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蘇武傳教學設計(熱門5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篇《蘇武傳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蘇武傳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蘇武傳教學設計(熱門5篇)

篇一:蘇武傳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把握歷史事實,理清文章脈絡。

2、疏通文言知識,掌握重要的實詞和虛詞。

二、教學重點:目標1

三、教學難點:目標2

四、教學方法:點撥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欣賞歌曲《蘇武牧羊》:

蘇武留胡節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雁羣漢關飛。白髮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這是一首廣爲流傳的民歌,歌曲裏所歌唱的蘇武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蘇武歷盡艱辛,持節不屈,成爲中華民族歷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現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無比的人生。

(二)簡介班固及《漢書》

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市東)人。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後漢書“班固傳》稱他“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爲章句,舉大義而已”。其父班彪曾續司馬遷《史記》作《史記後傳》,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繼承父業,在《後傳》基礎上,進一步廣搜材料,編寫《漢書》。後因有人向漢明帝誣告他篡改國史,被捕入獄。其弟班超上書解釋,始得獲釋,被命爲蘭臺令史,經過二十多年努力,寫成了《漢書》。漢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隨竇憲出征匈奴,不久竇憲因謀反案被誅,班固也受牽連被捕,死於獄中。《漢書》中的八“表”與“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馬續續成的。

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體例模仿《史記》,但略有變更。全書有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漢高祖,止於王莽,記西漢一代二百三十年間史實。《漢書》評價歷史人物往往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爲標準,如對陳涉、項羽加以貶抑,即是顯例。歷來《漢書》與《史記》並稱,史學家劉知幾說《漢書》“言皆精煉,事甚該密”(《史通”六家》),則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識

【通假字】

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與旃毛並咽之 旃:通“氈”,毛織品。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無”,沒有。

信義安所見乎 見:通“現”,顯現。

孺卿從祠河東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無”,沒有。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亡:通“無”,沒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無”,沒有。

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衿:通“襟”,衣襟。 決:通“訣”,訣別。

始以疆壯出 疆:通“強”,強壯。

【古今異義】

漢亦留之以相當 古義:相抵償。 今義:副詞,表程度。

皆爲陛下所成就 古義:提拔。 今義:業績。

位列將 古義:位;官位。 今義: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義:排列。

兄弟親近古義:親近的侍臣。 今義:動詞,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義:老人,長輩。 今義:岳父。

欲因此時降武。 古義:趁這時。 今義:相當於所以。

獨有女弟二人 古義:妹妹。 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義:年紀。 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武等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 今義:誠實、老實。

【詞類活用】

1.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 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爲……壯。

2.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鬥兩主 鬥:使動用法,使……爭鬥。

(4)單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3.名詞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 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 杖:名詞做動詞,拄着

(4)孺卿從祠河東后土 祠:名詞做動詞,祭祀

(5)惠等哭,輿歸營 輿:名詞做動詞,擡。

(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 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後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者漢匈奴使”。

(2)爲降虜於蠻夷

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於蠻夷爲降虜”。

(3)何以女爲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女爲”

(4)子卿尚復誰爲乎

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爲誰乎”

(5)何以復加

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2.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爲陛下所成就

[難句補註]

少以父任,兄弟併爲郎:漢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爲郎(皇帝侍從)。蘇武父蘇建爲代郡太守,故其子蘇嘉、蘇武、蘇賢皆得循例爲郎。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且?L侯)單于自謂'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漢書“匈奴傳》)

持節:節,使者所持信物,持節,指持代表皇帝的旄節出使。旄節,“以竹爲之,柄長8尺,以旄牛尾爲其?g,三重”(《後漢書”光武紀》李賢注)。

見犯乃死,重負國:“言被匈奴侵犯然後乃死,是爲更負漢國,故欲先自殺也。”(《漢書》顏師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顏師古《漢書》注:“?保?謂聚火無焰者也。”?被穡?指初燃未旺有煙無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蘇武面朝下,覆其身於坑之橫木上。楊樹達《漢書窺管》:“背不可蹈,況在刺傷時耶!'蹈'當讀爲'??'……??背者,輕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滯體中爲害也。”蹈其背,指??其背,即輕輕敲打其背。楊說是。

何以汝爲見:王念孫《讀書雜誌》稱原句本作“何以見汝爲”。王說是。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顏師古《漢書》注:“蘇林曰'取鼠所去草實而食之。'張晏曰'取鼠及草實並而食之。'師古曰:蘇說是也……去,謂藏之也。”《漢書補註》引劉??說:“今北方野鼠之類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頗?l藏耳。”兩說皆通。

(四)安小標題,理清脈絡

本文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下面請同學們給文章的情節發展添加小標題,以此把握文章的脈絡中。

1、學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標題,

2、全班進行討論篩選,評選出最佳的小標題。

篇二:蘇武傳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落實文學常識、文言知識點,校準字音,疏通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都是十七八歲的姑娘小夥了,自己體會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這是七八年我們有多少的幸福時光,有多少成長與收穫。這十七八年太珍貴了。而有一個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時間,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與壓迫,也不願意投降,於是書寫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氣節之歌,這一壯舉也被載入史冊,被後人廣爲流傳,這個人就是漢代的蘇武,今天我們就一起翻開歷史的卷軸,來品閱一下蘇武的傳奇故事。

二、文學常識

(ppt展示,學生齊讀,教師重點解釋、強調劃線的語句。)

1.作者簡介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我國古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羣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記後傳》,去世後,班固因《史記後傳》沒有完成,敘事也不夠詳備,於是繼承父志,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因當時有人誣告,班固遂以私改國史的罪名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爲讚賞,召爲蘭臺令史,後遷校書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書條件和工作環境,班固“潛精積思二十餘年”,終於完成了《漢書》的寫作。

2.關於《漢書》

(ppt展示,學生齊讀之後,回憶《史記》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對比記憶。)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爲“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後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作爲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着重要影響,舊時“班馬”並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學生朗讀)

秦末漢初,北方匈奴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採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繫。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後,轉而重視結盟,指望通過恩威兼施之策來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於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初讀課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識點,理解文章內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難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關於少數民族的專有名詞,注意結合書下注釋校準字音。)

①稍遷至?刂芯?(jiù)監; ②數(shuò)通使相窺(kuī)觀;

③以狀語(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幣遺(wèi)單于;

