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企業文化 > 員工思想

淺論職工是企業自主創新的實踐主體(精選多篇)

第一篇:淺論職工是企業自主創新的實踐主體

淺論職工是企業自主創新的實踐主體(精選多篇)

文章標題:淺論職工是企業自主創新的實踐主體

摘要:

企業是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主體,那麼,職工理應成爲企業自主創新戰略的實踐主體,最大限度喚起全員的創新責任和主體意識,才能開發職工的聰明才智,提升企業的整體素質,改變企業的未來。

關鍵詞:企業自主創新職工實踐主體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生

生不息的動力;創新,是時代的要求,歷史的召喚。特別是自主創新,關乎中華民族命運和企業興衰。既然企業是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主體,那麼,職工理應成爲企業自主創新戰略的實踐主體,最大限度喚起全員的創新責任和主體意識,才能開發職工的聰明才智,提升企業的整體素質,改變企業的未來。

激發職工的創新思維是推進企業自主創新戰略的重要力量。談到自主創新,有這樣兩個真實的故事。18世紀,織工哈格里沃斯有一次與妻吵架,踢翻紡車,產生靈感,改進紡車,效率提高到原來的100倍。這一紡紗機,被命名爲“珍妮紡織機”,由此帶來了英國的工業革命。時至21世紀,雖只有七年級文化程度的杭州工務段普通養路工戴利民,卻憑着一股鍥而不捨的精神,完成技術革新項目20項,提出了一套30號道岔的養護標準和作業方法,在上海鐵路局推廣應用,填補了國內大號碼道岔養修標準的空白。一個是國外的普通紡紗工,一個是中國鐵路的養路工,從職務上看起來都很尋常,似乎與發明創造無緣,但他們的創新思維卻令專家刮目相看。說明自主創新並不是個別專家的專利,職工羣衆潛在的創新智慧是無止境的,是一座急待開發的富礦。其實,自主創新並不神祕,而是來自於人們創新的思維和實踐。因爲創新思維並非科學家或科研人員纔有,而是每個人都可以迸發的思維火花,它無時不有,無孔不入地滲透於日常生活和工作實踐中,只要善於挖掘,就可以產生讓人驚歎的創新成果。據報道說,寧波市下轄的慈溪市去年50家規模企業的1110多項技術發明革新中,有近80%是“首席工人”創造的成果。而“首席工人”的桂冠,有七成被農民工摘取。“首席工人”已成爲該地企業創新發明的主力軍。可見,只要有心,創新會無處不在,思維是創新的不竭源泉,豐富的生產實踐是創新的肥沃土壤;職工羣衆並不是創新的門外漢,而是自主創新戰略的實踐主體;職工羣衆的智慧是不可低估的,一旦激發出來,就會成爲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推進自主創新戰略的一種力量。因此,如何以人的創造力爲本,把職工視爲一種創新資源去開發,注重他們的智慧、技藝和能力的提高,點燃創新的火花,凝聚創新的合力,是調動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把創新優勢轉變爲產品優勢和競爭優勢,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證。

職工創新實踐是企業自主創新戰略的必然要求。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集中體現爲羣體的智慧和思維能力的競爭,特別是體現在全員創新能力的較量。實踐證明,在知識經濟時代,越是高新技術產業,集體貢獻的知識和智慧越重要,因爲新產業技術含量高,涉及到的知識面廣而且複雜,只有依靠全體職工的共同投入,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加產品的含金量,應對複雜和瞬息萬變的市場。特別是重大創新項目,是個環環相扣的系統鏈,既要有國家投入力量,更需要產、學、研協同作戰;既需要專業科研技術團隊,更需要掌握操作新技術的操作工人,絕非少數專業人員能夠獨立承擔的,更不是一個科研部門就能夠獨立完成的。我國第一顆自行研製的原子彈上天和“神六”載人航天飛船的成功,就是羣體思維創新的成功實踐;三峽工程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靠的就是所有建設者那種勇於創新、不斷創新的精神;海爾集團正是堅持走全員創新之路,以創新文化爲動力,把每個員工都作爲創新的單元(sbu),“在市場否定你之前先自己否定自己”,才取得了今日的輝煌,實現了創世界名牌的目標。衆所周知,青藏鐵路多年凍土、高寒缺氧和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之所以取得重大成果,正是幾代青藏鐵路建議者以“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精神,堅持自主創新戰略的結晶。鐵路是個大聯動機,運輸鏈環環相扣。要實現鏈條有序高效運轉,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依靠系統的配合,依靠全體職工的齊心協力,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加產品的含金量。也就是說,儘管創新智慧來自於少數人,但要形成共識,變成羣體實踐,變成現實生產力,變成有價值的產品,那就不單靠個別研發人員的孤軍奮戰,而是靠全員的共同責任和使命。從此意義上說,無論是組織結構的創新,還是技術手段的創新,市場營銷的創新,最終都要落實到廣大職工的具體行動上。在跨越式發展道路上,如何把職工培育成自主創新的實踐主體,如何開發和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前景光明,道路曲折,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鐵路只有與時俱進,以科研人員爲核心,以廣大職工爲主體,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自主創新戰略,才能優化科技團隊建設,滲透自主創新精神,奠定自主創新實踐的羣衆基礎。

