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馬說》說課(精品多篇)

《馬說》說課(精品多篇)

馬 說 篇一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 說 篇二

韓愈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4、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

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爲社會的有用之才。

二、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四、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具準備:u盤

自主預習

一、導入

講故事: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千里馬往往難以遇到伯樂,自己的才華也很難發揮出來,今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一篇唐代韓愈寫的古代雜文《馬說》,看看作者對於千里馬的現實命運又有怎樣的評說。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他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同時,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爲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著有《昌黎先生集》。

2、寫作背景

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儘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3、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彩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託物寓意”。“說”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就屬這一文體。

由此可見,韓愈寫《馬說》這篇文章是不是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讀課文,正音上口:

1、放錄音

2、學生齊讀課文,瞭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確讀音,停頓,語調

四: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 一)、以小組爲單位,互讀課文,對照註釋,大膽提出疑難問題,做出標記,準備在課堂提問。

a 、解決重點字詞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兩馬並駕;  槽(cáo)櫪: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稱:著稱。

b、字詞學習

1、通假字:

1)食:通“飼”,餵養

2)  見:通“現”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2、古今異義:

故 雖 稱 等 安 策 道 通 臨 是 或

3、虛詞:

而  之   其   以   也

而       a轉接  可以譯爲“卻,可是”     b順接  可以不譯

之       a結構助詞“的”        b 代詞,代人或物

c 無意義,句中停頓     d 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

其       a代詞,代人或物  b 代詞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詞 那種

d 反問語氣詞  難道       e  推測語氣詞  恐怕

以       a介詞 因爲              b介詞  按照

也      a 肯定語氣   b反問語氣   c  推測語氣  d句中停頓

合作交流

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

(2)學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問,教師解答疑問。

(3)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僕役的馬伕的手裏,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裏面,不因爲日行千里而出名。

(4)提問:

a、本段表達了作者什麼觀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b、沒有伯樂,千里馬命運如何呢?

辱沒在僕役的馬伕的手裏,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裏面,不因爲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說明了什麼?

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作用。

(5)思考鞏固: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係的?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也就是說,這些千里馬早些被伯樂發現了,它們的遭遇還會那樣悲慘麼?(不是會的)這說明了什麼呢?

(6)概括段意: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7)小結: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說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因爲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於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且“祗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字裏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們不禁要問:造成千裏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麼呢?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千里馬被埋沒了呢?下節我們來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探究質疑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

(2)    以競賽的方式解決難字詞

一食(shí):吃一頓;  或:有時;  石:古代的容量單位,十鬥爲一石;  食(sì):通“飼”,喂;  能:能夠;  是:這樣;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 見:通“現”,表現; 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問詞,怎麼。

(3)    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餵養。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面表現。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4)    思考鞏固:

a、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麼?

食不飽

b、本段從側面諷刺了餵馬者什麼?

無能、無知、目光短淺。

c、“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對千里馬的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諷刺。

(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6)    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畫了“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作者先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一食或盡粟一石”,這是誇張的說法,但這正突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是那些“食馬者”所能知道的,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餵養它,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作者最後發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

精讀品析

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

(2)    請同學提出疑問,其它同學幫助解決

(3)    點明幾個重要的字詞的解釋:策、道、材、通、臨、其、邪

(4)    請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餵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5)    思考鞏固:

a、那些語言能體現食馬者的無知和淺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餵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b、本段哪句話能體現作者的寫作目的?

“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c、本段表達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人才埋沒的憤懣之情。

再齊讀一遍,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作者是在用一種怎樣的語氣在說?

(6)    概括段意: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7)    小結: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把“真無馬”與“真

不知馬”對照起來,生動地提示了執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後又以“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拓展延伸

三讀課文,推究文理

1、齊讀課文

2、理解文章結構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作者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然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係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最後又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屏幕顯示版書)

3、理解文章的深層寓意

提問: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不是,“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慧眼識才者;“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治者。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顯示版書)

五、拓展延伸

有人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觀念是片面的,不能把發現千里馬的希望寄託在伯樂身上。伯樂難道就一定是公正、無私的嗎?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麼做?(同學們自由討論、發言)