⑤後隨浞野侯沒(mò)胡中; ⑥擁衆數萬,馬畜(chù)彌山;

⑦故使陵來說(shuì)足下; ⑧武復窮厄(è)

⑨何以汝爲(wéi)見; ⑩子卿尚復誰爲(wèi)乎。

2.學生們出聲分段朗讀課文,校對字音,同時結合書下注釋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無、見、?O、?、衿、決。以及古今異義詞。

3.點撥、強調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

(1)通假字:(見書下注釋,做上標記)

(2)古今異義詞:(ppt展示,請同學說出今義,在思考文中的古義。)

漢亦留之以相當 古義:相抵償。 今義:副詞,表程度。

皆爲陛下所成就 古義:提拔。 今義:業績。

兄弟親近古義:親近的侍臣。 今義:動詞,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義:老人,長輩。 今義:岳父。

欲因此時降武 古義:趁這時。 今義:相當於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 古義:年紀。 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武等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 今義:誠實、老實。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討論後請同學翻譯。(ppt展示如下)

①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後置)

②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動)

③見犯乃死,重負國。(被動)

④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意動,名詞作狀語)

⑤爲降虜於蠻夷,何以女爲見?(狀語後置,賓語前置)

⑥反欲鬥兩主,觀禍敗。(使動)

⑦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狀語後置)

⑧空以身膏草野。(使動)

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定語後置)

⑩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O,效死於前!(使動,狀語後置)

4.點撥重點實詞。(ppt展示,請同學們回答加點詞的意義)

發:方欲發使送武等(動詞,打發)

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動詞,起事,動手)

單于子弟發兵與戰(動詞,出動)

張勝聞之,恐前語發(動詞,揭露,暴露)

及還,鬚髮盡白(名詞,頭髮)

會:會武等至匈奴(副詞,適逢,恰巧)

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動詞,會同)

單于召會武官屬(動詞,聚集)

及:及衛律所將降者(連詞,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動詞,牽連)

及還,鬚髮盡白(動詞,等到)

當:漢亦留之以相當(動詞,抵押)

副有罪,當相坐(動詞,應當)

始:匈奴之禍從我始矣(動詞,開始)

陵始降時,忽忽如狂(副詞,剛剛)

始以強壯出(副詞,當初)

5.請同學們找出自己還理解不了的詞句,教師點撥。

四、作業

1.熟讀課文,思考“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2.翻譯3、4自然段。

篇三:蘇武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瞭解班固以及《漢書》的相關知識;積累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培養歸納整理字詞的能力和習慣。

思維發展與提升把握作品的內容,概括內容要點,培養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的能力和習慣;探究學習,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審美鑑賞與創造品味文中體現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學習蘇武的民族氣節,弘揚愛國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積累和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學習概括內容要點的技能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學時間4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播放《蘇武牧羊》歌曲。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轉眼北風吹,雁羣漢關飛。白髮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蘇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歷盡艱辛,持節不屈。兩千多年來,蘇武崇高的氣節,成爲中國倫理人格的榜樣,成爲一種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現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的人生。

2.作者簡介:班固,字孟堅,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羣書。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爲中護軍。後來,班固因竇憲專權受到株連,死於獄中。

家庭――父親:班彪(史學家,文學家)。

弟弟:班超(投筆從戎)。

妹妹:班昭(續寫《漢書》),博學高才,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家。

作品――史書:《漢書》。

辭賦:《兩都賦》。

詩:《詠史詩》。

注:《兩都賦》:漢代京都大賦中的名篇,分《西都賦》和《東都賦》兩篇。後來張衡《二京賦》、左思《三都賦》,在形式上皆頗受其影響。《詠史詩》則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詩。

3.簡介《漢書》:《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爲“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後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作爲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着重要影響,舊時“班馬”並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4.《漢書》與《史記》的對比(完成下表)。

《漢書》

《史記》

體裁

時間跨度

體例

注:斷代史:以朝代爲斷限的史書,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與斷代體史正好相反。《史記》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

5.我國史書體例簡介:

(1)編年體: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記載史事的史書。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左傳》(左丘明),《資治通鑑》(司馬光)。

(2)國別體:以國家爲編排順序記載史事的史書。例:《國語》――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戰國策》(劉向)。

(3)紀傳體:以爲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的史書。例:《史記》(司馬遷)――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漢書》(班固)――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後漢書》(范曄)――紀傳體斷代史。

6.蘇武出使背景:秦末漢初,北方匈奴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採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繫。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後,轉而重視結盟,指望通過恩威兼施之策來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於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多方威脅誘降未遂,又將他遷至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蘇武堅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與漢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屬國。決不背叛祖國的氣節,流芳百世,傳唱千古。《蘇武傳》歌頌了蘇武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高尚氣節。

二、整體感知

1.聽錄音朗讀,瞭解主要意思,根據情節發展的脈絡,爲各個情節階段添加小標題。

2.人物傳記是古代典籍中常見的文體,那應該怎樣爲一個人立傳呢?本文是不是蘇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

明確:傳記的一般寫法:①先寫人名,籍貫,品性綜述;②然後按時間順序選擇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具體材料1、2、3……);③最後爲作者評說。

讀懂文言文段的關鍵是材料,即第②點;而材料無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說什麼做什麼。

本文不是蘇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記敘蘇武出使匈奴,被羈留十九年的艱苦歷程後,終得歸漢的過程。

3.理清思路:蘇武爲何入胡?有何遭遇?結局如何?請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綱。

緣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虞常謀反,牽涉蘇武(2-3);衛律逼降,蘇武不屈(4-5)。

遭遇:流放北海,杖節牧羊(6);李陵勸降,完全失敗(7-8)。

結局:歷盡磨難,終歸漢朝(9-10)

4.根據以上分析理清情節脈絡,把課文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1):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重點記敘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蹟。

第三部分(9~10):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

三、文本研讀

(一)第一部分研讀

1.字詞句疏通和翻譯。

2.段意概括: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3.要點提示:文章一開始寫道:“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出使匈奴的這一背景,表明蘇武出使時的嚴酷歷史環境,同時交代了匈奴儘管“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卻只是因爲“且?L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的緩後之計,並非真心和好。所以當漢武帝派蘇武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還朝,並“厚賂單于”時,“單于益驕”,這也是後來單于悍然扣留蘇武一行的原因。