形成有利於職工創新的制度安排是企業自主創新戰略的應有

之義。隨着鐵路現代化水平的提高,鐵路技術含量不斷增加,尤其客運專線是高新技術的集成,鐵路發展必須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爲基礎。制度決定機制,機制決定行爲。就鐵路跨越式發展而言,全員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是鐵路科技進步和形成核心競爭優勢的強大基礎,但只有實現全員自主創新制度化,才能爲自主創新提供動力支持和機制保證。因此,全員創新制度化是

真正倡導全員自主創新的標誌,也是成功企業自主創新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豐田公司的成功與他們倡導的員工合理化建議與獎勵機制密不可分。海爾集團的成功,源於他們對員工小改小革的制度化肯定,比如對發明創造用員工名字命名,如“曉東扳手”,“雲燕鏡子”等等。雙星集團上至廠長經理,下至機臺操作工,工資都與創新掛鉤,並將創新的軟任務變成184條創新硬指標,規定“一個單位一個月不創新扣罰負責人100元,兩個月不創新扣罰200元,3個月不創新待崗”,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對貢獻突出的創新員工預以重獎。爲此,雙星才成爲製鞋業首個“中國馳名商標”,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鑑成功企業的先進經驗,鐵路自主創新也要制度化管理,優化羣衆性職工合理化建議與獎勵機制,調動職工在自主創新戰略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增強可持續創新實力,爲鐵路跨越式發展提供智力和人才保證。當前,加快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業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最近,中央有關部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顯然,鐵路要真正貫徹落實這一精神,必須將“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創新、尊重人才”的意識和觀念納入制度保證上,融入到實際工作中,從而鍛造出一種真正符合鐵路行業實際情況的人才培養、評價和選拔機制,營造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使職工的創造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勞動的價值、知識的價值、人才的價值、創新的價值得到充分涌流和完美的展示,進而通過制度化建設形成促進企業長期受益的自主創新機制。

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說到底,全員自主創新不僅是如何依靠全體職工辦企業的問題,還是檢驗企業是否尊重人格、尊重知識、尊重職工首創精神的問題,更是企業如何激發職工主人翁責任感、培育自主創新實踐主體的大課題。因此,只有從戰略高度重視全員自主創新,建立學習型組織,培育知識化職工,努力提升職工創新素質,使豐富的人力資源變爲人力資本,才能持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優勢,這既是自主創新戰略的必然選擇,也是鐵路跨越式發展實踐的應有之義。

《淺論職工是企業自主創新的實踐主體》來源於本站,歡迎閱讀淺論職工是企業自主創新的實踐主體。

第二篇:論學習型企業文化對自主創新的內在作用機制

[摘要] 企業文化是自主創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驅動器,學習型企業文化更是保證企業不斷自主創新的充分條件。學習型文化以鼓勵個人學習和自我超越、促進建立共同願景和激勵團隊學習爲核心價值觀,通過營造瀰漫於整個企業的學習氣氛,來實施企業的變革和創新,使企業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市場競爭中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 學習型企業文化 自主創新 驅動作用

一、引言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5月召開的中國科協“七大”上指出,要堅持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並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和產品結構升級,創造更多自主知識產權,培育更多知名企業和品牌;胡錦濤總書記又在剛剛閉幕的“十七大”報告中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是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對社會的體制機制、政策措施,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爲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於作爲國家自主創新主體的企業來說,員工的思想觀念、行爲方式會形成企業特有的企業文化模式,而這種企業文化模式,對企業自主創新方式的選擇、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學習型企業文化是在企業組織的生態環境出現重大變化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型組織文化類型,這種全新的企業文化形態,通過營造瀰漫於整個企業的學習氣氛,來實施企業的變革和創新,達到企業更好適應環境變化的目的。

二、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內涵和特徵

學習型組織文化是在當代全面的社會轉型期興起和發展起來的。senge在《第五項修煉》中雖然沒有直接給出“學習型文化”的定義,但他將塑造學習型組織的步驟概括爲五項修煉,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以及系統思考。根據共同願景理論以及所謂的“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和價值觀”等論述,國內學者對企業學習型文化的內涵也作了多方面描述:企業的學習型文化是指企業中客觀存在着的支持員工學習、合作和知識共享的軟環境。學習型企業文化,就是在企業文化發展過程中導入學習型組織的理論,是對企業文化的創新性延伸和拓展,體現爲人本管理的最高層次。學習型企業文化高度重視人的因素,既重視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又重視企業和員工的協調發展,旨在通過建立共同願景,形成共同價值觀,激勵自我超越,以學習力提升創新力。可見,學習型企業文化是一種鼓勵個人學習和自我超越的企業文化,是促進建立共同願景和激勵團隊學習的企業文化,是強調開放、創新、應變的企業文化。

學習型企業文化依存於學習型企業組織,一般包含着個人學習、團隊或團隊學習、組織學習這三個截然不同但又相互關聯的學習層次(如圖1所示)。個人通過自學、藉助技術的

教導和觀察,取得技能、洞察力、知識、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改變;團隊內部完成在知識、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增長;組織通過在組織內部倡導並推動持續改善而獲得智慧、能力和生產效率的提升。

