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農村專題調研報告多篇

農村專題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縣農村的市場專題調研報告

爲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在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更好指導農村市場工作。根據《湖南省商務廳關於開展農村市場專題調研的通知》(湘商建設〔20**〕87號)精神,我局高度重視,組織專人對全縣農村市場開展專題調查研究,現報告如下:

一、xx縣農村市場現狀

我縣的農村市場建設始於1980年,經過二十多年的歷程,農村市場建設得到了較快發展,市場開辦主體也呈現出多元化投資趨勢。到2022年底,全縣39個鄉鎮(場)中有農村市場14個,羣衆自發形成的馬路市場12個,尚有13個鄉鎮(場)無場無市。2022年在建的農村市場有4個,目前現有的農村市場中,利福塔和五道水等市場一些農村市場經營狀況良好,基本滿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對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但同時,xx縣農村市場建設力度仍然不夠,總體來看是“先天發育不足,後天發展不夠”。建設水平高低不一、建設規模大小不一、綜合效益參差不齊、整體水平不高且存在諸多問題。市場設施簡陋、功能不全、輻射半徑小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拉動不大,馬路市場佔的比重還相當大。概而言之,有以下四種情形:

(一)有市無場。受資金、場地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鄉鎮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集貿市場,而當地羣衆又有逢集的習慣,於是羣衆自發形成了一個固定的以馬路兩側爲依靠的交易場所,每逢早市,整個馬路兩側被當地羣衆和周邊商販所佔據,各自搭建攤位和簡陋棚臺,形成“馬路市場”,如巖屋口等鄉鎮就是如此。馬路市場伴馬路而存,不僅嚴重影響到了當地的交通,存在着嚴重的安全隱患,而且佔用街道公路作爲場地來興市,交通不暢衛生差、形象不佳管理亂,農村消費安全難以保障。

(二)有場無市。受市場建設前期缺乏科學論證、選址不當、管理和服務跟不上、部分商販和羣衆不願交納市場設施費、當地政府引導不夠等多種因素影響,雖然建成了市場,但大部分門面及攤位出現空置現象,集貿市場完全沒派上用場,形同擺設。蔬菜、肉食、百貨、水果等攤點依然常年佔據公路兩側,導致出現“有場無市、市場分離”的尷尬局面,朱家臺社區、馬合口等市場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此種情況。

(三)有場有市。澧源大市場、竹葉坪、利福塔等集貿市場經過幾年來的運作與發展,綜合效益有目共睹。有場有市,改善了當地羣衆的消費環境,拓展了農村消費空間,並通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激活了當地的農村經濟。

(四)無市無場。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羣衆居住分散的部分鄉鎮依然處於“無市無場”的境地,幾乎是被市場遺忘的角落。如淋溪河、西蓮、白石等鄉鎮。

二、xx縣農村市場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市場建設資金短缺,投入到農村市場建設的資金來源渠道不暢。這是影響當前農村市場建設滯後的一個主要原因。一是農村市場資金需要量較大,這對於財政狀況普遍緊張的鄉鎮政府來說是不小的負擔,縣財政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對農村市場建設投入也非常有限。因此,許多鄉鎮政府雖然認識到了市場建設的重要性,卻力不從心,拿不出錢來建市場。二是農村市場屬於半公益或者說是準公益性的項目,投入大,收益小,而且回收投資時間長,投資難以收回,依靠社會投資或者引進外商投資的難度較大。

(二)選址不當,佈局不合理,部分市場有“場”無“市”。 目前全縣有的鄉鎮集貿市場長期處於“空殼”狀態,雖然蓋了房子,圈了地,建了攤位,但場內沒有經銷活動的人流,成了有名無實的空架子。究其原因,除農村市場的規劃佈局建設存在不合理的現象,缺少政府的引導和規劃外,也不排除選址不理想、難以啓動發展的原因。

