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_ 篇一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唐賢

剛擔任一年級的數學科時,翻開教材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以下是本人從教一年級將的一點點體會: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2、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 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爲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 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數,還爲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

3、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9加幾》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都列算式爲:9+2,就不知道怎樣算了,孩子們給出了不同答案我都慢慢引導,給予鼓勵,經過這一啓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衣服、襪子的不同顏色來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學生列出了連加算式。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繫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上完《分一分》課以後,佈置學生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看看它們是按什麼規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後又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東西,叫學生扮演“商場小經理”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篇二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本人這學期教國小一年級數學,從開學到現在頗有感受,以下是我對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年級新生進入學校學習,是兒童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他們正脫離幼兒學習的主要活動方式——“遊戲”,逐步轉向以”學習”爲主的主導活動,這種轉變不是隨着學生跨進國小大門而自然發生的,而是從以遊戲爲主逐漸過度到以學習爲主,這一時期兒童的主要心理特徵是:①無意注意佔優勢;②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③觀察隨意性;④意志自覺性較差;⑤學習習慣未形成;⑥思維非邏輯性,操作能力很差。針對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注重喚醒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幫助他們順利地完成從遊戲活動向學習活動的轉變。 (一) 注重直觀操作,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發展。

國小生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爲主發展,國小生的數學思維同時具有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形式,一年級兒童更多的是具體的形象思維,這時期的學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思考,往往還需要具體行動和直觀形象的支撐。例如教學9加幾的加法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兩個可以裝滿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裏裝了9盒牛奶,另一盒裏裝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樣裝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總瓶數?喚醒學生“湊十”的經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擺小棒,左邊擺9根,右邊擺5根,想一想,我們怎樣操作,能使我們一眼看出這些小棒的總數?由於有了放牛奶的經驗,學生很快想到從右邊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邊的9根湊成10根。然後和剩下的4根合起來就是14根。老師這時將學生的想法用算式寫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動和數學符號聯繫起來,從而使操作活動和抽象的算理緊密結合,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計算方法。再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時,可以提供給學生大量的感性材料,開展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動,來認識體會這些立體圖形的主要特徵。邊操作邊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長方體摸上去有什麼感覺?輕輕推一下,你發現了什麼?爲什麼長方體能在桌面上滑動?(因爲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麼感覺?輕輕推一下,你發現了什麼?爲什麼球能在桌面上滾動?(因爲它鼓鼓的,沒有平平的面。)把圓柱拿出來玩一玩,你發現了什麼?(有時會滑動,有時會滾動?)爲什麼會這樣?(因爲圓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圓柱可以在桌面上滾,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滾,它們的滾動是一樣的嗎?(不一樣,圓柱只能朝一個方向滾,而球可以到處滾。)爲什麼不一樣?(因爲圓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沒有平平的面。而且圓柱的粗細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圓柱的上下兩個平平的面是一樣大的。)這樣學生一邊操作一邊思考,對這幾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和領悟。

(二)注重經驗喚醒,促進學生以已有經驗爲基礎建構數學知識。

荷蘭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蘭登塔爾曾經提出“普通常識的數學”的觀點,他認爲數學的根源在於普通常識,對國小生來說,國小數學知識並不是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學校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經驗的總結與昇華,每一個學生都從他們的現實數學世界出發,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建構他們自己的數學知識。國小生學習數學離不開現實生活經驗。 一年級一冊教材中,“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是一個難點,主要表現在學生能根據已知條件判斷出多(少)幾,但不能正確列算式,表示比較的過程,也就是不能將比較過程和算式建立聯繫。他們有的是用數數的方法,想3再數2個數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幾等於5,所以列式3+2=5,還有的是記住公式大數減小數,然後套用公式得出結論。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較差,另一方面是對算理的不理解,而這個算理是很抽象的,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掌握它的確有很大難度。在教學中,我首先創設了一個現實的情境,我們教室裏有一些男生,還有一些女生,怎樣才知道是男生多還是女生多?你有什麼好辦法?同學們通過思考,得到一個方法,讓男生和女生站隊,一個對着一個,對齊之後看看是男生有多的,還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誰多誰少了。這樣的比較方法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比較多少時,他們通常就是這樣操作。他們在以往的生活中積累了這樣的比較經驗,只是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重溫這個經驗,學生通過重溫進一步明白比多少時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對應,在明確這樣的方法之後,出示主題圖讓學生比較學生和老師的人數:學生有8人,老師有2人,學生比老師多幾人?學生用圓形和三角形分別代表學生和老師,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擺出來,這時再讓學生指出哪幾個學生是多出來的?這部分學生包括與老師對齊的那2個嗎?如果果把這2個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學生中比老師多的)怎樣求這一部分?然後再讓學生列出算式。這時學生體會到從較多的事物中去掉與較少事物一一對應的部分(也就是同樣多的部分),就能得出較多事物比較少事物多的部分。我們知道,學生總是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熟悉的事物感興趣,對自己生活中體驗過的事情有熱情,爲了降低學習的難度,可以從學生經歷過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創設合適的情境,充分喚醒知識經驗。在此基礎建構屬於他自己的數學知識。

(三) 注重習慣養成,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進行。

初入學的兒童,往往還沒有建立學習的雛型,因此國小一年級是培養兒童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要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小組合作等習慣。以保障數學學習的順利有效的進行。首先,要教學生學會傾聽,聽老師和同學的發言,懂得聽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學生複述老師或同學的話,以提醒開小差的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講。其次要教學生學會表達,要學會在傾聽的基礎上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用完整通順的語言說出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最後還要教兒童學會操作,學會輕拿輕放,有理有序操作學具。要在每次操作活動前給學生提出明確要求,並在操作過程中檢查學生有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此外還要培養學生按時完成作業,認真學習,有錯題及時改正等習慣。

由於學生的無意注意佔主要優勢,一年級學生還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爲,我們在課堂組織教學中要加強調控,多多開展小組競賽,定期評價小組表現,宣佈比賽結果。可以將老師的要求物化量化,設傾聽星,操作星,守紀星,智慧星,作業星等多個獎項。開展小組與小組之間,個人與個人這間的競賽。以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劉莊國小

張權釵 2015.1.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篇三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剛擔任一年級的數學科時,翻開教材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以下是本人從教一年級將近兩年的一點點體會: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2、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 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爲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 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數,還爲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

3、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跳繩》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都列算式爲:2+6 (2個搖繩的,6個跳繩的),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爲什麼要列成4+4呢?”她說:“有4個小男孩,4個小女孩,共有8個小朋友在玩跳繩。”我當時特別高興,就藉機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通過這幅圖還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啓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衣服、襪子的不同顏色來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學生列出了連加算式。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繫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上完《分類》課以後,佈置學生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看看它們是按什麼規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後又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東西,叫學生扮演“商場小經理”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