1.學習型企業文化是一種自適應的企業文化。一般地,學習型企業是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的組織,具有自我調節反饋機制。由於這種組織的主體都是學習型的,不僅能夠適應環境生存,而且還能夠創造性地學習,與時俱進地實現系統自主演化,所以學習型企業文化具有“市場環境適應度高”的特徵,其核心價值觀就是激勵企業的改革人才能夠依據社會環境的發展來改革企業。這樣,不僅公司的管理層能夠密切關注公司內外環境的變化,能夠承擔改革的風險,而且每個人都是富有創造力的思想者。

2.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創建具有開放性。在學習型文化的環境中,員工們深刻認識到羣體互動式的學習效率遠遠優於單個個體的學習效率,於是,在個人單向學習的同時,更注重雙向學習。這樣,學習的基本單位由個人變成團體,知識在整個企業裏迅速有效地傳播,併產生知識分享價值倍增效應,進而產生比僅在少數人手中能產生更強大的作用。而且,學習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開放的,員工個人之間以及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關係表現爲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即具有共同願景)。同時,由於企業鼓勵合作、提倡內部團結,員工們爲了獲取新的技能或技術,可以不斷向周圍同事學習、交流、溝通和對話,使得整個組織超越了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的層次,達到組織學習的層次。再者,學習型企業組織是一個流線型的、無邊界的、扁平狀的結構,能夠最大程度促進組織內外的聯繫、信息流動、相互交融,形成開放性的學習氛圍,促進了組織學習。

3.學習型企業文化是一股強勢的指導力量。學習型企業文化不是脫離於企業組織之外的東西,它來自企業組織的實踐過程,所以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強勢,首先是表現在它是實踐的、行動的,在於它對企業組織修煉的指導;其次是在於它是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相協調的產物,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和相同的目標“願景”;其三是在於它消除了企業及員工個人學習的障

礙,也就掃平了實踐學習型企業文化的障礙和阻力;最後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力量表現在學習型企業的持久創造力。

三、學習型企業文化對自主創新的內在作用機制

技術創新是以企業爲主體、以市爲導向,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進行開發,並使之商品化的過程。它包括市場機會捕捉與選擇,發明的引入與研究開發,設計與試製,批量生產與銷售等環節。從企業文化角度研究技術創新,則可以把技術創新分爲技器物(產品)創新、組織和管理創新以及價值觀念的創新(更新)。我們所研究的自主創新是指企業通過對主要技術的不斷自主研製開發,提高自身技術能力,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自主創新”、“內部創新”、“模仿創新”等,大體上有以下三種方式:一是原始創新,以獲取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爲目的;二是集成創新,將多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形成新產品、新產業;三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自主創新的成果,一般體現爲新的科學發現以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品牌等。企業文化對自主創新的作用,是通過影響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來發揮作用的。企業中非正式的社會關係和社交默契刺激了生產資源的交流和綜合,因此,促進了技術創新(tsai & ghoshal,1998)。事實上,企業對自主創新的選擇,本質上是一種受文化驅動的行爲。企業的文化類型決定了它在創新選擇中對技術機會與市場機會的認定與把握。本文從組織行爲學的角度,整合學習理論、創新理論等觀點,分析學習型企業文化對自主創新方式的影響(如圖2所示)。

1.學習型企業文化的推動功能對自主創新的影響。學習型企業文化具有開放性,重視員工的創新和挑戰性,激勵員工持續不斷地創新和變革。學習型文化氛圍下,企業用系統思考的思維方式整合企業內外資源,在環境變化來臨之前就及早行動,通過組織成員的自我超越,不斷提高能力素質,來提高工作績效。基於學習型文化的特徵,員工們認爲勇於挑戰、承擔風險、有創造力纔是有價值的,所以他們會主動蒐集最新信息,積極尋求外部合作與溝通,傾向於選擇簡捷方式實現企業的自主創新。學習型企業文化所倡導的自主創新,是指企業通過對技術的不斷自主研製開發,使它能夠不斷地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使自已在激烈的

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學習型企業文化所確立的使命、戰略、目標、願景,是企業確立正確的發展方向、不斷自主創新的保障和推動力。

2.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凝聚功能對自主創新的作用。學習型企業文化通過建立共同願景和激勵團隊學習,用員工們真心擁護的共同願景凝聚全體員工,使員工們全心奉獻於共同願景。這樣,員工之間就會彼此坦誠溝通、真誠相待,大家手心相連,團結互助,緊密地聯結爲一個整體,表現出極強烈的向心力。在這種企業文化的氛圍中,大家從整體上考慮問題,集體主義精神濃烈,員工們具有極高的歸屬感、認同感,而且每個員工都有權參與決策和管理,有利於員工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進而激發員工個人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monge,1998)。這時,企業每選擇一個創新項目,所有的員工就會很快地凝聚在一起,共同學習、共同攻關,從而降低組織資源轉化的成本和時間,提高組織資源柔性,減少創新失敗的可能,有利於自主創新的實現。

