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化學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化學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化學教案 篇一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離子反應》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第二節內容。

本節是學生認識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起始課。從教材的體系看,它是國中學習溶液導電性實驗、酸鹼鹽電離知識的延續和深化,又是學習離子反應理論知識的基礎,所以從體系上看起承上啓下的作用。從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學反應分類方法的補充以及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必備技能,是中學生現在及至以後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的知識和能力的重點。學好這一內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既鞏固了國中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爲之後離子方程式的引入和選修四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酸、鹼、鹽在水溶液中能發生電離;

⑵瞭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

⑶能夠分辨哪些物質是強電解質哪些物質是弱電解質;

⑷理解電離的概念,會書寫電離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

⑴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電離的角度得出酸、鹼、鹽的定義;

⑵通過獨立思考探究鹼和鹽的定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於探究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

⑵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電解質(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及其電離

2、教學難點

電解質的概念;判斷哪些物質是電解質,哪些物質是非電解質,哪些物質既不是電解質又不是非電解質;探究鹼和鹽的定義。

二、說教法

本節在全書佔有重要地位,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難懂,爲避免枯燥,從實驗入手,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微觀粒子的分析,層層深入,引導學生了解有關概念。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情景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探究、歸納法:通過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討論、實驗、歸納,最終掌握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有助於學生掌握離子反應。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活動的真諦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啓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因此在本節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實驗解決問題。新課引入,知識的鞏固、昇華均用實驗。目的在於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設計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發揮化學實驗作用,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對學法的引導。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未知到已知、由個別到一般。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目的。

四、說教學設計

1、課題引入:

本節課採用實驗來導入新課。實驗的主要內容是探究NaCl固體、純水和NaCl溶液的導電性。讓學生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體驗化學的神奇與奧祕,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以及將國中所學的化學知識進行遷移的能力。在實驗結束後自然而然的引入電解質這一概念。

2、新課教學:

講授部分主要分爲六個部分:電解質與非電解質、電解質的類型、電離、電離方程式、酸鹼鹽的定義和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

(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

①詳細講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着重強調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定義中“或”和“和”的區別,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研究範疇爲化合物等等。避免學生進入誤區。

②通過判斷物質是否爲電解質的例題進一步加深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例題要具有典型性其中包括能夠導電的混合物如鹽酸溶液、能夠導電的金屬單質、水溶液能夠導電但並非該物質導電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不存在水溶液但是在融化狀態下能夠導電的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鈉和常見的有機非電解質如酒精和蔗糖等。先讓學生自己去判斷之後配合詳細而透徹的講解讓學生能夠獨立判斷電解質與非電解質。讓學生們明白電解質與非電解質這個概念不是一個不是即非的概念,而是首先要滿足化合物這一基礎。

③通過例題進一步對判斷這兩個概念做個系統的分條目的總結:

1、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研究的是化合物,單質和混合物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2、電解質導電是有條件的,必須是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狀態下才能導電。

3、能導電的物質不一定是電解質。

4、大部分非金屬氧化物和有機物爲非電解質。

5、酸鹼鹽水和部分的金屬氧化物是電解質

(2)、電解質的類型

通過小結的最後一點,自然而然的引入電解質的類型並列舉一些常見的例子。

(3)、電離

分析課前所做的實驗,讓同學們自主探究NaCl固體和純水不能導電的原因。引導學生從國中所學到得知識入手,概括出物質導電的原理(1、存在自由移動的電子,即金屬導體導電的原理;2、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即電解質在水溶液或融化狀態下導電的原因。)從而得出NaCl固體和純水不能導電的原因。這樣就可以進一步瞭解到NaCl溶液能夠導電的原因,引入電離的概念,並利用多媒體動畫讓學生直觀的瞭解微觀粒子的電離過程。

(4)、電離方程式

通過NaCl固體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引出電離方程式的概念及其書寫規律。

(5)、酸鹼鹽的定義

請同學到黑板寫出HCl、、這三種常見的強酸的電離方程式。讓學生觀察三種酸電離後的共同點,利用這個共同點重新對酸下一個定義。學生獨立思考用同樣的方法對鹼和鹽重新定義。

(6)、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利用多媒體播放溶液導電性實驗的短片,讓同學們觀察相同濃度的不同溶液的導電性差異。讓學生主動探究溶液導電能力的影響因素,同時瞭解到有的電解質能夠完全電離而有些不能。從而給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並給出常見的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並給出一個簡單的記憶方法。

五、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離子反應》這節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們回顧之前學過的溶液導電性方面的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認識,使學生認識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努力貫徹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問題爲基礎,以能力方法爲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爲指導思想。並且從各種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能力目標: 篇二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沿着“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化學教案 篇三

