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精品多篇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精品多篇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正確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表達情感的方法。

學習過程:

一、板題、示標。

同學們,提及戴望舒,我們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着油紙傘,“丁香一樣地接着愁怨的姑娘”,但盧溝橋的炮火點燃了民族鬱憤,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而在“獄中題壁”,並且“用我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放聲歌唱“永恆的中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我用殘損的手掌》(板題)。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投影顯示)。

二、資料助讀:

1942年,詩人戴望舒因爲在報紙上編髮宣傳抗戰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我用殘損的手掌》就作於

那個時候。這首詩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親的'歌

三、第一次“先學後教”(一讀詩歌,掃除生字詞)

1、師:下面先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比誰能讀準字音。你先讀,其餘同學認真聽,發現有讀錯的地方,請舉手幫助糾正。

(一人讀幾句,如有讀錯字音的,則說停,並引導學生更正,教師板書;如無,則罷。)2、齊讀字詞兩遍。

四、第二次“先學後教”(二讀詩歌,放錄音,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1、出示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邊聽錄音邊練習讀,3分鐘後比誰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指名學生朗讀。

3、討論:糾正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五、第三次“先學後教”(三讀詩歌,理解,背誦)

1、自學指導:

下面請同學們一邊小聲讀背這首詩,一邊思考課後一、二兩題,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6分鐘後比誰會背全詩,並能回答兩個思考題。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瞭解學情。

六、檢查自學

背誦詩歌

1、指名背誦

師:會背的同學請舉手,比誰背的好,

(若舉手多,則檢查;若不多,則再給兩分鐘;生若背錯了,請其他同學

更正)

2、男生、女生比誰背的好

3、齊背這首詩

(二)思考與練習

1、小組交流:

師:同學們,大家已能熟背全詩了,通過自學能把課後練習一、二都正確回答出來的同學請舉手。有不會的,哪道題不會,那就請前後桌討論(可進一步弄懂某些詞語的含義)

2、全班交流

(1)師:誰來回答第1題?(喊多名學生回答)

板書:先是悽楚憂憤——熱切期盼

對解放區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板書:更好地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愛與恨。

師:同學們,消極的、冷色調的前半部分與積,極的、暖色的後半部

分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同學們在以後的寫

作中也可以運用對比的手法來表達情感。

七、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三

要求:1、寫片斷作文

2、300——500字

(2)師:誰來回答第2題?(喊多名學生回答)

教學目標 篇二

1、通過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

2、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

3、通過對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的分析,深層把握詩歌的主題。

4、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三

〖創意說明〗

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詩人,十分注重詩的音樂美,這首《我用殘損的手掌》同樣也體現着他對詩歌韻律的追求,因此,教學可從“朗讀”切入。充分朗讀之後,“個性解讀”——“多角評析”——“自主鏈接”,分層推進,由發現詩的美,到評價詩的美,再到發現更多的美,學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學步驟〗

一、充分朗讀

1、第一遍,教師教讀,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2、第二遍,師生合讀,讀出詩的層次。

第一層(師讀),“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第二層(男生讀),“這一角已變成灰燼”到“我蘸着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第三層(女生讀),到結束。

3、第三遍,配樂朗讀,讀出詩的感情色彩:

描寫淪陷區的一節,讀得悽楚憂憤;描寫解放區的一節,讀得明朗溫馨。

二、個性感受

1、詩人描寫“摸索”時手掌的感受,細膩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畫了祖國的現狀,感受着淪陷區人民生活的苦難,傾吐着對祖**親的赤誠。請閉上眼睛靜靜聆聽,選擇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生活的苦難,傾吐着對祖**親的赤誠。請閉上眼睛靜靜聆聽,畫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觸覺聯開去,從所見、所聽、所聞、所感等多種角度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一句可以這樣描述:我把手伸進水中,河水冰涼冰涼。昔日那錦幛似的鮮花,在炮火中枝殘葉敗;那嫩柳枝發散出來的清香,被濃濃的血腥味籠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掛在我心頭的挽幛!

“長白山的雪峯冷到徹骨”:祖國的長白山上,雪峯兀立,寒氣徹骨,似一把把利劍,刺痛着我的心!因爲我看到侵略者的鐵蹄正在我的祖國肆意踐踏!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嶺南,這四季如春的地方,聞不到花香,聽不到鳥語,滿山都是荒涼、滿眼都是廢墟,聽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嘆、那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涼的漁村裏,只有殘留的破舊的漁網和白森森的魚骨;偶爾有人在村裏走動,他們面容憔悴、衣衫破舊。我恨!不是因爲侵略者強佔了我們的國土,人民怎會是這般模樣?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那麼柔軟、那麼親切、那麼令人依戀!這土地是美好的、溫暖的;是令人嚮往的、無比香甜的。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地,是美麗的地!

3、學生交流。

三、多角評析

自選角度,評析文章。用“我發現()”說話。學生的發言可能有:

1、我發現文章在構思上用了“一線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這一線索將全詩貫穿起來,所以文章描寫的對象雖多,但一點也不覺得蕪雜。

2、我發現文章運用了前後對比的手法。在寫淪陷區時,詩句中流露出憂憤;而在抒寫解放區時,情緒卻陡然變化,變得熱切,充滿了憧憬。

3、我發現文章語言上很有特點。詩人選用了積極的、暖色調的詞語來描寫解放區,而用消極的、冷色調的詞語來描寫淪陷區,很好地表達了情感。

4、我發現詩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很巧妙,他用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使得抽象的心緒變得具體可感。