(二)第二部分研讀

1.字詞句疏通和翻譯。

2.段意概括:重點記敘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蹟。

3.研討要點:這部分是文章着力描寫的部分,以精彩的筆墨描寫了蘇武抑制匈奴統治者招降的種種鬥爭情形。

具體描寫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衛律軟硬兼施想迫使蘇武投降,被蘇武正氣凜然的怒斥所喝退,雙方矛盾鬥爭激烈,場面緊張。

第二次寫匈奴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鬥志,把他囚禁於地窖中,使他備受飢寒,接着流放蘇武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讓他牧羊。然而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蘇武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險惡用心。他手握漢節――國家民族的象徵,在九死一生中維持着一個使者的使命。這時鬥爭是相對緩和的,直接表現的是蘇武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的鬥爭。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勸降。這段描寫不但表現了蘇武可貴的氣節,同時也刻畫了叛將李陵的複雜心態。他那尚未泯滅的愛國之情、羞惡之心在蘇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喚醒了,其內心剖白真實感人。李陵在勸蘇武時曾說:“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達對漢武帝動輒殺戮大臣的殘忍行爲所表達的不滿,也是《漢書》中少有的表現批判統治者的思想傾向之處。而蘇武與李陵的對答針鋒相對,波瀾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聲氣躍然紙上。此處蘇武的鬥爭對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敵對陣營的故友,雙方的心態都比較複雜,而作者的描寫也很到位,是這部分最出彩之處。

(三)第三部分研讀

1.字詞句疏通和翻譯。

2.段意概括: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

3.研討要點:課文最後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看似平實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着作者諸多的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迴歸故國時已是“鬚髮盡白”,一生大好的時光都在前列中度過,作者的嘆惋之情溢於言表,而能爲信念堅持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於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且榮歸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可以說,這句話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心聲。

四、分析探究

1.思考:作者如何刻畫蘇武這個形象的?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明確:詳略得當;語言、細節描寫;對比反襯。

2.課文在寫人時,有詳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誰?哪幾個人物寫得詳細?哪些人物寫得簡略?爲什麼?

主人公:蘇武。主要人物:張勝、衛律、李陵。

次要人物:單于、漢使者……

3.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詳略處理,其實本文在敘事上也做到了詳略得當。哪些事詳寫了?哪些事略寫了?

詳:蘇武寧死不降(衛李勸降)、臥雪牧羊……

略:蘇武爲於革幹王賞識及牛羊被盜……

4.文章對衛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描寫得特別詳細,爲什麼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麼?

明確: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蘇武的氣節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住考驗而變節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作用:突出主題,蘇武的崇高的民族氣節、強烈的愛國意識、艱苦卓絕的鬥爭精神。

5.用語言、細節刻畫人物。

①語言描寫多集中於“受審訊”和“勸降”兩件事。如:“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武罵律曰:“女爲人臣子,不顧恩義……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②細節描寫,如: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如蘇武自刺一節,被置於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甦”,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③小結形象:我們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蘇武?

明確: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

6.對比反襯。

哪些人物對蘇武性格起到了對比反襯的作用?試作簡要分析。

明確:張勝的貪生怕死――蘇武的大義凜然;衛律的賣國求榮――蘇武的高風亮節;李陵的計較個人――蘇武的忠君報國。

①張勝:糊塗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後又經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行爲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着可貴的民族氣節。

②衛律:賣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蘇武:爲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③李陵:爲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蘇武:以國家的利益爲先,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無怨無悔。

④小結:在各種人物的對比反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蘇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二,長達十九年守節的堅韌不拔。蘇武的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對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攝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五、總結延伸

1.蘇武在匈奴堅持民族氣節十九年,靠的是什麼?

明確:崇高的民族氣節、強烈的愛國意識、艱苦卓絕的鬥爭精神;信念與意志;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

2.蘇武入胡遭遇變故曾兩度欲引刀自決,後來被困地窯、牧羊北海時卻又千方百計要活下去。這前後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會不會影響他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呢?

明確:不會。引刀自絕是表示堅決不投降的決心,維護尊嚴。堅強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毀其肉體、征服其意志的念頭,同樣是在維護尊嚴。但活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

3.蘇武精神解讀:蘇武面對“擁衆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的誘惑,他心志不亂;面對“絕不飲食”的苦難的磨礪,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這是一種堅持,這堅持叫力量,這力量叫精神!這更是一種氣節!寧折不彎!

我們的民族自古便有這樣“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爲一座精神的長城,護衛起我們民族的一片天:岳飛抗金;文天祥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堅決不屈服壯烈殉國,“留取丹心照汗青”;楊靖宇在東北寒天雪地中堅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個國家的體現,民族精神對一個國家的作用:抗戰八年,愛國的精神不倒,終於趕走侵略者。

4.溫庭筠《蘇武廟》。

蘇武廟溫庭筠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註釋:①甲帳:武帝帳,“非甲帳”意指漢武帝已死。②冠劍:指出使時的裝束。丁年:壯年。③茂陵:漢武帝陵。④逝川:喻逝去的時間。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裏指往事。

(2)譯文:蘇武初遇漢使,悲喜交集感慨萬端;而今古廟高樹,肅穆莊嚴久遠渺然。羈留北海音書斷絕,頭頂胡天明月;荒隴牧羊回來,茫茫草原已升暮煙。回朝進謁樓臺依舊,甲帳卻無蹤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劍,正是瀟灑壯年。封侯受爵緬懷茂陵,君臣已不相見;空對秋水哭吊先皇,哀嘆逝去華年。

5.蘇武不辱使命,榮歸故里,請你爲爲蘇武寫一段頒獎詞。

參考:蘇武,他是鐵骨錚錚的愛國志士,不畏強權,不辱使命,不放棄堅守的方向。命運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義向他揮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誠義士,以他的青春年華,以他的蒼顏白髮,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見證了他高潔的靈魂;用他頑強的生命力,用他堅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樹立起一座不倒的豐碑――永遠不死的愛國心。

十九年的執着,十九年的信仰,換來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蘇武的執着,李陵不懂,衛律不懂,單于不懂。那執着是對愛國一種偉大的詮釋,但是我們記住了蘇武,歷史記住了蘇武!

