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草原教案【多篇】

草原教案【多篇】

草原教案 篇一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漢蒙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人民的感情。

2、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描寫的生活情景。體會課文中的靜態、動態描寫。

教學重點:

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體會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學難點

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及表達上的作用。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我們曾隨課文一塊登上過黃山,欣賞過黃山奇石,到過貴陽黃果樹瀑布,領略了那裏的獨特風光。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畫家,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同學們還想不想作一次長途旅行,今天我們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進北國,領略一下那裏的獨特風光。(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同學們看到課題想知道什麼呢?(生質疑)帶着問題到課文中去找吧!(指名讀課文)

2、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還有那些地方不明白?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生彙報學習結果)

三、自主探究:

1、請同學們帶着自己的疑問和感受拿到小組中去交流吧。把你的疑問提出來讓小夥伴幫助你。

2、小組彙報學習結果,每組選一個代表彙報。

四、品讀課文:

1、課文讀完後,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能用一個詞來表達嗎?(美)作者老舍先生是從那幾個方面來寫的呢?(景色美、人情美、語言美)

2、你最喜歡的是那一部分,找出來讀一讀,並說一說喜歡的理由。(可結合自己蒐集的資料談一談自己得體會)

五、知識拓展:

1、出示“能力大考驗”課件,請同學們選擇喜歡的畫面,設計解說詞,再小組中交流一下,然後小組選派一個代表彙報。

2、爲自己蒐集的圖片配上解說詞。

六、作業:

蒐集自己家鄉的有關圖片,寫一段文字,想別人介紹自己家鄉。

《草原》教案 篇二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是一篇敘事散文。文章主要記述了作者到內蒙古草原訪問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熱情歡迎、盛情款待來訪各族同胞的動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深厚情誼。

全文按照訪問的順序可以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作者初次見到草原的美麗景色和感受。這一部分是寫景,作者用簡練、生動的文筆描()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講作者訪問草原的經過。作者按照“遠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聯歡話別”的順序,描寫了蒙古族人民熱情歡迎、款待遠客的情景。這一部分是敘事,語言樸實、流暢,耐人尋味。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一類生字,積累詞語,運用關聯詞語造句。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體會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深厚情誼,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讀書,用心感受和體會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2、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按照空間位置、事情發展、思想感情三條敘述的特點。

課前準備

1、佈置同學蒐集老舍先生的簡歷和他的作品。

2、蒐集有關草原的文字資料、圖片、歌曲等。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看見過草原嗎?誰想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自由談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遼闊無際、一碧千里、牛羊肥壯、野花遍地,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圖或放映草原的錄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們有什麼感受呢?

4、是的,我國現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帶着這種感覺寫下了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的第十七課《草原》的。

5、板書課題:17 草原

二、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還要注意讀書姿勢要正確。

3、指生讀生字、生詞,教師及時正音。(可採用指名讀、輪讀、齊讀等方式)

4、你覺得哪個生詞的意思比較難理解,而你已經理解了,介紹給大家。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個別生詞意思:翠色 欲流、一碧千里、墨線勾勒等。

5、你覺得哪個生字容易寫錯,請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讀課文,及時糾正讀錯的字詞。

7、默讀思考:課文的每個自然段講的是什麼內容?一會兒把你讀懂的自然段讀給大家聽。

8、學生讀書思考後回答問題,教師及時板書: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寫景)。

第2—5自然段分別寫:遠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聯歡話別(這部分敘事)。

三、精讀課文,理解和體會草原美景。

1、初讀課文後,草原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2、圍繞草原“景色美”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你從哪些字詞、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麗景色。

3、引導學生從作者對草原景色的描寫和自己的感受兩個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寫:天空、空氣、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小丘線條柔美,羊羣,等;感受: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駿馬和大牛靜立不動,好像……,等。

4,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的同時,進行朗讀和背誦指導

5、指導學生課上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

1、師生回憶:課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指一生背誦課文,全班背誦課文。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體會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1、指生朗讀課文。

