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改革中謀發展 創新中呈特色 與課改一起成長——課改特色彙報

改革中謀發展創新中呈特色與課改一起成長

改革中謀發展  創新中呈特色  與課改一起成長——課改特色彙報

——課改特色彙報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工作一次深刻的變革。它猶如滾滾的海潮,浩浩蕩蕩,席捲神州大地,翻江倒海間,激濁揚清,對沉積已久的教育教學觀念來了個顛覆與重構,課改帶來的生機如春風拂過,如春雨入土,新課程在古老的土地上百花爭妍,竟相開放。我們18國小作爲首批進入課改實驗的一所學校,在新課改的浪潮中,奮勇爭先,勇於創新,大膽實驗,迎課改潮流而上,並跟隨新課改一起成長。一直以來,學校始終堅持“讓每一位學生主動求知,讓每一位學生生動發展,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的理念,以“基礎紮實、師生和諧、質量穩定、特色鮮明”爲目標,以校本培訓爲基礎,以校本教研爲突破口,以教科研爲引導,以改革評價方式爲手段等,堅持了“在實驗中成長”、“在實驗中思考”、“在學習中積累”、“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的途徑,幾年來學校榮獲了:全國少年軍警示範校稱號;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創新學習研究與實驗》優秀實驗學校;第五、第六屆國際中國小生美術書法大賽美術教育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市級科技特色學校;市級《課程目標與開放式達標教學》課題先進實驗學校;數學教研組被評爲烏市“十五”教科研工作優秀教研組;沙區校本教研製度建設實驗基地;沙區“十五”課題先進集體;沙區校本教研先進科任教研組;歡樂六一“放飛綠色夢想”少先隊環保課題實踐展示活動沙區優秀組織獎;沙區教育工會開展的“爭創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學習型組織等。

回顧新課程探索實踐的歷程,我們從教師隊伍的建設、校本教研的創新、校本課程的開發、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方面,全面構建了學校文化型模式,彰顯我校課改特色。

一、以打造優秀教師羣體爲根本,走內涵發展之路。

教師素質的高低是課改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新“課改”的不斷滾動推進,使我們不再一味挑選優秀教師參與“課改”實驗,而是致力於以校爲本,加快每一位教師專業化能力的提高和教師整體隊伍素質優質化建設,堅持爲教師搭建五個平臺即:

學習、培訓的平臺:加大教師學習、培訓的資金投入,創造一切條件支持教師專業提升,力爭青年教師向更高層次發展。

教師能力展示的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展示、教學成果展示、教育科研成果展、課件製作展示等。

跨學科互動的平臺:堅持開展教育教學交流活動,舉行教師論壇,教師沙龍。

交流合作的平臺:校內合作、校際合作。

教育科研的平臺: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在研究中成就人生。

平臺的搭建增強了教師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變“要我發展”爲“我要發展”。五年的課改教師碩果累累:獲全國級獎勵約110人次,自治區獎勵約130人次,市級獎勵約160人次,沙區級獎勵約300人次。

(一)以創建學習型學校爲突破口,構建學校新的“學習”文化。

我們把創建學習型學校作爲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把創建學習型學校當作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來抓,

從校本培訓入手,積澱教師理論基礎。

教師是課改的主力軍,只有學習,才能轉變固有的陳舊的觀念,所以加強學習、培訓,提高教師素質是課改成功的關鍵所在。使教師在培訓中養成學習的職業習慣,加快教師隊伍優質化建設。

培訓內容豐富

(1)細學課標。我們把每學期第一次教研活動內容定爲重溫課標,進行語數教師課標測試,讓課標深記在每一位教師的腦海中,在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過程中,幫助教師準確把握新課程、新教材的精神實質,徹底更新教育理念,逐步確立與課改相適應的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和學科觀。

(2)開展 “營造書香校園、構建學習型學校”讀書活動:開展教師讀書活動①利用每次政治學習開展 “好書共賞”“快樂讀書”讀書交流,王瑞、馬玉花、李粉梅等11位教師把自己讀書的感悟與全體教師分享。②建立教師“讀書摘記本”。我校教師每月摘抄四篇讀書筆記,40歲以上教師不得少於200字,40歲以下教師不得少於400字,從校領導到普通教師無一例外,每一本都體現教師個性特點,每一本都體現教師成長的足跡。③開展“讀書摘記”傳閱交流活動,在傳閱中學習,在交流中進步。④開闢“新書推薦”“好書推薦”欄目。由教導處向教師推薦教育、教學專著如《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等,激發教師讀書的慾望。⑤開展師生“半日讀書日”活動。開放半天讓教師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讀書,在濃濃的讀書氛圍中享受書中的樂趣,教師及時將所學、所感、所思、所悟記錄下來,教師在交流中提升理論素養,在感悟中夯實基礎理論,在參與中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這一個活動拉開了我校全面參與理論學習的序幕,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少先隊圍繞學校讀書活動方案,積極組織開展題爲“走向世界的中國”學生讀書活動,希望通過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從小養成熱愛書籍,博覽羣書的好習慣,並在讀書實踐活動中陶冶情操,獲取真知,樹立理想!