3.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培育功能對自主創新的驅動。組織學習和內部交流對組織的自主創新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爲組織的學習和交流可以直接地影響組織內部的資源和能力。

kivimaki甚至認爲組織內部交流情況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創新績效。強調學習和交流的學習型企業文化爲企業培育了一個平等的開放式環境,使企業內部高層管理者和員工之間可以坦誠地溝通、相互學習、共享知識,從而有利於擴大已有資源適用範圍。首先,組織學習交流的基本目的就是突破原有資源(能力)的限制,打破歷史形成的組織慣性和惰性。其次,良好的企業內外部溝通,使企業與外部保持更近的距離,有利於企業與消費者及其他組織之間不斷地進行知識交流,及時瞭解用戶的需求與其他外界信息,很好地獲取自主創新所需要的信息和技術,有效地降低自主創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考慮到自主創新行爲對企業的重大影響,以及自主創新價值實現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企業會積極主動地進行研究開發,傾向於各種自主創新方式的實施。

四、結語

學習型文化是以鼓勵個人學習和自我超越、促進建立共同願景和激勵團隊學習爲核心價值觀,重視員工的創新和挑戰性,激勵員工持續不斷地創新和變革,並通過制定作爲學習企業的使命、戰略、目標、願景,爲企業自主創新的實現提供組織結構和制度保障和推動力。從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功能上看,它是一種能不斷激發企業創造力和自主創新行爲發生的新型企業文化,在自主創新中對技術機會與市場機會的認知與把握也與其他企業文化模式不同。從本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企業的文化模式直接影響着企業的自主創新,所以,要更好地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就必須使企業選擇的文化模式與其自主創新方式相契合。參考文獻:

[1]e: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bantam doubleday deli.1990

[2]馬慶喜王麗萍等:試論企業學習型文化的建設模式[j].商業研究.2014,(2):79~81

[3]宋俊超:淺析企業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內涵及其創建[j].前沿.2014,(1):227~228

[4]孫建華:淺議企業學習型企業文化[j].甘肅農業.2014,(4):87~89

[5]王林雪:基於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管理創新[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4,(2):26~31

[6]遠德玉馬世繞:企業技術創新概說[m].瀋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7

[7]陳凡張明國:解析技術——“技術 - 社會 - 文化”的互動[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8]tsai w., &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intrafirm net works[j]emy of management joumal.1998,41(4):464~476

[9]monge:peter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in globalization[j]nal of communication autumn 1998,vol 48 issue 4, p142

[10]kivimaki mika, lansisalmi hannakaisa, communication as a determinant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j].r&d management jan,2014 vol 30 issue 1, p3 <br

第三篇:關於加快推進企業自主創新的建議

關於加快推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建議

xxx有限公司 一、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研發的基本情況

目前,我市中小企業已成爲數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業羣體,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對於我市從根本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走新型工業化和現代服務業道路,提高我市綜合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二、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主要制約因素

目前,影響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的制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缺乏。中小企業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自主創新技術力量薄弱,消化吸收新技術、新工藝難。在一些行業和企業,不僅人才的專業、年齡結構不夠平衡,而且人才外流現象也比較嚴重。企業高級科技人員不足、流失嚴重,無疑會影響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中小企業平均科技經費投入低於國有、外資企業,技術上以模仿創新爲主,自主創新仍處於較小的範圍和規模,資金投入主要以自有資金爲主。

3、對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開發重視還不夠。大量中小企業未設置專門的技術研發部門,缺乏更新換代的主導技術產品和創新發展戰略。企業發明專利大部分僅限於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自主創新發明專利、原創技術較少,自主開發能力較弱。

4、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和基礎服務設施不健全、不完善。中小企業缺少良好的創新環境,信息服務、技術諮詢、技術檢測、技術轉移、技術支持等服務體系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難以適應企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三、促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建議

1、加強政策扶持力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既要抓佔企業總數1%的大企業和不到10%的科技型企業,更重要的是提升數量最大的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要創造公平的政策環境,制定激勵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政策。

2、健全和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強化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完善專業化、

市場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創造公平競爭環境。鼓勵和引導各類技術服務機構開拓創新,積極探索爲中小企業服務的新途徑、新方式和新方法。積極宣傳有關政策措施,及時反饋政策實施情況,充分反映影響企業自主創新的主要問題。進一步培育和完善技術市場,發展技術貿易。

3、鼓勵產學研聯合。整合科技資源,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共建研發機構、聯合或委託開發、技術或成果轉移、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探索有效的合作機制與合作途經。

4、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建立有利於民營企業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的機制。不斷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的有效機制,制定和實施對各類人才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政策,用良好的機制、政策、環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爲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爲此,建議市政府並有關職能部門重視並完善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制度環境,制定並完善相關政策制度,提供與法律法規相符的社會化服務,包括財政與政策性金融支持,以鼓勵和發展扶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增強濟寧經濟實力。

第四篇:論企業文化創新與企業技術自主創新的關係

題目 論企業文化創新與企業技術自主創新的關係

摘要 文化作爲一種精神力量,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爲物質力量,其對事物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可小覷,在企業管理中同樣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縱觀科學技術發展史,每次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都伴隨着文化的大發展,文化是科技進步的先導,對於企業來說,若想謀求發展,穩定和諧的內部結構必不可少,這就需要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而優秀的企業文化,永遠離不開創新,企業文化的創新不僅可以讓企業內部以一種和諧的氛圍團結奮進,更會促進新技術,新成果的研發。

