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目錄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第一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第二篇:關於加快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第三篇:關於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第四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第五篇: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爲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根據《xx市2014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市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爲xx人,佔9.27%。同2014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9個百分點。按照國際標準,我市早已邁入老齡化社會,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日益繁重。

一、xx、xx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做法

xx、xx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按照機構養老創品牌、居家養老創特色、社區養老闢新徑、社會養老促發展的思路,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本地區特色、適合本地區市情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新路子。

(一)政府推動、細化規劃

市政府成立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政府推動、部門聯動、政策促動、典型帶動”的四輪驅動工作機制;將養老服務業發展放在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視野中謀篇部局,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民生工程項目,相繼出臺了促進老齡事業發展及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十二五規劃”,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項目運作、完善體系

堅持“公辦”、“民辦”兩手抓,強力推進各類養老機構建設,多層次、全方位發展養老機構,養老服務網絡不斷健全,構建適度普惠的養老服務體系。一是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全面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着力推進福利院、敬老院、光榮院“三院”建設,新建和改(擴)建相結合,擴大牀位規模,並向社會開放多餘牀位。二是滿足多層次需求,大力發展民辦養老機構。堅持市場化運作,採取公辦民營、民辦公助、合資全作等多種形式,多渠道興辦養老服務業。通過招商引資,建成高標準的養老場所,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三是提升規範化水平,積極打造示範養老機構。提升軟硬件條件,強化示範養老機構輻射延伸功能,推進養老機構規範化。

(三)資源整合、建設載體

積極整合資源,加強載體建設中,着重發展居家養老。一是探索居家養老新模式。堅持組織領導、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硬件設施、資金保障“五到位”,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建立了居家養老組織協調機構和生活服務平臺。二是打造居家養老服務載體。建立養老服務信息系統,整合公安、勞動、民政等部門信息資源,逐步完善老年人電子健康檔案。與通訊服務商合作,建立專業化的居家養老呼叫服務網絡,提高居家老人的應急保障和服務能力。

(四)創新引領、解危救難

整合各項政策資源,打好救助、福利、慈善等各項民生政策組合拳,切實保障社會困難特殊羣體的基本權益。一是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實施分類保障,加強政策銜接。二是提高保障待遇。提高五保供養標準,發放高齡老人生活津貼,建立健全邊緣困難羣衆的長效幫扶機制。

(五)培育隊伍、強化服務

堅持“培養、選拔、使用、激勵”並重原則,在養老服務領域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以專業人員爲主體,慈善義工、社工和志願者廣泛參與的人才隊伍。大力開展老年文化娛樂活動、志願者服務活動、老年法律援助,提升老年羣體的幸福指數。

二、我市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的幾點思考

隨着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加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數量還將持續增長,照料和護理問題日益突出,人民羣衆的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已刻不容緩。學習先進地區經驗,結合我市實際,就加快我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以下思考:

(一)對我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中長期規劃

我市積極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各項養老服務事業取得長足發放,2014年,養老服務機構達79家,牀位7600張。在取得成績的同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仍然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着與新形勢、新任務、新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統籌規劃,體系建設缺乏整體性和連續性;社區養老服務和養老機構標準低,牀位不足,設施簡陋、功能單一;政府投入不足,民間投資規模有限;服務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行業發展缺乏後勁等。我市應當對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中長期規劃,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老齡化發展水平相協調,惠及全體老年人口,服務水平較高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二)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平臺和服務熱線電話

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主要由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等三個有機部分組成。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以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爲支撐。居家養老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方式,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居家養老相對投入較入、覆蓋人羣廣、社會影響好。建議建立養老服務網絡平臺和服務熱線電話。網絡平臺起到服務者和老人進行交流和溝通的作用,服務熱線電話可提供便民服務和養老服務,居民通過撥打服務熱線即可聯繫衛生保潔、家政服務、電器維修、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可通過“一鍵式”終端獲得救援。

(三)加強專業養老服務機構示範點建設

加大財政投入,建設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示範點,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示範、引領和輻射作用。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通過政策扶持、市場運作,鼓勵社會資金建設一批標準、高要求、高起點的示範老年公寓,解決各類層次老年羣體的養老需求。

(四)提升社區養老的支撐作用

建設一批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配套設施,使之具備生活服務、文化娛樂、老年教育、保健康復等基本養老服務功能,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能力。

(五)提高老年人生活保障能力

實施發放高齡老人生活津貼制度;採取政府購買服務,對城市“三無”老人發放服務卷;在低保、醫保及困難救助方面,對老年人給予傾斜。

第二篇:關於加快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

重陽節是我國第一個法定的老年節,之所以設置這個節日是基於中國已轉入老齡化社會的現實,以及呼籲全社會關注老年人養老等問題。今年重陽節期間,我深入街辦轄區,就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行調研,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街辦在居家養老方面取得的成績

