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如何上好三年級的作文課

如何上好三年級的作文課

如何上好三年級的作文課

第一,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那是教死書、死教書。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師的起碼要求。我們完全可以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觀念,在《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的指導下,自行組合、設計作文訓練內容。至於怎樣命題,建議堅持“四結合”原則:

1、結合教材習作訓練要求。

2、結合《課標》精神。

3、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

4、結合課文內容。

第二,最大限度地引入編寫童話的習作練習。實踐早已證明:童話先行,絕對是作文起步訓練的成功經驗。這種訓練形式,可以發展學生的書面語言,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鍛鍊想象能力。

第三,起步作文最好儘量使用相同訓練材料,解決寫什麼的難題,讓學生覺得有內容可寫。三年級上期,學生初學作文,往往不知寫什麼,或者不知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往往需要教師一對一地指導。事實上,任何教師都不可能一對一輔導。寫相同材料,就可以解決這一矛盾。訓練的時候,教師要提供語言,或者引導學生口頭描述,使學生知道用什麼語言去表達,做到有話可寫。需要強調的是,教師的語言可以給一半,留一半,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用不同的語言去表達。這樣,儘管故事情節相同,但是語言百花齊放,細節各不相同,內容豐富多彩。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扶着走——放開走”。

比如:

小貓走過去,問:“小兔,你怎麼了?”小兔說:“我受傷了。”

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小兔還可能怎樣說?”

甲:我踩上了西瓜皮,摔傷了。

乙:瞧,我的腿摔出血了。

丙:我的腿受傷了,疼死我了!

??

第四,作文指導課要讓學生產生輕鬆感。學生感到作文課輕鬆有趣,這是作文指導課成功的標誌之一。如果學生感到跟着老師上作文課是件痛苦的事情,不僅僅是一節課的失敗,那還是教師的悲哀。我們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活躍指導課的氣氛,最好在根本不提及寫作一事的情況下,盡力激發和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不知不覺、水到渠成、心甘情願地進入動筆寫作階段。

第五,作文評價要讓學生產生成就感。習作完成後,教師要及時批改,及時向學生反饋信息。教師可以採取高分刺激、口頭表揚、當衆朗讀習作等方式滿足學生的成就感。作文批改一定不要做過高要求,能表達清楚就行,切莫拔高到生動具體的高度去評介。要主意保護學生的童真與童趣,比如儘管有些句子可能已經“跑題”,但是,如果表述清楚,一般也不要刪去。肯定學生的成績,哪怕一個句子寫得好,都要予以表揚;至少將一半以上學生習作的句子、段落或全文讀給全班學生聽。

第六,要讓學生產生責任感:比如寫自我介紹,可以以“老師和所有愛你的人都很想知道你是個怎樣的孩子”讓學生明確寫作的動機。又比如編童話,可以告訴學生很多人都等着欣賞你的童話故事。總之,教師要從一開始就幫助學生樹立“寫作不是完成作業,而是生活的需要”的觀念。每次作文前都要注意這方面的引導。

談談作文教學的指導

作文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作文的過程。作文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作文教學的成功與否,是國小生語文水平的關鍵所在,而作文水平的高低,又和作前的指導有着必然的聯繫。所以,教師的指導,應貫穿作文教學的始終。我認爲作文的指導,應包括平時的指導和作文課上學生動筆前的指導兩種。

一 平時的指導

作文教學的成效在課內,功夫在平時。學生作文的內容主要靠平時積累,表達內容的語言文字也要靠平時的積累。所以,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指導,不僅僅限於作文課上,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從生活和閱讀中積累材料。

1.指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積累材料

學生作文的內容主要來源於生活實踐。生活越充實,感受越深刻,作文的基礎也就越紮實。不少國小生怕寫作文,問他爲什麼,主要是沒內容可寫,也沒有作文的願望。這不僅和學生的生活不夠充實有關,還和學生平時對周圍的事物不留心,不注意觀察有關。要使學生有內容可寫,教師就要注意豐富學生的生活,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還要注意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時時處處做個有心人,從而有所見,有所思,有所感,獲得取之不盡的作文材料。

