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體育與健康論文精品多篇

體育與健康論文精品多篇

體育與健康論文 篇一

對於中職學生產生上述心理問題的原因可以歸結於自身心理矛盾衝突、外界環境影響和不完善的心理健康引導等三方面。

首先,對於學生自身的心理矛盾衝突可以表現在爲何選擇就讀中職院校這一問題上,鑑於我國教育的現狀較多的學生在選擇中職院校時不是出於自己本身的選擇,而是由於家庭經濟條件限制、會考失利、成績落後和其他的不得已因素等。這就使得學生在進入學校的最初產生的不是熱情好學的心理,而是不甘心、不情願、麻木或消極應對的不良心理,當然還有較大一部分學生面對學習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表現出的是迷茫,種種的因素均可能造成學生自身心理結構的失衡和心理問題的產生,最爲常見的就是學生自我判斷能力的下降和矛盾心理的產生。

其次,外界環境的影響包括來自家庭的壓力和社會不良行爲等兩方面,家庭方面家長在幫助學生選擇中職院校時多是希望孩子可以快速的掌握生存技能並能夠承擔一定的經濟壓力,但是社會的發展和就業壓力的提升難免會引起這兩方面的矛盾,隨着矛盾的激化和競爭壓力的提升就會導致產生沉默寡言、抑鬱或自閉等心理健康問題。社會不良行爲的影響包括網絡遊戲的風靡、菸酒活動的增加和社會陰暗面的呈現等多方面,中職院校的教育形式多要求學生進行住校,這就增加了學生課外活動時間的自由性和經濟方面的充裕性,在面對誘惑或不良行爲的影響時學生很難進行察覺或自制,這就導致違反學校規章制度行爲的出現和叛逆心理的形成。

最後,對於我國中職院校對於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還處於很不完善的階段,其中包括教師觀念的陳舊和教學手段的落後,學生對於心理健康知識的缺乏和進行相關問題求救的主動性。教師對於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忽視必然會導致矛盾的最終激化或不良行爲的出現,而學生對於自身問題的不瞭解和消極態度也導致這一問題出現惡性循環。切實的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的跟蹤和積極進行相關問題的解決,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學生和生活,同時也有助於學校整體教育水平和質量的提升。

中職體育教育對於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具體措施:

1中職體育教育對於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首先,體育運動屬於積極、主動和健康的鍛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對於外界危險的判斷和感知能力,通過快速的運動和平衡的協調可以使學生做到迅速的反應和完成相應的動作,從而使人變得更加強壯、敏捷和靈活。其次,通過體育訓練還可以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瞭解,增強社會交往頻率和改善人際關係,相關的研究表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項目和進行體育鍛煉,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集體的適應性。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與他人進行緊密的協作和積極的配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其身心發展的協調性和對環境壓力的適應性,這樣無疑是增加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改善心理健康狀態最爲有效的方式。最後,通過體育鍛煉可以幫助學生釋放和緩解心理壓力,目前國際範圍內風靡的放空方式便是進行極限鍛鍊,在提高身體素質和和改善自身亞健康狀態的情況下,釋放由工作、生活或學習產生的壓力。雖然對於中職學生不提倡極限運動形式,但是適當的體育鍛煉和運動不僅可以改善學生的焦慮狀態,同時還可以調節神經系統進行更加有效的調節和思考。此外體育鍛煉還可以完善學生自身人格的發展,其中包括面對困難所必須的剛毅、堅強和樂觀品質等,學生可以通過控制自身的身體機能達到主動進行選擇和適應的目的,如克服孤僻、擴大社會交往、保持友誼和消除緊張等。

2如何通過中職體育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學生個性的培養,包括針對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或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項目或形式,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自我認識和建立自信心。幫助學生髮現自身的特長可以增加其對體育課程的`喜愛程度和參與的積極性,此外對於學生不擅長或不足的地方教師可以進行積極的解釋和客觀評價,在鼓勵其發展自身潛能的同時,實現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在體驗了成功之後學生就會對從前的挫折有更好的認識和建立更加成熟的心理以面對日後可能產生的問題。其次,對於教學項目的選擇可以增加如球類比賽、團隊競技和多人協調的形式,這樣就可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進行團隊合作和情感交流的機會,在完成相應的運動項目過程中學生通過間接或直接的表情、肢體和語言溝通不自覺的產生親近感、安全感和集體榮譽感。此外體育教師還應對團隊整體的表現進行肯定,在觀察學生技術掌握水平的同時通過交換合作伙伴和合理搭配的方式,擴大學生的交際範圍,使其具備照顧、理解、幫助和關心他人的習慣,只有在這樣的集體中學生纔會得到健康的心理髮展。最後,教師應該注重對於學生健康心理的引導,體育鍛煉是一種強烈的情感體驗,其中包括歡樂與痛苦、成功與失敗、挫折和進取,這樣豐富的情感體驗無疑會增加學生心理健康的成熟度和自我協調能力。此外在進行體育鍛煉時教師應該注重動作難度、氣候變化和意外障礙的影響,幫助學生克服運動損傷、畏懼心理和疲勞放棄等心理,促進學生進行目標的完成和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

通過上文對於中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和產生原因的簡單分析,不僅加深了對於心理健康重要性的瞭解,同時瞭解到中職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雖然目前中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和需要改進的方面,但是隨着中職體育教育形式的完善和其他改進措施的建立,一定能夠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改善。

體育與健康論文 篇二

1體育活動對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

1促進認知的發展體育技術動作的學習是通過身體的各個部分來協調配合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感知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發展與提高。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和身體鍛鍊的人,可以增強呼吸和循環系統的功能。而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運動能力的獲得,自然會促進其大腦機能的發展,這會使學生的記憶力增強、注意力集中、思維更加靈敏等。2促進情感的發展體育運動項目的多樣性和運動環境的複雜性,能使愉快、樂觀、友愛、同情等多種多樣的情感得到發展。在競賽項目中,爲了奪取勝利學生克服困難、勇敢奮戰、積極向上,在獲得成功情感體驗的同時,可培養樂觀主義精神,也可控制和調節抑鬱等消極情緒;在集體項目中,爲了整體利益,學生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可培養熱愛集體的集體主義情感;在課堂教學中,各種肢體語言的交流,師生之間的相互欣賞,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感。運動中各類情感的培養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共同發展。3促進意志品質的發展體育運動能培養學生勇敢、果斷、自制、堅韌等意志品質,是促進其意志發展的最優活動之一。在激烈的球類比賽中,在瞬息萬變的情況下能促進學生果斷做出反應的決斷力;在耗時較長的活動中,可促進學生不怕吃苦的`堅韌意志力;在團體比賽中爲了集體利益可促進學生髮展克服個人慾望的自制力等等。這些良好意志品質的發展不僅可促進體育運動的開展,促進身體健康,也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4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在體育活動中,特別是在集體體育活動中,每一個人的能力、修養、在團隊中發揮的作用等均被充分表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對自己在相關方面的長處和不足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促使自己有一個努力和改進的方向,有助於自我教育。在集體面前,爲了顧全大局,爲了比賽的勝利,就會克服自己的缺點,有意識地發揚優點,潛移默化地在各方面得到進步。

