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馬說》教案多篇

《馬說》教案多篇

《馬說》教案1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培養文言語感;

2、體會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知識,培養文言語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學設想】

1、本課教學結構按“感知與積累──探究與發現──應用與提升”三個環節設計。這三個環節是逐層推進的關係。第一環節主要是教學出文言文的語體特點(基本的文言知識主要在本環節落實),第二環節主要是通過語言品味和討論,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寓意探討要有現代意識);第三環節主要是通過與作者進行虛擬對話,引導學生深入地、有創意地理解文本。要講出韓愈作品的味道。

2、設計要樸實中見新意,課件使用要精當。

3、板書要少而精,字跡要工整。

4、要想辦法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

5、教學思路要清晰。本課分三大板塊,第一板塊15分鐘,第二板塊10分鐘,第三板塊10分鐘,留5分鐘機動,主要是使效果特好的環節酣暢淋漓一些。

6、由於是比賽課,因此每個環節要有亮點,結課前應有高潮。

【教學過程】

(導語執教者自行設計)

一、感知與積累

1、解題(教師解釋《馬說》之“說”)。

2、學生一讀課文,瞭解課文寫了哪幾種馬,主要是寫了哪種馬。

3、學生二讀課文,圈出課文中“千里馬”字樣。

4、請學生念出有 “千里馬(千里)”字樣的句子(課文第一段與第二段每一句都有“千里馬(千里)” ),並用自己的話講出這些句子的意思.。(這一環節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文註解,通過查閱工具書、互相研討,力求自己解決重點實詞、重點虛詞、重點句子和難句,必要時教師補充訂正。這是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以後教學的基礎。)(亮點之一)

5、指導朗讀重點段落。

二、探究與發現

1、通過反覆誦讀文本和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2、討論:從現代人的觀念看,千里馬應該有什麼表現(或千里馬應該對自己的遭遇負什麼責任──這一點口頭提示執教者)(亮點之二)

三、應用與提升

《馬說》既是埋沒人才的社會現實的反映,又是韓愈個人懷才不遇憤懣情緒的流露(他認爲自己應得到更好的待遇)。請你給韓愈寫幾句安慰的話。寫完後展示點評。(預計是全課高潮)

(說明:本教案是爲本次全省教學比賽的深圳選手而設計的。羅湖區教研員周啓泰老師、羅湖區鬆泉中學楊建華老師、翠園中學國中部朱碧波老師也參加了討論)

《馬說》教案2

1、課前3分鐘演講

2、課前起跑線——字詞檢測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3、出示學習目標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翻譯並背誦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爲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爲什麼呢?就因爲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爲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教師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爲”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盛稱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幼孤貧刻苦好學,德宗貞元八年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因上疏請免關中賦役,貶爲陽山縣令。後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做過吏部侍郎,死諡文公,故世稱韓吏部、韓文公。是代古文運動領袖唐,與柳宗元合稱韓柳。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重氣勢。

韓愈才華出衆,胸懷大志,卻不爲當時重用,雖業精行成,卻難以施展,鬱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說理,託物言志,以千里馬的遭遇,諷喻當世不知用人,感嘆自身懷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四、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1、[朗讀提示] 劃分節奏

2、翻譯課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經過質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後進行課堂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3、背誦課文

要求在熟讀課文並且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或速記、或互相檢查,要求能當堂背誦。教師做適當地檢查。

五、作業

1.將全文譯成現代漢語,完成練習二。

2.繼續背誦課文。

3.完成思考題:

a.根據標題所示,試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試簡述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包括字詞積累、課文翻譯和朗讀背誦。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導學: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願,心中鬱悶不平。

思考題:

a.結合標題,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結合創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顯著特點?說說我們還學過哪些類似的文章?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在預習的基礎上,採用小組交流和課堂討論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師應切實地做好點撥)

2.教師提示:

a.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標題是《馬說》。“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如《愛蓮說》。

b.本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同時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c.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這種寫法我們還在《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課文中學過。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達中心,能激發讀者的想像。

三、重點研讀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a.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b.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d.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首先獨立閱讀,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討)

教師提示:

a.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b.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d.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e.其真不知馬也。

將上述句子讀一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來,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寫作方法

教師導學: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當然要有觀點,請大家從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結構上很有特點,也請大家說一說。

(小組討論)

學生可能圍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哪個是中心句的問題展開討論甚至爭論。不妨讓大家爭論一下,進行思維和口語訓練。

教師提示: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但本文的着眼點卻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經過層層論述,最後得出“其真不知馬也”的結論,中心句當是“其真不知馬也”。

在結構方面,本文脈絡清晰,絲絲入扣,全文圍繞“其真不知馬也”這一中心層層推論。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以視爲總綱,旨在強調伯樂對於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懇切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然後宕開一筆,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從反面說明了基本觀點,又深刻地揭露了現實問題,這是本文的中心議題。繼而水到渠成地敘寫千里馬被屈辱、埋沒的不幸遭遇,作者懷才不遇的苦衷隱含其中。

第二段寫千里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華,揭露問題的實質──“伯樂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詰,吐盡心中的憤懣與不平。

第三段盡數統治者的種種愚妄淺薄,令人切齒;進而引發感慨,揭示中心。“其真無馬邪”一問,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其真不知馬也”一答,如泰山壓頂,直搗黃龍。全文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

韓愈雖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但他並不心灰意冷。雖然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但仍對他們寄以希望。請同學思考一下,在封建社會裏,韓愈的願望是否能實現?再聯繫當今社會,談一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怎樣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盡其才?

