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開拓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困難與對策

第一篇:開拓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困難與對策

開拓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困難與對策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基礎和命脈。我們過去更多地是從農業供給的角度來加以認識,重點放在穩定農業生產,農產品增產增收,爲社會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爲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現在看來,還需要從農業需求的角度看待民族地區農村經濟,注重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培育和開拓,爲工業、商業、旅遊業等其他行業市場發展開闢新的更大的空間,爲國家財政開闢新的稅源,爲農民增收開闢新的路子。從管理角度來看,也就爲我們工商部門提出了新的課題。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民族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的許多源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來源於農村。多年來,通過民族地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產品價格的幾次提高、民族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大批少數民族農民到城市到外地務工、一批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應用以及農經作物、農牧業結構的適時調整和提高經濟效益等等,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益,農民的收入也隨之有了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隨着社會的進步,他們不僅要出產品,而且要推銷產品。他們早己不滿足於自給自足,而要溶入社會消費與交換。顯然,要銷售要消費要交換就必然要有市場。所以,調查、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從而培育和開拓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的發展,就成了我們工商部門正確、科學、高效地發揮市場管理職能的新形式下的需要。下面僅從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認識和看法,農村市場的特點和現狀,存在的困難以及對策,作一粗淺地論述。對開拓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認識和看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把三農問題作爲當前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民是國民的大多數,只有農民的生活、消費、交換水平的總體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經濟化,才能真正體現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少數民族地區也莫不如此。有一些問題值得注意。有的地方對開拓農村市場的重要性認識不清,思路狹窄,辦法不多,進展緩慢,政府經濟官員們只重視城市市場,輕視農村市場。重視農產品的增產增收,忽視農產品交換頻率的經濟價值。更有甚者,把開拓農村市場看作是解決城市滯銷商品問題的權宜之計。這種“重城市、輕農村”,“重生產、輕流通”的極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上層建築和思想意識,嚴重阻礙和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由於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基礎,也可以說這和意識和觀點,拖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後腿。無數的事實說明,國民經濟增長對農村市場的依賴性日益增強,包括我們工商行政管理系統在內的各級政府和部門,都要把培育和完善農村商品市場體系作爲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增收的一項戰略任務來認識。“三農”問題解決不好,社會就不會穩定。要把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作爲重要的民族地區經濟工作來抓。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擴大市場建設,拓寬銷售渠道,通過搞活農產品流通,促進少數民族農民收入增長,擴大農村消費,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從而,確保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不斷開拓和發展,有效而迅速地實現城鄉一體、外地與內地一體,民族大家庭共同繁榮發展。

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特點和現狀

一、農村市場存在巨大的潛力和容量

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對生活消費資料的需求和對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巨大的、穩定的農村消費市場將爲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極大的增長動力。

1、從農村市場的需求潛力看,具有較大的上升空間。目前民族地區農民的總體消費水平較低。隨着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正好說明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上升空間很大,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隨着知識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的進步,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日趨理性化,消費結構日益良性化。農村居民家庭消費對市場的依賴性明顯增強,顯示出農民已打破自然經濟、產品經濟的傳統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參與市場經濟循環,預示着農村經濟發展將更具活力,農民生活消費將更加豐富多彩。

2、從購買力潛力看,農村市場容量較大。近幾年來,由於政府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平抑農用生產資料價格和對減輕農民負擔的重視,農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但與過去相比大大提高,就是其增長幅度也比現在城市居民有所提高。可以想見,農戶具有相當的購買能力,如適當加以引導,就可以轉化爲有效需

第二篇:開拓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困難與對策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基礎和命脈。我們過去更多地是從農業供給的角度來加以認識,重點放在穩定農業生產,農產品增產增收,爲社會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爲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現在看來,還需要從農業需求的角度看待民族地區農村經濟,注重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培育和開拓,爲工業、商業、旅遊業等其他行業市場發展開闢新的更大的空間,爲國家財政開闢新的稅源,爲農民增收開闢新的路子。從管理角度來看,也就爲我們工商部門提出了新的課題。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民族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的許多源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來源於農村。多年來,通過民族地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產品價格的幾次提高、民族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大批少數民族農民到城市到外地務工、一批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應用以及農經作物、農牧業結構的適時調整和提高經濟效益等等,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益,農民的收入也隨之有了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隨着社會的進步,他們不僅要出產品,而且要推銷產品。他們早己不滿足於自給自足,而要溶入社會消費與交換。顯然,要銷售要消費要交換就必然要有市場。所以,調查、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從而培育和開拓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的發展,就成了我們工商部門正確、科學、高效地發揮市場管理職能的新形式下的需要。下面僅從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認識和看法,農村市場的特點和現狀,存在的困難以及對策,作一粗淺地論述。

