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多篇)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多篇)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一

我選的課文是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出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別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語言刺耳,動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識丁的她一次看到魯迅聽人介紹《山海經》時的癡迷神態,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給魯迅買了一本《山海經》,此舉此情震憾着魯迅的一生。長媽媽去世30年後,魯迅寫此文以示深沉懷念。爲了讓學生很好的體會文章,我做了以下幾點: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繫。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着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麼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後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後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就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是揭示了她爲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原因。

這節課我比較成功的將現代文閱讀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在一起,它沒有了上學期的做作、生澀、雜亂、效率低,比較自然流暢,學生的反饋也較好。當然,我的課中還有一些不足,如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侷限於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認識、客觀評價的能力;從課堂來看,學生髮言的面並不大,我沒有及時去調動等等,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解決。總之,我會再接再厲,不斷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二

這節課是根據我的預設教案上的,我認爲這節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於: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繫。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着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麼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後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後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就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是揭示了她爲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原因。

這節課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它將給我以後的教學啓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三

今天的語文課,我與學生共同預習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一上課,複習了作者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之後,我由學生七年級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課。先請學生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然後讓學生說課文寫了哪些事?學生踊躍發言,回答說寫了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外形的特點、以及作者討厭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講了她給作者買《山海經》這件事,最後寫作者對她的懷念。講到這裏,我沒有像往日那樣進入課文,而是話題一轉:同學們,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學生興奮而活躍起來,紛紛舉手發言,這個說我討厭她告狀,那個說討厭她那麼多的規矩等學生說的差不多的時候,我說:大家看看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時已46歲了,他卻和同學們的感觸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作者是以一個兒童的眼光與心理來寫這篇文章的。講到這裏我又拋出第二個問題:從“我”討厭阿長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有什麼樣的學識與地位?學生稍一醞釀,很快回答出:她沒有讀過什麼書,地位比較低下等。緊接着我又發一問: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名都說不清,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這本書的?學生又一次興奮起來,有的說她一個店一個店地去看,去問;有的說她爲了買這本書走街串巷,穿破了三雙草鞋等。我又問學生:假如你是阿長,當你抱着《山海經》給“我”送來時,你的心裏是怎樣想的?有的學生說:我會想,我把哥兒想要的書買來了,他一定高興極了;有的說:我會想,哥兒再也不用爲看不上《山海經》發愁了一節課就在學生們這種熱烈而積極的參與氣氛中結束了,別說學生,就連我都感到一種興奮和輕鬆。

這節課並不是根據我的預設教案來上的,而是根據當時的學情臨時確定的,我認爲這節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於: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由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繫。從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到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着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麼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後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名都說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後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現。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她買到書後心理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正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表現,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揭示了她爲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舉止的原因,她如何給我買到了書,把想象的空間交給了學生,也展示了阿長熱情,關心孩子,淳樸的性格。對阿長心理的揣摩使學生又一次進入情景中,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情感。

這節課留給我的印象是比較深的,它將給我今後的教學以啓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四

《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文章回憶了作者小時候與保姆阿長相處的幾件事,再現了一位一生很不幸又熱往幸福的農村婦女,特別描述了令作者終生難忘的是:大字不識的阿長竟然爲他買來了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經》,當時給了作者極大的震動,以至於多年後寫這篇文章來感激和懷念這位連名字都不甚清楚的保姆。

以前學習這篇課文時,總是老師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提一個問題,學生討論解答一個問題,卻不知下一步往哪兒走,完全唯老師“馬首是瞻”,因而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今年我嘗試用導學案來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帶着導學案中的問題獨立預習,然後小組內討論解決問題,最後交流展示,慢慢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討論。這種方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導學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問題設計。問題不宜太細緻,注重整體把握;問題不要太多,要抓住重點;問題不易太難,以免學生望而卻步。因此教師必須對課文要有清晰的認識,能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難點,明確教學目標,科學設計問題,用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引導學生思考探討,快速把握課文內容。

對這篇文章,在認真閱讀教材和教參後,我設計了以下幾個預習題:

1、阿長是誰?《山海經》是什麼書?阿長與《山海經》之間有什麼故事?

2、文中回憶了作者與阿長相處的幾件事?重點寫了什麼事?

3、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找出有關詞句)

4、你覺得阿長是個怎樣的人?你喜歡她嗎?作者是嫌惡阿長還是懷念、感激阿長?

