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平均數》教案多篇

《平均數》教案多篇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案 篇一

學習內容:

教材43頁例2,練習十一第4、5題

學習目標:

1、能熟練地求平均數

2、會根據平均數簡單地分析問題

3、知道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學習重點:

根據平均數簡單地分析問題

學習難點:

比較平均數,得出新的信息

學習準備:

統計圖、記錄卡、小黑板

學習流程:

一、導入

什麼是平均數,怎樣求平均數?

二、學習交流

1、課件出示例2圖片

(1)從圖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個隊要高一些?

(3)怎樣才能知道哪個隊高一些?

點撥:觀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還要科學地算一算

2、出示歡樂隊和開心隊身高記錄表

說一說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組內算一算兩個隊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釐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釐米)

3、比一比

通過計算的結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點撥: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4、出示練習十一第4題

(1)從統計圖上你知道了什麼?

(2)哪種餅乾第一季度月平均銷售量多?多多少?

(3)計算平均數,比一比

5、猜測

(1)哪種餅乾銷量越來越大?

(2)分析原因。

6、從統計圖中你還得到什麼信息?

三、展現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穫。

2、交流算法。

3、提問、補充。

四、達標測評

練習十一第5題

五、總結歸納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通過求平均數,我們還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案 篇二

一.目標和目標解析

1.通過本節教與學的活動,使學生瞭解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統計意義,理解“權”的意義和作用,學會計算加權平均數。教學中,以具體實例研究爲載體,瞭解平均數可以描述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理解“權”反映數據的相對“重要程度”,體會“權”的作用,使學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權平均數,正確運用加權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2.通過對加權平均數的學習,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體驗統計與生活的聯繫,形成和發展統計觀念,體會權的統計思想,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3.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嚴謹的統計精神,思維的深刻性。通過設計“我來決策”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側面有側重地對評價對象進行全面的客觀的考察和評價,培養科學嚴謹的數學精神和思維的深刻性。

二.教學過程設計

活動一:創設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問題

1以前的學習,使我們對平均數由有了一些瞭解,知道平均數可以作爲一組數據的代表,描述數據的“平均水平”,本節課我們將在實際問題情境中,進一步體會探討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在一次數學考試中,七年級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數和平均成績如下表:

(1)談談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實際意義。

(2)求這兩個班的平均成績,並和同伴交流你的計算方法。

預設:問題(2)可能會出現下面兩種解法:

引導學生對比、分析、討論,初步理解權的意義。設計目的:

問題(1)中,86分是七年級1班46名學生的數學成績“取長補短”均衡的結果,反映該班46名學生數學成績的一般“平均水平”,設計的目的是引導並體會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問題(2)中,以“任務佈置──發現問題──生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爲教學程序,經歷操作、觀察、對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動,初步瞭解“權”的意義,解釋計算加權平均數的理論依據,爲概念的引入作鋪墊。

活動方式:以實際問題爲研究載體,以自主參與、交流合作爲教學形式,以多媒體動畫演示輔助爲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探究活動,發展數學思維。本活動中,教師應關注學生:

①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和數學思維的深刻性;

②實際問題中體驗平均數的統計意義和初步瞭解權的意義;

③體會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的區別與聯繫。

學生歸納:

1.平均數反映的是數據的平均水平,;

2.“權”反映了數據的相對“重要程度”;

3.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的本質一致的,算術平均數是各數據的權爲1的加權平均數,當數據的權相同時,加權平均數與算術平均數是相同的;當數據的權數不同時,加權平均數能更好地反映數據的平均水平,應當計算加權平均數。問題2 某市三個郊縣的人數與人均耕地面積如下表:

求這個市三個郊縣的人均耕地面積 (精確到0.01公頃).

追問1:用算術平均數的方法求三郊縣的人均耕地面積合理嗎?爲什麼?

追問2: 0.

15、0.21和0.18這三個數中,那個數對總人均耕地面積的影響更大一些,你是怎麼看出來的?這三個數的權分別是什麼?你如何計算該市三個郊縣的人均耕地面積的?

設計目的:以求三郊縣人均耕地面積爲研究載體,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加權平均數,滲透平均數的統計意義,理解權的意義以及爲什麼要採用加權平均數;在具體問題情景中,逐步建立並抽象出加權平均數這一數學模型;通過兩種不同計算方法的比較,進一步體會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區別與聯繫。活動方式:獨立完成本問題任務,認真思考兩個追問問題,交流看法和意見,教師做必要的指導或點撥,加深對權的意義的理解和用加權平均數計算的合理性;建立數學模型,抽象出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生歸納:

(1)上例中15,7,10分別是0.

