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試卷考卷

國中數學試卷講評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數學試卷講評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數學優秀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掌握多邊形的內角和的計算方法,並能用內角和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經歷探索多邊形內角和計算公式的過程,體會如何探索研究問題。

3、通過將多邊形"分割"爲三角形的過程體驗,初步認識"轉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1、重點: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2、難點:多邊形內角和的推導。

3、關鍵:。多邊形"分割"爲三角形。

【教具準備】

三角板、卡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問題

1、在一次數學基礎知識搶答賽中,老師出了這麼一個問題,一個五邊形的所有角相加等於多少度?一個學生馬上能回答,你們能嗎?

2、教具演示:將一個五邊形沿對角線剪開,能分割成幾個三角形?

你能說出五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嗎?(點題)意圖:利用搶答問題和教具演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

二、探索研究學會新知

1、回顧舊知,引出問題:

(1)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_________。外角和等於____________

(2)長方形的內角和等於_____,正方形的內角和等於__________。

2、探索四邊形的內角和:

(1)學生思考,同學討論交流。

(2)學生敘述對四邊形內角和的認識(第一二組通過測量相加,第三四組通過畫對角線分成兩個三角形。)回顧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內角和,使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與猜想。以四邊形的內角和作爲探索多邊形的。突破口。

(3)引導學生用"分割法"探索四邊形的內角和:

方法一:連接一條對角線,分成2個三角形:

180°+180°=360°

從簡單的思維方式發散學生的想象力達到"分割"問題,並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學步驟教學內容備註方法二:在四邊形內部任取一點,與頂點連接組成4個三角形。

180°×4-360°=360°

3、探索多邊形內角和的問題,提出階梯式的問題:

你能嘗試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五邊形的內角和嗎?(第一二組)

你能嘗試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六邊形的內角和嗎?(第三,四組)那麼n邊形呢?完成後填表:

n邊形3456.。.n分成三角形的個數1234.。.n—2內角和。.。.

4、及時運用,掌握新知:

(1)一個八邊形的內角和是_____________度

(2)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是720度,這個多邊形是_____邊形

(3)一個正五邊形的每一個內角是________,那麼正六邊形的每個內角是_________

通過學生動手去用分割法求五(六)邊形的內角和,從簡單到複雜,從而歸納出n邊形的內角和。

三、點例透析

運用新知例題:想一想:如果一個四邊形的一組對角互補,那麼另一組對角有什麼關係呢?

四、應用訓練強化理解

4、第83頁練習1和2多邊形內角和定理的應用

五、知識回放

課堂小結提問方式: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1、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多邊形內角和計算是通過轉化爲三角形。

六、作業練習

1、書面作業:

2、課外練習:

國中數學試卷講評優秀教案 篇二

怎樣認識《國中數學課程標準》和配套的“北師大數學教材”呢?如果對《標準》閱讀不祥,理解不深刻,教師在教學中的施展就會被“教材”所束縛,或者就按“教材”內容進行教學、指導,長此下去,學生的素質發展、知識能力是不能實現培養目標的,而且還直接影響會考的效果,也會埋沒一大批人才。因此,我認爲現行教材“北師大數學版本”只是綱樣、線索,要靠我們教師去挖掘、去探索,用新穎、創新的眼光去認識教材、使用教材,有外延和拓展,更要具有“目標”意識,要了解教材與我們培養的對象,要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我們要牢記:教學是“一切爲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近幾年到處都在提倡課堂教學改革,課改是每所學校的頭等大事,也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我校先後派了許多老師外出參觀學習,也帶回很多很好的課改經驗,我受益匪淺。近兩年來,我承擔了九年級數學教學,也擔任了“講學稿”的編寫工作(許多知識內容是教材中沒有的,而是近幾年來會考目標內容,以及系統基礎知識訓練題型)。結合學生認知結構和探索能力,我認爲許許多多新授課的知識內容還是按照孔老先生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的說法去教學較好。例如:概念課的教學,教師要引用有關實例或圖案進行解說,不僅使學生了解概念的含義,更要使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在概念的應用辨析中,充分發揮學生探索、討論、交流纔是必要的。但不是說,無論什麼內容都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討論、自主交流就一定能實現。如果什麼內容都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如不辦學校,就讓學生在家自學就行了,還要辦學校、招聘老師幹什麼呢?當然,我這種說法並不是與課改對立,反對課改,而是更有利於課改。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討論交流學習,很適用於練習課、複習課、知識的應用課,特別是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課題,充分讓學生討論、交流是必要的。也許學生思考及破題方法比我們老師單純的指導好的多。他們通過討論、交流還能發現許多簡捷、特殊的技巧方法,還能從討論、交流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究能力,也能不斷地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交際能力。

