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關於全縣貴金屬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全縣貴金屬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爲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重塑有色金屬新優勢的決策部署和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打造““稀貴金屬之都””的工作部署。結合我縣堅持“大抓產業、主抓工業”的發展思路,緊扣打造百億級有色稀貴金屬產業目標,加快推動有色稀貴金屬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發展,主動服務全市“一極兩區”建設,全力打造我縣“一區兩城”。縣委黨校調研組深入部門、鄉鎮、企業等進行調研,採取會議座談、個別交談、聽取彙報、實地考察、查看資料等方式,深入瞭解我縣有色稀貴金屬產業發展情況,通過深入思考、研討,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發展的基本現狀

(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我縣境內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有銅、鐵、鎢、瓷土、黏土、石灰石、大理石等24種礦產資源,其中銅、鎢、陶瓷土等9種曾列入《省礦產資源儲量簡表》,曾是中國八大銅礦之一。目前,我縣境內探明的有色稀貴金屬礦產剩餘量爲:銅礦約**萬噸、鎢礦約*萬噸、鉛礦約*萬噸、鋅礦約*萬噸、鈷礦約***噸。豐富的礦產資源爲我縣奠定了有色金屬產業優越的發展基礎,爲我縣拓展有色稀貴金屬新材料產業發展空間提供了支撐。

(二)產業集羣正在形成。我縣現有有色稀貴金屬產業企業17戶(規上企業9戶),其中稀貴金屬行業企業2戶,分別爲資源有限公司和工業催化劑有限公司;有色金屬行業企業15戶,分別爲銅礦採選企業1戶,鎢礦採選企業1戶,粗銅冶煉企業1戶,鋁及鋁合金型材、製品企業5戶,氧化鋅生產企業2戶,銅冶煉渣資源回收利用企業3戶、電線電纜2戶。銅業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爲國內銅冶煉標杆企業,資源公司已發展成爲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行業企業,重恆鋁業、乾園鋁模等一批企業相繼落地投產、發展勢頭強勁,形成了銅礦採選、鎢礦採選、粗銅冶煉、鋁及鋁合金加工、氧化鋅生產、銅冶煉渣資源回收利用的有色稀貴金屬產業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

(三)質量效益持續向好。一是產能逐年增長。2023年,粗銅產量**噸,同比增長5.30%,稀貴金屬鉑族金屬產品產量*噸,同比增長5.90%;鋁單板*萬平方米、鋁合金模板*萬平方米、氧化鋅*噸。二是效益逐年提升。2023年,有色稀貴金屬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億元、增加值*億元,稅收*億元,較2022年分別增長39.80%、109%、22.04%。三是區域品牌建設成效凸顯。銅業公司主產品“宏鍾”牌粗銅榮膺“2018年中鋁首屆質量管理獎”,資源有限公司“**SPM”系列貴金屬材料榮獲中國著名品牌殊榮。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堅持規劃引領,強化組織領導。我縣依託省、市發展規劃,高標準編制了《產業園區總體規劃修編(2021—2035)》並通過省級評審。結合產業園區有色稀貴金屬新材料產業特色優勢,編制《產業園區有色稀貴金屬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進一步明確有色稀貴金屬產業發展空間佈局、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實施路徑。堅持“政府領導、專班牽頭、部門配合、企業主體”的產業發展工作格局,全面落實“一個產業規劃、一套支持政策、一個發展平臺、一個技術支撐平臺、一批龍頭企業、一個分工責任機制、一個年度工作計劃、一支專業招商隊伍、一個實體化團隊”“九個一”工作要求,及時成立有色稀貴金屬全產業鏈工作專班,加強同省、市有色稀貴金屬產業鏈專班彙報和對接,進一步掌握產業發展最新方向、最好思路、最優政策,以更廣視野、更高角度、更有力措施謀劃和推動有色稀貴金屬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二)堅持作風革命,優商精招強鏈。我縣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招商是第一要事,一流營商環境是第一競爭力”的理念。緊緊圍繞“辦事不求人,審批不見面,最多跑一次,全程服務有保障”的總體要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一是堅持“三種工作法”。積極施行一線工作法,落實縣級領導聯繫幫扶企業制度,在生產一線、項目現場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推行項目工作法,構建“招商單位+工業園區+政務中心+各部門審批股室”的“3+*”高效審批服務模式,提速項目審批。踐行典型引路法,對標國內先進經驗,成功探索“交地即交證、交地即開工”服務模式,辦理時限從以前60個工作日縮短爲3個工作日,實現市場有效、政府有爲、企業有利的有機統一。二是精準招商。強化與雲銅合作,積極爭取銅業冶煉煙塵資源綜合回收、陽極精煉、銅基新材料精深加工項目落戶,推進延鏈補鏈強鏈,鞏固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彙集“一把手”招商、雲粵和果嶺公司平臺招商、市縣全產業鏈專班專業化招商力量,緊扣產業發展定位和目標,動態調整產業鏈招商“全景圖”“路線圖”,建好“項目庫”“客商庫”,開展延鏈補鏈強鏈精準招商,推動項目向園區集中、企業向鏈上集結、產業向園區聚集的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努力實現園區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目標。

