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八年級數學教案《正方形》(精品多篇)

八年級數學教案《正方形》(精品多篇)

《正方形》小班數學教案 篇一

活動目的:

1、願意通過動手操作感知簡單的正方形分割,並體驗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2、喜歡圖形寶寶,願意與圖形寶寶一起遊戲。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A:幼兒已經認識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

B:已經學會摺疊紙張、切割紙張。

2、材料準備:

A: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圖形寶寶若干。

B:人手一份:正方形紙(5張)、塑料小刀(1支)。

活動過程:

一、圖形寶寶找媽媽,體驗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1、幼兒拼拼玩玩,整合出正方形。

小朋友,你們能夠幫圖形寶寶找到大正方形媽媽嗎?

2、師生共同探究正方形的整體與部分

小朋友們真棒,這個小朋友找到了大正方形媽媽。你們看看這個大正方形媽媽有什麼圖形寶寶啊?這個大正方形媽媽有四個一模一樣的小正方形寶寶呢。

二、分蛋糕,感知正方形的分割。

正方形媽媽真高興,她呀要請小朋友吃蛋糕,但是小朋友得先闖關,幫正方形媽媽把蛋糕切好。老師相信你們很棒,一定會過關的。加油哦!如果等會遇到困難時,可以請工具幫忙。

1、切蛋糕第一關,分割成兩個長方形。

第一關,請你們將正方形蛋糕變成兩塊小長方形蛋糕,而且要一樣大哦。

教師巡視指導幼兒,鼓勵幼兒比較出是不是一模一樣。

2、切蛋糕第二關,分割成四個正方形。

現在請你們接受更有難度的挑戰----第二關。請你們將正方形蛋糕變成四塊一模一樣的小正方形蛋糕。加油!

3、切蛋糕第三關,分割成兩個三角形。

你們太棒了,竟然變出了四個一模一樣的小正方形蛋糕,但是你們會變出兩個一模一樣的三角形蛋糕嗎?這可是很難很難的哦。你們敢挑戰嗎?”

教師巡視指導幼兒,引導幼兒小心切割出兩個大三角形。

三、拼拼玩玩,發揮想象變出物品的基本形體或基本輪廓

1、出示變化出的物品的基本形體或基本輪廓,感知圖形變化的趣味性。

2、幼兒自由分組選擇難度,創意拼擺。

①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簡單圖片進行模仿拼擺。

②模仿拼擺較有難度的基本形體或基本輪廓

③幼兒自由想象,創意拼擺

四、活動延伸:圓形的分割

剛纔有個小朋友問我,圓形寶寶會不會表魔術啊??我也不知道也,要不我們今天回家試試。明天來告訴小朋友,再一起來說出答案。

《正方形》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二

活動目標

1.正確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知道它們的外形特徵。

2.學習嵌板與相應卡片的配對。

3.發展幼兒的視覺與觸覺。

活動準備

正方形與長方形的嵌板、實心圖形卡片、粗線條與細線條卡片(附後)。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引起幼兒興趣。

師:今天我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對兄弟,請你們仔細看一看(出示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嵌板)。

二、幼兒觀察、操作學具,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

1.操作、感知,認識正方形與長方形。提問:

(1)這對兄弟長得一樣嗎?

(2)它們哪裏不一樣?

(3)那它們有一樣的地方嗎?

(4)師總結:這個四條邊一樣長的方形叫做正方形.這個兩組對邊一樣長的方形叫做長方形。

2.三段式教學法教授正方形與長方形:

(1)師:這是正方形(長方形)。

(2)師:這是正方形還是長方形啊?

(3)師:這是什麼?

三、嵌板與卡片的配對。

1.教師出示卡片,展示教具。

師:今天正方形和長方形兩兄弟還帶來了它們的照片,你們想看看嗎?

(1)(出示實心圖卡片)

師:你們看這張照片是誰的啊?(根據幼兒的回答擺放卡片,檢驗是否正確.然後請幼兒擺放另一張卡片)

(2)(出示粗線條卡片)

師:我這裏還有兩張卡片,和剛纔的有點不一樣,你們來幫幫忙,看看它到底是誰的。(請幼兒嘗試擺放)

(3)(出示細線條卡片,請幼兒嘗試擺放)師:你怎麼知道照片是長方形(正方形)的呢?

2.幼兒操作嵌板與卡片的配對.教師個別指導。

師:小朋友們,桌子上有很多方形兄弟倆的照片,你們想不想去把那些照片發給它們啊?