15、0.

21、0.18三個數據的權,平均數0.17稱爲三個數0.

15、0.

21、0.18的加權平均數,反映三個郊縣人均耕地面積的平均水平。

(2)若已知n個數及其對應的權,則這n個數的加權平均數可求。活動二:實例分析,指導應用,體驗概念

1.統計某一植樹小組所有同學的植樹情況,其中有5人各植樹8棵,有3人各植樹7棵,有2人各植樹10棵,求平均每人植樹的棵數。思考:各項的權分別是多少?如何計算植樹的平均棵樹?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譯,對甲、乙兩名應試者進行了聽、說、讀、寫的英語水平測試,他們的各項成績(百分制)如下:

(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語能力強的翻譯,聽、說、讀、寫成績按3:3:2:2 的比確定,計算兩名應試者的平均成績(百分制).從他們的成績看應該錄取誰?

問題3 招聘口語能力強的翻譯時,公司側重於哪些方面的成績?給出的比值是否能體現這些方面更加“重要”?聽、說、讀、寫四種成績的權分別是多少?數據對應的權表示的含義是什麼?

設計意圖:在變式中理解權的含義。

問題4 如果現在要招聘一名筆譯翻譯,你能給各數據制定一個合適的權嗎?制定的依據是什麼?最後計算的結果與你設想的一樣嗎?試一試,比較你與其他同學設計的不同結果,談談你對數據權的作用的新認識。

設計意圖:在系統中整體理解數據、權和平均數。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權的作用的理解,探究權對平均數的影響。此處,藉助於Excel的數據處理功能,給數據賦以不同的權,展示出現的不同計算結果,便於學生觀察分析,從而更好地體現權的“掌控”作用。

問題5 若聽、說、讀、寫的成績分別按20%、20%、30%、30%的比例計入總成績,如何計算應試者的平均成績(百分制)?與(2)相比,數據權的表現形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進一步體會數據權的不同表現形式。 (自主合作,共同比較,交流分析,體會權的“掌控”能力。)

活動三:拓展創新,我來決策,感悟概念 一家廣告公司欲招聘廣告策劃人員一名,對A、B、C三名候選人進行了三項素質測試,他們的各項測試成績如下表所示:

假如你是該公司老總,請發揮你的才智,給每項成績賦予適當的權數,並通過計算進行選拔。設計目的:創設情景,爲學生創造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親身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積累數學經驗,在感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強化數學的應用意識,增強學數學的積極性和熱情;藉助於Excel的數據處理功能,展示不同的權數下的不同結果,深入體會權的意義和作用。活動方式:猜想──設計──計算──體會──交流。

活動四:歸納小結,自主反思,優化概念

1.從下面的關鍵詞中任選一個或幾個,展示自己的演說才能,談談你本節課的收穫或體會:

知識、方法、反思、猜想、交流、愉快、困惑、生活

2.佈置作業:教科書P127頁,練習第1題、第2題。設計目的:通過回顧和反思,讓學生對數據的權的作用和加權平均數的意義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學生歸納和教師釋疑,讓學生優化概念、內化知識,同時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促進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活動方式:反思學習過程,歸納並形成知識體系,交流體會和感受。三.目標檢測設計(時間:15分鐘;滿分50分)

(一)填空題:(每題5分,共20分)

1.在“人與自然知識競賽”中,七年級甲班5名同學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則這5名同學的平均成績:= .

2.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環,後7次平均每次中靶8環,此人10次打靶的平均成績:= .

3.從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軟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這三種糖混在一起後,這種“雜拌糖”應定價爲每公斤 元.

4.若m個數的平均數是a,n個數的平均數是b,則這m+n個數的平均數是 .

(二)解答題:

5.(20分)某市去年7月下旬各天的最高氣溫統計如下:

(1) 計算該市七月下旬的平均氣溫。(5分) (2) (1)中所得到的平均數叫做

35、

34、

33、

32、28這5個數的平均數。(5分)

(3) 在上面的5個數據中,35的權是 ,34的權是 ,28的權是 .(5分)

(4) 如果把35和28的權調換一下,平均氣溫是多少?與(1)的計算結果相比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由此你認爲權在實際問題中的重要意義是什麼?(10分)

6.(10分)某學校規定:學生的學期總評成績由三部分組成:平時作業、期中測驗、期末測驗。小明同學的平時作業、期中測驗、期末測驗的數學成績依次是98分、80分、90分。(1)若三項成績分別按50%、20%、30%的比例計入學期總評成績,這學期小明的數學總評成績是多少?