2.指導學生從閱讀中積累材料

讀書,是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作文內容的重要來源。學生通過讀書,可以間接地看到許多平時生活中未曾見到的事物,學到許多未曾學到的知識,而且提高了認識,陶冶了感情,豐富了語言,這些都是作文必不可少的準備。

指導學生從閱讀中積累材料,首先要讓學生讀懂課文,每讀一篇都確有收穫,而且儘可能做到熟讀成誦,使課文中的詞語句式、精彩段落,成爲自己語言倉庫中的積蓄。還要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多讀書,讀各種書,通過廣泛閱讀拓寬視野,豐富積累。

指導學生從閱讀中積累材料,要把閱讀、思考、練筆結合起來。要鼓勵學生讀書時隨時記下所得所感,高年級練習寫讀書筆記。讀書時勤動筆,即是積累材料的好方法,又可使讀和寫的能力同時得到鍛鍊,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 作文課上學生動筆前的指導

學生動筆以前進行指導的目的是:激發興趣,打開思路,明確要求。

1.激發作文的興趣。要通過指導,使學生感到些這次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便“要我寫”爲“我要寫”,興致勃勃地投入作文練習。激發作文興趣的方法很多。如寫一次活動,先讓學生盡情回憶活動中的趣事,然後再把對活動的興趣遷移到作文上。寫一種動物或植物,先讓學生猜個謎語或講個故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也就躍躍欲試地想寫好作文,寫出動物或植物的特點。假設情景,使學生覺得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也是激發興趣的好方法。例如有位教師想讓學生按一定方位介紹一個地方,就對學生說:“許多學生的家裏我還沒去過,有空的時候我想到同學們家裏去看看,你們的家在什麼地方?從學校到你們家該怎麼走呢?你們寫下來告訴我。注意、位置路線寫清楚,否則我就找不到了。”學生帶着歡迎老師到自己家來的目的進行作文,興致當然很高了。

2.打開選材的思路。思路開闊,根據教師提出的作文內容的範圍,想到生活經歷的各個方面,從中選取最合適的作文材料,學生的作文內容才能豐富多彩。教師的作前指導,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打開記憶的倉庫,回顧生活中那些觀察最細,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景。例如有位教師讓學生寫“第一次——”。學生通過回憶,通過互相交流,想到了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掃地,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游泳,第一次表演等,而且曾經經歷過的這些“第一次”的種種情景和場面再次在學生頭腦中浮現,在此基礎上提筆作文,全班每個學生的作文都很有個性,內容幾乎沒有相同的。教師還要善於引導學生產生聯想,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選擇作文材料。例如練習“我的朋友”的作文,學生一般從同學、鄰居的小夥伴方面選材。在教師的啓發下,學生的選材範圍擴大到不是同齡的民警叔叔,售貨員阿姨,傳達室的老爺爺......甚至選擇了字典、電腦、小花狗等內容。

3.明確訓練的要求。每次作文練習都有具體的要求。每次作文的具體要求都包括兩層意思,一層是常規要求,即貫穿於各個年級各次作文的要求,如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語句通順,書寫工整,寫完後認真修改等。一層是特定要求,即這次作文與歷次作文不同的要求。在中高年級,特定要求一般體現了重點訓練項目。如有這樣一道作文題。

“你喜歡那些小動物?觀察過這些小動物嗎?從中選擇一種,運用學到的觀察方法仔細觀察一下,然後寫一篇作文。就用小動物的名稱作爲作文題目,要把這種小動物的特點寫清楚,做到內容具體,語句通順,不寫錯別字。寫完以後,要認真修改。”

這道題中所提出的作文要求,大多是常規要求,“要把這種小動物的特點寫清楚”是特定要求,因爲這次作文訓練的重點是“抓住事物的特點寫。作前指導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理解作文題中提出的各項要求,對於常規要求,要做爲良好的作文習慣加以堅持;對於特定要求,要着重下功夫去努力達到。作文指導的時間不宜過長,要把作文課的較多時間留給學生練習作文,儘可能做到當堂完成作文任務。作前指導要防止指導過細,統得過死,那種規定統一的提綱、提供開頭結尾和詞語句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爲那樣做,影響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也就必然影響作文訓練

關於批改作文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教師要通過批改訓練,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習慣和能力,達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葉聖陶《語文教育書簡》)的境地。

