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關於智慧高中作文多篇

關於智慧高中作文多篇

人們對智慧有很多詮釋,其實真正的智慧就是“樂活人生”,每個人都可以成爲生活的智者!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智慧高中作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關於智慧高中作文1

今天就談一個人吧,誰呢?這麼值得談?老畢,衆所周知的畢姥爺,畢福劍。

也許大家認爲,畢福劍不過是一個普通的主持人罷了,最多也就是有點幽默細胞,主持才能也不錯。想來是一般人的評價,其實,我原先也是這麼想的,可今天《我要上春晚》又讓我長了不少知識,悟了不少道理。

這期《我要上春晚》請來了畢福劍、成方圓、王濛做評委。每一個節目結束後,都會請三位評委做點評。另兩位我就不多說了,單是這畢福劍每次的點評不是語出驚人,就是笑翻全場,要麼就是富有哲理。

有一位魔術師在表演了過後,他點評道:“你很有發展前途,你比劉謙做得更好,劉謙他有一個托兒,叫董卿。”氣得董卿只瞪着他。還有一位馴獸師讓五隻小狗表演完之後,他自稱連狗都不如,那小狗能和馴獸師跳十下繩,老畢說他最多兩個就斷了。再有小狗能按着數字叫幾下,在1與10之間,他說自己主持星光大道這麼多年,只會數五個數,頓時笑翻全場。我一開始還沒反應過來,後來一想,原來星光大道在投票刷掉選手時,他總是舉起手倒着數:五、四、三、二、一。你不得不佩服這種幽默感。再有他對一個叫歐洲的藏族六歲小男孩說:“歐洲這哥們兒有意思,我看你全場都苦着臉,後被董卿那麼一抱,親了臉頰,馬上就樂了。”說着還當場畫了一幅側像送給他。對於大買麥樂團的創新精神,他則給出了一番鼓勵,讓他們繼續研究用平板電腦代替樂器的創新技術。在說到一些地方的風土人情時,他更是娓娓道來。

幾次評點下來,我不由地感嘆:“太有才了!”不管演員表演得好還是不好,老畢都能作出精闢的評論,讓演員們十分佩服。而他給表演選手的一個建議我更是贊成,他說:“多學一些東西有好處,不一定在某方面有造詣,但說不定哪天就能用到。”三位評委也就老畢的點評給人感覺特智慧。媽媽在一旁說:“那是!你知道他原來什麼職業嗎?”見我一臉茫然,媽媽接着說:“他原來是記者,曾隨科考團去南極考察過。他的經歷可豐富了。”我一聽就懵了,原來老畢這樣有才的原因在這裏。現在想來,真是這樣。有了豐富的知識,有許多終身難忘的經歷,使得他今天光芒四射,正所謂厚積薄發吧。無論在什麼年代,知識永遠都是最寶貴的東西。而我們今天所欣賞到的老畢的智慧,除了因爲他豐厚的文化底蘊,應該還有其他的什麼。

我想智慧不單單是知識,是常識,是聰明,也不僅是經驗,智慧是我們站在知識、常識、聰明、經驗的臺階上,觀察這個世界時所張開的那雙充滿欣賞和不斷有所發現的眼睛。“現實+夢想+幽默=智慧”,這是文學家林語堂列出的智慧公式。生命中有了夢想就有了靈魂的翅膀,而幽默又將情趣和快樂賦予了生命。這樣的人生無疑就是充滿智慧的人生。

關於智慧高中作文2

智慧給人的啓迪往往是深刻的。人生因爲智慧而精彩,因爲智慧而深刻,因爲智慧而絢麗多姿。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對人生的思考。他利用小詩來啓發人們對生活充滿熱情,有積極向上的精神。他的靈感來源於生活,但更高於生活。這難道不是因爲他的智慧嗎?正是因爲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愛情的嚮往,對自然的敬畏,這樣的人註定是一個不凡的人,充滿智慧的人。

泰戈爾的作品總是能讓人們感受到一種振奮人心和進取奮鬥的精神。這是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是印度國歌的創作人,他的智慧使他的人生變得格外精彩。