(2)若三項成績分別按5:2:3的比例計入學期總評成績,小明的數學總評成績是多少?

複習求平均數 篇三

1.平均數的含義。

(1)提問:誰能舉例說說什麼是幾個數量的平均數嗎?

(2)下面說法對不對?

①前3天平均每天織布200米,就是實際每天各織200米。

②身高1.5米的人在平均水深1.2米的池塘裏沒有危險。

2.提問:那麼,求幾個數量的。平均數需要哪些條件?平均數要怎樣求?(板書: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3.做練練第1題。

讓學生讀題。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每一部分求的是什麼。

4.做練一練第2題。

學生默讀題目。指名學生說一說題意。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提問學生怎樣列式的,老師板書。讓學生說明每一步求的是什麼。提問:這兩題在解題方法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爲什麼列式不一樣?說明:按照求平均數的數量關係解題時,要注意找準總數量與總份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再根據數量關係式正確列式解答。(板書:注意:找準總數量與總份數的對應關係)

《平均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概念,會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

2、體會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繫和區別,並能利用它們解決一些現實問題,發展學生數學應用能力。

教學重點:

會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

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數在不同情境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

引導-討論-交流。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出示籃球比賽的一些畫面)

在籃球比賽中,隊員的身高是反映球隊實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衡量兩個球隊隊員的身高?怎樣理解“甲隊隊員的身高比乙隊更高”?能因爲甲隊隊員的最高身高高於乙隊隊員的最高身高,就說甲隊隊員比乙隊隊員更爲高大嗎?

上面兩支球隊中,哪支球隊隊員的身材更爲高大?哪支球隊隊員更爲年輕?你是怎樣判斷的?

活動1:前後桌四人交流。

找同學回答後,給出算術平均數的定義。

一般地,對於n個數x1,x2,…,xn我們把

叫做這個n數的算術平均數,簡稱平均數,記爲 。讀作“x拔”。

活動2:請同學們結合圖表,自己用計算器算出各球隊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齡,看哪一個球隊的平均身高高?哪一個球隊的平均年齡小?

想一想:

小明是這樣計算東方大鯊魚隊的平均年齡的:

年齡/歲 16 18 21 23 24 26 29 34

相應隊員數 1 2 4 1 3 1 2 1

平均年齡=(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歲)

你能說說小明這樣做的道理嗎?找同學回答。

鞏固練習一:

1。 某班10名學生爲支援“希望工程”,將平時積攢的零花錢捐獻給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每人捐款金額如下:(單位:元)

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這10名同學平均捐款 元。(課本P216隨堂練習1)

2。一名射手連續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環,7次射中9環,8次射中8環,3次射中7環,平均每次射中 環(精確到0。1)

3。小明上學期期末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平均分爲92分,她記得語文得了88分,英語得了95分,但她把數學成績忘記了,你能告訴她應是以下哪個分數嗎?

A 93分 B 95分 C 92。5分 D 94分

例1某廣告公司欲聘廣告策劃人員一名,對A,B,C三名候選人進行了三項素質測試。他們的各項測試成績如下表所示:

測試項目 測試成績

A B C

創新 72; 85; 67

綜合知識 50; 74; 70

語言 88; 45; 67

(1)如果根據三項測試的平均成績確定錄用人選,那麼誰將被錄用?

(2)根據實際需要,公司將創新、綜合知識和語言三項測試得分按4:3:1的比例確定各人的測試成績,此時誰將被錄用?

解:(1)A的平均成績爲 (分)。

B的平均成績爲 (分)。

C的平均成績爲 (分)。

因此候選人A將被錄用。

(2)根據題意,3人的測試成績如下:

A的測試成績爲 (分)

B的測試成績爲 (分)

C的測試成績爲 (分)

因此候選人B將被錄用。

思考:(1)(2)的結果不一樣說明了什麼?

實際問題中,一組數據裏的各個數據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計算這組數據的平均數時,往往給每個數據一個“權”。如例1中4,3,1分別是創新、綜合知識、語言三項測試成績的權,而稱

爲A的三項測試成績的加權平均數。

鞏固練習二:

1、某校規定學生的體育成績由三部分組成:早鍛鍊及課外活動表現佔成績的20%,體育理論測試佔30%,體育技能測試佔50%。小穎的上述成績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則小穎這學期的體育成績是多少?