(三)堅持科技引領,區域品牌凸顯。推進成立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加大稀貴金屬材料應用技術研究和創新發展。銅業有限公司均被認定爲省創新型試點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企業技術中心和職工創新工作室。其中,銅業公司重點從科技攻關、自動化、智能化、安全環保、生產管控、技術儲備六個方向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共申報專利71項,獲授權專利55項,擁有“富氧底吹熔池熔鍊、非衡態預轉化預吸收、多級餘熱高效回收利用”三大“中銅撒手鐗技術”,底吹爐41天長週期運行歷史性突破,爲國內一流水平。資源有限公司建有2個專家工作站,承擔和參與省部級重點項目30餘項,制(修)訂國家、地方、行業標準20餘項,擁有貴金屬資源綜合利用和加工技術專利50餘件,攻克了行業內多項共性關鍵技術難題,部分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先後獲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省第一屆工業發展傑出貢獻獎、省專利獎一等獎、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榮譽稱號。

(四)堅持求實求效,落實項目建設。加強稀貴金屬新材料產業新建、擴建及招商引資的策劃、包裝和儲備,建立項目數據庫。積極爭取項目列入國家、省、市重點項目建設計劃,目前簽約、在建項目3個,重點在談項目7個。2023年4月,資源有限公司貴金屬二次資源富集再生現代產業基地項目開工,力爭浦貝礦業公司年產2萬噸氟化鈣鎢礦尾渣綜合利用、每日3000噸鎢鉬多金屬選礦廠二期工程項目早日開工建設。稀貴金屬產業園工業污水處理廠工程建設項目有力有序推進,現已完成可研、環評、初設前期工作,計劃2023年6月底建成運行。加大與雲銅、中銅、中鋁、貴金屬集團(公司)協調對接,跟蹤解決制約項目落地要素。加強突出考覈“指揮棒”作用,建立健全評價、評估和激勵機制,強化考覈結果應用,建立考覈結果與獎懲掛鉤機制,開展規劃中期評估,定期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督查,督促檢查相關政策的實施和規劃的落實。

