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多篇)

國小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多篇)

國中語文《蜀相》公開課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杜甫對“蜀相”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瞭解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詩歌頷聯所表現的意境,“空”、“自”兩字的作用

教學難點

詩中有關蜀相的典故;詩歌的尾聯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如果說李白的一生充滿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麼杜甫的一生則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公元746年,杜甫懷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曾被叛軍扣押在營中。不久逃脫,投奔新帝,被唐肅宗任命爲左拾遺。759年冬關中大旱,爲了逃荒,他辭去官職,伴着家小輾轉秦州、同谷(今甘肅一帶),最後到了四川成都。在國家政局動盪中,杜甫的命運也激烈動盪着。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許多反映戰亂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詩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蓋了一座簡陋的茅屋(史稱“成都草堂”)定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貧困。764年,杜甫幼時好友嚴武再鎮蜀州,表薦杜甫爲節度參謀,工部員外郎(後人因稱“杜工部”)。後來嚴武死了,四川內亂,杜甫又伴同家族,離開四川,乘舟沿江東下,轉徙於湘鄂之間。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結束了他漫長的漂泊生涯。“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最後的懷念。據說他是食牛肉過多而死的,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傳說相比,確實慘得多了。杜甫創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猶如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被公認爲“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爲“詩聖”。

二、詩歌分析

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城外,數裏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蔥蔥郁郁,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祠所在了。這首一聯,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寫到映階草碧,隔葉禽鳴。

有人說:“那首聯是起,此頷聯是承,章法井然。”不錯

詩的一開始作者以設問提起,好像憑空高歌,飄然不俗。然後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錦官城外的地方!緊接着他寫下了祠堂內部的荒涼景色。滿院的綠草映襯着臺階,黃鸝在濃蔭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無人欣賞。景色的描寫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緒,爲下面轉寫人事作了過渡。

五、六兩句凝練地概括了諸葛亮的功績;詩人專程爲憑弔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恩遇,出山輔佐劉備,聯吳抗曹,取荊州,定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後主,六出祁山,最後病死在五丈原軍中。這樣的輝煌業績,被詩人用兩句話概括出來,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內容,流露出詩人對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傾慕。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統一全國的理想畢竟沒有實現,所以詩人在尾聯中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包含了無限惋惜。這種惋惜當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後來有志於匡扶社稷的英雄們,都曾爲之痛哭流淚。而杜甫的這首詩對後代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載,時隔四十多年,永貞革新失敗,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就曾吟誦過杜甫的這首詩。幾百年後,南宋抗金名將宗澤,正要收復祖國山河時,不幸病危,臨死也曾吟詠過這兩句詩。這一方面說明了杜詩的成功,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諸葛亮的浩然正氣激動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嘆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所以常常弔古抒情,懷古寄志,通過對諸葛亮的讚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爲國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詩鈔》中語“公之爲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學生練習背誦

四、作業

背誦這首詩

蜀相教學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的

1、學習詩歌通過意象、意境來表現情感的寫法。

2、通過錘鍊字句,提高學生的詩歌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

2、難點:“自”和“空”的理解。

三、教學步驟:

1、導入

三國中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智和忠歷來爲後人稱道,那麼,當一代詩聖杜甫路過諸葛亮祠的時候會產生什麼樣的情感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的《蜀相》。

2、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於河南鞏縣,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爲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爲杜少陵、杜工部。

“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背景知識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自比爲舜的輔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亂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肅宗,不久就被放還,從此鬱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後便懷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藉此抒發自己的情懷。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後即唐代宗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裏的武侯祠,寫下了又一首紀念諸葛亮的詩《詠懷古蹟、其五》。

四、詩歌鑑賞

1、師問:詩歌寫景的有哪幾句?

生答:首聯、頷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師問:都寫到哪些意象(景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生答:祠堂、翠柏、碧草、黃鸝,營造了寂寞、悲涼的意境。

師問:“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句歷來被認爲名句,這裏的“自”和“空”能不能換成“盡”和“皆”,爲什麼?

