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蜀道難教案(精品多篇)

蜀道難教案(精品多篇)

《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一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教學重點

1、瞭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2、瞭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把握結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教學難點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過程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峯,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着不滅的光芒。

一、關於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爲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爲“初唐四傑”,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爲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爲傳誦。

晚唐時被稱爲“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二、關於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三、關於《蜀道難》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後找一名同學範讀,訂正字音,斷句。

提問:讀過這首詩後,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複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複呢?

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闢歷史,可以分爲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講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衝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可分爲兩層:

第一層(“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悽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峯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後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爲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提問: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複,那麼連續出現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歎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提問: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尋今,這種驚人的想象和高度的誇張相結合,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氣氛和奇險壯觀的景象。那麼李白此詩只是爲了寫景嗎?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蜀道難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和本詩的創作背景。

過程和方法:通過反覆誦讀,把握本詩的行文脈絡,體會作者情感;通過分析本詩的藝術手法來感受其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作者情感,感受作品的浪漫主義風格。

難點:解析狀“難”之法,體會李白雄放詩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5分鐘)

PPT顯示蜀道地形。蜀道北起陝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廣元、劍閣、梓潼、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衆多,現在我們可以坐着火車在蜿蜒的秦嶺隧道穿行,那麼一千多年以前要入蜀該怎麼辦呢?李白警告我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下。(緊接着播放朗讀音頻)

二,多種形式誦讀(15分鐘)

1.課前預習,自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首先將難字、易讀錯字展示給學生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讀準字音。

注意讀音:

噫籲嚱(yixuxī),魚鳧(fú),秦塞(sài),縈繞(yíng)

石棧(zhàn),猿猱(náo),捫參(shēn),撫膺(yīng),巉巖(chán),飛湍(tuān),諮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wéi)吮血(shǔn)

其次讓學生根據書下註解大體讀懂詩意,將不能理解的語句挑出來,小組同學間探討研究,也可以向教師質疑。

(因爲詩歌本來就講究涵詠玩味,有如千年佳釀,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譯,破壞詩意美,完全可以留給學生自己揣摩和體會。)

2.課堂模仿,再讀感悟。

配蜀道畫面和朗誦音頻,要求學生體會音頻中的感情、語氣、語調節奏,感情基調等,學生誦讀表演,教師點評並加以指導

3三讀品味,其義自見。

讓學生小組間分段朗誦,體會它的效果,明確李白對蜀道的印象:難!面對蜀道之難,李白如何感嘆?引導學生找出詩中表達強烈感嘆的詞語:“噫吁戲”“長嘆”“嗟”“長諮嗟”。

三,圍繞“嘆”感知創作思路和詩歌風格(20分鐘)

1.嘆什麼?讓同學們把握文章思路

一嘆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煙不通的歷史、五丁開山的傳說,用絕頂鳥道、回日高標、黃鶴難越、猿猱愁度極寫蜀道山嶺之高危。

二嘆蜀道之兇險:以攀援時斂氣屏息、撫膺長嘆,悲鳥子規的飛繞夜啼,極寫蜀道環境悽清,山水險惡。

三嘆蜀道戰禍之烈:;以劍閣“蛇”盤“虎”踞、殺人如麻極寫蜀道人事兇險。

2.如何嘆?讓同學們細讀找出作者所用的手法。研讀:李白用何種方式來表達對蜀道的感嘆?在這裏教師要給學生介紹本詩的創作趣談:現存資料表明,李白沒有由秦入蜀的經歷,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沿長江東下,就再也沒回去過。可見《蜀道難》純系想像之辭,不過是借送友人入蜀,展開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昇天入地的藝術之旅。(如: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是點面結合的方法兼誇張。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是大膽的想象和誇張。)

反覆詠歎:詩中用頂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嘆其高危不通,二嘆其峻險難越,三嘆其雄奇兇險。

大膽想象、聯想:用蠶叢魚鳧開國、五丁開山、六龍駕日的傳說極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現蜀道山嶺之高危。想象、聯想歷史久遠,空間廣闊,氣勢酣暢。

極度誇張:極寫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嶺)之峻,連峯之高,飛瀑之喧,劍閣之險。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已是誇大。在描繪高峻險曲時,用“六龍回日”“百步九折”“捫參歷井”“去天不盈尺”等詞語,進一步具體形容,使人驚心動魄。

反覆烘托:以黃鶴猿猱愁度來襯托蜀道山嶺之高,以飛鳥悲號、子規夜啼來襯托蜀道空寂悲悽;以行人的斂氣屏息、驚魂不定、失色長嗟來襯托山之陡峭峻險。

變幻的句式。《蜀道難》是樂府古題,這種詩歌體裁沒有嚴格的字數、句數、平仄和韻腳的限制,李白充分運用了這一特點,使詩的語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潑。全詩或把散文句式和諧地運用到韻文中間,或把三、四、五、六、七、八、九乃至十一言的長短句式錯綜間雜地組合起來,巧妙地爲抑揚頓挫的情感語氣服務。詩的前半部分多用長句,語言奔放暢達;後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顯得簡勁有力。詩人的這種變化多端的語言形式,正是爲表現不同形象和不同情感服務的。

