也還罷了,可恰巧遇上重陽節。詞人意在突出這個佳節思親懷人之情的熾烈。

⑤“半夜”和“晝”“黃昏”聯繫起來思考,委婉地表達了對丈夫思念之殷切,已達到了每時每刻之地步。

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何以成爲千古名句?“瘦”字又包蘊怎樣的情感?

這三旬一方面暗示自己在離別中的憔悴與期待,另一方面顯示自己的芳華與清品。

有一種版本爲“人似黃花瘦”。“比”與“似”孰優孰劣?

答案不求統一,自圓其說即可。“比”,重在程度,超過幾分,意味更勝;“似”,重在物我合一。憐菊即憐人。

引用名家論述(出示幻燈片二):

李清照先是忘了自己,同情於菊花之之瘦,次又發現自己之瘦,最後才見出自己之瘦還有過於菊花者,她的生命似早已與菊花化而爲一了。(李長之《論李清照》)

結尾一句是高潮,也是千古名句。人們都公認其言美妙無比。一則,以簾外之黃花與簾內之玉人相比擬映襯,境況類似。形神相似,創意極美;再則,因花瘦而觸及己瘦,請賓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則,用人瘦勝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達了詞人離思之重,與詞旨妙合無間,給人以餘韻綿綿,美不勝收之感。(劉乃昌《李清照詞鑑賞》)

4 再請學生誦讀。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是一顆心。”誦讀時,要求學生把自己放進去。

四、活動之三: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1 詞主要通過什麼抒發愁情的?

“黃花”“黃昏”“酒”“西風”等意象極力傳達相思之愁情。

2 播放背景音樂,請學生閉目想象。學生充分想象後,教師隨着背景音樂輕吟此詞。

3 師生交流:想象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古代文人的感傷往往通過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去表現。你想到的也許是,薄霧迷濛,彌散四周,濃雲凝重,堆浮天際,一位才女,獨守空房,情思脈脈;也許是,夜半時分,涼意襲人,一位佳人,獨宿紗櫥,孤枕難眠,愁腸百結;也許是,夕陽西下,東籬秋菊,暗香盈袖,一位詞人,形單影隻,思夫情弦,再次撥動;也許是,西風捲簾,黃菊清瘦,一位少婦,玉容憔悴,楚楚可憐……

五、活動之四:練筆——表達詩意之美

以“相思”爲話題寫一個句子。寫好後讓學生逐一朗讀。形成一首首現代詩。

例句(出示幻燈片三):

相思是風箏,飄飛的你,永遠在我的視線裏。

相思是暗夜裏那盞不眠的燈,醒亮着寂寞。

相思是眼角悄然流下的紅淚,染紅了西邊的天空。

六、齊背全詞

七、總結(出示幻燈片四) “無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調。元人詞曲往往宗之。”(清代陳廷焯評《醉花陰》)

相思是如此美麗,而又如此悽苦。但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還有多少相思?你如果在現實中體驗不到相思,那麼請到《詩經》《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裏去尋找吧!

八、教師改詩相贈(出示幻燈片五)

相 思

晚來的風搖曳燭影

驚醒了

蜷縮在夢裏的冷

北去的雁銜去相思

傷感了多少西風

系在窗櫺上的眼神

枯瘦一地的黃花

寂寞了一個人的黃昏

卻盛開着滿野的柔情

九、佈置作業

1 從課外蒐集有關相思的詩詞作品進行賞析。

2 將《醉花陰》改寫爲一首散文詩或現代詩歌。

高二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重點﹞

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總有些困惑?有人說,我整天冥思苦想,埋頭看書,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說,我上課真的是認真聽講了,也覺得聽懂了,但是一做題就不會了;有人說,我認真努力地學習了,付出了,可考試總是成績平平。我們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臥薪嚐膽,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對現實中的自己又總是有些無奈。今天,讓我們走進荀子,走進他的《勸學》,希望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給我們指明一條前行的路。

二、解題

勸,勸勉,鼓勵。學,學習。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們已經粗略地翻譯完了這篇課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生答: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

2、從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看,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讓我們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學究,穿着灰色長袍,正襟危坐,拖着長腔,講着一堆枯燥、乏味、單調的大道理時的情形。這篇文章是這樣嗎?

(二)讓我們分析第二段(學生齊讀,老師糾正讀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幾個比喻句?(學生回答:五個)請讀出並翻譯前兩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卻比蓼藍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成的,卻比水溫度低得多)經過提取的過程,靛青不再是蓼藍的顏色,經過凝結的過程,冰的寒冷也不同於水,說明經過某種人爲或自然的變化過程,事物可以改變原有的性質。第一句已發展成固定的成語。(學生回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裏是說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們還記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嗎?(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並無本質區別。)那麼就此看來,這兩個比喻是爲了說明什麼呢?(答:因爲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說明人經過一定的學習,本性就會發生變化,知識就會豐富,能力就會提高。)

2、那麼通過學習改變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覆到過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個比喻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個比喻是什麼?(答: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雖又槁暴,不復挺者,輮使爲然也。並翻譯: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即使又曬乾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爲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已經改變的本性,是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特性的,學習對於人的本性的改變有着決定的不可逆轉的作用。

3、略講: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同樣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經過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成爲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4、請同學們概括本段所講的內容。(答: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三)朗讀第三段。(老師正音)

1、第一句話的前半部分講到了思和學,強調的是什麼?(答:學習。)後半部分,用了哪個比喻句?(答: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學習的作用可以開闊人的視野。)

2、找出四組比喻句並翻譯: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②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順着風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③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達到。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絕,橫渡。藉助船隻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淺顯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來的,但它卻是作者細心安排的,是爲了說明一定道理的。我們思考:“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是由於人的本身固有條件發生了變化嗎?(答:不是。)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麼原因纔有這種效果呢?(答:是善於藉助外物“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憑藉外界條件,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人工條件,都能幫助我們彌補不足。)自然導出本段最後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生通性),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爲君子,是因爲君子善於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罷了。

請一位同學概括本段的內容:學習的作用是彌補不足。

(四)導入下一段:學習能夠改變、提高自己,能夠彌補不足,那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第四段。大家齊讀第四段。並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個)。