生答:用“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

生答:“自”和“空”卻使詩意陡然逆轉,在賞心悅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層濃濃的寂寞和悲涼。正所謂是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

2、師問:詩歌敘事或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生答:頸聯、尾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師問:這兩聯中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後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師問:該怎樣來理解這兩聯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生答: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生答:從“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我們讀出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讀出了詩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3、歸納詩歌主旨

明確:這是一首憑弔古蹟、頌揚諸葛亮的詠史詩。詩人借諸葛亮的過人才智和豐功偉績,惋惜諸葛亮的壯志未酬,抒發了自己功業未就的深沉感慨

《蜀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詩歌意象,梳理作品脈絡,把握作品的內容和主旨

②學會聯繫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詩人的代表作品。

二、過程與方法

①結合優美的詩歌作品進行賞析指導

②培養學生自主賞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對詩歌進行多元化的富有創意的解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閱讀中國古代優秀詩歌,感受其思想和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②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領悟中華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點】

把握關鍵詞語及詩句的內涵,瞭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聯繫詩歌創作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詩歌。

【教學難點】詩眼題

【教學方法和手段】多媒體教學,討論式教學 ,點撥式教學

1、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看對聯,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爲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這個人就是諸葛亮,我們今天來學習杜甫懷念諸葛亮的著名詩篇《蜀相》

二、明確教學目標:欣賞詩歌的意蘊美

1.【初讀詩文,瞭解詩人】

讀懂一首詩,應該瞭解詩人,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問題:如果讓你用“一個 的杜甫”介紹作者,你會填什麼詞?爲什麼填這個詞?

參考:一個可憐的杜甫。因爲他才華橫溢,卻沒有得到重用,英雄無用武之地。

一個有才氣的杜甫。因爲他寫了許多有名的詩作,被人們稱爲詩聖

一個歷經磨難的杜甫。因爲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經歷了安史之亂,親歷了戰爭,瞭解戰爭給

人民帶來的苦難,自己也在戰爭中東奔西走。

一個憂國憂民的杜甫。有詩句爲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寫過《三吏》《三別》等反

映殘酷兵役給人民帶來痛苦的詩文。

溫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 ),河南鞏縣人,自號( 少陵野老 )。因他做過工部侍郎,又稱( 杜工部 )。

2、杜甫的詩被稱爲( 詩史 ) ,他被後人冠以( 詩聖 )的美稱。

3、評價杜詩的名句 “ ( 語不驚人死不休 ) ”

4、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著名的`( 現實主義 )詩人。

5、代表詩歌( “三吏 ” )、( “ 三別 ” )。

6、詩作風格多樣,以( 沉鬱頓挫 )爲主

寫作背景: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亂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亂仍未平息,唐王朝仍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唐肅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這樣真正憂國憂民的文人。

杜甫經歷了一系列仕途打擊,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落空。詩人流落蜀地,寄人籬下,困厄窮途,家事、國事均憂心忡忡,苦悶彷徨。目睹國勢艱危,生民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詩人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這段時間,他創作了一系列讚揚諸葛亮的詩篇,《蜀相》爲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誦讀感知,覓得詩心】

國中語文《蜀相》公開課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3、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並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點:

1、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1、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沒有聽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講的是劉備三顧茅廬登門拜訪,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襄陽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聽了這個故事,同學們有什麼感想呢?

1、有目標就要堅持不懈

2、遇到困難是退縮還是求助他人想辦法一起解決

3、一個人要有才能、有本事,才能得到賞識。

諸葛亮在出山前就很有名了,所以劉備纔會慕名去請他。所以呢,我們也是一樣,不管是學知識,還是學技能本領,都要腳踏實地的去學,必須有一技之長,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不被淘汰。

那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古詩就和故事中的主人翁有關,請大家打開書39頁。

師:之前大家學過李白的詩嗎?那李白的詩具有什麼風格呢?