5、本文用什麼手法表現阿長?這種手法有什麼好處?

這五個問題中,第一個問題是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瞭解,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三、四這三個問題是課文的重點,分別從事件、情感、和人物形象幾方面來幫助學生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中表達的情感。第五個問題是寫作上的探究,可使學生借鑑這種寫法在寫作中學習運用。

帶着問題去預習,學生學習語文有了目標,讀起來更專注,而不會盲目;小組內更討論激烈,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了課堂;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聽衆,而是課堂的主體。許多學生嘗試自己去探究問題,找出答案,因而學習語文有了成就感願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師也不用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是走進學生,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還可以瞭解學生的疑難,便於針對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組討論後的課堂交流中,學生表現積極踊躍,問題的答案不是教師講出來,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卻是他們獨立解決的。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就可以啓發學生的思維。

當然,由於初次嘗試這種先學後教的模式,難免還有一些不足,如課堂討論如何更能集中學生的熱情,如何使討論更節約時間等等,而這正是我們在今後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的。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五

以往用學案教學中,第二課時就是學生的展示課。可是最近我們在操作中發現不少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學生老是在點撥上抄答案,展示時也是照着所抄的答案讀一下,沒有多少思維的含量。由此形成了學生一種壞毛病:一發下學案,先不認真地閱讀課文,而是在點撥上找。

今天這節課,我發現原來我們在操作學案中,沒有把人家橫水國中的精華給運用到位。在橫水學習的日子裏,我們每天像跟屁蟲似的,跟在人家老師後面,從上課到備課,到自習,到休息。一點一點的學習,生怕放過某個細節。我記得橫水的老師給我們說:展示要讓學生說出知識從哪裏來。回來後我們在學案的編寫過程中儘量模仿橫水,這點做的還不錯,雖然與橫水還不很大的距離,但我們的老師基本上都能獨立地完成一份完整的學案了。而且還能加入自己的設想。由於我們所用的版本的橫水的不一樣,但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個原則是相通的。我們八年級語文學科組在學習橫水的基礎上,大膽加入了我們自己的東西,充分發揮我們四個人的集體智慧,使我們的學案具有我們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每課學案中設計的寫作訓練,我們都精揀細選。在對每一課教材的處理上,我們也是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從我校學生的實際出發,處理時總是從文本內容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而不是一下子就用一個大問題把學生給難住了。例如在備《阿長與山海經》一課時,我們第一課時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概括文中寫了阿長的幾件事?趙步紅老師是這樣設計的:請你從文中找出少年魯迅討厭阿長的哪些事?產生敬意的又是什麼事?這樣學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

第二課時我們一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認爲阿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讓學生概括。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作者對阿長感情變化的詞語,並且把第一個詞給學生示範出來:憎恨。讓學生跟着找。當我看到我們班的學生都找得很準確時,我當時就想我們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以後只要碰到讓學生找感情的詞語的閱讀題,我想學生應該能做出來。設此題的目的還有一個,就是從感情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和本文以感情變化爲線索。只要給學生一點,就會明白。一個原則,就是低估學生能力,把學案做細。

今年,我們八年級語文學科還加入了對比閱讀學案。對學生進行適當拓展。語文是一個很大的世界,光靠教材中的幾篇課文遠遠不能適應學生的閱讀需求,可以這樣說,語文的功夫在課外。在上好課內文章的前提下,一定要給學生拓展,把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帶到課外,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語文天地。具體如何拓展?我們所用的現行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作品。比如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就是以“戰爭”爲題材,第二單元以“愛心”爲題材。這本身就給了學生一個大的視野。我們的做法是,找出與每一課內容相關的文章,從內容、寫作手法、結構,作者要表達的感情、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進行對比。比如在上第二單元《阿長與山海經》一課時,我們找了高中課本中艾青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與過去國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楊朔)進行三對比。《阿長與山海經》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寫作背景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在被國民黨迫害,沒有自由的情況下寫的,所寫的內容是相同的,都是寫自己少年裏的保姆,而且要表達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即懷念和尊敬。不同的是寫作手法,《阿》用的是欲揚先抑的寫法,而《大》用的則是直抒胸臆的表白。題材也不同,一個是散文,一個是詩歌。而《阿》與《荔》又有相同之處,就是寫作手法上都採用了欲揚先抑。我們把原文給學生下載下來,後面給學生出了幾個對比閱讀題,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六