泰戈爾是印度的文豪,印度的大作家。我們中國也有這樣的文豪,甚至是時代的偉人。

魯迅從小的願望就是能治病救人。做一個起死回生的人,是他感到自豪的事。在國內學習醫術,又跑到日本去留學。學習醫術很刻苦,但漸漸發現,手術刀只能救極少數的國人,救得了他們的軀體,救不了他們的靈魂。因此他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棄醫從文。爲了喚醒國人的精神,爲了讓更多的人走向保家衛國的道路,他努力地寫作。寫些讓人振奮,讓人爲之鼓舞的文章。把文藝作爲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震人心魂才使國人得以覺醒。“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是他對世界的莊嚴宣誓。

適時的棄醫從文,投身於革命。用文藝喚醒國民,這難道稱不上一種智慧嗎?

古巴的漁夫出海打魚,遇到鯊魚,孤獨的他沒有放棄自己的成果,而是英勇的搏鬥,與魚拖着跑了三天三夜,“人並不是爲了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給打敗。”這種永不放棄的堅持,難道不是一種智慧嗎?

智慧可以使人生擁有平凡的感動,也可以使人生擁有莫大的震撼。智慧使我的人生更爲精彩。

關於智慧高中作文3

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一種智慧。

——題記

牧人對於獵人的寬容,給了獵人好感,使得自己多了一位朋友,給了自己機會,從而得到一個好的環境。由此可見,寬容不只能夠提升個人的思想境界,更能夠帶來直接的效益。

寬容是一盞明燈,指引自己,照亮他人。春秋時期,如果齊桓公不曾寬容管仲,又豈能成就自己的霸業。桓公的寬容,指引一位謀士走向一條萬古流芳的光明之路,造就一顆平凡的心靈走向天下百姓的仁義殿堂。如果桓公沒有寬容管仲,那麼他就失去了一名可以輔佐自己稱霸的謀士,更爲重要的是,失去稱王所要具備的仁愛之心。桓公的寬容使得自己的靈魂得到昇華,使得管仲找到正確的道路。

寬容是一次良機,成全自己,戰勝對手,“七擒孟獲”不僅成全孔明的仁義之名,而且使得對手徹底失敗。“七擒”使得對手遭到軍力和士氣上的嚴重打擊,“七縱”使得對手心理防線徹底崩潰。“擒而殺之”難以使得好鬥的少數民族蠻夷之士屈服,更會點燃他們的復仇火焰。但是“七擒七縱”卻能擊中這些“意氣中人”的軟肋,使得他們失敗,並且真心地屈服。

寬容他人,減少兩份怨恨,增加一位朋友。有位著名的空軍將領一次試飛中飛機突然失控,情況萬分危急。終於,他憑着自己的果敢和經驗成功迫降,保全了飛機和性命,經過檢查發現導致飛機失靈的原因是由於加油人員加錯了油。這位將領找到那位陷入萬分恐懼的工人,可是他並沒有責罰那位工人,反而安慰和鼓勵工人,且允許他繼續爲自己的飛機加油,從此那位將領的飛機再也沒有出現問題,因爲每次起飛之前,那名工人都仔細爲其檢查飛機。

寬容猶如一隻小船,能夠使得人的靈魂到達高尚的彼岸,無論是渡河的人,還是擺渡的人,寬容如同山谷的迴音,總是真實地將你的付出返還給你。

學會寬容,因爲寬容是一種美德,它能使你變得高尚;學會寬容,因爲寬容是一種智慧,它會使你戰無不勝。寬容的心靈,才最美麗;寬容的行爲,最具智慧。

關於智慧高中作文4

語言是一門藝術,一些看起來似乎平常的語句,卻蘊含豐富的寓意,尤其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許多錢人說過的花品味起來頗富意趣!

《史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齊威王早年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有一天,一個名叫淳于髡的外戚實在看不下去,就含沙射影道:“齊國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鳴也不飛,陛下知道這是爲什麼嗎?”齊威王聽出了其中的端倪,爲自己開脫道:“此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僅巧妙地回答了淳于髡問題,是自己擺脫了窘境。也明確的暗示了自己的決心!

