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精彩多篇)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精彩多篇)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 篇一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電化學是高中化學知識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聯考以及高二學業水平測試中佔有重要地位。"原電池"作爲電化學知識的第一課,其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電池的組成和化學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學電源;第三部分是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在現代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電池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電池原理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從本質上弄清金屬腐蝕,特別是電化學腐蝕的原因,找到金屬防護的方法;即研究金屬的腐蝕與防腐,以解決延長金屬材料的使用壽命;可見原電池原理的學習意義重大。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並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

二、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並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三、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根據教學大綱以及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技能: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理解原電池的基本化學原理,初步掌握電極判斷、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原電池構成條件;

2、能力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訓練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從而獲得科學研究能力和技巧;增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錯誤使用電池的講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重難點分析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既是本節課的知識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在課本實驗的基礎上,我設置了“關於電極作用、電解質溶液的作用、電流方向、能量轉化”等一系列富有啓發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探究,對問題逐一分析、探索;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一般都是還原性較強的物質作爲負極,負極向外電路提供電子;用氧化性較強的物質作爲正極,正極從外電路得到電子;在電池內部,兩極之間填充電解質溶液。放電時,負極上的電子通過導線流向用電器,從正極流回電池,形成電流。初步構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難點?

在教學時,除了zn-cu原電池演示實驗外,還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實驗。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習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畫的科學模擬演示,將微觀、抽象、不可見的電子的運動直觀化;將複雜的化學過程,變得清晰、形象、直觀。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

爲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爲學生創設好學習、研究的環境:

⑴把時間留給學生;

⑵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

⑶把認知過程留給學生;

⑷把交流與評價的權力留給學生。

2、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麼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評價,最後進行歸納與總結。

六、教學設計

1、課題引入

⑴從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從身邊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從實驗引入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快進入課程學習狀態、

2、實驗研究

確定主題:(供給學生實驗學習)

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爲什麼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

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接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

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

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

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

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

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

設計與實施: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⑴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爲學生準備實驗用具,可擺放一些儀器和藥品,促使學生自由聯想,從而設計出富有創造性、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⑵確定方案、動手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操作中的問題、釋疑、處理偶發事件。

交流與評價:

⑴各組派代表上講臺交流設計方案和展示實驗成果。

⑵同學自評和互評價。

教師組織交流並適當的提問,使學生的總結更加完善,從而使研究學習順利完成。

3、引申與提高

⑴電子板書將原電池裝置原理分析和構成條件展示給學生

⑵電子動畫模擬原電池和乾電池電流形成的微觀電子的運動

4、結尾部分是本節課的昇華部分。

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鞏固原電池原理及其形成條件的基礎上,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電池和電池與環保間的關係,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5、作業設計

指導學生登錄網站,查閱相關資料,各類電池介紹(水果原電池、自制電池等),科學家或科普文章,環境與電池等介紹;並親手製作一個水果電池。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 篇二

必修模塊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機物的學習爲切入點,讓學生在國中有機物常識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加深對有機物和有機化學的整體認識。選取的代表物都與生活聯繫密切,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的、聽到的和摸到的,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可以增加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爲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的要求,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從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入手,瞭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容和方法,認識到有機化學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爲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好最基本知識基礎、幫助他們瞭解有機化學的概況和主要研究方法,激發他們深入學習的慾望。

苯就是幾種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被列爲必修內容。本節課主要介紹苯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化學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從結構角度適當深化對學生苯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係,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苯分子結構中特殊的化學鍵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它是對中學階段烴類成鍵知識以及性質的總結與拓展。學好苯的知識對後續有機物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能利用物質的結構推斷物質的性質,利用物質的性質來推斷物質的結構。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在學習苯的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甲烷和烷烴、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結構特徵和特徵反應。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這些知識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已經具備的“先行組織者”,苯有關知識的學習要以此爲基礎,注意新知識和“先行組織者”之間的聯繫。學生運用“先行組織者”對苯分子的結構進行推測,繼而根據分子結構推測苯的化學性質。

三、具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例舉苯的主要物理性質(顏色、狀態、熔點、沸點);掌握苯的分子結構並能夠描述其結構特徵;通過苯與溴、濃硝酸等反應,掌握苯能燃燒、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苯分子組成及結構、性質的探究加強觀察、歸納、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訓練,進一步認識研究有機物的一般過程和方法;以苯爲例,論證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辨證關係;參與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瞭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發展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顯地表現出科學解釋必須與實驗證據、自然觀察相一致的實證精神;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學家們提出的理論在當時具有的意義,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體會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認識技術的更新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掌握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和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以化學史爲載體的科學探究法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20__年4月頒佈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這一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使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根據建構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教學設計思想,依據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設計原則,在構建學生的學習環境時,採用的是“拋錨式教學”。

本節課沿着歷史的發展脈絡設置了八個學習任務,將一個完整的發現苯、認識苯的過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運用引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親歷“苯的發現之旅”,體會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樂趣,訓練科學方法。本課採用化學史和科學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把演示實驗、探究實驗、苯分子結構假說的提出和證實(或發展)串聯起來,按科學發現基本過程的順序設計教學程序。從發展學生自主性、創新性的角度出發,先啓發學生自己寫出c6h6可能的鏈烴結構簡式,然後設計實驗否定苯具有鏈式結構,從而發現並明確問題。再通過介紹凱庫勒等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從運用假說的角度讓學生認識並體驗科學探索的基本過程。

