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談“閱讀”與“習作”教學的幾點體會

第一篇:淺談“閱讀”與“習作”教學的幾點體會

淺談“閱讀”與“習作”教學的幾點體會

“閱讀”是學習各科知識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佔重要的位置;寫作更是學生課內外的一項重要任務。二者之間既有不同的教學特點,又存在相互依賴的的關係。由此可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昇華。只要打下堅實的閱讀基礎,才能寫出更好的文章來。因此在“閱讀”與“寫作”中,爲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談一下在語文教學中的幾點體會:一、研究學生規律,明確教改方向爲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素質,使教改工作取得進展。我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研究,瞭解“他們是怎樣上好語文課的?”“有什麼規律?” 等問題,通過課堂實際考察,我發現存在這樣幾個問題:1、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用自己的講解,繁瑣的問答式代替了學生的讀書實踐活動,佔用了有效的讀書時間,使“學堂”變爲“講堂”,很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是“讀書”,而是“聽書”。2、學生在讀書中缺乏獨立思考,他們常處在只“讀”不思的境界中,所以,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往往是“亂蒙一氣”。而教師又用自己或少數學生的思維代替大多數學生的思維。3、還有一部分學生對讀書不感興趣,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上這些情況,明顯突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沒有讀書的機會,也沒有多讀多思的習慣,更嚴重的是他們沒有學到讀書的方法。目前,對這種教學質量不高的癥結所在。說明國小閱讀教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其實,中國有很多的傳統經驗,“熟讀精思”就是語文教學中的精華。我們在教改中,應將傳統的教學經驗同現代的教學思想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閱讀,通過閱讀,掌握更多的寫作方法。從閱讀中受到薰陶、感染,獲得正確的讀書方法。明確教改方向後,我經過潛心研究,制定了一套新的教學方案。即:課內導讀,課外自讀,在閱讀教學中講規律,教給學生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樣,既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又爲今後的寫作打下了基礎。我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二、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針對學生“讀書難”這一問題,我教給學生“一問四讀 ”的讀書方法,學生掌握了讀書順序,一步步把課文讀懂。這種方法是:1、課內閱讀,創建新體系。(1)對課題發問,尋找作者成文的思路。“課題”也是文章的“標題”寫文章擬標題,可以提示暗示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內容,提示寫作目的等。總之,標題與文章內容有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生通過對標題的發問,就能揣摩作者成文的思路,例如:在學課文《西湖的“綠”》這篇課文時,通過提示課題,學生對西湖的印象是“碧綠的湖水”或西湖周圍是一片綠的景象。(2)初讀課文,瞭解文章的要素。學生通過初步的閱讀,學會了生字、新詞,瞭解到這些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作用。然後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內容,目的是初知大意,瞭解文章。例如:文章選擇那些材料?這些材料是怎樣表達主題的?(3)細讀課文,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生了解課文大意之後,圍繞着“怎樣寫”的問題邊讀邊思。逐步給課文化分段落,加深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通過細讀,學生在質疑問難中,在解決不了的難題時,教師要再導,學生再讀,直到完全理解爲止。(4)精讀課文,將知識轉化爲技能。在精讀的基礎上,圍繞着“爲什麼這樣寫?”放手讓學生自讀,通過詞、句、段的重點訓練,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5)評讀課文,自行總結學習方法。這種讀法是衡量閱讀水平的標誌。通過學習可以談感受最深的地方,可以理出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思路,使學生互相啓發,各有所得。這種閱讀方法使我體會到:沒有吸收就沒有表達;只有吸收多了,表達得才更加充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2、課外閱讀,探索新途徑。實踐證明:國小語文教學在有限的課內中學習是不可能的。因此,做爲我們教師,要有計劃地指導課外閱讀,使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通過閱讀,瞭解寫作方法。在閱讀與寫作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1)根據每一組教材的特點,採用課內帶課外,一篇帶多篇的方法,注重教方法,教規律,做到一課一得。一單元一得,得得相連,爲學生的閱讀、寫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例如:學生學完一則寓言故事,我就向學生推薦“寓言故事”叢書,學生產生了興趣,學到了本領。當學到,《五彩池》一課時,我又向學生推薦了寫景的文章。有的學生高興地對我說:“寫景文章按‘總----份----總'分段的比較多。”同學們紛紛談論自己獲得的寫作知識。這樣,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們產生了興趣,豐富了知識,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更有效地提高了他們閱讀、寫作的能力。(2)動員學生訂閱少年兒童書報,建立班級圖書角。除此之外,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閱讀活動。如:故事會、朗讀會、讀書心得交流會……三、提倡閱讀鑑賞,悟出寫作之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古代詩人杜甫所言。的確,多讀好書能令人精神境界淨化。但從寫作角度的要求上看,僅僅讀書、積累還不夠,還要鑑賞,分析文章,領會寫作原理,指導寫作實踐。在近年來的語言教學中,我應用了從讀學寫,以寫促讀的教學方法,效果甚佳。我指導練習的形式是:從“讀”學解題,作文練審題和擬題;從“讀”學歸納中心,作文練怎樣表達中心;從“讀”學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練擬寫作提綱;從“讀”學區別文章主次,作文練安排詳略;從“讀”學捕捉重點段,作文練怎樣突出中心;從“讀”學品評課文,作文練修改初稿。由此,很多學生能夠運用閱讀課學到的讀書方法去領會內容,把學到的精煉的詞句深深刻在自己的大腦中,運用到寫作中。這樣相輔相成,順應了閱讀與寫作兩個逆向心理歷程規律。經過我的教學實踐,初步完成了國小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整體改革的設想,學生們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至此,我感到無限的快樂!

