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任務驅動”

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任務驅動”<?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任務驅動”

 

【摘 要】隨着信息技術教育在中國小的普及,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效益,對實現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重要教學法。這一教學方法也是各種信息技術教材編寫時所着力貫徹的。其基本特徵是“以任務爲主線、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上靈活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便成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 任務驅動傳統教學 認知目標 情境 協作學習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爲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現代教育引入了以計算機爲主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提出了以“超媒體”方式組織教學信息,以“任務驅動”組織教學過程的思想。“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着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爲主線、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基本特徵。

一、“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

教師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爲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設計“任務”時,其認知目標一般可以採用瞭解、理解、掌握三個層次的學**平。瞭解主要指學生能夠記住或復現已學過的知識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語言或動作進行表述、判斷和直接運用;掌握指學生能用所學過的知識和操作方法去解決新情況下的簡單問題。操作目標一般可以採用初步學會、學會、熟練三個層次的學**平。初步學會指學生能進行基本的上機操作;學會指學生能進行連續的、差錯較少的上機操作;比較熟練指學生能進行效率較高的、習慣性的、有錯誤能立即自我糾正的操作。

二、“任務”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生親自上機動手實踐遠比聽老師講、看老師示範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演示後,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一定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要設計出只有通過上機操作才能完成“任務”,是用非計算機手段難以實現的。

三、“任務”設計要符合學生特點

1.“任務”設計時要注意學生特點、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甚至同一年齡段的學生,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等特點,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循序漸進等原則。對於新內容或一些有難度的“任務”,教師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給出清晰、詳盡的操作步驟,便於學生自主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在完成一個與他們的實際生活與學習密切相關而且比較有趣的“任務”時,他們會非常專心致志,樂此不疲。

2.“任務”設計要注意分散重點、難點。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任務”設計時要考慮“任務”的大小、知識點的含量、前後的聯繫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說來,每個“任務”中涉及的知識點不宜過多,最好不要有兩個以上的重點、難點,過多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任務”的規模宜小不宜大,規模過大,會偏離“任務驅動”的本意;前後“任務”之間能有一定的聯繫是比較理想的,但不要強求,否則也會加大難度。任務是手段,便於學生學習、掌握有關的知識、思想和方法纔是“任務驅動”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設計一個統領全局的“任務”,而是要注意由點到面,逐步介紹各知識點。一開始先讓學生有所瞭解,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以及相關知識的積累後,再深入理解,然後適時地加以概括和總結。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認識、運用有一個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3.以“佈置任務”的方式引入有關概念,展開教學內容。在傳統教法中,引入有關概念時,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釋概念→舉例說明”的順序。大家都知道,感性經驗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識時,應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爲依據,以“佈置任務→介紹完成任務的方法→歸納結論”的順序引入有關概念,展開教學內容。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操作過程中,觀察到了現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再來分析、介紹完成任務的方法,最後適時地加以總結,概括出其規律性的知識,實現從現象到本質,由感性到理性的過渡。

4.盡力體現以“學生爲中心、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策略。傳統教學模式的主體是教師,教學時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這非常不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觀念和角色。學生在學習中起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起組織、引導、促進、控制、諮詢的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學習材料來實現。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動“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思維、技能和情感得到鍛鍊和薰陶。因此,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以“學生爲中心”,設身處地地爲學生着想。

四、“任務”設計要注重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

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在學習活動中最有效的時刻就是各種學習因素處在最和諧狀態的時刻。

在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中,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習者帶着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直觀性和形象化,對於學生來說,可以實現積極的意義建構。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來看,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的,因爲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動直觀的形象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聯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從而使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或“順應”學習到的新知識。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的“任務”設計中,要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具有綜合處理圖形、圖像、動畫、視頻以及聲音、文字和語言、符號等多種信息的功能,從聲音、色彩、形象、情節、過程等方面,設計出具有某種“情境”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探索實踐,激發學生聯想、判斷,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五、“任務”設計要注意個別學習與協作學習的統一

“任務驅動”教學法還強調個別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注意以適當的比例分別設計出適合個別學習和協作學習的“任務”。對於個別學習的“任務”,讓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獨立完成,培養學生的獨立自立能力。對於協作學習的“任務”,則要求由多個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協作完成。

計算機網絡環境爲協作學習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教師可以依照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徵、性別、年齡等特點,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協作學習以小組討論、協商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旨在通過學習羣體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學習個體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組協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啓發、誘導,把活動主題引向深入,從而揭示問題的本質、規律。協作學習把個別學習環境下學生個體間的競爭關係轉變爲“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係,把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單向或雙向交流轉變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學生們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增長知識技能,促進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總之,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仔細推敲每個知識點、統籌兼顧,爲學生設計、構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與方法。

 

參考文獻:

 

[1]何克抗.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電化教育研究,1999,(1).

[2]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3]陳至立在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的報告.中國教育報,<?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0-11-07.

[4]謝百治.美國教育技術簡介.電化教育研究,2001,(9).

[5]王吉慶.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

[6]樊志華.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