(小組討論,找出中心發言人課堂交流,不必統一結論,只要能談出想法,提高認識能力就可以了)

教師提示:

在封建社會裏,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如同痼疾,是很難避免的,因而韓愈的希望更是難以實現。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侷限性。當今社會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主要是有了寬鬆的育人環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圖。

教師小結

韓愈的《馬說》因其筆勢犀利,表意懇切,文辭練達而傳誦於世。其思想內容對封建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其意義。更可讚歎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諫,自強不息。我們不僅要從他的文章學到知識,更應從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業

1.默寫課文。

2.完成練習一、三。

3.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短文,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認識。

教學反思

以上就是爲大家提供的“八年級語文《馬說》教案”希望能對考生產生幫助,更多資料請諮詢會考頻道。

《馬說》教案3

一、動畫導入

在所有的動物中,我最鍾情的是馬。因爲一直以來我都有個夢想,有一天能夠在草原縱馬馳騁,聽着風聲在我耳邊呼嘯而過,一切的不快都隨風而逝。現在我就請大家欣賞一個關於千里馬的故事(flash)。伯樂可謂相馬高手,僅憑一雙慧眼,就能識別一匹貌不驚人的良駒。伯樂相馬究竟是否可信,是否所有的千里馬都能得到伯樂的賞識呢?我國唐朝的著名散文家韓愈寫了一篇《馬說》來訴說這一切,今天咱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幻燈)

二、釋題,介紹作者(幻燈)

1、“說”,是古代託物寓意的議論體裁。我們學過類似的文章嗎?“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更隨便些。“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2、作者簡介:

作者韓愈,大家瞭解多少呢?請說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那麼這篇文章是他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做的呢?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首先要讀通,讀準,讀熟。現在請大家來欣賞此文的朗讀,請注意字音,節奏和重音。(幻燈)

2、大家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記得文中的先生是怎麼讀書的嗎?確實,古文讀起來要搖頭晃腦,韻味十足。現在就請大家四人一小組進行朗讀。並在預習的基礎上討論難字難句,如果有不能解決的請舉手,我樂於爲大家效勞。等會請同學起來朗讀並翻譯文章。

3、朗讀。

⑴先推薦男女生代表朗讀,並評價。

⑵再放朗讀錄音,跟讀。

⑶然後分男女生齊讀課文。

4、有沒有同學自告奮勇的站起來翻譯文章呢?我想請三位同學分別說出三個段落的大意。好,請你們各自邀請一位同學爲你們朗讀課文,讓我們看一看哪一組同學配合最默契。

5、詞語積累,一詞多義。(幻燈)

6、比賽背誦課文。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真是窺一斑而現全豹,大家配合得如此默契,可見大家是一個團結的集體。而且基本上能夠準確地說出文章的大意,說明大家是勤於課前的。那麼在課堂爭論中大家是否能夠舌戰羣儒,力挫羣雄呢?我們拭目以待喲。現在有幾個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商討:

1、課文開篇就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你們認爲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爲什麼?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爲前提了。

2、當“千里馬”被埋沒時,他的遭遇怎樣呢?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回答。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幻燈)

3、韓愈對千里馬的不公遭遇持什麼樣的態度,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呢?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4、俗話說,不平則鳴。韓愈怎麼會單單爲一匹馬的不公遭遇而鳴不平呢?這豈不是小題大做?你們怎麼理解呢?

千里馬在這裏也指人才,而伯樂則是賞識人才的人。託物言志。(幻燈)

五、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麼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麼做呢? (幻燈)

韓愈認爲“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在這裏我送幾句話給大家。雖不是什麼金玉良言,對大家也應該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學生齊讀)

是金子,無論放在何處總會有發光的時候。

哪怕是一塊煤,也有它的價值。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請不要憂傷,不要憂鬱,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請不要憂傷,不要憂鬱,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競爭是當今生存的一門功課

別等機會尋找你,而是你要去尋找機會

2、那麼作爲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說些什麼呢?

我也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願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爲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睛。

小結:韓愈以良馬謂英雄,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爲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於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麼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後,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六、課外練筆

圍繞課文當中“人才”這個話題,選取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文章。(幻燈)

最後我預祝大家前程似錦,鵬程萬里!有一天真得能夠成爲千里馬!