《馬說》教案 篇三

《馬說》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議論文。全文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爲論點,從而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怨憤。請仔細品味——

1、本文篇幅較短,反覆誦讀,理解文意。

2、學習並積累重點詞語。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說”這種古代文體的相關知識。

走近作者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今河南南陽)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裏。

韓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難,因而寫了《馬說》一文。

二、作品信息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裏的《雜說》,《雜說》共四篇,題目是後人加的。

融入文本

一、整體解讀

開門見山提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

強調了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着重描寫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運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問句,譴責了那些昏庸的“食馬者”由於無知而埋沒千里馬的罪過。這也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的極大憤慨。

揭露了“食馬者”的愚蠢無知。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二、問題研討

1、仔細閱讀本文之後,你認爲作者的看法全是對的嗎?有沒有不足之處?請加以說明。

作者的看法並不是都對,它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如“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就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社會底層百姓的歧視。從文章的內容來看,作者還是把認識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託在封建統治者的身上。

2、本文最後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斥責那些不識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論斷。

3、本文的寓意是什麼?

本文託物寓意,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三、名句鑑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作者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表達了對人君不能識別人才,埋沒人才現實的痛惜,強調了伯樂的重要性,同時流露出自己懷才不遇的境遇。

四、靚點點擊

1、寓深刻思想於具體形象之中,通篇沒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但我們能夠從流暢、精練的語言中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文章的邏輯性強,內涵深刻豐富。

2、排比反覆句式的運用,使語言酣暢,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使文章跌宕有力。

五、文言知識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露,表現。)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餵養。)

③其真無馬邪?(“邪”通“耶”,呢,嗎。)

《馬說》教案 篇四

一、作家研究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他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尤爲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時,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韓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時也是對宋代作家極有影響的詩人。人們對他的“以文爲詩”(把詩歌寫得散文化)談得比較多,卻很少注意他那更爲突出的“以詩爲文”的特點。所謂“以詩爲文”,是指用具有詩的情調、韻味等特色來寫散文,即是說把散文給詩化了(但這並不等於從西方引進的新文體“散文詩”)。我們說把散文詩化,或者說把散文寫得很帶詩意,並不限於寫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對人物進行典型塑造和對事態進行藝術描繪;而是也可以用詩的情調、韻味來寫說理文或評論文。韓愈的散文特點之一就在這裏。

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這些都讓他感到明主難遇,在這種悲憤心情下,寫下了《馬說》。

二、課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韓愈《送孟東野序》)。韓愈散文中,抒發不平之鳴的篇章不少,《馬說》便是其中之一。“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馬說》通篇用的就是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

作者的這些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的。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爲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里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着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本文在結構上特點: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然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係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後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後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這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爲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後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過去有人就認爲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我們並不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爲詩的語言,它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爲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於是作者緊接着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餘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於“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只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醃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作對地一羣羣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結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爲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這句話,包含着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裏面不知有多少辛痠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內涵則甚爲豐富,其實倒是含蓄不盡的(說他寫得婉約,或許讀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確實沒有把話說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着力刻畫“食(飼)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鬱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又怎麼能實現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爲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於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當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裏卻蘊涵着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裏,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於是又接着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感情更爲憤激了。作者並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着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出了彷彿悲天憫人般的慨嘆:“天下無馬!”意思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爲不錯的,他並非不想選拔人才,並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裏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爲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駑駘之輩。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後天人爲的犯罪)尖銳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鬱頓挫之致。古人說蹙萬里長江於尺幅之中,這種凝聚濃縮的手法正是韓愈一支筆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我們固然不能不爲作者起伏迴盪、感慨悲涼的情緒而傾倒,卻又不能不爲他簡潔洗煉的筆墨所欽服。

韓愈的《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可以說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出抒情詩應有的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儘管我們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這種“以詩爲文”的本領,始自西漢的司馬遷(誰也不曾承認過司馬遷是詩人),到了韓愈、柳宗元,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至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尤其是歐陽修)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所抒發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一)知識積累

1、導入:

(屏幕顯示《伯樂識馬》的故事幻燈片)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教師板書課題)

2、作者及文體簡介:(屏幕顯示)。

3、檢查預習,下列字詞語會注音?