第二篇:淺談閱讀教學與習作訓練相結合

淺談閱讀教學與習作訓練相結合

一、依託教材,挖掘資源

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指導學生從寫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識,從中獲得寫作素材和寫作興趣,就會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四年級教材中《烏塔》一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的故事。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她問我,中國的孩子是不是也這樣旅遊。這句話剛讀完學生就不住地搖頭,臉上滿是對烏塔的羨慕及對自己不能獨自出門旅遊的惋惜。之後“我”解釋道,家長愛他們,而且也不放心讓他們一個人出遠門。而烏塔不同意“我”的觀點,她認爲:愛孩子和不讓孩子單獨出門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然後說她不同意中國家庭管理孩子的做法,認爲“我”的解釋是不合邏輯的。教學到此處時,學生在心中孕育了很久的想法因與烏塔產生了共鳴而頓時爆發出來。此時學生有點頭贊同烏塔的,有說自己父母如何管制自己而失去自由空間的,有幾個人相互交換意見的??此時,課堂上出現了小小的混亂。我藉此契機,因勢利導,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學生談完自己的想法後,我首先肯定了他們的許多觀點,然後動之以情地談了父母對孩子成才的渴望,情之深,心之切,部分家長難免出現一些比較極端的做法。最後,我和學生達成共識,用愛做橋樑,父母和孩子在許多方面是可以溝通協調的,那如何讓父母瞭解孩子的苦衷呢?此時,有學生大聲說:“給爸爸媽媽寫信吧!”學生按捺不住澎湃的心情,釋放着心中的

積澱,才思泉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是爲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此環節便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二、鑽研教材,拓展內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可以說都是經典之作,是對學生進行習作訓練的最佳選擇,對於這一資源,我們可以再開發、再利用。如五年級教材中《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在學習課文的第五自然段時,激起了學生對英法聯軍的無比痛恨之情。教學時,我讓學生想象畫面,再現英法聯軍的醜惡嘴臉,讀出畫面,並把這一畫面寫出來,補寫這一空白處。有閱讀教學做基礎,學生的再創作自然、流暢,同時重視了學生的主觀感受,學生也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三、利用教材,延伸昇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文材料。寫作時,要鼓勵學生多用,嘗試着用,既強調積累,又強調運用,讀和寫就聯繫在一起了。讀和寫的相互促進,對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有極大的好處,這是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完美的結合。

三年級上冊教材第六組課文中《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作者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順序,抓住四季景物的不同特徵,給我們描繪了景色誘人的小興安嶺。學完這篇課文之後,我安排了一次練筆,運用這一課的寫作方法,寫一寫我們遼陽的太子河。我們

的學校就坐落在太子河畔,平日的觀察加上寫法的指導,學生都能抓住一年四季太子河景物的不同特點,按四季順序寫出美麗的太子河。

四年級上冊教材第一組課文中《鳥的天堂》一課,記敘了作者和朋友早、晚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羣鳥活動的景象。在教學這一課的同時,我指導學生注意觀察一天當中不同時間太子河的景物特點。學完課文後,我們按早、晚時間順序對太子河的景物進行了描寫,學生抓住了早晨太子河的熱鬧,寫出了晨練人們的不同表現,描繪了太子河畔生機勃勃的景象。