對開拓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認識和看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把"三農"問題作爲當前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民是國民的大多數,只有農民的生活、消費、交換水平的總體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經濟化,才能真正體現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少數民族地區也莫不如此。有一些問題值得注意。有的地方對開拓農村市場的重要性認識不清,思路狹窄,辦法不多,進展緩慢,政府經濟官員們只重視城市市場,輕視農村市場。重視農產品的增產增收,忽視農產品交換頻率的經濟價值。更有甚者,把開拓農村市場看作是解決城市滯銷商品問題的權宜之計。這種“重城市、輕農村”,“重生產、輕流通”的極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上層建築和思想意識,嚴重阻礙和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由於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基礎,也可以說這和意識和觀點,拖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後腿。

無數的事實說明,國民經濟增長對農村市場的依賴性日益增強,包括我們工商行政管理系統在內的各級政府和部門,都要把培育和完善農村商品市場體系作爲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增收的一項戰略任務來認識。“三農”問題解決不好,社會就不會穩定。要把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作爲重要的民族地區經濟工作來抓。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擴大市場建設,拓寬銷售渠道,通過搞活農產品流通,促進少數民族農民收入增長,擴大農村消費,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從而,確保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不斷開拓和發展,有效而迅速地實現城鄉一體、外地與內地一體,民族大家庭共同繁榮發展。

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特點和現狀

一、農村市場存在巨大的潛力和容量

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對生活消費資料的需求和對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巨大的、穩定的農村消費市場將爲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極大的增長動力。

1、從農村市場的需求潛力看,具有較大的上升空間。目前民族地區農民的總體消費水平較低。隨着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正好說明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上升空間很大,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隨着知識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的進步,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日趨理性化,消費結構日益良性化。農村居民家庭消費對市場的依賴性明顯增強,顯示出農民已打破自然經濟、產品經濟的傳統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參與市場經濟循環,預示着農村經濟發展將更具活力,農民生活消費將更加豐富多彩。

2、從購買力潛力看,農村市場容量較大。近幾年來,由於政府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平抑農用生產資料價格和對減輕農民負擔的重視,農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但與過去相比大大提高,就是其增長幅度也比現在城市居民有所提高。可以想見,農戶具有相當的購買能力,如適當加以引導,就可以轉化爲有效需求。

3、農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低,潛能巨大。隨着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農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雖在不斷增加。但與城鎮居民相比,依然偏低。當城鎮居民已向電腦、空調、攝像機、vcd、電話等新一代高檔商品的消費與普及方向發展時,農村還只是有彩電、等耐用消費品。屬城市80年代中期的水平,農村耐用消費品市場龐大的潛在需求有待發掘。在農村逐步形成多種耐用消費品消費熱點是完全可能的。

4、農業生產對物質和資本投入的依賴程度大大提高。隨着農業基礎地位的加強,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生產資料性投資日益增加。市場開拓空間較大。此外,農村居民在農業運輸機械、農產品深加工設備等固定資產的投入也在迅速增長。農業生產資料尤其是農業生產、運輸和加工機械的需求,將呈現強勁的增長勢頭。

5.有很強的少數民族地域特性。

二、農村市場有很大的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市場佈局是分散的。一般來講一個鄉才一個市場,而鄉與鄉又有十幾公里或幾十公里的路程;另一方面是購買人羣是分散的。民族地區農村分佈廣、居住散,難以形成像城市那樣的人口集中和需求集中;再一方面是購買力是分散的。雖然農村居民購買力總體規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戶居民的購買力水平則很低;農村市場的這種分散性,決定了工商管理的難度和複雜程度,營銷成本增加和物流的不便。

三、對交換品的不同的需求性和功能性。

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基本上還處在比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階段,即比較強調產品的實際使用價值和物質利益,而不太注重產品的附加價值和精神享受。這種功能性特點對產品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價廉:在保障產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價格越低越好。

實用:強調產品的使用功能,並適應農村的消費環境,而對產品形式要求不高。

耐用:基本上達到耐磨、耐髒、耐穿,又能適應不同季節,才受農民的歡迎。

簡便:要求產品實現其基本功能,而勿需過多奢侈功能。要求是操作簡單、使用方便。

四、假、冒、僞、劣商品充次農村市場。

由於上述特點而引起農村市場假、冒、僞、劣商品大勢橫行。只要便宜、農民就會買,不太在意產品質量。辯別能力差,消費經驗少,也是其原因之一。“城裏打假,假貨就往鄉下跑”是那些不法小商販的貫用手法。農民都說,每次趕集都是參加“全國質量最差商品展銷會”,此話並非言過其實。更可恨的是那些假冒僞劣的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上當一次就坑害農民一年。顯然,對我們工商部門來說,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應該依法予以堅決打擊。