我由學生七年級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課。先請學生解釋評價課文標題,讓學生學會擬題。然後整體感知課文,然後讓學生說課文寫了哪些事?學生踊躍發言,回答說寫了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外形的特點、以及作者討厭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講了她給作者買《山海經》這件事,最後寫作者對她的懷念。

這節課並不是根據我的預設教案來上的,而是根據當時的學情臨時確定的,我認爲這節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於:

第一, 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由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繫。從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到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

第三, 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她買到書後心理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正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表現,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揭示了她爲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舉止的原因,她如何給我買到了書,把想象的空間交給了學生,也展示了阿長熱情,關心孩子,淳樸的性格。這節課留給我的印象是比較深的,它將給我今後的教學以啓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七

《阿長與〈山海經〉》是第二單元第一課,在整個單元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課前我仔細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亮點。現將教學情況總結如下:

本課教學之初我由學生七年級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引入。緊接着請學生解釋評價課文標題,讓學生學會擬題。再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後讓學生說課文寫了哪些事?學生踊躍發言,回答說:“寫了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外形的特點、以及作者討厭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講了她給作者買《山海經》這件事,最後寫作者對她的懷念。”

這節課並不是根據我的預設教案來上的,而是根據當時的學情臨時確定的。我認爲這節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於: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

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由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繫。

從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到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

如提問: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她買到書後心理是怎樣?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正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表現。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揭示了她爲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舉止的原因。她如何給我買到了書,把想象的空間交給了學生,也展示了阿長熱情關心孩子淳樸的性格。這節課留給我的印象是比較深的,它將給我今後的教學以啓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八

範例一

對於本課的處理,我自己比較欣賞的地方有三個: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繫。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着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麼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後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後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這節課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它將給我以後的教學啓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範例二

在課後交流時,楊老師一針見血的指出我活動設計的弊病——有效性,如當頭棒喝把我從課堂花哨活躍的欣欣然中敲醒,我拋開之前的緊張與興奮,忽然冷靜下來拿出詳案來仔細琢磨了琢磨,不禁汗顏:還原買書情景、採訪阿長感受,這些環節都很精彩看上去很美,可是它們都是低效的——體會阿長的艱辛其實兩三句話點撥學生就能明白,屬於楊老師所說的“學生能知道的部分”,而我卻花了將近五分鐘去設置這樣一個情境;魯迅先生沒把阿長買書的情景寫出來,而是前鋪墊(自己對於書的渴慕激起了阿長的好奇),後暗示、烘托(阿長嘴裏的“三哼經”不就告訴我們她買書的艱難麼?迅哥兒“震悚的狀態”和“新的敬意”不就是對阿長的愛的體會與感激嗎?)這是魯迅先生筆力勁道之處,也是學生“不知道,需要老師引導他們知道”的地方,而我卻去做口語對話交際,實在是同目標南轅北轍。有效,是您一直所叮囑我們所應堅持與做到的教學準則,我相信,只有做到“略去無效環節”,才能突出教學重點。我突然意識到(實在慚愧,應該更早就明白的),活動,包括一切教學設計都是一堂課外在的“形”,而教學目標、學生所得纔是一堂課內在的“神”,無論“形”再華美再熱鬧,它終究是要處於從屬地位的,是要爲教學本質所服務的,只有以教學目標爲基礎,以突破重點爲目的而進行的設計纔是有效的,才能超越花哨而實現真正的精彩,才能稱得上“形神兼備”的一堂課,否則只能是南轅北轍、“貌合神離”的失敗。

範例三

帶着問題去預習,學生學習語文有了目標,讀起來更專注,而不會盲目;小組內更討論激烈,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了課堂;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聽衆,而是課堂的主體。許多學生嘗試自己去探究問題,找出答案,因而學習語文有了成就感願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師也不用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是走進學生,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還可以瞭解學生的疑難,便於針對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組討論後的課堂交流中,學生表現積極踊躍,問題的答案不是教師講出來,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卻是他們獨立解決的。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就可以啓發學生的思維。

當然,由於初次嘗試這種先學後教的模式,難免還有一些不足,如課堂討論如何更能集中學生的熱情,如何使討論更節約時間等等,而這正是我們在今後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的。