《馬說》教案4

[教學目的]

一、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二、理解課文所蘊含的寓意。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很高興能與同學們共度一段愉快的學習之旅。雖然五寨到小河頭只有10多公里,但如果要騎馬來這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們今天就來共同學習一篇關於“馬”的文章吧。請翻開課本《馬說》。(大屏幕顯示)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說,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跟現在的雜文相似。課題可簡單地理解爲“說馬”。(大屏幕顯示)

2.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爲著名,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歲才初登仕途,但爲官路上受挫頗多,懷才不遇的思想極爲強烈。(大屏幕顯示)

三、研讀課文【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古音爲dàn,今音爲shí)。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昌黎先生集· 雜說》韓愈 唐)或(韓愈文選)

【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纔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經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貴的馬,也只能在馬伕手裏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槽櫪之間,不把它稱作千里馬。 日行千里的馬,有時一頓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能按照適當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馬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註釋】1 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2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只是在馬伕的手中,不能展現才能。 辱:辱沒,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間。駢,兩馬並駕,引申爲一起。駢死:並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頓。 5一石(dàn):重量單位,一百二十市斤爲一石 。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漢書·律曆志上》 6 食:同“飼”,餵養。 7 故:因此 8 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9 於:在。 10 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這裏指馬伕 11 槽櫪:喂牲口用的槽。 櫪:馬棚、馬廄 12 不以千里稱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馬著稱,即人們並不認識這是千里馬。 以:憑藉 稱:著稱 13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14一食:吃一頓。食,吃。 15 或:有時,或許 16 能:可以 17 盡:全,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19 石(dàn),容量單位,十鬥爲一石。 20 其:指千里馬,代詞。 21 是:這樣,指示代詞。 22 能:才能。 23 外見:表現在外面 見:通“現”,表現;顯現。 24 且:猶,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樣。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9 安:怎麼,哪裏,疑問代詞。 30 策之:鞭打馬。策:馬鞭子,引申爲鞭打,這裏指鞭策,駕馭。 31 之:代詞,指千里馬。 32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確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飼”,喂。 35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裏指餵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鳴:馬叫, 38 奴隸人之手:馬伕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40 臨:面對 41 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42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43 其(2):恐怕,表肯定語氣。 44 邪:通“ 耶 ”,表示疑問的語氣詞。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長處。

1、教師範讀(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語氣,初步感知大意。)

2、學生齊讀(目是讓學生熟悉文句,進一步感知大意。)

3、學生思讀,討論理解

(1)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以同桌爲小組,結合課文註釋讀課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觀點,看哪小組同學完成得又快又準確?(巡視備問)。(大屏幕顯示)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論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接着提出自己觀點:因“伯樂不常有”,“雖有名馬”卻“不以千里稱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馬”常被埋沒。)

(2)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說說論題中“伯樂”與“千里馬”是什麼關係?

明確:“伯樂”決定着“千里馬”的命運, “千里馬”依靠 “伯樂”生存。

(3)教師引語及提問:明白了論題中兩者的關係,也找到了作者的觀點,同學們繼續以同桌爲小組讀課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

明確:作者舉例論述了“千里馬”被埋沒。作者認爲,“千里馬”沒能表現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於“食馬者”不知馬,因爲他只用對待普通馬的方式餵養千里馬,千里馬因“食不飽,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沒。由此可知,“食馬者”平庸淺薄。流露出作者的譴責之意。

(4)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明白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現在,我們把第三段齊讀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樣的論述?

明確:作者在這一段還是繼續寫了“食馬者”不知馬的表現,而且還刻畫了一個特寫鏡頭——“食馬者”“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更進一步地指出:“千里馬”被埋沒是由“食馬者”的不知馬造成的。在這個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食馬者”的不知馬簡直到了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淺薄,還狂妄無恥!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於是發出質問:“其真無馬邪?”同時還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馬也。”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5)教師引語及提問:第二、三段都是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馬”造成的,這些內容是否重複了?

明確:沒有。第二段是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而第三段是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的。

(6)教師引語及提問:誰能說說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先提出觀點,“千里馬”常“不以千里稱也”,指出其命運的悲哀;接着從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後,又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同時,斥責了食馬者的愚妄,並以“其真不知馬也”歸結全文主旨,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4.學生齊讀

目的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綜合理解

討論理解下列問題:

1.課文通篇不離千里馬,是否只是就“馬”說“馬”?(大屏幕顯示)

明確:不是。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的現象,揭露了埋沒人才的社會現狀。

2.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麼樣的人?

明確:“伯樂”比喻善於發現人才的賢士,“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摧殘人才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3.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大屏幕顯示)

明確: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摧殘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憤慨和懷才不遇的思想。

五、課堂總結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學習之旅只能到此爲止了,請同學們利用課外時間把這篇課文背誦下來。在這即將分別的時刻,我祝願大家,在未來的學習中收穫多多、快樂多多!