學校十分重視“走向世界的中國”讀書活動,成立活動領導小組,並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活動方案,方案中有明確的指導思想、目標、口號、基本策略和具體實施要求。各班級根據少先隊讀書活動方案制定了本班的讀書活動計劃,同時我們還向家長下發“讀書倡議書”,倡議家長也參與讀書,爲孩子營造更加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配合學校開展書香家庭,並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學期末,同學們每人爲班級捐贈一本書建立了本班小書庫,學校根據活動計劃和開展情況全校評出六個“書香中隊”和80名讀書之星。通過讀書活動,增加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爲積極打造學生的人生底色、建設學生的精神家園、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結合教師的困惑進行教學理論的培訓。時時關注着教師的需要,在與教師的交流中發現教師對什麼是教學案例?如何撰寫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應寫些什麼?什麼是校本教研等認識較爲模糊,於是結合實例組織全體教師對怎樣撰寫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進行等專題講座,明確了教師的認識。

(4)以“致教師的一封信”形式提出教師假期自培要求,以鼓勵教師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自我研修的意識。

培訓渠道拓寬。

(1)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我們極爲注重教師的專業發展,千方百計爲教師的成長架設平臺,特別是爲青年教師的迅速成長提供優良的環境條件。一方面,在學校資金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派教師參加“標本製作”培訓班學習、黨員骨幹學習、全國小語閱讀大賽等培訓學習,爲教師提供了學習的機會,爲大家提供了發展的平臺。另一方面,聘請市、沙區專家、教研員、外籍教師來校指導課堂教學、教研活動、理念培訓、解決困惑,鼓勵教師與專家靠近,與專家對話,爲教師的發展創設更廣闊的空間。

(2)通過“學”與“教”,“幫”與“促”實施名師工程、青藍工程,培養青年教師。遵循“發現名師、培養名師、用好名師、開發名師”的思路,1)開展拜師活動。根據教師的“雙向選擇”爲各培養對象安排“導師”,並對青年教師和指導教師提出具體要求,期初有計劃,活動有記錄,每個培養對象都建立一份“成長檔案”,記錄教學實踐中的點滴收穫,期末,還要從公開教學、撰寫論文等方面進行彙報。“導師組”成員並非清一色的中老年教師,其中不乏青年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各“導師組”和青年教師經常性地開展聽課議課、反思點評等活動,指導教師言傳身教,毫無保留;青年教師勤學好問,積極鍛鍊,進步很快,拜師活動促進了各年齡層的教師優勢互補,共同成長,發揮真誠同伴力量,促進全體教師的和諧發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2)加大校內選拔、自培力度,打造名師工程,積極培養 “三種人”。採用“定點、定向”的辦法,公開條件、自願申報、學校評選的程序確定名師候選人,經過嚴格選拔,評選出成世莉老師爲學科帶頭人、高藝、王瑞兩位老師爲骨幹教師、王春娟、馬玉花、李粉梅、高菲、魯鑫五位爲優秀教師。以構建教育理念,形成教學風格,編撰教學論著爲基本內容,通過導師引、講座、考察、學術研究等形式培養。優先選送我校優秀青年教師王春娟、李粉梅、馬玉花教師到山西、長春、上海等地學習。3)發揮骨幹教師“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開展“骨幹教師彙報引領課”錘鍊教師,實施培養工程,促進全體教師的和諧發展。

(3)制定教師個人發展計劃,創建“教師成長檔案袋”。45歲以下教師每人制定三年個人發展計劃,並建立“教師成長檔案袋”,教師把自己專業發展方面的資料放入檔案中,可以是自己滿意的教案、學生作業、課件、自制學具,也可以是反思隨筆、教育小故事、論文、榮譽證書等。“教師成長檔案袋”是促進教師成長的一項新的舉措,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加強教師管理,對教師進行科學評價的重要內容和方法,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的重要手段。通過教師成長記錄袋的展評,使教師既能看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成績,又能反思自己的成長過程,一步步明確自己前進的目標,實現教師評價由鑑定性向激勵性,由終結性向過程性的轉變。促進教師自身可持續發展,見證教師成長的足跡,體現教師發展的過程。