作文教學的這一目的,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被明確地提出。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之“第四學段階段目標”之“寫作”部分這樣寫道:“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之“評價建議”之“寫作”部分中又這樣寫道:“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不僅要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內容的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着重號乃筆者所加)因此,把作文的批改權還給學生,纔是符合“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規律的,纔是真正對學生負責的做法。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作文批改的弊病是學生作文教師批改,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的客體地位,“這表現在作文批改上,批改時只顧到學生作的文,卻忘了作文的學生。他們看見錯的就改,認爲多餘的就刪,認爲不足的就補上,甚至整段地重寫,可是,很少考慮學生爲什麼錯,爲什麼要這樣寫,他想說的究竟是什麼,他爲什麼說不清楚。評語或是稱讚或是批評,大多比較空泛,對學生甲說的也可以寫到學生乙的作文本上”(葉聖陶《序跋集》第200頁)。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的“受領者”的地位,試想,這樣的批改,對學生有什麼好處呢?其次,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批改,大多數是“背對背”的。教師在辦公室批改時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默默地“挖山”不止;而學生早已把作文內容忘到“爪哇國”去了。於是乎,作文批改收不到實效,教師的“精批細改”純屬無效勞動,“一江春水”只得付諸東流了。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從國小到國中,教師批改的作文不知其數,但真正受益的學生又有幾個呢?鑑於此,我們就應該在國中階段開始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儘快地改革作文批改的現狀,變“背對背”的“暗中摸索”爲“面對面”的“明中探索”,讓學生批改自己的作文。

那麼,學生自己批改作文究竟有哪些好處呢?

從教師的角度講:第一、有利於給教師“減負”,減輕教師的負擔,提高批改效率。語文教師最苦的差事末過於批改作文,語文教師與其他教師工作量的最大區別也在於此。全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曾把兩個班級的作文本比作“兩座大山”(魏書生《語文教學》第212頁)。後來他進行教學改革,終於把這“兩座大山”搬走了,不是感動了玉皇大帝,而是發動他的“上帝”——學生!第二、有利於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寫作訓練和指導。教師一旦從傳統的繁重的低效率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來,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去閱讀有關資料,研究教育教學方法,結合自己班級學生的特點,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和訓練,並最終取得實效。

從學生的角度講:第一、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對別人的作文評頭品足,學生當然是很開心的。他們對同學的批評相當關心和在意。如果“批評”正確,就此修改,並在下次作文中避免同樣的錯誤;如果“建議”有誤,或有不同意見,他會對評語再點評,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行探討,興趣很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的作文還愁寫不好嗎?第二、有利於學生促進交流、互相學習、揚長避短。在相互批改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對方作文的一些優點和缺點。這樣,在以後的寫作中,自己就會自覺地做到揚長避短。第三、有利於學生明確作文批改的標準,養成修改的習慣,提高寫作能力。一般來說,作文批改的要求,其實就是作文要求的另一種形式的反映。學生在不斷的批改過程中,進一步明確作文的具體要求;他們在指導別人應該怎麼寫、不該這樣寫的同時,更加明確“怎樣寫”的問題,在修改或重寫時,有一種“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喜悅,自己的寫作能力也會潛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魏書生談作文批改

1.格式是否正確

剛入學,我喜歡使學生感到寫作文,批作文都不難。隨隨便便地寫,老師只要求同學們作文的格式正確,批改作文時只寫一條關於格式的批語。批作文的時候要抽籤,誰都有可能抽到全班任何一個人的。抽到人家的作文本,打開作文一看,格式沒鍺,便拿出紅筆,寫上批語:1.格式正確。批文用減分法,此項倘不減分,此文則爲滿分,然後簽上批改人的尊姓大名。

2.卷面是否整潔

顯然這一條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出來的。後進學生批改別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潔時,下次自己寫作文也注意卷面了。