1、先分析前四個比喻句。(學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由土到山,是一個由少到多的積累過程。)這是哲學上的一個量變過程,堆積成高山,那裏的氣候條件就發生了變化,請大家用地理知識來解釋這一現象;(答:迎風坡降雨等),是哲學上講的質變,是一個飛躍。(用同樣的方法分析“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相反“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說明不積累就將一事無成。找一位同學概括這四句話所強調的內容是什麼。(生答:學習要善於積累。讓學生聯繫生活說說積累的好處,學生說及:我們的讀書筆記,成語,名言警句等的積累是一種量變過程,伴着積累,伴着成長,氣質就發生了變化,是質變過程。)

2、要想做到長期積累,我們該如何做呢?讓我們分析下兩組比喻句。第一組比喻:騏驥與駑馬對比,說明客觀條件的優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只要堅持就能取得成功,(爲了活躍氣氛,更易於理解,舉龜兔賽跑的故事。)第二組比喻:“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生舉鐵杵磨針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實,說明做事要堅持不懈。)

3、做到堅持不懈還不夠,我們還必須做什麼呢,請看最後一組比喻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學生譯出兩個定語後置的句子,說出“上”與“下”的用法以及實詞“強”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學生說出“寄託”的古今異義)通過蚓與蟹對比,說明學習要專心。

四、略析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五、分析語言特色

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並不是開始我們所想象的老學究那枯燥、乏味的說教。

六、總結

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好文章,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會賦予它新的內涵,我們推想荀子寫此文的初衷,是針對自己提出的“性惡論”中的“惡”採取的一種措施,要加強後天的學習,來增強自身的修養,去除惡的本性,改變自己不良的天性,成爲有學問、有修養的謙謙君子。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應該超越古人,上升到我們這個時代的高度:我們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因爲學習能開闊人的視野,學習能增長人的學識,學習能改善人的生活,學習能提高人的品位,學習能改變人的命運。請學生舉例子(張海迪、海倫·凱勒……)

七、作業

1、寫一篇一二百字勸學文字。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用多媒體)

勸學

《荀子》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板書設計1

板書設計2

《祭十二郎文》測試 篇三

1、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請歸取其孥(nú) 形單影隻(zhī) 不省(xǐng)所怙(hù)

B、乃能銜(xián)哀致誠 雖萬乘(shèng)之公相 丞相薨(hōng)

C、其餘奴婢(bì) 嗚呼哀哉!尚饗(xiǎng) 中年兄歿(mò)南方

D、並令守汝喪(sàng) 聞汝喪(sàng)之七日 吾不以一日輟(chuò)汝而就也

2、下列加點詞解釋全部錯誤的一項是( )

A、比(等到)得軟腳病 輟汝而就(接近) 斂不憑(憑藉)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歿 使者妄稱以應(答應)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 抱無涯之戚(憂傷) 吊(撫慰)汝之孤與汝之乳母

D、遠具(準備)時羞 止(停止)一歲 既(既然)又與汝就食江南

3、下列句中加點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不省所怙 吾往河陽省墳墓

B、將成家而致汝 銜哀致誠

C、汝之子始十歲 始速禍焉

D、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4、加點的“其”字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其後四年,而歸視汝。 ②止一歲,請歸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⑦其餘奴婢,並令守汝喪。 ⑧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 ⑩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①其後四年,而歸視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動搖者欲脫而落矣。

⑤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 ⑥將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句中加點詞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 B、將成家而致汝

C、去今之墓而葬焉 D、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雙音節詞,其意義和用法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幾何不從汝而死也 B、又可冀其成立邪

C、教吾子與汝子……如此而已 D、未可以爲信也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譯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

——你叔父超過了七天,纔得到你喪亡的消息,於是就懷悲哀之情向你表達祭奠的誠意。

B、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

——繼承先人的後代,在孫子輩中只有你,在兒子輩中只有我。

C、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者非其真邪?

——唉!難道是真的這樣嗎?還是在做夢呢?還是這傳來的消息不可靠呢?

D、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話有說完的時候而哀痛之情卻不能終止,你是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

9、下列表述不正確的兩項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爲序,故“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韓老成的四叔。

B、古代禮俗稱幼年喪父爲獨,老而無夫爲寡,老而無子爲孤,老而無妻爲鰥。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種文體,《祭十二郎文》是韓愈爲侄兒韓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摯,悽惻動人,與清代袁枚的《祭妹文》並舉。

D、本文雖記敘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但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字字是淚,後人稱爲“祭文中千年絕唱”。

E、韓愈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創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幾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10、下列對課文的鑑賞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韓愈幼年喪父,由兄嫂撫養成人,與十二郎雖是兩輩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爲長祭。作者追以往,念後事,有切膚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從心底流出,跌宕頓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個“嗚呼”,悲天搶地;四十個“汝”字,如對其人,一稱叫、一傷痛、一悲切、一嗚咽,催人淚下。

D、全文貫注着一個“情”字,“言有窮而情不可終”,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寫成的。

11、作者在祭文第八段中回憶叔侄二人在往來書信中討論侄兒所患軟腳病一事,作用是( )

A、探究侄兒的死因。

B、根本不相信侄兒死於軟腳病。

C、對侄兒是否死於軟腳病仍持懷疑態度。

D、對沒能重視侄兒所患疾病的追悔莫及。

12、作者說:“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這話表達出怎樣的心境?( )

A、作者表示不再想活着了,願與侄兒同去。

B、作者表示不想在人世間再追求什麼,只求把兒女撫養成人而已。

C、作者表示以實現侄兒遺願爲自己最終心願。

D、作者看到侄兒的死,深感活在世上真是一點意思也沒有。

二、簡答、翻譯題:

13、祭文開頭一節敘寫身世、家世的不幸有什麼作用,請分兩點陳述。

14、文章細敘“二人三會三別,終因謀官求祿,行蹤漂泊無定,不得會合而成永別”有什麼作用。

15、文章寫少者、強者歿而長者、病者存,申寫十二郎之死全出意料,作者是怎樣表達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的?