小結:面對蜀道,唯有李白敢將它與天比高,與蠶叢魚鳧開國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開山寫通,借六龍回日寫隔;唯有李白敢借捫參歷井寫驚,借悲鳥夜啼寫悽;唯有李白敢借倒掛枯鬆寫險,借萬壑雷聲寫雄,借“蛇”盤“虎”踞寫兇,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無法企及的“仙氣”——雄奇壯麗、高危峻險的意境,雄放灑脫的詩風。

反思

高中階段學生對唐詩的首次接觸是在必修三的唐詩單元。因此本單元選取了唐詩發展四個階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個階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隱的作品。讓我們從不同層面的感受到唐詩令人沉醉的藝術魅力。

本單元所選《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爲歷代文學家及評論家所公認。關於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去探索,教師給予詩歌鑑賞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爲:《蜀道難》的學習應該建立在學生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學生可以結合課下注釋及一些助學材料,對詩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話傳說、語言風格等,做一個系統的瞭解。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讓他們在自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情,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進行引導分析。

教師的講授本課時要有大局觀,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蜀道難》是李白的名篇同時也是詩歌中比較重要的經典篇目。所以,瞭解作者李白及創作背景極爲重要,同時不能忽視本課的藝術成就。通過想象與聯想把本文所描繪的場景串聯起來至關重要的。在詩歌的語言方面,選擇文中典型的詩句進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認爲教師在講授本課時不能“大而全”而應該“小而深”,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這樣課堂便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認爲科學的做法是: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課堂藉助多媒體課件,對蜀道的形象有一個比較直觀的印象。這一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對蜀道的“險”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反過頭來再研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反覆的誦讀,然後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難》這一經典詩歌關於它的研究可以說是汗牛充棟。那麼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相關的知識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一個教師可以把歷來的研究成果全部傳授給學生,也沒有一個學生能在短時間內對本文有比較成熟、系統的認識。所以,我認爲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讓他們去主動的探索、主動的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教師 做好引導把握住核心問題,你的課堂會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蜀道難》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和本詩的創作背景。

過程和方法:通過反覆誦讀,把握本詩的行文脈絡,體會作者情感;通過分析本詩的藝術手法來感受其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作者情感,感受作品的浪漫主義風格。

難點:解析狀“難”之法,體會李白雄放詩風。

教學層次設計:一個課時。導入→誦讀→感嘆→小結→作業佈置→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5分鐘)

PPT顯示蜀道地形。蜀道北起陝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廣元、劍閣、梓潼、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衆多,現在我們可以坐着火車在蜿蜒的秦嶺隧道穿行,那麼一千多年以前要入蜀該怎麼辦呢?李白警告我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下。(緊接着播放朗讀音頻)

二,多種形式誦讀(15分鐘)

1、課前預習,自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首先將難字、易讀錯字展示給學生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讀準字音。

注意讀音:

噫籲嚱(yixuxī),魚鳧(fú),秦塞(sài),縈繞(yíng)

石棧(zhàn),猿猱(náo),捫參(shēn),撫膺(yīng),巉巖(chán),飛湍(tuān),諮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wéi)吮血(shǔn)

其次讓學生根據書下註解大體讀懂詩意,將不能理解的語句挑出來,小組同學間探討研究,也可以向教師質疑。

(因爲詩歌本來就講究涵詠玩味,有如千年佳釀,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譯,破壞詩意美,完全可以留給學生自己揣摩和體會。)

2、課堂模仿,再讀感悟。

配蜀道畫面和朗誦音頻,要求學生體會音頻中的感情、語氣、語調節奏,感情基調等,學生誦讀表演,教師點評並加以指導。

3三讀品味,其義自見。

讓學生小組間分段朗誦,體會它的效果,明確李白對蜀道的印象:難!面對蜀道之難,李白如何感嘆?引導學生找出詩中表達強烈感嘆的詞語:“噫吁戲”“長嘆”“嗟”“長諮嗟”。

三,圍繞“嘆”感知創作思路和詩歌風格(20分鐘)

1、嘆什麼?讓同學們把握文章思路

一嘆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煙不通的歷史、五丁開山的傳說,用絕頂鳥道、回日高標、黃鶴難越、猿猱愁度極寫蜀道山嶺之高危。