(五)堅持提升服務,加大扶持力度。主動服務企業,實施“一企一策”扶持政策,着力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項目備案、選址、土地審批、節能評估、環評安評協調、電力市場化交易、產能置換等問題,解決企業職工及子女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服務效能。加快提升相關基礎設施配套的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園區道路四通八達、水電氣供給充裕、網絡通信全覆蓋、企業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生活公共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我縣工業園區率先在全市所有產業園區中建成天然氣管網、門站及配套設施,並推廣使用天然氣。2023年,新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完成了**大道道路建設並通車。目前,園區共投入基礎配套資金9.32億元,爲有色稀貴金屬產業高質量發展夯實了發展基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制定出臺了《縣重點產業投資促進優惠政策(試行)》《縣重點產業投資促進優惠政策兌現辦法(試行)》,主要從差異化工業用地獎勵政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兩大方面給予優惠。推進設立稀貴金屬新材料產業引導專項基金,加快產業發展投融資平臺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相關企業在資金、信貸方面的支持。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優勢產業集羣未形成。一是企業產值較小。雖然我縣有色稀貴金屬產業產值已突破百億,但在全省有色稀貴金屬產業產值中佔比較小。二是企業存在“散、小、弱”情況。雖然初步形成了以銅業有限公司和資源有限公司爲龍頭、其他礦冶企業爲支撐的發展格局,但“散、小、弱”局面仍然存在,稀貴金屬產業高端化、規模化發展不足,精深加工、二次資源集散等領域欠缺。有色金屬產業方面銅業一家獨大,其他行業企業規模較小、產值不高,發展不快。

(二)產業鏈水平還不高。資源有限公司的新材料研發和生產較爲緩慢,儘管工業催化劑有限公司開展了貴金屬催化劑及其中間產品的研發、生產,但規模還較小。特別是稀貴金屬合金功能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等開發還處於空白。在銅金屬材料方面,銅業有限公司以粗銅冶煉爲主,銅製品加工低端同質化,銅金屬新材料、銅合金新材料等精深加工產品還屬於空白,產業鏈的下游較短,產品附加值不高,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弱。

(三)原料供應保障不足。一是貴金屬物料進口、轉移政策受限。進口的含貴金屬物料大部分屬於危險廢物,不能直接運到國內回收。白銀廢料被列入禁止進口目錄,無法開展業務,需要特批進口。二是回收渠道還不穩定。儘管貴金屬集團在全國逐步建立了以電子廢物、報廢汽車(尾氣催化劑)、廢舊機電設備零部件等爲主的鉑族金屬、銅金屬廢料回收渠道,但回收渠道還不穩定。特別是2021年11月,生態環境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修訂發佈《危險廢物轉移管理辦法》之後,原料很難及時較快回收。三是銅礦資源面臨枯竭。全市礦業全部供雲銅集團,銅業靠自行採購,原料保障能力弱。同時,銅礦面臨資源枯竭、品位下降等問題,銅礦資源穩定性保障不足。

(四)關鍵要素保障不足。一是園區土地供應不足,省級對建設用地指標管控嚴格,產業園區建設用地指標和佔補平衡指標不足等問題依然嚴峻,影響項目落地實施。二是部分片區存在污水處理設施、市政道路等配套不完善問題,對園區企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基礎設施保障仍需進一步強化。三是環保排放指標等不能滿足需求,辦理時限過長。有色金屬產業屬於高耗能和對環境影響比較大的行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達標排放和無害化處理等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爲制約有色金屬行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因素。

(五)高端人才缺乏。稀貴金屬新材料產業是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科技、高端人才等的要求極高。目前,我縣的稀貴金屬新材料產業發展重在二次稀貴金屬資源回收,具備一定的技術水平,但稀貴金屬精深加工產業鏈尚未建立,高技能人才、產業技術人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緊缺,因地域或其他原因很難招到和留住人才。

