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新版多篇】

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新版多篇】

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 篇一

情境一:

遊戲區裏,孩子們都在高興地玩着幼兒園新添置的積木,他們大聲地向別人炫耀着自己的作品,浩浩在一旁呆呆地坐着,手指放在嘴裏,眼睛羨慕地盯着別人的插塑作品,看得出來他也想玩,我走過去問他:“浩浩,來給你積木,你也來一起玩吧!”“我不會。”“會的,浩浩可聰明瞭,一定可以插得很好看。”“老師,我很笨的,不聰明,奶奶說的,我不會。”

情境二:

上完一節計算課後,我們班的小朋友都非常的高興,他們還沉浸在剛纔活躍的氣氛中。我想獎勵一下剛纔聽課認真的小朋友。自從學習新綱要精神,特別是在聽完一個年輕老師的課後,對我的觸動很大,我開始覺得培養小朋友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於是,我說:“剛纔認爲自己認真聽講,認爲自己能夠得到小紅花的小朋友請舉手。”我們班幾乎所有的小朋友都舉起了手,但是,浩浩趴在那裏很茫然的樣子,而且沒有舉手,臉上的表情也很沮喪。我問:“浩浩,你怎麼不舉手呢?”他說:“我奶奶說我是一個笨小孩,所以我沒有認真聽講,什麼都學不會。”

看着他那沮喪的樣子,回想他平時沉默自卑的表現,我的心裏一陣陣辛酸,我知道孩子的心受傷了。我說:“浩浩,你奶奶說錯了,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昨天你折的小房子棒極了。”他聽了之後,眼裏發出了亮光。

案例分析與反思:

(1)幼兒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對事物獨特的理解,而且,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謹慎自己的言行,以防自己的不良習慣暗示給孩子。(2)要對幼兒進行表揚,多用一些積極的詞語,能夠激發孩子的內在潛力。如:我相信你、你很棒、我爲你驕傲、你一定能夠做到……

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精選 篇二

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讓孩子愛上吃飯

背景:

嘉嘉小朋友是一個很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平時很樂於幫助別人,爸爸媽媽都是高知識分子,對嘉嘉的教育非常的重視,要求也很高。但是大人的願望在孩子身上沒有很好的實現。從小嘉嘉媽媽由於工作很忙都是阿姨帶的,阿姨對孩子很細心,但是在自理方面,阿姨卻幫的很多,比如吃飯,爲了讓嘉嘉能吃好,阿姨都是根據她爸爸提供的菜譜來烹製的,然後吃飯一直由阿姨喂,但是等到上幼兒園了,我們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也很快轉變觀念,覺得是應該配合老師加強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特別是吃飯,讓阿姨放下手來讓孩子自己吃。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孩子的吃飯問題卻時時沒很好的解決,在家每次都是在爸爸媽媽的催促下吃完的,大人一走開就不吃,有時乾脆就坐着不動,大人愛批評就批評,催促的太多就沒反應了。因此我覺得對於這個孩子來說,如何讓她主動、快樂的吃飯,將是我們需要反思和做出解決對策的。

描述一:

下午接送時間,嘉嘉阿姨一踏到教室看到我就問:“老師,嘉嘉今天在幼兒園飯、菜吃光了嗎?”因爲嘉嘉爸爸是醫生,非常注重孩子的健康,也就很關心孩子在幼兒園吃飯的情況。每天家長回家都會問阿姨,因此阿姨每天過來接孩子的時候都會問我們嘉嘉今天吃飯的情況。

“哦,今天嘉嘉吃的有點慢,飯、菜還剩一點沒吃光”。我如實的回答孩子的吃飯問題。

“嗨,這孩子就這樣,在家都是我喂的,我喂她才吃一下,不喂就一口也不吃”。阿姨無奈的回答。

“最好還是鼓勵讓孩子自己吃,這樣她在幼兒園纔會主動吃”。我用誠懇的口氣跟阿姨說。

“那好吧,今天回家試試看”。阿姨點點頭然後把嘉嘉接回家了。

描述二:

第二天,嘉嘉阿姨過來接孩子的時候,我主動的跟阿姨詢問:“阿姨,嘉嘉昨天在家吃飯怎麼樣?”我關心的詢問。

“昨天我讓嘉嘉自己吃,剛開始不吃,後來他爸爸過來了,爸爸生氣了才吃”。

“是不是他們家吃飯太早了,嘉嘉肚子不餓?”