2、默讀思考、標劃:你從哪裏體會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3、學生彙報,教師及時引導、歸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體會:

(1)遠道迎客——一羣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幾十裏外歡迎遠客,等。

(2)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也不知道誰的手,總是熱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內——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幹部、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再舉杯,再回敬,鄂溫克姑娘既大方,又有點羞澀,等。

(4)聯歡話別——飯後,小夥子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民族舞蹈,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等。

4、面對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我們”有哪些表現呢?(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描寫中,體會客人們的表現——有禮貌,親熱,一點兒也不拘束,依依惜別)。

5、指導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三、延伸拓展。

1、引導學生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

2、在話別的時候,主人會對客人說些什麼?客人又會對主人說些什麼?如果客人中有北京人,有新疆人,等等,他們會對主人說些什麼呢?

3、本文只是表達蒙古族和漢族人民的團結互助嗎?如果不完全是,那麼,老舍先生還想表達些什麼?(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要表達的各民族團結互助,情誼深厚的主題)

四、總結全文。

五、作業

1、書寫字詞。

2、背誦第一自然段。

3、蒐集表現各民族人民團結互助的故事。

草原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

2、感受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充滿無限生機,產生喜愛這個地方的思想感情,並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

3、激發情感,想象創新,自編自創一首小詩或續寫歌詞。培養學生想象創新的能力。

教學重點:感受錫林郭勒大草原的遼闊美麗,產生喜愛這個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激發情感,想象創新,自編自創一首小詩或續寫歌詞。

教學用具:投影、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初步感知課文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16課——《錫林郭勒大草原》

2、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再讀課文的時候,你想怎樣讀?

3、(感受大、廣闊),齊讀課題

引:哪一個自然段讓我們感受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第二自然段)

二、閱讀理解,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先自己讀讀第二自然段,想想從那兒感受到錫林郭勒大草原是廣闊的,再和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

(讀書,理解,討論,回答)

(1)(藍天底下,滿眼綠色,一直鋪向遠方。從這兒能感受到草原的廣闊,無邊無際,而且都是綠色,很美。)

除了廣闊,還感受到了什麼?(美麗)

讀出你的感受來。

(2)(山嶺上,深谷裏、平原上,覆滿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沒過十來歲的孩子,能讓他們在裏面捉迷藏。這裏的草很多,到處都是;也很高,能把我們沒過,還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說明草很茂密。這裏的景色很美。能夠說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這樣寫,還有這種感受嗎?(品詞品句)

草原上到處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極了。

山嶺上,深谷裏、平原上,覆滿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沒過十來歲的孩子,能讓他們在裏面捉迷藏。

(比較,感受,重點理解到處都是,很廣闊,有趣。)

自己讀讀,讀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讀

再讀讀這兩句,讀出大草原的廣闊與美麗來。(有感情的朗讀)

《草原》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課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動地秒學了草原上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色以及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

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可分爲兩個部分。本課語言通暢易懂,對場面的秒學富有激情,細膩貼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無窮。草原教案教學設計精品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2.瞭解課文內容,認識草原特點,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草原的自然風光。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4.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教學重點:

1.讓學說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裏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2.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3.具體體會課文中靜態、動態描寫。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你到過草原嗎?在電視、電影中見過草原嗎?誰願意把你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大家介紹一下?(我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有寬廣無邊的草原,景色優美,牛羊成羣。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2.觀看《草原》電視教材,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和意境。

3.學生簡單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朗讀課文,把你喜歡的段落好好地讀一讀,想一想,你爲什麼喜歡這一段?

三.佈置預習

1.學習生字新詞,注意生字的音形義。

2.讀讀課文,想想作者筆下的草原是怎樣的景象。

3.畫出你認爲寫得最美的句子和含義深刻的句子,試着體會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檢查自學,質疑問難

1.理解詞語。

2.質疑問難,現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五.理清課文的線索

1.自由讀課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樣的?