我認爲,新授課不僅要將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講清楚、講到位,同時舉例講解是很有必要的,因爲在舉例的分析過程中,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此時,每個教師都非常希望抓住的教學好契機就彰顯出來了。

引導學生參與分析是啓發學生聯想新舊知識、啓動有關定理、公式,不斷篩選中啓用相關定理。另一方面,舉例講評要求學生有正確的書寫和解題格式規範,也是每寫一步的基本依據的訓練要求。這樣做是對全體學生練習的基本要求;若不舉例示範,讓學生自主的探究、討論、交流,只是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確實很強,全體同學都認可,但是他們當中多數在解題格式、規範訓練中的書寫及推理的前後邏輯關係比較混亂(如:9.7班黃卓、黃萍同學的口頭表達能力確實很強,但書寫卻非常差,甚至很多練習題根本不做,單元檢測時往往不能得高分。這就需要不斷地給他們提出要求,不斷地給予糾正。對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多加鼓勵,同時對書寫要求也不能放鬆,使全體同學都達到規範化的訓練要求。

總之,我認爲一堂數學課一般分爲三個步驟:

第一步,新課新知解讀,讓學生明確本堂課學些什麼,實現哪些目標。第二步,舉例評析,師生共同分析解讀,恰當地選擇變式訓練,讓學生小組交流,再議一議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盲點,師生再進一步交流。第三步,課堂自主練習訓練,這裏要根據學生層次情況,分層佈置作業,既要照顧好優生,又要考慮到差生,使各類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穫,更不能損傷中差生的學習興趣。

國中數學優秀教案 篇三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使學生知道當直角三角形的銳角固定時,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都固定這一事實。

(二)能力訓練點

逐步培養學生會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探索、發現,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使學生知道當銳角固定時,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這一事實。

2、難點:學生很難想到對任意銳角,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實,關鍵在於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得出結論。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如圖6-1,長5米的梯子架在高爲3米的牆上,則A、B間距離爲多少米?

2、長5米的梯子以傾斜角∠CAB爲30°靠在牆上,則A、B間的距離爲多少?

3、若長5米的梯子以傾斜角40°架在牆上,則A、B間距離爲多少?

4、若長5米的梯子靠在牆上,使A、B間距爲2米,則傾斜角∠CAB爲多少度?

前兩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回答。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起學生的回憶,並使學生意識到,本章要用到這些知識。但後兩個問題的設計卻使學生感到疑惑,這對九年級年級這些好奇、好勝的學生來說,起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同時使學生對本章所要學習的內容的特點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有些問題單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是不能解決的,解決這類問題,關鍵在於找到一種新方法,求出一條邊或一個未知銳角,只要做到這一點,有關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邊角就可用學過的知識全部求出來。

通過四個例子引出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請每一位同學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別測量並計算30°、45°、60°角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

學生很快便會回答結果:無論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個固定的值。程度較好的學生還會想到,以後在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邊長,就可求出其他未知邊的長。

2、請同學畫一個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並測量、計算40°角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學生又高興地發現,不論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學生可能會想到,當銳角取其他固定值時,其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嗎?

這樣做,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對本節課要研究的知識有了整體感知,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大膽地探索新知。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通過動手實驗,學生會猜想到“無論直角三角形的銳角爲何值,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總是固定不變的”。但是怎樣證明這個命題呢?學生這時的思維很活躍。對於這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能解決它。因此教師此時應讓學生展開討論,獨立完成。

2、學生經過研究,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若不能解決,教師可適當引導:

若一組直角三角形有一個銳角相等,可以把其

頂點A1,A2,A3重合在一起,記作A,並使直角邊AC1,AC2,AC3……落在同一條直線上,則斜邊AB1,AB2,AB3……落在另一條直線上。這樣同學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引導學生獨立證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是一個固定值。

通過引導,使學生自己獨立掌握了重點,達到知識教學目標,同時培養學生能力,進行了德育滲透。

而前面導課中動手實驗的設計,實際上爲突破難點而設計。這一設計同時起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

