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小班禮儀教育中,提升幼兒與同伴交往的能力的實踐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小班禮儀教育中,幼兒與同伴交往的能力如何?如何提升幼兒與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根據觀察法與實踐法的特點設計了提升小班幼兒與同伴交往的能力的具體方案,在我小班級組三個班級進行了爲期一個學期的實驗,實驗結果表明,不管是從教師評價還是家長評價的角度,還是從幼兒自身的能力測驗來看,實驗班幼兒的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小班禮儀教育中,提升幼兒與同伴交往的能力的實踐研究

【關鍵詞】禮儀教育;交往;提升幼兒與同伴交往的能力

一、 研究的背景

(一) 指導思想

陳鶴琴先生曾說,各種高尚道德,幾乎都可以從交往中學到,禮儀的養成,沒有再比交往這個方式來得快、來得切實。可見對幼兒進行交往禮儀教育十分必要,在社會交往中,交往禮儀不僅體現一個人良好的教養,也可直接影響交往的效果。俗話說的好: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幼兒期不僅是智力開發的重要階段,更是塑造良好品質的關鍵期。如何來進行幼兒交往禮儀的培養呢?在實踐中,我們通過讓幼兒知禮儀、學禮儀、做禮儀這三步進行了嘗試。

(二)開展本項目研究的基礎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幼兒的發展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幼兒的社會交往對幼兒個性,情緒情感,認知等方面的發展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實現社會化的必要條件。而較強的社會交往能力,健康的社會情感需要從小培養。幼兒剛進園,未嘗試過集體生活,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經驗,不會表達個人意願,在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常發生打架、咬人、搶玩具等衝突,這就要求教師如何引導幼兒去解決衝突,衝突的解決還涉及衝突雙方的相互妥協、讓步及分享與合作等,這既加深了他們對社會規範的認識,又提高了他們解決社會問題、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學習運用禮儀規範,而且有助於提高個體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確實,假如孩子在生活中真的一點衝突也沒有,這對他們的發展未必是好事。但如果處於太多的衝突之中,又會導致幼兒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如焦慮、抑鬱等。如何通過家園共育,在分享活動中解決幼兒交往衝突,充分利用禮儀教育提升幼兒與同伴交往的能力,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向。

2012年9月,我們根據我園課題研究的重點方向,申報了桂城街道小課題《小班禮儀教育中,提升幼兒與同伴交往的能力的行動研究》。

二、研究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與前面“研究的背景”大致相同,在此省略。)

(二)本研究主要內容及目的

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們,隨着情緒的穩定和依戀的轉移,他們對同伴的需要越發明顯,由於孩子們的性格、興趣取向、現有能力、心理需求等差異使他們形成了不同類型的交友模式。歸納一下大致分爲四類:專一型、受歡迎型、攻擊型、忽略型。專一型兒童比較依戀固定的玩伴,興趣取向、認識判斷等行爲會受到同伴的影響。受歡迎型兒童往往樂於接受同伴的請求或共同遊戲的邀請,這一型的孩子很少帶有攻擊性行爲,在同伴間的人氣很旺。攻擊型兒童性格暴躁,愛打人、罵人,破壞別人的活動;忽略型兒童膽小、怯懦,不願加小朋友的活動,也不去攻擊別人,但小朋友往往會忽略他們的存在。後兩種交往類型的孩子就是不善於交往、交往手段不恰當的孩子。瞭解他們的交往類型,就能有針對性地引導他們獲得更多同伴的喜愛,培養孩子們的交往技能,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

(三)研究方法及途徑:

1、調查研究法:通過談話、問卷等形式瞭解小班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情況,進行現狀調查,做出比較客觀的、科學的分析。

2、行動研究法:充分發揮班級與班級之間,班級與家庭、社區之際的聯動機制,保持家園的一致性。

3、觀察記錄法: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幼兒同伴間的交往情況,並進行記錄、跟蹤、分析。

4、個案研究法:針對個別在交往過程中常出現打架、搶奪等現象的幼兒採取相應的研究方法與手段進行個案研究。

5、經驗總結法:組織教師學習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教育理論,提高理論水平,學習先進的成功經驗,交流學習心得,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以驗。

(四)基本步驟

本課題研究爲期12個月,從2012年9月——2013年9月,各階段計劃安排如下:

〈一〉、開展禮儀教育,教育幼兒要“語言美”,做個有禮貌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活動中,我不僅利用故事、兒歌、遊戲。如:《魯魯上幼兒園》、《借玩具》、《做客》、《好朋友》、《買桃子》、《請》、《寶寶有禮貌》等讓幼兒學習禮貌用語,還自己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影響幼兒。讓幼兒瞭解禮貌文明重要性,感受禮貌用語的“美”。每天早上,教師們在教室門口迎接幼兒的到來,親切和藹主動與幼兒打招呼“早上好”讓孩子在和老師阿姨們“早上好”後進入教室;在上課或活動中,與幼兒平等交往,注意使用“請”“謝謝”等禮貌語言,如每次讓幼兒爲我拿東西我都會說“請幫我那這個”孩子幫過我後我又說“謝謝”,在玩玩具過程中,我們也始終對幼兒講,大家要一起玩,學會合作去玩。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有意識用禮貌用語來交往,而且培養了幼兒的合作意識。

〈二〉、創設活動主題,讓幼兒感受交往的樂趣。

愉快的交往經驗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又會引發更強的交往主動性,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幼兒剛來園時還不會關心同伴,看到同伴不小心摔倒、鞋子穿反還要譏笑他,造成一些幼兒產生心理壓力。我們通過開展《我的朋友》主題,讓幼兒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瞭解同伴的喜好、興趣,怎樣處理與同伴發生的爭執,怎樣與同伴分享快樂等;最後,開展“關心幫助他人”的活動,如:班上小朋友生病時,教師組織幼兒打電話或集體慰問,讓孩子從小就懂得關心別人,愛護別人;我們還開展“大帶小”活動,由大班的哥哥、姐姐帶小班的弟弟、妹妹,幫助他們穿衣服,解決困難等。大班的幼兒爲了顯示自己的能力,對小班的幼兒關懷備至,耐心十足,有的幼兒儘量剋制自己的不良習慣,真正做到以大帶小,以小促大,效果良好。此外,我們還鼓勵幼兒在教師節、母親節,給教師、母親送禮物,通過各種親子活動爲幼兒創設愉快的交往機會,提高交往能力。如在慶祝“六一”活動中,爲了讓幼兒體驗同伴之間友好相處、互相幫助的快樂,發展交往能力,我們精心設計了 “親子運動會“、“自助餐廳”活動,使幼兒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與不同的交往對象進行交往能力的發展。每個幼兒都得到了與別人交往的機會,從中發現交往的樂趣。

〈三〉、從遊戲中培養幼兒主動交往意識和交往技能。

在幼兒一日活動中,上課、休息、飲食、睡眠等日常活動外,遊戲佔據他們大部分時間。遊戲也具有興趣性、社會性等特點。這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幼兒內部需要,爲幼兒社會性發展特別是社會交往提供條件。對剛入園的孩子,“家”是孩子所熟悉的場所。三個班級班上都設置“娃娃家”,讓孩子在“家”中模仿角色,在遊戲中體驗交往的樂趣,找到生活的開心點。有些幼兒霸佔心理很重,什麼東西都愛自己前面放,不會謙讓。我們就教幼兒一些協調同伴關係的方法,如輪流、互相交換、妥協、分享、謙讓、助人、撫慰等,通過鼓勵幼兒之間找朋友,輔導幼兒使用禮貌用語,增加交往的機會,使幼兒在與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在孩子活動中,我們常以“夥伴”的身份加入到幼兒中去,當孩子發生爭執時,儘量不充當“裁決者”,而是參與到孩子中尋找爭執的原因,商量協調的方法,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交往技能。如:通過角色遊戲可以使幼兒學會不同的交往方式;“娃娃家”中長輩與娃娃、商店的營業員與顧客、醫院的醫生與病人……角色遊戲形同一個小社會,幼兒在交往中必須要敢講話、愛講話,消除羞澀、膽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個性。有時候我請幾個能力強的幼兒主動邀請膽小的幼兒參加遊戲,有時候我帶着膽小的孩子到同伴中去,慢慢地幼兒的膽子大了起來,不再害怕交往了。在幼兒遊戲時,我們有意識加以引導,幫助他們處理好各種關係,培養幼兒羣體意識與合作精神。在活動遊戲設置上,設置“找朋友”“拔蘿蔔”等遊戲活動,在遊戲中,幼兒相互交談、對話,充分調動幼兒的熱情、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幼兒相互認識,培養幼兒友好情感和共同活動的興趣。讓幼兒感覺到在幼兒園有這麼多好朋友,大家在一起很開心,逐漸培養幼兒正常的社會交往能力。老師們協調一致,還從每個遊戲活動中要求幼兒擺放整理玩具,活動規範禮儀始終如一,現在我們班幼兒在收拾整理玩具方面做得較好。

