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五年級數學求平均數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五年級數學求平均數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一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本節教學內容源於人教版八年級下冊“20、1、1平均數”第一課時

統計活動的幾個環節中,數據的分析是在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基礎之上進行的,是統計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平均數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數據分析方法,反映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並與中位數、衆數相結合,通過對數據集中趨勢的描述,體現數據向其中心值靠攏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數(尤其是加權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本節着重研究加權平均數,“權”的重要性在於它反映的是數據的相對“重要程度”、儘管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初步瞭解了平均數的意義,並會計算權數相等情況下的算術平均數,但對加權平均數的意義以及“權”的作用理解仍將非常困難,教學中應儘量列舉典型的、貼近學生生活和具有現實意義的生活例子,在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中加深對“權”的理解和體會,滲透平均數和“權”的統計思想,爲更好地進行數據的描述與分析,爲實現後繼統計知識的學習目標──建立統計觀念、突出統計思想奠定基礎、

基於上述分析,確定本節教學重點是:

以具體問題爲載體,在實際問題情景中理解加權平均數的意義和作用,學會運用加權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通過本節教與學的活動,使學生了解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統計意義,理解“權”的意義和作用,學會計算加權平均數、教學中,以具體實例研究爲載體,瞭解平均數可以描述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理解“權”反映數據的相對“重要程度”,體會“權”的作用,使學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權平均數,正確運用加權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

2、通過對加權平均數的學習,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體驗統計與生活的聯繫,形成和發展統計觀念,體會權的統計思想,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嚴謹的統計精神,思維的深刻性、通過設計“我來決策”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側面有側重地對評價對象進行全面的客觀的考察和評價,培養科學嚴謹的數學精神和思維的深刻性、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1、教師教學可能存在的問題:

(1)就本論本,不能很恰當地列舉典型的、貼近學生生活的現實例子,以具體的實際問題爲載體,創設問題情景,揭示概念;

(2)不能設計有效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通過有思維含量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對“權”的意義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

(3)過分強調知識的獲得,忽略了統計思想的揭示和統計觀念的建立;

(4)對前兩個學段中學生已經具有的相關平均數的知識經驗瞭解不足,致使引入的問題太過簡單或難度要求過高,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2、學生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1)由於生活經驗不足,同時受認知水平的影響,對抽象的“權”的意義和作用的理解會有所困難;

(2)儘管在第一、第二學段已經學習了統計的簡單知識,但對統計的意義和統計思想的理解尚處在最粗淺的'認識層面,加之對“權”理解的困難,所以可能會感到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比較抽象,缺少學習的激情

鑑於上述分析,確定本節的教學難點是:列舉典型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和具有現實意義的生活例子,通過設計有效的、有思維含量的數學問題,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深入理解數據的權的意義和作用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在教學中要實現使學生理解加權平均數的意義和“權”的作用,恰當利用PPT的演示功能、Excel的數據處理功能,以及幾何畫板的動畫和計算功能,通過設計簡單的程序,直觀、形象地展現“權”的意義和作用,感受過程的真實性,增強學生的參與程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活動一:創設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問題1以前的學習,使我們對平均數由有了一些瞭解,知道平均數可以作爲一組數據的代表,描述數據的“平均水平”,本節課我們將在實際問題情境中,進一步體會探討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在一次數學考試中,七年級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數和平均成績如下表:

(1)談談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實際意義、

(2)求這兩個班的平均成績,並和同伴交流你的計算方法、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案 篇二

教學內容:

練習十一1—3題,教材42頁例1

教學目標:

1、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知道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

3、會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學重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計算平均數

教具準備:

課件,小黑板,統計表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拿8枝鉛筆,指4名同學,要平均分怎樣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樣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數

二、學習交流

1、出示例1、小紅、小蘭、小亮、小明收集礦泉水瓶統計圖

(1)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信息?

(2)他們四人怎樣分才能一樣多?

(3)平均分後是多少個?

2、課件展示統計圖的變化過程

(1)指名展示

(2)這種方法叫什麼?