四年級上冊教材第五組課文中《頤和園》一課,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學完這課後,我組織學生利用週末時間共同觀賞太子河,邊遊覽邊指導學生寫作,回去後,我們再度以《美麗的太子河》爲題,按照遊覽順序來描寫太子河的美麗景色,再次領略太子河的迷人風光。

深挖教材,感受生活。受教材的啓發,寫身邊的事物。寫作訓練源於閱讀教學,寫作訓練高於閱讀教學,現在我所任的班級中,大部分學生已經喜歡上了作文,並且樂於寫作。

總之,我們要積極利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這兩個“主戰場”,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三篇:研修總結——閱讀與習作情趣教學初探

國小作文情趣教學初探

《新課程標準》在“關於寫作”教學建議中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然而,長期以來,作文教學遠離生活,遠離學生,過於強調怎樣寫及寫作知識的講解,乃至一提到作文,很多學生就厭煩,沒有一絲興趣和激情,學生無話可說,無話可寫,只得瞎編亂造,抄襲佳作應付檢查甚至備考。“學生寫作文難”、“教師教作文難”、“費時低效”等問題一直困擾着語文教師??爲了改變這種現狀,培養學生寫作情趣,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開展情趣教學探索。所謂情趣教學,簡單地說,就時通過創設學生愛學、樂學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性情志趣。

一、熱愛生活,體驗情趣

“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葉聖陶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纔會寫成什麼文字。”可見,寫作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熱愛生活、深入生活,纔會有深刻的感受、真實的感悟,纔會體驗到生活的情趣,作文時,纔會有話可說,有話可寫,有感而發,纔會體驗到寫作之快樂、寫作之情趣。

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劉國正先生也曾指出:“我國的傳統作文教學,大都是注意引導學生怎麼寫,不大注意指導學生向生活中去探究寫作的源泉。實際上,寫作過程至少包括‘寫什麼’和‘怎麼寫’兩個階段,‘寫什麼’是前提,是更重要的一個階段。”

教師應該做好三個“引導”:

1.引導學生勤於觀察。法國大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國古代也有一句格言:“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遼闊。”所以,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觀察學校以及家庭生活,觀察社會——“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把作文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聯繫起來,通過多種途徑爲學生提供現實情境,讓學生走出課堂,置身於廣闊的大自然和豐富的社會生活中,通過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親心感悟來獲得具體的素材和豐富的體驗。

2.引導學生習慣閱讀。教師應引導學生精讀教材及與之配套的讀物,積極向學生推薦一些好書報,鼓勵學生至少訂閱1份合適的報刊雜誌,倡導學生收聽收看有益的廣播影視節目以及網上相關內容等,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只有讀得多,纔會積累得多,纔會感悟得多。學生在閱讀中一方面享受快樂,一方面豐富作文知識,提高寫作技能。

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師應組織引導學生參與各種有益的課外活動,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參與力所能及的學校勞動、家務勞動和公益勞動??實踐證明,學生對活動充滿情趣、積極性高。豐富的活動使他們能得到充實的體驗和真實的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他們心裏最清楚不過,寫起文章來,就很容易表達出真情實感。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趣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因此,我們主張通過多種方法和手段,把課上得有情有趣,讓學生也學得有情有趣,使學生易於動口,樂於表達。“所謂把課上得有趣,就是說: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爲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蘇霍姆林斯基語)

1.談話激發情趣。教師生動活潑、抑揚頓挫、幽默詼諧、富有啓發性、感染力和美

感的語言,能拉近師生的距離,喚醒學生的記憶,啓迪學生的心智,激發學生的情趣。不過,各環節側重點不同,課前談話重在激趣,總結性談話重在激情,教師課中的 “現身說法”則重在感人及鼓勵學生大膽談真話,表達真情實感。

2.實物或實景激發情趣。寫景寫物的作文教學,應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實物、實景。實物方面如寫書包、文具盒、玩具等靜物,以及小貓、小狗、小兔等動物。實景方面,如寫我們的教室、校園一角、我們的學校、春景、秋景、家鄉的一處景物等,教師應事先佈置學生觀察,或者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實地觀察。

3.圖片或課件激發情趣。看圖作文、觀察作文、想象作文等可提供圖片或製作成課件向學生展示,以激發情趣,誘發想象。

4.演示激發情趣。如寫“我想發明的一種東西”之前,教師可將最近國小生髮明的與現實生活密切關聯的“成果”與原來的進行對比演示(如“單腿圓規”與我們常用的“雙腿圓規”的對比),輔之以生動的解說,能迅速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髮明創造的激情和靈感。