拓展民族地區農村市場存在的困難

一、 農民手中可用於消費的購買力仍十分有限。

購買力是影響市場發展的首要因素,農村總體有強大的潛在購買力,但分散到每家每戶還是很少的,也就是講個體購買力仍十分有限。同時,近幾年雖然中央和地方政府三令五申地強調和採取措施減輕農民負擔,並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但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民負擔仍然很重,影響了農民的購買力,從而嚴重影響了農村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二、市場基礎設施落後,消費環境差。

近幾年來,農村市場基礎設施儘管不斷改善,但已有的基礎設施無論在數量、規模、質量等方面,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市場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在:

1.農村市場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不少地方有市無場,農民缺乏交換的場所,以路代市普遍存在。

2.現有的大部分農產品市場設施十分落後。不少市場還是露天交易,交易規則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後。

3.市場設施和農村供水、供電條件差。不少地方沒有自來水,供電不足,電壓不穩,且電費較高。

4.市場信息不充分。市場信息不靈,首先農民不能及時瞭解到市場上的需求,農產品不能夠適銷對路,使收入減少。其次也影響到農村居民的消費。由於不太瞭解市場信息,常常不知道買什麼好,怎麼買,如何用。

5.消費觀念遠遠落後。有了錢也不知道怎麼花,死報着“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的思想不放,制約了農村市場的發展。

6.道路交通條件差。物流困難,運輸成本大。使大量農用機械無法進入農戶家庭,農副產品也不能及時運出。

7. 市場秩序差,農民的消費意識自我保護不強。民族地區的農民普遍缺乏對有關商品知識的瞭解,對假冒僞劣商品的識別水平低。再加上農村市場假貨橫行,部分農民因害怕上當受騙而放棄購買。

8. 售後服務不及時或根本沒有。

農村市場由於維修網點少,交通條件差,造成了企業在售後服務、維修方面的被動。商品出了質量問題難以及時得到解決,增加了農民消費技術含量較高的家用商品的心理負擔。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農民本來就十分有限的購買力還要大打折扣,抑制了農村市場的發展。不但給工商管理帶來難度,而且也給拓展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帶來極大的困難。

拓展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對策

開拓發展農村市場涉及到農村與城市、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流通、分配與消費等諸多方面的關係,開拓農村市場,須採取綜合性措施。

1.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購買力。

農民購買力是農村市場的決定性因素,而農民購買力取決於農民收入水平,因此,增加農民收入是開拓農村市場的治本之策。從總體上看,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城市相比還是有相當差距。所以還應堅決執行中央關於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的種種決策和措施,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從民族地區來講,更要落實中央對欠發達地區的各項優惠政策,抓好扶貧工作,使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民儘快脫貧致富,從而爲拓展民族地區農村市場打下堅實的物資基礎。

2.完善有關法規,規範市場交易秩序。

創造一個農村商品市場建設和運行的良好的政策、法律和經濟環境,爲拓展農材市找到可靠的保障,這是一個非常重的前提條件。工商部門首當其衝應該義不容辭。要運用法律和行政法規多種手段,依法打擊假、冒、僞、劣,提倡貨真價實,打擊欺行霸市,倡導公平交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爲農村市場創造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和環境。對於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市場,更要加大監管力度,實行市場準入制度,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企業要狠抓質量,採用"量體裁衣"、"終生服務"的措施,切實爲農爲民。

3.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市場的整治力度,保護農村消費者利益。對農村商品市場經濟秩序的整治力量單憑政府一方面的力量是難以達到,在整頓市場經濟秩序要通過政策宣傳、製造聲勢、重點打擊、獎罰結合,以及組織法治培訓等方式,提高農民的法律和自覺意識,形成一個農民自願主動參與市場整頓、治理的環境和氛圍,從而真正降低市場交易費用,保護農村農民消費者利益。

4.加大政府投入,搞好農村市場的硬件設施建設。

少數民族地區土地一般不會有大問題,但“以路代市”,“有市無場”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大多數農村市場特別是集市農貿市場相當簡陋,大都是露天市場,連基本設施都不完善,就更談不上應有的功能了。究其原因是政府主管部門投入太少或根本就沒有投入。民族地區窮是一個原因,但觀念和認識上的不到位纔是主要的。如前所述,培育和開拓農村市場,就是爲工業、商業、旅遊業等其他行業市場發展開闢了更大的空間,就是爲國家財政開闢了新的稅源,爲農民增收開闢了新的路子。取之必先予之,有投入纔有產出。與漢區經濟好的農村市場相比,我們少數民族地區的市場基礎設施真是少之又少,而且佈局不合理,處於滯後狀態。所以必須花大力氣,拿出相當的投入,真正搞好農村市場的硬件設施建設。