2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的措施

1加強體育教師對學生的心理指導1.1提高體育教師自身形象,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創造條件體育教師不但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評價者,而且還是集體運動的組織者、指揮者。體育教師應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徵、較強的教育能力、高尚的情操、堅強的意志、較強的協作能力、過硬的專業技能等全面的綜合能力,在學生心中樹立起較高的威信,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樂意接受和執行他的指示和勸告,提高參加各項活動的積極性。教師的言行舉止,學生自然而然的學習和模仿,在無形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1.2構建平等的教學環境,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不同的態度、方式對待學生時,學生也會以不同的態度和方式對教師作出反應。良好的師生關係,和諧的教學氛圍,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着積極的影響。同時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也有着較好的作用。因體育教學多在室外進行,其形式多樣的組織形式,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機會非常多。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友善對待學生,多關心學生,對學生的信任與愛,將鼓起學生良好品質的發展,學生會更努力學習,更要求進步,和老師的關係更親密。同時也增強了老師對學生的愛護與關心,教學的熱情也會更高,教學效果也會更優。和諧的學習環境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高了心理素質。1.3合理安排教學計劃,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作爲一名體育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瞭解,根據他們的特點,合理安排適合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的教學內容。在開展教學時,教師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不同運動能力的學生得到共同提高。在開展項目練習時,採取循序漸進的原則,運動量和動作難度應逐漸增大、增強,避免造成大的生理、心理負擔。1.4注重教學中的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每一個體育項目都有其特有的鍛鍊效果,首先,根據體育教學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如通過長跑教學,引導學生戰勝自我,培養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通過隊列練習,保持自己的剋制力;通過集體競技比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增強集體主義感等等。其次,在體育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及時處理好突發事件。要在表揚和肯定學生優點的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分析失敗的原因,增強他們繼續練習的信心和勇氣。2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活動校園文化是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直接環境,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性情、磨鍊意志、塑造自我。體育活動是校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支持和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在各類體育活動中,不僅可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還可以消除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緊張情緒,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能磨鍊人的性格、鍛鍊人的意志等等,可以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心理環境。3加強學校相關部門的協同發展1健全心理諮詢機構學校應專門成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標準,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大衆心理保健意識和知識。2加大對體育教師心理學培訓的力度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學校應組織心理學專家對體育等相關教師進行心理學方面的培訓,讓體育教師在教會學生科學鍛鍊身體方式、方法的同時,對他們進行心理學方面的教育。同時購置體育與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學指導書,並不斷更新相關知識和教學方法,使體育教師在心理健康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3做好心理健康機構與學校體育部門的銜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用,並與體育部門密切合作,不僅要做到教育、指導、諮詢、自助各方面緊密結合,還要建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心理保健反饋調控體系,以便更有效地進行有序、系統的協同。並將心理測量與調查同體育教學改革、科研相結合。

3結論

在大學體育活動中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作爲我們從事第一線的體育教學工作者,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瞭解,認真分析他們身體和心理的狀態,在實際工作中因材施教,並積極探索創新工作方法和方式,讓每一位學生不僅在身體素質上得到提高,在精神生活中也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時學校也要運用好體育資源和心理健康資源,並使其相融合,產生更大的效益,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發展,爲實現“中國夢”培養更多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體育與健康論文 篇三

摘要:體育遊戲具有趣味性、競爭性、智力性、約束性等特點,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科學合理的運用體育遊戲,有助於大學生自信心、探索精神與創造性的培養,有助於大學生自我意識和智力的發展,有助於消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它可以作爲高校體育教學的輔助教材內容被推廣運用。

體育遊戲是以體育動作作爲基本內容,以遊戲爲形式,以增強學生體質爲主要目的的特殊的體育活動。它具有健身性、趣味性、智力性等特點,被廣泛運用於中國小體育課的輔助教學。而在大學體育課中往往被忽視。大學生正處於青年中後期,除了青年期具有的不穩定心理狀態外,更有來自大學生特殊社會角色的壓力和特點。因此,他們內心常常充滿矛盾和衝突。由於處理衝突的經驗不足,這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不可避免地產生不利的影響,甚至會產生心理失衡,導致心理疾病。據1989年國家教委對全國12. 6萬大學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

20. 2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許多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現爲焦慮、恐懼、不相信自己等。作爲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體育教師也要擔負起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任。體育教學中的體育遊戲以它健身、娛樂、教育的功能能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它都是集體進行的,學生通過遊戲活動相互交往,能加深同學之間的瞭解,增進友誼。在體育課中科學的增加遊戲教學可以增強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團結互助的優良品德。體育遊戲可以作爲輔助運動技術水平提高的手段,也可以成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鍛鍊方式。 1體育遊戲的特點

1. 1趣味性

趣味是遊戲的第一特性,沒有趣味也就無所謂遊戲。體育遊戲能滿足遊戲者好奇和好勝的心理需求。它的趣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遊戲包括各種實物及不同類型的動作和活動,刺激人的感觀,引人捧腹大笑產生愉快感。(2)遊戲動作的難度性,採用限制條件、提出要求等,能夠使人積極參加活動,聚精會神於遊戲。(3)遊戲的情景性,遊戲者可以通過自身的動作獲得樂趣並很快進入角色,還可以不受壓抑地實現自己的願望,使自己的情感和態度自然地流露出來,產生身臨其境的角色效應。(4)遊戲的驚險性,驚險的動作能有效地”刺激“與吸引學生,能使人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而出現緊張、興奮及集中注意力。

1. 2競爭性

體育遊戲具有在明確的規則約束下公平競爭的特點。體育遊戲常以勝負作爲結束方式,在遊戲過程中參賽者需要克服外界物質障礙、個人生理障礙和心理障礙,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突出重圍贏得勝利。但這種勝與負和輸與贏不同,不會給學生帶來心理負擔。遊戲的競爭性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的優秀品質和團結互助的團隊意識及集體主義精神。在體育教學中適當穿插體育遊戲對學生心理髮展有積極意義。

1. 3智力性

不少的體育遊戲本身具有一定的智力因素,如集中注意力練習遊戲、穿越障礙接力遊戲等,都需要有急智才能快速、準確的完成遊戲。在一些競爭遊戲中必須開動腦筋、啓發思維在遊戲規則允許的範圍內選出最佳方案來戰勝對手。在遊戲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興奮性,經常參加體育遊戲可以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抑制興奮的轉換,使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加強,激活遊戲者更多的腦部細胞,使大腦思維想象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速度得以改善和提高。

1. 4約束性和公平性

遊戲總是受一定規則和要求的制約。規則能夠約束犯規行爲,維護遊戲的安全,保證雙方的公平競爭。規則可以調節遊戲者之間的關係,讓每一個遊戲者都能達到心理平衡。

2體育遊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效應

2. 1體育遊戲有助於啓發思維,促進智力發展

體育遊戲是一種複雜的條件反射過程,它取決於大腦皮層對內、外感受器所產生的各種信號的分析能力。在遊戲中,學生的創造力、認識力和接受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養和鍛鍊,增強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了智力發展,如組間接力跑、算術接力跑等遊戲可發揮學生的思維、創造和應變能力。

2. 2體育遊戲有助於大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通過遊戲可以在快樂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生體格、體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增強自信心。由於主客觀原因造成學生體育水平參差不齊,基礎較差的學生害怕做出的身體練習彆扭好笑,在遊戲過程中不敢參與練習,敷衍了事。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一方面對基礎差的學生平均分組,加強個別輔導循循善誘,使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另一方面應營造融洽輕鬆的遊戲氣氛,師生之間互相尊重,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使每個學生在遊戲中獲得良好的心理定勢;還可運用激勵機制,對學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進步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時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

2. 3體育遊戲有助於大學生探索精神與創造性的培養

創造性,更多地可以說是一種人格特徵,是一種樂於探索的精神。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已經成爲世界各國教育工作者探索思考的問題。許多研究表明,遊戲有助於學生探索精神與創造性的培養。因爲體育遊戲爲學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膽想像的空間和場所,可以養成學生樂於探索與想像,勇於創造的態度與精神。如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利用所學過的知識創編遊戲,遊戲要求新穎獨特,不拘一格,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學生在自編遊戲的過程中,爲了做到這一點,必須絞盡腦汁,發揮想象。如果經常這麼做,學生的創造力必然得到發展。在自編的遊戲中,個性也得到表現。而在讓學生組織遊戲的過程中,學生的組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膽識、表現欲、個性特點等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2.4體育遊戲有助於大學生人際關係的改善