二嘆蜀道之兇險:以攀援時斂氣屏息、撫膺長嘆,悲鳥子規的飛繞夜啼,極寫蜀道環境悽清,山水險惡。

三嘆蜀道戰禍之烈:;以劍閣“蛇”盤“虎”踞、殺人如麻極寫蜀道人事兇險。

2、如何嘆?讓同學們細讀找出作者所用的手法。研讀:李白用何種方式來表達對蜀道的感嘆?在這裏教師要給學生介紹本詩的創作趣談:現存資料表明,李白沒有由秦入蜀的經歷,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沿長江東下,就再也沒回去過。可見《蜀道難》純系想像之辭,不過是借送友人入蜀,展開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昇天入地的藝術之旅。(如: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是點面結合的方法兼誇張。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是大膽的想象和誇張。)

反覆詠歎:詩中用頂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嘆其高危不通,二嘆其峻險難越,三嘆其雄奇兇險。

大膽想象、聯想:用蠶叢魚鳧開國、五丁開山、六龍駕日的傳說極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現蜀道山嶺之高危。想象、聯想歷史久遠,空間廣闊,氣勢酣暢。

極度誇張:極寫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嶺)之峻,連峯之高,飛瀑之喧,劍閣之險。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已是誇大。在描繪高峻險曲時,用“六龍回日”“百步九折”“捫參歷井”“去天不盈尺”等詞語,進一步具體形容,使人驚心動魄。

反覆烘托:以黃鶴猿猱愁度來襯托蜀道山嶺之高,以飛鳥悲號、子規夜啼來襯托蜀道空寂悲悽;以行人的斂氣屏息、驚魂不定、失色長嗟來襯托山之陡峭峻險。

變幻的句式。《蜀道難》是樂府古題,這種詩歌體裁沒有嚴格的字數、句數、平仄和韻腳的限制,李白充分運用了這一特點,使詩的語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潑。全詩或把散文句式和諧地運用到韻文中間,或把三、四、五、六、七、八、九乃至十一言的長短句式錯綜間雜地組合起來,巧妙地爲抑揚頓挫的情感語氣服務。詩的前半部分多用長句,語言奔放暢達;後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顯得簡勁有力。詩人的這種變化多端的語言形式,正是爲表現不同形象和不同情感服務的。

小結:面對蜀道,唯有李白敢將它與天比高,與蠶叢魚鳧開國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開山寫通,借六龍回日寫隔;唯有李白敢借捫參歷井寫驚,借悲鳥夜啼寫悽;唯有李白敢借倒掛枯鬆寫險,借萬壑雷聲寫雄,借“蛇”盤“虎”踞寫兇,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無法企及的“仙氣”——雄奇壯麗、高危峻險的意境,雄放灑脫的詩風。

反思

高中階段學生對唐詩的首次接觸是在必修三的唐詩單元。因此本單元選取了唐詩發展四個階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個階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隱的作品。讓我們從不同層面的感受到唐詩令人沉醉的藝術魅力。

本單元所選《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爲歷代文學家及評論家所公認。關於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去探索,教師給予詩歌鑑賞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爲:《蜀道難》的學習應該建立在學生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學生可以結合課下注釋及一些助學材料,對詩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話傳說、語言風格等,做一個系統的瞭解。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讓他們在自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情,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進行引導分析。

教師的講授本課時要有大局觀,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蜀道難》是李白的名篇同時也是詩歌中比較重要的經典篇目。所以,瞭解作者李白及創作背景極爲重要,同時不能忽視本課的藝術成就。通過想象與聯想把本文所描繪的場景串聯起來至關重要的。在詩歌的語言方面,選擇文中典型的詩句進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認爲教師在講授本課時不能“大而全”而應該“小而深”,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這樣課堂便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認爲科學的做法是: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課堂藉助多媒體課件,對蜀道的形象有一個比較直觀的印象。這一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對蜀道的“險”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反過頭來再研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反覆的誦讀,然後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難》這一經典詩歌關於它的研究可以說是汗牛充棟。那麼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相關的知識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一個教師可以把歷來的研究成果全部傳授給學生,也沒有一個學生能在短時間內對本文有比較成熟、系統的認識。所以,我認爲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讓他們去主動的探索、主動的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教師做好引導把握住核心問題,你的課堂會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

2、瞭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瞭解李白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苦悶和激憤之情。

【教學重點】

1、瞭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2、瞭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把握結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教學難點】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峯,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着不滅的光芒。

二、關於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爲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爲“初唐四傑”,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爲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爲傳誦。

晚唐時被稱爲“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三、關於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四、關於《蜀道難》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後找一名同學範讀,訂正字音,斷句。

1、提問:讀過這首詩後,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複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複呢?

明確:

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

⑴ 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闢歷史,可以分爲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講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衝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⑵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可分爲兩層:

第一層(“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悽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峯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後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⑶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爲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3、提問: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複,那麼連續出現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歎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4、提問: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尋今,這種驚人的想象和高度的誇張相結合,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氣氛和奇險壯觀的景象。那麼李白此詩只是爲了寫景嗎?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五、課後作業

1、完成練習一、二、三。

2、太白風采與盛唐氣象之間有何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