自2014年以來,我街辦積極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初步呈現出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1、轄區情況基本摸清。成立了街辦社會事務辦公室,主抓居家養老工作,同時街辦還成立了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領導小組,有我任組長,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爲成員,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對轄區內老年人的家庭狀況、身體狀況、居住狀況、

2、基礎設施初步建立。去年街辦投入巨資,對破敗的車庫及附屬設施進行改造,建設了xx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面積達xxx平方米。設有男、女休息室,閱覽室,診療,娛樂室,心理諮詢室並配有教爲健全的體育健身器材,居家養老服務站集老年日託、配餐送餐、文體活動、休閒娛樂、康復保健於一體吸引老人從家中走進社區,得到區有關領導的好評,並擬申報市級居家養老示範點。

3、保障水平促步邁進。xx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因天寧路以北舊城改造而拆除,街辦不等不靠,而是想方設法在異地重建上做文章。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請示經區政府xxxx第xx次常務會通過,區發改委在今年重陽節前夕印發了《關於xx區幸福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立項的批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築面積爲xxxx平方米,比原地擴大6倍,現在用地已落實,相信不久的將來,這裏將是我區乃全市居家養老建設的示點。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從調研情況來看,我街辦居家養老服務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社會認知不到位。社會各方對加強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總體認識尚未提高到一定高度,孝老敬老的意識日漸淡化,行政推動和宣傳尚欠力度。調查發現,有些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的概念不甚瞭解,其中有的更對社區開展的居家養老服務內容聞所未聞。老年人“花錢買服務”的生活理念不強,對政府提供的無償服務接受快,對有償、低償服務接受慢,有時還存在質疑心理。一位基層工作人員向我道出苦衷:“我們能做好無償服務,難做好有償、低償服務。”一些人對養老服務工作存在偏見,大多年紀輕和文化程度較高的人不願意從事此項工作,認爲伺候老人的工作髒,收入低,地位不高。有的人員在參加家政培訓後,寧願當孩子保姆,不願從事居家養老服務。

2、人員配備不能完全到位。xx居家養老服務中站的服務人員主要以下崗失業人員、低齡老人爲主,普遍老化,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基本沒有居家養老服務方面的專業技能,服務水平和質量打了折扣。服務人員只能應付一般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務,居家養老服務檔次不高,功能不全。居家養老服務中站存在專職管理人員少、工作任務重的窘境。

3、服務質量不能完全到位。xx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因場地、人員等因素制約,設施相對匱乏,活動開展不經常,服務內容單一,接受服務的人羣只有本社區居民,其他幾個社區缺乏服務用房,有的連居委會正常辦公用房都非常緊缺,加上今年各社區都接收了2-3名網格員,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更顯得提襟見肘,這已經成爲社區進一步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普遍難題。一些新建小區對幼兒園、會所等均進行了配套,但老年活動場所的建設和規劃大多缺乏。有的即使預留了場地,在小區建成後便改爲他用。政府購買服務的對象僅爲“三無”、80歲以上、重點優撫人員,許多處於邊緣的老人還不能享受此項服務。

4、運作機制不到位。目前,我區設立居家養老服務站的只有我街辦一家,別的鎮街都沒有涉足,其他社會力量沒有涉及這個領域,因爲採取的不是市場化運作模式,導致資金投入主體單一、數量不足。xx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僅僅在吃、醫、娛等基本生活方面提供服務,缺乏更高層次的消費項目,老年人很難從市場上買到滿意的服務品種。同時因爲採用的不是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所以很難維持它的長久性。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據有關部門統計,截止201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49億,佔總人口的14.3%。目前我國各級養老機構的牀位僅400萬個,近2億老齡人口“搶”400萬張牀位,平均每50個老人才能“攤”到一個牀位。據調查,有90%的老年人在養老方式上首選居家養老模式。在高度發達的美國有95%的老人過着居家養老生活,英國只有佔2%的老人住在養老院裏。居家養老,逐漸替代傳統家庭養老而成爲主流養老方式。在居家養老服務事業上,政府、社會、社區、家庭均應釋放最大的誠意和人情溫暖,要讓老人們生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尊嚴。我覺到在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應該在以下六個方面予以加強。