“不知道,一回家我們怕孩子肚子餓,給她吃了一點點心,晚上吃飯胃口不是很好,吃飯的時候是家裏最苦惱的時候。”阿姨回答說。

“那你今天試試看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先給她吃點水果,不要吃那種難消化的點心”我建議的說。

描述三:

嘉嘉家長由於工作的原因,平時基本很少到幼兒園接孩子,因此我們跟家長直接的交流很少,於是我覺得有必要跟嘉嘉家長更深入的來探討孩子的吃飯問題,讓孩子愛上吃飯。利用空餘時間,我打了一通嘉嘉媽媽的電話。通過了解我發現家長很重視孩子吃飯的量,爲了讓孩子營養均衡,他們要求孩子把家長提供的食物都要吃光。

“現在孩子吃飯真頭疼”,嘉嘉媽媽有點無奈的說。

“現在最主要讓孩子能夠喜歡吃飯,自己主動的吃飯,剛開始我們要求不要太高,量先少一點,不夠再添,營造良好的就餐氣氛,我們一起多配合,孩子的吃飯應該不成問題”。我鼓勵的說。

案例分析:

孩子不吃飯在當下成了許多家長最爲頭疼的問題,不少家長爲此憂心忡忡,爲了孩子吃飯真是費盡了心思,用盡了各種方法。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發育正常,身體健康,家長所認爲的“不好好吃飯”可能就需要打個問號。我認爲現在孩子吃飯問題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有些家長觀念沒轉變,不少家長特別是老人喜歡把孩子養的胖胖的這樣才覺得健康,孩子長的瘦,就是不好好吃飯造成的。一般情況下,每個孩子的飯量都有差別,有的孩子天生吃的比較多,有的孩子則天生吃得比較少。只要身體健康就可以,一味的追求孩子胖一點,反而對孩子的健康不利。當然,如果孩子吃的特別少,長的特別瘦,那就應該帶孩子去看看醫生,在確診孩子沒有腸胃問題的基礎上,再去看父母養育方面的問題。

二、家長的不停關注造成的。瑞可斯醫師認爲:當我們知道幼兒不吃飯的心理原因是無理要求父母“不停關注”,那麼,當父母避開幼兒這種不當的要求,主動忽略幼兒吃飯時鬧彆扭的行爲,幼兒就能改變不肯吃飯的壞習慣。嘉嘉在家吃飯是三個大人圍着一個孩子吃的,不停的催促孩子,建議孩子吃這個、吃那個,反而引起孩子的反感。

三、孩子吃飯沒規律、隨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父母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讓孩子嚐到飢餓感,常常是孩子想吃就吃,因此一放學,不到就餐時間就給孩子吃一些點心和零食,到了就餐的時間孩子就會覺得不餓,食慾不好,然後不好好吃飯。

四、就餐氣氛過於嚴肅,影響了孩子的食慾。每個孩子內心都追求自由,如果父母吃飯前或用餐時批評孩子或者孩子吃飽以後,總以爲孩子沒有吃飽而強迫他繼續吃,結果長期這樣就會造成孩子厭食。

反思:

一、就餐時轉變方式家長變“管”爲“不管”。

吃與不吃,餓或不餓,這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吃多吃少孩子自己會控制。要是孩子已經飽了,家長強硬讓孩子吃完規定的食物,就會促動孩子的不良情緒。美國著名兒科醫生、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先生對這一問題闡述得非常清楚,他說“爲什麼有那麼多孩子吃不下東西?主要原因是喜歡催逼孩子吃飯的家長也不少——這句話把事情解釋的很清楚孩子不喜歡吃飯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長太在意孩子的吃飯,家長長期的催促還會導致孩子的厭食,孩子的正常食慾被當下物質和時間都比較充裕的大人好心的破壞了。因此,當孩子飽了以後,孩子有權利拒絕。案例中我們發現嘉嘉的家長對孩子的吃飯太關注了,干涉過多,對於有獨立意識且比較叛逆的孩子就會很容易發生牴觸,吃什麼要是吃得不高興,下次吃就會討厭……。導致對吃飯有消極心理。