點撥:移多補少

3、要求平均數,還可以怎樣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須先求出什麼?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麼辦?

52÷4=

4、歸納

要求平均數,可以先求出( )數,再平均分幾份

5、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6、算出各小組的平均體重,說說你們是怎麼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說清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四、達標測評

1、練習十一第2題

(1)什麼是最高溫度?什麼是最低溫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寫統計表:本週溫度記錄

(4)計算出一週平均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

(5)說說你是怎麼算的?

2、測量小組跳遠成績,求平均數

五、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麼收穫?

《求平均數》教案 篇三

1.體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2.探索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能對數據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推斷和預測。

4.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 與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關鍵:

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悟平均數的含義,從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並能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脈絡按“平均數”(數學概念)——“求平均數”(計算方法)——“應用題”(實際應用)逐步展開。主要分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談話引入(讓學生初步感知什麼是平均數)

①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平均數的信息。

②師提問:爲什麼你們認爲平均年齡、平均工資、人均住房面積這些都是平均數呢?能解釋一下它是什麼意思嗎?

③師:看來大家對“平均數”或多或少都有些瞭解。這節課,我們就去數學王國探索一下有關“平均數”的奧祕。(板書:平均數)你想了解平均數的哪些知識呢?

④師:看來同學們對平均數充滿了好奇,一起進入迷宮探祕。

說明: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是教學求平均數的重要基礎。引入新課之前,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平均數的信息。調查學生對“平均工資”、“平均年齡”、“人均住房面積”……

這些已經抽象了的平均數的理解情況,爲新課教學做好鋪墊。接着創設富有童趣的情境,運用現代教學媒體,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願望,從而引出求平均數的課題。

第二層次:構建新知

1.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① 觀察棋子,提出問題。(多媒體顯示)

師提問: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獲得了哪些信息?你還想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說明:讓學生同桌合作,用軍旗作爲操作活動的材料。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己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

②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動手操作:以小組爲單位研究怎樣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樣多。

師提問:現在每排棋子都是幾個?這個數,你能給他取個名字嗎?

這個平均數4與原來每排棋子的個數有什麼關係呢?

說明:通過任意一種移動方法,使三排棋子同樣多。從而揭示平均數的真正含義。讓學生深刻理解,平均數並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精心設計學具操作,並配以恰當的媒體顯示,突出了平均數那簡明、直觀的特點。

2、探索求平均數的不同方法。

師:四人小組合作,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數,並且把你們小組獨特的方法取個名字!等一下我們來評選最佳創意獎和最佳命名獎。比一比,哪個小組最愛動腦筋!

①小組活動討論。

②彙報交流。(生說方法多媒體顯示棋子移動過程)

移多補少! 先假設後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說明:在學生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後,探索求平均數<>的不同方法。用數學算式概括操作過程,並且讓自己給方法命名。使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積極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在彙報交流中相互啓發,最後共同探討出2、7、3這三個數的平均數的幾種方法。體現了“小組合作交流——大組交流彙總”的自主探究模式。呈現了知識的產生——發展——初步完善的過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創新教育要求。

第三層次:初步應用,內化拓展。

師:剛纔同學們通過討論、嘗試不但知道了什麼是平均數,而且探索出了許多求平均數的方法。那麼你們能解決有關平均數的實際問題嗎?

第四層次:實際應用

選擇正確的算式:

前幾天,學校舉行了獻愛心活動,我們班52名同學分成4組,第1組捐款192元,第2組捐款212元,第3組捐款205元,第4組捐款 198元,平均每組捐款多少元?

A: (195+212+205+198)÷52=16(元)

B: (195+212+205+198)÷4=208(元)

①說說你選擇B的理由。

②小明從結果16元他就肯定A 是錯誤的,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③如果選A該怎樣提問?

④比較這2個問題的異同點?