1、強化宣傳,推進服務意識自覺化。要在擴大宣傳的廣度、增強宣傳的深度上下功夫,儘快形成“政府熱心、部門齊心、羣衆關心”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新格局。一是完善宣傳網絡。居家養老服務的宣傳不僅僅是街辦的獨角戲,要建立健全民政、老齡委等涉老部門單位共同參與配合的宣傳體系,完善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宣傳網絡,做到集中宣傳和經常性宣傳相結合,切實提高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參與率,儘快形成有利於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社會環境。二是塑造先進典型。要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先進鎮街評比活動,大力宣傳各地居家養老服務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在典型選取、典型塑造、典型宣傳上下功夫。每年“五一”表彰大會、各級勞模評選等要增加一批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者的身影,紮實推動城鎮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深入開展。三是創新宣傳手段。我國自漢代以後就有了“舉孝廉”的做法,孝順父母的人經推薦可直接入朝爲官。現階段,要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宣傳,從法律層面啓發人們增強養老、助老的自覺性。要積極引導老年人樹立新的養老消費觀念,擴大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爲發展居家養老服務市場創造條件。在五好家庭和優秀共產黨員的評比中,要把敬老養老助老列爲考覈內容,各級部門務必把好入圍關口。

2、打造隊伍,推進服務人才專業化。造就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隊伍,是居家養老服務成敗的關鍵。一是打造專業化的居家養老護理員隊伍。這支隊伍應具備家政服務、康復服務等專業知識,能滿足老人多方面的服務需求。可以由衛校學生、社區下崗待業人員、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護工等組成,由政府爲他們提供公益性崗位,並適當給予基本養老、醫療保險等補貼。對這支隊伍要定期進行專業培訓,採取持證上崗的辦法,保證爲老服務的質量。二是打造社區專職的管理人員隊伍。通過公開招考、招聘和定向培養,吸收一批學歷較高、年輕優秀的人才充實到居家養老服務的隊伍中來。要逐步提高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工資標準,建議採用2014年我區招聘鎮敬老院院長、會計的做法,提高其待遇。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願意從事居家養老服務事業。三是打造社區志願者隊伍。對社區黨員,可將其納入黨員志願者活動,作爲社區黨員必須完成的活動內容並列入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轉正的“必修課“。對在校學生,可採取將爲居家養老服務納入學生社會實踐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明確規定一定的時間量。對社區低齡老人,可採用“時間銀行”的辦法,進行“勞務儲蓄”,通過對社區高齡和困難老人服務以換取將來別人爲自己的服務。

3、細化政策,推進服務支撐長期化。一是保證建設用地。根據老年人口數量,在城市建設規劃中,要予以優先規劃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點,預留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的面積。新建小區應將居家養老服務用房統一納入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內容。鼓勵通過整合、置換或轉變用途等方式,將閒置的企業、學校、小旅館、小招待所等設施資源改造用於居家養老服務。二是實行收費優惠。政府主辦和特許經營的供水、供電、供氣、通信、有線(數字)電視等經營單位,對居家養老服務站一律按居民收費標準執行,電話、網絡、電視安裝實行半價優惠。公辦居家養老服務站的收費標準要按補償成本原則確定,報同級發改、財政、民政部門覈准。三是適當減免稅費。對新設立的以居家養老服務爲主要內容的社會服務結構,應參照發展現代服務業、社會福利事業、老齡事業和就業再就業等有關稅費扶持政策執行。要按規定減免徵收福利性、非營利性城鎮居家養老服務站的營業稅,符合條件的免徵企業所得稅。要通過稅收優惠,發展龍頭服務企業,促進開展連鎖經營,提高居家養老服務產業化水平。

4、加大投入,推進服務資金多元化。應以財政投入爲主,輔以社會資助和民間資本投入,加大對城鎮居家養老服(本文 來自本站:)務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一是增加財力投入。各級政府要根據經濟發展和老年人口增長的實際情況,安排適當的老齡工作經費,並將其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證。要明確將財政收入增長的一定比例,用於持續加大城鎮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的投入。二是推動社會共建。建議通過發展民間資本,吸引各商家加盟等辦法,鼓勵社會各類資本多形式、多渠道地參與城鎮居家養老服務,不斷滿足老人多層次的服務需求。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則,通過建立准入制度、項目管理制度,以“購買服務”、“合同外包”、“委託”等多種形式進行鼓勵和支持。加強同國內知名城鎮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聯盟,投資設施、提供的獎項可以冠名,充分利用其資源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對社會組織興辦或者運營的,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或政府補貼等多種方式予以支持。三是挖掘慈善資源。積極宣傳《公益事業捐贈法》,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實施性意見,鼓勵和發動有能力的團體和個人居家養老服務進行捐資。每年都要從福利彩票公益金、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於發展居家養老服務。