〈四〉、家園共育,幫助幼兒與同伴交往邁上成功的階梯。

蘇霍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緻而複雜的任務。”今天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羣、自私等表現。有一項關於兒童交往心理的調查表明,有近65%的兒童渴望交往,這說明獨生子女,親和需要強烈。但調查同時顯示,僅有25%的家長注重與幼兒進行交流或爲幼兒創造交往的機會,使大部分幼兒缺乏交往經驗,不懂交往,在交往中事事以自己爲中心或採用蠻橫態度對待他人,甚至在交往中有攻擊性行爲,不良的心理狀態影響和制約幼兒的交往行爲,導致幼兒交往失敗,影響幼兒的和諧發展。重視家園同步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生活時間最長的場所,而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重要影響。要充分利用幼兒愛模仿的特點,發揮成人的榜樣作用。如“大拜年”,老師主動打電話給孩子先拜年,孩子欣喜萬分,一下子覺得自己了不起,在這種興奮的情緒感染下往往會迫不及待地想與他人打電話,交往即在其中。另外,同伴也是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教師對能較好地與同伴交往的幼兒,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用讚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輕撫孩子的肩膀、對孩子親切地點頭、翹起大拇指等,激發幼兒向他們學習的動機。教師們之間應建立真誠、友好、平等、互助等良好的人際關係,使幼兒在觀看、模仿成人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我們在家園欄中定期向家長介紹幼兒社會交往的重要性和方法,向家長宣傳幼兒近期階段目標發展情況,指導家長在家或平時社會交往的技能。在平時家長接送幼兒間隙,與家長交流溝通,爭取家長的配合,協調教育統一要求。我們還開放了“週五玩具分享日”,逢週五請孩子們從家中帶自己喜歡的玩具回來和夥伴一起分享,利用玩具爲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於與家人交往。進幼兒園後,交往範圍明顯擴大,他們要學會與同伴隨交往、分享、合作。在活動中,及時表揚那些主動與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兒,促使幼兒之間建立起平等友好的關係,培養了人際交往的積極情感。同時通過家園愛心橋宣傳欄文章和家長分享,父母不能擺出“長輩尊嚴”的面孔訓斥孩子。在教育中要使用禮貌用語,和孩子像朋友一樣對待,家庭中涉及到孩子的問題,更應想到孩子,聽聽他的意見,不要一味地父母說了算。

社會行爲的學習,交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過程,家長和教師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養,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今天交往的學步,正是明天邁向成功的基礎。

五、總結成果

(1)收集教師撰寫的有關經驗論文、教案、心得、隨筆及相關工作資料。

(2)總結課題研究實施中的成果和遇到的問題,思考下一步研究方向,撰寫研究報告。

(五)課題組成員分工

第一主持人:林玉婷全面負責課題研究的開展實施。

主要成員:潘春燕、劉豔芬,在主持人的領導下,負責課題研究的開展的實施。

三、研究方法及過程

爲切實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實效性,引導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我們課題研究小組進行了明確的分工:主持人林玉婷全面負責課題研究的開展實施,主要成員潘春燕、劉豔芬老師在主持人的領導下,負責課題研究的開展和實施,我們還吸納了同級各配班老師吳玉樺、勞玉英、錢碧君老師共同參與課題研究活動,協助主要成員推進課題研究的開展。

(一)採用行動研究法,發揮幼兒園與家庭的聯動機制。

參與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家長與幼兒,教師必須與家長密切聯繫,共同開展教育活動,才能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實施。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的初期,就努力爭取家長的理解、關注、支持、參與

爲了讓加家長對幼兒在公共場所、幼兒園的交往狀況有一定的瞭解,。向家長派發了家庭調查問卷,還召開了家長會,重點向家長介紹了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即將開展的活動,需要家長配合的要點,使家長對此項課題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二)運用課堂觀察法,提高幼兒對創編故事和自制繪本的興趣及能力。

我們爲促使教育科研活動立足園本、植根課堂,開展了系列教師培訓活動、教研活動、課例觀摩活動,爲教師搭建舞臺,引導教師深入思考教育問題、探究教育規律、總結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我們每月開展課題組成員教研活動,爲教師們提供互相交流研討的機會,提出問題,共同商討解決的途徑。

2010年9月,我們送教師參加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主辦的《早期閱讀讀本分析》培訓活動。10~11月,開展本園教師早期閱讀教學觀摩活動。11月,我們選派黃瑋、朱敏姬等老師赴深圳參加《創意繪本講學》培訓活動, 請來幼兒早期閱讀專家入園指導教師們開展教學研討活動。

2011年4月,潘青雨、黃瑋、朱敏姬、李翠玲、等老師參加了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主辦的早期閱讀培訓《詩歌教學研討會》,6月,骨幹教師參加了在廣西桂林舉辦的第四屆全國全語言教學研討會。

教師們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具體指導幼兒嘗試把自己想到的或者觀察到的情景、故事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幫助幼兒提高對創編故事和自制繪本的興趣及能力。