小結:所以求平均數時你要找準對應關係。說明:從實際生活中提取素材,設計兩道對比練習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求平均數方法的理解應用,在應用中滲透對應思想。另外,結合題目的特點有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平均數》教案 篇四

教學內容:

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49—50頁。

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是安排在條形統計圖的學習之後。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能準確地從條形統計圖中去觀察和收集數據,並會作簡單的分析、歸納,回答相關的一些問題。本節課的內容是要在學生掌握、比較多組統計圖數據的基礎上引入平均數的概念。

學情分析:

在本節課內容學習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簡單條形統計圖的繪製及單個條形統計圖內數據的分析、比較。可以通過觀察統計圖準確地比較出數量的多少及大小。例題中的情景也是學生生活中常見或類似的事情,學生分析起來也沒有陌生感。

教學目標:

1、繼續複習鞏固條形統計圖的學習。

2、將條形統計圖的認知與平均數的概念有機結合,進一步延伸對多組統計數據的整理、分析及計算。

3、向學生灌輸簡單的平均數計算概念,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數。平均數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從而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設計理念:

統計及分析條形統計圖是將簡單的統計概念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明白一組或多組複雜的數據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整理,繪製成圖表來達到直觀效果,並根據圖表進行計算,從而解決相應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充分注意了以下幾點: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概念。

2、將新舊知識進行對比,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討論、動手操作,歸納新知。

4、將知識延伸到課外,與生活緊密聯繫,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會對多組統計圖中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比較的方法,會計算平均數。

教學難點:

平均數概念的引入及平均數的計算。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每5人一小組準備的十八枝小棒、三個紙盒。

教學方法:

創設情景法、啓發談話法、嘗試法、啓發講解法等。

教學過程:

一、舊知回顧,談話導入。

1、請學生說說統計表及條形統計圖各有什麼特點。

2、談話:上學期期末考試,四(1)和四(2)班進行了一場數學小競賽,最後四(2)班得了第一名。這兩個班的人數和每人考的分數都不一樣,怎麼就知道哪個班考得好呢?老師們是怎麼算的呢?(這個過程中可能有學生回答到用“平均分”來計算的。如果提到“平均分”教師可以抓住時機及時板書“平均”兩字。)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舊知讓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引入兩班考試的事例讓學生想到“平均分”的概念,爲後面平均數的學習作鋪墊。】

二、新知探究

1、課件出示例3情景圖,解說圖意。

2、課件出示男生套圈成績統計圖。提問:誰套得最準?同樣方法出示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並提問。

3、同時出示兩組統計圖。

提問:這是男女生的比賽成績統計圖,男生和女誰套得準一些呢?

【設計意圖:先單個出示統計圖是爲了鞏固舊知識,突然同時出現兩組統計圖並拋出問題是將學生的思維拉回,引起他們對新知識的重視和思考】

4、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並對學生提出的方法進行歸納,質疑。直到學生說出“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爲止,這其中老師可以用前面講到的“平均分”概念進行引導。

5、適時提問:如何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呢?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由討論會發現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科學。“平均分”的概念會給學生很好的啓發。】

6、學生嘗試在統計圖中通過移動長方塊來達到大家都一樣的結果。教師巡視引導,並發現方法得當的學生。

7、請學生髮言,暢談自己的方法及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板書。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既讓學生動了手也動了腦,再加上老師的適時引導,他們會通過移動方塊和計算找到最恰當和最簡便的方法來找到“平均數”,新知學習也就水到渠成了。】

8、師總結:可以通過“移多補少”法和計算法得到“平均數”。引入“平均數”概念,並告知學生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並可對多組數據進行綜合比較。

三、拓展延伸,鞏固學習

動手分一分

1、將學生5人一組進行分組。讓每組學生把十八枝小棒按5、6、7根的要求分別放到三個小紙盒內。

2、動手分一分,使每個紙盒內的小棒根數相同。看哪組最快最準地完成任務。

3、讓分得好的小組發言總結。

動手算一算

1、師問:剛纔大家很快就分好了,如果現在是180根小棒按不同的根數插入三個紙盒內再分一樣多會怎樣?

2、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利用剛纔學的知識進行計算。師對兩種方法再進行比較,並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補充練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計算“平均數”的方便和重要,也鞏固了學生對平均數的計算】

四、歸納總結

1、通過今天的分一分,算一算,同學們有什麼收穫?