5、整合資源,推進服務平臺一體化。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方協同”的工作思路,致力使街辦、社區單位以及個人等爲老服務資源在社區各盡其能、優勢互補、合理配置。一是優化政府敬老資源。要建立完善的街道、社區運作平臺和支持系統,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儘快整合基層民政、勞動、衛生以及教育、體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對社區老人實行免費開放,最大程度地發揮現有設施的功效。二是整合社會服務資源。要完善部門結對幫扶制度,鼓勵轄區內的學校、醫院、企事業單位結對共建,提供適當的資金、場地、設施等,並定期開展法律諮詢和援助、保健知識講座、健康體檢等活動。積極挖掘社區爲老服務資源,開展項目化簽約承諾制服務,向資質高、信譽好的社會服務機構購買老人日常必需的送餐、理髮、洗浴等服務,拓寬居家養老服務的供給面。構建信息服務平臺,將簽約單位的各類服務信息在平臺上公開,架設起社區老人與服務單位的需求對接平臺,爲社區老人提供適需服務。

第三篇:關於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

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問題調研報告

西門中學駐龍山村工作組

根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規定,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60週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人口總數的7%,即步入老年型社會。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龐大。按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字,到2014年底爲1.49億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856萬人,佔26.3%,農村老年人10801萬人,佔73.7%。從2014年到2014年底,我國老年人口從1.26億人增長到1.49億人,佔總人口的比例也從10.2%提高到11.3%;全社會的老年撫養係數從15.7%增長到16.4%;80歲及以上的高齡人口從1199萬人增長到1619萬人,增加了35.0%,佔老年總人口的比例從9.2%增至10.7%,年齡結構的高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據預測,2014年老年人口將達2.48億人,佔總人口的17.2%。由此可見,我國老年人口增長速度明顯加快,老齡化特徵日益顯著,這意味着我國所承受的來自老齡方面問題的社會壓力將日益增大,面對着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加上我國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民的養老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老齡化對我國農村的影響更爲顯著,傳統養老方式讓越來越多的人心有餘而力不足,農村人口養老保障問題正日益突出,並逐漸從家庭層面上升爲社會問題,成爲影響社會穩定、經濟建設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改變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的現狀成爲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爲了進一步調查瞭解農村養老保障情況,探索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發展方向,併爲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鑑,在本次“萬名幹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中,西門中學駐川店鎮龍山村工作組根據實際走訪和問卷調查獲得的信息,結合我國農村老年人生活保障的現狀對我區農村養老保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本文擬通過對川店鎮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現狀的分析,提出幾點不成熟的意見,希望以此拋磚引玉。

一、當前農村養老現狀

從川店鎮龍山村獲得的資料來看,龍山村現有農村人口1103人,其中老年人達176人(60歲以上)之多,和全國幾乎所有農村地區一樣,龍山村的養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養老爲主,多種養老方式並存。龍山村的養老現狀如下:

1.家庭養老是農村最主要的養老方式。它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具體體現。這是一種最完美的養老方式,它所具有的優越性是任何其他養老方式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在現有經濟水平條件下及傳統文化模式下,家庭養老仍然是我國農村的主流養老方式。

2.敬老院和其他公共養老爲輔。通過公共養老的方式,因各種原因導致生活特別困難的老人,可以得到政府的救助。公共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

3.一部分老人尚能自食其力。一些農村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經濟發展,發揮餘熱,他們還在從事田間生產,被稱爲“閒不住”的人。由於絕大部分中青年離開農業生產外出打工和搞經營活動。老人們在田間勞動中承擔着“一分天下過其半”的重擔。家住龍山村一組的樑大昌老人,今年63歲,兒子在外地工作,他與老伴兩人在家仍然耕種着16畝地,年收入有2萬餘元,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這樣的情況在農村也很普遍。

但無經濟來源、無勞動能力、無兒無女的“三無”仍佔一定比例,其中,60週歲以上的佔其中的絕大多數。這部分老人的養老問題已逐漸成爲影響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二、農村養老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單一家庭養老模式存在缺欠

我國農村還普遍採取家庭養老的模式,系統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仍然沒有完整地建立。但是,近年來農村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逐年加快,危害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各種疾病日益增多,微薄的農村養老保障金滿足不了農村老人生活的需要,從而不得不依靠子女來維持生活。然而農村經濟來源單一,農民增收難度大,使得單一家庭養老矛盾突出,引發不少家庭矛盾和衝突。

2.“空巢老人”問題突出

隨着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促使農村“空巢老人”不斷增多,使傳統家庭養老失去了基礎。“空巢老人”作爲一個羣體已經成爲社會問題。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記錄顯示,我國有65歲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萬戶,佔65歲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戶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萬人,佔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農村老年空巢

家庭戶1117.90萬戶,佔老年空巢家庭戶總數的71.58%,農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萬人,佔空巢老人的69.79%。“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有人用這句話來形容空巢老人的獨居生活。在現在這種競爭壓力很大的社會環境下,好多人都自顧不暇,更不用說抽出時間來照顧老人了,再有,老伴去世的話,剩下一個老人獨居生活,他們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不能得到滿足,生活的難處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是其中的少量“五保”老人,生活質量也是很低的。