5、我發現詩歌前後部分寫法不同,有一種搖曳多姿的美。前半部分寫淪陷區採用的是實寫,用一幅幅富有特徵的畫面綴連;而後半部分對解放區側重於寫意,充滿了抒情意味。

6、我發現整首詩歌都是在詩人的想像中完成的,因此,詩歌的意境既有現實的真實性,又具備超現實的廣闊性,兩者水x交融、巧妙和諧。

四、自主鏈接

請你根據自己的積累,爲本課學習資料庫添加相關內容。

點撥:

添加的內容可以有:

《我用殘損的手掌》的名家朗讀,《我用殘損的手掌》賞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畫欣賞,戴望舒的同期作品《獄中題壁》;“戴望舒與中國現代詩”,戴望舒《論詩零札》摘錄,杜衡《望舒詩論》,張新《戴望舒:一個邊緣文化型詩人》……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2、通過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深層把握詩歌的主題。

3、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誦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在藝術形象中蘊含情感的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都處在十四五歲的花季年齡,這個年齡是詩的年齡,一段回憶、一種感動、一絲憂傷、一份甜蜜都是一首動人的小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首好詩,詩的名字叫《我用殘損的手掌》,作者戴望舒。(板書課題)

二、讀品悟

1、師配樂誦讀

明確讀詩要求: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詩中的物象。

學生練讀。

2、介紹社會背景、作者(學生介紹爲主,教師適時補充。)

播放1942年抗日戰爭視頻。

3、學生自由朗讀,品悟詩句內容。

思考:①你怎樣理解“殘損的手掌”?詩人在想像中用殘損的手掌做了什麼?

引導學生結合背景,更深刻地理解詩句所包含的感情,並作朗讀指導。

②詩人“摸索”到了什麼?

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南海……這廣大的土地就是我們的祖國。

摸索着被蹂躪、被踐踏的淪陷區,詩人飽含痛惜之情,引導學生詩出這種低沉和痛苦。男生齊讀1-16行

③詩人“輕撫”的“那遼遠的一角”指的是哪裏?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的解放區,寄託了作者的愛與希望。

朗讀指導:詩的後半部分,感情發生了變化,朗讀時也要讀出這種變化?

由低沉痛苦到高亢激昂。女生齊讀17-26行

4、學生質疑,大家共同釋疑。再齊讀詩歌。

三、拓展延伸:

欣賞戴望舒的《尋夢者》,請學生朗讀。

四、課堂小結:

正是因爲詩人擁有一顆愛國、追尋、堅強、樂觀的心,詩中才會涌動着切膚的淪亡之痛和對解放區必勝的希望。正是這種力量,讓他一生都在追尋。如果我們衰老的時候,能有一個開出了花的'夢,有一個開出了嬌妍的花的夢,那我們的人生一定會是最幸福的、最無憾的了。

五、作業佈置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蒐集戴望舒的其他作品,如《雨巷》、《我的記憶》、《煩憂》等。

板書設計: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摸索輕撫

淪陷區愛追堅樂解放區

國尋強觀

心痛希望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

2.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

3.通過對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的分析,深層把握詩歌的主題。

4.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在藝術形象中蘊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誦讀法、欣賞法、研討點撥法。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語設計:

抗日戰爭的炮火曾震動過許多中國人的心靈,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詩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悵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把個人的不幸同國家命運融爲一體,以深沉的思想,熾熱的感情,抒發了對災難深重的祖國的由衷關注和真誠的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我用殘損的手掌》。

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的愛國之心,爲下文的學習奠定基礎。並藉此瞭解作者寫此文的時代背景。

二、朗讀;

1.聽配樂錄音(或者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節奏及情感。

2.朗讀指導。

語調:前半部分深沉,後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極,冷色調;後半部分積極,暖色調。

3.分四組朗讀。讓學生點評。

4.指名讀詩。師生共同點評。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感情。

學生聽讀,並注意朗讀的語調、節奏及情感。

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怎樣去朗讀。

每排學生爲一組分別讀詩,餘生給予評價。

分別找兩生讀詩,師生共同點評。

生自由朗讀,體會字裏行間所包含的感情。

三、研讀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一找這首詩描寫了哪些具體形象?作者藉此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歸納點撥:形象:殘損的手掌廣大的土地長白山的雪峯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詩人以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大地形象化思緒,在想象中再現了他的家鄉、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以及未曾親身體驗過的解放區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變化。詩人先是悽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變化,具體體現在詩中一些起修飾作用的詞語上,這些詞語有些是消極、冷色調的,有些是積極、暖色調的,請同學們找出這些詞語,並說說詩人這樣寫有什麼表達效果。

點撥歸納:

積極暖色-本站§ 調詞;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恆

消極冷色調詞: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

表達效果:通過對比更好地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愛與憎。

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四人一組合作,找到詩中有哪些具體形象,作者藉此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在師的點撥下,理解詩中具體形象中蘊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學生仔細讀詩,邊讀邊畫出起修飾作用的`詞語,並區別哪些是冷色調,哪些是暖色調,進而分析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在師的點撥下,生從語言運用的角度理解、欣賞這首詩。

四、品讀。

這首詩中,很多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形象,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從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談談你的理解。

例:

1.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這句是以情侶關係和母子關係比喻,把詩人對解放區的溫柔感情抒發的細緻動人。

2.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這句詩很形象地描繪出能夠把握自己命運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裏是太陽,是春

這句詩用太陽和春天來比喻解放區的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4.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句詩用廣大的土地借指整個中國,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對敵人的恨和對中國人民的愛細膩地表現出來。

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找一句你認爲最生動形象的詩句,並作簡要分析。

在師的指導下,生理解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動、形象。

五、遷移。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鑑這種寫法,聯繫你的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己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學生借鑑這首詩通過描寫具體事物來抒寫思想感情的寫法,寫片段作文。

板書設計: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教學步驟 篇六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