在他的生命裏,國家爲重,生命私利爲輕。十九年的苦難與折磨,他的頭髮白了,鬍鬚長了,但他依舊手持漢節,但他依舊心存家國。一顆堅貞不屈的愛國之心溫暖了無邊的荒野,富貴不動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動捍衛了民族的尊嚴。

6.積累關於氣節的名句。

(1)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4)寧爲玉碎,爲爲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5)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7)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于謙《無題》)

(8)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題畫?竹石》)

篇四:《蘇武傳》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蘇武傳》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把握歷史事實,理清文章脈絡。

2、疏通文言知識,掌握重要的實詞和虛詞。

二、教學重點:目標1

三、教學難點:目標2

四、教學方法:點撥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欣賞歌曲《蘇武牧羊》:

蘇武留胡節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雁羣漢關飛。白髮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這是一首廣爲流傳的民歌,歌曲裏所歌唱的蘇武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蘇武歷盡艱辛,持節不屈,成爲中華民族歷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現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無比的人生。

(二)簡介班固及《漢書》

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市東)人。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後漢書班固傳》稱他“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爲章句,舉大義而已”。其父班彪曾續司馬遷《史記》作《史記後傳》,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繼承父業,在《後傳》基礎上,進一步廣搜材料,編寫《漢書》。後因有人向漢明帝誣告他篡改國史,被捕入獄。其弟班超上書解釋,始得獲釋,被命爲蘭臺令史,經過二十多年努力,寫成了《漢書》。漢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隨竇憲出征匈奴,不久竇憲因謀反案被誅,班固也受牽連被捕,死於獄中。《漢書》中的八“表”與“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馬續續成的。

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體例模仿《史記》,但略有變更。全書有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漢高祖,止於王莽,記西漢一代二百三十年間史實。《漢書》評價歷史人物往往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爲標準,如對陳涉、項羽加以貶抑,即是顯例。歷來《漢書》與《史記》並稱,史學家劉知幾說《漢書》“言皆精煉,事甚該密”(《史通六家》),則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識

【通假字】

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與旃毛並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

孺卿從祠河東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始以疆壯出????????????????疆:通“強”,強壯。

【古今異義】

漢亦留之以相當??????????古義:相抵償。????今義:副詞,表程度。

皆爲陛下所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位列將??????????????????古義:位;官位。????今義: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義:排列。

兄弟親近????????????????古義:親近的侍臣。??今義:動詞,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欲因此時降武。??????????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於所以。

獨有女弟二人????????????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武等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詞類活用】

1.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爲……壯。

2.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鬥兩主??????鬥:使動用法,使……爭鬥。

(4)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3.名詞活用

(1)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着

(4)孺卿從祠河東后土????????祠:名詞做動詞,祭祀

(5)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擡。

(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後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者漢匈奴使”。

(2)爲降虜於蠻夷

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於蠻夷爲降虜”。

(3)何以女爲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女爲”

(4)子卿尚復誰爲乎

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爲誰乎”

(5)何以復加

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2.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爲陛下所成就

[難句補註]

少以父任,兄弟併爲郎:漢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爲郎(皇帝侍從)。蘇武父蘇建爲代郡太守,故其子蘇嘉、蘇武、蘇賢皆得循例爲郎。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且?L侯)單于自謂'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漢書匈奴傳》)

持節:節,使者所持信物,持節,指持代表皇帝的旄節出使。旄節,“以竹爲之,柄長8尺,以旄牛尾爲其?g,三重”(《後漢書光武紀》李賢注)。

見犯乃死,重負國:“言被匈奴侵犯然後乃死,是爲更負漢國,故欲先自殺也。”(《漢書》顏師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顏師古《漢書》注:“?保?謂聚火無焰者也。”?被穡?指初燃未旺有煙無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蘇武面朝下,覆其身於坑之橫木上。楊樹達《漢書窺管》:“背不可蹈,況在刺傷時耶!'蹈'當讀爲'??'……??背者,輕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滯體中爲害也。”蹈其背,指??其背,即輕輕敲打其背。楊說是。

何以汝爲見:王念孫《讀書雜誌》稱原句本作“何以見汝爲”。王說是。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顏師古《漢書》注:“蘇林曰'取鼠所去草實而食之。'張晏曰'取鼠及草實並而食之。'師古曰:蘇說是也……去,謂藏之也。”《漢書補註》引劉??說:“今北方野鼠之類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頗?l藏耳。”兩說皆通。

(四)安小標題,理清脈絡

本文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下面請同學們給文章的情節發展添加小標題,以此把握文章的脈絡中。

1、學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標題,

2、全班進行討論篩選,評選出最佳的小標題。

要求:小標題要準確概括情節變化,並儘量展現人物性格特點,同時注意語言的通順凝練。

小標題(僅供參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單于受禮。?2、緱王謀反,禍及漢使。?3、捨生取義,以死明志。

4、衛律勸降,威武不屈。?5、飲雪吞氈,此志不渝。?6、李陵勸降,忠貞如一。

7、武帝駕崩,慟哭數月。?8、漢匈和親,請還蘇武。?9、歷盡艱難,發白歸漢。

(五)作業

試分析傳記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性格,重點剖析蘇武的性格特徵,體會蘇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技巧。

二、教學重點:目標1

三、教學難點:目標2

四、教學過程:

(一)分析人物,總結手法

1、學生初步總結蘇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答案不限)

2、教師引導學生從細節描寫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徵。

3、學生討論:文章並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蹟,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衛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爲什麼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麼?

參考答案: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蘇武的氣節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住考驗而變節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4、學生仔細研讀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這部分內容。

(1)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個性化的語言。

(2)學生分別總結衛律、李陵的性格特徵,再次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分組討論、探究、總結)

衛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賣國求榮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衛律不一樣,他不是徹底的賣國之人。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爲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夠堅定,對國家不夠忠誠,因爲一己之私背叛祖國而投靠匈奴,而後又後悔不已,說明這個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堅定。

(二)學生總結文章塑人物的藝術手法。

1、詳略得當的情節安排。

2、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前面的'總結中巳經談及)

3、次要人物的對比、襯托。

文章裏個性鮮明的各種人物對蘇武也起了對比映襯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文章裏各種人物的性格和蘇武作一個對比,看看他們的映襯分別凸現了蘇武怎樣的性格特徵。

3、學生討論、分析、總結

(1)張勝:糊塗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後又經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

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行爲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着可貴的民族氣節。

(2)衛律:賣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蘇武:爲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3)李陵:爲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