當代大學生由於受各種學習、考試壓力的影響及現代網絡技術的應用,獨立自閉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多,參加各種羣體活動的時間大大減少,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增大。在體育遊戲中,一方面學生們通過互相接觸、切磋、合作、對抗等等,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人際關係的交流更直接、更廣泛,形成一個特定的課堂社會,在遊戲中學生之間可以做到相互團結友愛、關心與支持、鼓勵與幫助、尊重與信任、理解與體諒,有利於人際交往和溝通。另一方面,在遊戲規則和要求的約束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對平等的,人與人之間是夥伴關係、朋友關係,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最佳空間。由此可見,大學生可以通過體育遊戲來結識更多的同學、朋友,大家和睦相處、友愛互助,這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將令人心情舒暢,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

2. 5體育遊戲有助於消除大學生心理障礙

獨生子女羣體己成爲當今大學生的主體,他們相當多的存在着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在當代知識經濟學習化的社會,繁重的學習壓力和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不但使很多大學生誘發悲觀失望、憂鬱孤獨等心理障礙,還會使他們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爲。體育遊戲種類繁多,方法各異。參與者可以通過走、跑、跳、投、爬越等形式來發泄自己的情緒。有助於他們擺脫壓抑、悲觀、失望等消極情緒,獲取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保持心理平衡,以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3結束語

大學生正處於青年中後期向成年期轉化的過程,其生理和心理上都處於迅速變化的過程之中。由於大學生閱歷較淺、社會經驗不足、獨立生活的能力較弱,對自己、社會、他人的認識還難以全面、準確,而其所承擔的學習任務較重,對自我的期望較高,對社會的期盼較高,有極易受外界諸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心理上的矛盾和衝突,在人格的完善中會發生這樣那樣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體育遊戲以它綜合性的特點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既體會到愉快情感,培養良好的情緒,又能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利於建構和完善大學生的心理品質。體育遊戲在學校體育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教師要根據需要和可能,選擇、創編一些有針對性,適用性強的遊戲,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與健康論文 篇四

摘要:居里夫人的成功爲無數人景仰,她說:“科學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體育教師,要把科學的健身觀念傳達給學生們,教給他們學習體育要講科學、講技巧,要拓寬體育興趣面,另一方面,思維活動、體力活動必須如影隨形、二者合一,掌握好體育知識,爲身心健康奠定堅實的的基礎。

關鍵詞:國小體育教學;愛國主義;品德教育

社會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教育的發展隨着社會的發展而對教學提出了更新、更完善的要求,體育教學也面臨新的挑戰。體育教學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應地對教師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體育教學目的就是增強學生的體質,培養學生的意志堅定,使其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良好的、終生的鍛鍊身體的好習慣,能讓學生們受到體育的益處,最終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才。教學多年,下面我對自己的教學心得做一總結,供同仁商榷。

一、充分體現體育教學的娛樂性

毋庸置疑,很多學生是非常喜歡體育的,教師只要抓住這一部分學生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帶動其他的學生。同樣的體育教學,一定要靈活地變換教學內容,變換教學方式,教學場地要適度更新。只有提起了國小生學習體育的興趣,才能提高學生們的體育學習成效,才能挖掘出部分優秀學生的體育潛質,也惟其如此才能夠體現教師的教學智慧。

二、體育教學要重視激勵教學

讚美的力量難以言喻,作爲體育教師,我們要深刻懂得讚美學生,激發學生的潛力,推動學生在體育方面不斷研究和探索,把他們的創造思維充分地激發起來。要讓學生們知道,老師對他們寄予厚望,每天老師都在關注着他們,希望學生朝教師所期望的方向靠近。心理學證明:學生受到教師的鼓舞,會產生無窮的動力,會產生一種對老師的莫名的親切。在讚美中,喜歡體育的學生能夠茁壯成長;原本討厭體育的學生,也逐漸地對體育發生興趣。每天在體育的教學當中,上下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學生的成績也提高得非常快。由於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和讚美,學生們在上課的時候也能夠暢所欲言。只有將學生的想法和創造融入教學中去,才能使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以激發。

三、體育教學不怕付出辛苦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體育教學就是向自然界進行挑戰,向自己提出挑戰。體育學習講究技巧,需要教師多方面的引導,需要師生在一起細心地鑽研。體育學習付出的不僅僅是體力,而是大智慧,包括在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對於一個合格的體育人才來說都至關重要,同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安全教育,而安全教育必須重視,不可掉以輕心。

四、要重視教師的表率

衆所周知,教師的任務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所以,作爲體育教師,我們要注重在體育教學中的引導,作爲一個合格的表率。要知道,如果教師的工作不到位,就難以服衆,學生就得不到很好的審美,就難以讓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共鳴。在體育教學當中,教師要和學生真誠的溝通,由相互信任發展到和學生們成爲真正的知心朋友。只有獲得了老師的信任,學生才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要嚴格律己、以身作則,在要求學生之前,自己先做到盡善盡美。真誠是溝通的橋樑,惟其如此,師生之間纔會共同努力,提高學習成效,讓體育教學春光融融。

五、培養學生的體育觀念和愛國情操

教師要深刻地讓學生認識到體育的作用,要經常向他們灌輸體育並不是可有可無的課程,而是對人的一生都起着至爲關鍵的作用。在我國的歷史上,多少體育健兒爲我國的體育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爲國爭光彪炳史冊。

總之,身爲教師,身爲學校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知難而進,迎接挑戰,要善於營造一種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注意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加強解惑答疑的教育力度,關心課程的教學環境。能夠用愛心抓住學生,讓學生喜歡體育課,認識到體育課的價值,也只有細緻入微的教學,才能促使學生愛學、學會,挖掘出自己的體育潛質,爲一生的健康做出鋪墊。

體育與健康論文 篇五

1國小體育教育在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中的作用

1.1國小體育教育先進理念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

轉變傳統體育教育觀念,從培養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角度有效開展素質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提出的主要要求,也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小體育教育所遵循的主要原則。在知識經濟時代,過分重視智育,忽視身體和心理健康,反而會適得其反,兩者應當是相輔相成,不能忽視任何一個。隨着我國對教育重視程度的逐步加深,轉變教育觀念,提升青少年整體素質已經成爲國小體育教育面臨的主要任務,各個國小紛紛轉變傳統體育教育思想,接受適應我國教育體制的先進教育理念,爲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奠定了基礎。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盡管還深深影響着目前的國小體育教育,但是在改革思想的推動下,我國國小體育教育必將轉變思路,不斷髮展和完善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爲培養二十一世紀具有較高體質健康水平的人才奠定基礎。健康的身心是知識和能力得以發揮的重要載體,而國小體育先進教育理念的引入恰好爲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了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

1.2多樣化國小體育教學方式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

國小體育教學模式的轉變是目前國小體育教育的重點,在新課改要求下,國小體育教育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更多地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同時要求教師能夠採用多樣化的體育教育方式,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國小體育教育應當強調對學生體育鍛煉方式方法的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增強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主動性。多樣化國小體育教育方式下要求師生之間和諧相處,爲學生創造一個和諧快樂的運動氛圍,保障學生能夠在體育運動中享受體育運動,同時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形成有利影響。新一輪中國小體育課程改革保留了體育課中體育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增加了體育健康知識傳授的內容,要求能夠在體育教育中讓青少年掌握更多的身體健康知識與科學健身方法,促進他們身體健康。此外,國小體育還應用了一些相關遊戲來培養學生對某項體能的興趣,這不僅能夠吸引青少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教學當中,還有利於青少年養成體育健身習慣,爲他們長久的體質健康奠定思想基礎。

1.3積極開展課餘體育活動,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

若想真正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單純依靠每週兩節的體育課是行不通的,體育課程更多的是向學生傳授體育運動的相關技能技巧,能夠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體育鍛煉意識,但是不一定能讓學生長久地堅持下來。然而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恰恰要求他們在長期堅持的基礎上進行培養。因此,注重開展課餘體育活動,並將其列爲國小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針對近年來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監測中存在的不足,教育部已經着手在國小體育教學改革中增加課餘體育活動內容,爭取保障青少年每天都能堅持1小時的體育活動。具體來講,國小體育教育開展課餘活動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在學生的課間活動中增加一些遊戲性體育運動,緩解青少年的學習壓力,也讓他們認識到體育運動在調節他們自身心情狀態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定期舉辦校園運動會,將不同年級的學生按照不同標準設置比賽項目,比賽以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興趣、讓學生領悟體育運動精神爲主,從而讓青少年在正確認識體育運動的基礎上,增加體育鍛煉次數與時間,進而促進他們體質健康發展。