3.農村老年人醫療保障乏力

由於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地區很不完善,使得那些勞動能力下降、收入水平普遍很低的農村老年人的醫療費用往往只能由家庭承擔。個別患有重病的老人只能根據自己的財力和兒女們的經濟收入量力而行,在這種情況下,老人“小病拖、大病扛”,有病不去看的現象非常普遍。即使老人家庭有能力支付醫藥費用,往往也會因爲農村醫藥資源短缺導致的就醫費用相對昂貴而又使得他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陷入疾病與貧困的惡性循環之中。2014年以來,國家逐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試點,現在參加人數已達8.15億人,基本實現了對農業人口的全覆蓋,但補貼水平尚低,農村醫療資源薄弱狀況的改變將是個長期的過程。

三、農村人口養老難的原因

1.農村發展滯後,經濟條件相對較差。改革開放以來,我縣農村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尤其是近兩年,黨和政府的農村政策好,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較大,生產、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與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以種植業爲主的普通農民,幾千元的種植收入,除去衣食住行等日常花銷和子女入學等必要支出,手中沒有多少剩餘錢財留作養老,贍養老人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使得老年人的家庭養老保險係數逐漸減小。

2.人口的高齡化,老年人自我養老能力降低。我國農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較低,大部分是體力勞動者,年齡對他們的自我養老能力影響很大。隨着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壽命也在不斷延長。隨着年齡增長(特別是超過 75歲之後),老年人口健康狀況有所惡化,患病率、傷殘率會上升,自理能力不斷下降,將更多地需要醫療護理、生活照料。這一切必將加重家庭負擔,也必將導致年輕人拒養老人消極情緒的增加。

3.農村醫療保障薄弱,加重家庭養老負擔。在農村,2014年享受離退休金的老

年人僅佔農村老年人的4.0%,絕大多數的老年人還是依靠家庭的經濟供養。農村的醫療保障總體還很薄弱,家庭在很大程度上負擔了老年人的醫藥費。而最新推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也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長期以來存在的“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對部分老人的入戶訪談和問卷調查中發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的門檻高、程序複雜、就醫費用“水漲船高”等是影響農民從中受益的主要問題。其中不少村民反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後,醫療費用的漲價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農民能夠獲得的實際好處。

4.生活觀念改變,贍養意識淡化。隨着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年輕一代的思想、道德、養老觀念都在發生悄然變化,以“自我爲中心”的社會意識漸濃,不論是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不願優先滿足老年人。農村青年人嚮往和追求城市生活,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財力來滿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老人的晚年生活開始呈現邊緣化傾向。

四、關於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建議

1.加快推進農村社會養老體系建設,着力解決當前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一是解決農村養老資金的來源。爲農村老人提供養老保障,是政府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對等的體現。可以通過整合用於農村的各類財政投入,加大對農村養老的財政補貼。同時,還應深化農村土地制度和林權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土地和林地的生產要素功能和社會保障功能,使農村養老得以獲取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源。此外,應設立農村養老基金,政府承擔一定比例的農村社會養老成本,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式,從公共財政中劃撥一部分資金直接作爲農村養老基金。

二是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分層次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首先,要整合敬老院資源,保障“五保老人”的晚年生活。一些敬老院因年久失修和養員的增加,住房和基礎設施急需完善。部分貧困地區的敬老院養員人數少、資金運轉困難。因此,應該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精簡鄉鎮敬老院,將條件差、養員少的敬老院合併到條件好、供養能力強的敬老院,以利於綜合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資源的整合。其次,進一步完善農村低保的保障功能。要逐步降低農村低保的限制條件,擴大低保的覆蓋面,適當提高農村低保的補助金額,使農村養老困難的家庭得到必要的保障。

2.分類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儘早籌劃未來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

一是完善被徵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制度。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地建設,當地政府將有相當一部分近郊農民的土地被徵佔或徵用,一次性補償的數額雖然可觀,而一旦被補助人不善理財或遭遇突然變故,補償金花光後,無地、無工作,老年生活將得不到保障。因此,應加強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與城鄉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從實際出發,根據適度保障、分類處理的原則,解決好被徵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使他們逐步從農民身份向市民身份轉換。

二是加快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進程,使他們在向非農產業的轉移過程中,逐步從土地保障轉換到社會保障系統。在制度設計上,要適應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使其社會保險權益可以方便地轉移接續,並保證其流動就業過程中社會保障權益不受侵害。