練習題爲 作了孕伏同時使學生知道任意銳角的對邊與斜邊的比值都能求出來。

(四)總結與擴展

1、引導學生作知識總結:本節課在複習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基礎上,通過動手實驗、證明,我們發現,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銳角固定,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師可適當補充:本節課經過同學們自己動手實驗,大膽猜測和積極思考,我們發現了一個新的結論,相信大家的邏輯思維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發揚這種創新精神,變被動學知識爲主動發現問題,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

2、擴展:當銳角爲30°時,它的對邊與斜邊比值我們知道。今天我們又發現,銳角任意時,它的對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這個比值,已知一邊求其他未知邊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看來這個比值很重要,下節課我們就着重研究這個“比值”,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提前預習一下。通過這種擴展,不僅對正、餘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時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四、佈置作業

本節課內容較少,而且是爲正、餘弦概念打基礎的,因此課後應要求學生預習正餘弦概念。

五、板書設計

國中數學優秀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的知識內容主要是以前一單元中的求根公式爲基礎的。教材通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以及以數x1、x2爲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後通過4個例題介紹了利用根與係數的關係簡化一些計算的知識。

學情分析:

1、學生已學習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九年級學生,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多是直觀、形象的,他們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體形象的特徵。

3、在教學初始,出示一些學生所熟悉和感興趣的東西,結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們在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結合的基礎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式,能運用根與係數的關係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個根求出另一個根與未知數,會求一元二次方程兩個根的倒數和與平方數,兩根之差。

2、能力目標:通過韋達定理的教學過程,使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3、情感目標:通過情境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積極學習數學的態度。體驗數學活動中充滿着探索與創造,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

2、難點:讓學生從具體方程的根發現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並用語言表述,以及由一個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與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種關係,比較抽象,學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難度,是教學的難點。

板書設計:

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如果ax+bx+c=0(a≠0)的兩根是x1,x2,那麼x1+x2=,x1x2=。

問題6.在方程ax+bx+c=0(a≠0)中,a、b、c的作用嗎?①二次項係數a是否爲零,決定着方程是否爲二次方程;②當a≠0時,b=0,a、c異號,方程兩根互爲相反數;③當a≠0時,△=b-4ac可判定根的情況;④當a≠0,b-4ac≥0時,x1+x2=,x1x2=。⑤當a≠0,c=0時,方程必有一根爲0。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本節課充分讓學生分析、觀察、提高了學生的歸納能力及推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反思:

1、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的推導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礎上進行。它深化了兩根的和與積同系數之間的關係,是我們今後繼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況的主要工具,必須熟記,爲進一步使用打下基礎。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的探索與推導,向學生展示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提倡積極思維,勇於探索的精神,藉此鍛鍊學生分析、觀察、歸納的能力及推理論證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的關係,在會考中多以填空,選擇,解答題的形式出現,考查的頻率較高,也常與幾何、二次函數等問題結合考查,是考試的熱點,它是方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4、使學生體會解題方法的多樣性,開闊解題思路,優化解題方法,增強擇優能力。力求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進行學習,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教師應注意引導。

國中數學優秀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節課是會考考綱中規定的必考內容,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本站…,學好梯形會有舉一反三、以一當十的作用。

(二)課時安排:

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一課時,第二課時是梯形的判定及應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和五種基本輔助線。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使學生在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說理意識;

⑵在解決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們體會數學活動充滿着思考與創造的樂趣,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愉悅;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分成三個層次:

1、掌握梯形的定義,認識梯形的其他相關概念;

2、熟練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

3、通過實際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輔助線作法。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靈活添加輔助線,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決梯形問題往往要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來處理,經常需要添加輔助線,對於剛剛接觸梯形的學生難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往往會有題目一講就明白但自己不會分析解答的情況發生。

爲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爲:努力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五個突破——以學生主體觀念突破教師中心、以學生主體活動突破課堂中心、以學生主體參與突破講解中心、以學生主體經驗突破書本中心、以學生主體能力發展突破考試中心。在這樣的理念下,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

二、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採用“引、動、導、探”教學法,實施“二、四、六”教學模式,即兩個探究層次、四個教學環節、六步教學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在方法上應該是“行”爲先,“知”爲後。

三、學習方法: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間觀念”《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爲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採用“做、思、問、辯、議”的五步學習法、正如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

