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花椒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一、產業發展概況

花椒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xx位於xx南部,素有道真“南大門”之稱。東連本縣隆興鎮,東北與上壩土家族鄉接界,西北與平模鎮毗鄰,西南與正安縣安場鎮、格林鎮、新州鎮、楊興鄉隔河相望。距縣城36公里,總面積74.95平方公里;境內有一條過道三條省道,道安高速穿境而過,有互通、停車區各1個,交通便捷。全鎮轄3村1社區107個村民組13240人,其中貧困人口535戶1750人。

xx土地貧瘠,石漠化嚴重,全鎮僅有耕地2.58萬畝,其中種植花椒1.2萬畝(社區:3166.58畝、羣樂:4807.78畝、雲峯:2316.33畝、羣心:1709.32畝),組建了花椒專業合作社5個,有100畝以上的花椒基地31個8131.66畝,50畝以上的花椒基地46個9183.66畝,10畝以下花椒種植散戶334戶,其中貧困戶種植花椒81戶人,實現了全鎮農業人口人均1畝花椒的目標。預計今年鮮椒產量300萬斤左右,年收入達1500萬元。通過發展花椒產業,全鎮發生了較大變化。一是農民貧困狀況有所改變。目前種植的花椒畝產生椒400公斤(幹椒65公斤)左右,以生椒每公斤10元(幹椒每公斤60元)左右的價格計算,每畝收入近4000元。二是惡劣的生態環境有所改變。xx土壤貧瘠,乾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較爲惡劣,通過種植花椒,昔日的石山披上了綠裝。三是農業產業效益逐步提高。全鎮大部分農戶長期以種植玉米爲主,種植結構單一,耕作方式落後,低產低效,收益甚微。近年來全鎮大量種植花椒,低產低效的糧食作物正逐步被淘汰,花椒種植初顯效益,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成效明顯。

(二)產業發展歷程

我鎮土地資源較差,石漠化、沙化較嚴重,坡地多,2008年,鎮黨委、政府結合土地特點和市場需求,確定了發展花椒的思路。2008年,xx開始種植“大紅袍”花椒,由於產量太低,2012年後全部改種爲“九葉青”花椒,2013年底,xx花椒種植面積達4000餘畝,在本縣內稱爲“花椒之鄉”,截止2015年底,全鎮花椒產業處於荒蕪和半荒蕪的狀態,2016年初,面對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的新要求,xx黨委、政府通過多次調研、討論,並請專家到xx實地查看,得出的結論是xx適宜種植花椒,而且這個產業是一個見效快的“長產業”。鑑於此,我鎮繼續將花椒產業作爲富民興鎮的主導產業緊抓不放,在幹部羣衆中造聲勢,將花椒產業作爲全鎮的主導產業思路植入全鎮幹部羣衆心中。如今花椒發展的良好局面,得益於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着一屆幹,穩定了發展思路。

二、花椒產業發展優勢

(一)花椒產業市場前景廣闊。花椒作爲人們普遍食用的傳統香料之一,市場需求量較大。以花椒爲原料精深加工的各種調味品市場銷路較好,花椒及花椒製品在外貿出口上有一定優勢。花椒除具有食用價值外,在藥品、化妝品和許多化工產品生產中都有運用,目前對花椒用途的深度研發及花椒精深加工正蓬勃發展,花椒的用途正不斷被挖掘,花椒產業市場前景廣闊。現xx社區村集體以基礎設施入股,xx合作社以現金入股,負責統一收購全鎮花椒。

(二)花椒產業發展政策機遇良好。縣委、縣人民政府立足全縣資源優勢,經過廣泛調研、學習借鑑和充分論證,不斷深化縣情認識,提出將花椒產業作爲促農增收的重點產業之一來培育,全面安排部署花椒產業發展工作,相繼出臺《xx2018 年發展花椒產業推進精準扶貧實施方案》道府辦發〔2018〕2 號、《xx發展花椒產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 年)》道黨辦發〔2019〕8 號等文件,明確花椒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扶持政策。

