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基層環境監測站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基層環境監測站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基層環境監測站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濟南市生態環境監測控中心 **

摘要: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和支撐,隨着目前環保新形勢的發展,如何使監測工作取得的監測數據“真”“準”“全”,使質量管理工作顯得尤爲重要。經過多年實踐經驗的積累以及學習,梳理現階段基層環境監測站面臨的質量管理難題,進行總結和探討,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基層環境監測站 質量管理 問題與對策

環境監測是爲了特定目的,按照預先設計的時間和空間,用可以比較的環境信息和資料收集的方法,對一種或多種環境要素或指標進行間斷或連續地觀察、測定、分析其變化及對環境影響的過程。而環境監測數據是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進行環境管理和環境治理的技術依據,是政府進行環境決策的重要依據。近年來,通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對環境要素防控體系不斷向精準防控發展,對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基層環境監測數據地位不斷提升,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壓力。伴隨2015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實施》直到2018年《水十條》《氣十條)等規劃落實,以及《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國辦發[2015]56號)、《關於深化環境監測改革 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廳字[2017]35號)、《關於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宦建策[2018]45號)、《關於印發<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檢查三年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環辦監測函[2018]793號)》、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關於印發<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評審補充要求>》等相繼發佈,進一步強調了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提高數據質量的明確要求,體現了國家、黨中央深化生態環境文明建設體制改革的決心,保證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杜絕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成爲基層環境監測站面臨的嚴峻挑戰和考驗。利用現有監測能力,全面加強監測質量管理,確保環境監測數據準確可靠,是基層監測站的責任和義務,必須高度重視,調整思維,證實存在的實際問題,努力探索創新,才能更好的迎接新時期的挑戰。

1.基層環境監測站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基層環境監測站受人員、場地、經濟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使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有很大的侷限性。

1.1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運行程式化嚴重。

質量管理體系雖然按照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關於印發<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評審補充要求>》建立了,但是往往流於形式,不能與監測工作實際相結合。有效質量體系文件的執行過程是對日常監測工作良好的規範、監督和提高。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法律法規等對環境監測的規範性和合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監測站對涉刑的環境監測和執法監督監測應高度重視規範性和法律有效性,體系是否有效運行是規範性和法律有效性的重要體現。[1]。在此方面監測人員的認識還不深入,思想觀念還得不到強化。

1.2現場監測質量管理存在薄弱環節。

目前,對於實驗室內的質量控制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技術上都比較完備了,確保實驗室內分析數據的準確性、精密性可以從各個方面得到保證,像盲樣測試、平行樣分析、加標回收試驗等手段和技術都比較成熟。而現場的質量控制往往會被忽視,如果忽視了監視信息的代表性;監測目標的設定;技術路線的制定;布點、採樣、樣品的保存與運輸;樣品交接等各個環節質量管理的話,室內分析的數據再準確也沒有任何使用價值。尤其是近年來國家、地方發佈的關於水質檢測方法、廢氣檢測方法中都分別對現場採樣及質量保證措施有了明確的要求,如果不及時進行標準查新、人員培訓,嚴重影響現場監測質量。

1.3人員綜合素質不一、知識層次偏低。

由於我們基層監測站沒有人事自主權,人員綜合素質不強、年齡偏大、知識層次偏低的現象普遍存在。由於對從業人員缺乏健全的管理體制,導致環境檢測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對環境監測管理水平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2];基層缺少各種培訓機會,在接觸新技術、新方法時無法很快及時掌握,對環境質量管理帶來很大的困難。

1.4監測能力不能滿足質量管理的需要

由於環境監測在地方經濟中不受重視,資金投入不夠,不僅是辦公面積達不到標準化建設的要求,儀器設備的配置往往更是嚴重不足,目前無論是設施環境、儀器設備等往往使用財政資金進行政府統一採購,受政策、技術和資金等條件限制,基層監測站由統一招標採購的儀器設備、基礎設施等有相當部分並不合適或是不是真正所需要的,因此造成監測能力不能滿足質量管理的需要。

1.5監測監督管理與考覈機制不完善

因爲質量體系建立的過於程式化,對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控制把控措施落後,質量管理人員因種種原因不能充分識別工作風險點及薄弱環節,不能建立有效的內部質量監督機制。同時,應該重視來自外部(市場監管部門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監督,通過積極參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各級實驗室間比對、能力驗證等活動,提升檢測人員、質量管理人員的工作能力。

2.基層環境監測站監測質量管理工作對策

2.1加強內部監督管理,保證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有效。

首先要做的是提高環境監測管理水平,在建立持續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所承擔的監測任務情況全部納入質量體系中。通過科學分工,質量負責人全面主持質量管理工作,質量管理員負責組織實施,質量監督員爲主要工作人員,通過全體人員、機構的協調配合,大家一起努力來保證數據質量。在這同時,要制定切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獎懲制度,用於配合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這樣才能充分調動監測人員的積極性,再配合採取有效的質量控制措施才能保障體系有效運行。

2.2加強監測數據和結果報告的有效性審覈。

應建立一套長效、科學的監測數據審覈機制,明確質量管理部門在這其中的權限和責任,爲實際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4]。監測數據和結果報告的有效性審覈主要爲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合法性審覈,即監測結果不能超過計量認證範圍和有效期,不具備監測能力的可以分包給有資質的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二是合規性,即檢測過程、分析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採取可靠質量保證措施;儀器設備是否檢定/校準並在有效期內等。三是結果報告的規範性、完整性,即監測數據是否在邏輯性、代表性上符合各環境要素、當地氣候、水文、污染源特性等性狀,真實的反映環境質量和污染源排放現狀;評價標準、分析方法是否現行有效並適用,結論和信息描述是否準確、完整,格式、單位、文字、描述、要素是否符合相關規範要求。

2.3加強環境監測網絡建設,促進監測質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打造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

根據目前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建設,截止“十三五”末已經水環境質量監測、大氣環境質量監測初步形成了自動監測網絡,在全面布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的原則下,基層環境監測站又增加了自動監測站點監督管理的職責,因此構建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加快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傳輸網絡與大數據平臺建設,推進監測數據聯網和共享,開展大數據關聯分析。在目前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聲環境例行監測數據信息公開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污染源監督監測數據及其它重要監測數據的信息公開,促進監測質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強環境監測數據的公信力。

2.4提高人員整體素質,加強監測隊伍建設。

針對目前監測技術的日新月異,監測方法和技術發展很快,從而在環境監測工作中也隨之出現很多重點、難點問題。作爲一名合格的監測技術人員要熟練掌握相關領域的監測方法和程序,更需要刻苦向上的精神去鑽研。因此,應不斷引進先進的技術人才同時基層更應着眼於現有技術人員,牢固樹立質量意識,通過多種形式的在職培訓,培養高度的責任心、事業心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而環境監測領域更需要加強相應人員管理,將實際與理論相互結合[3],促使監測人員努力學習鑽研監測技術,積極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開拓創新,全面提高監測隊伍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