(三)重建輕管,髒、亂、差現象較爲嚴重。一是市場業主對市場經營的認識不到位。認爲農村市場設施如何無所謂,只要市場有人來,能產生效益就可以了,沒必要掏腰包來改善基礎設施。二是保潔不到位。市場垃圾隨意堆放,衛生狀況極差。三是管理人員少,制度不到位。對亂佔道、亂設攤缺少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致使有的市場攤位成了倉庫,貨物堆放過多,又不夠整齊,影響市場的總體經營環境。

(四)缺少有特色的專業化農村市場,富具特色的農副產品無市可入。目前,桑植農村市場普遍爲綜合性的低層次的農副產品和日雜市場,市場建設大衆化,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專業化市場卻不多,輻射能力較弱。xx縣富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很多,如:橋自灣的梨子和西瓜、蹇家坡的中華聖桃及油茶、瑞塔鋪的碰柑、官地坪的烤煙烏桕、西蓮的茶葉、沙塔坪的花生等等,但是這些農作物在當地卻沒有專門的市場提供銷售平臺,僅依靠農戶自行經營,自行儲藏或者銷售。大宗的農作物與經濟作物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銷售以及倉儲等。從而導致經濟效益不高甚至不能發揮其可觀的經濟效益。

(五)對農村市場建設的重視不夠。縣、鄉兩級政府對於農村市場建設認識尚不夠重視,沒有很好地研究農村市場的建設條件、佈局、培育及管理規律,有意無意忽視了農村市場建設,聽任其自生自滅。部分農村市場想建未建,或者建了卻又無人進場,都是一拖數年不着急,無人來算經濟賬。

三、加快農村市場建設的對策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真正“重市”。要將農村市場建設放在擴大民生、創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環境中來加以認識。縣、鄉兩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和加強農村市場建設,將其列入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目標中,從服務“三農”宗旨出發,下大力氣改善農民羣衆生產生活條件。

(二)科學規劃、注重特色,合理“建市”。農村市場是小城鎮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科學合理地規劃好農村市場不但有利於其自身的長遠發展,也有利於小城鎮的快速有序發展。因此,農村市場的規劃應綜合考慮區位、交通、地形地勢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合理佈局,不能盲目改造。各地應根據其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基礎、技術水平、商業傳統、交通通訊條件和周圍市場分佈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注重長遠利益,注重有特色的專業化市場的建設,各鄉鎮(場)在農村市場改造建設的過程中,要在綜合比較和優選的基礎上,注意發揮區域優勢和產業優勢,把農村市場有步驟、謹慎地改造特色鮮明的專業化農村市場。擴大市場的交易半徑,增強市場的輻射力,如:在橋自灣、蹇家坡、瑞塔鋪建立以水果銷售和存儲爲主要內容的農村市場;在官地坪、八大公山建立以烤煙、藥材等以經濟作物爲主要銷售、存儲、採購的專業市場等。在新建農村市場時,要根據現實的集貿市場建設經驗教訓,加強科學規劃與論證,避免走彎路,如五道水鎮計劃將市場與農村客運站建設合二爲一建設,借南來北往的人流帶動物流動起來、活起來,也不失爲一種好的思路。通過市場的廣泛流通,促成農產品進得去、銷得出,擴大農民所產的農產品的市場銷量,最終達到建成一處市場,帶活一方經濟的目的。

(三)尋求合作、多方融資,大力“扶市”。面對目前農村市場建設改造資金困難的難題,要調動各方面投資農村市場建設的積極性,增加市場建設資金來源的渠道。縣財政每年應安排一定的農村市場建設專項資金,給予重點扶持,在統籌安排、合理佈局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扶持1--2個農村市場的建設。但農村市場的建設不可能單單依靠政府,更多的要依靠社會各界的力量,要多方面、多渠道、多層次籌集資金。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制,將招商引資與加快農村市場建設兩相結合起來,創新投資的渠道與形式,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收益”的市場建設原則,採取政府引導、大力吸引民間投資的模式,投資改造、新建集貿市場。因此,應該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並出臺相關的改革配套措施,在土地審批、工商登記、財稅減免等方面特事特辦,解決農村市場建設過程中在某些環節上“卡殼”的問題,鄉鎮一級則要積極爭取農村市場建設方面的立項,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個人、集體、國家、外商多方投資一齊上,合資、合作、股份一齊搞,多渠道籌集市場建設資金。另外,市場建設應引入市場機制,下大力氣挖掘市場潛力,提高資金回報率,形成良性循環格局。