16、文章中寫自己“想到雙方幼子的撫養和期望,又不得不回到求生的現實中來”時,連用兩個“嗚呼哀哉”有什麼作用?

17、翻譯下列句子(第3題爲劃線句):

(1)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澤矣。

(2)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

(3)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①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土,則如之何?”王曰:“己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②。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意義,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2、領悟品味哲理性語言。

【教學重點】

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意義。

【教學難點】

領悟品味哲理性語言。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語:

同學們,從呱呱墜地起,你們已走過十多個年頭,在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對生命都有過怎樣的認識呢?

多媒體展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願每個人都珍視生命、熱愛生命。今天,我們將藉助蒙田的《熱愛生命》來領悟生命的意義,認識生命的本真。

2、品味下列語句,說出你的理解。

A.“我們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

(生命是經過數十億年的時光演化而來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傑作。無可比擬。)

B.“生之本質在於死。”

(有生就有死,沒有死也就沒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

C.“只有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因爲好好享受過生活,對死亡就不感到遺憾。)

D.“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着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關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用“豐盈充實”的生活使生命相對延長。)

3、延伸文章內涵:

問:由本文你能夠領悟到生命的本真嗎?

蒙田在《熱愛生命》中說:人們總是喜歡把生命的時間用“度日”來概括,其實,壞日子,要飛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嚐。只有不懂生活的人,纔會以爲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於將它打發、消磨掉,彷彿這是一件苦事、賤事似的。而我卻覺得它值得稱頌,富於樂趣。如果我們覺得生命不堪重壓或是白白虛度此生,那隻能怪我們自己。因此,只有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惱。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我才能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爲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我想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暫,越要使之過得豐盈飽滿。

其實,生命的時間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而每一個人如何對這有限的時間加以精確利用,使自己的生命過得充實,卻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從中國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人儘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憫中,仍然能夠發掘詩意的本質和快樂的天性。

孔子一生輾轉於各諸侯國之間,理想不得實現,曾經因爲長得像陽貨而被圍困於陳蔡,斷糧七月。但當他與幾名弟子共坐,聽他們述說各自的志向時,並沒有贊同想爲官爲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點說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 ,詠而歸!”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嚮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嘆道:“吾與點也!”(我贊同曾點的看法)。

孔子的“仁”的學說中,博施濟衆的社會關懷佔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這一著名的帶有審美境界的對話中,孔子卻給予注重個人精神生活的曾點以很高的評價。可見,在孔子整個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適意、暢達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因此,詠而歸的想象,成了人的內在氣象和胸襟氣度的表現。

這種審美意義上的“曾點氣象”,事實上已經超越了社會關懷、文化憂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達到了胸心悠然,而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進入一種極高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這種具有自己獨立心性見解和自由人生態度的生存方式,遠遠超出了常人的境界,也被人稱爲“高人境界”。

現實人生不會以個人的意志爲轉移,歡樂安逸時不要沉湎享受,逆境艱難時不要垂頭喪氣,要以從容的心境勇敢地面時現實人生,從春天的一叢小草一隻蝴蝶中,從秋日水中流動的月影裏,發現美之所在,找到快樂的源泉。

音樂家莫扎特的佚事宛如童話,他與妻子婚後在貧苦的生活中相互慰藉,感情十分融洽。一個寒冷的清晨,一位友人去拜訪他們,看到莫扎特夫婦正在攜手跳舞,因爲他們無錢買炭禦寒,就以跳舞來暖和身體,在對方明亮而樂觀的眼睛中,他們一定看到了快樂。只有心靈快樂的人,纔會享受生命的快樂,只有生命的快樂,才能讓我們感覺到心靈的健全。

人生有很多苦惱,有很多打不開的名繮利鎖。人爲追求名利而四處奔波,弄得心力交瘁,心神不定,所以很難體會到生活的樂趣,體會到生命的從容不迫。在對名利的追逐中,將人生全部事情都手段化,使得自己成爲在生命路途中四處奔走而不知所終的困獸,喪失了生活中閒庭信步的從容。

《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刻,即便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這種寄興趣於生活過程本身價值而不拘泥於目的行徑,體現了晉人那種任性自然、超邁玄遠的生活態度。而這正是當代人所缺乏的境界。

4、結束語:

當代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在固定的生活軌道中疲於奔命。從小當學生時忙於考試,快於找工作,成家後忙於生計,生子後又爲下一代操勞。在無盡的繁忙中,人的靈性被湮滅,快樂被剝奪,只剩下忙碌與疲憊。那皎潔的月亮,在古人眼中蘊含了情、蘊含了思、蘊含了憧憬,但在當代人眼中,卻只是一個佈滿了環形山的衛星。

世界並不是完滿的,連美神維納斯都是斷臂的,但那種殘缺的美讓人如癡如醉。如果我們對生命能夠多一些認識,對生命的快樂有一種切身的體會,就會更遠離功名利祿,更遠離凡俗,更去掉躁動不安的心理,而是在生命的從容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即陶淵明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

要達到這種高妙超然的樂和境界,需要人們一生去追求。

願我們每個個人都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能煥發“豐盈飽滿”的氣象!

高二語文教案 篇五

預習目標:通過閱讀把握詩詞中的基礎知識,初步體會詩詞情感。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雕闌玉砌(qì) 驟雨(jù) 暮靄 (ǎi) 檣櫓(qiáng)

B. 乍暖還寒 (hái) 檻菊(jiàn) 凝噎 (yī) 都門(dū)

C. 良辰美景(chén) 舞榭 (xiè) 彩箋 (jiān) 不諳(ān)

D. 寒蟬悽切(qī) 將息 (jiàng) 豆蔻 (kòu) 蒼陌(mò)

2、下列各組詞語中,字形無誤的一項是( )

A. 婉約 淪陷 憤激 悽切 帳蓬

B. 頹廢 良晨 檣櫓 迢迢 韻腳

C. 暮藹 鵲橋 蒼陌 倉皇 豆蔻

D. 飄零 烽火 不虞 芍藥 貶謫

3、詩句填空:

A 《雨霖鈴》中表現主題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鈴》中描寫月色的著名詞句“_________________”

4、選出下面對詩句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 )

A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B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

C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D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5、根據提示填空:

A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設一短亭,每十里設一長亭,供行人休息,人們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別。

B “___________”是指木蘭木製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對船的美稱。

答案

1、C

2、D

3.A“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B“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4.C。

5.A在長亭送別。 B“蘭舟”。

課內探究學案

一 學習目標:(1)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3)鑑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教師設疑,學生探究。

1 (1)。本詞的基調是什麼?(感受是什麼)

(2)本詞寫的是什麼內容? 。本詞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3)。那麼離別可以分爲幾個階段?