5.農村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的主要心態是“眼見爲實,耳聽爲虛”,要採取相應的促銷策略。

農村的農民對於報紙、廣播廣告,以及售貨員的推薦,他們大都認爲不足爲信。我們在開拓農村市場時,促銷媒介的選擇上就應當有針對性地以實物演示爲主,輔以通俗易懂的講解和說明。此外,中華民族的克勤克儉生活習慣牢牢紮根於農民消費心理上,許多產品在農村銷售的主要障礙不是經濟原因,而是農民的消費觀念與一些產品以提高生活品質目標的不協調性。企業在開拓農村市場的同時,須向農民灌輸一些新的消費理念。同時,營銷人員在作農村市場的營銷推廣工作時,應當強調產品的必需性和必要性,好處和經濟價值,讓農民覺得這種產品是生活和生產中必不可少的,而不是強調"提高生活品質"、"豪華"、"時尚"等對農村消費者來說比較空洞的概念,這樣做容易造成與農村消費者內心的牴觸。

總之,開拓農村市場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有關的各個方面,各個部門,各個環節互相配合,企業也應積極參與。只有綱目並舉,循序漸進,常抓不懈,這樣纔可能使農村市場這塊廣闊天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第三篇:開拓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困難與對策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基礎和命脈。我們過去更多地是從農業供給的角度來加以認識,重點放在穩定農業生產,農產品增產增收,爲社會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爲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現在看來,還需要從農業需求的角度看待民族地區農村經濟,注重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培育和開拓,爲工業、商業、旅遊業等其他行業市場發展開闢新的更大的空間,爲國家財政開闢新的稅源,爲農民增收開闢新的路子。從管理角度來看,也就爲我們工商部門提出了新的課題。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民族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的許多源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來源於農村。多年來,通過民族地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產品價格的幾次提高、民族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大批少數民族農民到城市到外地務工、一批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應用以及農經作物、農牧業結構的適時調整和提高經濟效益等等,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益,農民的收入也隨之有了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隨着社會的進步,他們不僅要出產品,而且要推銷產品。他們早己不滿足於自給自足,而要溶入社會消費與交換。顯然,要銷售要消費要交換就必然要有市常所以,調查、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從而培育和開拓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的發展,就成了我們工商部門正確、科學、高效地發揮市場管理職能的新形式下的需要。下面僅從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認識和看法,農村市場的特點和現狀,存在的困難以及對策,作一粗淺地論述。

對開拓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認識和看法

黨中央、xx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把”三農”問題作爲當前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民是國民的大多數,只有農民的生活、消費、交換水平的總體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經濟化,才能真正體現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少數民族地區也莫不如此。有一些問題值得注意。有的地方對開拓農村市場的重要性認識不清,思路狹窄,辦法不多,進展緩慢,政府經濟官員們只重視城市市場,輕視農村市常重視農產品的增產增收,忽視農產品交換頻率的經濟價值。更有甚者,把開拓農村市場看作是解決城市滯銷商品問題的權宜之計。這種“重城市、輕農村”,“重生產、輕流通”的極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上層建築和思想意識,嚴重阻礙和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由於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基礎,也可以說這和意識和觀點,拖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後腿。

無數的事實說明,國民經濟增長對農村市場的依賴性日益增強,包括我們工商行政管理系統在內的各級政府和部門,都要把培育和完善農村商品市場體系作爲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增收的一項戰略任務來認識。“三農”問題解決不好,社會就不會穩定。要把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作爲重要的民族地區經濟工作來抓。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擴大市場建設,拓寬銷售渠道,通過搞活農產品流通,促進少數民族農民收入增長,擴大農村消費,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從而,確保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不斷開拓和發展,有效而迅速地實現城鄉一體、外地與內地一體,民族大家庭共同繁榮發展。

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特點和現狀

一、農村市場存在巨大的潛力和容量

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對生活消費資料的需求和對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巨大的、穩定的農村消費市場將爲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極大的增長動力。

1、從農村市場的需求潛力看,具有較大的上升空間。目前民族地區農民的總體消費水平較低。隨着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正好說明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上升空間很大,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隨着知識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的進步,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日趨理性化,消費結構日益良性化。農村居民家庭消費對市場的依賴性明顯增強,顯示出農民已打破自然經濟、產品經濟的傳統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參與市場經濟循環,預示着農村經濟發展將更具活力,農民生活消費將更加豐富多彩。

2、從購買力潛力看,農村市場容量較大。近幾年來,由於政府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平抑農用生產資料價格和對減輕農民負擔的重視,農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但與過去相比大大提高,就是其增長幅度也比現在城市居民有所提高。可以想見,農戶具有相當的購買能力,如適當加以引導,就可以轉化爲有效需求。