二、營造良好就餐氣氛,增強孩子的食慾。

孩子喜歡在輕鬆、和諧的環境中吃飯,因此在飯桌上家長應儘量營造良好的就餐氣氛,少一些責罵和不滿,可以討論孩子喜歡的話題,慢慢的孩子就會覺得吃飯時間是一家人快樂的時間,他們就會喜歡坐在餐桌上和大人一起吃飯。

三、合理調整孩子的飲食時間和飲食結構

檢查孩子是否飲食次數偏多,正餐和點心之間時間間隔過短或零食、甜食過多等等,然後根據孩子的特點調整飲食時間和飲食結構。如果孩子吃零食太多,可以減少甚至取消零食,讓孩子的胃有排空的時間。此外,父母要爲孩子提供色香味俱全、又富於變化的飲食,刺激孩子的食慾,通過這些就可以改善孩子的就餐行爲。案例中,嘉嘉的家長擔心孩子肚子餓,沒到餐點時間就給孩子吃東西,正餐和點心之間時間間隔過短,孩子正餐時間就不好好吃飯。於是我建議如果孩子正餐吃的不好,家長可以根據情況減少點心的量,或者可以不用吃。

四、孩子自己吃飯,不要喂。

孩子從一歲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飯,因此對於上幼兒園的家長來說完全沒有必要這麼辛苦喂孩子吃飯。經常餵飯會影響孩子食慾,而且影響兒童手部技能和肢體技能的發育。如果之前已經喂慣了,那麼家長的方式要立即改變,告訴孩子長大了要自己吃飯,如果剛開始孩子不習慣不肯吃,就餓幾頓,肯定餓不着,只有從根源抓起,纔會真正讓孩子自己主動的吃飯。

五、不要讓飯桌成爲談判桌。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吃飯,多吃一點,總喜歡用一些物質的條件和孩子談判,比如要是你好好吃飯,媽媽就給你買玩具或出去玩,孩子很聰明,下次他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會不斷的和家長談條件,用無理的要求和吃飯交換,吃飯成了談判的對象或者任務,造成對孩子的消極影響。在案例中,家長喜歡用孩子好好吃飯來換取孩子喜愛的玩具的方式,來促進孩子能更好的吃飯。可能剛開始能讓孩子吃的快一點,但是這種方法會讓孩子變得功利,把吃飯變成了任務。

六、用語言暗示,幫助孩子養成不挑食、偏食的好習慣。

有些孩子不愛吃菜或某種東西,家長千萬不要說出來,更不能當面教訓孩子,也不要急於找替代品。就裝作不知道,該讓他吃什麼,就把什麼東西拿出來,家長可以當着孩子的面津津有味的吃着這樣東西,然後用非常“誘惑”的口氣跟孩子說,引起孩子的食慾:“今天的菜好吃極了!” 有些食物你可以引導,比如胡蘿蔔,你可以先吃一口,認真的品一下然後說出自已的感受,接着讓寶寶也試一口。一起品嚐食物的美味比硬喂寶寶吃效果要好得多。

七、以身作則,潛移默化

寶寶非常渴望自已長大,這種渴望的表現之一就是學大人的樣子,大人經常做什麼他也會去嘗試。所以想讓寶寶有一個飲食的好習慣,那麼大人首先也得有一個正確的飲食習慣。

吃是人的一種天性,“讓孩子吃飯就是香”其實並不難,經過兩個星期的調整。嘉嘉小朋友在家能夠獨立吃了,吃飯不在成爲她們家頭疼的問題,從嘉嘉父母輕鬆的笑容中我知道他們已經找對了方法。

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 篇三

中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一踏進教室就有幼兒向我告狀,說東西不見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幫幼兒整理書包的時候,無意中發現貝貝的書包裏有許多東西。仔細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丟失的東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裏,貝貝是個乖巧、懂事又內向的孩子。這件事發生在貝貝的身上,我覺得很驚訝。拿別人的東西屬於一種偏差行爲,如果不經教育,很可能影響到幼兒日後的發展。該如何處理這件事呢?