三是對於仍然固守在農村,以土地爲主要生活來源的農民,則需要逐步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高保障能力。應拓寬資金籌集渠道,變“個人繳費爲主、集體補助爲輔”爲“個人、集體和政府”三方共同籌資,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養老保險的扶持力度,國家財政應明確各自責任和投資分配比例。根據各地區各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情況逐步提高農村養老保險的籌資水平,並同步增加保險的享受標準。要科學管理農村養老保險基金,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使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走向持續、穩定的發展軌道。

3.發展農村“家政型”養老服務機構,構建特色的農村“居家養老”模式,滿足“空巢老人”的養老需求。

一是加強對發展農村養老社會化服務的組織引導和輿論宣傳,逐漸在農村形成濃厚的社會化養老氛圍。相應制定對農村養老中介服務機構的扶持和優惠政策,給予社會辦養老機構一定的財政補貼以及在貸款和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調動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農村養老事業的積極性。

二是要根據我國農村的環境和消費水平,完善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模式。在當前,“家政型”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是一個既易於接受又經濟可行的方式,即由民間資本成立敬老院或“老年服務公司”,政府在政策和管理上給予優惠和幫助,大多數農村老人仍然住在自己家中,由家政公司派專人每天(或定期)上門爲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需要的家政服務,有條件的

還可以爲老年人提供健康諮詢、健康檢查及醫療護理等內容的醫療保健服務,服務人員和服務項目由老年人自主選擇。“居家養老”主要針對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的老人,可滿足多數農村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心願和需求,經濟成本較低,有利於實現農村養老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建立家政服務隊伍。家政服務人員應經過一定的培訓,並由公安機關備案,工資由家政公司統一發放。人員應儘可能在本區域選擇,這些人容易被本地老年人接受,還可降低成本。我國許多農民工在45歲以後由於身體不能適應繁重的體力勞動,從城市返回農村,因此45歲至55歲的身體健康的中老年人可以成爲農村“居家養老”所需要的家政服務人員的生力軍。應針對這一羣體進行家政基本知識培訓,既滿足了我國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第四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關於加強濱海新區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建設問題的探析

一、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平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數量的日益增加,我國已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解決老年人口養老保障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再加上這些年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家庭意識的變化,獨生子女不斷增多, 家庭平均人口數量逐漸下降,家庭構成呈現出小型化的趨勢, “獨子養老”的時代已經悄悄來臨,空巢老人陷入了養老的困境。

由於家庭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城市傳統的養老模式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已經很難滿足現代人養老的實際需要。在社會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社會化養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家庭養老。因此,社區養老服務作爲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的一種輔助方式開始應運而生並且迅速的發展起來。社區養老服務主要是指老年人不脫離原來所生活的社區環境和社會環境,爲了滿足老年人這個特殊年齡段人羣的日常需要而提供的有關生活和精神方面的護理和照顧。涉及到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日常照顧、精神撫慰等等。

目前,我國很多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了社區養老服務運作體系。各地區的街道辦事處、居委會也在管理、服務方面具備了一套相對系統、規範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在努力探索符合各地區養老實際的養老模式,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在進步中仍舊存在着一些缺點和不足。

(一)養老服務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許多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和完善的服務體系來支撐。比如社區養老服務的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地位尚未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承認,受到了諸多的限制。政府應當制定出相關優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到社區養老服務中來。只有完善養老服務的法律法規,才能夠更好的保障老年羣體的合法權益。政府在整個城市社區養老中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主導作用,各級政府和領導也沒有將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列入到城市發展與社區建設總體規劃中來,這些都導致了很多地區城市社區養老發展的滯後,也就不能真正的滿足老年羣體的需要。

(二)社會各個方面對養老服務的認識缺位

很多地區有關老年羣體的管理與服務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除了資金以及物質條件的制約外,管理部門以及全社會的老年意識比較薄弱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在客觀上,由於社區承擔了過多的行政事物,使他們無暇爲包括老年人在內的社區成員提供優質的管理和服務,爲老年人提供服務和幫助只是社區工作內容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主觀上,相關的管理部門對老年羣體進行社會管理和提供全面優質服務的重要意義和社會影響認識不到位。整個社會還沒有充分的意識到,爲作爲社會弱勢羣體的老年羣體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務,本應該是社區“以人爲本”的主要發展目標,這對於維護社會的穩定、促進社區和諧發展、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社區養老管理混亂,缺乏資源整合

老年人口社會化養老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老年羣體的社區管理,但是

有的地區現在實際應用的社區管理體制其傳統的行政色彩仍然比較濃厚。基本上還是沿襲着計劃經濟時期體制下的條塊分割等基層街道管理的格局和辦法,這就極大地制約了社區老年服務水平的提高。由於社區還不是相對獨立的組織,其日常工作內容多以被動地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爲主,不可能從組織上、資金上、人力上自主自發的爲本社區居民特別是爲老人提供各種社會化的服務,這也是制約社區老年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行社區管理時,爲避免上述的問題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現多頭管理,必須要有效地利用社區現有的設施和資源,注重對社區資源的整合和運用,充分發揮本社區的優勢。