(4)人文關懷。我們認爲其核心是:理解、尊重、賞識每一位教師,只有進行對話溝通才能走進教師心靈,只有走進教師心靈,才能真正做到溝通、理解。學校領導經常與教師進行溝通:談話、書信等等。同時做好:對教師及家屬及時的關心與慰問,送生日蛋糕,爲教師提供早餐、考勤制度人性化等等。努力使我們的教師感到在第十八國小工作有安全感、成就感,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辛苦卻快樂着。

(二)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爲核心的校本教研活動,構建學校新的“研究”文化。

“以校爲本的教學研究”是對傳統教學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校本教研以教師爲研究的主體,教師即研究者,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課堂是教學研究的實驗室。校本教研的實質是教學與“研究”共生互補,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我們緊緊圍繞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和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開展校本教研。讓校本教研成爲一種學校新的“研究”文化,成爲教師的職業生活方式,成爲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文化價值追求。

(1)自我反思的形成。

我們積極倡導教師養成自我反思的職業習慣,五年的課改是我們深深意識到反思才能進步,反思才能提高。在校本教研活動中,我們強化反思環節,鼓勵教師增強研究意識,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剖析並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促進教師們向“反思型”、“研究型”教師發展。

1)每日一反思。提倡以教學日記的方式,反思自己一天教學的得與失。2)每週一聊。以辦公室爲單位由負責人隨時組織人員進行教學聊天交流,在不經意中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3)每月一反思。提出月反思可以是①新理念的閃光點;②傳統教學中的精華;③教學得失;④教材修訂意見、建議;⑤典型片段剖析;⑥教師抒懷等等。教師在自我追問中、深刻的反思中不斷的提升。4)教學隨筆。以年級組爲單位沒有時間沒有約定教師自覺主動記下自己在教學中的感悟、教學問題、成功作法等,逐步形成善於反思的行爲。5)撰寫教育教學敘事 。教師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教學的理解和解釋,更深層的體現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教師成長變化。學期末教師們以“我的教育教學故事”、“我成長的足跡” 敘寫一學期的心靈感悟,撰寫的過程,就是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全程回顧、監控、分析、調整的過程,是更徹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培訓的過程,真正能達到“爲自己的教學進行研究,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學中進行研究”的目的。這種以實踐——反思——實踐的個人反思行爲成爲教師前進的動力。教師樂於將反思當作常規工作,並分享課程實施的酸甜苦辣。據不完全統計,五年來,我校教師有幾十篇論文、隨筆、案例收入在各種書籍、教學雜誌上發表。

(2)感受經歷一種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的對話交流。

校本教研是教師教學生涯的展開過程,在彼此互動中,在不斷地反饋、調節、體驗中,表達自已的思想,汲取別人的創意火花,領悟到教學的技藝,體味到教學的樂趣和自已生命的意義。

1)狠抓教研,力促課改實效。教師的課改新理念從量化的積累到質變的飛躍是需要長期課堂改革的磨合與撞擊。改革集體備課。出臺《第18小集體備課流程》各備課組嚴格按照自研教材、集體研討、分工主備、修改施教、二次備課五個流程進行每一次備課,主備人寫出詳細的發言稿,其他人略寫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的發言稿,主管學科的教導主任依據各組備課計劃深入備課組參與、檢查、指導,確保集體備課的質量,不走形式,不敷衍了事,讓教師靜心研究教材,強化了合作意識,做到優勢互補,達到資源共享。提出“資源共享,留有餘地,個人增刪,課後反思”的備課制度。開展“我當主持人”及“我的教研我做主”教研活動及展示活動。以學科教研組根據組內教師的需要向學校提交教研並填寫申請表,教導處依據申請表協助教研組開展活動,教師獨立主持了教研活動,以課例研討,以與學生對話,以觀看特級教師精彩片段,以辯論會等新的教研形式進行了《課堂教學的延伸—課外積累》、《如何讓小組合作更有效》、《在反思中成長—做研究型教師》等11個專題的研究,活動賦予教師教研自主權,激發教師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使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發揮自己的主見,做出自己的決定;激發教師積極參與教研的熱情,驅動教師全身心投入教科研之中,在濃濃的教研氛圍中讓更多的教師參與校本教研,實現了教師自主教研的願景。依託“集體備課觀摩展示”,促教師快速成長,通過集體備課活動,不僅增進老師之間的相互瞭解,培植一種交流、合作、研究的學術氣氛;同時開發學校現有的教育資源,推廣了學校優秀老師的教學經驗,縮短年輕老師的成長週期;更有利於資源共享,學校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2)實踐,決戰課堂,唱好課程改革重頭戲。爲了營造課改的濃厚氛圍,以科研帶動課改的步步深入,我們緊緊圍繞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讓新課程與課堂教學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探索新課程標準下的各學科課堂教學模式,讓新的課改理念真正在課堂上生根開花、結果。