範例四

由於課堂時間不夠,課後又讓學生補記了學習收穫,許多學生的話仍讓我感動欣喜。有的同學這樣寫道:“現今仍有很多人因爲相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長媽媽是不幸的,因爲她青年守寡;長媽媽又是幸運的,因爲‘子’不嫌‘母’醜。她全心呵護的迅哥兒終於明瞭了她的愛,寫了這樣深情的文字來紀念她。她如地下有知,也當含笑九泉。”有的同學則寫道:“原來很多的愛都隱藏在平常不經意的甚至是看似惡意的舉動間,麻木的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太多太多?”還有的同學則感慨地說:“我現在發現很多故事不是不好,而是我沒有讀懂,沒有用心讀。從前的我很不喜歡魯迅,覺得他爲人太刻薄,小心眼,總挑別人的刺,沒想到他是一個這樣情深義重的人。”

我發現,只要對學生循循善誘,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他們就能由淺入深地走進課文,走近作者。

範例五

這次教學還存在着一些不足:課堂上教師大多時候都把握得較有分寸,但有時發揮得過於顯性;一些學習要點概括得太現成,應該讓學生主動概括,主動整理纔好,教師這時只需要充當補充者和評判者。

範例六

這節課我比較成功的將現代文閱讀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在一起,它沒有了上學期的做作、生澀、雜亂、效率低,比較自然流暢,學生的反饋也較好。當然,我的課中還有一些不足,如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侷限於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認識、客觀評價的能力;從課堂來看,學生髮言的面並不大,我沒有及時去調動等等,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解決。總之,我會再接再厲,不斷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範例七

教學反思:《阿長與》是一篇情思雋永、蘊涵深刻的佳作。在這篇文章裏,魯迅通過對幼時保姆長媽媽以及她爲我尋找《山海經》一書的有關情景的追憶細膩而饒有風趣地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的認識過程,讚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懷念之情。閱讀這篇文章,要注意作者是以兒時的心態回憶阿長的,又是以寫作時的眼光去觀照自己的兒時和阿長的;對後一層意味要透過文字表面去把握.還要注意,作者既然是懷念自己的保姆,爲什麼在前半篇用抑筆,大寫阿長的缺點,訴說自己如何討厭阿長呢?這要分析,第一,這些確是缺點,但在這些缺點中,可以看出阿長那種難能可貴的純樸和真率。由於有純樸和真率做內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煩的規矩和講“長毛”時所表現的愚妄,都是值得同情,可以原諒的。第二,這些缺點,粗俗也好,愚昧也好,都是由阿長所具有的知識文化水平以及她的身份與地位決定的,與其說是阿長的過錯,倒不如說是阿長的不幸。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篇九

《阿長與》一課,我先是複習了作者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我由學生七年級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課,說到魯迅作品中幾乎沒有寫到過之際的母親,卻多次回憶起他的保姆阿長,引發學生對阿長的興趣。先請學生默讀,整體感知課文,然後讓學生說課文寫了哪些事?學生髮言較爲踊躍,回答說寫了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外形的特點、以及作者討厭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講了她給作者買《山海經》這件事,最後寫作者對她的懷念。講到這裏,我沒有像往日那樣進入課文,而是話題一轉:同學們,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學生興奮而活躍起來,紛紛舉手發言,這個說我討厭她告狀,那個說討厭她那麼多的規矩……

等學生說的差不多的時候,我說:大家看看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時已46歲了,他卻和同學們的感觸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作者是以一個兒童的眼光與心理來寫這篇文章的。講到這裏我又拋出第二個問題:從“我”討厭阿長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有什麼樣的學識與地位?學生稍一醞釀,很快回答出:她沒有讀過什麼書,地位比較低下等。緊接着我又發一問: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名都說不清,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這本書的?學生又一次興奮起來,有的說她一個店一個店地去看,去問;有的說她爲了買這本書走街串巷,穿破了三雙草鞋等。

我又問學生:假如你是阿長,當你抱着《山海經》給“我”送來時,你的心裏是怎樣想的?有的學生說:我會想,我把哥兒想要的書買來了,他一定高興極了;有的說:我會想,哥兒再也不用爲看不上《山海經》發愁了……一節課就在學生們這種熱烈而積極的參與氣氛中結束了,別說學生,就連我都感到一種興奮和輕鬆。

其實這堂課和我的設計還是有很大的出入的,現在我們班的語文學習問題在於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生不參與課堂,教學設計再完美也是沒有用的。所以我臨時改變了策略,以激發學生興趣,事實證明也是有效的。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是要同樣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有了學習的興趣,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應該是可以逐步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