生:浪漫主義風格。

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七言律詩板書:《蜀相》杜甫

二、介紹作者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自號“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趕上了安史之亂,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這也使他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思想,並且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體現。可以說他把自己的生活狀態都寫進了詩歌,所以他的詩歷來被稱爲“詩史”,而他則被稱爲“詩聖”。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蜀相》是安史之亂期間作者在成都時所寫。

三、全班朗讀,整體感悟

《蜀相》是一首古詩。學習古代的文學作品,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有很大的幫助。

現在大家先聽老師讀一遍,然後大家一起朗讀。

1、師:剛纔我們一起讀過,大家感受一下,作者在這首詩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明確:抒發的是感傷、嘆惋的心情,這也正是全詩的基調。

2、師: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該怎樣來表現呢?

是讀得快還是讀得慢?是讀得激昂還是讀得低沉?

明確: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還要注意到詩句中的停頓。(師示範)

3、那我們再請一個學生朗讀全詩。 (點評)

剛纔,我們誦讀了詩歌,並且瞭解了詩歌的基調,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詩歌中最重要的內容——感情。

四、分析詩歌

1、這首詩的題目叫《蜀相》,指的是誰?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任命諸葛亮爲丞相,題目《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2、那諸葛亮是什麼時期的人物呢?——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3、有誰瞭解諸葛亮的一些事蹟,大家分享一下?

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

他曾經爲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後死於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後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4、那作者寫的是諸葛亮,是一個過世的人,大家想想這應該屬於什麼詩?

是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還是送別詩、懷古詩?——懷古詩

5、這首詩是懷古詩,既有寫景,又有敘事,哪部份是寫景?哪部份是敘事?

——前四句。詩的前兩聯主要寫祠堂從外到內的景色,寄託了詩人無限心事;後兩聯主要寫諸葛丞相的偉績和後人對他的崇敬。

6、開頭以自問引起,丞相祠堂何處尋?“尋”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詩人不知道丞相祠堂在哪兒嗎?

特地去找,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路過;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用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着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

7、那麼“丞相祠堂”在哪兒?——錦官城外柏森森。

“錦官城”是什麼地方?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裏主持國政二十餘年,立下了勳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爲他建立了祠堂。

“柏森森”: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森森”,是形容柏樹的高大而茂密。柏樹襯托諸葛亮的形象,高大茂密的柏樹是丞相祠的標誌,是諸葛亮偉大人格的象徵。“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

8、丞相祠外面柏樹圍繞,那丞相祠的裏面又有些什麼景色呢?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這兩句,有如特寫鏡頭,由遠寫到近,從祠堂的外部說到祠堂的內部,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景。“映階”,映照着臺階。古代的祠廟都有庭院和殿堂。人們要進入殿堂,要拾級而上。“好音”,悅耳的聲音,這裏指鳥鳴。

9、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爲這首詩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

“自”“空”。

滿院的碧草映襯着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爲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麼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卻與詩人無關,就像朱自清《荷塘月色》裏說的一樣:“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裏行間卻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詩人面對丞相祠堂的無限春色,感受到的是悽清冷落的失望與感慨:雖然祠堂內春意盎然,然而時過境遷,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亂世,卻沒有了像諸葛亮那樣的濟世英才。

10、頸聯“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表現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這句詩勾畫了一個有爲的政治家形象。

“三顧”,三次拜訪,這裏指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陽縣西20裏)時,劉備三顧茅廬登門拜訪,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天下計”寫諸葛亮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的雄才大略。

“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的宏偉業績。

“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不遺餘力,死而後已的精神。

只是簡單的兩句話就凝練的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偉大功績:諸葛亮爲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佐劉備、濟助後主。

11、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統一全國的理想最終卻沒有實現,從哪裏可以看出呢?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爲感人之處。正是因爲“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爲之嘆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12、這裏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還是失敗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業的英雄還是指壯志未酬的英雄?