5.音樂激發情趣。文學跟藝術是密不可分的,用音樂渲染往往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如“給長輩寫一封信”,作文前可播放音樂《一封家書》,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很快便進入主題,並且興趣盎然。又如,學生在構思寫作時,可播放輕音樂或令人輕鬆、舒適的鋼琴曲,不僅爲學生創造一個寬鬆的寫作環境,而且學生想象的翅膀也會隨之而展開。

6.範文激發情趣。教師要選好範文,鼓勵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獨創。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連說帶練好把式”。所以,教師最好是親自寫下水文,“下水方知水深淺”。當然,運用範文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一點寫作技巧和語言,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

7.以活動激發情趣。通過小故事演講、表演、繪畫、討論、交流、評價、展示等活動也能激發學生情趣。

教師應根據作文教學內容、本地實際和學生實際,有選擇地“創設情境,激發情趣”。

三、廣闢途徑,鞏固情趣

學生作文情趣的激發、培養,作文教學成績的提高,光靠幾節作文課是萬萬不行的,還得通過課內外多種作文遊戲或活動來鞏固。

1.交流評價。一般是先分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師生共同參與評價,以提高審美能力,享受文章之美,享受作文之快樂情趣。

2.多種方式修改。包括自己修改、同桌修改、組長批改、教師批改,教師與學生(尤其是後進生)面對面共同修改等,使學生既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又學到了別人的許多優點,從而不斷增強寫作信心和興趣,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3.勤寫日記。作家老舍說:“只有寫,你纔會寫。”所以,老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勤觀察、勤思考、勤寫日記的好習慣,要把當天印象最清晰的、感受最深刻的東西,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及時寫下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關鍵是是否真實,是否表達真情實感。每人每週可擇一篇在小組或全班交流。

4.循環作文。將全班學生按5人一組進行分組,每組指定一名組(請你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長,併發給一本專用作文本。要求每個成員每週按組長安排的時間,在“作文本”上自由作文。小組每週小結一次,以“☆”的個數評定作文等級(最少一個☆,最多5個☆),全班每月總結、表揚一次。

5.作文競賽。結合實際,配合學校及上級,定期或不定期開展作文競賽活動。競賽內容主要是:圍繞“主題”作文、半名題作文、給材料作文、想象作文等,內容貼近現實,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心理。每次競賽,要做好總結及評比表彰,以激勵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寫作積極性。

6.自辦手抄報,自編作文集。手抄報可每月或兩月一次,內容主要是學生平時從書報中積累的優秀作文、精彩片斷、好詞佳句、名言警句、成語及寫作知識等,也可以是班上同學或自己創作的文章。手抄報完全由學生自己設計版面,自己抄寫,自己插圖裝飾。“作文集”則要求學生每期末把自己訂閱或收集的報刊雜誌上的佳作剪下來,分類貼在自己的大筆記本上,並編上目錄、註明頁碼,還可以適當裝飾,使自己編的作文集更精美。在學生“自己辦報、自己編書”的過程中,教師要作指導,並利用適當的時候組織學生交流、學習,表揚每一個完成任務的學生,並獎勵一部分做得好的學生。

另外,可以巧妙抓住時機,讓學生“即興作文”;也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甲、乙、丙、丁四個組開展“作文升級、降級聯賽”(此法乃仿照足球甲a、甲b聯賽);還可以開展“作文接力賽”、“佳作欣賞”??

四、提供機遇,享受情趣

每個學生都喜歡成功,都想體驗作文成功的喜悅和無限的情趣。因此,教師應儘可能爲每一個學生提供“發表”的機遇。即使是後進生,我們也要善於發現他們作文中一絲一毫的“閃光點”。這樣,全班就會形成一種積極作文、快樂作文、情趣作文的良好氛圍。

第四篇:國小閱讀與習作教學初探----朱翠影

國小閱讀與習作教學初探

沛縣胡寨鎮朱閣國小朱翠影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於學生增強語感,發展語言能力。傳統的習作教學模式,嚴重妨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教學模式體系。

關鍵詞:閱讀教學習作教學創新能力

葉聖陶的語文教育思想,歷久彌新,影響越來越寬廣,其科學性、先進性和前瞻性已被人們普遍認識。葉聖陶的語文教育思想,也爲我們從事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