2、現在誰來說一說四(1)班和四(2)的“平均分”是怎麼回事?

板書設計:

平均數

男生 女生

6+9+7+6=28(個) 10+4+7+5+4=30(個)

28÷4=7(個) 30÷5=6(個)

平均數: 7平均數: 6

平均數 篇五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2頁例1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的方法。2、培養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1)    教師(幻燈片2):同學們,春天來了,學校組織大家去植樹。我們班共有7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活動,這是他們植樹的情況,(幻燈片3二組統計圖),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說並把每人的棵數板書在黑板上)(2)    比一比哪一組植的樹要多一些?(指名)第一組有幾人,第二組呢?,你們認爲這樣比公平嗎?爲什麼?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比如說三(1)和三(2)班人數並不相等,那我們就沒有別的辦法比較出這兩個班某一項成績的高低嗎?你有沒有更好的招?(指名說可能有學生說用比的方法)(3)    師:對,因爲兩組人數不相等,不能用總棵數比,用每組平均每人植的棵數來比,比較合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問題。(板書:)二、教學例1,尋求規律(1)(幻燈片4第一組統計圖)面對着這個統計圖你想提出什麼問題?你們想知道的東西真多哇!我們的陳田、張然同學有點不高興了,你們知道爲什麼嗎?(他們植的太少了)是啊,我們用什麼辦法幫助他們呢?(把萬宇和盧明的給他們)(一樣多)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說讓他們每人植的樹一樣多,對嗎?換句話說就是。。。。。求他們平均每人植了多少棵樹?(2)師:你們能先猜一猜,這個數大約在哪兩個數之間呢?(11-15)它會不會大於15或小於11呢?爲什麼?(因爲是移多補少得到的所以不會)。(3)師:好了,這樣吧,你們都把你估計的那個數悄悄地藏在心裏,好嗎,藏好了嗎?估計的準不準有什麼辦法嗎?我建議同學們先以4人爲一個小組討論一下,用什麼辦法才能使4個人植的樹一樣多,也就是同學們說的平均每人植樹多少棵?請同學們從抽屜內拿出老師爲你們準備的圖紙,你們可以按自己的意圖任意在紙上做記號或計算都行,看哪個小組想的方法最多,開始!(以4人爲一個小組進行,教師巡視,收集作品)(學生交流)師:胡廣臣請你說說好嗎?生:把萬宇的一棵給陳田,把盧明的兩棵給張然,這樣他們每個人的就一樣多了!(邊說邊在投影儀上展示作品)(4)動畫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幻燈片4)老師小結: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萬宇的一棵移給陳田,把盧明的兩棵移給張然,最後平均每人都有13棵。(5)演示先合後分的計算過程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指名說),對,還可以用先合後分的方法,“合”就是求出4個人一共種了多少棵樹?“分”就是把種的總數再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也就是相當於,把他們植的樹平均分成4份(幻燈片5電腦顯示)如果我們列算式該怎麼列,請大家試一試。(學生計算,教師巡視)(指名說計算過程,教師板書後再看幻燈片6顯示過程)(14+12+11+15)÷4=52÷4=13(棵)(5)師:剛纔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同樣的答案,無論選擇哪一種方法都是可取的,我非常佩服一次就能猜得那麼準的同學,說明這些同學思考問題有根有據。我也佩服那些一次就計算得很準確的同學,他們都應該受到大家的表揚,給他們掌聲。(稍停頓指板書)這裏的“13”是什麼意思?是他們每個人都種了13棵嗎?生1:是每個人種的數。師:我請萬宇同學說你種了幾棵?(我種了14棵)你的同學說你只種了13棵,他說你們每人種了13棵呢?(我知道了他是把數平均分)怎麼平均分,你多的那一棵哪裏去了?(就是給少的同學了)陳田請站起來,你種了幾棵?(我種了12棵)那你的同學說你種了13棵,你那一棵是哪裏來的?(是其他的剩下幾個給我,變成我的了)那你的意思是說把多的給了少的,少的說,給我吧,我和你們一樣多了,用今天的新詞來說就是。。。。。。(平均分)平均了對吧,同學們的理解和感受非常到位,那我告訴大家,13就是14、12、11、15這一組數的。師:叫什麼名字?師:這個它就比較好的反映了這一組數據的一個總體水平,就是同學們剛纔講的,平均每人植樹多少棵?這個它就在哪兩個數之間轉悠、轉悠?現在你們能用同樣的方法算出第二組的嗎?看誰算得最快?(指名說並板書 計算過程)第二組平均每人植樹多少棵?(14棵)第一組呢?哪一組的要大些?(第二組)那麼我們就可以宣佈第二組同學獲勝,行嗎?祝賀你們!誰再來說說這個“14”表示什麼意思?三、開展活動,理解的含義和計算方法(5分)師:同學們就在我們需要的時候,他來了!想一想,在過去的學習和生活中,你在哪裏碰到過他,什麼時候需要算?