六、教學信息技術

依據心理學知識,人類獲取的信息80%來源於視覺,多種感覺協調運用時,獲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節課採用多媒體幻燈片與板書結合的呈現方式增強信息刺激力度,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儘可能多地獲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結構模型、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相關實驗裝置及其藥品。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 篇三

一、設計思想

新化學課程標準提出:“高中化學課程應有利於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注重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強烈的創新意識等綜合素質的人才。

化學平衡屬於化學熱力學知識範疇,是中學化學教材體系中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化學基礎理論的教學應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實際要求、學生的發展和認知水平,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重視學生科學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教材分析

化學平衡觀點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教材注意精心設置知識臺階,通過類比、聯想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材以固體溶質溶解爲例,分析溶質溶解過程中結晶與溶解速率的變化,並指出在飽和溶液中,當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速率相等時,處於溶解平衡狀態,以此順勢引入化學平衡狀態概念,並強調在可逆反應中,當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就處於化學平衡狀態。這樣層層引導,通過熟悉的例子類比幫助學生理解,藉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學平衡狀態建立的教學難點。

化學平衡是化學反應速率知識的延伸,也是以後學習有關化學平衡的移動等知識的理論基礎,是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溶解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識的基礎與核心,因此《化學平衡》是一節承前啓後的關鍵課。化學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學平衡特徵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接觸化學平衡前對化學反應速率及可逆反應已有一定的認識,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學平衡這一抽象概念並非易事。因此在學習中應集中注意力,採用自主學習,積極想象等學習方式提高自己觀察、理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理解能力,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採取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有效教學。

四、教學目標、重難點、方法和手段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概念

(2)使學生理解化學平衡的特徵

(3)掌握化學平衡狀態的判斷

能力目標:

(1)通過回憶比較已學知識,掌握新的知識

(2)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分析、歸納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思維習慣

(2)結合平衡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動態的等特點,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2、教學重點、難點

化學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徵

3、教學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採用引導探究、比較發現、推理論證等方法,通過複習聯繫舊知識,架設探究橋樑,藉助多種教學方法,在引導探究、啓發討論中讓學生髮現規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識。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創設情境引發衝突”“引導探究”“討論交流”“答疑點撥強化拓展”“變式探討體驗歸納”“聯繫實際討論應用”

五、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探究討論

教師有目的地創設能激發學生探究慾望的各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產生質疑和提出各種假設][,並尋求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

【引入】大家都喜歡喝糖水,你們知道一塊糖投入水中會發生什麼變化嗎?糖在水裏面能無限度溶解嗎?爲什麼會飽和?飽和的實質是什麼?

【探究】實驗一:以蔗糖溶解爲例(結合flash動畫),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徵,微觀過程,宏觀再現

[意圖:通過簡單的實驗演示,藉助淺近的類比關係,作知識的填補,以取得學生知識基礎與認知水平之間的同步,獲得化學平衡的最初認識。]

【問題】

①蔗糖晶體溶解時存在哪兩個過程?

②隨時間推延,兩種過程速率如何變化?

③當兩種過程速率相等時,溶液有何特徵?溶液濃度是否發生變化?

④用何種實驗可以證明飽和溶液兩種過程仍然存在?

⑤將飽和溶液升高溫度或是加入溶劑,原狀態有何影響?

[意圖:以蔗糖溶解平衡爲例,設計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對問題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點撥,強化知識拓展

教師引導、組織好前述探究活動的討論交流工作,並進行必要的答疑點撥;學生回憶,討論,歸納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引申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做好知識的強化與拓展。

【探究討論】教師引導啓發,學生探究討論,形成如下共識:

①蔗糖晶體溶解時存在溶解和結晶兩個過程,是一個可逆過程。

②隨着溶解進行,溶解速率逐漸減小,結晶速率逐漸增大,最後達到相等。

③兩種過程速率相等時,此時溶液爲飽和溶液,在“外觀”上晶體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質的濃度不變,即達到了溶解平衡狀態。

④(提示:國中cuso4晶體的製備實驗)向飽和溶液中加入一顆不規則形狀的晶體,放置一段時間後,晶體的形狀變成規則,但質量不變,由此可以說明,溶解平衡時,溶解和結晶並未停止,仍在進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靜止的,是一個動態平衡。

【flash動畫】再現溶解平衡時,v溶解=v結晶≠0

將飽和溶液升高溫度,溶解速率增大,繼續溶解;在飽和溶液中加入溶劑,繼續有固體溶解。所以,外界條件改變時,溶解平衡會被破壞。

[意圖:以溶解平衡爲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徵;多媒體動畫演示晶體的溶解、飽和溶液中晶體形變質不變、晶體溶解微觀解釋等,使學直觀形象的探究、分析問題,並得出溶解平衡特徵]

【板書】化學平衡

溶解平衡的建立

1、溶解——結晶——可逆過程

2、v溶解=v結晶≠0→溶解平衡

(動態平衡、濃度不變、條件改變,平衡破壞)

【探究】實驗二:對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學平衡狀態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co2+h2反應中起始和反應不同時間時各物質的濃度的變化(催化劑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