2學生逐句討論,分析的重點是每句的意象、意境、遣詞造句、寫作手法(自由表達)

提示:上片:意象 細節 手法 煉字

(思考)“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景物描寫應如何理解?是否給人以寬廣雄偉的氣勢之感?

下片:分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的藝術效果。

3【雨霖鈴課堂演練】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1—2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1、“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在詞中有何作用?

2、“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幾句歷來爲人所傳誦,爲什麼?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1.“清秋節”與“寒蟬悽切”前後照應,突出了悽清的氛圍,“更哪堪”則加強了這種悲劇色彩。 2.這三句想像今後旅途中的況味: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枝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 3.爲有我之境。暮山、斷橋、幽徑、漁村、孤煙、殘陽、暮雲等均已點染出“黯然情緒” 屬“物皆著我之色彩”。

課後延伸拓展學案

【模擬試題】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指南唐都城金陵——南京)

B. 便總有千種風情(情意)

C. 檻菊愁煙蘭泣露(欄杆邊的秋菊)

D.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不好的房子)

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歌、行、引、吟爲古代詩歌體裁,其間無嚴格區別,音節、格律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B. 詩的風格有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兩大派別,前者的代表人物如杜甫、白居易、陸游等,後者代表人物如屈原、李白等。

C. 中國古典詩歌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詩歌,近體詩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數、對仗、聲韻等方面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體。

D. 詞,原名曲子詞,來自民間,源於樂府,興與中唐,盛在兩宋,題材較自由,依字數多少分爲小令、中調、長調。《木蘭辭》即屬此類。

二、閱讀實踐

(一)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對這首詞文句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風住塵香花已盡”說盛開的花朵因受狂風的摧殘已委身於泥土;“塵香”即後來陸游《卜算子》詞“零落成泥碾作塵”的意思。

B. “日晚倦梳頭”說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難消,強打精神梳妝打扮,

C. “物是人非事事休”說的是事物依舊而人事已非。“事事”如國破、家亡、夫死等。

D.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寫出了詞人心中無比深重的愁苦。“舴艋舟”,狹長小船,形如“舴艋”。

2、對這首詞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 上片直接寫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轉地從欲遣泄憂而不能的角度,進一步表現愁情深重。

B. 這首詞集中抒寫離情別緒,主題鮮明,悽婉動人。

C. 全詞想象驚人,化無影無形的愁緒爲有重量的實體,造意新奇,極富創意。

D. 全詞格調十分悽苦憂傷,體現了淺顯而又凝練、含蓄而不深澀的藝術風格。

(二)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 李煜

閒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絃江面綠,滿城飛絮滾輕塵。忙殺看花人。

1、對這兩首詞中語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在白居易的詞中,“風景舊曾諳”的“諳”字,說明江南春天的特點,不是聽人說的,而是親身感受到的。

B. 在李煜的詞中,“南國正芳春”的“芳”字,寫出了春天的特點,使人如見百媚千嬌的花容,如聞馥郁的花香。

C. 兩首詞中的“綠”都是既寫水色,也寫春色,與紅日,江花互相襯映,把江南的春天渲染的嫵媚動人。

D. 兩首詞都表現了對春景的讚美之情,但結尾抒情方式不同,白居易的詞用反問句直抒胸臆,李煜的詞用敘述句間接抒情。

2、對這兩首詞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白居易的詞開篇即扣住“憶”字,先總提一筆,然後以“江”爲中心,描寫耀眼的紅日、“紅勝火”的江花,“綠如藍”的江水。

B. 李煜的詞從“閒夢”起筆,先概括描寫,後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樂聲、飛絮、輕塵和觀賞羣芳的“看花人”。

C. 兩首詞寫景如畫,景中含情,但寫的都不是眼前的實景:白居易的詞是憶中之景,李煜的詞是夢中之景。

D. 兩首詞都通俗明快。感情真摯,音韻悠揚,白居易的詞帶有濃郁的民歌風格。

【課外拓展】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一段話:“詞以境界爲上。有境界則自爲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古人爲詞寫有我之境者爲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自能得之耳。……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試題答案】

一、1. D 2. D

二、(一)1. A 2. B

(二)1. C 2. C

【總結】最新一年已經到來,新的一年也會爲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二語文教案:雨霖鈴課前預習學案”能給您帶來幫助!下面請看更多頻道:

高二語文教案 篇六

(一)教學點

1、細節描寫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個性體現上的作用。

2、體會人物語言中蘊涵的人物狀態和思想活動。

3、瞭解中國古代話本、擬話本的特點。

(二)訓練點

1、訓練掌握以典型細節刻畫人物的。

2、訓練學生從精從巧方面構思文章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學習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

2、培養學生向善向真的美好品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明代傑出的小說家馮夢龍,字猶龍,江蘇吳縣人。他廣泛收集宋元到明代的話本和擬話本,進行整理加工、潤飾、編輯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白話小說集,文學史上合稱爲“三言”。“三言”代表了自宋代到明代六百多年間白話小說創作的成就。

“三言”內容複雜,有些是宣揚封建倫理道德、宿命論思想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是歌頌善者,同情弱者,鞭撻鄙者,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操及追求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選自《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最優秀的作品,也是代表明代擬話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三、師生共同賞析

1、編寫全文情節提綱

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編寫出小說的情節提綱

參考示例:

①杜十娘欲從良情投李公子(開端)

②杜十娘籌贖資癡戀李公子(發展)

③李公子爲千金背棄杜十娘(再發展)

④杜十娘怒投江憤絕李公子(高潮結局)