蘇武:以國家的利益爲先,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無怨無悔

4、教師小結:在各種人物的對比映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蘇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二,長達十九年守節的堅韌不拔。蘇武的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對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攝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5、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重點分析了各種人物特別是傳主的性格特徵,我們爲這樣一個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貞不渝的蘇武而深深感動着。同時我們還點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詳略得當的情節、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次要人物的對比映襯。

(三)課後思考:試評論蘇武的功過得失和價值意義。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對蘇武的功過得失和價值意義進行討論、評價。

二、教學重點:

對蘇武的功過得失和價值意義進行討論、評價。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全面地、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深深體會到蘇武的人格魅力,但人無完人,蘇武的行爲也未必完全是對的,下面我們就圍繞幾個問題對這個人物的功過和價值進行討論。

討論方法:分小組討論,小組長負責組織討論並記錄小組討論觀點,最後全班彙總,將每個小組討論的觀點進行對比、評價,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教師用幻燈片展示討論問題

問題一:

先看一段文字:“齊莊公到大臣崔抒的家裏,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姦,崔杼不甘戴綠帽子,當場把齊莊公殺了。晏子是齊國大臣,皇帝被殺,別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問他:你爲君死麼?晏子答得好,他說皇帝又不是我一個人的,爲什麼我要一個人爲他死?左右又問他:那麼,你離開齊國逃走嗎?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爲什麼要逃?我爲什麼要出國?左右又問他:那麼你就回家嗎?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兒去呢?晏子真是中國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這三段答話,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說得又識大體、又有感情、又義正詞嚴。當時他去吊皇帝,大家以爲崔杼必定殺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並且‘枕屍股而哭’,一點也不怕刺激手裏拿刀的崔杼。晏子識大體,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晏子爲什麼有這種大智大仁大勇,我認爲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論的人。他的理論是:做人君的,豈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豈是爲領俸祿混飯吃的?而是維護社稷。所以人君死是爲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該和他一道死,‘君爲社稷死,則死之;爲社稷亡,則亡之。’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爲了社稷而是爲了他自己,那麼陪他死的,只合該是那些在他身邊,跟他一起混一起謀私利、謀小集團利益的寵幸和親信,纔有份兒,堂堂大臣是不幹的。齊莊公被殺以後,崔杼決定立齊靈公的兒子做皇帝,就是齊景公。那時景公年紀小,崔杼自立爲右相,慶封爲左相,他們把所有大臣都找來,在太廟裏歃血發誓,說:‘諸君有不與崔慶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發誓,可是輪到晏子,晏子卻要改變誓詞,只發誓:‘諸君能忠於君、利於社稷,而嬰不與同心者,有如上帝!’當時崔杼他們要翻臉,高國趕忙打圓場,說:‘二相今日之舉,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們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條件……”(選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這段文字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誠?晏子認爲真正的忠誠是忠誠於國家、人民,而非忠誠於君主。換句話說,就是要忠誠於明君(因爲明君善治國),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從君主,爲君主作無謂的犧牲的行爲我們稱之爲“愚忠”,那麼你認爲蘇武的忠誠是愚忠嗎?

問題二:

前段時間,國家教育部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教學大綱進行修改,其中備受爭議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戰爭,…是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是‘兄弟鬩牆,家裏打架’,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對於岳飛、文天祥這樣的傑出人物,我們雖然也肯定他們在反對民族掠奪和民族壓迫當中的作用與地位,但並不稱之爲民族英雄。”

按照教學大綱的說法,蘇武也就不能稱之爲民族英雄,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三)學生分組討論、探究。

(四)各組組長向教師遞交各組的總結。

(五)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各組的討論成果。

(六)全班同學互相交流

(七)教師提供參考觀點

參考觀點一:

蘇武的忠誠不能說是愚忠。首先,他忠誠的對象是國家是人民,身爲漢使,當捲入匈奴的政變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漢使身份,不能引起漢匈兩國的不必要的誤會和紛爭,他甚至願意以性命來平息禍端,可見他是把邊界的和平、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氣節十九年,始終忠貞如一,這種忠誠表面看起來是對漢武帝,但實際上是對國家人民的,因爲漢武帝是一個善於治國的明君,忠誠於他就是忠誠於漢武帝治理下的國家。

但是蘇武的忠誠裏有沒有愚忠的成分,我認爲還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勸降時曾經提到蘇武的兩個兄弟盡心爲國卻枉死,但蘇武卻一味堅持漢武帝對他們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願意爲皇帝肝腦塗地。我認爲,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應該感激報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應該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對親人的傷害之過,該報的恩要報,該澄清的事實,該爭取的權利也還是要爭取。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權利與義務的問題。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不能苛求蘇武,因爲他畢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個時代的歷史侷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這個時代,說不定也能像我們這樣爭取自己的應有的權利。

參考觀點二:

反駁岳飛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從民族英雄的定義出發,然後導出結論的。至於民族英雄的具體定義是什麼,人民羣衆不關心,但似乎專家的定義和廣大羣衆的不一樣。是讓專家修改定義,還是人民改變認識向專家看齊,值得探討。但是一般來講,在諸多英雄稱號中,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稱號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對於民族、國家的獨立、解放和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並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應該稱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體現的愛國和獻身精神,是構成一個民族靈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傳承的關鍵內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甚至敵我雙方。所以康熙給袁崇煥平反,乾隆給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給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說的稱岳飛爲民族英雄,不利於民族團結,純屬無稽之談、庸人自擾。事實上,好象也沒有哪個少數民族對稱岳飛爲民族英雄提出過異議,或覺得傷害了誰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後代乾隆還拜謁過嶽王廟呢。

參考觀點三:

如何描述中華民族的起源和演變,看起來容易、做好卻很難。既要反映當時歷史情況,又要反映中國地域和民族合併、共處、融合的演變,也要照顧到少數民族和漢族的感情,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談各民族間紛爭的痛苦和少數民族被兼併的詳情,恰好啓蒙了少數民族和族羣(甚至包括中國南方和邊遠地區)被兼併的意識,激發了他們對屬於歷史上外來民族(特別是漢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導引少數民族和地方的分離傾向。從歷史的處理來看,一個帶積極性的做法,是承認民族之間曾經出現過壓迫或掠奪與反壓迫或反掠奪的歷史,承認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豐富了中華民族。但是,更加強調民族合併、融合、共處、互助、互利、共同發展的歷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歷史積極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歷史傷疤,只能讓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間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責,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說岳飛、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們首先是漢族英雄,在當時反抗外族壓迫和掠奪時,其事蹟勇氣令人敬佩。在當今各民族共處和形成的中華民族,在反抗外敵人入侵時,可以發揮他們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衝突和民族融合歷史時,有必要了解少數民族的感受,方法應講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華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觀,也需要屬於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八)課後作業:(任選一項)

