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望海潮》教案

教學目標

《望海潮》教案

1.語言建構與運用:明確本詞寫承平盛世的具體內容,感受詞作的語言美,領會詞中運用的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

2.思維發展和提升:學習本詞動靜結合、視聽結合、虛實結合和鋪敘點染的表現手法,體會作品中暢達流利的氣勢,體悟“情景交融”。

3.審美鑑賞和創造:理解本詞蘊含的思想感情,分析意象蘊含的意境之美。

4.文化傳承與理解:感受宋初杭州的盛景,培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把握詩詞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品味詩詞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領會詩詞運用的各種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1.運用聯想和想象,感悟本詞中的意象蘊含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對杭州鳳物的豔羨、讚美之情。

2.理解詞人柳永內心情感與本詞之間的關聯,幫助學生了解“豪放”的柳永。

使用教具:PPT課件、板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知道,論世間美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麼老師現在給大家展示幾幅杭州美景的圖片(展示杭州四季美景蘇堤春曉、曲苑荷塘、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這些圖片展現的都是現在的杭州風光,那一千多年前北宋時期的杭州又是什麼樣的呢?我們的課本上就有一幅現成的“文字圖畫”——那就是北宋詞人柳永的《望海潮》。今天我們就要通過這幅“文字圖畫”,來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魅力。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課前老師已經讓大家預習熟讀了這首詩詞,下面我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一下這首詞,大家在認真欣賞這位同學朗誦的同時請思考兩個個問題:詞的上闋與下闋分別寫了什麼?詞中哪兩個詞最能體現杭州的特徵?

1.預習檢測,熟讀課文

2.詞的上闋和下闋分別寫了什麼?

明確:這首詞的上片描寫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下片描寫杭州人民和平寧靜的生活景象。

3.詞中哪個詞最能體現杭州的特徵?

明確:繁華

三、精讀文本,深入探究

1.同學們從詞的第一句中找到了最能概括杭州特徵的詞語,那麼請大家思考“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這一句在全詞中的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明確:本詞開頭,作者以大開大闔、直起直落的手筆,凸顯了杭州的顯赫時空優勢:地理位置上,它是東南的重鎮;歷史傳統上,它自古以來便是繁華都市。開篇點出“繁華”,總攝全篇。

2.請同學們思考作者在詞的上片中是如何表現杭州市井生活的繁華富美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煙柳”指春天柳樹的繁多茂密,如煙如霧,生機盎然,與“畫橋”一同突出了江南水鄉柔美輕盈的特點,表現了市井街巷河橋的美麗。“風簾”與“翠幕”聯繫在一起讓我們想到微風拂過,家家戶戶簾幕垂擺,好不雅緻,這就讓“風簾”具有了動感。“競豪奢”中的“競”字指追逐、攀比,十萬人家競“珠璣”、競“羅綺”,將“豪奢”體現得淋漓盡致,寫出了杭州富人們奢侈的生活。作者先用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四個意象,描繪了優美的城市景觀,又借珠璣、羅綺兩個意象凸顯市井的奢華,寫出了“三吳都會”的承平之氣,表達了作者的讚歎豔羨之情。

3.作者將目光從城內轉向城外尋找杭州美景,自然就想到了杭州最具有代表性的錢塘江和西湖。作者分別抓住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景物來分別表現它們各自的“好”,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思考詞人是如何描寫這兩處勝景的,大家可以從景物、手法等不同角度去思考。

(1)“景物”比較:

明確:描寫錢塘江,作者選擇了“雲樹、沙堤、怒濤、霜雪”四種景物,這四種景物極力地表現出了江潮“天塹無涯”的恢弘氣勢。描寫西湖,作者選取了不同時令的“桂子、荷花”,在“重湖、疊巘”的湖光山色中,顯得西湖分外“清嘉”。

(2)“手法”比較

明確:寫錢塘江,詞人運用了多種手法並行描寫。如動靜結合,動是江潮,靜是江堤;視聽結合,視是“雲樹、沙堤”,聽是“怒濤”;同時“雲樹、霜雪、天塹無涯”又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了錢塘江潮的澎湃浩蕩、雄渾壯闊。寫西湖,作者則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虛有不同時令的“桂子、荷花”,實有“重湖疊巘”,同時鋪敘渲染,既有概括性,又具體形象,表現了西湖清新嘉麗的特點。

(3)“層次結構”比較

明確:寫錢塘江先寫江堤,再寫江潮,最後結於“天塹無涯”,是分總的結構。寫西湖則是先點明“清嘉”的特徵,再分別描寫“重湖疊巘、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不同景物,是總分結構,運用了“點染”的手法。

4.請同學們思考在詞的下闋中作者是如何“點染”西湖勝景的?

明確:作者先點明西湖“清嘉”的總體意境特徵,以“重湖疊巘、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種不同的景物來烘托,這是一重渲染。用“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來體現西湖人家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風貌,體現了西湖的景美人樂,這又是一重渲染。通過先點明總體特徵,後用景物、人事兩重渲染,使內容更加豐富,意蘊更加深厚。

四、把握主旨,涵泳結語

1.一個“誇”字最能夠體現詞人作詞的意圖,我們如何理解結尾“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的“誇”字?

明確:真宗鹹平末年,柳永從家鄉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應考,路經錢塘(今浙江杭州),爲了謁見兩浙轉運使孫何,柳永寫下這首詞投贈他。因此,這裏的“誇”是對孫何的褒揚,希望孫何召還之日,把杭州的“好景”獻給朝廷,既可以向同僚誇耀,又可以贏得朝廷的誇讚。

2.這首詞的詞風近似蘇軾、辛棄疾這些豪放派詞人的作品,但柳永一直以婉約的詞風著稱,如何看待這首詞中體現出的不一樣的柳永?

明確:柳永本熱心功名事業,但仕途坎坷,47歲才中進士,生活的窮困使他由熱心功名轉變爲厭倦官場,沉溺於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之中,最終客死他鄉,他的生活經歷使得他的詞作大多抒寫羈旅行役、淒涼愁苦之情。但寫下《望海潮》時正值柳永青春年少、意氣風發,懷揣着濟世的理想,因此詞風奔放自信,這首詞不僅有柳永對杭州、對孫何的讚美,更是蘊含着他恃才的張揚和自矜。

總結:杭州的這些“好景”,在“繁華”一詞的統攝下,通過歷史時空、市井風物、自然景觀和官民生活的美,鋪陳渲染,由景及人,描繪出景美人更美的杭州風貌,從全詞看,這是“點染”的大手筆。“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美景當中蘊含着作者對杭州美景的讚歎豔羨,更是作者鮮衣怒馬少年之時的證明。

五、課堂作業

通過學習,我們瞭解了柳永在作詞時運用的“點染”手法,請同學們課後與柳永的《雨霖鈴》進行比較閱讀,並運用“點染”手法鑑賞詩詞,寫一篇不少於300字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