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培養青年教師的幾點做法體會彙報

志趣相投  結伴同行

培養青年教師的幾點做法體會彙報

          ——培養青年教師的幾點體會

碭山縣西關國小  劉允

    青年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後備力量,青年教師的培養與成長關係到學校的長遠發展。自2011年以來,我校領導從學校長遠發展的高度出發,對青年教師的培養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制定了《碭山西關國小骨幹教師培養計劃》。經過幾年連續不斷的努力,穩定和培養了一大批青年教師,許多青年教師已成爲我校教學的中堅力量,各學科的帶頭人。現將我近年來培養青年教師的一些做法彙報如下。

      一、以“趣”爲媒,確立目標。

曾記得一位老師說過:“教育工作是一種良心活!關鍵是你把它當作什麼來看待。如果把它當作謀生的手段,你最多能做一個好老師;如果把它當作一種事業來做,你就能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從兒時起就喜歡做老師,最後終於天隨人願。所以,我很珍惜這份工作,更願意爲之奮鬥一聲。我校的仝莉莉、戚蘭蘭兩位老師與我年齡相差不大,彼此興趣也差不多,喜歡孩子,喜歡教學,當然更喜歡逛街購物打扮自己。自從我們“結對拜師”以後,她們兩個幾乎成天和我形影不離,成天嘴裏喊着“師父!師父!”,然後就是讓我“幫着”她們設計教案、撰寫總結等等。開始,我並不以爲然,也樂於幹這些。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發現她們變得有些懶了,有了依賴性了,我開始拒絕了,不再親自動手包辦了。如何引導她們自覺地參與到教育教學研究中來呢?我陷入了深思……

1、以書籍爲載體,激勵她們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我們三人都喜歡讀一些散文之類的書,爲了加強她們的理論水平,我常常把她們帶到我家,讓她們看我書房的書籍,看看我寫的教學手記。羨慕之餘,她們就要借我的書看,我就規定她們在一定的時間內看完,並寫出讀書筆記。慢慢地,她們看完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盧梭的《愛彌兒》、布魯納的《教學過程》、朱永新的《新教育之夢》等等,讀書筆記也達到了十幾萬字之多。漸漸地,她們的身上體現出了“教師味道”,課堂教學也有了厚重感。逐漸地,她們愈來愈喜愛上教學,常常爲自己能設計出一個好的教學環節歡欣不已。看到這些,我相信她們已經把教育工作當作事業來做了,我更相信,她們以後一定會成爲一名優秀教師。同時,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魅力不在於說教,而是給他人指明前進的方向並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2、以比賽爲手段,夯實她們的教學基本功。碭山縣自古以來就有着“書畫之鄉”的美譽。作爲一名國小數學教師,除了具有紮實的教學基本功(數學素養和教學技能)之外,還不能丟棄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基本功”,即——“三筆一畫”和課堂組織能力。在多媒體技術發展很快的今天,作爲一名教師,板書設計,簡筆速寫的基本工夫絕不能丟。爲了提高兩位老師的文化底蘊和教學基本功,我常常把自己上課的板書拍成照片發在微信上,引得她們也仿照着把自己的板書拍照上傳,這樣,我們就形成了一種比賽,看誰的板書漂亮,看誰設計的合理。讓其他的同事參與點評,輸着“請客”。一個學期下來,仝莉莉和戚蘭蘭兩位老師的粉筆字、簡筆畫有了很大的進步。在2013年縣級比賽中,仝莉莉老師的粉筆字取得了女子組的第二名、戚蘭蘭老師的粉筆字獲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績。面對這些成績,她們發自內心地說:這都是劉老師功勞,沒有她的指引,我們現在一定還是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呢!     