(四)科學運營,力促繁榮,設法“活市”。市場能否繁榮,關鍵在運營。對“空殼”市場,要組織人員會診,想方設法起死回生;對正在建設的市場,要堅持“邊築巢邊引鳳”的原則,採取優惠政策,吸引購銷者進場入市,可以先粗放、再引導,後規範,加大扶持力度,放水養魚,使其逐步發展壯大,不可貪圖近利,因小失大。

(五)創新思路、完善制度,認真“管市”。建立、完善農村市場管理體系。一是鄉鎮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提高自身的監管執法水平,發揮政府職能,加強對農村市場的日常監管,對市場行爲進行規範,對市場中的違法行爲予以處罰和糾正,爲市場建設進行長期科學的規劃,指導市場的宏觀發展。縣市場服務中心和市場投資管理主體要進一步加強對市場的服務力度,不斷完善市場設施。市場內經營戶要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作用,採取成立經營者自律組織(如個協)等方式,加強行業自律,管好市場,確保農村消費安全。同時,各級政府要以人爲本,把握農民心理,建立兼容並存的多層次市場格局,從馬路市場到農村市場,從“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盟店到連鎖大型超市,一定時期內都應允許其存在,既不盲目取締馬路市場,但也要強力推進農村市場的建設步伐。

包括“趕場”在內的傳統的馬路市場,其所表現出來的頑強生命力,足以證明其存在的理由。要通過農村市場的不斷建設、完善和發展來搶佔馬路市場份額,以新來壓舊,力爭後來居上,逐步解決以路(街)爲市的問題。二是要逐步完善完善市場準入制度。保證進貨渠道的合法,創建安全的消費環境,改變市場內商品渠道不清的情況,對農產品市場上銷售要經過嚴格的檢查檢疫,確保廣大人民羣衆所關心的生活健康等問題。

【第2篇】忠縣農村經紀人專題調研報告

忠縣農村經紀人專題調研報告

農村經紀人是指在農村經濟社會活動中,以收取佣金爲目的,爲買賣雙方牽線搭橋,促成買賣雙方交易,搞活商品流通;爲交易雙方溝通信息,提供各種相關服務,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直接組織農產品交易的自然人、法人和中介服務組織,是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紐帶。爲進一步抓好我縣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提高其組織化程度,規範其經營行爲,促進其健康發展,按照重慶市農業局市場信息處《關於開展農村經紀人發展情況專題調查的通知》的要求,我局組織了人員成立了農村經紀人專題調研小組,對忠縣農村經紀人的發展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現將我縣農村經紀人調研結果報告於後:

一、農村經紀人隊伍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我縣農業生產實踐中涌現出一大批農村經紀人,他們積極爲農產品的買賣雙方牽線搭橋,促進了農產品流通,爲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加強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對於開拓農產品市場,引導農民發展質量效益型農產品,減少生產的盲目性與滯後性,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具有積極作用;對於培養有市場意識,敢闖敢幹的新型農民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於運用市場經濟的辦法發展農業,加快培育農村市場主體,發展農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經調查,我縣目前農村經紀人已達1500餘人,分別活躍於農產品營銷、職業介紹、信息服務、代辦代銷、代儲代運、產品加工等行業,其中從事糧油、蔬菜、果品、小雜糧、畜禽產品這幾個產業的農村經紀人較多。從目前我縣農村經紀人的組織形式上看,農村經紀人主要是自然人,法人組織較少,多爲農戶爲銷售產品自發組織形成。其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忠縣周邊區縣,如梁平、墊江、萬州等地,也有少數經營規模較大的在國內其他省市如山東、河南、福建等地進行農產品交易活動,組織農產品參加國際交流的基本沒有。我縣農村經紀人中大多數人的活動方式是銷售旺季經營、淡季種植,平時從事農作物種植,收穫季節“轉型”成爲農村經紀人,如石寶鎮太平村經紀人黎萬平,從1984年開始經營果品和糧食販運活動,他在生產季節忙着種植,收穫季節收購農產品外調,成爲農村經紀人,這種經營形式既保證了種植生產,又保證了產品的順利銷售,也給農副產品營銷隊伍帶來了強大的生命力。此類經紀人佔全部經紀人的80%左右;也有少數農村經紀人專職進行經營活動,如汝溪鎮汝溪村的譚乾芝,從1990年開始從事糧油產品和小雜糧收購銷售活動,擁有自己的門市,具有了較大的規模,其用於收購農產品的流動資金30萬元,現已經不直接從事種植業生產。此類經紀人佔全部經紀人的20%左右。

二、農村經紀人的功能特點和發展趨勢

隨着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的進行,各種特色產業大量涌現,廣大農村經紀人在活躍農村市場、搞活商品流通、促進農產品交易、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特點表現爲:

(一)在產品貨暢其流上的促進作用。農村經紀人把買賣從本地做到外地,從農村做到城市,幫助農民把產品賣出去,解除了廣大農民銷售難的後顧之憂。我縣三匯鎮是全縣種植黃籽油菜“渝黃一號”的大鎮,全年種植“渝黃一號”面積在15000畝以上,年產量達到1965噸,三匯鎮經紀人王鴻培,長年進行糧油產品的收購外銷活動,全鎮“渝黃一號”黃籽油菜基本是通過王鴻培及其他糧油收購戶進行銷售,保證了全鎮油菜籽的銷售流通。今年他收購油菜籽300噸,其中“渝黃一號”油菜籽250噸,對“渝黃一號”油菜籽收購價格基本保持比常規油菜籽高10%左右,達到每公斤2.6元,提高了農民種植優質油菜的積極性,保障了農產品貨暢其流。

(二)在市場信息傳遞上的觸角作用。市場經濟是信息經濟。以石寶鎮松嶺村譚凡爲代表的經紀人,在今年得知山東黃豆收購價僅爲1.6元/公斤左右,與我縣黃豆市場價2.6元/公斤的價格差距較大的信息後,迅速組織調運了6噸山東黃豆到忠縣銷售,獲純利潤高達5000元左右,再加上他經營果品、小雜糧銷售等項目,年純收入可達近2萬元。他爲鄉鄰找到了一條致富的門路,在他的帶動下,周圍鄉民紛紛效仿,也成爲了農村經紀人,活躍在城鄉市場中。這樣,農村經紀人隊伍的發展,既活躍了農村市場,加快了農產品流通速度,又提高了自己的經濟收入,走上了小康之路。

(三)在壯大特色產業上的催化作用。市場經濟是規模經濟,沒有規模就形不成特色,沒有特色就形不成競爭優勢。爲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形勢,我縣緊緊圍繞“以市場爲導向,突出特色,規劃發展”的原則進行了農業結構調整,提出了“4+2”農業發展戰略(即四大特色產業:大豆、油菜、高梁、柑桔;兩大重點產業:蠶桑和“雙雜”制種)。在糧油業方面提出了“三增三減調結構,兩進兩退優品質”的結構調整思路(即穩水稻,壓小麥,擴油菜;減玉米,擴大豆;壓薯類,擴雜糧)。優質大豆如渝豆1號、浙春3號、沔5

3

7、鄂豆4號及山東魔豆等,優質油菜如“渝黃一號”等在全縣的種植面積較大,產量較高,對這些產品的收購,除進行推廣時與農戶簽訂訂單的公司外,其餘部分的銷售主要依靠農村經紀人進行,如汝溪鎮經紀人譚乾芝,今年共收購“渝黃一號”黃籽油菜400噸,前段時間收購價格保證了每公斤2.6元,近日由於油菜價格下調,降低爲每公斤2.5元,保持了比常規油菜籽價格高10%的水平,對促進我縣優質油菜的推廣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壯大了我縣特色產業。