爲了更客觀地分析貝貝的行爲,我首先對她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跟蹤觀察。觀察發現,貝貝“拿”的東西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小朋友帶到幼兒園的玩具;另一類是幼兒園裏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這些東西有一個共同特點——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這些東西都可以捏在手心裏或放在口袋裏。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較特別的,貝貝沒有玩夠或者沒有機會玩的。貝貝拿東西的時間通常是在自由活動以及活動與活動轉換 的時候,因爲這些時候幼兒都分散在教室、臥室、餐廳、盥洗室等各個地方,教師的注意力相對也比較分散。

我和全班幼兒一起商量什麼時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時間,大家一致認爲每天早餐以後是遊戲的最好時間。我們就把這個時間作爲玩具固定的分享時間。那在哪裏玩比較好呢?孩子們認爲就在活動室的中間區域比較合適。於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區域。接着,我又騰出一個玩具櫃,專門供幼兒擺放自己的玩具。這樣,幼兒所有的東西都有了自己的“家”。我還和幼兒約定,既然玩具帶到了幼兒園裏,就要願意與每個人分享,但同時提醒幼兒玩之前要徵得玩具主人的同意。

爲了保護貝貝的自尊心,儘可能地把不良反應減到最低,每個星期五,我都要幼兒玩“玩具回家了”的遊戲,用遊戲代替調查幫小朋友找到丟失的東西。幼兒回家前都要整理書包。我用一個廢紙箱,讓幼兒在整理書包的時候把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出來放進箱子裏。等幼兒整理完書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紙箱,是幼兒園裏的東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東西就還給主人,沒有用的廢棄物則扔進垃圾桶。

我覺得,拿走一個放在固定地方的玩具比拿走一個隨意放置的玩具更容易被發現,而且當教室裏的各類物品被隨便放置時,沒有人明確知道教室裏有什麼東西。於是我在每一件玩具和櫥櫃上都貼上標籤和標記,讓每一件玩具都有固定擺放的位置,這樣,教室裏所有的東西都顯得很重要,而且容易發現缺少了什麼。

看到貝貝在玩別人的玩具時,我會對他說:“你玩一會兒小朋友的玩具,馬上就還給他了,對嗎?”在我的提示下,貝貝會把玩好的東西還給別人。看到貝貝在整理玩具的時候,我會馬上表揚他、鼓勵他:“謝謝你幫助老師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大家都能玩了!”正面的肯定和表揚強化了貝貝的正確行爲。

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類似行爲時,家長可能採取一些過激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和貝貝的爸爸媽媽作了交流,和他們一起尋找合適的方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班級裏再也沒有幼兒說東西不見的情況了。

結合對貝貝行爲的觀察及年齡特點的分析,我認爲:貝貝的行爲屬於一種偏差行爲。所謂偏差行爲,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中社會成員不同程度地偏離或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範的行爲,也被稱爲越軌行爲、離軌行爲或差異行爲等。貝貝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同伴時常告狀。可見,貝貝的行爲偏離、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範”,即幼兒之間正常交往的規則。其次,三四歲的幼兒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現實,對於他人和自我的區別也不是非常明確。貝貝對那些小東西很感興趣,所以就拿走了。綜合起來,導致貝貝偏差行爲的原因可能有:貝貝對“所有權”概念理解模糊,對集體交往時的規則不太明確,自制力教弱。

由於這一行爲與幼兒的年齡特點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在應對策略上,我堅持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原則,以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爲目的。在操作上,注重從細節出發,不過分關注貝貝,儘可能以集體的形式解決個體的問題。

中班案例分析精選 篇四

妹妹是我們班一個比較特殊的孩子,在與人交往方面,她表現出兩種情況,面對老師,她總是比較羞澀,不願意吐露自己的心聲,學本領時,就算自己知道的她也從不舉手回答;而在孩子中間,她卻顯示了自己的智慧,和孩子們能夠打成一片。據妹妹的家長反應,孩子在家也是這樣的,除了和媽媽有點話說,其他人妹妹也給予同樣的反應。對於這個孩子,我一直在集體面前鼓勵她,讓她勇敢一點,有什麼就說什麼,不管答錯答對老師看到你舉手了就很開心,但似乎孩子還是有什麼心結難以打開。直到有一次,那天她早早地來到幼兒園不時地出現在我的面前,原來今天她戴了一個新的手錶,於是我就抓住手錶這個點和孩子聊起了天,雖然我們的形式還是以我問妹妹答爲主,但從孩子偶爾露出的喜悅表情來看,我知道我們之間的談話讓她很開心,我也很開心。