(三)課例研究法,探索開展有效教學的途徑和形式。

教師們在早期閱讀教學中,注重引導幼兒欣賞繪畫圖書,感受閱讀的快樂。李翠玲老師在教學活動《蚯蚓的日記》中,引導幼兒園嘗試續寫日記,以此爲切入點,化難爲易,鼓勵幼兒大膽嘗試用續寫日記的方式學習做繪本圖書。

(四)經驗總結法,總結指導幼兒與家長共同編制繪本圖書的有效途徑。

我們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採取邊研究,邊總結的方法,持續研究與及時反思、調整相結合。課題研究小組經常在一起討論課題研究情況,互相借鑑經驗。主持人及時對各項研究工作開展檢查、交流、小結,在專家指導下,對其中不完善的地方進行調整,形成目標—落實—反思—調整的不斷循環的系統,使研究工作更加紮實有效。

2010-2011學年度學期末,我們舉辦“親子圖書製作展”活動,加強交流和互相學習。收集教師、撰寫的有關經驗論文、教案、心得、隨筆及相關工作資料。總結課題研究實施中的成果和遇到的問題,思考下一步研究方向。

我們發現,儘管老師們通過課堂教學、家長會等形式指導家長與幼兒共同製作繪本圖書,也通過“親子圖書製作展”讓幼兒和家長分享到別人的創意,對如何創編繪本圖書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也激發了幼兒和家長的濃厚興趣,有的幼兒和家長雖然明確要畫什麼,但卻不能很好表現,畫面比較凌亂,故事情節表現模糊,圖書結構水平不高,製作繪本圖書的材料選擇也不夠豐富,家長和幼兒的創編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因此,我們策劃了在家長開放日中邀請家長參加“親子圖書製作”的活動。

2010-2011學年度學期末,我們舉辦“親子圖書製作展”活動,加強交流和互相學習。收集教師、撰寫的有關經驗論文、教案、心得、隨筆及相關工作資料。總結課題研究實施中的成果和遇到的問題,思考下一步研究方向。

教師們精心安排了“親子製作趣味圖書”的環節,通過教師創編的《趣味圖書製作步驟》視頻及現場指導,爲家長和小朋友們創作繪本圖書搭建了有效的交流平臺,大家更直觀更清晰地瞭解到繪本圖書有很多種製作方法,每位家長和小朋友都饒有趣味的在活動中體驗創編、創作的樂趣,活動結束後,家長和小朋友們興致勃勃地帶着自己創編的幾種不同形式的繪本圖書模板,準備回家後繼續完善,把圖書製作得更好。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制定了課題研究工作計劃,並按計劃開展研究工作,利用家長會、作品展等多種家園交流活動的形式,探索指導幼兒及家長共同製作繪本圖書的教育教學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幼兒閱讀圖書的興趣和家長與幼兒共同製作繪本圖書的能力。一學年來,100%的幼兒與家長都參與課共同製作圖書的活動,其中有不少幼兒參與度高、充分體現幼兒童心童真的繪本圖書作品,也有家長精心輔導幼兒,構思精巧的圖畫書。

(二)教師通過外出學習和園本教研,對如何指導幼兒閱讀繪本圖書、如何開展幼兒早期閱讀教學有了更爲深入的認識。

(三)在早期閱讀教育教學中,幼兒的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圖畫語言的表達能力顯著提高,並能使三方面的語言初步連接。

(四)經過教師的指導,班級全體幼兒家長均與孩子共同創編制作了繪本圖書,並開展了“親子圖書製作展”活動,加強了交流和互相學習,使家長和幼兒園對如何創編制作繪本圖書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五)通過紮實開展小課題研究,教師們對如何切實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實效性,具有積極意義。教師運用科學的手段,系統規範地開展課題研究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提升。

(六)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也取得喜人成效:張樂驊、倪心月兩位小朋友參加南海區教育局舉辦的幼兒故事、詩歌朗誦比賽,分別獲得特等獎、一等獎的好成績。

四、下一步研究方向

我們的課題經過一學期的研究,在教師培訓、課堂教學、家園共育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進一步促使教育科研活動立足園本、植根課堂。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遇到的問題有:

如何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提升教師指導家長與幼兒共同製作繪本圖書的能力?

如何使家長與幼兒共同製作的繪本圖書更多的體現自主創作?

如何引導幼兒將自己的想法用語言、文字、圖畫表現出來?這些問題將是我們今後繼續研究的方向。

我們下一步研究計劃是:繼續探索引導家長與幼兒共同創編制作繪本圖書的方法,豐富圖畫書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加大幼兒的參與度,鼓勵幼兒大膽運用自己喜歡的表現方式和語言符號創編圖書,並勇敢地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圖書。

2011年9月11日

參考文獻:

[1]顏棱植.《大班幼兒合作創編圖書活動的過程與特點》.《學前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