有一次,周恩來和一位美國記者談話時,記者看到總理辦公室裏有一支派克鋼筆,便挖苦道:“總理閣下,也迷信我國的鋼筆嗎?”周恩來聽了風趣地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我的,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簽字儀式上用過的。周總理的這句話,不僅巧妙地避開了鋒芒,而且“轉敗爲勝”讓美國記者顏面掃地。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經濟學家蕭灼基在香港講課,有個外國人故意刁難道:‘你過去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現在又研究市場經濟。請問,你在馬克思主義那邊感到舒服呢,還是在市場經濟這邊感到舒服呢?’這個問題的陷阱在於若選擇‘馬克思’,對方則問其爲何背叛自己的信仰,若選擇‘市場經濟’,對方則會問,研究市場經濟是否想走資本主義道路。更深的陷阱還在於,這個問題回答不慎,就會授人以把柄。

面對得意洋洋外國人,蕭灼的回答讓對方的笑容頓時凝固‘我感到,用馬克思的思想方法來研究市場經濟最舒服。’蕭灼基答道。”這樣精密的回答實在讓人無懈可擊!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言一句無不滲透着中國人之智慧!

關於智慧高中作文5

我們常誇讚某人聰明,往往是由於他能巧妙地解決當下某個棘手的問題。而智慧,則是一種貫穿人生的態度與能力。所以簡單一點來說,聰明是一時的隨機應變,而智慧則是更爲長久的聰明。

在人的一生中,挫折如影隨形。聰明的人或許能想盡辦法規避風險,而當遭遇了無可迴避的挫折之後,智慧的人則能更迅速地爬起來繼續生活。作家朱西甯十年的心血手稿被白蟻吃去後,他並未惱火地計較自己投入了多少努力,在懊喪的情緒裏停滯不前,而是將白蟻看作“天主派來的既嚴厲又殘暴的批駁家”。認爲是上帝覺得他寫得不夠好,要他從頭再來,可見,智者未必能抵擋得了天災人禍,而他們會將挫折看作是人生的必經旅程,不執迷於當下的得失,馬不停蹄地向未來奔去。所以說,在挫折面前,智者因爲具有更長遠的眼光,會更加積極樂觀。

中國有許多俗語,比如“聰明反被聰明誤”、“自作聰明”、“耍小聰明”等,似乎都在暗示着聰明是有所欠缺的。推其本源,我們會發現聰明的弊端常常在於時機把握不當,分寸拿捏有差。譬如要唱一首歌,聰明人掌握着高超的歌唱技巧,聲音婉轉動聽,卻有時卻會因爲進錯拍子,或是突然唱破了音,反倒顯得滑稽可笑。而學會在適當的時刻表露出聰明,那便成了智慧。當哈姆萊特得知他的叔父殘忍的殺害了他的父親時,他並不急於顯露出自己的憤怒,而是裝瘋賣傻,苦心籌劃一場戲劇來求證。我們設想,單憑他一個先皇的王子身份哪能與現任國王抗衡?假若他不識相地對叔父破口大罵,那就只能是死路一條。中國也有一個成語叫“大智若愚”。所謂“大智”就是懂得韜光養晦、能屈能伸的智慧。智者因爲能審時度勢、把握時機,纔會真正笑到了最後。

當面臨糾紛時,智慧與聰明的差異便更加涇渭分明。聰明人常常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當事關切身利益時,他們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絞盡腦汁地與對方周旋,千方百計地贏取最大的利益。而智者可能只會淡然一笑,揚揚手說到“罷了”,便留給衆人一個瀟灑的背影。清朝大學士張英寫下了那幾句:“千里捎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來勸家人不要計較鄰里之間的一畝三分地,從而留下了“三尺巷”傳世佳話,不正體現了智者的大氣和風範嗎?換言之,聰明人急於爭贏,智者卻傾向於“不爭”。因爲智慧本身就排斥無謂的糾紛,它於人有損,於己不利。因而智者常持淡泊之心,處退讓之態。他們看似在糾紛中一無所得,實則是最大的贏家。就像是張英因爲豁達大度流芳千古一樣,智者往往贏得了尊重,更贏得了自己踏實自在的心境。

好比一座山,聰明的人像山腳絢麗的野花;而智者則是山頂傲立的孤鬆——他們的眼界早已越過了那些與他爭養料的雜草,他們看到的是那無窮無盡的遠方。

標籤:多篇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