抓住問題,開展小課題研究。我們以新課程“以學生髮展爲本”的先進理念,確定課堂教學的研究方向,以課堂教學爲抓手,努力推進課改的全面實施。做到帶題研究,帶題上課。每學期末向每位教師下發《教學問題徵集表》徵集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困惑,對問題困惑進行梳理彙總作爲新學期教學研究的重點,分學科年級填寫《小課題申請表》上報教導處,由教導處主管領導審批後方可制定實施計劃並具體操作,保證了小課題研究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幾年來語文學科針對低年級如何進行識字課的教學?如何進行閱讀、作文課教學?進行探索讓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超越課堂,超越文本,超越自我;數學學科在課堂中如何組織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進行研究;科任學科爲如何提高學生對科任學科學習熱情?如何把握英語課堂教學的節奏?如何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進行研討;圍繞問題組織開展“希望杯課堂大賽”、“同題異構”“二度教學”的課堂研討活動,教師緊緊圍繞研究主題按照專題一備課一一度教學一重構教案—二度教學---羣議—提煉的基本流程。進行“說一講一評一議—思”等系列交流互動活動;開展教師案例分析會。由教導主任分別選取一線教師隨堂錄象課組織教研組教師對其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方式、學習方式通過觀看課例—課例學習----課例分析(反思)----課例討論----評價課例的過程分析討論,在討論中解惑,在分析中總結,較快地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水平;開展“三階段二反思” 聽課活動:即一名教師要聽老中青三個年齡階段教師兩節課並分別二次與聽課教師進行反思交流;開展了“對話----引領----成長”與專家共探新課程課堂教學現場交流會,與專家面對面的對話交流,教師在解決教學問題的同時吸收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專業知識,豐富了自己的理論儲備;組織“教學問題大沙龍”活動,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通過語文、科任學科“教學問題大沙龍”活動的開展,以教師自由發言和現場隨機採訪相結合的形式針對“如何提高閱讀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如何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等問題進行教研;瞭解課堂教學如何紮實有效,及如何在教學中落實這些原則。通過活動我們深切感受到無論什麼學科,教學中問題設計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一方面教師要思考如何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掘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實踐,深刻反思,改進和提高課堂提問的基本技能;進行校校間的專題互動大討論,在教師當學生,師生同學習的微格片斷教學的引發下不同學科談到了自己評價學生的點滴經驗;嘗試實施分層作業、特色作業,真正做到以人爲本,因材施教。課堂中充分讓學生去疑、去猜、去試、去探、去說、去發現、去解決,去運用,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體現教學理論與策略的變革。

立足科研,推進課改。沒有科研的教育是僵化的教育,沒有科研意識的教師是沒有生命力的機械的教師,課題研究是新課程實驗的靈魂。我們提出了“人人蔘與課題,個個都會研究”的口號,促進教師逐步向“科研型”“創造型”轉型。我們緊緊抓住每年“教科研活動月”這一契機組織一次次紮實有效的教研科研活動,驅動教師積極投入到教科研的活動之中。五年中我校確立了六個課題分別在國家、自治區、市級立項。一是國家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創新學習研究與實驗》的子課題《國小創新學習指導的行動研究與實驗》於2005年8月結題;二是國家實驗課題《國小生個性化作文研究實驗》;三是市級課題《課程目標與開放式達標教學》於2005年7月結題;四是國家“十五”課題自治區子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正在實施。五是自治區課題《新疆地方課程實施及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正在實施;六是自治區課題《運用信息技術創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正在實施,研究中我們注重“實”與“活”,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堅持以學生髮展爲主體,拓寬了研究的渠道,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層次。

