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魚我所欲也》原文、翻譯及講解【多篇】

《魚我所欲也》原文、翻譯及講解【多篇】

拓展內容:魚我所欲也閱讀題目與答案 篇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小題1】解釋詞語的意思。

①患:②蹴:

【小題2】把下邊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②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小題3】填空:作者用“一簞食,一豆羹”來進行論證,這屬於______________的論證方法,文段中着重論述了“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更重要,人應該保有本心的道理。

句讀停頓(略 篇二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張“性善論”,他認爲人生而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瞭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捨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爲,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魚我所欲也翻譯: 篇三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捨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捨棄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追求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爲什麼不採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爲什麼不採用呢?採用這種方法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這 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那是因爲他們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是聖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聖人沒有失去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沒有禮貌地吆喝着給別人吃,四處遊歷的人不肯接受;用腳踢着(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如果見了高位厚祿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是爲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爲了大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因得好處而喪義),現在(有人)爲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好處);先前(有人爲了大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爲了妻子與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爲了大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爲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嗎?(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天性。

內容理解 篇四

①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 此之謂失其本心(主謂之間,不譯)得之則生(代詞,代它,指一簞食,一豆羹)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 今爲宮室之美爲之 / 今爲妻妾之奉爲之 / 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代詞,代它,指萬鍾)

呼爾而與之 / 蹴爾而與之(代詞,代他,指行道之人和乞人)行道之人弗受 / 爲宮室之美 / 妻妾之奉(助詞 的)

②而: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捨生而取義者也(表並列)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爲也 / 向爲身死而不受 / 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錶轉折)

呼爾而與之 / 蹴爾而與之 (表修飾)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表承接)

③於:所欲有甚於生者 / 所惡有甚於死者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比)

萬鍾於我何加焉(對)

④爲:故不爲苟得也 / 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爲也 /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爲也(動詞,做)

向爲身死而不受(助詞,不譯;一說肯,情願)

爲宮室之美(介詞,爲了)

今爲宮室之美爲之(介詞,爲了)(動詞,接受)

今爲妻妾之奉爲之(介詞,爲了)(動詞,接受)

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介詞,爲了)(動詞,接受)

⑤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與”通“歟”,語氣助詞,相當於“嗎”。)

呼爾而與之 / 蹴爾而與之(動詞,給)

⑥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這樣)

是亦不可以已乎(這樣看來,由此看來)

⑦則: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 由是則可以避患者而有不爲也 /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就)

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爲也(那麼)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如果)

字詞解釋 篇五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爲也?

3、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者/而有不爲也。

4、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

5、是/亦不可以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