一、蒐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資料,爲他們寫一篇傳記,要求兼顧歷史真實性和文學藝術性,可適當運用《蘇武傳》裏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字數在800字以上。

二、《假如我是蘇武》

假如你正在面對蘇武所面對的局面,作爲漢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驕橫的單于,你的一個糊塗的部下參與了匈奴親王的謀反,身爲漢使的你會怎麼做?你要怎樣處理這種複雜的外交局面?運用你的智慧,結合你平時知道的歷史和外交知識,看你能否做一個比蘇武更加出色的使節。

篇五:課文《蘇武傳》教學設計

課文《蘇武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文言常見的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瞭解文言句式的特點;培養正確分析文言文內容及準確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瞭解作者尊重史實的態度和對蘇武的讚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寫作特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本文的寫作特點;品味文中體現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掌握文中刻劃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一、班固與《漢書》簡介

司馬遷開創了紀傳體的歷史學,同時也開創了傳記文學。由於《史記》的傑出成就以及它的歷史記載截止到漢武帝時代,後來就有不少文人學者如劉向、劉歆、揚雄、史岑等皆綴集時事來續補它,但大都文辭鄙俗,不能和《史記》相比。班固的父親班彪有鑑於此,乃採集前史遺事,旁貫異聞,著“後傳”數十篇。“後傳”仍是遞續《史記》的,不能獨立成書,但它成爲班固著《漢書》的重要基礎。《漢書》獨立成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同樣對後代史學和文學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幼年聰慧好學,“九歲能屬文,誦詩書”,十六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羣經九流百家之言,“所學無常師,不爲章句,舉大義而已”,“性寬和容衆,不以才能高人”,因此,頗爲當時儒者欽佩。二十三歲,父班彪死,還鄉里三年。明帝永平元年(58)開始私撰《漢書》。五年後,有人上書明帝,控告他私改國史,被捕入獄。弟班超上書解釋,明帝閱讀了他著作的初稿,不但沒有懲罰,反而對他的才能十分讚許,召爲蘭臺令史。一年後,升爲郎,典校祕書,並繼續《漢書》的編著工作。經過二十餘年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一部分“志”、“表”在他死後由妹班昭和馬續續成。章帝時,班固升爲玄武司馬,與諸儒講論五經同異於白虎觀,撰成《白虎通義》。和帝永元元年(89),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班固爲中護軍,隨軍出征。竇憲得罪後,牽連到班固,入獄死,時年六十一。

《漢書》在體制上全襲《史記》,只改“書”爲“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它敘述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斷代歷史。

班固出身於仕宦家庭,受正統儒家思想影響極深,缺乏司馬遷那樣深刻的見識和批判精神;他每每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立場來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又由於他奉旨修書,所以《漢書》雖多半取材於《史記》,卻沒有《史記》那樣強烈的人民性和戰鬥精神。但班固作爲一個歷史家,還是重視客觀歷史事實的,因此,在一些傳記中也暴露了上層統治階級的罪行,如《外戚列傳》寫了宮闈中種種穢行,特別是成帝和昭儀親手殺死許美人的兒子一段,充分暴露了統治階級殘忍險毒的本質。《霍光傳》揭發了外戚專橫暴虐及其爪牙魚肉人民的罪行,在一些字裏行間表示了對他們的譴責。《東方朔傳》抨擊了武帝微行田獵和擴建上林苑擾害人民、破壞農業生產的行爲。在《漢書》的一些傳記中也接觸到了人民的疾苦,像《龔遂傳》中他寫了人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因而鋌而走險,流露了對人民的同情。也正是從這一點出發,他對那些能體恤人民疾苦的正直官吏如龔遂、召信臣等都特爲表揚,對酷吏則肯定其“摧折豪強,扶助貧弱”的進步一面,又斥責其殘酷兇暴的一面。此外,班固對司馬遷的不幸遭遇,東方朔的懷才不遇,也都寄予同情,表現了他的愛憎。這些都是《漢書》值得肯定的地方。

作爲史傳文學,《漢書》有不少傳記寫得十分成功。《陳萬年傳》通過陳鹹頭觸屏風的細節,寫出了陳萬年諂媚權貴、卑鄙無恥的醜態;《張禹傳》也只通過了張禹自己的行爲、生活和談話,寫出了張禹虛僞狡詐、貪財圖位的醜惡形象。最著名的是《蘇武傳》。它表揚了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品德,通過許多具體生動情節的描寫,突出了蘇武視死如歸,不爲利誘,艱苦卓絕的英雄形象。

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少年時就能作文誦詩賦,長大後博覽羣書.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爲中護軍.後來, 班固因竇憲專權受到株連,死於獄中.

家庭---- 父親: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筆從戎)

妹妹: 班昭(續寫《漢書》)

作品---- 史書: 《漢書》

辭賦: 《兩都賦》

詩: 《詠史詩》

《漢書》(《前漢書》)

作者---東漢班固撰寫,班固去世後,由其妹班昭和同鄉馬續完成.

性質---《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古代傳記文學名著.其中還收錄了西漢大量的辭賦和散文,有總集的性質.

內容---記錄了漢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歷史,共100篇,分爲十二帝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

二、蘇武出使的背景簡介

民族,興起於戰國時期,強盛於秦末漢初.秦漢之際,匈奴貴族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採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繫.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後,轉而重視結盟,指望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於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問題探究

(一)、在第三自然段的敘述中,主要體現了蘇武的什麼精神? 結合課文談談作者是如何體現這種精神的?

體現了蘇武以死報國,義不受辱的浩然正氣

具體表現在語言和動作上.“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表現蘇武未考慮個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負國家和民族的使命.“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說明蘇武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現“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浩然正氣.

對蘇武的評價

在蘇武出使匈奴時,因隨行人蔘與謀反而被扣押,在危難時他處處維護國家利益與民族尊嚴,既表現了對匈奴的修好之願,也不願意“屈節辱命”,對衛律的勸降從容處之,甚至以自刎來避免受辱.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仍沒有屈服,憑藉頑強的意志和信念,仍念念不忘自己的使者身份.通過這些描寫,塑造了一個愛國者的光輝形象.