3)瞄準方向,拓展資源,創辦課改集《足跡》、《求索》校刊、網站。2006年5月烏市第18國小第一本校刊《求索》誕生了,涉及“每期一星、我成長我快樂、學習園地、推薦推薦、身邊的事情、校園風采”6個欄目的校刊以豐富的內容、真實的信息,人文的理念展示出學校特色、教師風采,爲教師搭建了互動交流的窗口,至今已承辦9期。2006年6月18小網站創建。設置學校管理、教學天地、名師工程、學生園地、家長學校等9個窗口33個二級目錄。校刊的承辦、網站的成立拓展了學校、教師交流和發展的空間,讓教師擁有更廣泛的平等對話的平臺。網站的建立最大限度地保證網絡交流的自由開放和民主,鼓勵學生把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存在的情緒與困擾,通過網絡直接反映、直率表達,有利於瞭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把握問題的關鍵,使學校教育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現實,最終達到入腦、入心、入情、入理的教育績效。2010年9月創辦《啓航》教育科研專刊,展示我校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二、以校本課程爲依託,加強特色教育研究,構建學校新的“校園文化”。

1、進行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整和探索,以此來加強學校“校本課程”建設和特色構建,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活動課程。

我校以體現學校辦學的特色,挖掘教師特長與潛力,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爲宗旨開設軍警班、銅管樂班、輪滑班、葫蘆絲等特色班,民間剪紙、小記者、七巧板等校本活動課程,彌補了國家課程不足,每週四下午定爲活動時間,每學期舉行 “多彩的童年” 校本活動課程彙報。

2、弘揚我國書法文化的優良傳統,開展寫字上星級活動。

本着對祖國傳統文化和幾千年文明史的傳承,鑄造兒童的民族之魂,從小就把民族的根深植於兒童的心中,從2001年4月,我校開設了校本課程——寫字課,啓動了寫字上星級活動,確立“人人寫好一筆字”的培養目標,做到寫字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特色的思路,普及:做到三個保證,時間上保證每週每班一課時排進學校總課表;師資上保證——配備專職、兼職寫字教研組長及教學教師;教學內容上保證——自編寫字教材。提高: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高學生文化素養。二是進行雙姿檢測活動提高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三是開展“墨香校園”寫字上星級活動提升學校寫字文化。2006年初在寫字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自編寫字教材。教材含概:前進中的校本活動課程--讓“墨香”永飄校園、書寫姿勢及執筆方法、利用評價提高學生寫字水平、中國書法發展史、名人小故事五個章節內容形成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特色與能力;舉辦了十四屆“墨香校園”寫字上星級活動;形成每天固定20分鐘全校性練寫字的氛圍,凸顯了我校校本課程的特色。寫字上星級活動採用滾動式評比,學生在六年的學習生活中,不斷進步,始終有更高的追求目標。在近五年中,我校已開展了十屆寫字上星級評比活動,共有680名同學獲得了“星級生”稱號,680名學生家長收到了學校發的喜報。

3、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科技實踐活動。我校在命名爲“烏魯木齊市科技特色學校”的基礎上,以科技小發明、小製作、小創造爲抓手,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獻身科學的勇氣和精神。如:積極組織參加全市物理光束傳遞儀式,參觀了板房溝新華聯溫室大棚的荷蘭迷你黃瓜、櫻桃番茄、無公害蔬菜種植,開展科普進校園,大手拉小手知識傳播活動(科學環境知識講座);舉行七巧板比賽、風箏比賽、四驅車車模比賽、航模比賽等,學生們結合生活常識發明出“防盜信箱”、“吃垃圾的螃蟹”、“環保筷子盒”、“節水洗衣機”等分別榮獲市級小發明獎;學生的科幻畫獲獎在市級也榜上有名。學校連續三年組織學生參加了全國“智力七巧板”比賽,獲獎面超過95%以上,學校三年榮獲優秀組織單位。科技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動腦過程中,增強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提高了運用科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小崇尚科學,熱愛科學。