(三)發展花椒具有較好的效益。花椒屬高附加值農產品,種植花椒見效快,三年掛果,四年投產,是其它經濟作物難以達到的。我鎮主要花椒品種爲九葉青,該品種具有生長快、結果多、產量高、上市早、麻香味純正、用途廣、經濟價值高等特點,進入盛產期後,每畝生椒產量可達500公斤左右,產值5000元以上。發展九葉青花椒是一個短平快的項目,能夠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

(四)我鎮生態環境適宜發展花椒。花椒具有栽培管理簡便、適應性強、耐乾旱、抗病性強、採收期限長、能保持水土等優點,我鎮適宜花椒種植的區域較廣,海拔、氣候、土壤、種植歷史和現有實踐經驗等都適宜發展花椒,我鎮也是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的重點區域,充分利用國家加大扶貧開發和生態建設投入的機遇,將扶貧開發、生態建設與花椒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符合我鎮的鎮情實際,必將產生可觀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五)全鎮已興起花椒種植熱潮。我鎮始終將花椒產業作爲我鎮主導產業常抓不懈,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認真宣傳貫徹落實縣委、政府的戰略部署和培強做大花椒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組織鎮、村(社區)、組幹部到花椒發展有一定基礎的地區學習考察,羣衆積極支持花椒產業發展,全鎮花椒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現已實現人均1畝花椒的目標,全鎮花椒種植面積達1.2萬畝,預計產值達4000萬元以上,涉及種植戶438戶,帶動貧困戶81戶166人,羣衆種植花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一結果充分證明縣委政府關於培強做大花椒產業發展的決策是正確的,也反映了廣大羣衆通過發展花椒產業致富的迫切願望,大幹快上花椒產業的氛圍已在全鎮形成。

三、我鎮花椒產業發展做法

(一)引進技術破瓶頸。2016年初,面對全部花椒處於荒蕪狀態,鎮黨委、政府經過調查,造成這種結果的核心原因是缺技術,經過多方尋找技術,接恰到了四川國光公司,經協商,xx人民政府聘請四川國光公司做技術服務指導,xx政府每年支付國光公司技術服務費5000元。在政府的組織動員下,按照四川國光公司的技術進行生產,通過室內培訓、現場演示,花椒長勢越來越旺,吸引了縣內和雲南、重慶、四川一些種植大戶和地方幹部參觀考察,尤其是本鎮八年來一直唉聲嘆氣、愁雲密佈的椒農終於撐起了腰桿,2019年產量達60多萬斤,2020年產量提升至120萬斤,2021年提升至150萬斤,2022年提升至300萬斤。

(二)找準“新人”樹示範。爲了徹底扭轉幹部羣衆“談椒色變”的現象,做大做強花椒產業,在老花椒基地振興的同時,大力發展新的種植基地,一方面大力招商引商,吸引有實力的客商到xx種植花椒,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培育當地種植大戶,通過主動配套產業路、產業水等基礎設施項目、積極化解羣工矛盾、提供土地流轉服務,全力提供技術支撐等親商、愛商、護商、扶商措施,一批來自東北、重慶、廣東等地的外商扎進了xx,將極度貧瘠的土地流轉來作爲基地熱火朝天地種起了花椒。一批本地的能人和返鄉農民工也大膽地跟着種起了花椒,30餘個花椒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建成,依靠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到目前,已帶動438戶農戶種植花椒。

(三)聘請花椒輔導員作指導。花椒是一個綠色、無公害產業,產品的質量是否過硬,直接關係着整個產業的成敗。目前,與我們比例的江津花椒存在重金屬超標、農藥殘留等問題,導致價格下滑。對此我鎮優先思考,在外出考察學習的基礎上,提出“花椒標準化管護”系列建議,同時對接上級石漠化項目,通過層層選拔,選聘了10名花椒輔導員,在各個物候期提醒椒農管護、用藥要點,從種植、修枝、施肥、防病、治蟲、採摘等全過程加強監管,確保花椒品質達到國家檢測標準。