關鍵詞 企業文化創新 技術自主創新 文化氛圍

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自主技術創新在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企業綜合實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有一大批企業早已着手實施企業自主技術創新,甚至有的已經取得了許多技術創新成果,提升了整體競爭實力,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大部分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雖然一開始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卻不能進行持續技術創新,創新缺乏動力機制,生命力脆弱。這固然和企業科研能力、資金狀況、設備先進程度等硬件有關,但是,從根源上說,應該是這樣的企業缺乏一種鼓勵企業進行長效持久技術創新的軟件,即創新文化。

一、研究綜述及理論基礎

1.從科學技術哲學史的角度看創新型文化與科技創新的關係

縱觀科學技術發展史,我們發現每一次科學技術的偉大進步都伴隨着創新型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科技創新是特定文化環境的產物,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方能生存。古希臘曾經出現過極爲繁榮的科學文化,其直接原因是當時出新了許多學派,各派之間自由爭鳴,促進了學術思想的活躍和學術探索的深化。形成這種學派林立、自由探索、自由爭鳴的局面的重要條件是古希臘特有的人文傳統。近代科學肇始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運動歌頌人性,反對神性;提倡人權,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反對宗教桎梏。17世紀,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之所以由意大利轉移到英國,是因爲17世紀、18世紀,那裏有較爲寬鬆的宗教背景,有培根、莎士比亞等人推波助瀾的人文主義思潮,爲牛頓、胡克、波義耳等科學家們進行自由的科學探索並提出有創見的理論提供了優越環境。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科學中心轉移到了法國,這與法國啓蒙運動和科學精神傳播有關。19世紀被稱爲“科學的盛世”,其中心從法國轉向了德國。德國的科學發展得益於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橫掃歐洲的啓蒙運動,以及康德、黑格爾等思想家對科學方法的總結和傳播,也得益於歌德、希勒等人領導的浪漫主義運動。美國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也是文化與創新互動的結果。美國開放性的移民文化爲各種文化觀念的撞擊創造了條件;人們在競爭、遷徙中形成了實用主義思想觀念,導致了更加註重策略、看重效果的行爲模式。因此,二戰後,世界科技中心便轉移到了美國,使得美國的經濟、科技等都搖搖領先於其他國家。

2.創新型文化是企業自主技術創新的先導

創新型文化是鼓勵創新、倡導變革、敢於進取、甘冒風險、勇於挑戰的那種企業文化,作爲企業文化的一種類型,其意義也衆說紛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創新型文化是具有長期的、多樣化、創造性的強風險意識等特點的,並以未來發展爲導向的文化。所謂企業創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在創新及創新管理活動中所創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創新精神財富以及創新物質形態的綜合,包括創新價值觀、創新準則、創新制度和規範、創新物質文化環境等。創新文化是一種培育創新的文化,這種文化能夠喚起一種不可估計的能量、熱情、主動性和責任感,來幫助組織達到一種非常高的目標。創新文化能引發幾十種思考方式和行爲方式,在公司內創造、發展和建立價值觀和態度,能夠喚

起涉及到公司效率與職能發展進步方面的觀點和變化,並且使這種觀點與變化得到接受和支持,即使這些變化可能意味着會引起與常規和傳統行爲一種衝突。創新文化是以一種初始方式,在某一特定時期爲了滿足創新思想數量最大化的需要而培育的一種行爲模式。創新文化是組織內一種獎勵創新和鼓勵冒險的文化,這種文化能夠激勵和獎賞傑出工作者,對於快速變化的環境突然出現的危機和突發情況作出迅速反應由此可見,創新文化是一種宏觀戰略層面的變革文化,任何一種文化的塑造都離不開組織自上而下的正確的有效的引導。而創新型文化一旦形成,就要求組織從宏觀戰略層面進行創新思考。組織的領導者在制定企業未來發展戰略時,必須將創新作爲一切戰略的中心和出發點。創新文化還是以人爲本的人本文化,創新其實是一種知識的創造和運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全體員工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知識,而員工的知識受控於員工自己的思維和意識,只有在員工自覺自願情況下進行知識分享,創新討論,思想碰撞,創新行爲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它還是快速響應的適應性文化,企業外部環境多樣性及易變性的特點決定了企業賴以存在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創新性地分析這種變化,找出這種變化對於組織既有模式的影響,並快速制定策略響應這種變化,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快速的速率達到組織與環境的新協調。創新文化還是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包容文化,一種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包容性思想則是創新價值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爲創新意味着存在風險和不確定性,也意味着失敗的可能,因此,創新文化更應注重對於創新失敗的理解與對待,注重對員工創新行爲的鼓勵和激勵,容忍創新的失敗,這樣將有助於保持員工的創新熱情,使員工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發掘他們的創新思維,以獲得創新的成功。

二、創新型企業文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路徑

ibm董事長沃森曾經說過:“一個企業組織與其他組織相比取得何等成就,主要取決於它的基本哲學、精神和內在動力,這些比技術水平、經濟資源及組織結構、革新和時機選擇等重要的多。”由此可見,文化在組織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組織元素無法取代的。文化並不是一項具體的經營活動,而是隸屬於企業的軟環境,它和隸屬於組織硬環境的技術創新活動是兩個不同層面的組織元素。因而,人們往往看不到,也不注重企業文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爲這種影響是間接的,潛移默化的。但是,這種影響卻是至關重要的。