1.4創新國小體育教學評價標準,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

青少年體質健康評價標準是衡量體質健康狀況的量化手段,評價指標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學校體育教育的未來發展情況,也必將對學生的體質健康形成影響。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國小生體質健康標準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50m跑和立定跳遠,大多數國小體育教育都只是從速度與距離上來衡量和考覈學生體質達標情況,而缺少對其靈敏協調等身體能力的考覈指標,但是青少年正處於靈敏協調素質培養的關鍵時期,若缺少了相應的評價指標,必然會在教育中忽視對青少年這方面素質的培養,這十分不利於學生以後運動技能發展,不利於學生體質健康發展。因此,國小體育教育也在逐步創新教學評價標準,提升國小體育教學指標的傾向性和操作性,以此來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

1.5合理規劃國小體育教學內容,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

調查顯示,青少年身體機能與身體素質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學校體育教育相對落後,不符合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要求,因此,學校體育教育應結合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體育教育內容,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或者直接觀察詢問等方式來了解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儘量在體育教學中能夠更多地滿足學生的學習慾望及體質健康發展要求。此外,國小體育教育還應重視對抗性運動項目,不能因爲這些項目較強的對抗性特徵而不開展這部分教學內容,比如戶外拓展運動項目等。在課程設置方面要避免傳統體育教學中的單一性,注意體育教育教學與學校校園文化的結合,科學合理地規劃國小體育教育內容,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選擇性,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教師則爲學生提供運動中的運動技能指導,並記錄好不同學生在體育課中經常會選擇的體育運動項目,在多次的總結與分析中制定適合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國小體育教學內容,從而有針對性地發現青少年身體健康存在的問題,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

1.6優化國小體育教學方式,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

首先,堅持以學生興趣的形成爲目標點,以課程的結構爲邏輯起點,以課程評價爲基本出發點開展國小體育教育。課程是保障青少年體質健康體質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國小體育教育開展的最基本條件,所以優化國小體育教學評價方式有利於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同時也是推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次,以教學模式爲實踐創新點開展國小體育教育,有利於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在體育教學理論研究逐漸深入的條件下,傳統枯燥的教育方式亟待改變,各個學校也紛紛開展了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情感式、範例式等新的教學模式開始出現在不同的。國小體育教學課程中,這爲新時期的國小體育教學提供了新的思想與出路。應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安排課程內容,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內容與課時,從而爲教師教學提供依據,讓青少年能夠在體育運動中獲得樂趣,並能夠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在這種樂趣的激勵下逐漸形成規律性的體育鍛煉習慣,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最後,國小體育教育通過建立科學的分析框架來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青少年健康體質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增強其實踐體驗才能達到體質健康的目標。但是,這一過程是相對較爲複雜的,國小體育教育通過建立科學的分析框架來對這個過程進行監控與監督,並及時改進整個過程中的不足。在這種科學分析框架的基礎上開展國小體育教育,使得國小體育教育的目標更加明確,更有利於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

2結語

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與國小體育教育之間存在着密切的關係,國小體育教學模式、教育方式及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多方面因素都影響着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發展,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在學生體質健康促進過程中,學校體育必須占主導地位,通過改進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從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角度,學校體育應樹立生命教育,加強學生終身體育思想教育,讓國小體育教育成爲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主要途徑,鼓勵青少年積極參加國小體育教育與課外體育鍛煉,從而有效提升其體質健康。

體育與健康論文 篇六

【摘要】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總結了關於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效益的研究成果,討論了影響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以期爲今後關於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係的探討,以及爲維護與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體育鍛煉大學生心理健康效益

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一直是體育心理學研究關注的重點。近年,隨着人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不斷增大,清晰地揭示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爲促進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科學的參考,更成了一個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研究課題。本文總結了許多關於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效益的研究成果,討論了影響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以期爲今後關於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係的探討,以及爲維護與促進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參考。

1、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效益

大量的研究探討了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這些研究較一致地表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在我國,近年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進一步深化了這一結果。

李娜(20xx)採用篩選了抑鬱傾向高分的大學生爲研究對象,以體育興趣小組爲活動方式進行實驗研究,結果發現有計劃、有目的安排體育鍛煉和娛樂性羣體運動興趣小組,有利於改善抑鬱狀況和情緒穩定性個性特徵[1]。張蘭君等(20xx)對有強迫症狀的大學生體育運動干預實驗研究發現,通過運動處方干預6周後其強迫症狀、情緒穩定性均顯著改善[2]。曹國民等(20xx)讓實驗組大學生參加了爲期6周每天1小時的體育鍛煉後,發現其在簡式心境狀態剖面圖(POMS)的緊張、憤怒、疲勞、抑鬱、慌亂5個分量表及消極情緒紛亂總分上均與對照組組有顯著差異,體育鍛煉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效益[3]。袁玉濤等(20xx)的研究指出,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的大學生中有9%的人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但在不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大學生中這一比例則爲28%[4]。張勇等(20xx)調查發現,偶爾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在軀體類、情緒類、人際交往類以及神經症類等方面的心理問題遠遠多於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5]。沈輝(20xx)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進行爲期2個月團體體育鍛煉干預活動後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隨着體育鍛煉的深入而有所提高[6]。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顯的促進作用。許多文獻已較好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本文僅對此作較簡單的總結。總的來說,國內外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效益:

(1)改變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質量;

(2)改善神經系統和大腦的機能;

(3)改善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

(4)改善認知活動,如反應時間、注意不集中、思維混亂等;

(5)改善情緒狀態,提高情緒健康水平;

(6)提升意志力;

(7)有助於人格的完善;

(8)有助於減緩或治療心理疾病[7]。

2、影響體育鍛煉心理健康效益的主要因素

隨着研究的深入,許多研究關注了體育鍛煉在不同層面上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本文希望通過總結這些影響體育鍛煉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爲利用體育鍛煉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參考。

2.1鍛鍊主體因素

影響體育鍛練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主體因素有許多,本文僅介紹研究者較爲關注的幾個因素,包括鍛鍊者的性別、鍛鍊興趣、鍛鍊態度和堅持性。

2.1.1性別

許多研究表明,性別是影響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一個重要主體因素。如賀亮鋒(20xx)研究表明,各種運動對男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體育鍛煉對POMS的各項指標的影響中,男女生在緊張、憤怒、疲勞和自尊上差異顯著[8]。朱偉等(20xx)研究發現,男生心理健康狀況相對好於女生,中等偏上運動量對男生有較好的心理健康效應,中等偏下運動量對女生有較好的心理健康效應[9]。這些提示,在利用體育鍛煉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過程中要注意性別的差異。

2.1.2鍛鍊興趣

鍛鍊興趣是影響鍛鍊心理健康效益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如潘國斌(20xx)探討了體育活動興趣對增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與效應,結果發現對體育有明顯興趣的學生較對照組的心理特徵和心理負荷效應、身體素質有顯著性差異[10]。邱新宇等(20xx)發現,大學生體育鍛煉興趣與心理健康水平呈顯著性關係,不同興趣組大學生的SCL-90因子總分存在着顯著性差異,體育鍛煉興趣高的大學生表現出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興趣低的學生表現出與不鍛鍊和鍛鍊無規律學生相似的較差的心理健康狀況[11]。這提示提高大學生的鍛鍊興趣是利用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一個有效途徑。