(指名說)爲了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下面我們做一個稱體重的活動,我點3名女生和2名男生上來,其他同學同桌一人記數,一人計算。第一組計算女生的平均體重,第二組計算男生的平均體重,每一組選1名代表到黑板上配合演示。聽明白了嗎?我來報數,(指名上前稱體重,老師報數)交流。女生平均每人重多少千克?男生呢?爲什麼算女生的平均體重的時候要除以2而男生的要除以3?(指名說)如果我們要求5個人的平均體重又應該怎麼算?(指黑板兩組數)所以說總量和份數要對應。看到這兩組數你明白了什麼?是啊由於男女生性別的差異,男生的體重普遍比女生要重一些。 師:看來的作用還真大呢!你們再來看這裏的一個信息。 四、鞏固練習(10分)屏幕顯示(幻燈片)(1)(課件出示)2004年小剛家各季度用水情況統計表 單位:噸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16203025平均每月多少噸?(1)(16+20+30+25)÷4(2)(16+20+30+25)÷12(3)(16+20+30+25)÷365師:一季度用了多少噸?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生看圖回答師:現在我們想要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莫急,不需要計算,老師在這裏給了三個不同的算式,每個同學獨立思考,拿出你個人的意見,要想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你是選擇1、2、3哪個算式呢?想好了,用手勢告訴大家!預備,開始!生用打手勢示意自己選擇哪個答案。大多數同學選1。師:人家有選2的,彆着急!請選2的同學上前同學們選幾(生:1)選1的出兩個代表(請生上前)一場辯論會馬上就要開始了,到底選1對,還是選2對,我也糊塗了。你們能不能互相問問問題,好嗎?誰先開始?兩隊論:生:請問題目中問的是什麼問題(師:回答)生:題目問的是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師:接着問)生:那一個季度有多少個月?生:一個季度3個月?(師:那一年呢,接着問)生:那一年有多少個月?生:12個月生:既然有12個月,爲什麼要除以4呢(師:不除以)而不除以12呢?生:因爲它有4個季度,所以除以4 生:因爲問的是平均每個月(師:誰要你求?生:誰要你求每個季度啊師:那你同意就可以到那邊去了師:是啊,人家要你求平均每個月的,你們說應該除以幾啊?(12)我同意大家的意見,應該除以12,他們除以4了,有沒有道理呢?那麼你們求的是什麼?生:平均每個季度用水情況師:是吧,可惜人家根本就。。。。。生:人家根本就沒有問平均每個季度用水多少噸師:你除以4,求的是平均每個季度的,除以12個月,是平均每個。。。。。除以365天是平均每。。。。。。(生一起回答)看來找準份數是非常重要的。師:明白了嗎,是幾個人平均每天的呀(3個人)師:老師告訴你,如果想求平均每人每天哪,再除以3,李老師幫你們算出來了。屏幕出示(小剛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約88千克)(嚴重缺水地區每人每天用水量約3千克)老師拿出用塑料袋裝的3千克水,讓學生感受它的分量,進行思想教育。師:面對這幅圖畫,你們最想說的是什麼?生:我覺得他們一天用的水非常多。師:那我們就去指責小剛吧,怎麼那麼浪費水呢?你們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生:我們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他們最好平均每天少用一點水。師:那你去批評他們吧!你想說什麼?生:我想說,他應該把洗衣服、洗澡的水留下來沖廁所。師:那你就去說他吧!他應該怎樣!還有沒有想說別人的?生:我想對他說,小剛,我希望你捐一點水到嚴重缺水地區去。師:你們知道我最想說的是什麼嗎?師:節約用水,從我自己做起!五、解決問題(3分)師:你們能用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嗎?屏幕出示畫面小明會遇到到危險嗎?師配以畫外音: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穿過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10釐米,你們看。誰來了?小明來了!哈哈,我不會游泳,但是我告訴大家,我的身高可是135釐米呀,如果我在這條河裏面玩耍,我有沒有可能會遇到危險?師:爲什麼有可能?你知道平均水深是什麼意思嗎?生:說明有的地方很深,有的地方很淺。但是平均起來是110釐米。師:如果小明到了?生:到了很深的地方,他就會淹下去。師:你們聽懂她的話了嗎?六、課堂小結(2)師:好的同學們,不知不覺,就要下課了,你們告訴我,你們學的開心嗎?你們有收穫嗎?還有遺憾的地方嗎?(指名說)李老師也有收穫,我發現我們三(5)班的同學表現都很出色,有的同學善於思考問題,有的同學集體合作意識強,有的同學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這都是很好的學習習慣,我相信,你們以後會做得更好。最後讓我們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吧!(好),下課!