祗( ) 駢( ) 一石( ) 食馬者( ) 邪( )

(二)誦讀感知

1、聽讀——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正音正字]

祇(zhǐ) 駢(pián) 盡粟一石(dàn)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朗讀提示:讀準節奏]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點撥疑難,積累字詞。

(1)用現代漢語解釋重點文言詞語。

[一詞多義]

故雖有名馬( )

雖有千里之能( )

一食( )

食馬者( )

食不飽( )

策之不以其道( )

執策而臨之( )

其真無馬邪( )

其真不知馬( )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 )

[通假字]

食馬者:食——

才美不外見:見——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

其真無馬邪:邪——

(2 )翻譯課文

(結合註釋疏通文義,獨自無法理解的標劃出來,最後進行課堂交流)

3、自讀課文,結合課文意思,感知以下問題。(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2)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4)文中哪句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三)研讀賞析

(把握課文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寫法。學生閱讀、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那麼“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麼?

2、從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看出其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3、文章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四)感受評價

(學了這篇課文,有什麼認識?看看課後練習第三)

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繫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五)作業佈置:

背誦課文

六、板書設計

揭露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愚妄淺薄。

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伯樂 不常有 善於識別人才的人

千里馬 常有 人才

食馬者 不知馬 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馬 說 篇五

授課時間

總第   課時

課題

28、馬說(1)

課型

自學點撥

教學目的知識與能力目標:1、積累文言文實詞、虛詞,重點掌握“食、見、策、盡”的詞義;2、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過程與方法目標:3、通過小組合作,能辨析一詞多義,古今異義;                4、熟讀課文,瞭解文意;情感與價值目標:5、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

重點

目標1、2

難點

目標3、4

教學準備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一、導入講故事: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千里馬往往難以遇到伯樂,自己的才華也很難發揮出來,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一篇唐代韓愈寫的古代雜文《馬說》,看看作者對於千里馬的現實命運又有怎樣的評說。二、自學點撥  (一)初步感知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齊讀課文。(二)作者簡介韓愈,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爲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昌黎先生集》。韓愈其人有傑出的才華 ,可他的政途卻多坎坷  請看下錶

時間

原因

結局

貞元11—XX年求仕不得志    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感嘆貞元19年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徵徭役,租稅被貶爲陽山令元和XX年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幾招殺身之禍,後經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爲潮州刺史故事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如果學生中有知道這個故事的,可由學生講,加以表揚。本文教學,讀是根本。前面一部分可由學生查找資料完成。表格部分爲理解課文內容作鋪墊。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三)寫作背景   《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跟《馬說》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說》(即《雜說一》)。文章以龍喻聖君,以雲喻賢臣,借“龍噓氣成雲”,然後“乘是氣 ,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聖君任用,聖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爲《馬說》的姊妹篇。(四)文體瞭解《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  (五)字詞學習   1、通假字:

1)食:通“飼”,餵養       2)  見:通“現”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2、古今異義:故 雖 稱 等 安 策 道 通 臨 是 或3、虛詞: 而  之   其   以   也 而       a轉接  可以譯爲“卻,可是”     b順接  可以不譯 之       a結構助詞“的”        b 代詞,代人或物 c 無意義,句中停頓     d 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 其       a代詞,代人或物  b 代詞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詞 那種            d 反問語氣詞  難道       e  推測語氣詞  恐怕  以       a介詞 因爲              b介詞  按照 也      a 肯定語氣   b反問語氣   c  推 測語氣  d句中停頓4、實詞:見教材及資料(六)文意學習

1、學生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 文義,不解之處可提出疑問,共同商議解決。

2、教師組織學生反覆朗讀,讀出文章的語氣和重音,特別強調要讀出 層次。

由教師念讀完成,爲理解課文作準備,同時也增加學生的視野。學生查資料可完成。文言文的字詞比較多,而且也很重要,所以在這一部分要多花些時間,不要做樣子。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本文理解算簡單,可查資料完成。讀—理解—再讀—再理解。

佈置作業

完成相應的資料部分。

板書設計

本節課無固定板書,以展示字詞爲主。

教學後記

授課時間

總第   課時

課題

23、馬說(2)