(四)抓實基層強保障。產業的發展,村級組織的作甪至關重要。從宣傳發動、規劃、土地流轉、矛盾糾紛的調解、組織技術培訓等方面抓實抓細;鎮直部門的服務到位,積極爭取政策、及時落政策,主動作爲,將服務送到田間地頭,讓種植戶專心種植花椒,不讓其兌接政策東奔西跑;完善考機制,鎮黨委、政府將花椒產業發展納入年終重要的績效考覈內容。

(五)打造“產加銷”全產業鏈。目前我鎮已初步形成生產、加工到銷售環節的全產業鏈。生產環節依託國光公司全程技術指導。加工環節,建設花椒先進烘乾線3條,凍庫5間,將有利於花椒生加工、儲存,長途運輸,降低花椒產品的成本,減少鮮花椒因長途運輸帶來的損失,更好的與重慶、遵義市場對接,壯大基地規模,可實現年純收入400餘萬元,實現項目農戶戶均增收10000元,人均增收2500元,扶貧效益十分明顯,有力促進了當地人民羣衆脫貧致富奔小康。

(六)積極推廣“合作社+農戶”模式。按照省委、市委提出的大力推進“村社合一”、大力推廣“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方式,以改善貧困羣衆生產生活條件、增加收入爲核心,我鎮組建了5個花椒專業合作社,建立合作社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合作社向農戶提供各種服務,規範種植技術標準,建立穩定的利益同盟,拓展“生產在組、加工在村、銷售在鎮”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好合作社帶動基地、農戶的作用。

四、我鎮花椒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鎮的花椒種植在一些鄉鎮進行了實踐和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也面臨着一些制約發展的因素和問題。花椒產業作爲我鎮重要林業產業,雖然花椒種植在近幾年的實踐和積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也面臨着一些制約發展的因素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種植技術推廣力度不夠。花椒栽培管理技術還有待在幹部羣衆的實踐中進一步加以總結完善;同時種植技術推廣力度不夠,還沒有達到讓幹部熟悉、讓椒農熟練應用的程度。許多農戶特別是新種植的農戶基本上沒有掌握花椒的栽培、施肥、管理、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種植技術推廣任重道遠。

(二)勞動力缺乏。花椒採摘勞動力短缺矛盾突出。隨着全鎮花椒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花椒採摘勞動力需求量也隨之加大。摘椒爭勞矛盾日益突出,每公斤生椒採摘費用約2元左右。隨着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快速轉移,花椒採摘勞動力日益緊缺。

(三)花椒投資跟不上。花椒屬於一次投入,多年收的經濟作物。目前的花椒種植行業,從種植到銷售,豐產期(三年後)之前每畝投入0.2萬元;豐產期(包括採摘)每畝投入約0.25萬元,該產業投資相對其它產業投入大,部分基地存在投資跟不上情況。

(四)基礎設施落後,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一是灌溉設施不完善。我鎮花椒適生區乾旱少雨、降雨時空分佈不均,花椒的豐收與否取決於春季、夏季花椒需水臨界期降雨的多少。二是災害應急處理設施不健全。針對頻發的倒春寒、冰雹、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

(五)綠色花椒基地建設進展緩慢。綠色基地發展緩慢,標準化技術覆蓋率低,“三品一標”基地認證率不高。

(六)市場風險高。一是市場銷售渠道單一,主要是外來客商到我鎮收購鮮椒,沒有好的銷售市場;二是椒農對市場前景有恐慌,由於銷售市場不穩定,椒農對發展花椒發展沒有長足的信心,導致花椒產量低。