四、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小黑板,常用畫圖、剪紙工具,矩形紙片,平行四邊形紙片,信紙

五、教學程序:

共有六步

(一)情境引發

(二)活動探索、研究發現

(三)深化建構

(四)遷移運用

(五)系統概括

(六)佈置作業,拓展思維

這六步教學程序在教案中都詳細介紹了,我只把教學的主線和總的設計意圖說一說。

在前三個環節我都是以剪紙爲主線: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邊形紙片剪梯形,然後是利用矩形紙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發現等腰梯形的性質,這樣一環扣一環的完成教學目標,並解決本節課的兩個重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如《新課標》中所說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們在操作中發現,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昇華,藉助於優美的課件使課堂真正成爲學生的舞臺,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句話“教是爲了不教”

在第四個環節遷移運用裏本着“學以致用”的原則,在這裏我設計了“練一練,議一議,試一試,想一想”四個環節。

由學生獨立完成,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解答過程,集體評價、完善,規範學生的解題過程、並着重解決梯形的輔助線問題,由學生歸納、補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間位置逐一列出。

設計意圖: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很多,在這裏我沒有單純的就輔助線來研究輔助線而是把知識點蘊含在習題中,再歸納總結。華應龍老師說:的課堂,本質上是一種“有助於啓動和啓發思維的酵母”。我就想通過這樣做使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本節課的難點上,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一題解決一類問題、順利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在第五個環節系統概括裏我沒有采用傳統的學生或老師小結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課題的方式出現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個作爲探究課題:

1、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區別和聯繫;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決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組爲單位共同完成,將探究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現。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這三個題目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無論學生選擇哪一個,在瀏覽、思考、準備、生成的過程中即達到了概括的目的又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在第六個環節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上,我改變了傳統的以鞏固知識爲目的的單一的作業形式,留的兩項作業都是考察學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業:在平行四邊形(矩形)紙片上畫一條裁剪直線,將該紙片裁剪成兩部分,並把這兩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圖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圖形互不重疊且不留空隙)

2、發揮想象,以梯形爲基礎圖案設計通鋼三中第__屆運動會的會徽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即是學生樂於接受的又突出體現實踐性、探究性、發展性,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昇華,在設計會徽時還可以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同時爲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六、有四點說明:

1、板書設計分爲三個部分:(左)梯形定義和性質;(中)梯形五種輔助線的作法及圖形;(右)大屏幕。這堂課的板書力求做到形象直觀,適當運用彩粉筆,突出重難點,便於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2、時間的大體安排:情境引發大約3分鐘,活動探索、研究發現,大約15分鐘,深化建構約8分鐘,遷移運用大約13分鐘,系統概括及佈置作業6分鐘。

3、教學反思需要課後填寫4、整個設計要突出體現的特色: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實踐驗證,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生能說的我不說,學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爲需要教”。

七、教學預測:

本節課內容較多尤其是輔助線的幾種作法在一課時內完成,有部分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可能會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於《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作出的教學設計,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國中數學試卷講評優秀教案 篇六

一、《相交線》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教學要求瞭解對頂角與鄰補角的概念,能從圖中辨認對頂角與鄰補角;知道“對頂角相等”;瞭解“對頂角相等”的說理過程。重點是對頂角的概念,“對頂角相等”的性質,難點是“對頂角相等”的探究過程。爲完成教學任務,不遺漏一個知識細節,我按課程標準要求,挖掘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力求完美解決每個問題。在第一個教學辦上這節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點點擊破每個知識點,在下課鈴聲響起時,正好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到了第二個教學班授同一節內容時,由於在第一個教學班教師從上課給學生一個一個知識點的引導講解,不停地提問、解答,感覺很累,便換一種方式,讓學生先自學本節內容,然後教師讓學生談自學的收穫,同學們互相補充、交流探討,教師只是強調了重點、點撥難點,在下課也順利完成了本節課的任務,學生學習的效果很好,只是教師講的少、輕鬆多了。

課後反思:同一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帶來的是不同的情感體驗。第一節課我爲追求完美的教學效果,以教師引導講解爲主,學生跟着教師解決一個問題,緊接着又一個新問題的提出,一堂課下來,教師從頭說到尾,學生接受命令式的跟着聽到尾,雖然也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教師感覺很累,學生也有點被迫無奈。第二節課,因教師累想休息而換一種方式,讓學生自學、談收穫、體會,教師只點撥難點,同樣完成教學任務,不同的學生還講出了不同的收穫,更重要的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了獲取知識的過程。對比這兩節課,才發現自主學習不是教師引導學生圈套式的學,而是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設計並通過不斷反思和修正來發現,而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概念,培養科學探究的方法、態度和習慣等等。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本節課,我的教學設想基本轉化成課堂教學行爲。