(二)價值----

史學價值: 作者能尊重客觀實際,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讚揚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對人民的同情.

文學價值: 敘事詳明,詳贍嚴密,語言典雅繁複,富於文采,有駢體化傾向,對後世散文發展影響很大.

史書形式-----

編年體: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記載史事的史書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左傳》(左丘明)

《資治通鑑》(司馬光)

國別體:以國家爲編排順序記載史事的史書

例:《國語》----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戰國策》(劉向編訂)

紀傳體:以爲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的史

例:《史記》(司馬遷)----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漢書》(班固)----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後漢書》(范曄)----紀傳體斷代史

《史記》:本紀 世家 列傳 表 書

紀傳體

《漢書》:本紀 列傳 表 志

(三)、關於氣節的名句

1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4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5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四)、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這種手法對塑造人物形象有什麼作用?

作者主要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1)蘇武和張勝---張勝見利忘義,在匈奴劍下喪失骨氣,屈膝投降,反襯出蘇武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2)蘇武和衛律---衛律貪圖名利,投降匈奴,並且爲虎作倀,作威作福,逼迫蘇武投降,對這種賣國求榮的叛徒嘴臉的揭露,更突出了蘇武崇高的民族氣節

寫反面人物來烘托正面英雄人物的形象,使蘇武形象更真實豐滿,生動高大.

7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于謙《無題》)

8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題畫竹石》)

四、基本知識

(一)句式

1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斷)

2 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動)

3 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後置)

4 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判斷)

5 見犯乃死,重負國. (被動)

6 何以女爲見? (賓語前置)

7 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斷)

8 即謀單于,何以復加? (賓語前置)

9 爲降虜於蠻夷. (介賓後置)

10 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賓語前置)

11 引佩刀自刺. (賓語前置)

(二)詞類活用

盡歸漢使路充國等 (使動)

其一人夜亡 (名作狀)

宜皆降之 (使動)

惠等哭,輿歸營 (名作狀)

單于壯其節 (意動)

欲因此時降武 (使動)

反欲鬥兩主,觀禍敗 (使動)

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 (被動)

空以身膏草野 (名作動)

(三)文言實詞積累

數:

1、名詞。

(1)數目,數量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衆,衆數雖多,甚未足畏。

(2)六藝之一。算術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3)規律

夫物之合併,必有數存乎其間焉。

(4)定數、命運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2、數詞。幾、幾個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3、動詞

(1)shu 計算

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

(2)shu 列舉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呂師孟叔侄爲逆。

4、形容詞。Cu 密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5、副詞。Shuo 屢次

1、動詞。

(1)相當於,與-----相稱。

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2)擋住,阻擋。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

(3)佔有,把着。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4)掌握,主持,執掌。

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5)判處(某種刑、罪),處以相當的刑罰。年十五,獷悍無賴,犯法當死。

(6)抵抗,抵擋。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7)擔任,充當。

臣聞聖賢之君,不以祿私其親,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

(8)承受,承擔。

親供養備,不敢當仲子之賜。

(9)當做,代替。

安步以當車。

(10)抵,頂。

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11)適當,符合。

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

2、介詞

(1)表處所。對着,面對。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慌。

(2)表時間。值,在,正當。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

副詞

(1)表助動。應當,應該。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2)表必然。必定,一定。

孤當續發人衆,多載資糧,爲卿後援。

(3)表時間的未來。將。將要。

今當原理,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連詞。相當於“倘”,如果,假若。

官職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譯爲“授……官職”。如:於是辭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職。 如:予除右臣相兼樞密使。

(舉、闢、授)

3、擢。提升官職。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

升級:遷生、遷授、遷敘

(調、徙、轉、改、放、出)

降級:遷削、遷謫、左遷。

平級轉調:轉遷、遷官、遷調。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

6、黜。與“罷、免、奪”就是免去官職。

7、去。解除職務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補充賞析

在史傳文學中,人們往往班、馬並提,史漢合稱。其實,就總體水準而言,《漢書》在思想和藝術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較《史記》遜色;但是,《漢書》中的某些部分,卻完全可以和《史記》中的優秀之作媲美。《蘇武傳》正是《漢書》中這樣的出色之作。

漢武帝即位之後,對於在北部邊陲一再騷擾、侵襲的匈奴族,修改漢初的一味納貢、和親的忍讓政策,多次進行武力征討,給驕橫的匈奴以沉重的打擊,迫使他們有所收斂,轉而採取兩國通好的和平政策。這樣,兩國關係解凍。天漢元年,且鞮侯初立,釋放了以前被拘執在匈奴的漢使。漢朝也將匈奴的使者送回匈奴,並且還“厚賂單于,答其善意”,以作爲回報。蘇武正是執行護送使者並答謝單于的使命到了匈奴。可是由於匈奴內部產生變故,緱王與虞常企圖射殺叛將衛律再次歸漢,蘇武的副手張勝又行爲不慎,暗中給虞常財物,使對整個事件毫無所知的蘇武和他的使團陷入極爲困難的境地。匈奴單于則不惜譭棄剛剛得來的兩國通好的局面,不分青紅皁白,企圖殺盡漢朝使者,過後又以各種方式逼降蘇武,完全置兩國友好大計於不顧。蘇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堅貞不屈,維護了尊嚴,表現出高度的氣節。

班固在描繪蘇武這個忠君愛國的光輝形象時,在信守“史家”筆法不虛構、不溢美的前提下,筆端飽含讚佩推崇之激情,調動了許多藝術手段,使蘇武的藝術形象璀璨奪目,躍然紙上。這篇傳記,藝術方法有三:

首先,這篇傳記的結構體現出作者精於剪裁、善於佈局的特點。作者始終圍繞着蘇武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落筆。蘇武的一生經歷共有八十餘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羈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在這十九年中,又只選取了幾個典型場面作濃墨重彩的描繪,如兩次自戮、幽禁斷食、北海牧羊、李陵勸降等等。這幾個場景中,隨着人物的一次次得到考驗,其精神境界不斷得到昇華。