《正方形》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2.在對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探索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3.在他人的幫助與鼓勵下,能積極地參與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探索,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認識是重點,小組合作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是難點。

教學準備:

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畫有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板、方格紙、小棒、三角尺、直尺、釘子板、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小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圖形在裝扮着我們的學習與生活。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我們的教室內前面有什麼,後面有什麼。

學生觀察後,交流發現了哪些圖形。

2.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長方形?哪些地方有正方形?學生找生活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並交流。

教師:好!同學們已經能辨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了。

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麼特徵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

板書課題:

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二、自主探索

請各小組在學具中選用所需的材料開始研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小組長要做好分工,並注意把研究結果記錄下來,準備彙報。

學生開始活動,教師巡視指導、點撥,鼓勵學生選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進行研究。學生也可以到其他組去看一看、學一學,交流一下。

三、小組彙報

每個小組都完成了實驗,請大家來彙報一下你們小組的實驗情況,彙報時要說清楚選用的實驗材料、方法和研究的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情況,有選擇地板書彙報的內容要點。

學生的彙報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選用畫有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板、直尺和三角尺。

(2)利用先數、再量、最後比的方法。

①通過數,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都有4條邊、4個角。

②通過用直尺量,發現長方形較長的兩條邊一樣長,較短的兩條邊也一樣長。

③用三角尺的直角比長方形、正方形的角,還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4個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篇四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案例與評點

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國小 繆建平

說明:

本案例運用北師大《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第五冊。它在前一課經歷許多測量實踐活動並瞭解周長的一般意義(並未給周長下定義)的基礎上進行的。本課教學目標是能夠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多種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抽象概括能力,會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案例:

一、複習“周長”的意義

師: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周長”,誰來舉例說說,周長是什麼意思呢?

生:我首先是從周長的名字想到──周長就是一週的長。比如,三角板的周長就是三角板一週的長度。

生:圍成一個物體的一週的長度,就是物體的周長。如我的腰圍、胸圍等等(邊說邊比劃),還有一棵古樹的樹幹的周長,就是圍繞樹幹的一週的長度,我上次看到一本書講,有一棵古樹的樹幹的周長有十幾米呢。

生:圍成一個圖形各條邊的總和,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比如三角形就是三條邊的總和,四邊形就是四條邊的總和,五邊形就是五條邊的總和,六邊形就是六條邊的總和……反正有幾條邊,就是把幾條邊加起來的總和。

師:(拿出一個長方形、正方形)誰願意來指一指,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指哪裏的長度?(學生上來指出)

(學生討論、反饋)

師:(多媒體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多邊形、圓形)老師這裏有許多的平面圖形。現在請同學們拿出紅筆描一描各個圖形的周長。

(同學們拿出桌上同樣圖形的紙描起來)

[通過舉例子、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複習“周長”的含義,體現“周長”與兒童生活密切相關,摒棄傳統教學中讓學生“背定義”的複習方式。]

二、探究求“周長”的方法

師:剛纔,我們通過舉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長的意思。周長是有長短的。你能判斷下面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哪一個長一些?

[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誰長一些”來引導學生的猜想,激發探究慾望。]

生:長方形的周長長一些。

生:正方形的周長長一些。

生: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

師:現在有三處不同意見,誰能想出一個比較好的辦法,證明你的判斷是正確的,讓大家心服口服。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討論。

(學生討論,或同桌交流)

生:我想用一根細線來“圍”住圖形,然後再量一下繩子的長就可以了。

生:我想把這兩個圖形都圍繞一個尺子滾動一週,就能知道論誰的周長大一些了。

生:我想先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再把幾條邊的長度加起來就可以比較了。

師: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求出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也能比較出它們的長短。但是,如果我們要大家比較的不是兩個圖形,而是兩個不同操場的周長,那麼用哪一種方法比較方便又比較準確呢?

生:用“滾”的方法是不行的,“圍”的方法太麻煩了,用“先量再算”的方法比較方便準確。

[讓學生尋求各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並不強求一致,同時又注意引導學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學。]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板書)

師:我們先來量一量、算一算長方形的周長。剛纔這位同學想到先量後算的方法。那麼該怎樣量?又怎樣算呢?

生:我認爲只要 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就能算出長方形的周長了。

師:對!現在,一個操場的長和寬已經量好了,請同學們看題(出示課本上的例題:學校操場是來一個長方形,長105米,寬80米,小強繞操場四周走一圈,走了多少米?),求小強走了一週,就是求什麼?