合成氨條件的選擇 - 高中二年級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理解如何應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使學生了解應用化學原理選擇化工生產條件的思路和方法,合成氨條件的選擇化學教案。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及理論聯繫實際的應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領悟理論知識對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使學生樹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想認識;並通過知識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體現了化學反應速率和平衡移動原理等理論對工業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同時在運用理論的過程中,也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

教材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過討論引導學生運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等知識,並考慮合成氨生產中動力、設備、材料等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合成氨的生產條件。第二部分是拓寬思路方面的內容,主要是探討合成氨的發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內容中,教材針對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放熱的、氣體總體積縮小的可逆反應,首先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討論爲使合成氨的化學反應速率增大所應採取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又據實驗數據討論爲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應採取的方法。在兩個討論的基礎上,教材又結合合成氨生產中動力、材料、設備、催化劑的活性等實際情況,較具體地分析了合成氨時壓強、溫度、催化劑等的選擇情況,教案《合成氨條件的選擇化學教案》。此外,還結合合成氨生產過程示意圖,簡單提及濃度等條件對合成氨生產的影響,以及原料的循環使用等問題,以使學生理解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應以提高綜合經濟效益爲目的。

第二部分教學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討論合成氨的發展前景,拓寬學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於知識本身,而更多地應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訓練科學方法。

教學建議

第一部分“合成氨條件的選擇”的教學:

1.提出問題:針對合成氨的反應,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單位時間裏提高 的產量,這是一個化學反應速率問題。

2.複習提問: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結果。

3.組織討論:

①爲使合成氨的反應速率增大,應採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應是可逆反應,在實際生產中,僅僅考慮單位時間裏的產量問題(化學反應速率問題)還不行,還需要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問題(化學平衡的移動問題)。

③針對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放熱的、氣體總體積縮小的可逆反應,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討論爲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應採取的方法。

4.閱讀圖表實驗數據印證理論:學生通過閱讀表2-4的實驗數據可知,應用平衡移動原理得出的結論與科學實驗的結果是完全一致的,這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綜合上面的討論情況,同時綜合考慮合成氨生產中動力、設備、材料等的實際情況,具體地研究合成氨條件的選擇問題。此外,要結合合成氨生產過程示意圖,簡單提及濃度對合成氨生產的影響以及原料的循環使用等問題,以使學生理解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應以提高綜合經濟效益爲目的。

教師可結合討論過程,讓學生進行歸納。

壓強

溫度

催化劑

濃度

爲增大合成氨的反應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 、的濃度

爲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

增大

降低

減小平衡混合物中 的濃度

實驗生產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鐵觸煤(500℃左右時活性最大)

使氣態 變爲液態 並及時從平衡混合物中分離出去,及時補充 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業發展前景”的教學

1.以史明理:從介紹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100多年裏合成氨工業的發展簡況入手,以壓強選擇的變化爲例,說明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是與科技進步、動力、材料、設備等條件的改善緊密相聯繫的,並仍將隨之而作相應的改變。

2.目前研究課題簡介:結合簡介,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啓發學生思考,拓寬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科學方法得到訓練,如研究催化劑的目的是什麼?新催化劑的研製成功,使合成氨反應可在較低溫度下進行,是否會減緩合成氨生產中對壓強的要求而減少設備製造的投資?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課題的簡介,教材編寫有“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的閱讀材料,可讓學生閱讀,要求學生拓寬思路、設想甚至想象。

教學建議 篇四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啓發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並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高中化學教案 篇五

一、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原電池的有關知識,請大家回憶,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什麼?

生:(思考)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活潑性不同的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

生:形成閉合電路;自發氧化還原反應。

二、新課講授

師:[投影顯示]如下圖所示。大家觀察實驗現象,並回答:電流表指針的變化。碳棒上有什麼變化?在兩極發生了什麼反應?

(生觀察現象)

生:1.電流表的指針發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紅色物質生成。

師:請大家是這寫出電極反應。

生:鐵爲負極,碳棒爲正極。

生:Fe:Fe-2e=Fe2+氧化反應;C:Cu2++2e=Cu還原反應;總反應方程式:Fe+Cu2+=Fe2++Cu

師:這裏設計了三個實驗,請大家分組實驗並觀察實驗現象,準確記錄實驗現象,彙報實驗結果。

[投影顯示]1.將兩根碳棒分別插入裝有CuCl2溶液的小燒杯中,浸一會,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現象(圖1);2.用導線連接碳棒後,再浸入CuCl2溶液一會兒,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變化(圖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兩根碳棒,分別跟直流電源的正極和負極相連接,接通一段時間後,觀察兩極上的現象並用溼潤的KI-澱粉試紙檢驗所生成的氣體(圖3)。

師:在此過程中請大家一定要操作規範,注意安全。

生:前兩個實驗碳棒上沒有明顯變化;

生:第三個實驗通電一會兒發現,與電源負極相連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紅色固體物質析出;

生: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溼潤的澱粉-KI試紙變藍的氣體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斷。紅色物質爲銅,黃綠色使溼潤澱粉-KI試紙變藍的氣體爲氯氣。

陽極產物—氯氣(Cl2);陰極產物—銅(Cu)

師: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提示]討論提綱

[投影顯示]

1.通電前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這些離子是如何運動的?