也許對於這個孩子,我的關注少了一點,因爲她一直很聽話,平時也不需要老師操很多的心,的問題就是不願意和成人交流,但我也一直注意給予孩子在大家面前的鼓勵,我以爲只要給孩子多一點的時間和鼓勵她會有所進步的,但“手錶事情”讓我深思,其實孩子並非不願意和你說話,只是她不知道如何與成人溝通,她會不停地出現在你的面前引起想要引起你的關注就說明她又被你關注的想法,這個時候老師應該抓住這個孩子感興趣的點和她聊聊天,在簡單的談話中建立和孩子的良好關係。但是妹妹不喜歡在大家的面前表揚她,於是以後,我會利用給她梳辮子的時候,或者自由活動的時候參與她的遊戲,慢慢地,孩子會來和我說說話,雖然不是很多,但孩子願意開口了,我想只要持之以恆,利用平時的時間和孩子多聊聊天,孩子定會願意開口和說話,也定會開朗起來的。

中班案例分析精選 篇五

實錄:

角色遊戲時,平時並不怎麼熱鬧的肯德基今天人滿爲患,店堂裏吵吵嚷嚷,情況有點異常。再看看兩位營業員小臉漲得紅紅的,情緒高漲,忙得不亦樂乎。我注意到肯德基門口樹起了一塊小黑板,上面畫着的圖案,邊上還寫了一個“8”字,覺得疑惑不解。爲了不干擾孩子們遊戲,我沒有直接介入,而是在一邊進行觀察……

哦,我明白了,原來今天肯德基搞特價活動—可樂優惠。咦,原來5元一杯的可樂,現價8元怎麼還算優惠價呢?我又糊塗了。繼續觀察了一會兒後,我才弄明白,中班上學期的孩子雖然遊戲中能想出“優惠”等點子,但對數的概念還比較模糊,更不會將數的概念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纔會出這樣的差錯。看孩子們玩得那麼投入、那麼帶勁兒,我決定暫時不干擾他們的遊戲。

遊戲結束,我請肯德基營業員興興來介紹遊戲情況,興興興奮地說:“今天我們肯德基生意特別好,可樂便宜了,很多客人都來買。”對於肯德基今天出現的情況,我首先表揚了兩位營業員肯動腦筋想辦法使肯德基生意這麼好,然後再請小朋友仔細分辨“8”和“5”誰大,8元和5元到底哪個貴?可樂是否真的優惠了?

能力強的孩子一聽就明白了:“8比5大,原來5元,現在8元,怎麼越來越貴了?”

“是啊,是越來越貴了耶!”其他孩子這時也醒悟過來。

“那麼,現在賣多少錢纔是優惠價呢?”我問,

“1元。”“3元。”“4元。”“2元。”小朋友七嘴八舌說道,

“爲什麼?”我又問,

“因爲1、2、3、4、比5小。”小朋友們答道……

隔天,肯德基又推出了優惠活動—可樂3元,看來昨天的交流分享起作用了。

分析:

今天遊戲中,當我發現肯德基出現錯誤的數概念,而顧客們渾然不知,仍愉快遊戲時,得出結論:錯誤概念的出現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全班的普遍現象。決定暫時不干擾孩子們的遊戲,在交流分享時,與孩子們共同討論、共同修正,共同構建正確的數概念。這樣考慮基於兩點:

1、我首先分析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從孩子的反映中,我得出結論: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既然是普遍現象,集體討論、共同修正會起到更理想的效果。

2、遊戲進行中,孩子們正爲自己的“金點子”而興奮不已時,教師的直接介入或間接介入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肯德基營業員工作的積極性,即而影響顧客的情緒,最終影響遊戲的情節發展。教師必須在首先肯定孩子們“金點子”的基礎上,再共同討論、修正、建構,這樣才能扶持孩子們在遊戲中剛剛萌芽的創造意識。

從結果來看,我的做法還是比較成功的:肯德基營業員得到了肯定,非常得意;集體討論中幫助孩子們修正了錯誤,起到了理想的效果。

給我的啓示:

特級教師徐苗郎在“數活動在探索型主題活動中的整合”中提出了數活動整合的理念,實踐中我體會到,其實數活動不僅僅在探索型主題活動中、在遊戲等一日活動當中都可以加以整合。但要將長期以來習慣於分科進行的數教育整合在一日活動當中,需要一個逐步適應、探索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我們教師要確立整合教育觀,利用各種契機將數、量、形、時空等方面的內容較自然地融入其中,促進孩子的發展。幼兒在自然、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學習數概念,效果會出乎意料。其實,數教育就在我們身邊,關鍵在於我們教師要善於發現、善於把握。

隨着課改的深入,對教師半日活動中隨機性要求更強了,也就對教師各方面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程理念倡導“有效教學”,如何把握每個活動契機,抓住每個有價值的活動內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駕輕就熟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再探索。

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 篇六

[案例描述]今天的天氣真不錯,做完課間操,老師帶領孩子們來到荷花池邊,他們自由的觀察着、興奮的議論着,“老師,你看這裏有好多小魚,很小很小的。”“快來看,我看到了一隻水叮噹。”有不少孩子被吸引過來。這時,老師聽見毛毛在遠處喊:“水蝸牛,水蝸牛,我發現了好多水蝸牛。”這回,老師也趕過來,因爲她也從來沒有聽說過水蝸牛,孩子們更是興奮的圍過來,老師趁機幫着孩子們從水裏撈上來幾隻,孩子們呼啦一下圍在了一起,有的用手碰一碰,有的乾脆把他捉起來,看着孩子們“亂轟轟”的場面,教師並不干涉,而是以支持、欣賞的態度鼓勵他們去草地上捉蝸牛與水裏的蝸牛比一比。在與蝸牛的直接接觸中,孩子們產生了許多問題“蝸牛吃什麼?”“爲什麼有的蝸牛生活在水裏,有的蝸牛生活在土裏?”“蝸牛有沒有腳?”“蝸牛是益蟲還是害蟲?”幼兒就這樣對小小的蝸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老師提議把蝸牛帶回教室把它放到玻璃瓶裏養起來,這時,老師在教室的區角里提供了圖書,卡片,並鼓勵幼兒投入到查找蝸牛資料的活動中。

教師發現,大部分幼兒對蝸牛的外表和描述性的文字比較感興趣。同時,每個孩子的觀察視角有所不同。如何引導幼兒更深入地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呢?老師設置了一些問題:“爲什麼蝸牛爬過的地方,會有一道白線?”“爲什麼我們一碰蝸牛的角,蝸牛就會縮到殼裏。”“蝸牛是爬行動物嗎?”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蝸牛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另外,在這次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只注意觀察蝸牛的外形、動態,而沒有想到深入研究蝸牛的內部結構。正巧,有一天,有個螃蟹死了,教師抓住了這個機會,就問幼兒:“你們想看看蝸牛肚子裏是怎麼樣的嗎?”幼兒馬上圍了過來聲音中充滿了渴望。當教師剝開蝸牛時,他們興奮地邊看邊議論:“爲什麼的身上沒有骨頭?”“它身體裏面是什麼樣的?”在教師的提議下,幼兒開始研究起蝸牛的內部結構來。

[案例分析]

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環境,他們的興趣、經驗各不相同。因此,他們往往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會自發生成許多不同的主題。此次活動過程中,幼兒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答案的能力,是教師難以在其他教學中見到的,幼兒的潛能得到真正發揮。因爲,此次活動是幼兒自己的活動,所探索的問題是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東西。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教師給足幼兒自由與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順應幼兒的探索活動,是師生有效活動的方式之一。幼兒的活動常常受到無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維等特點的左右,對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所以,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觀察思考,找到恰當的機會,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幼兒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幫助他們發現新的問題,持續不斷地探索下去。

[案例反思]

國家教育部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我們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我們體會到,要實現這些教育要求,就必須正確處理好幼兒學習活動中的師生互動關係,使幼兒的學習更有價值,是幼兒的發展更有意義。

在“蝸牛”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嘗試着用不同的師生互動方式來推動幼兒的探索活動。在這種幼兒自發生成主題的情況下,教師應首先體現一個“順”字,即順應幼兒的活動,爲他們提供有關主題的資料及活動所需的材料、時間、場地等等,使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探索。在這一點上教師做的還不夠,沒能做到從多方面、多角度的爲幼兒提供資料。