生:長方形的周長。

師:操場的周長怎樣算呢?請大家獨立思考完成。

(同學們獨自進行計算後,再進行交流,教師根據反饋情況,用多媒體動態、隨機演示把長方形拆成四條邊又合併起來的過程,展示學生的三種不同算法)

(1)105+80+105+80=370(米)

周長=長+寬+長+寬

(2)105×2=210(米)

80×2=160(米)

210+160=370(米)

周長=長×2+寬×2

(3)105+80=185(米)

185×2=370(米)

周長=(長+寬)×2

師:大家自己已經總結了長方形周長的三種計算方法。請同學們說說,你喜歡用哪一種方法?並說說這種方法的意思。

生:我喜歡第一種,它是把四條邊都加起來,就是操場的周長了。

(學生爭着要說,課堂有些吵鬧)

師:我覺得這位同學說的“把四條邊加起來算周長的方法”確實不錯!大家說,對不對?(同學們表示認同)

生:我喜歡第二種,它是先把兩條長和兩條寬分別算出來,再相加就行了。

(課堂氣氛更活躍了,顯得嘈雜)

師:同學們,我們還是要尊重別人的發言,等別人說完了,再想想它說得對不對,這樣纔對我們的學習有更大的幫助。誰來說說,這位同學說得對不對?

[對於有些吵鬧嘈雜的課堂,教者進行及時進行了有效的調控與引導,保證後面的進程的順利進行。]

生:他說得是對的!原來我也是這麼算的。後來又想:先算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正好是長方形周長的一半,再乘2不就是長方形的周長嗎?所以我喜歡第三種方法。

師:這位同學既尊重別人的發言,又很有自己的見解,我們應該爲這樣的同學鼓掌!(大家齊鼓掌)其實,大家剛纔都在動腦筋、想辦法,都不錯!(多媒體發出掌聲和“你真棒!”的表揚聲)

師:今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求長方形的周長。但無論用哪一種方法,都必須知道什麼條件?

生:求長方形的周長,一定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

師:說得不錯。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根據自己的喜愛填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同學們閱讀課本,並填寫)

[肯定學生各種算法,並不要求學生一定要用哪種方法,也沒有十分強調哪種方法最簡便,體現了“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思想。]

師:那麼,我們又怎樣來求正方形的周長呢?請同學們繼續看書,並填出求正方形周長的公式。(同學們閱讀並填寫)

師:現在誰來說說正方形的周長怎樣求?

生:就是把四條邊加起來。

生:正方形的周長只要用邊長乘4就行了,因爲正方形的邊長都一樣長。

師:現在有一個操場,它是正方形,已知它的邊長是90米,它的周長和剛纔長方形操場的周長比,哪個長一些呢?請同學們算一算,比一比。

(同學們自行計算後交流反饋)

生:還是長方形長一些。因爲正方形的周長是90×4=360(米),而長方形是370(米)。

師:通過剛纔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長方形只要知道長和寬就能求出周長,正方形只要知道邊長就能求出周長。現在我們來做幾個練習。

三、周長計算的應用

1、周長的基本應用(此步略)。

2、引深拓展。

出示書第55頁的第5題:a、b的周長相等嗎?

師:計算b圖的周長,光*圖上提供的數據行嗎?

生:不行。

師:那麼,還必須知道哪些數據才行?

(請一名學生到說出來,並上面指出來,同時電腦閃爍顯示)

師:這樣,沒有標出數據的兩條線段就是幾釐米?

生:分別是3釐米和2釐米。

師:現在請同學們算出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是這樣算的:第一個圖形的周長是:10×2+5×2=30(釐米),第二個圖形的周長是:10+5+7+2+3+3=30(釐米),它們是一樣長的。

生:噢!我發現──(有一個同學迫不及待想說,教師示意他到前面來指着b圖形接着說))如果把這兩條短邊分別移到外邊去,就和a圖形是一樣的了!所以b圖形的周長的算法也和a圖形是一樣的!

(教師用多媒體配合演示,下略)

[對於b圖,學生用“逐次計算每條邊長度”或“通過移動,知道與a圖算法一樣”也均予以肯定,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發展。]

案例評析:

1、以持續發展爲着眼點,重組教材,引導探究

按傳統數學教材,周長的概念描述爲“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它的周長”。但教者從數學新課程“空間與圖形”的整體目標出發,從學生持續、和諧的發展出發,加強了“周長”與日常生活聯繫,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周長”的理解,並一一進行充分肯定,這是難能可貴的。這樣教學,充分反映教者了對新課程理念的正確認識。

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以學生爲探究主體,儘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自我感悟,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參與者。在策略的比較中,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和圖形周長推理能力的發展,體現了“跳出數學教數學”的教學思想,充分地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和“再創造”的學習探究過程,爲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2、以解決實際問題爲準則,強調算法的多樣化