2、研讀表現主要人物性格的語句

師生共同研讀表現主要人物性格的語句,看看哪些典型細節表現了人物的什麼性格特徵。

參考示例:

杜十娘:

杜十娘暗積百寶,爲從良作物質準備:計激鴇母,脫離火坑;假託借銀備車船——這些細節一步一步地顯示了杜十娘慮事的周密和細緻,突出表現了杜十孃的機智。

李甲愈窮,杜十娘心頭愈熱;面對夜歸的李甲,杜十娘“曲意撫慰、滿斟熱酒、抱持懷間、軟言撫慰”——杜十娘隨時隨地精心呵護自己的愛情,表現了她的善良多情。

冷笑譏諷負心郎,梳妝別人世,三擲珠寶,抱匣沉江——這些細節表現了杜十娘美好理想破滅的悲憤絕望的心情,更表現了她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堅貞剛強的性格。

李甲:

貪戀美貌,懼怕老爺,動輒疑惑,流淚不語—&mdash 高中學習方法;怯懦自私、動搖不定。

千金賣十娘,見珠寶則大悔——重財輕人、見利忘義。

孫富:千金奪佳人——陰險狡詐、卑鄙無恥。

注意:

在師生共同分析鑑賞的過程中,要使學生明晰:杜十娘與李甲、孫富形成鮮明對比,更加突出了杜十孃的高尚人格,使杜十娘這一光彩奪目的形象高高矗立在讀者心中。

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分析鑑賞的過程中注意體會作者在文中蘊涵的情感。

四、總結、擴展

明代的擬話本,一般都具有故事完整,敘寫委婉,善於通過細節描寫展現人物性格,展開故事情節的特點,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小說描寫技巧的進步。同學課外賞析“三言”中其它優秀的篇章,認真體會上述特點。

五、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幾篇“三言”中的小說,並做簡要的讀書筆記。

《祭十二郎文》知識與能力訓練 篇七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紅色的字注音

①中年兄歿南方( )

②請歸取其孥( )

③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

④明年,丞相薨( )

⑤嗚呼哀哉!尚饗( )

⑥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 )

⑦及長,不省所怙( )

⑧窆不臨其穴( )

2、下列紅色字注音有誤的一項

A.遇汝從嫂喪來葬(sāng)

B.故舍汝而旅食京師(shě)

C.雖萬乘之公相(shèng)

D.吾往河陽省墳墓(shěng)

3、解釋下列紅色的詞:

①及長,不省所怙( )

②汝來省吾,止一歲( )

③其信然邪?其夢邪( )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

⑤汝之純明宜業其家( )

⑥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 )

⑦終葬汝於先人之兆( )

⑧窆不臨其穴( )

4、下列紅色詞解釋有誤的一項

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沒世、死

B.遇汝從嫂喪來葬 喪事

C.而汝抱無涯之戚也 憂傷

D.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近來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

A.斂不憑其棺 B.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

C.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 D.毛血日益衰

6、選出下列句中紅色詞語解釋相同的一項

A.惟兄嫂是依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B.將成家而致汝

乃能銜哀致誠

C.吾往河陽省墳墓

汝來省吾,止一歲

D.韓氏兩世,惟此而已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7、對下列紅色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

①汝之子始十歲 長者衰者而全乎

使取汝者始行 長吾女與汝女

A.兩個'始'字相同,兩個'長'字不同

B.兩個'始'字相同,兩個'長'字也相同

C.兩個'始'字不同,兩個'長'字相同

D.兩個'始'字不同,兩個'長'字也不同

②如耿蘭之報 然後惟其所願

如不能守以終喪 在孫惟汝,在子惟吾

A.兩個'如'字相同,兩個'惟'字不同

B.兩個'如'字不相同,兩個'惟'字也不相同

C.兩個'如'字相同,兩個'惟'字也相同

D.兩個'如'字不相同,兩個'惟'字相同

8、對下列句中'以'字的解釋歸類正確的一項

①汝歿以六月二日

②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日月

③使者妄稱以應之乎

④未可以爲信

⑤未始以爲憂也

⑥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

A.②和③相同 B.④和⑤相同

C.①和⑥相同 D.②和⑥相同

9、下列對'誠'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

①乃能銜哀致誠

②而神者誠難明

③誠知其如此

④所謂天者誠難測

A.①和②相同 B.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③相同 D.②和④相同

10、以下文化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

A.'薨'指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喪父稱爲'孤'。

B.'尚饗'是祭文結尾常用的語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靈魂來享用祭品。

C.'十二郎'中的'郎'是對男子的通稱,也稱'郎子''少年'。

D.'京城'、'京師'均指當時的都城長安。

11、下列紅色詞活用與其他三個不同的一項是

A.志氣日益微

B.謹拜表以聞

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D.臣具以表聞

12、選出下列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A.汝歿以六月二日

B.惟兄嫂是依

C.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

D.吾佐董丞相於汴州

二。能力訓練

閱讀下文,回答文後問題。

趙悰妻父爲鍾凌大將,悰以久隨計不第,窮悴愈甚,妻族益相薄,雖妻父母不能不然也。一日,軍中高會,州郡謂之'春設'者,大將家相率列棚以觀之。其妻雖貧,不能無往。然所服故弊,衆以帷隔絕之。設方酣,廉使忽馳吏呼將,將且懼,既至,廉使臨軒手持一書笑曰:'趙悰得非君之婿乎?'曰:'然。'乃告之:'適極至,已及第矣。'即授所持書,乃榜也。將遽以榜奔歸呼曰:'趙郎已及第矣!'妻之族,即撤去帷帳,相與同席,竟以簪服而慶遺焉。