隨着我縣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各種類型的農村經紀人將大量涌現,其發展趨勢爲:

(一)信息中介型農村經紀人將會大量涌現。隨着農業結構調整的逐步深入,忠縣即將出現各種特色農業產業,與此同時,產品產量也會迅猛增加,這使得利用各種形式和途徑培養一批能夠提供農產品供求信息,隨時掌握市內外農村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情況,通過互聯網等現代傳媒積極爲廣大農民提供農產品的數量、質量、品種、產地、結構和潛力情況,提供農產品生產的發展變化和供應能力趨勢,向市場中買賣雙方提供真實、有用、準確的信息,使市場信息得到及時、有效、迅速地傳播,以最小的成本代價取得最大化的效益成爲農村經紀人最迫切的要求,必將出現大量的信息中介型農村經紀人,爲廣大特色產業種植戶提供產銷信息。

(二)流通中介型農村經紀人將進一步增多。流通中介型農村經紀人是搞活農村商品流通的主力軍。現在的經紀人主要分佈在這一塊,今後的農村經紀人將不斷地由生產型向交易型、營銷型轉變。使商品的流通從商品的提供者轉移到商品的接受者,從商品的生產者轉移到消費者或使用者,加快農產品流通速度,縮短流通時間,促進廣大農民及時、有效地抓住交易機會,促進農產品進入市場。

(三)勞務中介型農村經紀人將會得到發展。由於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導致農業生產中會出現階段性的剩餘勞動力,把農民從土地中解脫出來,投身到第

二、三產業,帶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推動農村小城鎮建設,會成爲勞務經紀人的首要目標。

(四)組織中介型農村經紀人會成爲農村經紀人的發展主流。在自然人經紀人的基礎上,隨着規模的擴大,由經紀人共同組成經紀機構,龍頭企業+農戶型、專業市場+農戶型、科技學(協)會+農戶型、中介服務組織+農戶型的組織中介型經紀人,將成爲農村經紀人的發展主流,發揮整體效益,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形成農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

三、農業部門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所做的工作和成效

(一)大力加強對農村經紀人隊伍的培訓工作:今年以來,忠縣農業局大力加強了對農村經紀人的培訓工作,共召開培訓會三期,每次參加培訓的農村經紀人爲250左右,共有750人次參加培訓,培訓內容主要爲農業法律法規、農村市場信息網絡、農產品營銷知識、農業生產實用技術等,經過培訓,提高了農村經紀人的素質,爲進一步活躍我縣農村經濟打好了基礎。

【第3篇】農村文化建設專題調研報告

農村文化建設專題調研報告

農村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爲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政治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對於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民素質的提高、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期,我們深入部分鄉鎮村,通過與村幹部座談、入戶走訪、實地考察等形式,對全縣的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可喜成就

近年來,我們搶抓庫區移民搬遷補償機遇和國家、省出臺的相關政策機遇,圍繞“活動設施完善、文化特色鮮明、組織規範有序、社會風尚良好”的目標,遵循整體部署、階段推進、分類指導的思路,以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推動文明村鎮創建、加強基層文化網絡建設和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爲主要載體,紮實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基層文化網絡初步形成。近年來,全縣上下緊抓國家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機遇,積極向上爭取政策、爭取資金、爭取項目,建設農村文化陣地,完善農村文化設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形成。全縣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按照統一標準進行了新建或維修改造,站房面積均在500平方米左右,內設“三室一廳”(書刊閱覽室、文化科技培訓室、辦公室、多功能活動廳)。同時作爲共享工程服務中心,12個鄉鎮均配置了3臺以上電腦、1臺投影儀、1臺易播寶,其中有8個鄉鎮配備了衛星三級站。全縣192個村(居)委會建起了文化室,配備了兼職管理員;高標準建成農家書屋147個,每個書屋配有標準書櫃5組,報刊架1個,實用圖書1500冊,電子音像製品100種,報刊雜誌30種以及閱覽桌椅、電視機、影碟機、電腦等設備。全縣共有27戶市級、101戶縣級、1360戶鄉鎮級文化科技中心戶。每個社區至少有1戶文化科技中心戶及1名文化信息員。這些由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以及文化科技中心戶構成的農村文化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羣衆看書讀報、健身娛樂的需求。