《平均數》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的

1、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2、掌握求較複雜的平均數的解題方法,會根據收集到的數據求平均數。

3、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

4、使學生認識到求平均數這一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激發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較複雜的平均數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三、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找準問題與條件,條件與條件之間相對應的關係,運用所掌握的方法靈活解答相關問題。

教學對象分析

低年級學生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爲主要形式,針對這一特點,利用多媒體這一新穎、直觀的現代教學手段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並通過動手操作,討論探究,觀察分析,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策略意識及創新意識。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教學時有意識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慾望,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演示,小組討論等活動,讓學生運用知識和能力的遷移規律,將知識結構轉化爲學生的認知結構,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1.多媒體教學

運用微機精心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自覺發現、意識到問題存在,可激活學生思維,促使問題意識的產生,又可以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

2.動手操作法

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組織學生藉助學具動手操作,尋求多種計算方法,同時運用多媒體,變靜爲動,直觀形象,再結合語言表述,使學生的思維逐漸內化。

四、教學過程

1、複習較簡單的平均數問題

出示複習題。

求平均數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怎樣求平均數?

把複習題稍微改動一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較複雜的求平均數問題。

2、學習例題①

(1)指名讀題。

(2)啓發提問。

①例題①的已知和問題與複習題的有什麼不同?

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必須先知道什麼條件?

③怎樣求全班共投中多少個?

怎樣求全班共有多少人?

怎樣求平均數?,

(3)列綜合算式並解答問題。

3、學習例題②

(1)指名讀題。

(2)啓發提問。

①例題②與剛學過的例題①有什麼異同?

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必須先知道什麼條件?

③怎樣求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人?

怎樣求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怎樣求平均數?

(3)列綜合算式並解答問題。

(教師應告訴學生,求得的平均數有時不能恰好除盡,這時只要根據具體情況取近似值就可以了。這道題中已知數只有一位小數,因此得數取一位小數就可以了。)

(4)例題①與例題②有什麼不同,解答時應注意什麼?

(再次強調例題①與例題②的區別,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防止死套公式。)

4、完成書後“做一做”

五、課堂練習

●基礎練習

1、填空。

(1)平均數=( )÷( )

(2)( )×( )=總數量

(3)總份數=( )÷( )

2、選擇題。

(1)五年級兩個班爲希望工程捐款,一班42人共捐168元,二班45人共捐210元,平均每個班捐款多少元?正確列式爲 ( )

A.(168+210)÷2 B.(168+210)÷(42+45)

(2)一個工廠前3天燒煤4、8噸:後4天燒煤7、8噸,這個工廠一星期平均每天燒煤多少噸 ( )

A. (7、8+4、8)÷(4—3) B. (4、8+7、8)÷(4+3)

●綜合練習

1、勞動實踐。

(1)同學們在校辦工廠裏糊紙盒。第一小組10人,平均每人糊7個;第二小組8人,平均每人糊6個;第三小組5人,平均每人糊4個。三個小組平均每人糊多少個?