四、推進有色稀貴金屬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打造循環經濟典範,聚力打造““稀貴金屬之都””。一是突出戰略提升,把““稀貴金屬之都””戰略上升爲我縣的重要發展戰略。按照我縣“3+5”現代產業體系要求,將“我縣有色稀貴金屬全產業鏈工作專班”重組爲我縣““稀貴金屬之都””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一委一辦二室”(專家委員會、鉑都工作辦、政策研究室、項目建設室),建立“領導小組每月一次調度、一委一辦定期召開會議、二室具體推動落實”的工作機制,高位推動,積極爭取將我縣由市域、省域納入全國稀貴金屬戰略佈局。二是引進戰略投資,打造兩個平臺。做活精深加工文章,着力打造有色稀貴金屬精深加工區,加快建設檢驗檢測、交易中心、倉儲物流、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平臺,完善生產與生活服務配套,將園區打造成社會化的綜合服務平臺,推進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集羣化發展。三是依託貴金屬集團的(失效)催化劑的富集生產線,儘快建成全國(各富集基地)的精煉中心、技術孵化中心、人才培養和輸出中心。四是創優質品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集中力量打造2~3個在國際國內市場具有較強影響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提升““稀貴金屬之都””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影響力。五是圍繞**作爲全國首批國家循環經濟示範縣,進一步加快推進循環經濟政策落實落地,營造創新驅動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建成全球數一數二的鉑族金屬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集羣,加快西南循環經濟科創城建設。

(二)聚力精準招商,延伸產業鏈條。釐清我縣有色稀貴金屬產業發展基礎和優勢,充分發揮有色稀貴金屬全產業鏈專班的作用。聚焦銅及伴生金屬採選、冶煉精煉、高性能銅合金材料,重點發展以銅基爲代表的先進金屬材料,形成從銅資源開發—冶煉—精煉—深加工—高性能銅合金材料產業鏈。依託資源開發和循環利用共性關鍵技術,突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稀貴金屬基礎材料、功能材料精深加工產業,大力發展稀貴金屬漿料、合金、高端元器件等功能材料、基礎材料,不斷延鏈強鏈補鏈,提高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產業附加值,全力打造““稀貴金屬之都””。

(三)創新發展思路,開展深度合作。一要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大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針對貴金屬物料進口、轉移受限的現狀,引導扶持企業創新思路,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公司嘗試在國外加強與國外原料供應商開展深度合作,國內嘗試到沿海等石油化工集中區域危廢固廢資源聚集地建立中轉站,以中轉站的方式再往省內進行運輸。銅業有限公司積極拓展境外市場,充分享受中老鐵路帶來的紅利,進口國外優質銅礦資源,建立良好的外部採購合作機制,增強資源供給抗風險能力。二要通過聯大靠強、產學研合作等方式發展壯大。取得上級集團公司的重視與支持,力爭加大對我縣在技術、資金、項目等方面的投入,做大做強我縣的有色金屬產業。從企業自主研發、產學研合作、企業技術改造等環節着手,加快完善以企業爲主體的技術創新主導體系,全面提升創新能力。

(四)持續精準發力,健全要素保障。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不斷加強水、電、路、氣、信等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服務水平。重點探索園區集中治污的新模式,合理規劃建設廢氣集中處理站、廢渣終極處理中心、高濃度廢水處理中心,使廢渣、廢液、廢氣均達排放標準。解決好環保這個最核心的問題,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縣屬各部門進一步積極主動服務企業,着力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項目備案、選址、土地審批、節能評估、環評安評協調、電力市場化交易、產能置換、道路暢通等問題,不斷提升園區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企業最大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加強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對企業健康、長遠發展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十分重要。一是提升科研能力。積極配合國家級或省級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建設等重大專項課題,整合科技研發資源並參與課題研究,提升貴金屬科技研發創新能力,構建新型研發體系,進一步在貴金屬新材料領域有新突破。二是注重人才引進和培養。人才引進打破“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陳規,建立人才柔性引進機制,瞄準企業需要的高端人才,採取諮詢、兼職、項目合作、業務顧問等方式,構建柔性引智模式,變引人爲更注重引智。做實“引育+成長+激勵”的人才培養工作。三是做好人文關懷,引導和包容相結合。企業應以人文關懷爲主,寬待和善待人才,尊重其勞動和創造成果,堅持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和用待遇留人,爲人才發展營造愉快和諧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