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學研究論文【多篇】

教學研究論文【多篇】

教學研究論文 篇一

摘要:爲了解決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諸多問題,本文提出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應用在我國教育界享有盛名的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裴娣娜教授等人的主體性教育的理論研究做指導,在課堂教學實施的全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之得到良好的發展。

關鍵詞:物理課堂教學主體參與意識

問題提出:

當前,我國正處於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轉型時期,正處於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同歷史上任何一次偉大的變革必然要突出人的問題一樣,人的問題一直伴隨着我們改革的進程,人和人的主體性問題再次成爲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真正的哲學主題。社會發展與主體意識的進化是同一過程,這是互動的兩個方面,兩者互爲因果。每一個都可以作爲對方發展狀況的量度。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的發展都喚起主體意識的新的覺醒與進化,主體意識的每一次覺醒與進化也都反過來推動社會的發展,促進人類的進步,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

古代人的觀念強調:"我不屬於我自己,我是屬於城幫的"。

中世紀的觀念是:"我們不屬於自己,是屬於上帝的,要爲上帝生,爲上帝死。"

到了現代,人們的觀念強調的是:"我們屬於自己,不屬於任何人,也不屬於天使和上帝。"

時代呼喚着人的主體性,人們也殷切期望教育能弘揚人的主體性,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界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對人的價值和人的地位問題的重視是不夠的,在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上,把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人爲地對立起來,並過分注重教育適應社會的價值而忽視教育促進個人發展的價值,不重視人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在教育過程中,僅僅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和客體,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和發揮,使學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縛。由於種種原因,目前,大班級教學仍是我國中學教育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而課堂教學又是學科教學的主要手段。我國中學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就拿我校來說,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的重點瞄準升學,考試的目標,只注意書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按中等程度的學生的水平備課,講課。不能照顧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3教師的教育觀念比較陳舊,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主要以教師的講授活動爲主,忽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發揮,那種只把學生當作盛放知識的容器的錯誤認識仍然影響着許多人。

4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除了進行補課以外沒有更好和更有效的解決學習困難的辦法。

5對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大多采用總結性評價,對學生的評價,經常是服務與社會功能和管理功能(更好地管理學生),而以犧牲學習功能爲代價(即促進學生的學習)。

研究背景:

背景之一:

1990年至今,在陝西,山西,北京等地區的部分國小和國中開展了JIP的實驗研究,中學JIP實驗是《提高中學生學習質量整體改革國家行動計劃》的簡稱。十年來,JIP實驗進行了兩輪,在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經驗。JIP實驗對於學科教學提出的要求是:在"主體參與,分層指導,及時反饋,激勵評價"的十六字原則指導下,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參加學習全過程並逐步貫徹"建構學生主體,培養創造能力,實現整體優化,促進全面發展"的新思路,堅決體現"主體--創新--實踐--發展"的主題詞。

背景之二:

自從97年09月開始,山西,江西,天津率先使用了新教材進行試教改革實驗,我校也參加了試教改革,新教材在編寫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具體有以下的特點:

1新教材力求掌握好教學要求和程度,增加彈性,便於在教學中因材施教,這時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2注意到循序漸進,知識是逐步擴展和加深的,能力要求逐步提高。

3教材在敘述中注意講清思路,力求簡潔,順暢。

4教材鼓勵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方面。

5靈活滲透,擴展知識面。

6加強了實驗。

7練習和習題的編排,以利於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分層教學。

8形式活潑。

從以上兩個背景材料可以看出,無論是教改還是JIP實驗都已深深地認識到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發揮學生主動性的首要問題,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就不可能發生。

理論構思: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爲,學習過程是人的認知思維活動的主動建構過程,是人們通過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與外界環境進行交互活動以獲取,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的學習模式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以學生爲中心,教學活動從教師的"教"爲主轉移到以學生的"學"爲主,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指導者。

2知識是學生自己建構的,而不再是教師傳遞的,學生通過與外界環境之間的交互活動來獲取與建構知識。

3注意真實任務的完成。枯燥抽象的信息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只有從真實情景出發,通過分析解決真實問題,纔有利於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獲取。

針對高中學生在物理學科學習方面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包括興趣,學業成就,以及他們將來的發展方向等)情況,以及物理教學的三大特殊性即:以觀察和實驗爲基礎;以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知識結構爲中心;以物理教學緊密聯繫實際爲原則。利用新教材的特點,採取對學生實施有差異的分層次的學科教學的方法,促使所有的學生(學習的發展方向是不盡相同的)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在物理學科的學習方面都能夠較好的發展,爲今後的繼續學習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研究問題:

本應用研究主要解決的是培養學生的主題參與意識,根據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在學習活動中採用使學生主動探索的基本形式,根據學生的主體參與過程:興趣--分析--創意--操作--評價,爲做到既保證班級整體教學的高質量,高水平,又適應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在教學中運用恰當合適的教學策略,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分層分類指導和推進,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參與。

要完成研究的目標,首要的問題是,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確立以主體教育爲核心的現代教育主導觀念,確立現代的學生觀,教學觀,質量觀,效益觀和師德觀,充分理解學生,創造機會,使之體驗成功,注意個別差異,使之主動發展。具體做法如下:

1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學生的主體地位,應用主體參與型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

2在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水平。

3在集體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個性,並通過教學過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4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形成性評價,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學間的相互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研究方法:

採用實證研究法,根據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擬定一個調查問卷,對高一新生進行調查,並對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從中得出必要的結論和診斷,即查明學生對高中物理學習的準備程度。

採用教育實驗研究法,根據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即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通過對物理教學過程加以適當的控制,把一定的教學手段作爲條件,學生作爲觀察對象,排除一些無關因素的干擾,突出所要研究的實驗因素,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測量,將得出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統計,比較。從而通過實驗探求在怎樣的教學條件下才能促使學生獲得理想的或最優的發展,從而比較準確地探索出事物間的因果關係。

研究計劃:

1、準備階段(20xx年5月--8月)

(1)形成研究假設:採用主體參與型的教學模式及形成性評價,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自信心等方面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2)制定教學研究方案。

--基本情況問卷調查

設計一份調查表,有關學生自身情況及在國中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對物理教師的期望等。

--編制側重理解和應用的前測試題

進行前測,對試卷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然後再次發問卷,瞭解學生答題時的想法,從而獲得學生的前概念,找到教學的切入點,爲進一步教學做依據。

--教學過程中利用觀察法,對學生進行仔細觀察,詳細記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數量和質量,每一個月作一次總結。

--選取幾節典型課,作爲案例進行分析,得出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結果。

--後測,採用和前測相似的辦法,總結得出結論。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1)對高一新生進行學習成績,習慣,學習方法等方面的摸底調查,積累原始數據和材料,邊瞭解,邊實施,逐步修改完善實驗的方案。

(2)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方面的教育,做好初高中學生的銜接工作。

(3)利用一切條件逐步樹立學生的學習主題意識,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4)逐步建立學生互幫互學的學習小組,開展課堂討論,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防止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現分化。

第二階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

第一階段給了學生一段確定和調整自己興趣愛好的時間,從第二階段開始將對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以滿足各種程度的學生的需要。

3、實驗的總結和評估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對實驗中取得的資料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得出結論。

參考文獻

1許耀剛:《中學物理教育學》,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3年版。

2張天寶:《基礎教育新概念--主體性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3倪傳榮:《主體創造發展--中學JIP實驗在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本站●(》,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裴娣娜:主體參與的教學策略,《學科教育》,20xx年第一期,8-11頁。

6保羅布萊克:物理教育評估,《物理通報》,1999年第10期,3-8頁。

7李琪,張永昌:即使性評語在教育中的新嘗試,《天津教育》,20xx年第一期,7-9頁。

8鄒興華: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改革的研究報告,《學科教育》,20xx年第四期,7-14頁。

9廣東省江門市第一中學課題組,"三主"教育階段性研究報告,《教育導刊》,1999年第四期,28-30頁。

10韓清林:關於"自主學習"教育教學改革實驗的若干基本問題《河北教育》,1999年第12期,4-10頁。

11曲亮生,郭玉英:認識我們的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學生對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對物理課程期望的調查研究,《物理教師》,20xx年第5期。

教學研究論文 篇二

《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是以學生參與藝術學習、賞析藝術作品、實踐藝術活動爲主要手段和方法的。”賞析藝術作品能夠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促進學生個人審美觀的形成。如果說實踐藝術活動代表“動”,那麼賞析藝術作品相對地代表“靜”。我校大部分學生不願意聽理論型美術課,或反映課堂體驗不愉快,如何解決這一現象,是教師進行賞析藝術作品教學時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1.賞析藝術作品課是否等於浪費時間。學生以否定課程或自我否定爲前提,是開展賞析藝術作品教學活動遇到的首要問題。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和中小型鄉鎮,受家庭和周邊環境等因素影響,許多非工美專業學生爲了今後順利參加工作,以成爲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爲首要目標,認爲美術課可有可無。同時,一部分學生過去接受的美術教育較少,認爲自己沒有美術細胞,天生和美術絕緣,賞析藝術作品就是對牛彈琴。越是沒有深刻體驗過賞析藝術作品帶來的精神震撼和愉悅,學生越是懷疑自己對藝術的感知及鑑賞能力。長此以往,將來他們走上社會和他人交流涉及藝術相關內容時很可能會有自卑情緒。