自學點撥

教學目的知識與能力目標:1、鞏固掌握上課時學習的詞語;過程與方法目標:2、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3、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情感與價值目標:4、引導學生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爲社會的有用之才。

重點

目標2、3

難點

目標2、3

教學準備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一、夯實字詞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祇(    )辱於奴隸人之手        駢(     )死於槽櫪之間食(    )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無馬邪(     )? 2.解釋下列各組中加點的字。(1)一食或盡粟一石(    )       食之不能盡其才(    )(2)執策而臨之(     )          策之不以其道(    )(3)其真無馬也(    )           其真不知馬也(    )

答案略。二、文意點撥:  (一)整體感知

學生齊讀課文,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二)分部探究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明確:(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爲前提了。

做在作業本上,當堂課訂正。這些問題不是很難,隨問隨答。抽生朗讀學生討論,然後訂正。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 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明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 說明,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 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明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4)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

(三)深層探究1.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2.本文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先……然後……接下去,……。最後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詳見《教師教學用書》

三、小結與延伸

1、本文特殊句式的運用:

1)排比句                 2)反問句

2、組織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由扶到放的過程進行教學。結合七年級的蒲松齡的《狼》的“久之”的“之”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然後再訂正。適時板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積極性,不求答案一次性正確。

佈置作 業

完成相應的資料部分。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托馬說   食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    物                                                 寓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意

教學後記

馬 說 篇六

.《馬說》教案

.《馬說》教學設計1

.《馬說》教學設計2

.《馬說》教學設計3

.《馬說》教學設計4

.《馬說》教學設計5

.《馬說》說課稿和譯文

.《馬說》能力提升題

.《馬說》同步練習2

.《馬說》同步練習

《馬說》課文分析及練習ppt課件3  

《馬說》課件1  

《馬說》課件  

《馬說》練習flash課件2  

《馬說》wav音頻課文朗讀  

《馬說》wav課文朗讀,配樂,教案  

《馬說》ppt課件9  

《馬說》ppt課件8  

《馬說》ppt課件7  

《馬說》ppt課件6  

《馬說》ppt課件5  

《馬說》ppt課件4  

《馬說》ppt課件16  

《馬說》ppt課件15  

《馬說》ppt課件14  

《馬說》ppt課件12  

《馬說》ppt課件11  

《馬說》ppt課件10  

《馬說》flash課件1  

《馬說》flash在線朗讀課文欣賞  

反思一:馬說教學反思 篇七

首先關於導入的設計,

馬說教學反思

。在設計導入的時候,我想了好幾種導入。

可以從陶淵明無法施展抱負採取了逃避的辦法,隱居避世入手;也打算從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入手。但最終我選擇了從題目理解入手,開門見山地引出所要講的課文。因爲我覺得在45分鐘裏既要疏通文字,又要將課文分析透徹是很緊張的。於是我決定直接從解題開始。從效果來看,學生一開始愣住了,不知“說”是什麼東西,後來在我的點撥之下,記起了《愛蓮說》,也就明白了“說”就是說說、談談的意思。一開始沉寂的課堂也就活躍了。

但可能因爲是公開課,顧忌的比較多,擔心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在接下來的關鍵字的解釋上稍嫌潦草,特別是文末的“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兩個 “其”字,我只是簡單地肯定了一下學生的答案,簡單地說了一下是個反問句,沒有問個“爲什麼”,沒有讓他們品味揣摩,更沒有讓他們通過大聲朗讀來感悟其中的不同。如果這裏能再多花幾分鐘,並且能結合課後練習四來理解“其”的用法,那是最好不過了,如此也就不會有結尾的鬆懈了。

關注的第三個細節是作者在文章中語氣的變化,這種語氣的變化濃縮在幾個“也”字上,那怎麼讓學生通過讀這個字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這在當時確實是煞費苦心。最後我試着讓幾個朗讀能力很好的同學來讀這幾段文字,並且要求讀準這個“也”字,其他的同學仔細聽,並對朗讀的效果進行點評。幾個點評得比較好的,我還當面叫學生示範性讀出來。學生對作爲評委這個角色很感興趣,點評的水平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先我一直頭痛的問題交到學生手裏竟然變得很容易,這確實是我意想不到的,這塊環節也成爲了這節課的亮點。