變形訓練:(小組交流)

1、甲、乙、丙三種糖果售價分別爲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將甲種8千克,乙種10千克,丙種3千克混要一起,則售價應定爲每千克 元;

2、某班環保小組的六名同學記錄了自己家10月分的用水量,結果如下:(單位:噸):17,18,20,16。5,18,18。5。如果該班有45名同學,那麼根據提供的數據估計10月份全班同學各家總共用水的數量約爲 。

小結:先由學生總結,教師再補充。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掌握了:1。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概念,會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2。體會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繫和區別,並能利用它們解決一些現實問題。

佈置書面作業:課本P216習題8。1 1、2

課外作業:(兩題任選一題)

1、到校醫那裏收集本班同學左眼視力檢查結果,計算本班同學左眼視力的平均數。

2、請設計一個利用“加權平均數”方法來求平均數的應用題,再將其“權”作適當改變,觀察平均值的變化。觀察“權”的變化對結果的影響。

板書設計

1、平均數

算術平均數:

對於n個數x1,x2,…xn我們把

叫做這個n數的算術平均數,簡稱平均數,記爲 。

讀作“x拔”

例1解:(1)A的平均成績爲

B的平均成績爲 。

C的平均成績爲 。

因此候選人A將被錄用 (2)根據題意,3人的測試成績如下:

A的測試成績爲 (分)

B的測試成績爲 (分)

C的測試成績爲 (分)

因此候選人B將被錄用。

加權平均數:稱

爲A的三項測試成績的加權平均數。

教學方法: 篇五

創設情景法、啓發談話法、嘗試法、啓發講解法等。

《平均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問題的需要,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數的特點,豐富對平均數統計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2、能運用平均數解釋簡單生活現象,掌握平均數計算方法,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

3、培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觀察。

教學重點: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並體會到學習習近平均數的現實價值。

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數在統計的意義上的理解。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需求

1、憑直覺體驗平均數的代表性

師:咱們在美術課上學會了剪各種各樣的窗花,上週有個班舉行了剪五角星的比賽,這次比賽很激烈,你們想知道這次比賽的結果嗎

生:(齊)想!

師:那麼這節課老師就想把這次比賽的結果給大家說道說道,讓大家幫老師參考參考。到底哪個小組該得冠軍?

生:(齊)好的

師:剪紙班分成了四個小組,比賽就在這四個小組進行。首先是1小組,1小組有三個人,我呢就隨便從這三個人中抽出了一個人。瞧,他一分鐘剪了幾個?生:5個。

師:我用這個人的成績代表1小組1人1分鐘剪紙的一般水平,合不合理?如果你是我,你會同意我這樣做嗎?

生:我不同意。萬一其他人剪得比他多,那不是不輸了。

師:呵呵,當時老師就讓其餘2個同學也參加了比賽,有趣的事情是他們的比賽成績很有意思

(師出示後兩次剪紙成績:5個,5個)

師:還真巧,現在你覺得用幾表示1組1分鐘剪紙的一般水平比較合理了呢?

生:用5。

師:爲什麼這回用5就行了?

生:因爲每個人都是在1分鐘剪了5個,用5來表示他1分鐘投中的個數最合適了。

2、通過兩組求平均數方法,強化對平均數的概念的理解。

(第2組)師:說得有理!也就是說他們三個人剪紙剪得一樣多,用5表示他們這1分鐘的剪紙水平很合理。看着大家的剪紙水平產不多,在第二組我就隨便點了一個參加比賽。我們也一起來看看

《平均數》說課稿 篇七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南排河鎮後徐國小教師高紅娜,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容《平均數》,設計本課我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理論依據,確立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使學生能理解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幫助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四、說學情

由於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五、說教法和學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儘量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通過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課的引入部分我設計了拍球比賽,由3個女生與3個男生拍球的數量,拋出問題:根據統計數據,你認爲哪組獲得了勝利?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計算總數的方法得到答案,獲勝隊歡呼起來。這時我參與到失敗的一隊,把我拍球的數量加到他們隊的數量上,再比較兩隊的輸贏。這時有同學提出質疑不公平,因爲兩隊人數不同,比總數不合理,我抓住時機設疑:那怎樣才能公平合理呢?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引導總結出最佳方法是通過求平均每人拍球個數來比較。從而引出課題平均數。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愛的課外活動入手,創設這樣的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也活躍了氣氛,更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從而能達到引出平均數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建構感知

追問什麼是平均數?請同學們舉例說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見到或聽到的平均數。

(設計意圖:通過舉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

出示課件1:在一個方形魚缸中,設置3塊擋板,把魚缸分成4塊相等的水域,且每一塊水域的水的高度各不相同,由此提問:把擋板拿開,裏面的水會怎麼樣呢?