2.默讀思考:本文是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後的經歷事情的順序來敘述的。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寫了幾個意思?

3.交流、整理:

《草原》教案 篇五

《草原》是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語言清麗優美,字裏行間瀰漫着草原獨特的風景與獨有的風情。細細讀來,草原的青草、藍天、羊羣躍然眼前,草原人們的熱情、淳樸、好客呼之欲出。除了這兩重具象的美,老舍,這位語言大師,亦帶給我們另一重文字美。獨具匠心的表達,耐人尋味的用詞,都值得我們引領學生,沉入文本,反芻回味。

本篇文章處處迴盪着美的旋律,美文美讀,美文美學。從課始的初知美到品讀環節感悟美;從師生共讀的想象美到寫美的畫面的創造美,詮釋了課文的語言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在熊老師的課堂之上,學生與老師一道,幾番涵泳,幾番沉入,醉心讀書,靜心品文,心隨筆動,得言,得意,更得法。

一、加一點新意,不落窠臼

熊老師的開課頗有新意,鏈接了原文中老舍對北方的初始印象的描述:“自幼就見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類的詩句。這曾經發生過不太好的影響,使人怕到北方去。”1961年的老舍,對草原的印象還是“怕”,熊老師由此入課,不僅藉由此時的“怕”,讓學生在之後的學習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老舍親臨草原後的那份不捨與熱愛,更藉由此句中的“天蒼蒼,野茫茫”,助推學生對重點句“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理解,使之後對第一自然段的品讀順勢而行,自然順暢。這樣不落窠臼的開課,獨具慧眼更獨蘊匠心。

二、添一分簡約,不枝不蔓

本課的設計主線鮮明,由對草原的印象切入,由一個“美”展開,讓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把草原的美寫出來的?”。從感美、讀美、寫美徐徐漸進,由感受美景到感受美文,到領悟表達、積累美文,再到學寫美景,教學主線明晰,逐層遞進,這樣的設計,不花哨,不繁冗,簡潔利落,不枝不蔓,讓課堂多一份清爽,多一份簡約之美。

三、多幾個來回,不“醉”不歸

葉聖陶曾說:“文字是一座橋樑,這邊的橋站着讀者,那邊的橋站着作者。通過這一座橋樑,讀者才能和作者見面,並且瞭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通過咀嚼語言文字,沉入文本,與學生一道,在文本中多走幾個來回。

1、在語言中多走一個來回

熊老師在教學中,與孩子們進行親密對話,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寫出草原的美的,在交流中緊扣語言,聚焦詞語,琢磨出比喻的形象生動,“勾勒”“渲染”的貼切,“繡”的精緻、生動,“流”的生機、活力,由語言,到詞語,由發現,到咀嚼,到體味,到積累,到仿照,讓學生在語言中多走一個來回,引導學生感悟的文字背後深藏的內涵,把“美”的情感與描繪的景物緊密交融在一起。

2、在朗讀中多走一個來回

熊老師的課堂上,“讀”佔熬頭,由初讀到默讀,由讀出感受,到讀活美景,教師與學生“輕輕閉上眼睛,走進草原”“再輕一點,讓美景在眼前浮現”,在多重的讀中,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

如此幾個來回,學生已然沉醉其間,醉於曼妙美景,更醉於美妙語言。

在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師教學機智體現不足,對課堂的把控有待加強,如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時,對詞語的挖掘不深,發言的廣度不夠,給予學生表達的空間不多。

草原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草原的特點,並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靜默草原教案設計。

2、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用語言描繪自己的家鄉,並談談自己對家鄉所具有的情感。今天我們一起體會一位蒙古作家對草原的情感是怎樣的'。(板書:靜默草原)

二、作者介紹: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峯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爲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爲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教案《靜默草原教案設計》。他和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被稱爲“草原三劍客”。

三、分析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着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1、教師範讀

範讀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裏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2、自讀課文,分析草原特點及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

文中描寫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學生回答)

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感受:人難免爲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侷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裏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師在學生回答時引導學生具體分析草原特點以及作者對草原的情感。