1、在提出問題的時候,學生的思考時間較少,只有程度較好的學生思考出來,大部分學生都還在思考中。

2、欠缺對“學困生”的關注,我也沒能用更好的語言激發他們。

3、沒能讓每位學生都有足夠的時間發表自己的觀點。

4、沒能進行很好的知識延伸和拓展。

5、合作探究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大多數學生還是沒能研究出結果。

我想:在以後實際工作中,要時刻牢記這句話,多學習別人的長處,克服不足之處,使自己的水平再邁上一個臺階。

國中數學試卷講評優秀教案 篇七

新課程改革已經伴隨我們師生一段時間了,課改後的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怎樣滿足學生的需要,是擺在所有數學老師面前的一個難題,記得我們國小畢業時,必須通過考試擇優後,才能進入中學。而今天改變了很多,國小畢業不論成績的高低可以直接升入中學,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之間成績的差異,由於起點不同,這給中學老師到來很大的問題。如何開展數學教學?值得我們思考。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努力探求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程改革下的學生。

一、一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國中學生性格特點鮮明,說他們成熟,有些時候不成熟;說他們不成熟,有些時候成熟。他們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他們思維能力高速發展,對待問題時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但想法又不一定成熟;原因是因爲缺乏處理問題的經驗,基礎知識掌握得還不夠紮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追求知識的傳授與灌輸,不要只注重於學生學習的結果,而應該是注重學生得學習過程,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創造適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學習環境,要讓學生通過自願交流、主動合作、自主探究來發現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使他們的思維得到迅速發展,經驗得到積累。

二、培養並發展學生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在數學教學中不能單純地強化學生記憶數學知識,而應注重培養的能力。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控制者、主宰者,是學生創新的終結者,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機器,課堂上以講授知識爲主,很少讓學生髮言,練習和測試時只看重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如何,根本不會考慮到學生能力的發展。學生對學到的知識也只是依樣畫葫蘆,不求甚解,只要能會做題即可,很少能弄明白原因,更別說靈活地運用知識。這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真正地掌握知識,沒有把知識變成自己的,也就達不到學習的目的,沒有形成一定的能力。所以,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培養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

“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要比得到答案更重要。”愛因斯坦的話再次說明,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爲,認識到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質疑,並以真誠的態度做以解答,在質疑----討論----解答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展與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新的課改理念下,教師必需更新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人,讓他們成爲課堂上的思想者,知識的構建者和收穫者。通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能力。

三、要明確數學的教學目的

數學對我國現代化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學生只有意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之中,將數學知識以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才能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新的數學教學理念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更新教學理念,運用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進行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當面對基礎差距較大,參差不齊的學生時,怎樣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教學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那種一刀切式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是不符合現代教育需求的,而教學中採取注入式教學和“題海”式戰術,更是不符合學生思維發展實際的強迫教學,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只有明確數學教育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數學家,只要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知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從而能夠積極主動探尋數學知識,最終得到不同的發展。

因此,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數學教學不再是教師的個人舞臺,而是師生雙邊實現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舞臺。在數學的課堂上,我會將學生按照他們的學習基礎、性格、表現能力、社交能力、思維能力等綜合考慮,分成小組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交流、合作、探究來獲取數學知識,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教學觀念的昇華,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發展,作爲數學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在更新中求發展,在更新中提高教學質量。

國中數學試卷講評優秀教案 篇八

國中數學新課程已實施了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課程的軌道。教師們更新理念,積極探索、勇於實驗,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如學生主動地開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一線教師作爲課程的建設者、教學的研究者在課堂教學探究活動中面對學生的變化、課程變化、教學形式的變化,考試變化中有着太多的疑問、太多的困惑。這幾年來我一直從事國中數學教學工作,現將我在新課程改革實驗中的一些嘗試、實踐和與其他教師交流過程中的一些體會,產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教學中的可喜變化

1.學生更喜歡數學了

新課程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比傳統教材關注學生的興趣與經驗,更關注學生的現實世界,將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自我需求”,密切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相聯繫,引導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課堂呈現勃勃生機,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師生之間平等交流、共同學習的民主關係逐步形成,學生更喜歡數學了。