3、農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低,潛能巨大。隨着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農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雖在不斷增加。但與城鎮居民相比,依然偏低。當城鎮居民已向電腦、空調、攝像機、vcd、電話等新一代高檔商品的消費與普及方向發展時,農村還只是有彩電、等耐用消費品。屬城市80年代中期的水平,農村耐用消費品市場龐大的潛在需求有待發掘。在農村逐步形成多種耐用消費品消費熱點是完全可能的。

4、農業生產對物質和資本投入的依賴程度大大提高。隨着農業基礎地位的加強,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生產資料性投資日益增加。市場開拓空間較大。此外,農村居民在農業運輸機械、農產品深加工設備等固定資產的投入也在迅速增長。農業生產資料尤其是農業生產、運輸和加工機械的需求,將呈現強勁的增長勢頭。

5.有很強的少數民族地域特性。

二、農村市場有很大的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市場佈局是分散的。一般來講一個鄉才一個市場,而鄉與鄉又有十幾公里或幾十公里的路程;另一方面是購買人羣是分散的。民族地區農村分佈廣、居住散,難以形成像城市那樣的人口集中和需求集中;再一方面是購買力是分散的。雖然農村居民購買力總體規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戶居民的購買力水平則很低;農村市場的這種分散性,決定了工商管理的難度和複雜程度,營銷成本增加和物流的不便。

三、對交換品的不

同的需求性和功能性。

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基本上還處在比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階段,即比較強調產品的實際使用價值和物質利益,而不太注重產品的附加價值和精神享受。這種功能性特點對產品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價廉:在保障產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價格越低越好。

實用:強調產品的使用功能,並適應農村的消費環境,而對產品形式要求不高。

耐用:基本上達到耐磨、耐髒、耐穿,又能適應不同季節,才受農民的歡迎。

簡便:要求產品實現其基本功能,而勿需過多奢侈功能。要求是操作簡單、使用方便。

四、假、冒、僞、劣商品充次農村市常

由於上述特點而引起農村市場假、冒、僞、劣商品大勢橫行。只要便宜、農民就會買,不太在意產品質量。辯別能力差,消費經驗少,也是其原因之一。“城裏打假,假貨就往鄉下跑”是那些不法小商販的貫用手法。農民都說,每次趕集都是參加“全國質量最差商品展銷會”,此話並非言過其實。更可恨的是那些假冒僞劣的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上當一次就坑害農民一年。顯然,對我們工商部門來說,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應該依法予以堅決打擊。

拓展民族地區農村市場存在的困難

一、農民手中可用於消費的購買力仍十分有限。

購買力是影響市場發展的首要因素,農村總體有強大的潛在購買力,但分散到每家每戶還是很少的,也就是講個體購買力仍十分有限。同時,近幾年雖然中央和地方政府三令五申地強調和採取措施減輕農民負擔,並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但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民負擔仍然很重,影響了農民的購買力,從而嚴重影響了農村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二、市場基礎設施落後,消費環境差。

近幾年來,農村市場基礎設施儘管不斷改善,但已有的基礎設施無論在數量、規模、質量等方面,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市場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在:

1.農村市場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不少地方有市無場,農民缺乏交換的場所,以路代市普遍存在。

2.現有的大部分農產品市場設施十分落後。不少市場還是露天交易,交易規則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後。

3.市場設施和農村供水、供電條件差。不少地方沒有自來水,供電不足,電壓不穩,且電費較高。

4.市場信息不充分。市場信息不靈,首先農民不能及時瞭解到市場上的需求,農產品不能夠適銷對路,使收入減少。其次也影響到農村居民的消費。由於不太瞭解市場信息,常常不知道買什麼好,怎麼買,如何用。

5.消費觀念遠遠落後。有了錢也不知道怎麼花,死報着“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的思想不放,制約了農村市場的發展。

6.道路交通條件差。物流困難,運輸成本大。使大量農用機械無法進入農戶家庭,農副產品也不能及時運出。

7.市場秩序差,農民的消費意識自我保護不強。民族地區的農民普遍缺乏對有關商品知識的瞭解,對假冒僞劣商品的識別水平低。再加上農村市場假貨橫行,部分農民因害怕上當受騙而放棄購買。

8.售後服務不及時或根本沒有。

農村市場由於維修網點少,交通條件差,造成了企業在售後服務、維修方面的被動。商品出了質量問題難以及時得到解決,增加了農民消費技術含量較高的家用商品的心理負擔。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農民本來就十分有限的購買力還要大打折扣,抑制了農村市場的發展。不但給工商管理帶來難度,而且也給拓展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帶來極大的困難。

拓展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對策

開拓發展農村市場涉及到農村與城市、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流通、分配與消費等諸多方面的關係,開拓農村市場,須採取綜合性措施。