(二)羣衆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積極開展各種文化文藝活動,組織各村、居委會以村文化室、農家書屋、文化科技中心戶爲載體,積極開展文化文藝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經常性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把科普知識送到田間地頭,把義診藥箱背到偏遠山村,把先進文化帶到農家大院。全縣每年送科技下鄉達100多場次,送戲下鄉達150多場次,送電影下鄉達2000多場次,豐富了農民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與此同時,充分發揮文化館、文化站等文化機構的組織和陣地作用,利用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廣場文化活動等載體,開展了一系列羣衆性文化活動。自2022年開始,全縣開展了三次電視歌手大賽,每次大賽均吸引數千城鄉羣衆參與,屈鄉大地處處歌聲飛揚,羣衆性文化活動由此高 潮迭起、精彩紛呈。每三年xx屆的民間文藝匯演,也使一些沉寂多年的優秀民俗文化得以發掘,並綻放異彩。如民俗表演《開山號子》、《陪郎“四十八”揖》、《正月十五燒毛狗》、《靈牛耕地》,薅草鑼鼓《象牙牀》,山歌對唱《車風斗》,楊林堂鼓等,這些節目洋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一搬上舞臺就在社會上引起共鳴,廣爲流傳。目前,全縣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6人,縣政府連續表彰了三批48名縣級優秀民間藝人。2022年,屈原鎮被文化部命名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除此之外,茅坪、歸州、沙鎮溪等鄉鎮還投資數萬元舉辦農民 運動會或專場文藝匯演,廣受羣衆歡迎。各鄉鎮的廣場文化、節日文化蓬勃興起,爲鄉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農村文化隊伍不斷壯大。農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他們既是農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近年來,我們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首位,注重在農民中發掘人才,建立起穩定的骨幹隊伍,逐步壯大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藝術才華,爲農村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通過藝人傳授、集中培訓、交流學習等方式,培養了一批基層文化骨幹,涌現出了一批廣大羣衆喜聞樂見的傳統文藝節目和民間藝人。全縣大大小小的民間藝術社團有40多個,大多由農民自籌資金、自置道具組建而成的業餘劇團、文藝隊、戲班子。這些社團活躍鄉村,爲農村的婚喪嫁娶及重大節慶提供演出服務,走出了一條以藝養藝,市場促藝的新路子。比如,楊林橋鎮的民間文化能人組建了2支民間藝術表演團隊,1個文藝節目策劃工作室,全年開展演出活動達50多場次。梅家河、九畹溪等鄉鎮的民間藝人自發組建的文藝社團,年創收達數萬元。這些文化社團的演出節目涵蓋歌舞、小品、秧歌、皮影戲、吹打樂等特色藝種,原汁原味、詼諧幽默,頗受農民的青睞。

二、我縣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文化建設觀念滯後。部分領導幹部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手軟,一手硬”的情況依然存在,“只要經濟搞上去了,一俊可以遮百醜”的觀念依然存在。文化工作“排不上號,擺不上位”,出現了“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錢緊了扔掉”的現象。還有的片面的認爲:“文化工作是吹吹打打,蹦蹦跳跳,可要可不要”,因此“上面檢查裝裝樣,任務來了一陣風,風頭一過無影蹤”。諸如此類,種種錯誤認識,導致文化工作得不到重視和支持。