《馬說》教案5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有步驟的誦讀訓練。

2.託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疏解文意。

1.教師範讀。

2.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

3.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4.針對學生朗讀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5.學生齊讀。

三、再讀課文,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係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國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馬說》教學設計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的才能爲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6)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1)同桌間互相聽讀。

(2)指名學生朗讀。

(3)全班學生齊讀。

四、三讀課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簡介寫作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的見解。

4.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五、要求學生背誦全文。

六、教師小結。

七、辯論:當今社會還需要"伯樂"嗎?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 其真不知馬也 (深刻嘲諷)

《馬說》教案6

教學目標 :

1、有感情地朗讀,積累優美的詞句。

2、瞭解作者寫作目的,學會欣賞馬的美德與美麗

3、學習運用對比描寫。

教學重點:

1、瞭解作者寫作目的,學會欣賞馬的美德與美麗

2、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並試寫

教學難點 :

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並試寫

一、導入 新課

以一組馬的圖片導入 ,請說說馬給你的印象?

今天的課文讓我們更全面地瞭解馬。

二、朗讀感知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但是運用了散文的語調。

1、學生默讀課文,並思考問題:文章寫了哪幾種馬?

2、分別找出各種馬的特點。(小組接龍,每人找到一種,有感情地朗讀,並概括特點)

3、從作者的描繪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對各種馬分別持怎樣的態度?(可用原文語句回答)

三、活動研討

1、作者將各種馬都描繪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紛呈,假如再有依次選擇的機會,讓你做一匹馬,你願意做哪一種馬呢?

請用句式“我願意做 馬,因爲 。” (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小組活動:當 馬遇到 馬 以文中各種馬的特點爲依據,進行對話演出。

四、拓展練習

來看看字典中馬的解釋:哺乳動物,頭小,面部長,耳殼直立,頸部有鬣,四肢強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長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車、耕地、乘騎等用。皮可製革。

你覺得寫得好不好?爲什麼?課文用了什麼辦法來把馬寫得生動形象呢?

將馬與好幾種動物進行了對比描寫。你覺得有什麼好處呢?

引入平實性說明文與文藝性說明文的概念。

根據課文內容,試着用對比的手法與散文的語調來改寫字典中的解釋。

五、作業 佈置

1、用對比描寫改寫字典中虎的解釋

2、課外閱讀周濤散文《鞏乃斯的馬》,感受飛奔的馬,做摘抄

《馬說》教案7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韓愈的有關情況及“說”的文體特點

2、掌握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重點句子,能背誦、默寫全文

3、理解作者託物寓意,以馬喻人的寫法

4、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人才觀

重 點

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重點句子,作者託物寓意,以馬喻人的寫法

難 點

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人才觀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與導學:

1、重點字詞

① 生字:駢pián死 槽櫪cáolì 食sì馬者 不外見xiàn

② 詞義:只辱 於 駢 駢死 或 盡粟

食 馬者 是 馬也 雖 有千里之能 外見 且

與常馬等 安 求其能 策 之不以 其道

執 策 而臨 之 無馬邪

③ 一詞多義:食、以、之、其、策(語文書p16-17)

④、通假字:《三級訓練》p10 六2 (2)練習

2、朗讀課文至熟,初步疏通,注意語氣詞“也”

3、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韓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韓愈與柳宗元共倡古文,並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與孟郊齊名。

《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4、“說”的文體特點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託物寓意”。

“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如“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就屬這一文體。

二、自主合作學習

1、朗讀課文,注意句讀,小組交流並解決生字詞、詞義

2、疏通課文,難點句子,疑難點討論,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好

3、討論:

①本文的論點是什麼?

②、千里馬的命運如何?遭遇怎樣?“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那些?從文中找出來。

③、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千里馬比喻什麼?伯樂比喻什麼?食馬者比喻什麼?

④、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麼?它暗示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是怎樣對待真正的人才的?

⑤、文中哪句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凸現文章的主旨?

⑥、作者爲什麼會發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三、精講釋疑

解決自主合作問題

1、略

2、注意重點句式: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定語後置)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問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不能通其意。(排比)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結合文後練習四)

3、討論:

①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千里馬的命運只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遭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

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發現人才,識別人才的人。食馬者比喻愚妄淺薄的封建統治者。

④、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暗示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無視人才、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現實。

⑤、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凸現文章的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馬也。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申的憤懣與不平,對統治者不能知人善任的嘲諷與鞭撻。

⑥、作者發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爲:作者長期不得志,屢遭貶謫,而且埋沒人才、摧殘人才是封建社會的一大弊端。

四、目標達成練習,三級訓練,(P9-10第六大題)

五、歸納總結

1、文章結構:△(1——)正面提出論點,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有決定性作用。

△(2——) 說明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3——) 諷刺“食馬者”的淺薄無知。

2、寫作手法:託物寓意(教參p42)。

文章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論述的是識別人才和發現人才的問題,但通

篇無一字直接談到人才。作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了懷才不遇、有志難申的知識分子的憤懣和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治階級進行了嘲諷與鞭撻,巧妙地發揮了鍼砭時弊的作用。文章生動形象、含蓄深刻,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成功的作品。

六、延伸遷移

作者認爲,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在封建時代,如果沒有善於發現人才,使用人才的伯樂,確實什麼樣的人才也會被埋沒。那麼,在當今社會,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伯樂的作用?應該樹立怎樣的人才觀?