2.1.3鍛鍊態度與堅持性

劉萍等(20xx)指出,體育態度與心理健康總症狀、人際關係緊張與敏感、心理承受力、適應性、情緒失調、焦慮等方面有低的顯著負相關,與抑鬱有中等的顯著負相關。體育態度對心理健康總症狀、情緒失調、焦慮、抑鬱、偏執迴歸效應顯著[12]。邱遠(20xx)的一項研究也表明,體育鍛煉能比較好地解釋說明心理健康的響應變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貢獻率達到52.15%;從事體育鍛煉的態度、鍛鍊時間和鍛鍊的堅持程度等3個維度則起主要影響作用,是大學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貢獻因素[13]。何仲愷等(20xx)通過POMS、SCL-90量表、主觀幸福感量表考察了大學生鍛鍊堅持性和運動態度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結果證明,運動態度在主觀幸福感及POMS量表得分上主效應顯著,而堅持性在POMS量表和SCL-90量表得分上主效應顯著。不喜歡運動且堅持鍛鍊組的個體在主觀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低,而在POMS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高[14]。這些研究表明,大學生的鍛鍊態度和堅持性也制約着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益。

2.2體育鍛煉活動的特徵

2.2.1體育活動類型

競技運動與娛樂性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有所不同。邱新宇等(20xx)指出,娛樂性、競爭性及類型不確定的三種體育活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響。他們比較了進行三種不同類型體育活動的大學生的SCL-90得分發現,在軀體化、抑鬱、敵對因子上,鍛鍊類組得分低於競技類組[11]。

集體運動與個人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也有不同影響。如何秋華等(20xx)的研究表明,採用課餘集體體育鍛煉的方法能夠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並且效果優於一般的體育鍛煉形式[15]。邱新宇等(20xx)比較了參加集體鍛鍊、個人鍛鍊和混合鍛鍊三種不同鍛鍊形式學生的SCL-90得分,發現不同形式組學生的因子總分存在着顯著性差異,且集體鍛鍊組與個人鍛鍊組差異非常顯著,集體鍛鍊組得分明顯低於個人鍛鍊組,在人際關係敏感、敵對、焦慮等因子分值上還好於混合組[11]。

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效益上也有不同表現。如North等(1990)一項關於體育鍛煉對抑鬱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表明,有氧練習和無氧練習均可降低抑鬱,但Petruzzello等(1991)卻提出無氧練習不能降低焦慮,這提示如果希望改善整體的情緒狀況,最好採用有氧練習[16]。

哪一種活動類型更具有良好的心理效應呢?Berger(1988)提出,有氧運動、封閉式運動、沒有人與人之間競爭的運動,更有助於鍛鍊者的心理健康。事實是否真的這樣呢?隨着研究的深入,這一問題將會得到更清晰的回答。

2.2.2運動量

我國學者蔣碧豔等(1997)發現,中等到較大的運動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更好地心理健康效應[17]。馬嶸等(20xx)指出,中等運動量對大學生有較好的心理健康效應,其作用主要集中在SCL-90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係、抑鬱、焦慮、恐怖、偏執因子上,而對精神病性因子的作用不明顯[18]。朱偉等(20xx)的進一步研究發現,中等偏上運動量對男生有較好的心理健康效應,中等偏下運動量對女生有較好的心理健康效應,長期堅持中等運動量的體育鍛煉有利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9]。儘管有不同的意見,如範軍(20xx)認爲大運動量對大學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益[19],但總體上研究者較一致地認爲中等運動量有較佳的心理健康效益。

運動量是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運動頻率三者的函數,許多研究者單獨探討了這三個因素對心理健康效益的影響。

(1)運動強度。運動強度一般常用心率指標和最大吸氧量來衡量。運動心理學和運動醫學一般規定:運動的大強度相當於最大吸氧量的50%-60%,小強度相當於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目前大多數研究認爲,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能有較大的心理健康效應,適中的身體運動強度能夠改善情緒狀態和焦慮、抑鬱、緊張和疲勞;相反,大強度的運動卻可能增加緊張、焦慮等消極的情緒。如李林等(1999)實驗結果表明,身體鍛鍊有助於調節身心矛盾,增強心理健康,中等強度是大衆健身鍛鍊較適宜的鍛鍊強度[20]。

(2)運動持續時間。研究者指出,每次運動的時間至少應爲20-30min,60-90min的。運動也會產生理想的心理狀態。如方敏等(20xx)的研究指出,每次30-90min的鍛鍊有更佳的心理健康效應[21]。一次運動的持續時間過長不會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堅持運動練習,才能獲得良好的心理效應。

(3)運動頻率。朱淦芳等(20xx)的實驗表明,體育運動對焦慮和抑鬱狀態的改變有密切的聯繫,每週3次、每次1小時左右的中等強度或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量更有利於改善焦慮和抑鬱傾向的大學生,其調節作用顯著[22]。方敏等(20xx)的研究表明,每週2次或3-5次、每次30-90min的鍛鍊心理健康效應更明顯[21]。宋子良(20xx)的研究也表明,體育活動時間越長、次數越多、項目越激烈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效果越明顯,以每次鍛鍊1小時以上、每星期鍛鍊3次以上、經常參加混合類項目的體育活動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效果最理想[23]。

2.2.3體育活動項目

許多研究探討了不同體育活動項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獨特效益。李宜南(1999)對不會游泳和健美操的女大學生的測試表明,經過游泳和健美操訓練後,學生的反應時、數字記憶廣度有了顯著提高,經過游泳訓練,學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24]。盧曉文(20xx)將通過SCL-90篩選出4組分別表現有抑鬱、焦慮、強迫和人際關係敏感症狀的大學生按照其喜好,分別安排在籃球、乒乓球、武術、健美、圍棋5個選項班中進行一系列鍛鍊。結果表明,五種項目都能改善抑鬱症狀;健美和圍棋和助於緩解焦慮;武術和健美對強迫組的同學有顯著的改善作用;籃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際敏感學生的人際關係狀況[25]。賀亮鋒(20xx)的實驗表明,不同運動項目對心境的指標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籃球運動對除自尊以外的其他各項指標均有顯著性的意義,排球運動對除緊張以外的其他各項指標均有顯著性的意義,健美操運動對除憤怒以外的其他各項指標均有顯著性的意義[8]。方秀寵等(20xx)的研究以無痛跑步、籃球、乒乓球鍛鍊的方式爲抑鬱情緒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干預,結果表明無痛跑步、籃球、乒乓球鍛鍊對學生的抑鬱情緒具有積極的干預作用,其中無痛跑步效果最爲顯著[2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的運動項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有相同之處也有獨特之處,因此在利用體育鍛煉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踐中要做到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從而收到更大的效益。

3、小結

大量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在維護與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踐中,要充分利用體育鍛煉,讓其成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時,由於許多因素制約着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們要注意這些因素,讓體育鍛煉在維護與促進心理健康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娜.大學生抑鬱情緒與體育鍛煉干預實驗.體育學刊,20xx,8(4):32-36.

[2]張蘭君,李娜,王穎.大學生強迫症狀的體育運動干預實驗.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xx,16(7):478-479.

[3]曹國民,曹暉.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關係的實驗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xx,36(1):131-146.

[4]袁玉濤,田振生,劉春明,賈寶民.大學生心理裏健康與體育運動的相關研究.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xx,20(1):69-70.

[5]張勇,孫高峯.體育鍛煉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xx,29(1):56-58.

[6]沈輝.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實驗的研究.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7(1):35-37+17.

[7]佟立純.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北京體育師範學院學報,1999,11(3):48-52.

[8]賀亮鋒.體育活動對大學生心境和情緒的影響實驗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xx,30(4):481-488.

[9]朱偉,李洪強.北京普通高校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xx,25(3):127-131.

[10]潘國斌.大學生體育活動興趣與健身效應探討.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xx,37(1):144-146.

[11]邱新宇,王麟.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河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30(1):122-124.

[12]劉萍,王振宏.大學生體育態度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中國學校衛生,20xx,24(6):635-636.

[13]邱遠.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係的初步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xx,27(12):1637-1641.

[14]何仲愷,錢銘怡,楊寅等.運動態度和鍛鍊堅持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體育科學,20xx,27(6):39-44.

[15]何秋華,劉伕力.課餘集體體育鍛煉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體育學刊,20xx,9(5):59-61.