1、以下紅色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妻族益相薄 輕視、看不起

B.然所服故弊 睏乏

C.將遽以榜奔歸呼曰 急速

D.竟以簪服而慶遺焉 贈送

2、以下句中紅色的詞語解釋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

A.悰以久隨計不第

B.大將家相率列棚以觀之

C.將遽以榜奔歸呼曰

D.竟以簪服而慶遺焉

3、對下列紅色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

①雖妻父母不能不然也 廉使忽馳吏呼將

然所服故弊 將遽以榜奔歸呼曰

A.兩個'然'字相同,兩個'將'字也相同

B.兩個'然'字不相同,兩個'將'字也不相同

C.兩個'然'字相同,兩個'將'字不相同

D.兩個'然'字不相同,兩個'將'字相同

②乃告之 雖父母不能不然也

乃榜也 其妻雖貧,不能無往

A.兩個'乃'字相同,兩個'雖'字不相同

B.兩個'乃'字不相同,兩個'雖'字相同

C.兩個'乃'字相同,兩個'雖'字也相同

D.兩個'乃'字不相同,兩個'雖'字不相同

4、對下列'之'的解釋正確的一項

A.大將家相率列棚以觀之

B.衆以帷隔絕之

C.乃告之

D.妻之族,即撤去帷帳

E.州郡謂之'春設'者

F.趙悰得非君之婿

①'之'的用法和解釋相同的兩項是:

②'之'指代趙悰夫婦的是:

5、爲本文選擇一個恰當的題目:

A.趙悰及第 B.及第之後

C.及第前後 D.及第之時

附參考答案

一。

1、①mò ②nú ③sì ④hōng ⑤xiǎng⑥yǔn ⑦hù ⑧biǎn;

2.D;

3、①依靠;②停、住下;③真實、確實;④繼承人;⑤繼承;⑥慰問;⑦墓地;⑧下棺入穴;

4.B; 5.D;

6.C; 7.①A ②D;

8.B; 9.D;

10.C; 11.A

12.B;

二。

1.B 2.A

3、①D ②D 4.①DF ②B

5.C

對科學的科學評判

高二(10)李童

時下,科學引起的技術革新層出不窮,也帶來了大量社會問題,引發了不少爭議。'科學是把雙刃劍',這是人們所公認的。那麼,科學在有益於人類的同時,本身是否也包含着邪惡的成分呢?科學事業的價值究竟何在呢?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量子物理學家費恩曼在《科學的價值》一文中記錄了他探索這個問題時的所思所悟。首先,他認爲科學知識能使人們做許多事業;但,'科學本身可沒有帶着使用說明'。的確,當科學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時,功勞應有一部分屬於指導着我們的道德選擇。佛經中有一句箴語:'每個人都掌握着一把開啓天堂之門的鑰匙,這把鑰匙也同樣能打開地獄之門'。從最早暴露科學兩面性的'曼哈頓計劃'到最近的克隆人事件都可以看出,科學恰似這把鑰匙,在對我們有益的同時也具有相當的危險性。這種意識,正是現在社會中普遍具備的。但接下來,費恩曼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科學的這種產生巨大影響的能力本身是一種價值。對於這種鑰匙,用它開哪扇門的過程,本身已經有價值了。當人類用核武器互相威脅的時候,當我們爲了'克隆人應不應該'而爭論不休,最終立法禁止的時候,其實正在進行這個過程。我毫不懷疑,早晚有一天,當人們回顧科學帶來的災難時會發現自己已經從中汲取了它的價值,獲得新的發展,向人類理性的更高臺階上邁進了。

費恩曼的第二個觀點是認爲科學可以提供智慧和思辨的享受。我十分同意他的一句話:'如果我們社會進步的最終目標正是爲了讓各種人能享受他想做的事,那麼科學家們思辨求知的享受也就和其他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了。'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講,學習、思考就可以獲得這種享受。而這往往是被終日忙碌於家庭與工作的人們所忽視的。

另一個不容低估的價值是科學改變了人對世界的概念。過去,在人的心中宇宙是固定的,經過漫長的時間後所有事件會重演,所有的人會復生。機械唯物主義雖然使人們拋棄了'循環事件'的想法,描繪出的圖景似乎也是一種確定的東西。廣義相對論徹底結束了絕對時間概念,而量子力學則終結了確定性,明示我們一切事件都是建立在'機率'上的,從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各種現象。在不斷探索的旅程中,以前根本不可能想象的已經變爲了現實。知識的進步總是帶來更深、更美妙的神祕,'是一種近似宗教的感受'。沒有科研經歷的人大概不會有這種感覺,可雖然如此,我想我能明白他的意思。每當我在書店裏走過一排排高等數學、理論物理、化學分析的書籍時,都會有一種激動和朝聖一般的虔誠,儘管我一本也看不懂。那時我總覺得在我面前的不止是書,更是人類輝煌的過去與充滿希望的未來。我對科學的瞭解僅限於課堂和一些科普著作,但我已經感受到了科學的神奇與偉大,這是一種心理的感受,不太能用語言表達的。我甚至認爲,如果一個人只把科學作爲一個事物,而不去更多的思考品味的話,將是他一生的遺憾。從這點上說,科學的巨大魅力也是它的價值之一。

文中闡述的最後一個觀點,稍稍有些間接。費恩曼認爲,科學家的無知、疑惑、不確定的經歷是極其重要的。科學史上,完全確信某種理論而不留任何餘地的科學家結果幾乎都是無一例外的保守、錯誤,甚至影響科學的進步。當我們承認自己知之甚少的時候,我們便開始找到了發展自身的道路。在此,我驚訝於費恩曼的豐富聯想:民主制度即由此締造。他稱這是'糾偏的方法'。正因爲沒有一個人絕對懂得如何管理政府,纔有民主制度來保證新的想法產生、被嘗試,並在必要時被拋棄。這段內容我反覆讀了幾遍,真正明白後我頓覺費恩曼思想之深刻。思想自由,承認無知是偉大進展的基石。這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上是一致的。由此我又想到,一個國家如果首先不具備科學的精神,不能深入認識科學的價值,是絕對不能取得較大的發展的。只把目光投向科學的應用性、實效性, 只能獲得短期的利益。

在《科學的價值》一文中,費恩曼從理性的角度對科學的價值作了一個具有科學的嚴謹態度的評價。這評價對於當今充斥着'科學的威脅'、'科學理論的終結'觀點的社會,值得深思。