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

13、這裏的英雄有沒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有,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從小立志幹一番事業,他是想做宰相的,卻鬱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苦痛的。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

五、誦讀指導,讓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1、“丞相”要讀出親近的味道,“尋”讀升調,讀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讀得平緩,讀出欣慰的語氣。

2、讀出惋惜的語氣,前四字稍快,後三字則要慢,“自”“空”要重讀,體現出詩意的逆轉。

3、“天下計”、“老臣心”“身先死”“淚滿襟”該讀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要讀得放一點,帶讚頌的語氣。

4、“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前句要讀得稍快,帶惋惜的語氣,“死”字要讀得沉痛;後句要讀出感傷的語氣,尤其是“淚滿襟”三字要一字一頓,有泣而涕下的感覺。“長”與“淚”兩字應讀得重而長。

六、總結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通過詩人對丞相祠堂的尋訪,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詩人對憂念蒼生、濟世扶危的諸葛亮極其崇敬景仰,希望在當時安史之亂中也能有諸葛亮這樣雄才大略而又忠心爲國之人出現爲國效力;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時、抱負難施的感慨。

2、杜甫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一生都痛苦,所以大大的感嘆壯志未酬,面對困難、挫折,感嘆有用嗎?

不要在遺憾、抱怨中生活,這樣於事無補,只會徒增悲傷。

3、那你們有什麼理想、目標呢?

4、一個人要生存,就要有技能,那該怎麼學呢?

我們一定要抓住現在的每一天,努力學習,勇攀高峯,千萬不能浪費時間,虛度光陰。只有這樣我們纔會有無數個輝煌的昨天,才能沒有遺憾,才能不辜負自己,不辜負親人。

七、板書設計

蜀相杜甫

懷古詩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景仰、壯志未酬

《蜀相》教案 篇五

教學目的

杜甫對“蜀相”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瞭解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詩歌頷聯所表現的意境,“空”、“自”兩字的作用

教學難點

詩中有關蜀相的典故;詩歌的尾聯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如果說李白的一生充滿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麼杜甫的一生則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公元746年,杜甫懷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曾被叛軍扣押在營中。不久逃脫,投奔新帝,被唐肅宗任命爲左拾遺。759年冬關中大旱,爲了逃荒,他辭去官職,伴着家小輾轉秦州、同谷(今甘肅一帶),最後到了四川成都。在國家政局動盪中,杜甫的命運也激烈動盪着。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許多反映戰亂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詩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蓋了一座簡陋的茅屋(史稱“成都草堂”)定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貧困。764年,杜甫幼時好友嚴武再鎮蜀州,表薦杜甫爲節度參謀,工部員外郎(後人因稱“杜工部”)。後來嚴武死了,四川內亂,杜甫又伴同家族,離開四川,乘舟沿江東下,轉徙於湘鄂之間。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結束了他漫長的漂泊生涯。“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最後的懷念。據說他是食牛肉過多而死的,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傳說相比,確實慘得多了。杜甫創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猶如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被公認爲“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爲“詩聖”。

二、詩歌分析

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城外,數裏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蔥蔥郁郁,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祠所在了。這首一聯,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寫到映階草碧,隔葉禽鳴。

有人說:“那首聯是起,此頷聯是承,章法井然。”不錯

詩的一開始作者以設問提起,好像憑空高歌,飄然不俗。然後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錦官城外的地方!緊接着他寫下了祠堂內部的荒涼景色。滿院的綠草映襯着臺階,黃鸝在濃蔭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無人欣賞。景色的描寫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緒,爲下面轉寫人事作了過渡。

五、六兩句凝練地概括了諸葛亮的功績;詩人專程爲憑弔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恩遇,出山輔佐劉備,聯吳抗曹,取荊州,定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後主,六出祁山,最後病死在五丈原軍中。這樣的輝煌業績,被詩人用兩句話概括出來,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內容,流露出詩人對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傾慕。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統一全國的理想畢竟沒有實現,所以詩人在尾聯中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包含了無限惋惜。這種惋惜當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後來有志於匡扶社稷的英雄們,都曾爲之痛哭流淚。而杜甫的這首詩對後代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載,時隔四十多年,永貞革新失敗,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就曾吟誦過杜甫的這首詩。幾百年後,南宋抗金名將宗澤,正要收復祖國山河時,不幸病危,臨死也曾吟詠過這兩句詩。這一方面說明了杜詩的成功,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諸葛亮的浩然正氣激動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嘆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所以常常弔古抒情,懷古寄志,通過對諸葛亮的讚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爲國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詩鈔》中語“公之爲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學生練習背誦

四、作業

1、背誦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