[16]張力爲,毛志雄.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綜述).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95,15(4):42-47.

[17]蔣碧豔,祝蓓裏.上海市大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係.心理科學,1997,20(3):235-238+287.

[18]馬嶸,黃春梅.新疆高師大學生運動量與心理健康狀況比較.中國體育科技,20xx,43(2):52-55.

[19]範軍.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的關係.長春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27(6):114-116.

[20]李林,季瀏.不同強度鍛鍊的心理效應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中國體育科技,1999,35(5):25-28.

[21]方敏,孫影.大學生SCL-90因子分與體育鍛煉行爲的關係.中國學校衛生,20xx,26(2):100-101.

[22]朱淦芳,魏純鐳.體育運動對改善大學生焦慮和抑鬱的相關研究.福建體育科技,20xx,23(6):57-59.

[23]宋子良.不同頻度的體育活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關係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xx,31(7):948-950.

[24]李宜南.游泳、健美操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9,(3):86-89.

[25]盧曉文.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xx,20(5):24-25.

[26]方秀寵,遲化,姜志強等.無痛跑步、籃球、乒乓球鍛鍊對緩解大學生抑鬱情緒的實驗研究.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xx,24(5):94-95.

體育與健康論文 篇七

摘要:本文通過對武漢市三所學校開展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的實驗研究,認定學校構建校本課程的目標、結構、內容、評價等具有現實性、可效性、合理性和特色性,有利於學校完成國家課程目標,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

關健詞:校本課程 資源開發 實踐運用 特點探究

1.研究的目的

探索校本課程開發和運用的可行性和可效性,能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爲校本課程建設的完善提供參考。

2.研究的背景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在世紀之交啓動,20xx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了“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任務。20xx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國小《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確定了對學校進行課程實驗工作的指導思想。遵循“先實踐,後推廣”的思路,我市於20xx年9月至20xx年先後在三所高中學校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武漢中學、武漢市第三中學組織了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實踐研究,爲貫徹《標準》積累經驗。

3.研究的內容

3.1.構建適合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特點的校本課程體系。內容有:課程性質、目標設計、結構設置、資源開發和利用、評價、管理等幾個方面。

4.研究的途徑與方法

4.1.以學校爲實踐基地,發揮學校的自主性與創造性,採取市、區、學校三結合共同研究的形式,在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業務部門及有關教育專家指導下進行校本課程實踐與研究工作。

4.2.研究採用實驗法、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學生訪問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對各校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得出結論與建議。

5.研究結果與分析

5.1.校本課程性質、目標制定的研究

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是在國家、地方課程規劃下以學校爲本位,以身體練習爲主要手段,以體育爲主,同時融合健康教育內容,由學校自己確定的一門課程。

構建校本課程的目標,是影響課程發展方向的核心問題。《標準》目標是對教學的整體要求。校本課程目標是學校辦學育人理念的反映與再現,在目標的制定過程中,學校重視突出目標與學校辦學理念的結合,使目標確定符合“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育人的發展思路。如:武漢中學遵循革命家董必武先生創辦該校時提出的“樸、城、勇、毅”辦學理念進行人格教育。因此目標第二條就提出了發揚“樸、誠、勇、毅”精神,培養志向高遠,人格健全,勇於探索,善於實踐,全面發展,特長明顯的人格教育目標。武昌實驗中學確立的“育思想、重發展、求創新”辦學思想,提出了“每人能創編一個體育活動內容。”武漢三中的“以學生髮展爲主體”辦學理念,提出了“人人形成自己的運動特長”的具體目標。各校制定出的具體目標既是辦學理念的體現,又是對體育校本課程所作出的教學目標定位。

概括其特點,遵循了“五性”、“四原則”。

五性:

(1),主體性;以學校爲主體。

(2),基礎性;要爲每個學生打好基礎。

(3),發展性;着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

(4),全面性;人的發展是主動全面的發展。

(5),實用性;面對具體情況,能操作並能達到目標。

四個原則:

(1)校本課程目標要與《標準》目標相結合,可更具體化,突出個性化。

(2)目標與學科要求相結合。

(3)目標與時代發展相結合。

(4)目標與校本特色相結合。

5.2.校本課程結構設置的研究

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標轉化爲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各校在課程結構設置上,力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的三條基本原則。均把課程結構設置爲:基礎課程與擴展課程(見圖1)。

這是從課程計劃中對課程實施的要求來區分的兩種類型。同時把教學的基礎課程結構分別設置爲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必修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選修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形成體育專長,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對課程結構進行調整,主要目的在於優化課程結構。

經過實踐證實:學校新的課程結構設置,使教育、教學發生了新變化。教育思路擴寬了,教學的形式多樣了,方法多變了,有效地利用了校內外的各種體育資源,激發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發揮學校、社會、家庭的潛能。

5.3.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研究

5.3.1.重視挖掘運動項目的開發與運用,使內容適合《課標》的教學要求。

爲落實《課標》目標要求,學校加強在改造與開發教材內容方面,一是對原《體育教學大綱》中確立和規定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造,並加以調整,因校制宜;另一方面是對新興運動項目內容的引進、改造和加工。例如:球類項目中增加許多小球類,舞蹈項目中增加竹竿舞等內容,體操項目與健美項目相結合、民族傳統項目與新興項目相結合。增設了滑板,攀壁,越野、救生、背摔等內容,並實行了新的整理和分類。在教材內容運用方面,爲了使高中生能普遍達到《標準》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開設田徑,武術、球類等必修內容,同時增設豐富多彩的興趣拓展內容與運動專長選修內容。

經實踐後,問卷調查瞭解到:一是田經、球類、武術等項目教學內容改造後,由於增強了綜合性(含健康教育)和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參與性。二是新學習內容的引進,擴寬了學生的學習愛好,增強了學生體育與健康的密切聯繫。三是學生有學習內容的選擇,使運動愛好和專長得到發揮與形成,培養了學生的民主性、自主性和個性。新安排的教學內容,98.2%的學生認爲:滿足了對學習的多種需求,起到了健身心、益情趣、增才能的效果。

5.3.2.重視擴展課程的規劃與實施,使學科課程適應於教育、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擴展課程是校本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的難點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各校都重視對開展擴展課程的綜合性研究,得出“四有”、“四落實”、“三結合”的經驗。四有: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措施。四落實:內容落實,時間落實,人員落實,制度落實。三結合:一是將把課內的基礎課程與課外的擴展課程相結合,二是與學校外,家庭,社會(社區)相結合。三是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相結合。在實施過程中,武漢中學開展了“體育大課間”的研究,組織學生家長參加校體育趣味運動會,學生與家長同定鍛鍊計劃,參入社區的活動,組織校際之間的“激情大比拼”等活動。武昌實驗中學開展了體育特長與專業運動隊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武漢三中採用開設俱樂部的體育教育形式,各校廣泛開展學生在校內“體育有特長”、校外“專長能運用”爲要求的多種教育活動,以保證課程的正常實施與運行。

通過實踐,學校領導和教師們認爲:擴展課程與基礎課程的緊密聯繫,推進了課內外、校內外教育的一體化。實施擴展課程教育後,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運動技能更進一步得到了提高。更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更進一步促進了學生良好鍛鍊和生活習慣的養成。擴展課程應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因此在規劃教學活動時,重視結合本校實際狀況,特別強調基於生活實踐領域,密切聯繫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讓學生從學習活動中去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提高綜合素質。

5.3.3.學生學習評價的研究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的探究,是與教學工作實際緊密聯繫很有價值的探討問題。學習評價包括評定的內容、標準和方法。根據《標準》評價精神要求,如何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首先的問題是轉變思想,樹立新評價觀念。其次明確學習評價指導思想,知曉評價對促進學生髮展的導向和指導作用。再是構建適合評定學習成績的內容、標準和方法。實驗中各校都在評價內容指標上,把運動態度、心理、情意、知識技能、興趣特長、體質狀況、運動項目組織、裁判、評論、創編活動、家庭與社區活動等列入考覈評價內容,把不同的考評內容分別按學期,學年(學段)進行安排。在標準上採用定性評定爲主,按學分制累計評價,把學分制與等級制評價相結合。成績按分項記於學生的手冊。在方法上,採取教師、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班主任和家長可參與對學生的社會及家庭活動加分評價等。新的。評價,突出了以學生髮展的價值取向和激勵功能,關注學生個體的進步,在評價標準的定量與定性評分上,堅持客觀、民主、區別對待、進步發展的原則,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學習的評定問題。