閱讀訓練是語文教學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於學生增強語感,發展語言能力。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正確指點學生閱讀,才能走近作者、走進教材。學生在課堂上對話的過程中,各自構建起自己獨特的閱讀表象,產生了富有個性的體驗,這是我作爲教師意想不到的。他們憑藉語言進行心靈勾畫,建立內心視像,在閱讀中走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獲得了豐富的美感享受。這是從學生的心靈中勃發的鮮活的語言,這是從個體的豐富情思中自發生成的充滿生機的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處理閱讀信息的能力。閱讀教學提倡品味、體驗,重在情感薰陶、個性發展、語感的培養。

因此,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尤爲重要。

一、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策略

1、激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很現實、很活躍的心理成分,它在學習活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閱讀訓練是語文教學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於學生增強語感,發展語言能力。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是孩子們學習書面語言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學時必須讓孩子們直接去感受語言,積累語言。低年級的孩子正處在閱讀的起始階段,對文字提不起興趣,只有藉助鮮豔的圖畫等直觀手段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情境之中,讓他們愛讀,喜歡讀,產生好奇心、求知慾,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才能更好的讀懂課文。

在課上我沒有以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讓學生畫出文中描寫天空藍的句子,仔仔細細讀一讀,想想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在閱讀中直面內容,展開聯想,學生不僅吸收了文本內容所負載的信息,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更好的與文本交流、互動。我還採取了引讀、自讀、範讀、齊讀等手段,以讀代講,以讀代悟,以讀抒情。

低年級的學生對直觀感性的東西更樂於接受,在整堂課的各個教學環節中採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形式,使學生愉快地融入到學習氛圍中,讓學生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喜愛之情,激活其“主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同時,興趣又總是與情感密切聯繫着的,反之,消極的情緒體驗則往往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許多教育家非常重視情緒體驗在學習中的作用,主張教學要依靠和利用教學材料,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習的充沛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國小語文教材中課文體裁多樣,內容非常豐富。教師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爲核心,從課文內容入手,通過各種途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設備,創設與教材有關的具體生動的情境,靈活設計教學過程,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情感,提高他們閱讀的積極性。 國小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話故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烏鴉》、《美麗的公雞》等。教學時,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讀、或表演,寓教學於活動中,學生很容易進入教學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既獲得閱讀技能訓練和言語詞彙積累,又獲得美的薰陶,整堂課設計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教師要把握好閱讀的激趣點,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真正領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閱讀的願望更強烈。

2、重朗讀

朗讀是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繪聲繪聲繪色是形容描述或描寫生動、逼真。繪聲繪色的朗讀是指導教師 1

引導學生用富有感情和感染力的語言、語調、語速等反映教材內容,表現教材意境。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繪聲繪色的朗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情感因素,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形成教學小高潮。

繪聲繪色的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於學生理解教材內容,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教材的思想感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朗讀技能,學習和掌握朗讀技巧,全面、和諧地發展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的能力。同時,它能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有嘗試的機會,都能分享到朗讀帶來的成功和快樂。同時,教師的示範朗讀,有時像清沏見底的涓涓細流,淌入學生的心田,給學生一種雨潤禾苗的纖濃美;有時如大江東去,激情澎湃,氣勢磅礴,給學生一種激越雄壯的豪放美;有時似高山流水,錯落跌宕,層層推進,飛流直下,給學生一種多姿多彩的飛動美,增強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自覺性。

深刻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這是閱讀的先決條件和基礎。要讀好一篇文章,首先須要充分地理解這篇文章。閱讀時,教師必須反覆揣摩、正確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調,深入瞭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狀況,,仔細推敲詞句的微妙含義,做到“披文人情”,真正進入課文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把文章的豐富內涵準確生動地再現出來。例如,閱讀茅盾的《白楊禮讚》一文,首先要了解,這篇文章寫於抗戰相持階段,作者是從解放區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后,寫下這篇文章的。文章熱情讚美白楊樹,旨在歌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抗戰、頑強不屈的北方農民,讚美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樸實、堅強、力求上進的民族精神,同時也表現作者“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這一深刻內涵和感情基調,是閱讀好這篇文章的基礎和關鍵。

閱讀的人生纔是完整的人生,讓每一個孩子熱愛閱讀並學會閱讀,是一個語文教師的重任。

二、習作教學模式的研究策略

閱讀離不開習作,習作是一種表達,一種交流,是學生精神生活的反映。習作是學生的自我昇華。在習作過程中,他們不斷地審視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方向,健康成長。我們要在習作課上創設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與學習氣氛,鼓勵學生大膽寫,破除畏難情緒,允許學生大膽設疑、敢於質疑。

(一)、習作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1、陳舊的習作教學模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我曾見過在一節國小三年級的習作課上,習作要求寫熟悉的人,這位教師在學生明確了習作要求後,詳細指出了習作步驟與要求:先寫人物外貌,再愛好、性格,最後寫缺點,字數300字以內。於是千篇一律的習作出現了,這種習作教學模式下的學生習作談何個性?