二、天津市濱海新區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對策 天津市是我國首個開展社區服務的直轄市,有着二十餘年的社區服務發展經驗。濱海新區是推動天津市經濟實力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市政府旨在打造新型社區的試驗點,一直以來得到政府在政策上和經濟上的大力支持。

(一)以政府爲主導推進社區服務,健全養老服務的法律法規

政府在養老服務方面應該一直起到主導的作用,政府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樹立風尚、制定和實施政策、監督和檢查等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 積極扶持社區養老的制度建設,是提高社區養老事業水平的關鍵所在。政府應調節資源的有效配置、整合社區資源,使原本是閒置的資源或未充分利用的資源在老年服務事業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利用。

政府應該及時的瞭解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法律是一切制度的保障,完善的社會養老體系最終是靠健全法律法規來支撐的。泰達應完善與老年人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加大對違反者的懲罰力度,把一些道德規範上升爲法律規範。同時,政府還要及時制定出相關的配套政策,以保證對社區養老服務的投入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機制的協調配合。

(二)加強政府對社區養老服務事業的投入及監督管理力度

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業應該是政府行爲,各級政府都應高度重視這一事業的發展,將社區養老問題納入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來。泰達政府應進一步重視加強對社區養老事業的領導,並保證每年給予政策上的支持、撥專款用於社區老年服務事業的發展和相關方面的建設。

(三)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加速對老年服務業專門人才的培養

改變傳統認爲養老主要是義務性服務和福利性服務的觀念。將市場競爭機制帶入社區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宏觀管理調控、社會中介組織經辦運作、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自主經營的管理體制。只有形成按市場規律運作的新的發展機制,社區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才能具有更強的生機和活力。

社區養老服務是一項內容繁重的工作,應儘快建立一支專業人員與志願者相結合的隊伍。具體做法來說,一是以泰達社會服務中心爲依託,採用公開招聘的方式在全社會範圍內招聘專職人員,培訓合格後進入養老服務管理隊伍;二是設立社區公益崗位,通過政府購買專業化服務的方式,解決社區困難老人養老的問題;三是組織志願者和義工隊伍,爲老年人提供多層次、個性化的義務服務。

同時,對現有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人員進行職業培訓,加強對其職業道德、責任感的培養和提高。有關職能部門要制定出老年服務職業資格標準,

加快養老服務事業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泰達地區有條件的院校可設學位培養老年學高級專門人才,以便爲社區工作輸送更多的專業人才。還要提高社區管理工作的水平,制定老年服務業社區服務的具體標準,提高社區老年服務業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政策並認真加以實施,要求其全面的達到對老年人的生活、心理、經濟、日常起居等全方面的照顧。

(四)加強和完善社區養老信息化建設,按需求發展差異性服務

要加強社區信息化建設,按年齡段爲老年人進行登記。60歲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信息,實現區街共享;60歲以上退休人員,進行登記建檔,對社會孤老、空巢老人、80歲以上高齡老人、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以及經濟困難老人進行重點登記。要完善社區內的電信電話設施,使居民小區內部遇急呼叫、購物求助、醫療求助等通話更加的便捷。

探索和建設多層次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首先, 要建設多樣化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社區養老服務要從老人的不同實際需求出發。其次, 要探索新型的社區養老方式。隨着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和老年人需求的日益多樣性, 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新的服務方式。

(五)城市社區的管理模式應該系統化、科學化

社區工作的有序開展離不開社區有效的管理運作。只有正視在社區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夠採取更加合理和科學的辦法進行解決。老年人口社會化養老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老年羣體的社區管理。由於城市社區組織還不是相對獨立的組織,在爲本社區居民提供服務時就會帶來諸多的問題,這是嚴重的制約社區老年人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行社區管理時,管理模式應該更加的科學合理,根據本社區具體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爲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社區資源的有效整合,避免出現多頭管理,有效的利用社區現有的設施和資源,注重對社區資源的整合和運用,充分發揮本社區的優勢,真正的做到爲本社區的居民特別是老年羣體提供優質的社區服務。

第五篇: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背景鏈接】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鮮明地提出了“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的要求,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注重發揮家庭和社區功能,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培育壯大老齡服 務事業和產業。