四、小結:

今天我們一同欣賞了草原的“靜”,領略了作者筆下獨特的草原風景,感受了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和深沉的愛,以及草原給予作者的對人生的感悟。

《靜默草原》格調細膩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時而描寫時而抒情……運筆自如,其對生活的感受信手拈來,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終貫穿“靜默”,這一題旨。

五、佈置作業

寫一段文字,表達對自己家鄉的認識和感受。

板書設計:

草原教案 篇七

貴南二小 周先卓瑪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百靈鳥的傳說》,百靈鳥的傳說教案。我將從以下五個版塊來進行說課:第一版塊:說教材;第二版塊:說目標;第三版塊:說學情;第四版塊:說教法及學法;第五版塊:說教學過程。 第一版塊:說教材

《百靈鳥的傳說》是語文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片藏族民間故事。這童話用通俗、生動的語言講述了百靈鳥非常愛嫉妒,自高自大,不把別人放在眼裏的鳥。告訴我們一個“在生活中,保持謙虛和平的心態很重要。”的道理。課文語言生動活潑,主題鮮明。六年級的學生天性活潑好動,表達的慾望也很強烈,因此這課文的課堂效果想要“出彩”不是難事,但要想使這內容“淺顯”童話具有一定的“深度”就需要我們創造性地開發課程資源,對文本進行適當的拓展。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感知生活,進而受到感染,從小溪流身上讀己、讀出社會,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二版塊:說目標

新課程理念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新課程理念下對於學習目標的明確要求。

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課程資源的時候必須立足於學生的的學習和發展,重視知識產生的過程,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重視對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基於這些考慮,在確定這課文的學習目標的時候我考慮了學生目前的知識和能力現狀,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認知程度,還有就是他們自身的狀況。確定了這樣三個目標:

1.表情朗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能力與知識)

2.討論小溪流的成長過程,正確理解課文的主題。(可以延伸)

3.感受百靈鳥愛嫉妒身上讀己,讀出社會。

是一童話,語言輕鬆活潑,內容通俗易懂。所以我在思考:確定一個目標,實踐淺文深教這一理念,使學生從初步閱讀的旁觀者這一角色上升爲進一步閱讀的者,讓學生在情感薰陶中產生自己獨特的體驗。所以我把目標之三定爲:讀己、讀出社會。(

第三版塊:說學情

從學習主體來看,六年級學生還保持着活潑的天性,表現欲強烈,這就爲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爲課堂的成功了條件。但是由於他們心智的不成熟,以及社會閱歷的制約他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不能深入,獨立思考的品質也相對較差,所以在課堂組織環節教師必須加強引導,做好指導。從教育環境來看,這屆七年級學生從國小就開始接觸我區的以“自合學習”爲核心的教育教學

改革,再加上國小六年的的學習生活,他們的探究能力以及合作的意識都有了較好的發展,這是老師可以好好利用的地方。從教材設置來看,《百靈鳥的傳說》是童話單元的第二課文,關於童話的一些文體知識學生在《小溪流的歌》這一課已經有過學習,有了初步的感知,因此學生學習這課文的時候應該會輕鬆很多。綜合利弊,選擇恰當的教法學法成了這節課成功的關鍵因素。

第四版塊:說教法及學法

打造合作探究式課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是“自合學習”改革的努力方向,這節可我將向大家展示的就是這樣的一節課。 這文章因爲是一童話,文章的四個片段由百靈鳥與雄鷹、衆鳥,大石頭,蛤蟆對話組成,語言極具擬人化,非常貼合學生的年齡結構,也極有利於學生展示自己,所以教法學法之一:朗讀法;這文章主要塑造了小溪流形象,要使學生更好的把握這一形象,就必須讓學生走進文本,所以教法學法之二:圈畫批註法;以“導學稿”爲載體的“自合學習”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就是在學習中形成認識,在合作中昇華提高,所以教法學法之三:自主合作探究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