2、單調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習作素材極度的缺乏

大部分學生沒有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缺乏獨特的個性感受,習作素材積累的少。形成這方面的原因在於:一方面學生的課業負擔仍顯過重,在校時間較長,學生接觸外界新鮮事物的機會;另一方面,語文實踐活動的缺乏,甚至被學校忽視,使學生難以獲得較多的生活經驗積累。我要求學生寫一篇參觀記,學生去過的地方屈指可數,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更是鳳毛麟角,想寫卻沒有素材,無素材可寫必然會出現胡編亂造,弄虛作假,這是一件多麼遺憾的事啊?

3、忽視基本習作技法的滲透,使習作結構毫無章法

嫺熟的寫作技法與一定閱讀量成正比。絕大多數的基本寫作技法在現行教材的課文中均有體現,但在閱讀教學中人爲割斷閱讀與習作內在聯繫的現象依然存在。這樣,學生無法熟練用一定的表達方法表現已獲得的素材,只能藉助於思維一時的活躍,跳躍式地習作,致使習作中內容結構零亂,說假話、空話,前言不搭後語的現象出現。

(二)、國小習作模式教學應該有怎樣的策略呢?

如何寫出有兒童視角的作文來呢?就是讓習作迴歸兒童的心靈,讓豐富兒童的心靈成爲國小習作教學的有效策略:豐富孩子的生活、拓展孩子的閱讀、培養孩子的思維、提高孩子的認識、陶冶孩子的情懷、提升孩子的思想。

1、讓習作與生活相融

首先要豐富學生的生活,生活化作文是習作教學在經歷了各種曲折後探索到的一條有效的習作教學模式。家長和教師要把孩子引向多姿多采的生活,讓他們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以活潑、開朗、熱情的人生態度去直面生活,從生活中積累生活經驗、豐富生活閱歷。記錄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寫日記:手工日記、劇本日記、表格

日記、家務日記、剪貼日記、繪畫日記、成功日記、音樂日記、素描日記、新聞日記、名言日記、夢想日記、漫畫日記等,讓日記成爲豐富多彩生活的反映。其次是上習作活動課。在課堂上有了習作的素材,產生了習作情感體驗,在活動中學會了合作,在活動中引進想象,在活動中評議修改,將習作與活動完整地融合在了一起。

2、讓習作與閱讀相擁

每一次語文教師對自己班孩子的閱讀都要有一個整體策劃,引領孩子們在國小階段“吃”到必要的精神食糧。孩子們只有多閱讀,纔會有比較豐富的知識、文化、語言的儲備,爲將來語文素養更好的發展打好基礎。

3、讓習作體現思想性

習作是思想的認識,因此要尊重、寬容、保護、豐富兒童的思維,同時要提升兒童的思想認識水平。

習作體現思想性,全班學生的習作激情便會被激發出來,他們的幾十雙眼睛能看到教師看不到的東西;幾十個腦袋能想出教師想不到的問題;幾十雙小手能做出教師料想不到的好事。他們的習作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體現出各自的思想認識、情趣愛好,閃耀着朵朵思想的火花。 4、情節續寫,激活想象

有的課文結尾意猶未盡,留給了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令人回味無窮。因此,教學時我常常利用此類課文,引導學生聯繫課文和生活實際,順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發展的方向,對文本進行續寫,激活學生的想象。如《小攝影師》這一課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懸念和想象空間。在學完此文後,我啓發學生想象:小男孩空手而歸後回到家或回到學校會發生什麼事?他會不會再來找高爾基拍照呢?讓學生想象進行續寫。

只有經常閱讀,經常動筆,反覆訓練和運用,才能逐步解決寫作中的各種困難,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上,把所閱讀的書與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獲取的材料結合起來,學生就不再怕習作了,習作能力也提高了。

閱讀是爲了讀懂文章,習作是思想情感的表達。總之,閱讀與習作是語文學習中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習作方法,在習作中提升閱讀能力,讓閱讀與習作在語文課堂上有機結合,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有效地、全面地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慶《強化誦讀,注重感悟》,《江蘇教育》,江蘇教育報刊編輯出版,1999.5月,28頁