1.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購買力。

農民購買力是農村市場的決定性因素,而農民購買力取決於農民收入水平,因此,增加農民收入是開拓農村市場的治本之策。從總體上看,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城市相比還是有相當差距。所以還應堅決執行中央關於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的種種決策和措施,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從民族地區來講,更要落實中央對欠發達地區的各項優惠政策,抓好扶貧工作,使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民儘快脫貧致富,從而爲拓展民族地區農村市場打下堅實的物資基矗

2.完善有關法規,規範市場交易秩序。

創造一個農村商品市場建設和運行的良好的政策、法律和經濟環境,爲拓展農材市找到可靠的保障,這是一個非常重的前提條件。工商部門首當其衝應該義不容辭。要運用法律和行政法規多種手段,依法打擊假、冒、僞、劣,提倡貨真價實,打擊欺行霸市,倡導公平交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爲農村市場創造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和環境。對於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市場,更要加大監管力度,實行市場準入制度,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企業要狠抓質量,採用”量體裁衣”、”終生服務”的措施,切實爲農爲民。

3.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市場的整治力度,保護農村消費者利益。對農村商品市場經濟秩序的整治力量單憑政府一方面的力量是難以達到,在整頓市場經濟秩序要通過政策宣傳、製造聲勢、重點打擊、獎罰結合,以及組織法治培訓等方式,提高農民的法律和自覺意識,形成一個農民自願主動參與市場整頓、治理的環境和氛圍,從而真正降低市場交易費用,保護農村農民消費者利益。

4.加大政府投入,搞好農村市場的硬件設施建設。

少數民族地區土

第四篇:開拓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困難與對策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基礎和命脈。我們過去更多地是從農業供給的角度來加以認識,重點放在穩定農業生產,農產品增產增收,爲社會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爲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現在看來,還需要從農業需求的角度看待民族地區農村經濟,注重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培育和開拓,爲工業、商業、旅遊業等其他行業市場發展開闢新的更大的空間,爲國家財政開闢新的稅源,爲農民增收開闢新的路子。從管理角度來看,也就爲我們工商部門提出了新的課題。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民族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的許多源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來源於農村。多年來,通過民族地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產品價格的幾次提高、民族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大批少數民族農民到城市到外地務工、一批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應用以及農經作物、農牧業結構的適時調整和提高經濟效益等等,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益,農民的收入也隨之有了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隨着社會的進步,他們不僅要出產品,而且要推銷產品。他們早己不滿足於自給自足,而要溶入社會消費與交換。顯然,要銷售要消費要交換就必然要有市場。所以,調查、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從而培育和開拓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的發展,就成了我們工商部門正確、科學、高效地發揮市場管理職能的新形式下的需要。下面僅從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認識和看法,農村市場的特點和現狀,存在的困難以及對策,作一粗淺地論述。

對開拓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認識和看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把"三農"問題作爲當前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民是國民的大多數,只有農民的生活、消費、交換水平的總體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經濟化,才能真正體現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少數民族地區也莫不如此。有一些問題值得注意。有的地方對開拓農村市場的重要性認識不清,思路狹窄,辦法不多,進展緩慢,政府經濟官員們只重視城市市場,輕視農村市場。重視農產品的增產增收,忽視農產品交換頻率的經濟價值。更有甚者,把開拓農村市場看作是解決城市滯銷商品問題的權宜之計。這種“重城市、輕農村”,“重生產、輕流通”的極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上層建築和思想意識,嚴重阻礙和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由於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基礎,也可以說這和意識和觀點,拖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後腿。

無數的事實說明,國民經濟增長對農村市場的依賴性日益增強,包括我們工商行政管理系統在內的各級政府和部門,都要把培育和完善農村商品市場體系作爲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增收的一項戰略任務來認識。“三農”問題解決不好,社會就不會穩定。要把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作爲重要的民族地區經濟工作來抓。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擴大市場建設,拓寬銷售渠道,通過搞活農產品流通,促進少數民族農民收入增長,擴大農村消費,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從而,確保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不斷開拓和發展,有效而迅速地實現城鄉一體、外地與內地一體,民族大家庭共同繁榮發展。

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特點和現狀

一、農村市場存在巨大的潛力和容量

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對生活消費資料的需求和對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巨大的、穩定的農村消費市場將爲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極大的增長動力。

1、從農村市場的需求潛力看,具有較大的上升空間。目前民族地區農民的總體消費水平較低。隨着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正好說明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上升空間很大,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隨着知識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的進步,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日趨理性化,消費結構日益良性化。農村居民家庭消費對市場的依賴性明顯增強,顯示出農民已打破自然經濟、產品經濟的傳統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參與市場經濟循環,預示着農村經濟發展將更具活力,農民生活消費將更加豐富多彩。