2.忙於聽講的賞析藝術作品教學。賞析藝術作品教學被不少學生稱爲“不畫畫的美術課”。學生認爲自己什麼都不用做,只要聽課即可。通過學校定期抽選學生進行的教學質量反饋和測評結果,可以發現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講解所佔比例過重。賞析藝術作品一般是針對課本中某張作品圖片,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分析作品名字含義、時代背景、作者簡介、作品在美術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再結合專業美術知識分析用色、構圖、設計等全方位多角度地賞析一件藝術作品,從而引申至精神層面,達到以美育人,提高修養的目的。如此全套賞析包含了大量的歷史、地理、自然、哲學等學科的知識,不過大部分學生在課堂前期就被龐大的知識體系打敗,對後續的引申教育已經麻木,無力思考,造成了學生的固有印象———賞析藝術作品就是一個聽講過程。

3.一口氣“喝”四十五分鐘“白開水”。雖然課本中選取的藝術作品都是有代表性的經典佳作,但是不少作品年代背景久遠,採用的技術脫離學生實際生活,趣味性大打折扣。同時,大部分非工美專業的中職學生之所以選擇其他專業,是因爲本身對其他專業的興趣遠大於美術。諸多因素讓學生在賞析過程中無法理解作品,更不用談產生共鳴。完全理性、專業地講解賞析藝術作品,既不符合非工美專業學生的興趣方向,也不符合該年齡段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導致學生覺得教學內容食之無味,課堂體驗就像被動地灌白開水。教學過程中各個學科知識的補充、不同藝術作品間的切換,無非是稍微改變了“開水”的溫度,有所調節但本質不變,這樣學生課上容易走神。

二、有效的教學對策

1.擺正心態,走出誤區。學習賞析藝術作品並不像部分學生認爲的那樣毫無用處,反而益處衆多。不少美術知識當下看着似乎沒有用處,其實是存在生活的細節中而沒有被人意識到。教師應先向學生說明美的應用無處不在,包括衣食住行等遍佈現實生活和虛擬網絡的各個角落。繪製黑板報、拍攝攝影作品、設計網頁、設計公司VI形象等,這些都需要用到美術知識,而賞析藝術作品是掌握美術知識的必要途徑。教師可以以此來說服學生擺正心態,端正學習態度。部分學生表示自己沒有美術細胞,這是一個自我認識誤區。美的感受源自視覺,是人人都能感覺到的。擺事實講道理,教師可藉由學生覺得校服不美於是普遍不喜歡穿校服,來展開說明對服裝的選擇這一小事上體現着每個人對美的感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服飾進行分析,對好的部分加以肯定,給予鼓勵,增加學生對賞析行爲的親近感。

2.內容有取捨,增加互動性。賞析藝術作品時,面對課本中大量範例和涉及各個學科的海量知識點,教師需要有所取捨,不用面面俱到。處處重點等於沒有重點。每個例子都按重複步驟賞析,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比如,賞析西方印象派繪畫時課本有三個範例,可以採取以下方法進行教學:範例一系統地詳細分析、範例二簡略分析同時加入涉及該範例的短視頻觀賞、範例三採用問題引導教學法,讓學生參與進來,打破全程教師說、學生聽的局面。審美是相對自由的,公共藝術美術課不是培養學生流水線式的審美,而是在學生固有的個人審美的基礎上,往積極的方向引導,使學生健康成長。使用問題引導教學法可以讓學生針對教師設置的問題,自主地思考,根據已學的系統全套分析方法,舉一反三,學會賞析的方法,思考後得出自己的結論。在問題的設置上,教師不要設置完全開放式的問題,如:關於這幅圖你有什麼看法?這樣的問題易造成課堂冷場。

3.挖掘教材魅力,提升課堂趣味。非工美專業的學生對藝術作品的關注點和工美專業學生不同,比較隨性。如:對畫面角落的奔跑的動物、架子上的一塊豬肉、牆上的一個花紋等次要瑣碎的部分給予大量關注。這樣欣賞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和正統主流賞析切入點不同。專業美術賞析或許會分析畫面構圖、色彩情感,然後引申展開,但學生可能更關注配角人物的一個表情。只要學生肯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切入點稍微另闢蹊徑也沒有關係。教師不能光說自己想說的,也要兼顧學生想聽的,挖掘教材中學生可能感興趣的部分,要制定多種方案,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切入點和話題做出相應調整。如果能在課堂導入環節引起學生興趣,就能激發其學習慾望讓後續教學順利進行。在兼顧講解課本知識點的情況下,教師可添加與時俱進的學生喜歡的例子,讓課堂成爲“一包刺激的跳跳糖”。只有解開學生牴觸學習的心結,才能讓學生積極、自願、快樂地學習。教師也要不斷反思,改進現有教學方法,才能讓賞析藝術作品教學發揮更大作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逐步實現以美養德、以美啓智、以美育人,使學生未來人生更美好。