關於對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著名學者傅家驥認爲有三個,即組織因素、技術因素、經濟因素。陳勁認爲主要有:企業家精神、研究與發展體系、科學教育與技術培訓、與政府的合作。邢以羣認爲“企業家精神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推動力”。還有其他學者也有類似的觀點。縱觀這些因素,我們歸納出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影響的主要有:企業家精神、人力資源、科研管理。而文化顯然對這三者產生顯著性、決定性影響。故企業文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可以通過這三個因素傳遞。

1.企業文化通過作用於企業家精神來影響技術創新

自熊彼特首次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企業家創新精神以來,企業家精神的理論就一直在豐富和完善着。繼他之後,德魯克認爲“企業家精神就是創新精神”,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爲“企業家的作用就在於長期不斷地進行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就在於技術上的創新”。以企業家精神爲核心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家的人格化。作爲企業成功的領導者和開拓者,企業家的觀念對技術創新有決定性的影響。企業家強烈的創新意識不斷推動着企業技術創新的自覺實施,使之成爲企業的一種規範化行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家則是技術創新的發起者、組織者、推動者。因而,以技術創新精神哺育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技術創新最適宜的土壤。

2.企業文化通過作用於人力資源來影響技術創新

在任何企業,以技術骨幹爲核心的企業員工隊伍都是企業自主技術創新的基本力量。他們如何看待技術創新的價值,有無技術創新的動力,在技術創新的風險和種種困難面前如何

應付,是企業自主技術創新能否廣泛持久開展的關鍵。由於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使科研人員難免會顧慮重重。而創新的文化氛圍則可以消除或減弱科研人員的這種心理壓力,使他們竭力挖掘自己內在的潛能,積極主動地承擔科研項目。沒有企業在物質與精神方面的鼓勵和支持,員工是不會主動積極地投身與風險較大的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倡導創新型文化,實質是以企業文化爲導向開發人力資源,是廣大員工意識到創新是時代的主流,是企業持續快速成長的關鍵,也是每個員工特別是技術人員藉以證明自己能力,爲企業發展作出貢獻,同時也爲個人發展創造條件的主要機會。

3.文化通過作用於企業科研管理來影響技術創新

科研管理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它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不可缺少的制度保障。企業文化是通過導向和整合作用於科研管理的。文化的性質決定了管理人員對技術創新的態度。保守性文化使得人們害怕變革,對創新持反對態度,相反,創新型文化使得大家理解創新,支持創新。良性文化氛圍使得人們形成相互幫助、互相鼓勵的處事態度,通過內部整合減少或消除由於個體性差異而帶來的喜愛技術創新能力和模式方面產生的摩擦。

結論 企業技術上的創新與企業文化上的創新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我國提出了建設創新性國家的戰略,增強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尤爲重要,因爲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對社會體制機制、政策措施、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爲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從企業角度看,不同的企業文化模式,對於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企業文化創新的道路不同,會影響企業技術自主創新的進程,種類……若企業成功的進行了企業文化的創新,那麼勢必也會對企業技術的自主創新產生巨大推力,甚至超過物質條件所能帶來的最大影響,收穫意外之喜。

參考文獻:

[1]鍾敏:創新型企業文化對自主創新的影響分析[j].經濟師,2014(12)

[2]謝紅英:改善心智模式、打造“文化型企業”[j].商場現代化,2014(4)

[3]夏彬:企業自主創新文化氛圍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4月

[4]陳蓉蓉:企業自主創新體系的文化創新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4月

[5]柯濤:創新型國家視野下的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d].昆明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1月

第五篇:關於堅持自主創新的思考

關於堅持自主創新的思考

中關村科技園區起源於 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1987年底,溫家寶同志領導的中央聯合調查組總結了中關村的經驗並提出建立高新技術園區的建議。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中關村科技園區作爲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科技園區成立。1999年,國務院批覆同意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關於加快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的請示,並明確要求把中關村園區建設成爲“一區三基地”,即“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示範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輻射基地、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基地”。2014年,國務院提出了關於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要求並且出臺了支持做強中關村的八條政策措施。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中關村科技園區在以自主創新爲核心的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園區綜合競爭力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今天,我想從中關村的探索和實踐出發,與大家共同交流一下關於堅持以自主創新爲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道路的一些認識和思考。

一、關於中關村創新的內涵

中關村的創新是全方位的,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即: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文化創新。其中,技術創新是核心,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而其他三方面的創新是圍繞和支撐技術創新而創造的環境。制度創新是指,通過投融資、企業產權、知識產權、人才資源、信用、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改革和試點工作,創建有利於創新創業的體制和制度。組織創新是指,通過發起設立、運作機制、職能定位和治理結構等方面的創新,塑造激勵創新和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創新型的企業組織、產業組織、社會組織和行政組織。文化創新是要通過思想觀念的變革和先進文化的交融,爲創新創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關於中關村創新的力量