自1999年我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以來,老齡化加速發展,並日益呈現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明顯,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態勢。截止2014年底,我國1.67億老年人中,80週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1899萬,佔11.4%,他們之中多數人逐步進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狀態。我國有失能老人1036萬、半失能老人2123萬,共佔老年人口總數的18.9%,他們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護理照料服務。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佔農村老年人口的37%,城鄉家庭養老條件明顯缺失。我國65歲以上老年撫養比已達到11.6%,部分省區市達到17.97%,家庭負擔、社會負擔越來越沉重。由於我國老齡化是在“未富先老”、社會保障制度滯後、單位福利體制解體、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形勢下發生的,並伴有家庭逐漸小型化帶來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等問題,社會養老服務壓力不斷加重。加快發展社會養老服務事業,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已成爲各級黨委政府關心、社

會廣泛關注、羣衆迫切期待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

【標準表述】

[原因]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公共財政更多投向保障與改善民生領域,養老服務政策法規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格局逐漸形成,服務能力持續加強,惠及老年人範圍不斷擴大,奠定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良好基礎。但是,與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不斷增長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和老年羣衆過上美好晚年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國社會養老服務無論是供給總量、資金投入、社會分佈、服務水平,還是政策落實、監督管理等方面都明顯滯後,迫切需要加快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有效滿足不斷增長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

[意義]

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舉措中,把社會養老服務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審時度勢的正確決策。積極貫徹這一決策,按照優先發展來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體制、改善管理,將有利於增強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能力、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有利於拓展服務業新領域、發展新業態、擴大內需和促進就業,有利於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優良傳統、促進代際和諧、培育社會公德,對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 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措施]

中公教育總結以下措施:

一方面,按優先發展方針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社會養老服務事業已經形成了較爲明確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途徑,這就是立足基本國情,着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符合、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以居家養老爲基礎、社區服務爲依託、機構養老爲補充,資金保障與服務提供相匹配,無償、低償和有償服務相結合,政府主導、部門協同、

社會參與、公衆互助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就是要加快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要在城市全面推行居家養老,在農村逐步發展居家養老。居家養老不同於傳統的家庭養老,它立足家庭,以社會服務進家庭爲標誌。居家養老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的意願和實際選擇,也是世界各國通行的主要養老方式。發展居家養老服務,需要建立社會化的服務機構和機制,培養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員、家政服務員、病患護理員,配置必要的設備和器具,制定統一的服務標準,明確補貼對象,進行定期評估。居家養老要以社區服務爲依託。養老服務是社區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區建設中要注重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老年人社會組織和信息平臺建設,加快發展日託服務、餐飲服務、文體活動服務和志願服務、互助服務,爲居家老

年人營造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和服務條件。

加快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要落實政策和完善政策。國發〔2014〕19號、國辦發〔2014〕6號等文件,對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及養老服務機構,在土地供應、資金投入、稅費減免、財政補

助、社會融資、供水供電供熱、免費服務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優待老年人的政策,要繼續採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實;隨着形勢的發展,要儘快制定政府補貼、購買服務、高齡補助等新

政策,並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時上升爲法規和規章。

加快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關鍵是要廣泛動員、真抓實幹。各級民政部門要爭取加大政府基建投入,積極擴大福彩公益金投入,努力吸引慈善資金投入,加快興建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要大力支持社會力量投資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興辦面向家庭和社區的非營利性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義務爲老服務的志願者隊伍。要抓緊擴大相關職業技術教育和崗位正規培訓,培養大批合格的、持證上崗的養老護理員,儘快適應廣泛的養老服務需求。在廣泛進行社會動員中,要弘揚孝親敬老的傳統

美德,鞏固家庭養老的意識和行爲。

另一方面,依靠科學管理提高社會養老服務水平

管理社會養老服務,一直是民政主管的社會福利事業的組成部分。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民政部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進一步明確,民政部具有“指導老年人、孤兒和殘疾人等特殊羣體權益保障工作”的職責。相應地,各級政府也規定了民政部門同樣的職責。因此,在發展社會養老服務事業中,各級民政部門都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行業管

理,提高服務水平。

一是要加強組織協調,把加快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當作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務、社會福利事業的首要工作,加強民政系統內部力量和資源整合,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推動社

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強大合力。

二是要統籌抓好社會養老服務的政策研究、規劃編制、標準制定和信息化建設,達到政策有促進力度,規劃有前瞻和可行性,按標準建設和實施規範化管理,加快建立綜合信息平臺,提高服

務效能。

三是指導、推動公辦養老服務機構改革經營管理機制,實行經營者聘任、員工聘用、公建民營、服務功能承包經營等新的體

制機制,增強內在活力和發展動力。

四是加強機構和服務監管,把所有社會養老類服務機構、社區服務、居家服務都納入監管範圍,從本地實際出發,抓緊完善具體的監管辦法、充實監管力量。要依託社會組織,開展第三方

的養老服務評估工作和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工作。

推薦訪問其他文章:

對我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區行政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