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導之有方,學之有成——小論“引導自學”型課堂之“引導”

導之有方,學之有成——小論“引導自學”型課堂之“引導”

導之有方,學之有成——小論“引導自學”型課堂之“引導”

《何炳章教育文選3》對“引導自學”型課堂定義如下:所謂“引導自學”型的課堂,是指在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引導下,學生有較爲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自行探究的課堂。這與《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以學定教”相得益彰。

那麼,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學,提高教學效率呢?重點在於“引導”二字。這要求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備課過程,有步驟、有章法地指導自學,促進他們將自主意識內化爲強烈的學習欲求,以此避免學生在課堂中盲目隨意的自學。只有教師及時給予指導,才能使學生的無意識變成有意識,並能在糾正錯誤學習意識的同時,將“要我學”的外在要求內化爲“我要學”的內在需求。使他們在短時間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不僅僅是學習方法的引導,還包含情感認知的引導。馬克斯威爾·馬爾茲曾經說過:“如果我們有一個良好的自我形象,我們的行爲、感覺,甚至我們的能力就會變得與這個形象一致起來,因此,良好的自我形象對成功至關重要。學習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認爲我們能夠掌握所學的知識,我們就會不遺餘力地去實現這個夢想,同時我們的能力也會被提高。”因此,“引導自學”型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肯定的自我形象,樹立自尊心、自信心,讓學生有勝任感,這意味着使學生感到自己能完成所面對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敢於迎接挑戰、並在戰勝挑戰中獲得。這意味着教師提供必要的挑戰並幫助學生爲挑戰而制定必要的策略。教師要讓學生相信自學將擁有積極的結果,因爲他們在自學過程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學生受挫時便輕易放棄。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無論他們才能怎樣,條件如何,都能學好。爲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精力集中,知道要做什麼,能做到何等程度,且不懼失敗。

在自主式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過程及學習效果進行適當、有效地檢測與評估。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有適度的要求,並以此作爲依據,對學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評價。從學生學習實際需求和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出發,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促進其個性的和諧發展和個性價值的實現,注重個性評價和過程評價,注重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生的進步和自主意識的提升。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全面辨證地看待和分析自己在自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充分發揮自己在知識、技能、思維、情感等方面的優勢,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善於評價自己在自主學習中的進步,使學生感到學有所成。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自學呢?葉聖陶老先生曾爲我們指明瞭道路。

1.利用課本資源,教學習方法。葉老有一至理名言:“教是爲了不教”。他說:“嘗謂教師講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爲研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自己學習,主要起引導、誘導作用。由於遺傳、環境、教育和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不同,他們在身心發展上存在着不均衡性和個體差異性。學生對於同一問題的見解可能也有所不同。在學生的作業中有一篇名爲《蜘蛛與蠶》的文章。學生就最後一個問題“你認爲誰該拿獎章?”產生了爭論。這時我適時引導持不同意見的學生在文章中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次去理解文章,在進行有序的交流討論,結果,“蠶捨己爲人”和“蜘蛛勇於認錯”的精神都爲學生所接受,達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是“討論會的主席”。葉老曾說:“上課做什麼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報告是各自報告預習的成績,討論是彼此討論預習的成績,指導是指導預習的方法,提示預習的項目,訂正或補充預習的成績。在這樣的場合裏,教師猶如一個討論會的主席。提出問題由他,訂補意見由他,結束討論由他。”在學生組織討論過程中,教師定位爲“討論會的主席”,也正是發揮了引導作用。

3.教師“因勢利導”,學生“學之得法”。關於“導”,葉老先生指出:“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夠自求得之,卒底於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而不是教師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導者,因勢利導也。‘因勢’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承認學生的認識、能力、智力、情感、興趣等對教學的制約作用,教師只能順其勢而‘導’,不能逆其勢而硬‘牽’。”“導”在課堂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指出:“爲教之初就要着眼於學生對教師的‘擺脫’,只有教師善‘導’,纔有學生的善‘學’;只有教師的‘導之有方’,纔有學生的‘學之得法’。”他還論述了“教”與“導”的關係:“教與導是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導是第一位的,在教學活動中,就教師而言,教學要以‘導’爲主,在提示、啓發、誘導、評點等方面多下功夫。‘教’必須減少到最低限度,並放在最需要的時候。”

三年級的《軍神》是一篇體現老一代傑出革命家劉伯承堅忍不拔品質的文章。在以事寫人的文章中,往往人物的神態、動作最能體現人物的精神品質。在備課的時候我就考慮到學生會對“爲什麼把劉伯承稱爲男子漢、軍神、一塊會說話的鋼板”產生疑問,因此,我在出示的自學提示中,讓學生首先找出沃克醫生誇獎劉伯承是軍神的句子,按“求治——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後”的順序引導學生針對沃克醫生及劉伯承語言和神態的句子來仔細琢磨,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字裏行間品悟軍神的形象。學生在自學階段準確地把握住了人物特點,很好的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何炳章先生在《文選2》“關於實踐‘引導自學’型課堂教學結構的建議”中曾說:引導和自學是辯證的統一,引導越是得法,自學的能力便越增強,自學水平便越提高;自學的能力增強了,水平提高了,又要求引導更加得法,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在這種師生合作、教學相長、心心相印的教學境界中,才能共享學的愉快和成功、教的幸福與昇華。“把課堂變成基本上由學生自學的學堂”,“教是爲了不教”,是以學生的終生髮展爲目的的。這是我們每個執教者的最終目的,也是我們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深深的體會到教學相長帶給我的愉悅,相信這將化爲我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在“引導自學”的大路上進一步探索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