五、對發展壯大花椒產業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發展責任。一是要加強對花椒產業發展工作的領導,成立鎮人民政府花椒產業專班,落實人員,解決必要的辦公條件和所需工作經費,確保有一個穩定的機構和一批專業人員主抓全鎮的花椒產業發展。二是各村(社區)要有相應的工作機構,做到一個產業一套領導班子,一個工作機構,一個發展規劃,一套獎懲制度。三是進一步強化鎮有關部門和村(社區)發展花椒產業的責任意識,簽訂發展目標責任書,要像抓烤煙一樣來抓花椒產業的發展,給予必要的人、財、物支持;要嚴格考覈獎懲,把責任分解落實到具體人員,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宣傳力度,抓好示範樣板。一是大力宣傳國家對發展花椒產業採取一系列扶持措施的重大機遇,向羣衆講清花椒產業發展的形勢和前景,廣泛深入地宣傳我縣發展花椒產業的優勢,努力營造促進花椒產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推進花椒產業的發展。二是充分利用網絡、新聞媒體和各種貿易洽談會等營銷媒介,宣傳推介“道真青花椒”;策劃舉辦“青花椒節”,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擴大“青花椒”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三是通過招商引資、土地流轉、林地流轉等形式,鼓勵龍頭企業、個人建設花椒規模化種植基地,實行普遍鼓勵種植與重點示範相結合,把規模發展與農戶在房前屋後、田邊地角、路邊地埂零星種植結合起來,調動羣衆主動參與花椒產業建設的積極性。四是辦好各級示範樣板,大力扶持花椒產業發展重點村和專業戶、重點戶;不斷提高花椒種植的覆蓋率、成活率、保存率,並將示範基地作爲培訓農戶的第一教學現場。

(三)強化科技支撐,實現產業的標準化、規範化。一是培養花椒種植技術人才,充分發揮土專家的作用;注重與科研院所協作,加強對花椒種植技術的示範和推廣,大力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管理方式。二是加大對種植農戶的技術培訓和服務力度,努力培養造就大批種植能手和實用人才,建成“鎮有中心、村有站、戶有技術員”的科技服務網絡體系。

(四)整合項目資金,改善基礎設施。一是強力整合各方資源、資金向花椒產業傾斜,推進花椒基地建設,圍繞全鎮花椒產業發展目標,發揮職能作用,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同時發動羣衆投工投勞,努力改善花椒種植基地的道路、溝渠、水池等農業基礎設施,爲全鎮花椒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將青花椒作爲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等生態建設工程的首選樹種進行種植。三是建立統一穩定的投入機制,提高扶持標準,加大對花椒產業的引導扶持力度,對農戶、村、組,按預整地開挖,對種植質量、成活率、第二年保存率等,分環節進行檢查驗收、兌付補助和考覈獎懲。五是鼓勵金融機構對花椒規模種植戶和加工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對種植戶發放小額扶貧貸款,解決好資金問題。

(五)完善發展產業鏈,培育精深加工體系。就xx內而言,暫時沒有成型的花椒加工廠,但縣內種植面積已達到5萬畝;2021年全國花椒流通加工的比重:乾花椒爲92%、花椒油爲4%、花椒提取物爲3%,乾花椒的市場需求量大。對此,結合我鎮實際。一是積極做好花椒精深加工項目的儲備、申報、建設等工作,着力引進實力雄厚的企業到我鎮建設花椒精深加工項目,努力開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支持現有企業拓展花椒加工項目,開展花椒初、深加工,開發花椒系列產品。三是引導加工企業與花椒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與種植農戶採取訂單農業、規範種植技術標準、向農戶提供各種服務、制定最低收購保護價等形式,建立穩定的利益同盟,形成穩定的購銷關係,充分發揮好企業帶動基地、農戶的作用。四是積極扶持和培育花椒育苗、生產、營銷等專業合作組織,強化對花椒育苗、種植、嫁接、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採收、烘烤、包裝、運輸、營銷等環節的服務,提高花椒生產的產業化水平。

(六)注重打造積極開拓市場。一是積極申報註冊“道真青花椒”地理標誌證明,提高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二是要規範管理保質量。花椒是一個綠色、無公害產業,產品的質量是否過硬,直接關係着整個產業的成敗。目前,與我們比例的江津花椒存在重金屬超標、農藥殘留等問題,導致價格下滑。我們一定要汲取教訓,從種植、修枝、施肥、防病、治蟲、採摘等全過程加強監管,底線是不能打農藥、不能有農殘,最大限度降低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