教學研究論文 篇三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強,很難理解,其原理非常抽象,專業術語、概念較多,與學生過去所學的知識沒有必然的聯繫。學生理解領會教材感到十分困難,對本門課程不興趣,更談不上學生思維的訓練、能力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滿足不了社會,企業的要求。故數字電子技術課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

一、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現狀

電子專業教師只有具備了過硬的理論與實踐技術,才能更好地組織電子專業課的教學,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才能在課堂上做到遊刃有餘,教得順手。學生才能學有所獲。因此要廢除舊的教學方法,數字電子技術專業教師必須全方位考慮的問題,必須從數字數字電子技術教學特點出發,不斷進行改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研究出新的教學方法,形成新的教學模式。

1.傳統教材不適應高職教育特點

教材方面,雖然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所謂的針對高職高專院校的教材,但事實上,很多都只是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的壓縮而已,並沒有能真正針對高職高專的特點。比如傳統數字電路的教材按照課程的學科體系,詳細介紹目前已普遍使用的各種數字集成電路內部電路的分析與設計。而其對象僅限於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本身,對如何應用各種數字集成電路構建數字系統方面,卻沒有涉及。因此學生無法對數字電路和數字系統形成整體認識。這樣的教材在技術上反映的是20年前數字電路的水平,在內容上沒有也不可能體現高職教育重應、重實踐的教學特點。

2.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驗證性。老師指導學生實驗的目的就是爲了驗證某一個定理或結論,其優點是針對性較強,指導方便,學生實驗成功率較高,但是這種實驗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滿足感和依賴性,學生不太願意進一步思考“爲什麼要這樣做”。因此,這種傳統的驗證性實驗具有簡單性,它嚴重製約着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阻礙着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不利於創機關報人才的培養。

二“、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特點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是電類、信息類等專業學生進入本專業時首先開始學習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程,該課程與後續開設的“微機原理”、“單片機原理”、“EDA技術”等諸多專業課程密切相關,是學生專業素質形成的關鍵性課程之一,在課程體系設置中有着重要的基礎性地位。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積累豐厚、紮實的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知識,爲後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近年來,數字電子技術的應用已發展到甚大規模集成電路,隨着現代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通訊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課程內容日趨分化,分析方法更加多樣,授課內容愈加複雜,目前課程教學正處在優化、調整、整合的時期,涌現了大量的關於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探索文章。

三、整合課程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電子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數字電路中的一些傳統內容已經不適合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爲此,對課程內容的調整勢在必行。調整後的內容一定要體現課程知識體系的先進性、前瞻性與實用性。目前“數字電子技術”課程過於學科化,缺乏新觀點、新知識、新技術、新器件,因此課程內容的改革應立足於成熟的需要爲應用,同時需要增加現代科學的新技術,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前沿和動態,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在授課計劃的修訂中,一是要合理安排課程的經典內容與現代數字電路內容的課時比例,大量精簡壓縮分立元件、小規模集成電路的內容,明確扼要地講述中規模集成電路及其應用,着重於外部邏輯功能的描述和分析,強調外特性和重要參數,不詳細講內部電路。二是要把硬件描述(VHDL)和EDA(CPLD/FPGA)技術另設爲一門新課。新的授課計劃可以先在電子與信息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電類專業中試運行

四、重構數字電子技術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

1.強調“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的“三基”核心“,以不變應萬變”的學習思路

由於電子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數字電子電路的構成方式從早期的以邏輯門、觸發器爲基礎,發展到現在以集成電路爲基礎,其常用分析和設計手段從早期的邏輯表達式、卡諾圖等,發展到現在以EDA計算機輔助技術爲主流,數字電子技術的知識體系也日益龐大。所以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同時讓學生知道,電路的具體形式是變化無窮的。

2.重視知識的體系化教學

“數字電子技術”的知識點很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特別重視知識的體系化教學。在緒論課上,通過對學科發展歷史和應用領域的介紹,把教材上的各個章節所講的內容和作用簡略說明一下,使學生在學習具體知識點之前,瞭解數字電子技術的發展過程、知識構成體系和各種有趣有價值的應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注重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對於電類和近電類專科專業學生,許多高校的電子技術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是分開進行的。這種情況主要是理論與實踐脫節造成的。實際上“,數字電子技術”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若能結合具體實驗案例,則能給予學生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進而通過理論學習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環節中,驗證理論,又可促使學生真正理解理論知識,進一步深化理論。任何一種成功的教學系統都應以“學習者的有效學習”作爲基本的評價目標。教學改革目的也應在於此,它涉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內容、體系及方法的更新等等,這一切都需反覆探討、實踐和改進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作者:劉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