在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歷程中,始終有三支創新大軍,這就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中關村進行創新的優勢特色資源,是中關村進行自主創新的基礎和支撐。在中關村科技園區有31所大學和113家科研院所,這樣高密度、高水平的科技資源在中關村地域聚集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大學、科研院所爲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承擔着知識創新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功能。沒有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園不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園。企業既是市場的主體,又是自主創新的主體。在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的歷史時期,要突出發揮企業作爲自主創新主體的作用。只有產業界才具有管理新技術的開發及其市場化這個複雜過程的技能和能力。在中關村,圍繞自主創新進行優勢資源的整合和配置的着力點就在於推動產學研的有機結合。中關村在芯片、軟件、疫苗等許多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無一不是以企業爲主體、以市場爲導向、產學研相結合而實現的。“十五”期間,高新技術企業的發明專利約佔北京地區總數的三分之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累計已經達到9項。“非典”滅活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星光多媒體芯片、龍芯cpu、曙光高性能計算機、愛國者數碼消費產品、英納高溫超導線材等一批高端技術和產品脫穎而出。中關村平均每100家高科技企業中就有13家參與了各類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三、關於中關村創新的目的

自主創新是中關村發展的靈魂,是中關村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但是當大家都認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都在高喊要自主創新的時候,我們認爲這個時候仍要正確認識自主創新與產業化的關係。創新並不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的最終目的。建設國家高新區的根本目的是要推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這就是說不僅要“發展高科技”,更要“實現產業化”。這個問題實質上要講的是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關係。

我國的開發區建設和產業發展有兩種不同的模式,一種是以招商引資爲主,一種是以自主創新爲主。通過招商引資形成的產業形態一般是製造業,而自主創新所形成的產業形態是研發和高技術服務業。我們認爲,這兩種模式對發展中的中國來說都需要,但是中關村必須走以自主創新爲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道路。因此,當全國各地處在長時間、大規模進行招商引資的時候,中關村卻在做着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大力推進產學研、大力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民族品牌的艱苦探索;同時,就在“中國製造”的標籤貼滿全球的時候,中關村率先提出了“中國創造”。

可以說,只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成果才能轉化爲商品、轉化爲財富。所以我們提出的是以自主創新爲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現這個目的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創新必須創業;二是每一個高科技的gdp都是“綠色”的,越多越好,只有這樣才能帶動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

中關村科技園區以自主創新爲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連續多年保持了快速發展,對北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作出了重要貢獻。2014年,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總數16400家,實現銷售收入超過4800億元,比2014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率達到27.7%,佔全國高新區總量的七分之一左右;實現增加值954.9億元,相當於當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4%,高技術服務業的比重已達45%,科技與文化相結合的文化創意產業正在興起。

四、關於中關村的制度創新

中關村科技園區是我國體制改革的產物,同時也是制度創新的先行者。中關村的“二次創業”在制度創新方面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從“一次創業”時的衝破傳統計劃體制的束縛,轉到率先建立起支撐自主創新的市場經濟的四大制度:投融資制度、產權激勵制度、知識產權制度和信用制度。我們認爲這四大制度既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也是支撐以自主創新爲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環境。在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過程中,制度創新是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各級立法機關和政府部門,要在解除舊的制度規則束縛和新的制度供給上發揮突出的作用,要積極引導和促進各方面力量的創新創業行爲,爲“技術創造財富”搭建平臺和制度通道。

近年來,中關村發揮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先行先試作用,在爲企業自主創新創造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和做法。在國家和北京市有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法制建設、工商登記註冊、經濟統計、投融資、信用、知識產權、股權激勵、中介服務、人才培養和引進、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試點工作。

在投融資方面,成立了擔保機構和技術產權交易所,設立了中關村創業投資引導資金。由

中國證監會、科技部和北京市共同領導的“中關村非上市股份公司進入代辦系統進行股份報價轉讓”的試點工作已經正式啓動實施。依據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頒佈的《創業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精神,率先開展了促進創業投資發展的試點工作。園區共有上市公司79家,佔北京市上市公司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13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超過中國大陸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總數的一半。爲園區中小企業提供以企業信用爲基礎的流動資金貸款解決方案,包括專門爲高成長企業服務的“瞪羚計劃”以及“留學人員企業擔保貸款綠色通道”、“軟件出口企業擔保貸款綠色通道”等,累計已爲企業提供了百億元的貸款擔保。

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成立了全國第一家企業信用促進會,大力推廣信用產品和信用中介服務,成爲國家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試點單位。信用促進會會員近600家,使用信用報告及徵信報告1000多份。

在知識產權制度建設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市政府共同建立了中關村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示範園區。實施“專利引擎計劃”,遴選了一批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開展專利試點和企業知識產權扶持工作。

在人才資源開發方面,中關村留學人員創辦的高科技企業超過3000家,與1999年相比增長了9倍,在高新技術企業從業的留學人員達到7000多人。留學歸國人員到中關村創業形成高潮,已成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新生力量。在國家有關部門領導下,開展了國有高新技術企業和院所轉制企業的股權激勵試點工作。

在法制建設方面,按照“法無明文禁止不爲過”的市場經濟法治原則制定並實施了《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全國第一家不覈定經營範圍的企業、第一家自然人與外商合資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夥投資機構,都出現在園區。目前,企業註冊不覈定經營範圍等改革措施已經推廣到北京市和全國。