2.教師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每位教師來說,既是一種嚴峻的挑戰,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機遇,教師是新課程的開發者,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重新認識、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師們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體素質,重研討、重實踐、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圍蔚然成風,新課改有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

1.課堂變“集市”,教學過於追求“情境化”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啓動環節,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此創設教學環境,不僅可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更能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生動形象的數學問題與認知結構中的經驗發生聯繫。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過於追求情境化,“上游樂場分組玩”、“上街買東西”,單純用“生活化”、“活動情趣化”沖淡了“數學味”,忽略了數學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設置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但教師不能簡單化機械理解新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境由心造”——富於時代氣息的情境的設置只有在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的前提下,學生才能學會從數學角度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真正由情感體驗激發有效的數學認知活動。

2.教師由“獨奏者”過渡到“伴奏者”角色錯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

有些教師常講“我們要蹲下來與學生對話”,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來嗎?部分教師常重教案的精心設計,注重從如何教的層面考慮,照“案”宣科時,更關注的是教學進度和當堂的教學效果,忽略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做數學”的過程,置學習過程中的“想不到”於不顧,只是形式上的牽着學生去合作、探究,不願放手讓學生去體驗問題、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師實質上還是“解題的指導者”,走出了新課程倡導的學生是探索知識的“主動建構者”的意境。

3.分組合作學習、討論“熱鬧”充當新課改“標籤”

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樂於與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教學中評價一個學生的重要指標,但評價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關注學生是否真的有效參與、獨立思考,真正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部分教師刻意追求上課氣氛熱鬧,笑聲越多越好,小組討論流於形式,討論問題數學思維層次低,指向不明,爲討論而討論,以問代講,“雙向交流”太多太濫,教學出現盲目性、隨意性,教學過程匆忙零亂,缺乏整體性。課堂教學貫穿新課程理念必須重視“三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學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視教學目標多元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4.電腦代替“人腦”,鼠標代替粉筆

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爲現代化教學手段能處理好靜與動、局部與整體、快與慢的關係,適時選取有探索意義的課件和內容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興趣,擴大知識的信息量,啓迪思維,提高效率。有的教師整天忙於製作的課件只是課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數學課應用多媒體手段,視聽圖畫晃動頻繁,學生眼花繚亂,僅僅讓五彩繽紛的圖畫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課件只是一種點綴,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和理性思考。教師應把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黑板)結合起來,優勢互補方能使教學手段整體優化。

5.“課堂教學反思”≠“反思型教師”

常有教師專心課堂教學後記,把教師本人的教學實施過程與教學設計比較,描述課堂中出現的異常與教學目標的狀況差異以及今後需改善之處的一些經驗與教訓,把課後體會混同於教學反思,其實這只是教學反思的一個方面,有專家提出“反思就是行爲主體對自身、對實踐活動過程及相關的主體認識的再認識”。可喜的是不少教師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中。尚需明確的是:真正反思,不僅要對我們採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學行爲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對支配這些行爲的潛在的教學觀念進行重新認識。本次課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啓蒙運動”,教師不再是“習題的講解者”,作爲課程的建設者的教師案桌上除了數學習題集,還應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論。

6.評價的多樣化與呈現形式與會考指向“短路”

新課標指出:“評價的方式應多樣化,可將考試、課題活動、撰寫論文、小組活動、自我評價及日常觀察等多種方法結合”。數學學習評價多樣化,評價形式要求通過評分+評語形式呈現,而現實的升學壓力和功利性,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基本素養的培養,“考什麼,教什麼”,“怎麼考,怎麼教”,“不考,不教”成爲課堂主旋律,更關注會考命題走向、題型分值,而對全新的會考命題新框架、新思路、新亮點,部分教師只能“摸着石頭過河”,缺泛細緻深入的專業化研究。

隨着20__年新課程標準的頒佈,一輪新的課改又要開始了。我知道,課改的精神、理念要轉化爲實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精研、精思,方能曉其義,識其神。深入開展對新課程的研討交流,讓課堂教學與研究“共生互補”的同時,不僅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爲,而且要從主體認識上找根源,樹立“問題意識”,積極實踐,找差距,找問題,找不足,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素質,真正走進國中數學新課程,爲實現新課程的理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