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計算圖形周長中的一種特例。它是經過人們的不斷總結而獲得的。它的特點是計算簡便、迅速。但對初次接觸的國小生來說,是把重點放在周長公式的結果上,還是注重引導學生在測量具體圖形中探索周長的過程,則是兩種不同教育觀的反映。

在教學過程中,教者並沒有採用傳統的“公式─例題─習題”的教學結構模式,而是採用新課程努力倡導的“問題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驗證與解釋─應用與拓展”新型教學模式進行的。

在聯繫實際複習“周長”的含義之後,教者就設置了一個問題情境: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看上去周長差不多),哪個周長長一些呢?引發學生探究慾望。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想出了“滾”、“圍”、“先量再算”等多種策略。對於這些方法,教師沒有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又恰到好處地拋出一個新的問題:“如果長方形和正方形是兩個操場,我們又該怎樣計算呢?”又一次激發孩子們的探究熱情,學生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的、現實的、有意義的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之中了。通過小組交流,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對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較與取捨。這不僅驗證了剛纔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時又從中領悟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策略。最後,又一個挑戰的問題出現了:圖a與圖b,它們的周長相等嗎?再一次進行學習與探究、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在三輪的學習探究與討論交流中,教者始終沒有以一個“權威者”的角色指出哪個方法是最簡便、最科學、最合理的,而是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究與計算的過程,自己會去體會他喜歡或者能夠理解的算法,真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和“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

顯然,從這樣的立場出發,我們就不僅應當承認這種“時間差”,而且還應承認“路徑差”。正如數學教育專家鄭毓信所說:“(學生)所選用的策略,在教師眼中或許有優劣之分,但在孩子眼裏並沒有好壞之別,只要解題過程及答案具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既要強調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但又不應該追求任何強制的統一。在類似的“計算周長”教學中,學生會有各種不同的算法,對他們的不同算法,教師不要急於歸納到公式中去,可以讓他們說說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中,學生自己逐步會掌握用周長公式計算的方法。當然,對一些不善於用周長公式計算的學生,也不必強求統一,隨着計算周長經驗的積累,他們慢慢也能悟出周長公式的意義的。

3、採用多種有效策略,調控探究進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亂”

新課程強調“算法的多樣化”,就必然要引導學生。但放手讓學生進行討論時,又可能出現吵吵鬧鬧、課堂氣氛嘈雜甚至失控的現象。因此,面對新課程的教學,如何讓學生充分討論,又保證學習進程的順利進行呢?

對於這些情況,教師首先能夠有一顆“平常心”,同時有一些“容忍”,即在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有一些吵鬧是難免的,但有兩點原則必須把握好:一是吵鬧的東西必須是討論話題相關的,二是吵鬧要不影響別人和教學進程。違反了這兩個原則,教師就不能再坐視不管了。

本堂課討論過程中,學生也有些吵鬧。教者首先是寬容與容忍,但教者並沒有處於消極被動地位,恰恰相反,通過一些科學的調控手段,有效地控制了課堂的學習探究進程,保證新一輪討論、交流與探究的進行。教者主要通過以下策略來改善課堂一些不良狀況的:

一是“重複和確認”。美國著名數學教育家瑞思尼克曾:“重複學生的語言,再一次確認學生的意思,是教師控制教室對話的兩種最明顯的策略,這兩種策略可以讓學生的發言,從個體自我意思的表達,轉化爲全班可以共同溝通的語言。”在討論三種算法時,有同學對第一種解法的同學顯得不屑一顧,而且顯得有些不耐煩,這時教者及時肯定並重復這名同學的發言,使課堂討論得以順利進行。

其二,還可以通過“強化和淡化”的策略來改善課堂的不良氣氛。即對於教室運作有用的信息就予以增強,對於干擾或暫不能處理的信息則予以忽略或淡化處理。這樣,有用的信息將被有意的放大,而無效的信息則被在課堂學習中逐步忽略不計了。如當有同學說他喜歡第二種算法時,又有同學顯得不耐煩,這時教師通過語言提醒學生“聽取別人的發言,既是尊重別人,同時對自己學習也有幫助”,同時對隨後的學生髮言鼓掌表揚,強化“傾聽別人發言”的交流風氣;對隨便亂髮言的人不予理睬(淡化),一下子就改善了課堂中出現的不良狀況。

其三,要充分建立學生的自信心。這種策略在本節課也得到較爲充分的體現。教學中,教師能儘量退到“後臺”,儘量縮小自己(的權威)。學生能說的儘量讓學生說,學生能做的儘量讓學生做,學生能總結的儘量讓學生總結,這樣學生在建構知識的同時也建構起自己對學習的自信心。此外,通過多媒體中設置的“鼓掌聲與表揚語”也起到較爲明顯的效果。

正方形 篇五

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的概念及其特殊的性質。

2.學會識別。

3.在觀察、操作、推理、歸納等探索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數學說理的習慣與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特殊特徵與性質的探索過程。

難點:數學說理能力的培養。

教學準備

紙張、剪刀。

教學過程

一、提問。

觀察有哪些特徵?