3.錯別字幾個

發現錯字,要將錯字在原文處打上標記,並且寫到批語處,再在後面寫上正字。有的粗心的同學錯字挑不出來,怎麼辦?我們就搞流水作業:每人要批四篇文,每篇文要經過甲、乙、丙、丁4個人之手。甲批錯別字六個,乙發現本文錯別字不是6個,而是7個,那麼甲就要對爲什麼漏掉這個錯別字寫出一百字的說明書。丙發現本文錯字是八個,那麼甲、乙同學都要被追究責任,各追加一百字的說明書。學生批改之後,我還要抽查,重點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學。這樣使粗心的同學也認真起來,批改的時候,手裏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錯別字。發現錯別字,每兩個扣1分,最多扣5分。10個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給予指正。

4.有幾處病句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劃上橫線,寫出病在何處,再在文後批語中,寫清病句幾處。每處病句減1分,減至5分,不再多減。

5.標點符號有幾處明顯錯誤

強調句號、引號、歎號、問號的使用。發現明顯錯誤的地方,有一處扣一分,有五處扣五分,超過五處,不再多扣。

以上五條,都是寫文章最低的要求,學生經過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實踐,就能夠掌握。再批改兩三篇,掌握得比較熟練了,再一條一條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鮮明、集中

這兩點在作文指導時,就具體舉例,告訴學生什麼叫鮮明、集中。學生批改之前,我先大致看幾篇文章,在進行批改指導時,又簡介兩篇好的文章,再舉兩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學生從老師舉的正反兩方面的例文,舉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實際。

7.看文章的選材

這條批語提三點要求:①是否圍繞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實際。③是否具有典型性。這三點中最要緊的是第一點,隨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選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就結構而言,也要寫清三點批語:①層次段落是否清晰。②過渡是否自然。③開頭和結尾是否照應。

9.看錶達方式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體裁的要求,記敘文以記敘爲主,說明文以說明爲主,議論文當然以議論爲主。除此之外,還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導的要求。如寫記敘文《他進

步了》,要求夾敘夾議,本文是不是做到了。寫說明文《蘆葦》,要求說明中有描寫的成份,文中有沒有適量的描寫。寫散文《家鄉贊》,要求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文中結合得怎麼樣。

10.看語言是否簡練、通順、準確

語言不簡練,重複、羅嗦者酌情扣分,此項不超過二分。語言不通順,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與句之間銜接不連貫者,扣分也不超過二分。

引用 培養學生主動意識,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寫作時要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我們必須改變“講”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作爲主線,全面提高作文水平。筆者僅就個人近年來在作文教學中的一些嘗試,歸納爲這樣幾點:注重學生知識積累;改進作文教學方法;學生討論與教師講授相結合;發揮主體潛能。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我們必須改變“講”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作爲主線,全面提高作文水平。在此,筆者結合自己的作文教學實踐,作以下幾方面探討。

一、注重學生知識積累,激發學生寫作慾望

一個沒有豐富的自然、社會知識積累的人,能寫出什麼東西呢?所以作文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或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開發和利用各種課內外教學資源,並讓學生養成寫日記寫心得的習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這樣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因此,作爲教師,能否有效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必將成爲能否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當然,開展課外閱讀不能是“放馬式”的,首先要有切實可行的計劃,有目的地把課外閱讀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長此下去,學生作文時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導,有了習作的素材和語言的積累,作文時自然能妙筆生花,也就不會望“題”興嘆了。教師應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廣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識、信息。當信息積累到一定的質與量的時候,學生的表現欲會油然而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寫作興趣的產生。

二、改進作文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針對不同類型的作文,教師應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突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法,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儘量讓學生更形象更客觀的去感受身邊的生活,引導學生思考生活,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積極性,讓學生懂得從生活中吸取素材,學會按中心組織材料。

學生的興趣要靠老師去激發,一方面應多表揚學生,另一方面應儘量使作文訓練與學生生活貼近,使他們有東西可寫,有寫東西的慾望。興趣的激發方式有很多渠道,如積極開展語文課外活動,讓學生真正參與語文教學活動,鍛鍊他們的能力,擴大學生知識面,讓他們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再如要求學生寫社會調查報告,使他們作文有東西可寫,能對生活進行思考,能洞察社會現象,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寫作的積極性。當然,作文教學是一項異常艱鉅的系統工程,要想讓作文教學邁上新的臺階,切實提高學生作文水平,要注重寫作與生活的聯繫,尤其是在作文課前的指導上,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在生活的廣闊空間裏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抒發自己的情懷,讓學生充分認識“外部世界”,就很有必要。