從各校對學生的考覈結果,反映出:一是成績不及格的沒有了(除病殘學生),二是分數高的增多了。教師們認爲;這種評價是以學生髮展爲本,按照《標準》的要求,側重對過程性和發展性的評價,內容、標準要求比過去不是低而是高了,因爲知識與能力要求高了,內容面寬了,對運動技術掌握要求也沒降低。其重要原因,就是成績評定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只要自覺鍛鍊,掌握方法並運用,能積極參與探究性的學習,綜合能力有所提高,並能取得好成績,學生們認爲:這樣的學習評價很客觀,有彈性,在完成學校統一限定評價內容中,有機會選擇自己的運動專長和其它評價內容,能參加民主評價和自己評價,是對我們學習價值的肯定和激勵,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從而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通過自身努力,去達到評價的要求,爭取好成績。從評價的成效說明,新的學生成績評價,體現了新課程中提出“強化評價激勵、發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別、選拔功能” “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觀念 ,充分展現了《標準》評價的優勢,使得評價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發揮了評價在課程中的核心地位。

5.3.4.重視校本課程的管理,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管理的效能。

課程管理主要包括職權、組織、人、財、物等問題。歸納各校對校本課程的全方位、全過程的動態管理特點。其作法是;“健全組織、形成機制、劃分責任、確保落實、加強合作、注重整合”。形成了管理上的“三多”、“五有”流程:第一,校級領導和部門負責人與體育教師主要負責組織,班主任和其它教師、學生參加工作,實行多元化管理。第二,校領導進行宏觀決策和調整,整合人力資源等,體育教師分工與部門人員負責微觀指導和調控,實行多層次管理。第三,與社區、家長、媒體的聯繫與配合,形成網絡,實行多方位管理。第四,管理“有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第五,管理“有民主運行機制” ;部門、教師、學生參加民主管理。第六,管理“有信息交流” ;及時彙報工作情況,得到教育、社會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指導。第七,管理“有信息反饋”;取得的成果要總結和宣傳報道。第八,管理“有學校特點”;反映在人本化和動態化。由於工作管理到位,保證了新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順利進行。

6.研究成果

各校在實施校本課程工作中取得豐碩的成績。所取得的成果多次在省市報刊、電視上進行了報道,多次舉行省內外體育交流活動,部分研究內容參加了“九五”“十五”期間國家學校體育重點課題的子課題和、省級的課題研究,例如武漢中學對“體育大課間”,武漢三中對“……體育校本教材開發” ,武昌實驗中學對“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等內容的研究,均在20xx年,20xx年湖北省體育學術成果評比中獲得論文一、二等獎。學校開展對《標準》實踐經驗在全市高中學校中推廣,學校編制的(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實驗文集 三冊)在全市中學中廣泛交流,供大家學習與借鑑。

7.結論和建議

7.1結論

7.1.1 綜上所述的分析結果表明:三所學校的實踐突出了校本化的課程特徵,反映出學校主動發展和自主管理的課程屬性。對諸多問題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在課程實施的操作上具有可行、合理和有效性。實踐研究的成效證實了校本課程的作用和價值。

7.1.2 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是新課程改革與時俱進的產物,是爲學校、教師、學生共同發展提供的新平臺,是教育改革創新精神的體現。實現校本課程有利於學校教育形成特色,有利於學科課程功能的發揮,更有效地完成《標準》的目標和任務。

7.2.建議:

7.2.1.國家教育部可根據目前各地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實驗的現狀,提供基層學校可操作的校本課程文選資料,便於“校本與課程”、“開發與方式”“過程與特色”的學習與指導,做到樹典型,再普及。

7.2.2.地方教育教研部門應注重引導學校設置和完善校本課程,加強對實踐的具體操作指導,處理好“認識與實踐”、“基礎與擴展”、“能力與發展”的聯繫,做到先實驗,後推廣。

7.2.3.學校開展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的基礎性建設,要重視學校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學科課程的理論學習與研究,正確地處理好“標與本”、“體與健”、“知與行”的關係,做到先破後立。

參考文獻

(1)朱慕菊 走進新課程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xx,6

(2)劉旭東 張寧娟 馬 麗 校本課程與課程資源開發 中國人事出版社 20xx,8

(3)教育部 體育與健康理課程標準 (實驗稿)20xx,7

體育與健康論文 篇八

1我國大學體育教育課程改革背景

隨着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多個領域均進行了改革,其中教育改革已經進行了30餘年。與經濟的快速發展相反,科學技術的發展,汽車電腦等高科技產品大大的減少了人們活動量,20xx年國家體育總局發佈的國民體質監測報告和教育部同期發佈的《20xx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顯示,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仍繼續呈現下降趨勢。無論從教育改革或者大學生身體素質方面都反映出我國教育面臨着改革的困境。因此,作爲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也必須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健康第一”爲指導思想,建立和形成促進身心全面發展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通過改革給大學體育創造更好的發展,使我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把“終身體育”這一現代體育教育理念,深化到每個受教育者的價值觀中,促進我國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爲具有較強職業競爭力的合格人才。

2我國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現狀

自1996年和20xx年教育部頒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出臺後,中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全面啓動,在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方面的科研論文數量逐年增加,研究內容涉及了教學理念、目標、內容、方法、模式、評價等方面,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1教學理念的創新研究

隨着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對健康的理解逐步提高,體育教育課程改革理念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髮展爲中心”“終身體育”的課程理念漸漸深入人心,20xx年結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全面實施,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提出了以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的“陽光體育運動”理念,與新時期大學體育課程設置的基本理念相比較,它使體育成爲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和一種積極、陽光、樂觀、豁達的生活方式,對於每一名學生來說,參加“陽光體育”不僅讓健康和運動的理念深入學生內心,而且讓體育運動成爲學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與學生終身相伴。

2.2教學目標的修訂研究

我國學校教育和學校體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動了學校體育課程目標的變革,20xx年教育部制定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指出中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在經歷了單一化和多樣化的改革時期之後正向個性化的課程改革邁進,大學體育課程目標更加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的價值取向。新的體育教學目標充實了許多新的內容,更加強調“三位健康觀”,增強了課程目標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現在:落實了心理健康目標、增加了社會適應目標和切實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個性發展。素質教育說到底是“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教育,這在現行高校體育課程目標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2.3教學內容的改革研究

20xx年以前我國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稱之爲《體育與保健》,它是《體育與健康課程》課改的原型和基礎。新一輪課改後,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將原來的“內容標準”改爲“課程內容”。先提出課程目標,再列出與目標相應要求所需要的課程內容,用目標引領內容,課程內容由各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安排,沒有具體的硬性規定,結合不同水平的學生狀況,課程內容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水平一、二階段以激發和保護學生體育興趣爲主,重點發展學生的基本身體活動能力,開展多種形式的比賽活動;水平三階段以形成和發展學生體育愛好爲主,適當減少學習內容,在每類項目中有重點地選擇一兩項運動項目;水平四階段要求學生重點學習一到兩項運動技能,要求熟練運用該項運動技能。

2.4教學實施的改革研究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體育教育工作,關注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陸續頒佈了一系列法規文件來明確規範體育課程教育,然而從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持續下降的現象並未得到改善,以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不強等方面看出: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效果並不理想。另一方面,學生人數多、運動場地小,體育器材少這一普遍現象也制約着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的實效性。針對這一現象,部分高校各種有效的課程實施模式與策略改變這一現象。如華東師範大學採用微視頻的上課方式,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觀看一些圖片、史料和外景的方式來呈現學習內容,教師的語言更多是以畫外音或者簡單地串聯主線的方式出現;還有的學校結合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採用“分而不統”的分組教學模式,即按知識技能掌握程度來分小組,每個小組有不同的學習要求和內容,尊重每位學生的不同身體條件和技能程度。