出示課件2:有3排小球,個數分別爲6、7、2,

由此提問:怎樣移動才能使每排小球個數同樣多?

(設計意圖:通過方形魚缸中的水和移動小球兩個動畫課件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數,並滲透“移多補少”法。讓學生明白把多的分給少的,這樣的方法叫“移多補少”。)

三、深化理解、鞏固新知

1、出示課件(課本例1):學生們收集舊塑料瓶的圖畫和統計圖

要求:

①首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發現的一些信息(對應圖畫)

②能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進行操作。(指名學生上臺指着統計圖說自己的操作方法)

設置認知衝突,平均數可以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那是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呢?我來到學生中間,

叫起一名同學和他比身高,問到如果求我們兩人的平均身高用這個方法行嗎?學生們在一片鬨笑聲中說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嗎?迫使學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還能用計算的方法。

③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此步可採取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互相幫助獲得答案,因爲對於個別同學而言還是有一定困難,集體訂正時讓學生明確先算出總個數,再平均分,這種方法稱爲先合後分,最後叮囑學生列綜合算式時必須加上括號並寫答語)

在同學們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以後,回來解決拍球遊戲中還沒解決的問題。同學們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問題。隨之教師引導學生在一組數據中發現平均數在哪些數據範圍之內。

(平均數一定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四、綜合運用、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爲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設計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持續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1、出示課件:快速找出平均數。

(運用以上所學方法來解決,着重說最後一題,以此訓練學生處理問題的靈活性。)

2、出示課件:四(1)班學生參加植樹活動,第一組種了180棵,第二組種了166棵,第三組種了149棵,平均每組種了()棵。

A:181B:165c:145

(平均數一定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3、出示課件:一本書,小明第一天讀了12頁,第二天上午讀了8頁,下午讀了6頁,他平均每天讀多少頁?

①(1286)÷2

②(1286)÷3

(這道題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份數加深印象)

4、出示課件:◇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釐米,小明身高14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爲什麼?

(這道題與生活實際相聯繫,讓學生感覺平均數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並會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

整個教學設計,我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做了很多的預設。因爲學生是具有不同知識經驗的生命個體,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不同的學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會出現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策略。爭取在課堂教學中,在組織學生討論、評價,讓學生在生成知識的同時,生成學習經驗,生成情感體驗,使整個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平均數 篇八

平均數

教學目標:

1、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

2、使學生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繫,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3、鞏固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後把這杯水分別到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2、學生動手解決,並交流解決的方法。

二、創設問題情景,引導探究。

1、六一節,老師帶了許多糖果想送給大家吃,老師給奮飛組6人共分36塊,給前進組8人共分了40塊,給藍天組5人共35塊,你們認爲哪一組的同學分到的糖果多?怎麼解決?

(1)組織交流解決的方法。

(2)小結:象這種情況下,每組的人數不一樣,不能直接拿總數來比較,而是要求出每組同學的平均數來比較。

2、出示情景圖,告訴同學穿蘭色衣服的是開心隊,穿黃色衣服的是歡樂隊,引導學生觀察後猜一猜:你認爲哪一隊的身高高?並說說理由。

3、出示統計表,組織學生收集有關數據,根據統計表估一估,歡樂隊和開心隊的平均身高分別是多少?並說說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歡樂隊的平均身高,另一個求開心隊平均身高,後比較哪一隊高?

5、組織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6、組織討論:從剛纔的這件事,你有什麼發現,並小結: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三、拓展與應用

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要通過求平均數來解決一些問題。

四、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問題需要幫助的嗎?

五、作業練習十一4、5

《平均數》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二)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平均數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義不完全一樣,平均數實際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樣多,而平均分是指實際上每份都一樣多.因此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是難點,讓學生理解並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是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口答:

1.小華4天讀完60頁書,平均每天讀幾頁?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個組,每個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測驗語文和數學兩科成績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績多少分?