2.接通直流電後,原來的離子運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3.有關離子在兩極發生了什麼樣的反應?

生:(討論分析)

1.通電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動。

2.通電後帶正電的Cu2+、H+向陰極移動;帶負電的Cl-、OH-向陽極移動。

3.Cu2+在陰極得電子變成了單質Cu,Cl-在陽極失電子變成了Cl2。

師:[總結板書]

通電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動

通電後:陽極:2Cl--2e=Cl2↑氧化反應;陰極:Cu2++2e=Cu還原反應

總反應化學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記法,利用諧音。陽(極)—氧(化反應)

師:在電解過程中,電子是如何形成閉合迴路的?大家請看看課本第64頁,歸納電子流動

方向。

生:電源負極→電解池陰極→電解質溶液→電解池陽極→電源正極

師:非常正確,我們一來總結一下。

師生:電子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相反從電源負極流出,流向電解池的陰極,陰極附近的Cu2+

在陰極得電子被還原爲銅,溶液中的陰陽離子定向移動,陽極附近的Cl-在陽極失電子被氧

化爲氯原子。氯原子結合形成氯氣分子,失去的電子從陽極流回電源的正極,從而形成了閉

合電路。

師: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與溶液的電離有什麼關係?

生:先有電離,後有電解。電離不需要通電,電解建立在電離的基礎上。

師:現在大家一起來完成投影顯示的表格。

生:(每位學生完成一項,共同填好此表。)

高中化學教案 篇六

作爲老師想要把一節課上好,那麼就需要課前做相關規劃,那就是教案,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化學老師是如何做自己的教案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沿着“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於一般物質溶解後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裏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着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爲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瞭解:

(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

(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後,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即飽和狀態。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溶解而有固體剩餘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作爲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但是利用“有固體剩餘”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爲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係:對於大多數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都會被破壞,成爲“不飽和溶液”。

(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爲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

(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爲不飽和溶液的兩種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於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爲飽和溶液,由於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暫不宜展開討論。

2.爲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爲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啓發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並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係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了溶液。爲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裏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 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目的:爲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於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盪,直到試管裏有剩餘固體不再溶解爲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並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裏,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裏,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爲什麼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並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並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並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纔有意義。(2)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爲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爲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爲了粗略表示溶液裏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爲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係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盪、並觀察現象。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 碳酸鈣:0.0013克 食鹽:36克 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不過對於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爲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爲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高中化學教案 篇七

一、導課

我國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大家可以看到飛船衛星都有一雙巨大的像翅膀一樣的太陽能帆板,知道它有什麼作用嗎?大家有沒想過當飛船運行到太陽光照射不到的陰影區域時,電能從何而來呢?

視頻:工程師的解決辦法

二、民主導學

【任務一】根據電解水的裝置示意圖,並閱讀課本79——80頁,解決以下問題:

1、放電:

2、電解(定義):

3、電解池:

4、電解池的構成要素:

【任務二】水中加入電解質可以增強水的導電能力,但會不會影響電解水的反應呢?我們通過探究實驗回答這個問題。

【實驗探究電解原理】以石墨爲電極,電解CuCl2溶液

【問題引導、自主學習】

1、寫出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

分析溶液中存在的離子有:

2、通電後,離子的運動方向:向陰極移動。

向陽極移動。

【合作學習】

3、預測電解產物,設計實驗方案。

4、實驗記錄:

請利用桌面上的儀器和試劑,證明你的猜想。實驗現象與你的猜想一致嗎?你有新的結論和思考嗎?

實驗現象

電極反應及反應類型

陽極

陰極

電解CuCl2

的總反應

結論

【投影展示交流】

1、你觀察到什麼實驗現象?

2、陰、陽兩極電極反應是什麼?

3、你得到什麼實驗結論?

【反思整理】原電池與電解池的比較

裝置類別

原電池

電解池

電極名稱

電極反應

能量轉變

反應能否自發

三、檢測導結

1、判斷下列裝置是否屬於電解池:

ABCD

2下列有關電解池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電解池是把電能轉化爲化學能的裝置。

B.電解池中陰離子向陰極移動,陽離子向陽極移動。

C.電解池中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極是陽極,發生氧化反應

D.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就是電解質溶液的電解過程

3、在原電池和電解池的電極上發生的反應,同屬氧化反應或同屬還原反應的有()

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生的反應

A.B.C.D.

【反思總結】

【課後探究】

用鐵釘、碳棒做電極,電解NaCl溶液,探究電極材料的變換對電極反應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