2、從購買力潛力看,農村市場容量較大。近幾年來,由於政府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平抑農用生產資料價格和對減輕農民負擔的重視,農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但與過去相比大大提高,就是其增長幅度也比現在城市居民有所提高。可以想見,農戶具有相當的購買能力,如適當加以引導,就可以轉化爲有效需求。

3、農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低,潛能巨大。隨着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農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雖在不斷增加。但與城鎮居民相比,依然偏低。當城鎮居民已向電腦、空調、攝像機、vcd、電話等新一代高檔商品的消費與普及方向發展時,農村還只是有彩電、等耐用消費品。屬城市80年代中期的水平,農村耐用消費品市場龐大的潛在需求有待發掘。在農村逐步形成多種耐用消費品消費熱點是完全可能的。

4、農業生產對物質和資本投入的依賴程度大大提高。隨着農業基礎地位的加強,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生產資料性投資日益增加。市場開拓空間較大。此外,農村居民在農業運輸機械、農產品深加工設備等固定資產的投入也在迅速增長。農業生產資料尤其是農業生產、運輸和加工機械的需求,將呈現強勁的增長勢頭。

5.有很強的少數民族地域特性。

二、農村市場有很大的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市場佈局是分散的。一般來講一個鄉才一個市場,而鄉與鄉又有十幾公里或幾十公里的路程;另一方面是購買人羣是分散的。民族地區農村分佈廣、居住散,難以形成像城市那樣的人口集中和需求集中;再一方面是購買力是分散的。雖然農村居民購買力總體規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戶居民的購買力水平則很低;農村市場的這種分散性,決定了工商管理的難度和複雜程度,營銷成本增加和物流的不便。

三、對交換品的不同的需求性和功能性。

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基本上還處在比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階段,即比較強調產品的實際使用價值和物質利益,而不太注重產品的附加價值和精神享受。這種功能性特點對產品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價廉:在保障產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價格越低越好。

實用:強調產品的使用功能,並適應農村的消費環境,而對產品形式要求不高。

耐用:基本上達到耐磨、耐髒、耐穿,又能適應不同季節,才受農民的歡迎。

簡便:要求產品實現其基本功能,而勿需過多奢侈功能。要求是操作簡單、使用方便。

四、假、冒、僞、劣商品充次農村市場。

由於上述特點而引起農村市場假、冒、僞、劣商品大勢橫行。只要便宜、農民就會買,不太在意產品質量。辯別能力差,消費經驗少,也是其原因之一。“城裏打假,假貨就往鄉下跑”是那些不法小商販的貫用手法。農民都說,每次趕集都是參加“全國質量最差商品展銷會”,此話並非言過其實。更可恨的是那些假冒僞劣的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上當一次就坑害農民一年。顯然,對我們工商部門來說,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應該依法予以堅決打擊。

拓展民族地區農村市場存在的困難

一、 農民手中可用於消費的購買力仍十分有限。

購買力是影響市場發展的首要因素,農村總體有強大的潛在購買力,但分散到每家每戶還是很少的,也就是講個體購買力仍十分有限。同時,近幾年雖然中央和地方政府三令五申地強調和採取措施減輕農民負擔,並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但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民負擔仍然很重,影響了農民的購買力,從而嚴重影響了農村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二、市場基礎設施落後,消費環境差。

近幾年來,農村市場基礎設施儘管不斷改善,但已有的基礎設施無論在數量、規模、質量等方面,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市場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在:

1.農村市場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不少地方有市無場,農民缺乏交換的場所,以路代市普遍存在。

2.現有的大部分農產品市場設施十分落後。不少市場還是露天交易,交易規則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後。

3.市場設施和農村供水、供電條件差。不少地方沒有自來水,供電不足,電壓不穩,且電費較高。

4.市場信息不充分。市場信息不靈,首先農民不能及時瞭解到市場上的需求,農產品不能夠適銷對路,使收入減少。其次也影響到農村居民的消費。由於不太瞭解市場信息,常常不知道買什麼好,怎麼買,如何用。

5.消費觀念遠遠落後。有了錢也不知道怎麼花,死報着“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的思想不放,制約了農村市場的發展。

6.道路交通條件差。物流困難,運輸成本大。使大量農用機械無法進入農戶家庭,農副產品也不能及時運出。

7. 市場秩序差,農民的消費意識自我保護不強。民族地區的農民普遍缺乏對有關商品知識的瞭解,對假冒僞劣商品的識別水平低。再加上農村市場假貨橫行,部分農民因害怕上當受騙而放棄購買。

