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搭石》語文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搭石》語文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搭石教學反思 篇一

記得《搭石》這篇課文的文質兼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特想好好地給孩子們上上這一課。爲了上好《搭石》,我從網上下載了幾個課件,然後把這些課件綜合了一下,又看了一下名師的課堂實錄。

我首先讓學生按照我的預習設計預習好了課文,然後學生就用了一節課的準備。我從課文的承上啓下句入手,問學生:“搭石給人的印象怎樣?”學生說:“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美麗的風景。”

我緊接着問:“從哪兒可以看出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美麗的風景呢?”學生們再從課文中找。有的學生先說走搭石的部分,我肯定了學生的回答,提醒學生儘量按順序找,這樣不會把美麗的片段遺漏掉。學生很快反應過來,找到文中整搭石的片段。我出示學生找的部分,讓學生找找本部分的關鍵詞語。“那一行人走搭石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學生很快找到了。“那怎樣的動作纔是協調有序的呢?”“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哪個小組的學生用你的聲音來展示一下人們走搭石的美景?”剛開始學生讀得有些慢,我提醒學生:“千萬別掉到小溪裏去了。”第二小組的學生展示的就更緊湊,只聽前面的一個學生一讀完“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一個學生趕緊接上“後面的緊跟上去”。經過這樣一番展示,學生彷彿看到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我覺得教學能夠讓學生通過文本,讀出文本蘊藏的'深意,這也就達到了語文教學的境界。

後面的部分,學生也在剛纔愉快的氛圍中逐漸體會到了。《搭石》是讓學生愛上閱讀語文的好文章,希望編導們多讓學生學習這樣的美文,愛上語文指日可待。我說的不知對不對呢?

搭石教學反思 篇二

在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理解有時會超出老師的設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與學的機會。教師應善於發現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從中汲取營養,在教學中啓發學生的思維。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一行石頭,讓人走,讓人踩,他們連接着家鄉的小路,連接着村民的完美情懷。”如何理解這個句子?說真的,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刻。我認爲這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太難了。因爲文章的語言表面容易理解,但內涵卻模糊不清。作爲一名教師,有時會突然轉身,何況是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呢?我讓全班同學分組討論。最後,一些學生回答說:“這個句子安排在課文的最後。作者想指出中心嗎?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讚揚村民。那就是讚美村民。另一個學生後來回答說:“這句話的表面是寫一塊石頭在小溪裏靜靜,被別人踩着,卻無怨無悔,無話可說。”事實上,這是對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本站§ 獻的村民精神的一種描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用大腦去尋找信息,這是探究精神的體現;討論問題,解決問題,是合作精神的體現。引導學生聽別人的演講,鼓勵學生與不同的觀點進行辯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發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過使用新課程的新概念,我感覺新概念已經逐漸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這是值得的

我很高興。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教材的開放性是指教材應與生活實踐、課堂內外、學習和使用相結合。作爲一名教師,要想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束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做教材的奴隸,而應做教材的主人。

“爲了每個孩子的發展”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作爲一名教師,教學並不是對教學計劃負責,而是時時處處爲每一個學生負責,而學習的權利也真正迴歸到每一個孩子身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真正讓每一個孩子得到發展。

王鬆洲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有一個障礙。跨越這個障礙是語文教學。不跨越這個障礙就不是語文教學。這個勢壘是什麼?它是話語的形式。因此,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充分閱讀,在閱讀中體驗和理解,在閱讀中積累和內化,在閱讀中欣賞和昇華,基於學生的自我閱讀和自我理解。以“美”爲主線,貫穿整個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一種個性化行爲,學生應在積極、專注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情感影響,享受審美愉悅。”根據這個想法,我把抽象的人物還原成生動的畫面。在開始上課的時候,我很自然地把同學們帶到了劉章爺爺住的小山村,通過展示圖片和介紹感受的方式,走近了縈繞在作者心頭的那塊石頭。然後這句話“在秋天,當天氣變冷的時候,人們在他們的家鄉會根據水的深度從河的兩邊找到一些平坦和方形的石頭。”根據大約兩英尺的間隔,一排石頭將被水平地放置在小溪中,這樣人們可以跨過它。這是鋪石”。自然,石頭的鋪設會從教科書中浮現出來。我的句子“如果沒有鋪路石,村裏的人怎麼過河?”孩子們問:“人們只是脫掉你的鞋子和褲子。”隨着理解的加深,學生自然會理解石頭的重要性。孩子們對圈的理解很輕鬆,對圈有很多美好的感受,他們會被文字的優美所吸引。所有這些都是自然地進行,就像春風潛入夜晚。

搭石教學反思 篇三

《搭石》一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體現了鄉親們淳樸的愛。

本節課以“走搭石”爲切入點,是因爲“走搭石”中含着“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引導學生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感受鄉親們的美好情感,並從中受到感染、薰陶。教學中,我讓在初讀課文後,先了解什麼是“搭石”,再以課文中的關鍵短語“家鄉的一道風景”爲線索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體悟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樂美,畫面美,這的確是家鄉的一道風景。兩個人面對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謙讓美,也是家鄉的一道風景。“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體現的敬老美同樣是家鄉的一道風景。最後以反覆誦讀最後一節“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着故鄉的小路,也聯結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結束教學。一節課下來,教學過程較流暢,重點也比較突出,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目標。特別是在三個走搭石的畫面的教學中,學生都能較好地抓住重點的字詞去體會感受鄉親們的美好情感,理解了搭石是家鄉的一道風景,也是劉章爺爺心中的一道風景。

在教學過程中我對一些重點詞語的教學還是動了一翻腦筋的,也運用了多樣的方法,有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想象畫面理解,聯繫生活體驗理解,也有教學生通過查字典理解等。比如在初讀課文後認讀生字詞時,不但要求學生讀準,部分詞語還隨機地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詞義,比如認讀“俗語”一詞,讓學生說說文中出現了哪句俗語?讓學生明白什麼是俗語後再拓展:你還知道哪些俗語?在教學“協調有序”一詞,學生對“協調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麼默契,那麼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協調有序”。在“清波漾漾、人影綽綽”這兩個詞語,是讓學生通過想象畫面來理解,結果學生描述的那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畫面並沒有我預想的那麼美。課後反思一下,生活實際中學生根本就沒看到過這樣的美景,也難怪想象不出,如果當時能有圖片的補充展示,學生一定會理解得更深。當然在教學中還有一些細節的處理也是欠缺的,今後在研讀教材方面還是要多花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