五、關於中關村的組織創新

通過發起設立、運作機制、職能定位和治理結構等多方面的創新,中關村着力發展產學研聯合體、產業聯盟、技術聯盟、行業協會等新型產業組織,不斷塑造和完善既有創新動力又有創新活力的組織形態,推進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在中關村科技園區推進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的歷程中,中關村的大學、科研院所、企業、政府也在組織形式、職能定位。運行機制、人員構成等方面發生着重要的變化。特別是近幾年,中關村重點發展了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等創新型組織。

圍繞核心技術和標準,中關村企業組成了td-scdma、龍芯、閃聯、新材料、scdma、下一代互聯網、文化創意等十多個標準聯盟、技術聯盟和產業聯盟,開始從單個企業的獨立創新走向了外部的聯合創新,並向產業集羣升級。

活躍在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協會組織達到27家,企業會員達到一萬家。中關村的協會組織在發起設立上,實現了以企業爲主體和服務產業發展需求;在職能定位上,開始從交流和培訓等初級職能向產業研究、行業管理和參與政府決策的高級職能轉變;在內部管理上,實現了政社分開、企業自主決策和專業人員管理。協會組織在各自行業中的代表性、權威性和影

響力不斷增強。

通過地方立法,在全國率先試點了不覈定經營範圍、有限合夥制等新型的企業組織形式。在全國率先實行了“一站式”辦公的政府管理模式,建立了企業家參與決策和管理的中關村企業家諮詢委員會。中關村管委會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一個沒有行政許可和管理職能的服務型、促進型政府組織,始終是按照“調研、策劃、協調。督辦、服務”的職能定位來推進中關村園區的建設和發展。

六、關於中關村的文化創新

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中關村二十多年來最深刻的變化之一。中關村已經初步形成了“科學民主、與時俱進”的理念、“勇於創新、不懼風險、志在領先”的精神、“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氛圍,成爲推動自主創新的強大精神動力。

在中關村,涌現出了聯想、方正、用友、神州數碼、同方、曙光、龍芯、漢王、中星微、科興、華旗、百度等一大批以“自主創新、民族品牌、產業報國”爲己任的科技企業和企業家。中關村企業發起成立了“v815”民族品牌聯盟和自主品牌創新發展協會,表達了產業報國的豪情壯志。以柳傳志、王文京、鄧中翰、馮軍、尹衛東、陳衛等爲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關村科技企業家,把“科技報國”的理想、“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與企業發展目標有機結合,依靠科技創造財富。

中關村現已成爲我國(請您支持:)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區域,成爲首都吸收大批歸國留學人員和高素質人才就業的重要區域。五年來,平均每個工作日有2家留學人員企業註冊成立。每年誕生新企業2014家左右,接納應屆大學畢業生1萬人。

七、中關村自主創新當前仍然面臨的問題

(一)存在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對中關村能否實現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的自信心和耐心不夠。

(二)企業作爲自主創新主體的實現程度不夠,包括在財政投入、重大產業化項目確定、科研項目立項、評獎、政府服務等方面。

(三)機制體制方面仍然存在制約自主創新的深層次問題。包括:資本市場不完備,風險投資退出機制沒有全面形成;知識產權創造、使用和保護的有效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信用體系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產權明晰、激勵有效的企業產權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的新型產學研結合模式仍需要進一步探索;等等

八、關於中關村“十一五”時期發展的設想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二次創業”的新階段,國家高新區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從“招商引資”的發展模式轉向以自主創新爲核心的發展道路,率先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中關村是在“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老“四自”原則基礎上起步的,在下一步的發展中,中關村要堅持“兩自三化”,即:“自主創新、自主品牌、市場化、法制

化。國際化”。

按照全國和北京科技大會精神,貫徹國務院和北京市關於做強中關村的一系列重大決策,我們制定了《中關村科技園區“十一五”發展規劃》,確定“十一五”時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企業爲主體、產學研相結合、政府構建優化發展環境爲原則,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園區科教、智力和文化等資源密集的優勢,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文化創新,積極推進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進程,加快發展以自主創新爲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做強中關村,爲創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奠定基礎。

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方針是要努力做到“四個結合、四個突破”,即:把園區發展與國家重大技術戰略實施結合起來,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若干重點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上,以及搶佔技術與產業制高點上取得突破。把園區發展與國家重大制度創新的試點工作結合起來,在先行開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重大制度創新試點上,以及建設新型產學研創新體系上取得突破。把園區發展與首都經濟發展和奧運帶動戰略結合起來,在首都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升級和爲2014年北京奧運會提供高技術產品和高技術服務上取得突破。把園區發展與首都創新型城市建設和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發揮中關村龍頭地位作用,在形成高端、高效、高輻射力上取得突破。

主要的發展目標是:到2014年,企業銷售收入總額達到1萬億元,比2014年翻一番;園區增加值相當於北京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4年的14%提高到20%左右;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例在現有4%的基礎上增加2-3個百分點。力爭在軟件、集成電路、移動通信、計算機與網絡、光電顯示、生物醫藥、環保新能源、文化創意等細分技術領域形成特色產業集羣。大力發展以自主創新爲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爲把首都率先建設成爲創新型城市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