(二)農村文化陣地總量偏少。近年來,在各級文化政策的惠顧下,全縣各鄉鎮綜合文化站雖然都完成了興建或維修改造的任務,但內部配套設施有限,利用效率不高。村級普遍存在“陣地少、活動少、設施差”的現狀。部分村裏的農家書屋、文化科技中心戶多年未購進新書,現有圖書陳舊破損,內容過時,少有人借閱。少數村雖有文化體育活動場所,但因其設施簡陋、設備陳舊而少有人光顧。這些現象,非庫區鄉鎮較之庫區鄉鎮,經濟弱鄉鎮較之經濟強鄉鎮,顯得更爲突出。截至目前,全縣只有20%的村建有文化廣場,農村文化科技中心戶佔全縣農戶的比例尚不足1%。這直接影響着農民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農村文化隊伍十分薄弱。鄉鎮文化幹部絕大多數爲兼職,主要在節日期間組織一些文化娛樂活動,平時主要精力忙於其他工作;有的文化專職人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陳舊,整體素質不高,在組織指導羣衆文化活動中發揮不到應有的職能作用。由於待遇偏低,條件較差,難以吸引優秀的年輕專業人才到基層工作,這已成爲制約農村文化發展的一大障礙。

(四)農村文化市場發育不足。爲農民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總量偏少、質量不高,農民很難享受到一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農村特色文化資源的利用率低,農民羣衆文化增收的意識淡薄,渠道單一,許多民間藝術品、工藝品自產自用,很少進入市場流通,商品轉化率低,對經濟的貢獻率較低;民俗文化活動大都由農民自發組織,沒有與旅遊產業結合,形成民俗旅遊項目;文化產業發展滯後,缺乏規劃指導,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尚沒轉化爲產業優勢。

三、加快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措施

(一)鞏固文化陣地。文化陣地是廣大農民羣衆樹立共同的信念和目標,形成和諧的思想與文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有效平臺。要堅持以政府爲主導,以鄉鎮爲依託,以村爲重點,以農戶爲對象,建好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一是要堅持“政府主導、多方支持”。當前,文化陣地建設的資金來源仍然要以政府投入爲主,縣、鄉兩級要納入財政預算,確保有專項資金用於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並在經濟不斷髮展、財政不斷增長的同時,逐年提高在這方面的投入比例。要繼續實施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同時,要把項目帶動戰略引入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一些投資大、影響大的建設項目,可實行招商引資,採取商業化運作,推動一批公共文化工程的順利實施,逐步縮小公共文化設施的城鄉差別、區域差別。二是要堅持“典型引路、以點帶面”。在有財力條件、有工作基礎、有工作積極性的鄉、村、農戶率先建立一批質量較高、活動較正常的宣傳文化中心、文化活動室、文化中心戶。以點帶面,通過建成一批鞏固一批,示範一批帶動一批,逐步在全縣建立較爲健全的網絡陣地。三是要堅持“綜合利用、資源共享”。集鎮中心村可與鄉鎮宣傳文化中心“共同使用”,村文化活動室可“一室多用”,並明確一名村幹部爲文化協管員,具體負責日常管理,充分發揮陣地的實際效用。充分發揮農村中國小在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國小圖書室、閱覽室、運動場所定時就近向農民羣衆開放,把中國小校建成宣傳、文化、信息中心。在學校布點整頓中騰出的閒置校舍,可改造爲村文化活動基地。