(2)春光國小五年級同學參加春季植樹,領來白楊樹苗140棵,梧桐樹苗60棵,桑樹苗25棵,共分給5個班種,平均每班種多少棵?

2、下表是四年一班各組同學寒假閱讀課外讀物情況統計表。全班平均每人看多少本課外讀物?(得數保留整數)

各組人數

12

14

13

12

平均每人閱讀本數

6

4、5

5

5

●實踐與應用

王華同學五次語文、數學單元練習成績如下:

第一次:語文92、5分 數學100分

第二次:語文88分 數學97分

第三次:語文94分 數學98、5分

第四次:語文98、5分 數學100分

第五次:語文99分 數學97分

先分別算出五次語文、數學兩科的平均分,再製成統計表。

王華同學五次語文、數學單元練習成績統計表

年 月

板書

求平均數

① 五年級一班分成3組投籃球第一組10人,共投中28個;第二組11人,共投中33個;第三組9人,共投中23個。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個?

28+33+23=84(個)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

84÷30=2、8(個)

綜合算式:(28+33+23)÷(10+11+9)=2、8(個)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個。

② 下表是五年級二班3個組投中籃球情況統計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各組人數

12

11

10

平均每人投中數

2、5

3

3、2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個?

2、5×12+3×11+3、2×10=95(個)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2+11+10=33(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

95÷33≈2、9(個)

綜合算式:(2、5×12+3×11+3、2×10)÷(12+11+10)≈2、9(個)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個。

《求平均數》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掌握用計算器求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的方法。

2、會用計算器求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內容的重點是用計算器求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難點是準確操作計算器。

2、計算器上的標準差用 表示,和教科書中用S表示不一樣,但意義是一樣的。而計算器上的S和我們教科書上的標準差S意義不一樣。在計算器上S和 是並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鍵,都是統計計算用的。因S在前, 在後,這樣要想顯示出標準差 ,就需要發揮該鍵的統計功能中第二功能,於是就得先按 鍵,再按 鍵。

教學設計示例1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使學生會用計算器求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正確使用計算器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認真、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四)養育滲透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滲透了用高科技產品求方差值的簡單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具有數學美的底蘊。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用計算器進行統計計算的步驟。

2.教學難點:正確輸入數據。

3.教學疑點:學生容易把計算器上的鍵S主認爲是書上的標準差S,教科書中的符號S與CZ1206計算器上的符號S的意義不同,而與計算器上的符號 相同。

4.解決辦法:首先使計算器進入統計計算狀態,再將一些數據輸入,按鍵得出所要求的統計量。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已學過用科學計算器進行過哪些運算?(求數的方根、求角的

三角函數值等),那麼用計算器和用查表進行這些運算在運算速度、準確性等方面有什麼不

同,(計算器運算速度快、準確性高,查錶慢,且準確性低).這節課我們將要學習用計算器進行統計運算。它會使我們更能充分體會到用計算器進行運算的優越性。

這樣開門見山的引入課題,能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進行統計運算,是科學計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學計算器,都含有統計計算功

能,教科書以用CZ1206計算器進行統計計算爲例說明計算方法。用CZ1206計算器進行統計計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統計運算狀態,輸入數據,按鍵得出所要求的統計量。這些統計量除了平均數 、標準差 外,還有數據個數n,各數據的。和 ,各數據的平方和 .衡量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的另一個量S.計算器上的鍵S,並不表示教科書上的標準差S.