總之,公開課要公開的是什麼?是自己的創意作秀還是我們平時真實的課堂風采?我曾經以爲是前者,所以每每上公開課,常常絞盡腦汁,希望能夠出奇制勝。但是後來我慢慢地明白了,不管我們的設計多麼經典,能體現在課堂上纔是硬道理,所謂“是馬是驢,總要拉出來遛一遛”。在備好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這個“也”字,對它的語氣的理解和把握是備課備不出來的,而最終的解決卻是從學生的身上找到突破口,雖然看起來好像是“靈光乍現”,但這是建立在對學生的信任的基礎之上的,這種能力的增強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與業務水平。

《馬說》說課 篇八

《馬說》能力提升題

山東鄒城市第六中學     姚珊蓉

一、自主練習

⒈給加點字注音。

駢死(           )            槽櫪(         )(          )

粟(             )        外見(                )

食馬(            )         祗(                 )

⒉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①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

    ②駢死於槽櫪之間(               )(                )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⒊填空。

①韓愈,字                 ,                代著名                  家,他的著作收在《                 》裏。

②本文中韓愈說明庸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句子是:                               ,                       ,                                     。

二、閱讀延伸

(一)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⒋本文中有五個"也"字,請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作出解說。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⑤不以千里稱也

⒌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①才美不外見

通               含義: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                 含義:

通                 含義:

③其真無馬邪

通                 含義:

⒎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無馬邪?

⒏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食"字注音並釋義。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飽,力不足。(            )(             )

④食之不能盡其材。(             )(               )

⒐歸納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⒑第二段文字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起什麼作用?



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二)

蝜蝂①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②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③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樸④不能起。人或憐之,爲去其負⑤。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⑥,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今世之嗜⑦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爲己所累⑧,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⑨矣。苟能起,又不艾⑩。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 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選自《柳河東集》)

[註釋]①蝜蝂(fù  bǎn):一種黑顏色的小蟲。②卬(ánɡ):高舉着頭。③困劇:勞累非常。④躓樸(zhì pū):跌倒。這裏是被東西壓倒的意思。⑤負:作名詞,指背的東西。⑥上高:往高處爬。⑦嗜(shì)取者:這裏指貪得無厭的人。⑧累:負擔。⑨病:疲憊。⑩艾(yì):停止,悔改。前之死亡:指以前由於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的人。

⒓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①輒持取(               )

②人或憐之(               )

③苟能行(               )

④又持取如故(            )

⑤又不艾(               )

⑥亦以病矣(              )

⒔選出加點詞用法不同的一項(             )

a以厚其室         b爲去其負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祿

⒕選出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

a蝜蝂者,善負小蟲也

今世之嗜取者

b其背甚澀

極其力不已

c卬其首負之

人或憐之

d雖困劇不止也

雖其形魅然大者也

⒖翻譯畫線的句子。

①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

②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

③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

⒗這則寓言寫法上有什麼特點?主要寓意是什麼?

《馬說》能力提升題答案

一、自主練習

⒈pián   cáo    lì    s”      xiàn    sì    zhǐ      ⒉①只是   ②並列而死   喂牲口用的食器   ③可是      ⒊①退之   唐   文學   昌黎先生集   ②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盡其材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⒋①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   ②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   ③表示反詰語氣,凝聚着作者憤慨之情;   ④表示感嘆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   ⑤表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

二、閱讀延伸

(一)⒌①臨(面對)   ②見  (通“現”)   ③遣(派,打發,派遣)④捐(丟棄,捐棄,花費,扔掉)    ⒍a      ⒎①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或:餵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餵養它。  ②死了的千里馬尚且花五百金去買它,何況活的千里馬呢?  ⒏①半開放性題目,大意扣住: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盡其才,鳴之能通其意。 ②開放性題目,能自圓其說即可。答案略。