2.5教學評價的改革研究

在以往體育課程教學評價中,由於受學科主義和競技運動比賽的影響,評價內容比較多的是體能的評定和知識與技能的評定,新課改從學生個體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身體、心理、社會的三位健康觀,在原基礎上增加了態度與參與的評定和情意與合作的評定,並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評價目標體系。課程評價方法包括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相對性評價與絕對性評價相結合,同時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層次評價與整體評價相結合,體質評價與體能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相結合,改變以往評價與教學同步結束,無法實現評價結果適時反饋的弊端,促進了學生更全面的發展。在具體評價方式上,有觀察、口頭評價、測驗、技能評定等多種評價方式。在評價主體上呈現多元化趨勢,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了以往只重視教師評價的錯誤方法。

2.6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

目前體育教學改革中,以“健康第一”爲指導思想的目標流於形式,多數學生畢業時根本不能掌握一到兩項運動技能,更談不上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體育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甚至統一的國家鍛鍊標準和考試形式,各地高校不能有效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從而形成了機械呆板的體教格局,使高校的體育教學過於循規蹈矩、整齊劃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體育教學中注重身體素質和競技體育,側重於運動技術,忽視了其他方面的'東西,比如心理、社會適應、學生的創新、不同需求、個別學生的身體體能等諸多方面。考覈中不能做到區別對待,重複培養學生,難以學以致用的現象仍爲嚴重,更爲嚴重的是學校對體育課程在體育場館器材、儀器設備投資不足,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

3國外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改革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英、澳、新、日等一些發達國家開展了一系列“以市場爲取向”的教育改革。其中“美國的SPARK(Sport,PlayandActiveRecreationforKids)課程”“澳大利亞的HPE(HealthandPhysicalEducation)課程”和“日本的體育健康課程”被視爲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成功典範,深受學界的推崇。

3.1美國SPARK課程項目

課程最初是爲了解決美國普遍存在的學生肥胖問題,改善學生的健康水平。以“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爲教學理念,與過去的課程目標更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相比,SPARK課程目標更加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在課程內容設置上除了涵蓋傳統的體育項目以外,還加入不少如地圖挑戰、飛盤、特技與翻滾等新穎刺激的個性體育項目;在與體能相關的活動中融入體育鍛煉的知識與方法,在與技能相關的活動中滲透健康知識的傳授。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即刻開始熱身的基本教學策略,明確體育活動區域的邊界和規則以及簡明教學提示;教師通過發放任務卡、學生通過找夥伴的形式自行分組進行合作學習,充分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了全體參與的教學課程理念。在課程評價上,SPARK課程採用發展性評價和過程評價,主要關注學生個體的縱向比較,即進步幅度。

學校大多采用委託性體育場館運營模式,與較強經營管理能力和能夠承擔經營風險的企業簽訂經營管理合同,明確他們之間的責、權、利關係,經營者受學校委託作爲場館的法人代表,負責場館的日常經營管理,減輕學校維護經費負擔的同時,合理使用場館資源服務社會,並有相當數額的盈利返回學校體育。

3.2澳大利亞HPE課程

澳大利亞HPE課程較以往的體育健康課程目標相比,更注重對人的健康意識和健康知識的培養。其以豐富的課程內容爲特點,不但有身體運動的知識,更多的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如青春期生理知識、人際交往、安全、食物選擇等諸多問題相關的生物學、營養學、生理學等多學科知識。

其在教學內容上主要包括五個學習領域:領域一,培養學生的態度和價值觀(AttitudesandVal-ues),貫穿整個健康與體育的教學過程;領域二,要求學生學習和理解健康和身體運動的相關概念(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s),以保證他們能夠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領域三,要求學生能夠展示身體運動的技術和策略(SkillsforPhysicalActivi-ty),以及自信的參與到身體運動中;領域四,要求學生能展示制定健康生活方式時所展現的自我管理的技能(Self-managementSkills);領域五,要求學生能夠展示和諧人際關係、健康生活方式中交往技巧的能力(InterPersonalSkills),由於HPE課程計劃非常強調對學生實際需求和學生現狀的調查和尊重,一切學習計劃都是以學習成果爲核心,並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由學校領導和相關教師共同制定和實施,進而選擇相應的教法和學法,因此,其課程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更好地保證了各校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

3.3日本大學體育教育課程改革

1991年,日本大學體育教育課程改革是作爲日本高等教育整體改革的一環被推動的,它改革的最大特點是完全放棄堅持半個多世紀的大學一二年級必修體育課程的法規性要求,將課程性質的決定權下放給各大學,這也促成了日本大學體育課程呈現形態及結構多樣化的特點。

日本大學體育課程分爲必修類、選修類、不開設三大類型,課程最富生命力的環節即是各種選修科目的設計與實施。值得關注的是大學的保健體育課程建設中呈現了專業化的取向:其作爲基礎科目稱爲“Sports身體運動”(必修課);作爲綜合科目稱爲“身體運動科學”(任選課),主要包括身體運動科學、身體運動實習和健康Sports醫學,其中,在我國只有體育專業學生纔有機會接觸的腦電圖、肌電圖、動物實驗等也涵蓋在健康Sports的學習內容中;作爲主題科目開設的課程主要是季節性或特殊運動項目,如瑜伽、滑雪等;作爲後續科目,還開設以三四年級爲對象的“Sports訓練”。這種適應時代發展而設計的大學體育健康課程內容體系,能與其他學科選修科目比肩的運動科學類選修科目,使日本的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在相互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4我國大學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對策

我國現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以來,大學體育教學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取得諸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突破口在何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外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路徑和經驗研究,或許可以成爲我國課程改革所需要的他山之石,逐步將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改變推向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改革(見圖1)。

4.1給與地方和學校更多的自主權

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目標應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針對性和操作性的統一,在課程計劃的安排上應給予學校更多的自主權,根據學生需求、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最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推行以學生爲中心的針對性、連貫性的教育理念,使終身教育不再只是口號。

4.2充實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知識體系

豐富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即從設計選修科目人手,充實和強化大學體育課程的知識體系,把多學科整合成爲專業化新型科目的選修課程,設置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課程內容,教學內容設計結合各地學校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來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綜合多學科的知識和背景來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4.3提高課程教育實施的操作性和系統性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將改革落到實處,對改革的具體實施人(一線教師)是個不小的挑戰,首先課程改革應有操作性,並得到教師的認同和接受,在改革過程中要改變過去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地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優化課堂學習氣氛,提高課堂效率。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課程內容、任課教師和上課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滿足學生好玩的天性和追求刺激的需求,使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理念不再難以企及。

4.4建立“課程改革”實驗效果評估機構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評價注重個體差異,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水平、學習過程、日常行爲表現等納入到學習評價體系中,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逐步完善評價體系,改變過去只注重學生運動成績,要更多關注學生個體的縱向比較,更加註重對學生的激勵和賞識,逐步完善課程改革反饋調試機制,建立一個相對獨立且具有較深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研究經驗或背景的“課程改革”實驗效果評估機構尤爲迫切和必要。

4.5多元化經營與管理高校體育場館設施

高效體育場館擔負着學校的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科研、大型活動、各種重要競賽等任務,體育場館昂貴的日常維護費用給各高校造成較大壓力,只有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把我國高校體育場館推向市場,引進社會資金建設和運營體育場館,才能發揮體育場館的真正作用,做到“以館養館,以體養體”,促進高校體育建設的良性循環,更好地實現高校體育資源的效率最大化效應。

5結語

新時期,伴隨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們對教育的發展和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許多學者從新的視野、新的角度來認識大學體育,反思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過去的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作爲大學體育工作者,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深化的今天,必須適應改革的潮流,不斷審視我國的大學體育,吸取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使我國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更加切合學生的需求,同時滿足新時期社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