2.董會惠《快快樂樂寫作文,實實在在揚個性》,《徐州教育科研》,徐州教育科研編輯部,2014年第4期,37頁

3. 李曉紅、任慶世《做創造的老師》,四川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157頁

4.周小慧《讓閱讀充滿個性》,《江蘇教育》,江蘇教育報刊編輯出版,2014.9月,52頁

第五篇:三年級閱讀與習作論文

談談三年級閱讀教學中滲透習作技巧的幾點淺見

赤鷲國小馬利新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寫作的積累,而寫作則是閱讀的最終目的。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因而,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緊緊抓住文質兼美的教材範例,找準契機,適時適量地滲透寫作的指導和訓練,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在提高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同時,領會寫作的方法,感悟寫作的技巧,從而讓學生在閱讀中對寫作產生興趣,爲學生愛寫,樂寫提供前題條件,特別是國小三年級,更是如此。

三年級是中年級的起始階段,習作也是從三年級剛開始起步的,學生從一、二年級“寫自己想說的話”過渡到三、四年級“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必須歷經一個從句到段到短篇這樣循序漸進的習作實踐過程,對於這樣的過渡,學生難於適應,有些學生甚至產生畏難害怕情緒,一聽說寫作文就頭疼。我們農村的不少學生,由於家庭的特殊性,普遍存在基礎差、知識面窄、閱讀習慣還未養成等現象。在作文訓練中,他們根本不知道該寫什麼、怎麼寫,針對這些情況及三年級學生自身特點,在閱讀中進行寫的訓練便是指導學生寫作的一條捷徑。那麼,三年級學生如何在閱讀中進行寫的訓練呢,下面,我就來談談三年級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寫的訓練的一些淺見。

一、明確教學目標, 激發寫作的興趣。

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羅曼 羅蘭說過:“人生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明確的目標。”長久以來,很多語文老師的教學只靠感覺,對語 1

文學科的課程目標、學段目標、年級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板塊目標(即導讀、單元主題)的認識模糊的。因此,想上好三年級的習作,首先要解讀它的學段目標。第二學段中的三年級要求學生通過小練筆的形式,鞏固和增強寫段能力:同時,開始學習寫作——寫具有篇章初步輪廓的小短文(即有開頭、過程、結尾的比較完整的“一段話”。)在這一學段,新課標要求“不拘形式”,這是針對學生習作過程和習作心理而言;但教師不能不關注“形式”,在備課、指導習作、講評課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做好兩點:一是圍繞一個意思表達,二是習作要有初步的篇章輪廓(即由第一學段寫比較簡單的“自然段”拓展,轉向爲寫具有開頭、過程、結尾等篇章結構的比較完整的“一段話”);然後在此基礎上,“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語句”,做到“內容比較具體”。而大概從四年級下學期起,可以引導學生適當進行“分段表述”的嘗試訓練。這個學段特別強調“寫作興趣”,提示我們作文教學要注意通過富有趣味的寫作情境的創設來激發學生“樂於表達”的慾望,符合中低年級學段學生特別感性的思維特點,同時也要求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新穎有趣,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堂形態表現出來,如“情感交流式”“對話互動式”“信息加工式”“情感體驗式”等教學方式,讓學生隨心隨意的“自由狀態”中進行觀察、想象,發現能夠觸動自己內心的人、事、景、物,從而引發寫作的熱情與願望,並選取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習作。

二、積累語言,奠定寫作的基礎。

如果說閱讀是信息的輸入,那麼寫作則是信息的輸出,然而,“胸中不藏萬卷書,筆下怎麼能若流水”只有心中積蓄了大量的語言素材,我們的學生才能夠筆下生花,寫出好的習作,然而,我們三年級的學生閱讀量少、知識面窄、詞彙積累匱乏,因此,國小三年級的課堂閱讀教學,教師應該多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掌握積累的方法,讓學生多讀多背,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儘可能多地印記在學生的腦海裏,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這樣才能利於學生輕鬆運用積累到的知識進行寫作,做到下筆如有神。

(一)、理解詞句,積累語言。在閱讀中理解詞語和句子,通過畫詞語、優美句子、關鍵句子等,讓學生讀讀記記,在讀的基礎上將積累的詞語和句子連綴形成語境或連詞成句和段,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和複述能力,內化積累的詞語和句子。