(二)拓展文化內涵。根據農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豐富農民羣衆精神文化生活,開展多種形式的羣衆文化活動,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一要豐富文化活動。充分利用農村節慶日、農閒等時機開展文化活動。在活動形式上,要把經常性、小型多樣的文化活動與定期舉辦大中型羣衆文化活動相結合;在活動時間上,要把“三下鄉”與“常下鄉”相結合;在文藝風格上,要將傳統節目與現代節目相結合;在文藝內容上,要將民俗表演與政策形勢宣傳相結合。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既爲羣衆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增長農民的科技、法律等知識,提高依法致富的本領,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意識,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二要深化創建活動。要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廣泛開展羣衆性文明創建的文化活動,倡導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社會風尚。積極開展“文明新風進萬家、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充分發揮文化部門的資源優勢,通過送戲、送圖書、組織人民羣衆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文藝活動等形式,推進文明社區、文明鄉村、文明家庭的創建工作,積極營造鄉風文明的良好氛圍,引導廣大農民羣衆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三要培育典型特色。通過特色文化增強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和吸引力,對現有的民間文化資源要保護好、發展好,對民間文化資源要系統挖掘、整理,按照“搶救保護、傳承創新、開發利用”的方針,加強對民間文化藝術的搶救工作,研究開發保護傳承屈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保護好高齡藝人,特別是在全省、全市有影響的民間藝人,對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和傳統工藝,建立傳承機制。建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爲抓手,原生態文化保護區爲基礎,優秀民間藝人和代表性傳承人爲重點,文化中心戶爲陣地,村文化室和農家書屋爲補充的多層次的原生態文化網絡體系。要積極開發具有當地傳統和特色的民間工藝項目,創新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開發文化生態遊、農家樂等民俗旅遊項目,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鎮、名村。四是倡導自辦文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扶持民間文藝隊伍或個體辦的文化實體,支持農民自辦書社、演出隊,促進農民自辦文化的健康發展。力爭到2022年,全縣每個鄉鎮甚至行政村都有業餘文藝隊伍,最終以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爲基礎,以民間文藝隊伍、個體辦的文化實體爲補充,逐步形成文化網絡,因地制宜地開展小型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創新文化體制。農村文化建設不僅要靠外部支持,而且也要通過對現有文化體制的改革創新形成良好的運作機制。一要深化改革。縣級文化館、圖書館、電影公司、屈原藝術團等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其在農村文化中的主導作用。要不斷深化文化單位的勞動、人事、分配製度等方面的內部改革,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的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和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同時要理順鄉鎮文化站的管理體制,達到“管人、管錢、管事”的統一,人員編制進入縣級文化主管部門,將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納入文化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人員工資福利納入全額財政供給,解決其後顧之憂;活動經費按照有關政策列進縣財政預算的“盤子”,由縣財政按渠道撥付。縣級文化館、圖書館、藝術團等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其在活躍農村文化中的積極作用。二是要多方支持。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鼓勵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各種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使農民羣衆成爲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積極扶持熱心文化公益事業的農戶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室等;對於現有民間藝術團體。如皮影戲劇團、花鼓戲劇團、龍獅演出隊等,要大力支持其以市場運作方式,與旅遊景區、婚慶公司嫁結,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三是要規範管理。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營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會環境。成立文化市場執法大隊,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監管作用,健全農村文化市場管理體系,加強執法力量,加大監管力度,提高執法水平,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違法違規活動,取締無證經營。

(四)建好文化隊伍。切實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要穩定和發展專兼職結合的農村文化隊伍。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館)至少有一名專職幹部和相應的兼職幹部。穩定和發展專兼職結合的農村文化隊伍,逐步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強化對鄉鎮和村級文體活動的組織指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文化組織的職能作用。一要提高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素質。要經常組織文化工作者、文藝專職人員深入農村生產生活的第一線,從新農村建設的生動實踐積累生活、激發靈感,爲廣大農民羣衆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二要發揮好“文化協管員”的作用。村級文化協管員是最基層的專門從事文化管理的隊伍,要通過加強培訓和管理,充分發揮其組織、協調、輔導和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基礎性作用。三要培養一批農民文化骨幹。每年舉辦若干期農村文體骨幹培訓班,不斷拓寬鄉鎮文化幹部的知識層面,提高文化幹部的專業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思想正、作風硬、業務精、能力強的鄉鎮文化幹部隊伍,強化對鄉鎮和村級文體活動的組織指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文體部門的職能作用。要讓農民做農村文化的主角,注意發現、培育農民文化骨幹和帶頭人,變“送”文化爲“種”文化,特別是要發揮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活躍在農村文化事業中的“鄉土藝術家”的作用,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文化經紀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