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戶籍改革 穩步推行新聞解說詞

題肩:中央一號文件之戶籍改革制度

戶籍改革 穩步推行新聞解說詞

戶籍改革 穩步推行

導語:2014年1月19日,國務院印發了新世紀以來第十一箇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指出,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其中關於城鎮化與戶籍制度改革成爲一個熱點話題。這給很多在城市打工,想落戶城市戶口的鄉親們帶來了福音。

編後:城鎮化,不僅僅是職業、空間的變化,而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這是個漫長的過程。我國當前城鎮化質量不高,其中有戶籍制度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城鎮化本身就需要較長時間

解說:眼前的這位劉師傅是孝感市楊店鎮人,來武漢工作已經有25年了,這些年一直在漢口江岸區做環衛工作。因爲工作還算穩定,1990年結婚後,劉師傅就帶着老婆小孩一起來到了武漢。

同期:孝感市孝南區楊店鎮楊劉村 劉國漢的老伴 李自雲

結婚後看(老公)在這裏上班還可以,而且當時就一個小孩,就帶着小孩一起來這裏做環衛工。

解說:1992年,劉師傅的老伴也在漢口江岸區花橋環衛做起了環衛工,李師傅說雖然兩口子當時在武漢是租房子住,但是,比起在老家種地,收入還是要高一些。

同期:孝感市孝南區楊店鎮楊劉村 劉國漢的老伴 李自雲

待遇還不錯,逢年過節還有物資。

解說:那時,劉師傅和老伴每個月可以拿140多塊錢的工資,再加上他們所在的單位福利待遇還不錯,劉師傅覺得在城裏的日子過得還可以。可是,等女兒到了上學的年齡,因爲沒有武漢戶口,給他們帶來了很多麻煩。

同期:孝感市孝南區楊店鎮楊劉村 劉國漢

小孩上幼兒園開始,就到處找人

同期:孝感市孝南區楊店鎮楊劉村 劉國漢的老伴 李自雲

小孩上學時,是領導出面,要借讀費啊,別人上花橋國小要4000元(借讀費)我們就出800元。

解說:劉師傅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因爲戶口的限制,兩個小孩每學期要比有本地戶口的小孩多出2000塊錢的借讀費。時間長了,劉師傅覺得沒有本地戶口,除了小孩上學有很大的限制外,自己的待遇也不如武漢本地員工。

同期:孝感市孝南區楊店鎮楊劉村 劉國漢的老伴 李自雲

有戶口就是正式工,沒有戶口的就是臨時工。

同期:孝感市孝南區楊店鎮楊劉村 劉國漢

做同樣的事,但是工資待遇不一樣。有戶口的話,工資要高些,我們就做得苦些,(高多少了?)一千多元錢吧

解說:從基本工資到社保,從子女的上學到就業,劉師傅和老伴深深的感到了沒有本地戶口的差別。李大媽說,雖然一家人在武漢呆了25年,可是因爲戶口的問題,常常讓他們覺得很尷尬。

同期:孝感市孝南區楊店鎮楊劉村 劉國漢的老伴 李自雲

不管上學,還是做事,都有很大的差別,有的位置的話沒有武漢戶口還不能去

同期:孝感市孝南區楊店鎮楊劉村 劉國漢

(有沒有把自己當成武漢人)沒有。(爲什麼呢?)農村戶口就是農村人,農村戶口就要在農村呆着的,將來要是退休了,還要回去。如果這裏有戶口,我退休了還可以繼續在這裏做事。

專家:戶籍制度要“因人而異”

導語:劉師傅說,雖然他們在武漢有了穩定的工作,雖然他們把家安在了武漢,雖然他們在武漢呆了25年,但是,就因爲沒有武漢的戶口,他們還是覺得自己不是武漢人。其實早在十年前的一號文件就明確提出過,推進大中城市戶籍制度改革,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

解說:有調查顯示,當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2%,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5%,其中2億多農民工只是實現了從農村到城市的地域轉移、從農業到非農產業的職業轉換,但並沒有實現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變,這是一種“半城鎮化”。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要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那麼從“半城鎮化”轉向徹底地城鎮化,到底該怎麼做,我們一起來聽聽專家的看法。(加音樂)

圖像旁邊出字幕:賀東航,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長期從事農村治理、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研究。

解說:賀教授認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農民工市民化改革路徑選擇上有四大特點,首先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首要問題是公共服務體制的改革。如果公共服務體制沒有建立起來,戶籍的改變也沒有任何的意義。

同期: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教授 賀東航

2億人進入城市,首先子女就學就是一個問題,你要建多少學校,還有就是就業的問題,就業過程中,涉及到培訓,崗位競爭就激烈了,進來以後,就可以申請經濟適用房,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都可以了,這個就需要注意,所以城市的公共服務體系必須建設起來。

解說:那麼現在,是不是所有在城市打工的農民都可以實現市民化呢?賀教授認爲要根據城市綜合承載力,對不同類型農民工羣體逐步放寬落戶條件。要優先把有穩定勞動關係,長期舉家工作、生活在城市,有穩定住所、工作和收入,並基本融入城市的“沉澱型”農民工流動人口逐步轉爲城鎮居民。不過,賀教授說,戶籍改革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有調查表明,74%的農民工,不願意放棄農村的戶籍。爲什麼呢?因爲現在農村的戶籍含金量越來越高,有宅基地、承包地和各種補貼,特別是土地制度改革,讓農村戶籍的含金量更高。戶籍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堅持自願的原則。(加音樂)

同期: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教授 賀東航

如果(農民)出來後,他農村的那些該怎麼辦,他的宅基地,他的承包權,這些都要退出,那麼這部分應該怎麼妥善的安置,那麼就要算他的資產有多少,這樣他們會覈算,哪個划算,比如說退出(農村戶籍)可以得到12萬,那麼他就可以用這個錢在城市買房子。

解說:文件提出,全面實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逐步推進居住證持有人,享有與居住地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農民工同工同籌。賀教授認爲,這是讓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個緩衝的環節。

同期: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教授 賀東航

在我理解當中,應該有個緩衝環節,就是採取綠卡方式,什麼叫綠卡?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比如說你擁有武漢市的綠卡,同時又擁有農村宅基地的權利,不給你剝離掉,可以試一下,在城裏呆兩年,適應的話就在,不適應再回去。綠卡享有城市裏的租賃,醫療,就學的這種資源。

解說:當然了,賀教授認爲,落戶條件要實行“因城而異”的差別化政策,按城市類型、經濟規模和人口特徵採取不同的戶籍遷移管理辦法。對小城市全面放開,對中等城市有序放開,對大城市合理確定落戶條件,對特大城市嚴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