1、伯樂的作用很重要,但並不起決定作用。

2、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關鍵在於你是不是金子。

3、不是說能日行千里的馬纔是好馬,能拉車耕地的馬,只要不偷懶也應該算是好馬。

4、既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擁有真本事,又要積極尋找機會,尋找伯樂,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華。

七、佈置作業:1《三級訓練》 2 背誦課文並默寫

板書設計

馬 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論點) 借馬論人

名馬 (現狀 反證 ) 壓抑人才

駢死

食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馬也 (結論) 埋沒人才

《馬說》教案8

【目標定向】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託物寓意的寫法。

2、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入境生趣

1.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爲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爲什麼呢?就因爲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爲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2.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nìng(奸邪諂媚的人)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3.介紹文體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敘事,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二、自學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學習釋疑,感知內容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點難撥疑,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⑴ 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麼?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呢?課文中作者寫“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是爲了強調了什麼?

強調了伯樂的重要──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⑶ 第二段說明了什麼?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麼?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⑹ 本段中通過那些語言來體現飼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⑺ 本段中哪句話點明瞭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同桌間互相聽讀;指名學生朗讀;全班學生齊讀。

五、反思學習,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的文章我們還學過《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儲蓄,能激發人們的想像。

4、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六、遷移創新

造成韓愈一代人懷才不遇的原因是因爲統治者的愚昧無知,那麼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紀,你覺得社會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怎樣做才能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 其真不知馬也 (深刻嘲諷)

【教後反思】

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馬說》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有關於文章及作者的寫作背景尤爲重要:《馬說》大約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馬說》教案9

一教學任務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下)課本第五第六單元都是文言文單元,《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纔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二學生分析

八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學習了二十幾篇的文言文,而且課外也接觸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語感,而且也積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詞語的用法。這篇短文可讀性強,文字也不算很深,學生理解大意應該不難。但是他們畢竟纔是八年級的學生,以他們現階段的生活閱歷和接受能力,難以完全理解文中韓愈所要表達的感情。基於此種情況,本堂可課以朗讀爲主,讓學生能夠熟練的背誦課文,這才能讓學生真正受益,而對於內容則點到爲止,不作過深的講解。

三教學目標

1能夠當堂背誦課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3掌握幾個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四教學過程安排

(一)導入新課

由《神鵰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小黃馬是一匹千里馬,而楊過則象是我們傳說中的伯樂。小黃馬在遇到楊過之前,最多也只不過給奴隸他的人運運柴火,還要遭羞辱;遇到楊過之後,本是一匹幹蹩的瘦馬變成了一匹日行前裏的寶馬。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駢(pan)一石(da)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

(三)朗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

3.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

4.學生在看完註釋後大聲朗讀兩遍。

5.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6.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7.學生齊讀。

(四)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出示討論題,學生分組選擇題目討論。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的”

(2)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3)千里馬的才能爲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6)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要求: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用原句回答)

討論明確: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只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③,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與常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馬也。

2.翻譯課文

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須逐字逐句的翻譯,讓學生在前面對照註釋的基礎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討論。

教師指出幾個常用的實詞、虛詞的意義或用法。

名詞鞭子代詞代詞sì動詞通飼“喂”

策其之助詞食

作動詞鞭打語氣詞動詞shí名詞食物

3.在此基礎上朗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1)同桌間互相聽讀

(2)男女生比賽朗讀

(3)全班齊讀

(五)研讀課文,品味意境。

1教師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在瞭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學生不難理解: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全文寄託着作者怎樣的情感?(懷才不遇,憤懣不平)

4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聲情並茂

6要求學生背誦課文

(六)拓展延伸

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五教學檢測反饋設計

背誦課文並給韓愈寫一封信,撫慰他懷才不遇,憤懣難平的心情。

自我評價

我以爲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亮點有三:

1導入新穎。神鵰俠侶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都非常愛看,以之導入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範讀、領讀、大聲讀、小聲讀、男生讀、女生讀、個人讀、齊讀,多種形式反覆誦讀,讓更多的學生得到訓練,也使更多的學生能夠當堂成頌。像《馬說》這樣的經典名篇能夠背誦,從長遠觀點看,這是最使學生受益的。

其三就是對討論的問題沒有要求每個人都必須討論,而是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作出選擇,這樣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爲課堂的主角。

當然,本教學設計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及同仁不吝指教。

《馬說》教案10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有步驟的誦讀訓練。

2、託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疏解文意。

1、教師範讀。

2、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

3、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4、針對學生朗讀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5、學生齊讀。

三、再讀課文,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係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的才能爲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6)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1)同桌間互相聽讀。

(2)指名學生朗讀。

(3)全班學生齊讀。

四、三讀課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簡介寫作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的見解。

4、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五、要求學生背誦全文。

六、教師小結。

七、辯論:當今社會還需要'伯樂'嗎?

