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四抓四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做法成效及經驗啓示

用好黨建法寶壯大集體經濟

“四抓四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做法成效及經驗啓示

——**縣“四抓四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做法成效及經驗啓示

近年來,**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牛鼻子”,積極創新探索“四抓四促”模式,全面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截至目前,全縣“空殼村”佔比從 72.8下降到0,村級集體經濟積累達 1.05 億元,其中集體經濟達 10 萬元以上的村有 138 個。

一、做法成效

(一)抓規劃,促要素優先集中。針對各自爲陣、規劃滯後的問題,發揮黨組織牽頭抓總、協調把關作用,推行縣鄉村“三級聯動、三規統一”,實現優配規劃資源、集中要素保障。一是統一規劃。出臺《關於升級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指導意見》,按照“縣總規、鄉規劃、村計劃”要求,縣級總體規劃融入“抱團發展”元素和“鄉村經營”理念,在涉及產業佈局、城鎮化建設等專項規劃中,預留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空間;鄉鎮(街道)制定完善具體規劃,確定各村(社區)發展目標;村(社區)立足“農工旅融合、產城景互動”,制定詳細計劃和具體措施。目前,共編制縣鄉村“三級規劃”315 個,涉及項目562 個,資金5.6 億元。二是統一審批。成立縣委副書記爲組長,縣委組織部長、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縣長爲副組長,財政、發改、農牧等部門爲成員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287個村的規劃審定、項目申報、資金投放事宜。三是統一督查。按照“上級 考覈、人大監督、下級評議”要求,採取“四不兩直”方式,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季度100督查、半年100調度、年終100考覈,並將考覈結果納入黨組織書記黨建述職評議內容。今年來,累計通報約談基層幹部62 名。

(二)抓資源,促投入優先保證。針對政策項目分散在職能部門、土地資源分散在農民手中等問題,突出縣級主導作用,通過黨政引領、部門聯動、各方參與,整合各類政策、項目、資金、資源,集中向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傾斜。一是組織資源配套。進一步優化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新建村級黨總支114個、自然村寨和村民組黨支部230個、合作社和產業鏈黨支部61個,劃分黨小組894個。落實“領頭雁”工程,選優配強村級黨組織書記287名,選派“第一書記”、駐村幹部和農技人才到集體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村工作。二是政策資源精準。採取“縣級統籌、鄉鎮管理、村級實施”方式,整合農業生產發展專項資金、扶貧資金和“特惠貸”資金4.7 億元,通過村級集體經濟實體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撬動民間資本 20 餘億元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是項目資源打捆。結合各村及貧困戶實際需求,按照“一村一特”要求,整合涉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博愛家園”“四在農家·美麗鄉村”、**集團援建等項目,集中向109個貧困村傾斜。同時,將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村辦公樓建設等項目,直接委託有資質的村(社區)勞務公司承建,爲村集體直接注入經濟來源。

(三)抓路徑,促產業優先配套。針對方向不明、路徑不優、產業單一等問題,堅持“黨帶羣、強帶弱、富帶貧”抱團發展理念,推廣服務創收、資產增收、土地經營、產業帶動、入股分紅“五型”模式,推動資源有效盤活、產業發展壯大、村企互助共贏。一是盤活資源增收。以“七權同確”爲抓手,推廣“三變” 模式,踐行“塘約道路”,讓集體資產進入市場,讓“死資源” 變成“活資產”。對沒有資源稟賦的貧困村,以村集體爲單位, 通過易地置業的形式,出資 4000 萬元幫助 40 個村在縣城購買商鋪,平均每村每年至少增加 3 萬元集體經濟收入。如貓場鎮箐口村推行“黨建引領、村社一體、抱團發展”模式,種植獼猴桃1250 畝、青脆李 2000 畝、櫻桃 400 畝、布朗李 800 畝、楊梅 1000畝,養殖中華蜂 898 箱,實現貧困戶產業全覆蓋,村集體收入達15 萬元以上。二是產業帶動創收。由村級黨組織主導,組建“村社一體”專業合作社271個,在合作社的主導下,以“5 個10萬”(即:10萬畝高山冷涼蔬菜、10萬畝經果林、10萬畝中藥材、10萬頭優質肉牛、10萬畝牧場)產業項目爲抓手,發展種植蔬菜5.95萬畝、經果林 10.14萬畝,飼草6.16萬畝,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4.11萬畝。如鳳山鄉銀川村和店子村以創新黨組織設置爲抓手,積極探索“黨組織+基地+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了“三個100”(即:100 覆蓋貧困戶、100 建立合作社、100 建黨組織)。三是利益聯結促收。制定出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考覈辦法,清晰界定合作社、村集體、羣衆三者利益關係,採取“集體留一點、羣衆分一點、合作社提一點”方式, 對當年集體經濟的經營性收入,按照60用於農戶、20用於村合作社、10用於村級集體經濟積累、5用於激勵村幹部、留存5用於公益事業的比例,年終進行分紅,讓合作社、村集體和羣衆的積極性競相迸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蒸蒸日上。