(二)⒐①就,總是   ②有的人   ③如果   ④先前,從前   ⑤停止,悔改   ⑥疲憊    ⒑b      ⒒b     ⒓①在路上爬行遇到東西就拿,舉着頭背在背上。    ②天天思考怎樣使自己的職位提高,使自己的俸祿加大,因而貪取財物更加厲害,已接近摔死,看到以前由於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的人又不知道引以爲戒。    ③他的外形雖然龐大,他的名稱是人,可是他的見識卻和小蟲一樣,也太可悲了。    ⒔這則寓言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用了對比寫法,用蝜蝂的生活習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爲作對比。寓意:深刻地諷刺了那些貪得無厭的貪官污吏,指出他們實際上跟小蟲一樣愚蠢,結果必然自取滅亡。

《馬說》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瞭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反覆朗讀並背誦課文,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託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重點】

翻譯並背誦課文

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一)PPT上展示徐悲鴻《六駿圖》

師: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下這樣一幅圖,這是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所畫的《六駿圖》。畫面上的幾匹馬意氣風發、縱橫馳騁,我們今天要了解到的這種馬,它的遭遇確實截然不同。到底是什麼馬呢?學了韓愈的《馬說》我們就明白了。那有哪位同學能簡要的介紹下你所瞭解的韓愈呢?

生:韓愈,字退之。

師:這位同學答除了一部分,讓我們看一下有關韓愈的有關介紹。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自己默看。(PPT展示韓愈生平)好,同學們請看一下標題《馬說》,在我們以前的學習過程中有沒有和這篇文章類似的標題?

生:有。師:有哪些?

生:《愛蓮說》

師:那這些標題中都有“說”,說是一種文體,有哪位同學能來說一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生:議論題材,作者發表自己的觀點。

師:好那我們來看一下“說”這種文體有什麼特點?(PPT展示,大家來看一下。)接下來我們就進入課文的學習。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字詞翻譯。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在朗讀之後小組進行討論,每組組長上來抽籤。(在最開始的時候進行任務分配)

二、朗讀課文,實現讀準、讀對停頓

(一)讓學生拿出導學案一起讀一讀文言字詞積累中的第一題。

(二)請生讀課文,並讓同學點評。(讓生指出需注意的字詞及停頓,PPT展示重要字音)

(三)音頻範讀。

師:同學們都讀的很正確,現在請同學們聽一聽音頻。(有些同學聽的很認真並未能做好註釋這樣的學習方法是十分值得學習的。)

三、掌握字詞及全文翻譯

(一)請生將導學案中的重點字詞答案寫在黑板上,並生進行點評。

師:在這篇課文中還有哪些字詞我們應該注意?

(二)請學生翻譯,並進行點評。

之後挑出重點句,開火車形式下來進行翻譯。

四、分析文章內容

(一)師:接下來我們進一步去學習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請大家看這幾個小問題:

(1)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答案: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千里馬和伯樂是客觀存在的,爲什麼作者要說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呢?答案:伯樂對千里馬有重要作用。

師:但是這篇文章中的千里馬並沒能遇到伯樂而是遇到(生答:食馬者和奴隸人)

(3)食馬者是怎樣對待馬的?(用課文原句回答)答案:策之不能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不能通其意。

(4)食馬者這樣對待千里馬造成了什麼後果?(原文)

答案:1.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2.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這樣對待千里馬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即爲什麼要這樣對待千里馬?(原文)

答案:1.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其真不知馬也。

師:課文中“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情感達到了高潮,這兩句話大聲斥責了那些食馬者。課文圍繞一箇中心即千里馬的才能被埋沒被摧殘進行分析。這是伯樂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造成的。那麼文章寫千里馬真的只是在寫千里馬嗎?請生回答導學案中主題探究。(千里馬、食馬者、伯樂的比喻義)

這種寫法叫做“託物寓意”,那麼作者藉此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對統治者埋沒人才的抨擊

五、拓展延伸

在韓愈所處的社會存在這種現象,那麼在我們的社會有沒有這樣的現象?如果你是“千里馬”,如果沒有遇到“伯樂”你會怎麼對待?