(三)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講清解題的三個步驟,第一步建立統計運算狀態。方法:在打開計算器後,先按鍵2ndF、STAT,便使計算器進入計計算狀態。第二步輸入數據,其過程一定要用表格顯示輸入時,每次按數據後再按鍵DATA.表示已將這個數據輸入計算器。這時顯示的數,是已輸入的數據的累計個數,表中所有數據輸入後顯示的數爲8,表明所有數據的個數(樣本容量)爲8,如果有重複出現的數據,如有7個數據是3,那麼輸入時可按37(前面是輸入的數據,後面是輸人數據的個數).第三步按一下有關的鍵,即可直接得出計算結果。

在教師講情操作要領的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兩組)讓學生自己操作,用計算器求14.3節例1中兩組數據的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

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每輸入一個數據,就檢查一下計算器上的顯示是否

與教科書的表格一致,如發現剛輸入的數據有誤,可按鍵DEL將它清除,然後繼續往下輸

入。

教師還要指出教科書上的符號S與CZ1206型計算器上的符號S的意義不同,而與該計

算器上的符號 相同,在CZ1206型計算器鍵盤上,用 表示一組數據的標準差。由於這個計算器上未單設方差計算鍵,我們可以選按鍵 ,然後將它平方,即按鍵 = ,就得到方差值 .

讓學生把表5、表6與前面的筆算結果相比較,結論是一致的。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計算器與筆算兩種算法,總結出計算器有哪些優越性;(省時,省力,計算簡便。)

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參與教學過程,不僅便於學生掌握用計算器進

行統計運算的步驟和要領,而且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計算器的優越性,更有利於科學計算器

在中學的普及使用。

課堂練習:教材P177中1、2.

(四)總結、擴展

知識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用科學計算器進行統計運算。在運算中,要注意操作方

法與步驟,由於數據輸入的過程較長,操作時務必仔細,避免出錯,在用計算器進行統計計算的前提下,可通過比較兩組數據的標準差來比較它們的波動大小,而不必再轉到相應方差的比較。

方法小結:用CZ1206型計算器進行統計運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統計運算狀態,輸入數據,按鍵得出所要求的統計量。

佈置作業

教材P179中A組

板書設計

隨堂練習

用計算器計算下列各組數據的平均數和方差、標準差

1.60,40,30,45,70,58

2.9,8,7,6,9,7,8

教學設計示例2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計算器上有關統計計算的符號。

2.使學生會用計算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

3.使學生體會到用計算器統計的省時、省力的優越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用計算器計算平均數、方差的方法。

難點:計算器上符號的準確識讀與應用。

三、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

1.我們學過哪些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的方法?

2.我們學過哪些計算一組數據的方差與標準差的方法?

引入新課

隨着科學的進步,一些先進的計算工具逐步進入千家萬戶,我們可以用這些計算工具來進行計算。本課我們學習用計算器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與方差的方法。

新課

讓學生閱讀並在教師指導下計算教材例中兩組數據的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同時,通過應用計算器,瞭解 的作用。

接下來讓學生作如下練習:

填空題:

2.計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3.計算器鍵盤上,符號與書中符號____意義相同,表示一組數據的____.

4.在CZ1206型計算器上設有標準差運算鍵,而未設____運算鍵,一般要通過將標準差____得到____.

選擇題:

1.通過使用計算器比較兩組數據的波動大小,只需通過比較它們的____即可 [ ]

A.標準差 B.方差

C.平均數 D.中位數

2.如果有重複出現的數據,比如有10個數據是11,那麼輸入時可按 [ ]

3.用計算器計算樣本91,92,90,89,88的標準差爲 [ ]

A.0 B.1 C.約1.414 D.2

4.用計算器計算7,8,8,6,5,7,5,4,7,6的平均數、方差分別爲 [ ]

A.6.3,1.27 B.1.61,6.3

C.6.3,1.61 D.1.27,1.61

教師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圖紙)寫好操作效果圖和學生的計算結果進行對比。

接下來師生共同繼續作課本上練習

小結

1.熟悉計算器上各鍵的功能。

2.學會算(用計算器)平均數、標準差、方差。

四、教學注意問題

1.本課教學內容關鍵是動手,要讓學生動手作,爲幫助學生中動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幫助。

2.學生做作業時可提示他們可覈對以前的題目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