《馬說》教案11

【學習目標】

1、作者及其說的文體特點。

2、讀懂文章,領會本文詞、句的含義。

3、誦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寓意。

【學習重點】

1、文中重點詞句的掌握。

2、力爭當堂成誦,加深對文章的寓意的理解。

【學習時數】

(應用一個半課時完成)

【導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成語接力遊戲:

雖然這是我第一次給同學們上課,可我覺得我們之間是不陌生的,因爲我們在同一個校園裏已經生活了快兩年了。在座的許多同學跟我有過交往,給我留下過很好的印象。所以希望大家放輕鬆些,我們先來做個成語遊戲:

規則:以小組爲單位,逐個寫馬字成語,每人只限兩個,每組一次只能有1人在臺上寫。多者爲勝。

2、說說

馬說即說馬,是談談馬的意思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 性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種問題的觀點;寫法上十分靈活 ,跟現代的 雜文相似。

3、作者簡介。

二、聽錄音、試讀

(每個學生都要記到筆記或書上)

1、請劃出重要字詞音形。(正音、正字)

2、請找出疑難句子。 (會讀注意停頓、語氣)

聽完錄音即全班齊讀,找出誤音和節奏的錯誤。

A、食字的讀音 粟石的讀音

B、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飼 見同現 邪同耶 材同才

C、節奏:駢死於/槽櫪之間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三、學習探究 串通文章

1、讀第一段完成

⑴ 找出文中的重要實詞和虛詞,同位探究解決。(先個人讀同桌討論,最後解決不了的集體解決)

請同學翻譯演板──重要詞句:

辱──辱沒 駢──一同、一起 奴隸:指僕役

不以千里稱也

⑵ 內容點撥

提問1:第一段文字提出了什麼觀點?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

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決定作用。

提問2:沒有伯樂,千里馬的命運將如何呢?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齊讀第一段。鼓勵一些同學試背

2、學習第二段

⑴ 重要詞句

能:①能夠 ②能力 ③能夠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質。

等:等同,一樣 安:怎麼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⑵ 提問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⑶ 提問2: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罪魁是誰?作者對他們的感情是怎樣的? 飼馬者(無知)──憤恨不滿

⑷ 女生齊讀第二段。男生齊讀

3、自學第三段(主要由學生完成)

(1)找出重要字詞。

策:①用鞭子打 ②鞭子 ③方法,正確的方法。

執──拿着 臨──面對 知──識別,瞭解

以──按照 鳴之──助詞,無意義。

(2) 哪些句子揭示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

(3) 本段中點明中心的句子是?

其真不知馬也

四、再讀課文體會本文的中心。

1、提問: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2、提問: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伯樂即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即人才。

3、提問: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恨的心情。

由文中每段尾的也的語氣就可以看出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辛辣嘲諷

4、提問:你是知道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嗎?

仕途坎坷,多次被貶,懷才不遇,生不逢時。

有詩爲證: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五、背誦全文(3~5分鐘)

課堂延伸能力培養

1、假設你是文中的'千里馬,請你對飼馬者說幾名話?(假如你是文中的飼馬者看了這篇文章後你想說點什麼?)

2、課外思考:從本文看來,人才的埋沒是必然的,當今社會也不例外,那作爲有知識、有才幹的你,將如何免遭被埋沒的命運呢?

【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命運: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遭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主旨:其真不知馬也。

全文感情:(感慨悲歌)無限痛惜──憤怒譴責──辛辣嘲諷

《馬說》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⑶ 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2、過程與方法:

指導朗讀,領會虛詞,品味情感,逐層分析語調變化,當堂成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客觀正確把握本文提出的懷才不遇的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如:“然後有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彙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於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⑴ 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⑵ 伯樂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⑶ 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⑵ 思考討論。

① 概括本段內容。

② 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⑶ 要點提示:

① 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②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爲前提了。

⑷ 齊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⑴ 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⑵ 思考討論。

① 概括本段內容。

② 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⑶ 要點提示:

① 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② 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⑷ 齊讀第二自然段。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⑴ 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⑵ 思考討論:

① 概括本段內容。

② “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③ 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④ 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⑶ 要點提示:

① 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② 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③ 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④ 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⑷ 齊讀第三自然段。

4、歸納課文:

⑴ 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⑶ 要點提示:

① 本文圍繞着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② 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爲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六、學生當堂熟讀成誦

七、佈置作業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3、馬說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有常有。

食之不能盡其材 表達:懷才不遇;

事例進行論證:鳴之不能通其意 埋沒人才 控訴:埋沒人才

天下無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學後記】

通過學習,學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闡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對“懷才不遇”的觀念贊同度過高,此點須加強引導。

《馬說》教案13

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培養語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2、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現實。

3、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二者的關係,領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體會作者的感情2、掌握“說”的文體特點,學習文章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1、請學生說說有關“馬”的成語。2、今天,我們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馬說》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說”是“談論”的意思。二、自主學習,預習成果展示1、聽課文錄音或老師範讀,指導朗讀劃分節奏。2、字詞學習:祗(zhī) 駢(pián)食(sì)3、作家作品:

關於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自號昌黎先生,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時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初讀課文,補充理解詞語1、學生自學,劃出疑難點;2、全班交流:

(1)、重點詞: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駢:並列,一同。 是:這。能:才能。 見:通“現”,表現。且:尚且。 等:相等。安:怎麼能 臨:面對。

(2)、一詞多義:雖: A、故雖有名馬: 即使。 B、雖有千里之能:雖然。以: A、不以千里稱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食: A、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飼”,喂。B、食不飽: 吃。 其: A、其真無馬邪: 難道。 B、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 C、食之不能盡其材:指代千里馬。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執策而臨之: 馬鞭。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夠。 B、雖有千里之能: 才能。

(3)、通假字:

(1)、食馬者不只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sì 同 飼 餵養

(2)、才美不外見 見 xiàn 同 現 表現出來

(3)、其真無馬邪 邪 yé 同耶 表示疑問,嗎

3、翻譯課文,要做到字字落實,大聲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誦下來,並且領會文章的要旨。

四、探討質疑

1、千里馬指什麼?伯樂又指什麼?“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馬的,但有的千里馬能被發現,原因是什麼?而有的千里馬卻被埋沒、被摧殘,原因又是什麼?前者因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後者因爲“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寄託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控訴。

五、拓展探究

1、文章爲何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一問題?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可避免終身被埋沒、被摧殘的命運,其價值就無從體現。這樣闡述,突出了伯樂的重要性,即突出了發現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麼?“其真不知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樂”的出現,被人發掘了才真正成爲人才,那麼,我們當今社會又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才觀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樣等待別人去發現,抑或是怎樣呢?(學生自主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六、總結全文本文運用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堂練習:

1)、選擇注音和解釋都有錯的一項是( )

A、一食或盡粟一石 (石:dàn 十鬥爲一石)

B、不以千里稱 (稱: chēn稱號)

C、祗辱於奴隸人之手(祗:zhǐ同“只”)

D、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huò,有時)

2)、解釋加點的詞。

①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等:

②策之不以其道 道: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3)、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①才美不外見: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之不能盡其材

④其真無馬耶

4)、本文選自《 》,作者是 朝的 家和 家 (人名),字 。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 他和 、、、、

、、一起稱爲“唐宋八大家”。

5)、“說”是一種文體,可以 也可以 但都是爲了說明 。比如 、等作品。

6)、選擇下列句子中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

A、①駢死於槽櫪之間(並列而死。) ②不以千里稱也(著稱。)

B、③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 ④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這)

C、⑤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並且) 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道理)

D、⑦執策而臨之(面對) ⑧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曉)

7)、對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釋不當的一句是 ( )

A.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

B.才美不外見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質不被外人看見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飽,力不足

吃得不飽,力氣不充足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

A.祇辱於奴隸人之手 B.駢死於槽櫪之間

C.馬之千里者 D.雖有千里之能

9)、“以”字的意思和用法與“不以千里稱也”一句相同的一項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叢草爲林

C、以至鳥獸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爲

10)、本文中有五個“也”字,請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作出解說。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⑤不以千里稱也

11)、“千里馬”是一種比喻,文中把“人才”比作“千里馬”。 讀完本文,再聯繫社會實際思考:現在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真正人才的標準是什麼?

《馬說》課堂練習答案:

1.B中④不以千里稱(稱: chēng 稱號)2.①等:等同,一樣② 道:方法③安:怎麼 3. ①“見”通“現” 表現,出現。②“食”通“飼” 餵養。 ③“材”通“才” 才能,才華。

④“邪”通“耶” 嗎。4.《昌黎先生集》唐 文學家 哲學家 韓愈 退之 韓昌黎 柳宗元、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5.記敘 議論 講明一個道理。《愛蓮說》、《師說》6.C,⑤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尚且)。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正確的方法)。7.B 8.C中的之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其餘都是“的”之意。9.A 10. ⒋①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②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③表示反詰語氣,凝聚着作者憤慨之情;④表示感嘆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⑤表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11.提示:德才兼備的人。

《馬說》教案14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寓意。

【教學重、難點】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瞭解文章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請學生說說有關“馬”的成語。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說,有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它用力掙扎,汗水淋漓,還是拉不上車去。伯樂見了,就趕緊挽住千里馬,淚流滿面,並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又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馬說》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說”是“談論”的意思。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

2、字詞學習:祗(zhǐ) 駢(pián)

3、學生齊讀課文。

三、翻譯理解

1、學生自學,劃出疑難點;

2、全班交流:

⑴重點詞: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並列,一同。

是:這。

能:才能。

見:通“現”,表現。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麼能

臨:面對。

⑵一詞多義:

雖: A、故雖有名馬: 即使。 B、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以: A、不以千里稱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飼”,喂。 B、食不飽: 吃。

其: A、其真無馬邪: 難道。 B、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

C、食之不能盡其材: 指代千里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執策而臨之: 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夠。 B、雖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課堂小結

翻譯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實,做到“信、達、雅”這三字訣。而且,必須大聲朗讀,投入感情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誦下來,並且領會文章的要旨,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也。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語文作業本》基礎部分;

3、課外查找有關韓愈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指名背誦課文;

2、翻譯重點字、詞(見前一課時)。

二、探討質疑

1、千里馬指什麼?伯樂又指什麼?