(四)抓機制,促體系優先創新。針對責任不清楚、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由各級黨組織牽頭,創新完善發展、運營、管理體系,形成齊抓共管、共建共享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機制。一是責任共擔。通過成立縣鄉兩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建立“黨政主體、組織部門主導、農業部門主責、職能部門主扶、鄉鎮主抓”機制。全縣35名副縣級領導聯繫35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示範帶動鄉鎮和部門聯動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二是資源共管。制定出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見》,把集體經濟作爲“書記工程”,全縣資源整合到村。與信用聯社簽訂協議,每年安排貸款資金不少於 5000 萬元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縣財政根據項目類型給予 1 至 5 年全額貼息,建立村級集體經濟平臺287 個,帶動貧困戶 11677 人蔘與發展。三是產銷共引。建立“農校合作”定向直銷機制,協調縣內中國小食堂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穩定採購關係。今年以來,全縣中國小累計採購豬肉、白菜、西藍花、芹菜等生鮮時蔬,金額達2000萬餘元。與**集團引進的27家龍頭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在北京、廣州等省外城市建立農產品銷售平臺31個,帶動貧困人口 55297人,助力“方貨出山”。

二、經驗啓示

(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級聯動是關鍵。**縣堅持“抓黨建就是抓關鍵,抓作風就是抓重點”,以縣級規劃爲藍本,鄉村兩級黨組織負責具體實施,起到了抓關鍵、指方向、強監督等核心引領作用,有效避免多頭指揮、資源浪費、資產流失,深化拓展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實踐證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僅僅依靠村“兩委”幹部的能動作用是不夠的,縣鄉兩級必須從科學指導、政策扶持、服務管理等層面給予大力支持。只有通過縣鄉村三級聯動、齊抓共管,才能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的良性發展。

(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整合資源是基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僅僅依靠原來的老路,顯然是不夠的,只有建立“黨帶羣、強帶弱、富帶貧”機制,將分散的政策資源、項目資源及組織資源有機整合起來,結成利益共同體,推進產業化經營,變農民單打獨鬥爲抱團發展,實現小農村與大市場的“無縫對接”,讓廣大農民羣衆更多分享改革發展的“蛋糕”。實踐證明,在資源相對匱乏的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必須因地制宜,深挖潛力,整合資源,藉助外力,堅持走養殖業、種植業、鄉村旅遊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多元化聯動發展路子,最大限度降低市場風險。

(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優化產業是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要圍繞多產業、多業態融合發展思路,按照“建一個萬畝產業園,連片增收過億元,一個戶辦產業園,人均增收超萬元”目標,積極引導培育建設優勢特色產業園區。要着眼產業轉型升級和市場前瞻需求,根據各村不同的資源稟賦、區位特點、產業優勢,積極探索多類型、多渠道、多元化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新路徑。

(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健全機制是根本。幫助村兩委發展集體經濟,要注重和加強後續管理,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充分調動村幹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形成村級集體經濟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爲促進村級長遠發展蓄足源頭活水,真正把收益用於爲貧困羣衆辦實事、解難事,發揮其作用,讓廣大貧困戶真正享受發展成果。從而提高村級組織的公信力,密切黨羣幹羣關係。實踐證明,發揮基層黨組織主體功能,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尊重農民羣衆意願,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