邊_________角__________對角線_________ 。

進而導入  課題:。

二、探索,概括。

1.探索。

觀察是否軸對稱圖形?是否中心對稱圖形?

可以看作爲_______的菱形;

可以看作爲_______的矩形。

(讓學生探索、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與意識,也可以指名學生講講他的發現。)

2.概括。

是中心對稱圖形,也是軸對稱圖形。

可以看作爲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

可以看作爲有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

三、應用舉例。

例3  如圖,在ABCD中,求∠ABD、∠DAC、∠DOC的度數。

(此題要求學生嘗試說出每一步的根據是什麼,用以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說理能力。)

四、鞏固練習。

1.如果要用給定長度的籬笆圍成一個最大面積的四邊形區域,那麼應  當把這區域圍成怎樣的四邊形?

2.在下列圖中,有多少個?有多少個矩形?

五、看誰做的又快又正確?

1.用紙剪出一個,與你的同伴比一比,看誰又快又正確?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學到了什麼?有什麼疑問提出來?

七、佈置作業 。

補充作業

《正方形》小班數學教案 篇六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圓形、正方形,並辨識生活中圓形和正方形的物品。

2、通過遊戲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對圖形初步的概括力

3、能積極參與遊戲活動,體會集體活動的快樂。

活動重點:

能從生活物品中辨認出圓形和正方形

活動準備:

圓形和方形各2個、魔法袋,大嘴娃娃2個、圓形,方形餅乾若干、ppt、魚竿和小魚若干,呼啦圈2個。

活動過程:

一、變魔術(認識圖形)

1、教師演示變魔術,出示圓形和正方形

2、分別介紹圓形和正方形

3、請一名幼兒變魔術,其他幼兒辨認圖形

二、送餅乾(圖形配對)

1、出示大嘴娃娃,請幼兒觀察其異同(圓形與正方形的嘴巴)

2、給大嘴娃娃送上對應圖形的餅乾

三、小熊開店(聯繫生活,對圖形進行辨識分類)

1、引導幼兒說出生活中圓形和正方形的物品

2、嘗試在活動室找圓形和正方形的物品

3、引出小熊開店並幫小熊整理貨架

四、遊戲釣魚(鞏固練習)

1、引出釣魚話題,和幼兒一起去釣魚

2、介紹釣魚注意事項:圓形的魚要放進圓形的魚缸裏,正方形的魚要放進正方形的魚缸裏。

3、活動結束,幼兒隨教師走出活動室。

《正方形》小班數學教案 篇七

導學內容

導學內容(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45頁例4及課堂活動第1題,練習八第1,2題。

教學目標

1蹦芮別周長和麪積,加深對周長和麪積的理解。

2蹦芄啦獬し叫蔚拿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導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要知道一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你可以怎麼辦?

學生可能回答:

學生1:用方格去擺。

學生2:分成若干格再數格子。

學生3:量出長和寬再計算。

學生4:估測。

教師:說得好,我們既可以計算,又可以估測。這些辦法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

二、教學新課

1苯萄啦

出示長方形:

教師:如果問題是“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你準備用什麼方法解決?(估測)學生獨立解決後,再交流自己是怎樣估測的。

2敝兔婊的比較

教師:如果要求這個圖形的周長和麪積,先應怎麼辦?

學生:需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

學生獨立測量教科書第45頁例4中長方形的長和寬,並計算它的周長和麪積。

學生交流測量情況和計算結果,教師提問:你是怎樣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和麪積的?

學生討論:周長和麪積有什麼不同?

教師引導學生從兩者的意義、計量單位及計算方法上去比較周長和麪積的區別,並交流、填表。

板書:

周長和麪積的比較

意義計算公式

周長面積

三、鞏固應用

(1)在釘子板上圍成課堂活動第1題的圖形,再想一想它們的周長和麪積分別相等嗎?

(2)完成練習八第1,2,3題。

(3)實踐活動。

①先估計教室面積,再測量出教室的長和寬,並計算周長和麪積。

②估計操場的面積。

四、反思

教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周長和麪積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