“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馬的,但有的千里馬能被發現,原因是什麼?而有的千里馬卻被埋沒、被摧殘,原因又是什麼?

前者因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後者因爲“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託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控訴。

三、拓展探究

1、文章爲何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一問題?

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可避免終身被埋沒、被摧殘的命運,其價值就無從體現。這樣闡述,突出了伯樂的重要性,即突出了發現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麼?

“其真不知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樂”的出現,被人發掘了才真正成爲人才,那麼,我們當今社會又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才觀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樣等待別人去發現,抑或是怎樣呢?

(學生自主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總結全文

運用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本》練習。

3、閱讀《驥伏鹽車》,回答文後題目:

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驥於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節選自《戰國策、楚策四》)

⑴千里馬受到怎樣的不公對待?

⑵千里馬爲什麼“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

⑶文中表現出伯樂怎樣的思想性格?

《馬說》教案15

一、作家研究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他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尤爲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時,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韓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時也是對宋代作家極有影響的詩人。人們對他的“以文爲詩”(把詩歌寫得散文化)談得比較多,卻很少注意他那更爲突出的“以詩爲文”的特點。所謂“以詩爲文”,是指用具有詩的情調、韻味等特色來寫散文,即是說把散文給詩化了(但這並不等於從西方引進的新文體“散文詩”)。我們說把散文詩化,或者說把散文寫得很帶詩意,並不限於寫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對人物進行典型塑造和對事態進行藝術描繪;而是也可以用詩的情調、韻味來寫說理文或評論文。韓愈的散文特點之一就在這裏。

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這些都讓他感到明主難遇,在這種悲憤心情下,寫下了《馬說》。

二、課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韓愈《送孟東野序》)。韓愈散文中,抒發不平之鳴的篇章不少,《馬說》便是其中之一。“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馬說》通篇用的就是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

作者的這些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的。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爲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里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着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本文在結構上特點: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然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係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後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後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這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爲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後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過去有人就認爲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我們並不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爲詩的語言,它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爲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於是作者緊接着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餘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於“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只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醃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作對地一羣羣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結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爲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這句話,包含着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裏面不知有多少辛痠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內涵則甚爲豐富,其實倒是含蓄不盡的(說他寫得婉約,或許讀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確實沒有把話說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着力刻畫“食(飼)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鬱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又怎麼能實現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爲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於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當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裏卻蘊涵着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裏,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於是又接着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感情更爲憤激了。作者並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着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出了彷彿悲天憫人般的慨嘆:“天下無馬!”意思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爲不錯的,他並非不想選拔人才,並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裏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爲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駑駘之輩。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後天人爲的犯罪)尖銳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鬱頓挫之致。古人說蹙萬里長江於尺幅之中,這種凝聚濃縮的手法正是韓愈一支筆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我們固然不能不爲作者起伏迴盪、感慨悲涼的情緒而傾倒,卻又不能不爲他簡潔洗煉的筆墨所欽服。

韓愈的《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可以說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出抒情詩應有的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儘管我們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這種“以詩爲文”的本領,始自西漢的司馬遷(誰也不曾承認過司馬遷是詩人),到了韓愈、柳宗元,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至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尤其是歐陽修)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所抒發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一)知識積累

1.導入:

(屏幕顯示《伯樂識馬》的故事幻燈片)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教師板書課題)

2.作者及文體簡介:(屏幕顯示)。

3.檢查預習,下列字詞語會注音?

祗( ) 駢( ) 一石( ) 食馬者( ) 邪( )

(二)誦讀感知

1.聽讀——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正音正字]

祇(zhǐ) 駢(pián) 盡粟一石(dàn)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朗讀提示:讀準節奏]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點撥疑難,積累字詞。

(1)用現代漢語解釋重點文言詞語。

[一詞多義]

故雖有名馬( )

雖有千里之能( )

一食( )

食馬者( )

食不飽( )

策之不以其道( )

執策而臨之( )

其真無馬邪( )

其真不知馬( )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 )

[通假字]

食馬者:食——

才美不外見:見——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

其真無馬邪:邪——

(2 )翻譯課文

(結合註釋疏通文義,獨自無法理解的標劃出來,最後進行課堂交流)

3.自讀課文,結合課文意思,感知以下問題。(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2)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4)文中哪句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三)研讀賞析

(把握課文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寫法。學生閱讀、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那麼“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麼?

2.從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看出其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3.文章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四)感受評價

(學了這篇課文,有什麼認識?看看課後練習第三)

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繫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五)作業佈置:

背誦課文

六、板書設計

揭露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愚妄淺薄。

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伯樂 不常有 善於識別人才的人

千里馬 常有 人才

食馬者 不知馬 愚妄淺薄的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