生:各抒己見。

總結:1.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2.不斷的完善自己。3.抓住機會去展示自己。

六、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拓展延伸寫一寫

3、相關練習朱靜思

《馬說》教案 篇十

【教學目的】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要求】

1、把誦讀作爲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註釋,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於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重點】

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教學難點】

1、難句譯註

⑴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世:世上、世間。

然後:這以後。

世上有了伯樂,這以後 (才)有千里馬。

⑵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這、這種。

也:語氣助詞,在這裏表示語氣的舒緩停頓,可譯爲啊。

雖:即使。

能:能力,本領。

才美:才能美質,指馬的能力和長處。

外見:表現在外面。

常馬:普通的馬。

安:怎麼,哪裏。

也:語氣助詞,用於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爲呢。

這樣的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卻)因爲吃不飽,力氣就不充足,(因而)出衆的本領也就不能顯露出來。想要它和普通的馬一樣(跑)尚且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分析:首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後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

本文寫作意圖並不在於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於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課時安排】

第1課時:通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第2、3課時:翻譯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介紹作者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作實踐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爲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四、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五、通讀課文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討論:

⑴ 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明確:比喻人才。

⑵ 伯樂指的是什麼?明確:比喻識人才的人。

⑶ 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六、學習課文

1、學習課文第1段

⑴ 朗讀課文第1段。

⑵ 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相馬 祗 駢死 槽櫪

⑶ 教師補充講解詞義:

伯樂善於相馬的相字怎麼解釋?

明確:

察看,仔細地看。

相馬就是仔細審視、察驗馬的優劣。

駢,並。駢死,並死,成雙成對地死、一個接着一個地死。

槽,是放飼料的食。槽、櫪,是繫馬、拴馬的馬棚、馬廄,這兩個字合起來可以不分開解釋,用槽櫪借指馬食宿的整個環境,即養馬的處所。

介詞於,都可作在字講。

介詞以,可以作因爲講。

⑷ 學生逐句讀、譯。

⑸ 教師歸納講析:

提問: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明確: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爲前提了。所以作者劈頭就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連詞然後,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繫,後事續前事而起,沒有前事就沒有後事。

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第二句從反面承接上文,轉入論述。本來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是經常有的。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第三句的奴隸人並非奴隸,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馬人。因爲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交到他們手中一般地對待。稱,著名、著稱、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全句說:因此即使有了好馬,也只能在無識的養馬人手裏遭受屈辱,直到相繼死在馬廄裏,可見由於沒有伯樂,千里馬只落得個平庸地默默無聞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齊讀第1段。

2、學習課文第2段:

⑴ 朗讀第2段。

⑵ 正音、析義 (或辨形):

外見xiàn(同現。)

是:此,這。

且:副詞,猶尚且。

安:疑問副詞,怎麼。

⑶ 逐句讀、譯。

⑷ 教師歸納、講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馬,一頓有時會吃光一石小米。是說才能、本領特殊,食量也特殊。由於沒有識馬的人,只由餵馬的將它一般地餵養,便顯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領來。而字是連詞,表示順接,聯繫不知和食 (喂)兩個動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裏而一般地餵它。也字表陳述語氣,是馬也,也字表句中語氣的停頓。且欲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應譯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馬一樣尚且不可能達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問: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明確: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於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第2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幹裏馬無法日行千里。

⑸ 齊讀第2段。

3、學習課文第3段:

⑴ 朗讀第3段。

⑵ 學生讀、譯第3段。

⑶ 歸納、講析:

提問: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明確: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問:這裏的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明確: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 (馬)鳴,而不是鳴(馬)。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執策的策:馬鞭子,名詞。

臨之:面對着它 (千里馬)。

三個馬字,都是指千里馬。

其其:道,那:難道真的是沒有千里馬嗎?那是真正不識得千里馬呀!第一個其同豈,第二個其作那講。末一個也字,表感嘆語氣。

全段綜述不識馬者的表現,活畫出不識馬者昏庸無知而又妄言天下無馬的醜態,歸結到要害是不知馬。呼應了前文,證明了不是沒有千里馬,而是沒有伯樂。

第3段大意: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⑷ 齊讀第3段。

4、歸納課文:

中心思想:本文圍繞着有馬還是沒有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讀了本文受到什麼教育?

明確: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已成爲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5、歸納寫作特點:

本文以物作爲比喻,通篇說馬,通篇喻人。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接着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說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於沒有千里馬。再以餵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後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歸結到實質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纔會妄說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覆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6、課堂練習:

教師領讀全文。

分別指名學生逐段試背課文。

七、教學小結

八、佈置作業

【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纔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