【評語】

《對科學的科學評判》是一篇讀書心得,作者談了她讀美國量子物理學家費恩曼《科學的價值》一書的體會。文章採取邊介紹、歸納作者觀點,邊談自己閱讀心得的方式,每介紹一個觀點,習作者就談這一觀點的指導價值以及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井井有條,又頗具個性。特別是寫自己徜徉於書店那書海之中的感受,既是對費恩曼的理解,又是習作者思考的收穫,同時也印證了費恩曼的觀點,構思巧妙且邏輯清晰。可以講,全文充滿了睿智和靈氣,是一篇耐讀的好文章。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八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

2、瞭解《滕王閣序》之所以成爲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4、培養學生欣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5、訓練學生能將名句改寫成優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網絡篩選信息法、總結歸納法

2、研究創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是學生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音韻美感,領受美的薰陶。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情懷

教學方法:

1、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網絡信息篩選法、總結歸納法、改寫法

2、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教材處理:

《滕王閣序》是一篇記述盛會的序文。是初唐文學家王勃一揮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親途中,到達洪州,正好趕上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成,宴請賓客,閻都督聽說王勃之才,因此邀請王勃參加。作者用生動的文筆,由地理風貌到自然、人文景觀,再到宴會,層層鋪敘,突現了滕王閣的壯麗,描繪出歡飲娛樂的場景;並且即景生情,抒發了他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在表現技巧上,文章的詞藻極爲豐富華美,其中不乏精闢之句,受到時人和後人的讚賞。文章多用典故,簡練含蓄。結構也很緊湊,前後互相呼應,脈絡十分清楚。

《滕王閣序》能成爲千古傳頌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學時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確立本課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爲:

1、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2、欣賞千古名句,體味名句之美。

高二語文教案 篇九

教學目的:

1、理解獨幕劇結構嚴謹、矛盾集中的特點。

2、鑑賞作品幽默、詼諧、富有諷刺意味的語言。

3、理解劇中人物的性格。

4、學會表演短小的戲劇。

教學重點:目的1、2、3。

教學難點:目的4。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品味演讀法。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前面我們所學的都是多幕劇,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部幽默的獨幕劇——那就是丁西林的《三塊錢國幣》。

二。介紹作家作品:

1、丁西林(1893~1974),字巽(xun)甫,江蘇泰興人,現代戲劇家、物理學家。青年時代曾留學英國,在伯明翰大學攻讀物理學和數學。1920年,留學歸國,之後曾歷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國立中央研究所所長。自幼喜歡文藝,從事業餘戲劇創作,逐漸成爲“五四”以來致力於喜劇創作的有影響的戲劇作家之一。五四時期以《一隻馬蜂》《壓迫》等世態喜劇而蜚聲劇壇。抗戰期間,創作多幕劇《等太太回來的時候》《妙峯山》以及《三塊錢國幣》等,表現了強烈的愛國心和正義感。其劇作數量不多,但獨具風格,尤以獨幕喜劇見長。留學英國期間曾受英國近代喜劇影響,善於從人情世態中發現喜劇因素,通過揭示生活的情趣,製造懸念,組織戲劇衝突,把看來平淡無奇的事件,安排點染得波瀾起伏,妙趣橫生。他的劇本大都結構精巧,形象生動,語言風趣幽默,受到讀者和觀衆喜愛。其中的《一隻馬蜂》《壓迫》《三塊錢國幣》不僅技巧圓熟,而且表現了富有現實意義的主題,尤爲人所稱道。他的喜劇不以滑稽爲目的,而以智慧爲基礎,幽默與機智密切相連。其中雖不乏諷刺嘲弄的意味,擔輕鬆俏皮的幽默遠勝於辛辣尖銳的諷刺,它不是引人鬨堂大笑的諷刺喜劇,而是使人產生會心的微笑的幽默喜劇。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國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副部長等。

高二語文教案 篇十

教學目的:

1、瞭解我國現代小說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傳統手法。

2、通過分析小說對陳奐生的描寫,體會人物的複雜內心世界。

3、通過對小說人物的鑑賞,領悟小說的主題。

教學重點: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小說主題。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品讀法。

第一課時

品讀一二節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前一課我們學習領悟了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項鍊》中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我們來看看我國的現代作家,他們又是怎樣來描摹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呢?

二、作者與背景介紹:

高曉聲(1928~),江蘇省武進縣人。1950年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收田財》。1957年,高曉聲因和江蘇文壇嶄露頭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預生活,探求人生”的口號,發表了體現“探求者”文學主張的小說《不幸》,不久被錯劃爲“右派”,下放到原籍農村勞動。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學隊伍。長期艱苦的農村生活成了他創作的豐富源泉。1979年一年內,他就發表了《李順大造屋》《“漏斗戶”主》等十一篇小說,其中《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分別獲得1979、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高曉聲擅長描寫農村生活,善於從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揭示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問題,探索我國農民坎坷曲折的命運與心路歷程的變化,文筆簡練幽默,格調寓莊於諧。

三、字詞識記:

1、給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C)

A麥壠(long)嘣脆(peng)簇新(zu)噴嚏(fenti)

B囤裏(tun)蒔秧(shi)尷尬(jianjia)三爿店(ban)

C打烊(yang)癟包(bie)愜意(qie)懊惱(ao)

D服帖(tie)肩胛(xia)忐忑(tante)砧板(zhan)

2、提取這篇小說中的成語或短語,體會其運用的巧妙之處。(只舉兩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課中、課後去品味)

①也許力氣大,也許包兒輕,簡直像拎了束燈草,晃盪晃盪,全不放在心上。(寫出了農村改革開放後,農民們隨着生活的改善,精神上獲得的一種難得的輕鬆悠閒勁兒;深刻地表現了中國農民容易滿足的共性。)

②自由市場開放了,他又不投機倒把,賣一點農副產品,冠冕堂皇。(“投機倒把”輕點過去的政策死,日子艱難;“冠冕堂皇”強調現今的政策靈活開放,日子輕快。對比突出了農民心裏的歡欣之情。)

③這個吳書記真是個大好人,竟看的起他陳奐生,把他當朋友,一旦有難,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條性命,實在難得。(這些來自於農民嘴裏的“肝膽相照”的詞語,正可以突出農民的樸實,知恩感恩。)

④真是陰差陽錯,他這副骨頭能在那種牀上躺屍嗎!(映照出像陳

奐生這樣的農民,實際沒有真正尋回人格的自尊,生活好了,精神卻是那樣的貧乏。)

四、根據課前預習情況,學生講述小說的故事情節,然後給三部分命小標題。

(一)、昔日漏斗戶,今日嬌嬌人;

(二)、有心賣貨生靈光,無錢買帽出錯招;

(三)、病遇吳縣長,頭回享“清福”

五、賞讀第一部分:(討論問題)

①課文開頭兩句有何妙處?讀這句話當持怎樣的語調?