4拓寬渠道,活用資源。我校充分利用資源,讓“課改”“立體”起來,將校園物質建設與文化建設相結合,將資源配置硬件與軟件相結合,把學校建設成爲花園、學園、樂園,使學校本身就是一部“課改”的大型“教科書”,每一面牆,每一塊標牌,每一片綠地都能充分體現豐厚的文化底蘊。一進我校,最醒目的是校訓“我努力、我成功、一生一世學做真人”,隨處可見“廉潔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帶人、無私方能感人”“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等育人的名人名言和“快樂地學習、高興的成功”“相信自己、我也可以”這樣激勵性的凡人凡語。校牆以“四有”、“行爲規範”、“課間生活”爲內容進行了美化,讓校牆“會說話”,渲染了育人的外部氛圍,校門口、校內的櫥窗、科技長廊,分別以“黨的教育方針”、“三個面向”爲內容展現教育的方向,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樓內懸掛“市民文明公約”,放置本週校務公開欄,每週文明提示。懸掛人性化的提示標牌、名言警句,提示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懸掛中國地圖、世界地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了解祖國,瞭解世界。舊樓牆體由美術老師創作了以“喜迎奧運”“民族大團結”“兒童樂園歡迎你”爲主題的大幅宣傳畫,就連廁所的牆體上也佈置了“我是文明的國小生”的畫面,新樓一側還爲學生準備了一塊可以自主寫寫畫畫的大黑板,樓後巧用廢舊輪胎爲原材料,建立有色彩鮮豔、富有情趣的攀爬、鞦韆、坐墊等娛樂設施的兒童樂園,操場上畫出了深受學生喜愛的棋盤、跳方格等場地,這一切不僅能滿足少年兒童的審美需要,使我校的校園環境富有裝飾性和時代氣息,更重要的是爲學生提供了發揚個性、增強友誼、強身健體的場地空間,從點滴之處形象地引導學生的文明言行。這些使學生在優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砥礪品行,塑造美好心靈。

三、嘗試評價改革,形成評價機制,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評價是課改的指揮棒,被稱爲“課改”的“瓶頸”。

1、 建立教師評價機制。

(1)實行教師工作量化考覈。新課改需要高素質、高質量、高效率的教師隊伍,面對新時期的需要我們把教師日常工作與質量效益緊緊捆綁,2004年3月我校實行教師工作量化考覈,賦予每人基數爲100分,再依照德、勤、技、能加分與減分條例的考覈細則進行自我評價、年級組組評價、考覈領導小組評價,考覈成績作爲教師評優評先、專業技術考覈及教師聘任制的依據。教師工作量化考覈的實施徹底打破了舊的管理體制,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熱情,提出了優質+創新的工作目標,以人文的管理方法強化教師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競爭意識、團隊意識和奉獻精神。

(2)出臺教研組(年級組)團隊建設評價細則。學校既是教師專業生活的場所,又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地方。其中教研組(年級組)更是學校中各學科教師發揮集體智慧、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益的教學研究組織,是學校教學指揮系統的重要部分,教研組建設直接關乎一所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它建設的水平一定程度上也關係到學校教學工作的水平。因此,我校改變以往由學校單方面評價爲教研組自評與學校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評價的內容包含師德、教研計劃、活動實施、教育科研、資料歸檔、成果、創新與特色,其中前五項評價爲100分滿分,後兩項爲附分。評價體現教研組(年級組)與組內教師的評價主體意識,體現評價的多元化,將團隊文化建設、集體備課、教學研討、教學成績的提高等綜合評定,使每位教師都融入並參與教研組(年級組)文化建設之中,體現教研組(年級組)是新課程實施和教育教學創新的信息中心、指導中心、研究中心、服務中心,教師是推進課改的參與者、實踐者、合作者、研究者,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融入學校整體發展之中。

2、形成學生評價體系。

(1)構建適應新課程需要的學生動態評價體系。2002年9月我校教師針對學生評價方式經過5年的辛勤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合理的評價體系——“看看我的收穫”,這套評價體系以注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和作業評價體現評價的人性化,突出對學生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個性化作業用蘋果、星星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圖案代替了冷漠的“ˇ”、“X”。

(2)內容豐富的《市18國小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評價手冊》。我們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注重發展過程的評價,對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爲達到目標付出的努力和體驗給予及時評價,關注賞識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從而使學生時時感到來自教師、家長、同伴的支持和幫助,在評價中不斷糾正自己的行爲,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綜合素質評價手冊力求動態、全面地反映一個人的成長曆程。各學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從學生特長、文體綜合素質;從教師的寄語、同學的話、爸爸媽媽的話、我想說”等評價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過程,形成一套由過程性評價到終結性評價的完整評價體系,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到成功和進步的快樂,在正確的評價中健康的成長。評價方式可採用星級制、百分制、等級制等。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走在實施課程改革的征途上,挑戰與機遇並存。我們將繼續高奏課程改革主旋律,堅信:耕耘不輟,追求無限,腳踏實地進行科研實踐,不斷改革與創新,謀求學校新一輪發展的動力源,打造學校品牌,展現教師風采,張揚學生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