 二、以身作則、樹立典範。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想做好一名導師,必須身先士卒,躬身力行。幾年來,每學期的組內研討課,我所在的年級部一定是我先上課,其他的同事再上。每次開課之前我都要和同組的人員一起認真地鑽研教材、分析學情,反覆揣摩教學設計,並向分管教學的陸雲主任請教,討論教學內容的尺度,努力做到“教不越位,學要到位”。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爲了上好一節“完美”的課,我不僅要寫出詳細的教學方案,細節上更是努力做到精益求精。記得我在執教《面積的單位》一課時,從初稿到定稿,我前後寫了近23份手稿;爲了讓學生能夠充分感知“面積”,我用剪刀剪出200多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爲了方便學生比較面積的大小,我幾乎跑遍縣城大小商店購買透明方格紙,都沒有買到,最後打聽到宿州第十一國小有這種學具,我託人通過客運汽車快遞過來。公開課結束以後,我的嘴角上雖然起了水泡,但是面對學生興奮的表情,同行們投來讚許的目光,我的心裏樂開了花。我的這種嚴謹的教風,給仝莉莉、戚蘭蘭等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爲她們樹立了榜樣。            隨着我在縣區的知名度不斷增加、校外教學教研活動不斷地增多,一些好心的同事就勸我不要再參加這類“小活動”了。,我總是笑着說“學校規定所有的教師都必須開‘組內公開課’,我有什麼資格違反規定啊?再說了,我還想讓大家給我的課挑毛病呢,現在能夠“關門練兵”,多好的機會啊!”2015年3月,我校與宿州市第十一國小開展“同課異構”活動,我校提供2節數學課。陸主任找了幾位老師商量,讓她們到十一小去上課。聽說要到市區的名校去上“同課異構”,她們紛紛退卻了,不敢上,也不願意去上。有人說:“上這種課,無名無利,出力不討好!上好了沒有證書,上不好讓人品頭論足!”陸主任找到我,問我能不能執教一節課,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幾位關係不錯的同事聽說了,告誡我:“劉允啊,這樣無名無利的課你上幹什麼啊?上好了是你應該的,上不好豈不砸了你的牌子?”我笑着說:“咱有沒有什麼牌子啊?能有機會讓一些名師、大家給予指點,花錢都請不到呢!”於是我在全市300多名教師參與的教研活動中執教了《什麼是面積》,受到了市教研室國小數學教研員柏莉莉老師的高度評價“沉得住氣,靜得下心,放得開,收得住!”這次活動給了我們年輕教師很大的鼓舞,她們紛紛說:看來我們的教研路子是走對了,我們教研的步伐並不落後!國培計劃遠程培訓活動的巡迴指導示範課教研活動在靈璧縣召開,受市教育局師訓辦的指派,我承擔了一節觀摩示範課的任務。爲了圓滿完成這次任務,我反覆與學校的幾位年輕的教研組長商討教案,試課評課。在我們幾個共同協作、努力下,我執教的《用字母表示數》獲得了與會者的高度評價,順利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

要想得到同行的認可與尊重,就必須敢於承擔,勇於擔當。“面對榮譽可以退讓,面對困難必須要上!”在我的帶動下,現在我校的教研活動開展地轟轟烈烈,特別是青年教師更是踊躍參與,每年一度的“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熱鬧非凡,形成了“有課必上、有賽必拿”的競爭氛圍。                  

三、言傳身教,重在引領。

作爲市級學科帶頭人以及學校教研室負責人,我深知培養青年教師的重要性。課程改革的實施關鍵在於教師,而教師的素養又決定着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敗。如何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學習的促進者;由學生的管理者轉變成學生的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變成“平等的首席”,這些變化無疑對青年教師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對於我而言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此,作爲一個學科帶頭人的教研意識、科研行爲和科研觀念都應該適應當前的教育變革,確立爲青年教師服務、爲課程改革服務的理念。

我校的仝莉莉老師,年輕富有活力,思維敏捷,很有潛質。但是由於年輕貪玩且心浮氣躁,工作往往不努力,就連教研活動也時常“請假”不參加。爲了培養她成爲學校教學骨幹,我經常深入到她的課堂實施追蹤聽課,課後立即交流心得,分析得失。每次她開課,我幾乎都要親自示範上課,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她,漸漸地她的課堂教學得到了同事的認可,她的工作熱情也高漲了起來。但是我發現她有了依賴的思想,只要接到開課任務,就立即找到我,讓我給他備課,甚至到我說一句他才能寫出一句來。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責備她,而是和她一起聊天談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每個人的教學設計都是自己對教材、學情的獨到理解。即便是那些著名的特級教師吳正憲、華應龍、黃愛華老師給我們設計好教案,我們也不能上出他們那樣的效果。因爲我們不能體會到教案背後所隱含的教學思想和教育理念。所以要上好一節課,只能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對教材學情的理解,設計出屬於自己的教案。”在我的引導下,仝莉莉老師開始嘗試獨立設計教案,試教後能夠及時反思,修改教案。一段時間後,她的教學功力大增,自信心也大大增強了。幾年來,在我校舉行的“青年教師教學大賽”活動中他均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2010年課堂教學大賽中榮獲“縣級一等獎”稱號,2014年縣級觀摩研討活動中,再次榮獲一等獎。現在已成爲學校的中堅力量。     

戚蘭蘭、蔣靜兩位青年教師進取心比較強,有着很高的志向。對此,我要求她們在教學設計中要精益求精,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生成,課後多多及時反思,並寫下來。我還把我的“教學反思”拿給她們看,將發表的文章給她們借鑑,幫兩人訂閱《國小數學教育》,督促她們積極學習教育教學理論,鼓勵她們撰寫反思日記,以形成自己的教育觀點和教育思想,逐步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在我的幫助下,近幾年來,兩人在區級、市級教學活動中分別獲得了優質課一等獎、二等獎,區級教學能手稱號,在省級刊物上也發表了幾篇高質量的論文,爲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培養青年教師是我的職責,更是我的樂趣。因爲與他們在一起,我更加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含義,從他們身上我汲取了力量,獲得了活力,尋得了快樂,得到了發展。

“一路上有你苦一點也願意。一路上有你,我不再感到孤獨。一路上有你,讓你我攜手相伴!”                                                                                                                                                                   劉  允                                      寫於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