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一

一、導入

師:同學們,古詩語言精煉,蘊義深刻,是中華文明的一塊瑰寶。五年來我們學了不少古詩,了你能談談學習古詩的感受嗎?同學們從不同角度談出了自己學習古詩的感受 。今天,我們就來再次走進角度單元,領略古詩的魅力,一起來學習《題西林壁》。

二、資料解題。

1、誰來說說你搜集的有關這首詩的資料。

(蘇軾就曾經寫下了五首廬山記遊詩。還將最後一首題於西林寺的牆壁之上。這首詩就是一首題壁詩。當時題壁詩盛行,因爲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於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爲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牆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爲“三蘇”。本文是蘇軾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遊記詩之一。)

2、能說說題目的意思嗎?(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三、用文字畫畫

學習一二句:

1、這首詩中藏着幾個方位詞,誰能找出來。

板:橫 側 遠近高低 解釋:橫:正面看

這些方位詞讓你知道了什麼?從不同角度來看廬山,景色就怎麼樣呢?

2、指導讀詞: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人用6個字就爲我們從不同角度畫出了廬山的風景圖,老師想用語言爲我們描畫其中的一幅圖“橫看成嶺”。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氣勢磅礴。於是,我不禁想這樣來讀這個詞:讀出它的連綿不絕。誰也想試試像老師這樣用文字畫畫,用朗讀展示。來描畫其他的風景圖。

側成峯: 遠:遠看隱天蔽日,讀句近:近看奇峯怪石

高:俯瞰幽谷深澗 低:仰望重巒疊嶂

3、作者是按橫側遠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順序去看廬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學們還可以按哪些順序去看廬山呢?

生:按不同的時間順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師:同學們真善於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真是……生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4、說句意:寥寥幾句,區區14字,就爲我們勾勒了出了幾種不同的畫面。同學們能用文字把作者前兩行所描畫的畫面展示出來嗎?

過度: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從不同的方位順序寫出了廬山的美景,,一幅幅畫面在眼前呈現,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由此,作者發出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三、學習後兩句

1、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誰能用自己的話 說說這兩句的意思?關係?(生讀,回答:詩人不認識廬山的原因是因爲他就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侷限,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

2、用上因爲…所以…再來說說。

3、再讀讀這句詩,你有什麼疑問嗎?爲什麼站在廬山之中就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生思考、回答:是因爲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部。)

4、師:“不…。.”難道詩人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不,普天之下所有的山,每一座都是如此。以此類推,世間萬物也是如此。我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

5、師:對,從各個不同角度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生答:全面的瞭解事物。)

師:對,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讓我們再來讀後兩行,把領悟的道理讀進去。

四、有節奏讀全詩。

古詩最講究的是吟誦。吟誦時要注意高低起伏,快慢停頓。請同學們試着吟誦這首詩。

五、悟《題西林壁》

1、同樣是寫廬山,但各不相同。誰來記得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看看這幾句詩和《題西林壁》在內容上有些什麼不同?

2、小結:別的詩人寫廬山,都是讚美廬山的美景,作者卻另闢蹊徑,由看到的景,悟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處,角度不同,感悟不同使“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成爲千古絕唱。

六、背誦詩:知識在於積累,讓我們把這首詩永遠的留在記憶中。請同學們背一背這首詩,也可以邊背邊做動作。(展示背)

七、結束新課。

在古詩的這座百花園中,還有許多別具一格、匠心獨運的詩篇,同學們讓我們課下走進古詩,去品讀它,繼續領略古詩的魅力。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讚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爲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一)、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於蘇軾的瞭解

(二)、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麼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出這麼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着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看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爲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爲什麼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那讚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美的語調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剛纔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爲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峯”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從中悟出了一個什麼道理?

師:總結,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後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五、想象成詩人,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蘇軾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三

年級:四年級

課型:新授課

課時:一課時

課題: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八冊第十九課《題西林壁》

教學目的:

1、藉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一樣,觀察效果不一樣;

3、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本事;

4、經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本事。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裏懸掛以山爲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明白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後,你覺得廬山怎樣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爲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日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並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明白班上的同學朗誦的本事十分出色的,能不能爲教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捲舌音、平舌音)

4、範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終三個字連着讀。大家願意聽教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此刻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此刻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能夠向教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明白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後將這些解釋聯繫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繫整首詩的資料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景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景。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彙報。

師:那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並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期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資料,找一找片子中的峯、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後,我想請一位同學來確定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峯,此刻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能夠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雲霧遮擋着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十分的高興,於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爲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齊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爲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一樣的樣貌,這是爲什麼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爲什麼處於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僅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麼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頭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景

10、總結

師:這首詩經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爲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到的樣貌會不一樣。此刻,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裏。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裏?

11、結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我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經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期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