在生成活動中,由於幼兒缺乏經驗,對事物的認識有限,因而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且。幼兒能力有限,又常常無法對事物進行深入的研究。這就需要教師“助”幼兒一臂之力,即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點撥,藉助當時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題,把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在此活動中,教師主動出擊,把幼兒的興趣點轉移的蝸牛的內部結構上來。從而把幼兒的探索興趣引向教師的方向。

幼兒園中班試卷分析 篇七

幼兒園中班試卷分析

文章來源: 文章作者:童心 推薦給朋友 收藏本頁

我認爲試卷的功能有三:其

一、在合理、客觀、公正地檢測孩子們的學習效果的同時,也檢測教師的教學水平;其

二、在全面、科學、系統地總結學期工作的同時,也起着對下學期教學工作的一個導向作用;其

三、在教會幼兒細心、嚴謹、快樂地面對考試的同時,也促進幼兒健康、和諧、並有個性地發展。這套試卷從整體上來看,是對孩子們的注意力、觀察力、創造力及思考力的全面考覈,突出以下幾個特色。

一、知識上注重基礎訓練,試卷中注重了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力求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富有個性地發展。試卷中第一題是數數的練習,這不僅要求幼兒學會數數,還要會表示出來。這是最基本的。

二、能力上着眼於孩子們的發展。

試卷題型靈活,涉及面廣,從美術、科學、語言等各個領域着眼。如“爲動物找腳印”、“比較誰多誰少用符號表示”都是鍛鍊孩子們的觀察力及思考力。還有“哪條路最近”,很多老師都沒有講過,但孩子們通過觀察、分析是能夠找出的。再有“連接照片”也是要求孩子們細緻觀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種題型都是能夠很好地促進孩子們良好習慣的養成,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了能力,同時也使幼兒知道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認真,不能粗心大意。

三、情感上趣味性強,適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

試卷中親切的語言,動聽的故事都深深吸引了孩子,是她們喜聞樂見的內容。如“天氣熱極了,請你幫樂樂找出納涼工具”。讓孩子們在瞭解納涼工具的同時,也表現出對朋友的關心。另外試卷中最爲出色的是每道題的前面都有一個好聽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們的好朋友樂樂呀,奇奇呀,孩子們喜歡極了。

四、設計上密切聯繫孩子們的生活實際。

本套試卷以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爲基礎,與日常生活、周圍環境、密切聯繫。如:猜一猜謎底是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聯繫生活中自己見過的事物,加上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從而抓住事物的特徵來進行準確判斷。再如:爲維吾爾族塗上紅色,爲蒙古族塗上藍色。

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 篇八

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其目的就是爲了兼顧幼兒的個體差異,個體愛好。每個幼兒都有他的特長他的興趣愛好,硬生生地把那麼多的孩子圍坐在一起,接受相同的知識,達到相同的標準,其實是很不人道也是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的。於是幼兒園就開設了各種各樣的區域活動,目的就是讓每個孩子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區域,玩自己喜愛的遊戲,甚至和自己喜歡的好朋友在一起玩。

可是在區域活動中,總是有那麼幾個孩子不知道自己該玩什麼,這裏看看那裏站站。一旦發現某個區域發生了好玩的事情,他就不講秩序地加入進去,這樣理所當然的就會引起其他孩子的反感,把他驅逐出去。於是他又會轉悠到別的區域,茫然的看着人家玩。在區域裏玩的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角色,或者都有喜歡的事情做,所以孩子們玩得很專心,根本就不喜歡別人的打擾。這樣一來無所事事的孩子的瞎轉悠常常就會引起小糾紛。

這樣的孩子怎麼了呢?沒有自己喜歡的區域的嗎、還是沒有孩子帶他一起玩?其實都不是,這樣的孩子往往做事就是沒有耐心,注意力容易分散。這就是區域活動的的好處,因爲區域活動對孩子沒有統一要求,只要孩子開心就好。區域活動給了不同發展時期的孩子很大的空間,給這樣的孩子提供了時間地點材料,讓他們慢慢地去摸索,慢慢地進入角色。漸漸的,無所事事的孩子終於找到了自己喜愛的區域,能夠投入地去玩了。

區域活動就是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孩子,讓他們在無憂無慮的遊戲中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就是區域活動的奇妙之處。所以,看見個別遊蕩的孩子不要着急,給他時間,給他空間,他會健康成長的,因爲他沒有壓力只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