師:上述1,2兩題都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1份是多少.實際上它們每一份都一樣多,而第3題是把兩個數的和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它們的平均數,而不是原來每份實際的數,所以“求幾個數的平均數”與“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二)學習新課

1.新課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中,經常用到平均數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績、平均產量等.怎樣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如何求出幾個數的平均數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板書:平均數)

2.出示例2.

用4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水面的高度分別是6釐米、3釐米、5釐米、2釐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思考.

教師拿出盛水的4個同樣的杯子,標明刻度.

師:這4個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嗎?

生:這4個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師:求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麼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個杯子裏的水面一樣高.

師:怎樣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掛圖(即課本中的下圖)放在4個杯子後面,指出紅線標明的地方(4釐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師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樣多,得到平均高度.

師: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實際高度嗎?它是怎樣得到的呢?

通過演示使學生明確,它不是每杯水的實際高度,而是把4個杯子裏的水平均分的結果.

師:如果我們不倒水,能算出這個平均高度嗎?

小組討論.從而明確:要求4個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個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來,再除以4,相當於把4個杯子裏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個杯子裏,看每個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教師板書:(6+3+5+2)÷4

=16÷4

=4(釐米)

答:4個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釐米.

說說括號裏求什麼?爲什麼除以4?得到的結果表示什麼.

要強調4釐米是平均數.

4.做29頁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題.

訂正時讓學生講出思考過程.

5.總結規律.

師:從剛纔做的幾道題中,你能說一說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嗎?

通過學生的回答概括爲:求幾個數的平均數,先要求出這幾個數的總數,然後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數,最後用總數除以總份數就可以得到平均數.

6.出示例3.學生默讀例3,理解題意,明確條件和問題.

師:如何比較哪一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樣計算出高多少?

啓發學生想:如一個一個地比,非常麻煩,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較了.

讓學生運用從例2中學到的方法,自己求出兩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個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師: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組所有人數的和進行比較行不行?爲什麼?

使學生明確,由於兩組人數和每人身高不一樣,不能直接比較,只能用平均身高進行比較.

(三)鞏固反饋

1.選擇正確列式,並說明理由.

一輛汽車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

B.(53+58+30+27)÷4

2.光明國小五年級3個班爲災區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級4個班爲災區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個年級捐款多少元?這兩個年級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組討論後得出:

平均每個年級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兩個年級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強調是把哪幾個數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認真審題,找出所需要的總數及總份數,再求出它們的平均數.

(四)作業

練習七第1,2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國小裏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數量的和除以這組數量的個數所得的商.因爲這個平均數不是實際的數,與過去學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完全一樣,因而平均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經常用到如平均產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數的概念,再分析求平均數的方法.本節課設計既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又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首先通過簡單的口答題,初步認識平均數的意義,分清平均數與平均分的聯繫與區別.爲學新課做好鋪墊.

新課分爲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學習例2.求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過教師的演示,提問,學生在觀察、討論的基礎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義,建立平均數的概念.

第二個層次是指導列式計算.在實際中,求幾個數的平均數,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樣操作,因此引導學生要通過計算來解決.

第三個層次,讓學生做書上的“做一做”幾個題,啓發學生總結出求幾個數的平均數的一般算法.

第四個層次,通過例3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類推、自己計算,從而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熟練地掌握計算方法.

練習的設計有所提高和變化,要讓學生分清把哪幾個數平均分,分成多少份,爲以後學習複雜的求平均數問題打下基礎.

板書設計

求平均數

例2 用同樣的4個杯子裝水,水面的高度分別是6釐米、3釐米、5釐米、2釐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6+3+5+2)÷4

=16÷4

=4(釐米)

答: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釐米.

例3 四年級一班第一小組有6個同學,第二組有7個同學,下面是兩組同學身高的統計表.(單位是釐米)

eq x(統計表)

(1)第一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釐米)

(2)第二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釐米)

(3)第一組平均身高比第二組高多少?

139-138=1(釐米)

答:第一小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釐米.

教學過程: 篇十

一、舊知回顧,談話導入。

1、請學生說說統計表及條形統計圖各有什麼特點。

2、談話:上學期期末考試,四(1)和四(2)班進行了一場數學小競賽,最後四(2)班得了第一名。這兩個班的人數和每人考的分數都不一樣,怎麼就知道哪個班考得好呢?老師們是怎麼算的呢?(這個過程中可能有學生回答到用“平均分”來計算的。如果提到“平均分”教師可以抓住時機及時板書“平均”兩字。)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舊知讓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引入兩班考試的事例讓學生想到“平均分”的概念,爲後面平均數的。學習作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