文中第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是蘇武的兩次自戮。蘇武得知虞常事發,而張勝又捲入其事,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國家的榮譽,“見犯乃死,重負國”。因此,想以自殺來維護國家的尊嚴。雖被張勝、常惠勸止,但當衛律召武受辭時,再次引佩刀自刺,以至“氣絕、半日復息”。在衛律等的搶救下才挽救了生命,充分體現了蘇武以民族尊嚴爲重的氣節,表現出他以死殉國的決心。

班固用重墨描繪的第二個場面是衛律勸降,兩人相對如短兵相接,脣槍舌劍,驚心動魄。衛律首先劍斬虞常作爲威脅,並以“謀殺單于近臣”的罪名舉劍欲擊張勝。在這種情勢下,意志軟弱的張勝請降。衛律馬上利用這有利局勢,以“相坐”的罪名脅迫蘇武。這時,如果承認自己與虞常之變有牽連,就爲匈奴攻擊漢朝製造了口實,使匈奴在輿論上處於極爲有利的地位。因此,蘇武很沉穩地對“相坐”的罪名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回擊:“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聲明作爲漢朝的正式使節,與虞常的行動沒有任何牽連,再一次維護了國家的聲譽,並且在衛律“舉劍擬之”作出要殺他的樣子的情況下,蘇武巍然不動。衛律見威脅無效,只得改換手段採用軟的一套,以自己爲例,企圖以榮華富貴打動蘇武。蘇武卻趁此機會反守爲攻,力斥衛律叛國降敵的可恥,宣揚國家力量的強大。這一大段話,蘇武說得酣暢淋漓,既使衛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輕易加害於他。這一段描繪蘇武行動的文字極爲簡潔,僅有六個字,即“武不動”,“武不應”,極爲傳神地勾勒出蘇武的形象。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勸降。李陵作爲蘇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篤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脅,以富貴爲誘惑,以幽禁斷食來逼迫,均不能讓蘇武屈服。對蘇武這樣剛直和有着極爲堅定的信念的人,只能從精神上、心理上着手。從李陵口中我們得知,蘇武的哥哥蘇嘉因被彈劾大不敬,伏劍自殺;弟弟蘇賢,因爲逐捕犯罪的宦騎不得,服毒藥自殺;蘇武的母親已經逝世,妻子已經改嫁;雖有兩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這一系列的變故,對蘇武的打擊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蘇武是爲了求得忠君的名節,那麼,處在北海牧羊最終不得歸漢的情況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如果蘇武是留戀着漢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現在的蘇武可說是家破人亡,沒有什麼可顧慮了。如果蘇武是爲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則李陵認爲漢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爲乎?”而且蘇武兄弟之死,全與君主的殘暴有關。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對你怎樣呢?這裏,李陵處處爲蘇武着想,把聲名流傳、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視爲信念的東西一一推翻。輔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勸降具有很大的說服力,再加李陵與蘇武的關係,蘇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這時候,只要蘇武的思想稍有一點雜念,精神就會立即全面崩潰。蘇武的斷然拒絕卻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奪目。李陵的勸降襯出蘇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個極高的層次。

蘇李訣別也是班固用重筆描繪的場面。在這個場面上,雖然沒有正面描繪蘇武,但從李陵的言語中透露出蘇武高風亮節的感人力量。從李陵的悲慨中,我們得知,背叛祖國的`人,他們永遠失去了支撐自己的精神力量,一輩子只能生活在永無希望的追悔之中,與蘇武得到的精神上的充實和功名上的成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顯示了蘇武精神追求的高尚和不凡之處。

在用濃墨重彩寫好一些典型場面的同時,班固對蘇武長達十九年的生活作了簡略的敘述,不少地方都是一筆帶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極爲簡略的敘述中,由於抓住了最具感染力的細節,給我們留下了最爲深刻的印象,充分表現出蘇武過人的意志、韌勁和忠誠。如在匈奴把蘇武囚禁大窖,並且斷絕食物供給時,蘇武“臥嚙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流放北海,廩食不至時,蘇武“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又如在蘇武回國時,僅有一句描寫“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這些鮮明感人的細節,使蘇武的形象進一步得到昇華。

其二,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對比、反襯的寫作手法。在蘇武這個具有堅定的民族氣節的人物形象周圍,環繞着一批屈節仕敵的投降者,如衛律、張勝、李陵等等。他們當中,有的還數次易節,這種出爾反爾、反覆無常的態度更鮮明地襯托出蘇武持志如一、堅貞不移的高貴品質。衛律勸降張勝與蘇武時,採用了同樣的威脅手段: 舉劍欲擊。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張勝請降,而“武不動”;面對榮華富貴的誘惑,衛律自以爲得計了,而“武不應”。同樣是家庭慘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絕望了,蘇武卻仍然一片赤誠。正是在這層層襯托下,蘇武的形象才格外顯得高大。

其三,就是本文對人物語言的逼真敘寫。出場人物的語言基本上做到能畢肖其人,而且隨着環境、情勢的不同,人物的口氣也發生變化,這特別表現在兩次勸降的描寫上。面對自己所憎恨的衛律的無恥勸降,蘇武的回答義正詞嚴,語氣極爲激昂,罵得可謂是酣暢淋漓!“女爲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爲降虜於蠻夷,何以女爲見?......南越殺漢使者,屠爲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正是這段鏗鏘有力的警告,使得匈奴不敢輕舉妄動。蘇武面對老友李陵的勸降,其回答卻變得誠懇委婉,柔中有剛,簡短的言辭包含着不容置疑的決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沾襟。這兩段截然不同的回答,完全符合蘇武和衛、李二人的關係。

同是勸降,衛律的語言粗俗而直露,李陵的勸降卻是推心置腹,設身處地,娓娓動聽。他層層進逼,從聲名存沒、家庭安危、人生苦樂到皇帝恩寵,一一加以否定,極具說服力,恰與衛律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對話,都畢肖其人。

班固的史筆,雖被范曄稱之爲“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得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厭”(《後漢書班固傳》)。但其大部分篇章,與司馬遷充滿激情的敘寫比較起來,總顯得有點“質木無文”,《蘇武傳》則較好地克服了文學性不強的弱點,成功地塑造了蘇武這位忠君愛國之士的高大形象,一千多年來,成爲無數志士仁人的榜樣。而且在其他文學形式如戲劇、詩歌中一再出現。《蘇武傳》的蘇李訣別、鴻雁傳書等情節,早已成爲典故,被後來的文學作品反覆引用,其影響之大之廣,在《漢書》中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