(二)、誦讀句段,積累語言。誦讀記憶是積累語言的重要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背誦的時間,加強背誦的檢查力度,讓學生讀讀背背一些優美句子和精彩片段,不管是課文中要求背誦的句段也好,還是能夠激發學生真情實感的文段,只要對學生的寫作有利,都要要求學生熟讀成誦,並用專門的本子將美句美段摘抄下來,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積累和豐富自已的語言,從而提高學生寫作時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一年中,我專門讓學生準備了一本抄寫本,讓學生把課文裏學的好詞語,好句子摘抄下來。在摘錄的基礎上,我還抽時間抽樣給學生交流好詞好句,讓學生互相欣賞精彩句段,讓學生在交流與欣賞的過程中收穫快樂。讓學生在不斷的背誦過程中得到潛移

默化的語言薰陶。

三、深研教材,滲透寫作的技巧。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是寫作的積累,寫作是閱讀的目的,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把握閱讀與寫作間的良性互動關係。而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往往把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割裂開來。現在就自己在教學中把學生的寫作指導滲透到理想的閱讀教學中去,從而把閱讀指導與寫作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閱讀教學,強化學生的寫作學習談幾點體會:

1、借鑑課文結構、寫法、語言等因素進行仿寫。

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燕子》這一課時,課文的開頭生動描寫了燕子的外形:烏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輕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活潑機靈的小燕子等描述。看似簡短的一段話,其實給我們傳遞了很多習作技巧:(1)這一自然段是按總分總,整體—局部—整體結構敘述。

(2)抓特點,從燕子的色澤、動態、形狀、感覺描寫。(3)用了很多優美詞語,如:烏黑光亮、俊俏輕快、活潑機靈等。(4)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識記,例如用了“一對、一身、加上、湊成”等,教師如果把握文本傳遞給我們的這些習作技巧,要指導寫作就有模可循了。學生有模可循,有感而發,寫起來自然得心應手。除此之外,還有寫景、寫事、寫人等單元目標後的習作,這就要求教師要深研教材,要有一雙“慧眼”,一隻眼看文本內容,一隻眼看文本的形式;要“五臟俱全”審題、立意、選材謀篇佈局、修辭邏輯、遣詞造句。唯有這樣,習作技巧纔會閱讀教學中燦爛地綻放。

2、根據課文內容想象作文——拓寫、續寫。

想象性作文需要理解課文,調動知識積累和生活儲備,展開合理的想象。根據課文內容想象作文有三種形式。(1)、拓寫。蘇教版三年級下冊11課《趕海》,最後一自然段的省略號,可讓學生展開想象,寫一寫自己小時候的一件趣事,學生自然有話可寫。(2)、續寫。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12課《荷花》,學生學習完課文第四自然段之後,可讓學生就這一段“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讓學生想象小魚會游過來告訴我昨夜做了什麼好夢?續寫下來。第二學段是學生的起步階段,也是在習作中形成基本態度和理解,萌生個人文風的開始。因此,“真實”是對學生習作的基本要求。可以說,第二學段雪上習作只要注入真情實感,及時平淡無奇也是合格的。所以不要要求學生的字數有多少,語言多華美,要知道內容清楚比字數更重要。

四、放飛想象,讓習作不再艱難。

“自由表達,放飛個性”,新課標關於作文教學的這一塊核心內容不容置疑。蘇教版三年級習作共安排了8次想象作文有看圖編故事、寫寫自己的新發現、編童話故事等。這樣的習作目的是要滿足學生探索需求的習作教學,如果給予學生探索的機會,學生的求知慾望被激發,表達欲也會變得非常強烈。例如,我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習作“編一個童話故事”時,課的伊始以動畫片《喜洋洋與灰太狼》的片段導入,之後設計了“闖關式”的童話意境趣味性地串聯課堂,以“發生了什麼事”“整個事件的過程是怎樣解決的”爲主線,在情境中引發學生大膽地想象,在幻想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從心田裏迸發

出美好的願望。學生的想象力一旦被激發,不愁無話可說。對此,還可引導和討論:“動物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實現的過程遇到了什麼困難?還可以引導學生辯論、對比:哪個變得更有趣味?通過這樣的想象與探索,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鍊,習作的難度也相應減少了。當然了,學生的習作內容也異彩分層,堪之有趣。

“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這是閱讀與寫作關係的真實寫照。作爲一名教育者,我們的教學必須藉助課本的範例作用,把閱讀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讀代寫,讀寫結合,要以各學段目標位導航,充分有效地利用學生手頭中的教材,通過對文本的深研巧釋,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於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力求寫出情真意切得好文章。引導學生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