提示:開頭兩句採用民間詩歌語句形式,一個“漏斗戶主”,一個“悠悠”的神情,身份和神態兩相對照,詼諧幽默之味油然而生,從而奠定全文情感基調,以幽默風趣的語調,挖掘農民真實的內心世界。語調輕鬆,問題卻深刻而沉重。

教師可以範讀這兩句話(配嗩吶曲子,模擬“陳奐生”走路的姿態)。

②“一次寒潮剛過,天氣已經好轉,輕風微微吹,太陽暖烘烘”這樣的環境描寫,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提示:烘托人物愉快輕鬆的心情;渲染改革開放給農民生活帶來的顯著變化。

③開放前後,陳奐生的生活有着怎樣的“大不相同”?而如今他的精神生活有怎樣?

提示:根據第五六自然段概括其生活變化;他的精神生活無非就是佩服“陸龍飛”的一張嘴,希望自己總有一天能說會道,能神氣起來。這恰好說明農民生活上脫貧了,但精神生活仍然處於貧困狀態。

④陳奐生不會打聽,不會說,他把這點當作最大的毛病,你怎樣看?

提示:認識到兩點,一是農民的老實憨厚,一是農民想改變自己的精神生活。

六、賞讀第二部分:

①這一節作者安排有何巧妙之處?

(學生回答,說出一二處即可)

②賣帽不成這件事的背後有何意圖?

提示:暗中說明農民由於長期處於被禁錮的小農經濟之中,根本就不懂得買賣的計劃,從而對以前的政策表明了作者的批評態度。

③作者安排賣油繩少了三角錢這一情節,又說明了什麼?

提示:可以理解成做生意生疏,或社會風氣不好等,表明精神文明確實是個社會問題,既有必要性,又有迫切性。我們在注重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還得注意抓精神文明建設

④陳奐生生病這一情節,實際在前文已有暗示,請找出相關語句。

提示:“今年好象變嬌了,上兩趟寒流來,就縮頭縮頸,傷風打噴嚏,日子不好過,非買一頂帽子不行。”

七、佈置作業:課後練習三。

第二課時賞析第三部分,概括人物形象和小說主題

一、處理課後練習三。(略,見教師用書)

二、賞析第三部分。

①作者安排吳書記幫助陳奐生這一情節,其目的是什麼?(討

論)

提示:揭露官僚主義作風。吳楚救陳體現了他人道,關心老百姓的一面,但他安排了之後,卻不管事情的結果怎樣。只知道安排,卻不知道深入辦理。“就說是我的朋友”更是體現了講關係、開後門等現象的普遍性。

②寫陳奐生對吳書記的感激,作者是怎樣寫的?其用意又如何?

提示:有兩處。“陳奐生想到這裏……便一條線掛下來了”;“陳奐生想罷……卻又吃了一驚”。兩處細節描寫真實地突出地顯示了一個樸實善良的農民的誠摯與單純,另一方面又與後文交錢的懊惱形成對比,深刻地諷刺了官僚主義作風給農民造成的麻煩和苦惱之大。

③陳奐生結帳前後,女服務員的態度有何變化?

④自讀小練習:讀“陳奐生出了大價錢……買,不買還要倒黴的!”一節完成後面的問題。

(1、這一節第二段作者採用了哪些手法來刻畫人物?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徵?

刻畫人物的手法是:(心理和動作描寫)

性格特徵是:(本質是善良的,但受傷之後又把他心眼小、幼稚可笑、自作自踐的一面表現了出來)

(2、“這等於出晦氣錢——譬如買藥吃掉”,這樣的心理說明了什麼?

提示:這是一種典型的精神勝利法,和魯迅筆下的阿Q實際並無多大區別,假洋鬼子不準阿Q革命,阿Q就要報復,現在陳奐生也沿用了這種手段,說明儘管已經改革開放了,但農民的思想上依然糊塗、愚昧、麻木,他們依然還揹着沉重的精神包袱。

(3、作者寫陳奐生經不起吳書記這樣高級的關心的目的何在?

提示:一方面說明陳奐生有着封建的等級觀念,另一方面也表明黨內的一些官員並不體察民情,對老百姓不是實質上關心,平時只是做做樣子,走走過場,而這反而給農民帶來傷害。

⑤陳奐生回到隊裏,身份顯著提高,這樣結尾有何深意?

提示:說明農民中愚昧麻木等級觀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這的確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做課後練習一、概括陳奐生這一人物形象。

提示:陳奐生的藝術形象。

陳奐生終日勞碌,半生清苦;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時來運轉,受寵若驚;眼花繚亂,呆頭木腦;不暗世道,白白自討羞辱,但隨即又自擡身價。他是新時期勤勞善良,希望過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觀念落後的農民的典型。

(練習理解見教師用書)

四、做課後練習二,討論本文的主題。

(學生可以各執己見,教師不必給出權威的詮釋。理解參考教師用書)

五、討論:聯繫我們現實的生活,說說事過二十年,陳奐生的精神生活現在又怎樣呢。(學生簡單寫下發言稿,然後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若時間不夠則做課後練筆)

六、佈置課外作業:印發資料

七、教學後記:

陳奐生

叫算帳

說明房間

現出本象

交錢

回到房間忿忿不平

服務員

並未看他

甜甜地笑;輕款款地尋話說;笑得甜極了;真是絕色

不笑了,話有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篤篤響着說

看報;皺眉頭

沒有跟來

世態炎涼,趨炎附勢之風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