三、學生討論與教師講授相結合

作文評講課就應是“沙龍”式的,就一個作文題或一篇作文,展開廣泛的對話。作者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同學們可以發表自己的評論,不同意見可以辯論,老師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對話者。不是說教師就完全喪失了教師的角色,不發揮該有的作用,而是說教師不以自己的意見爲核心。討論的話題,也不是糾纏於所謂寫作的知識和寫作的理論,包括教材的寫作內容也絕不拘泥,甚至有時會把它作爲我們批評的對象;也可以以學生的習作爲話題,以鮮活例子爲討論的出發點。人們常說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但在課堂中具體地體現就不容易,而且要在作文教學中實現學生的主體似乎很難。而我們認爲這樣的作文評講課,學生往往能成爲“主體”,非常投入,學生和教師應該都覺得效果不錯。

四、發揮主體潛能 提高批改效益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因而發揮主體潛能,授之以法,使其“實學”就成了作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現實中,教師認認真真的作眉批,總結,試圖通過評語分數等方式指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而實際上學生卻往往只看重分數,根本不關心作文好或差在何處,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問題。筆者以爲“精批細改”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葉聖陶先生也說,“教師改文,業至辛勤,苟學生弗曉其故,即功夫同於虛擲。”由此看來教師在作文教學的後半段的如何“做”顯得尤爲重要,因爲它直接影響到“教”的效果和檢查“學”的效果。總之,教師 批改要針對學生這一主體的實際,讓學生參與作文評價,師生在“做”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一) 面批面改 勵優促差

如果說作文指導課和作文講評課是作文教學“面”上的工作,它所要解決的事多數學生帶共性的問題。那面批面改作文要算是作文教學“點”上的工作,面對的是個別學生,解決的是個性問題。它可以彌補“兩課”之不足。對優生,即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面改能切實地幫助他找出弱點,指點方法,糾正偏差,更上一層樓;對差生,通過面改,指出其主要問題,幫助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既能保護其自尊心又能激發其自信心。近年來的實踐告訴我:以面帶點、以點促面、點面結合是提高不同層次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二) 自改互改 共同進步

呂先生指出:“對學生的作文只給些評論和指點,讓他自己去考慮如何修改。”把作文交給他們自己,可以激發學生參與修改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寫得多,改得多,便在實踐中摸索到一些作文的規律,不斷提高寫作水平,也可養成修改文章的的習慣。當然這種自改互改也要教師學生的共同參與。教師必要的點撥、指導是必不可少的。

筆者在實際操作中,要求學生運用符號法進行批改。如:錯別字用方框□,病句用橫線--,精彩語句用波浪線~~,字詞殘缺用“∨”層次不清用“丨”。然後對照不同文體,不同要求分別作出細緻的條款式的評語,而後給出合理的分值。符合訓練要求的給70分以上,違反訓練要求或缺漏要求1-2條的給60-70分,通過師生互動地教學,同學們在做中學到了作文的方法,改正了錯誤,同時教師也從中獲得了不少啓迪。正如樑靖雲同志所說:“教師幫助學生提高修改自己的文章的能力,乃是交給學生一把提高寫作水平的金鑰匙”。

(三) 範文例文 學做楷模

在互動中求真知。正如陶先生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了實踐的真做,纔會積累理論的真知灼見,進而纔有美文的收穫。筆者發現,教師的下水作文和學生美文佳作在某種意義是作文講評指導的催化劑。在每一次作

文教學活動後,筆者總是不忘在關鍵時刻推出佳作。通過誦讀、評點。有意識地強化某些作文作法、基本要領,給學生樹立作文的楷模(僅指某次作文)供大家模仿、比照。學生通過吸人之長,修己之短,感悟也很深刻,營造出一種比、學、趕、超的良好的作文風氣。真正達到“教是爲了不需要教”(葉聖陶語)的目的,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作文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其終極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儘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實現新課標中相關的目標任務。以上概括介紹了自己對作文教學的一些認識的做法。也許,這樣的做法並不新鮮,也不完全合理,在這裏淺陋地說出來,主要目的是希望得到行家的指點的幫助。

標籤:作文課 三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