8. 售後服務不及時或根本沒有。

農村市場由於維修網點少,交通條件差,造成了企業在售後服務、維修方面的被動。商品出了質量問題難以及時得到解決,增加了農民消費技術含量較高的家用商品的心理負擔。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農民本來就十分有限的購買力還要大打折扣,抑制了農村市場的發展。不但給工商管理帶來難度,而且也給拓展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帶來極大的困難。

拓展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對策

開拓發展農村市場涉及到農村與城市、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流通、分配與消費等諸多方面的關係,開拓農村市場,須採取綜合性措施。

1.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購買力。

農民購買力是農村市場的決定性因素,而農民購買力取決於農民收入水平,因此,增加農民收入是開拓農村市場的治本之策。從總體上看,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城市相比還是有相當差距。所以還應堅決執行中央關於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的種種決策和措施,切實提高農

第五篇:開拓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困難與對策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基礎和命脈。我們過去更多地是從農業供給的角度來加以認識,重點放在穩定農業生產,農產品增產增收,爲社會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爲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現在看來,還需要從農業需求的角度看待民族地區農村經濟,注重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培育和開拓,爲工業、商業、旅遊業等其他行業市場發展開闢新的更大的空間,爲國家財政開闢新的稅源,爲農民增收開闢新的路子。從管理角度來看,也就爲我們工商部門提出了新的課題。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民族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的許多源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來源於農村。多年來,通過民族地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產品價格的幾次提高、民族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大批少數民族農民到城市到外地務工、一批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應用以及農經作物、農牧業結構的適時調整和提高經濟效益等等,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益,農民的收入也隨之有了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隨着社會的進步,他們不僅要出產品,而且要推銷產品。他們早己不滿足於自給自足,而要溶入社會消費與交換。顯然,要銷售要消費要交換就必然要有市場。所以,調查、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從而培育和開拓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的發展,就成了我們工商部門正確、科學、高效地發揮市場管理職能的新形式下的需要。下面僅從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認識和看法,農村市場的特點和現狀,存在的困難以及對策,作一粗淺地論述。對開拓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認識和看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把三農問題作爲當前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民是國民的大多數,只有農民的生活、消費、交換水平的總體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經濟化,才能真正體現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少數民族地區也莫不如此。有一些問題值得注意。有的地方對開拓農村市場的重要性認識不清,思路狹窄,辦法不多,進展緩慢,政府經濟官員們只重視城市市場,輕視農村市場。重視農產品的增產增收,忽視農產品交換頻率的經濟價值。更有甚者,把開拓農村市場看作是解決城市滯銷商品問題的權宜之計。這種“重城市、輕農村”,“重生產、輕流通”的極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上層建築和思想意識,嚴重阻礙和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由於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基礎,也可以說這和意識和觀點,拖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後腿。無數的事實說明,國民經濟增長對農村市場的依賴性日益增強,包括我們工商行政管理系統在內的各級政府和部門,都要把培育和完善農村商品市場體系作爲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增收的一項戰略任務來認識。“三農”問題解決不好,社會就不會穩定。要把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作爲重要的民族地區經濟工作來抓。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擴大市場建設,拓寬銷售渠道,通過搞活農產品流通,促進少數民族農民收入增長,擴大農村消費,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從而,確保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不斷開拓和發展,有效而迅速地實現城鄉一體、外地與內地一體,民族大家庭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特點和現狀一、農村市場存在巨大的潛力和容量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對生活消費資料的需求和對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巨大的、穩定的農村消費市場將爲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極大的增長動力。1、從農村市場的需求潛力看,具有較大的上升空間。目前民族地區農民的總體消費水平較低。隨着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正好說明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上升空間很大,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隨着知識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的進步,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日趨理性化,消費結構日益良性化。農村居民家庭消費對市場的依賴性明顯增強,顯示出農民已打破自然經濟、產品經濟的傳統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參與市場經濟循環,預示着農村經濟發展將更具活力,農民生活消費將更加豐富多彩。2、從購買力潛力看,農村市場容量較大。近幾年來,由於政府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平抑農用生產資料價格和對減輕農民負擔的重視,農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但與過去相比大大提高,就是其增長幅度也比現在城市居民有所提高。可以想見,農戶具有相當的購買能力,如適當加以引導,就可以轉化爲有效需求。3、農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低,潛能巨大。隨着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農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雖在不斷增加。但與城鎮居民相比,依然偏低。當城鎮居民已向電腦、空調、攝像機、vcd、電話等新一代高檔商品的消費與普及方向發展時,農村還只是有彩電、等耐用消費品。屬城市80年代中期的水平,農村耐用消費品市場龐大的潛在需求有待發掘。在農村逐步形成多種耐用消費品消費熱點是完全可能的。4、農業生產對物質和資本投入的依賴程度大大提高。隨着農業基礎地位的加強,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生產資料性投資日益增加。市場開拓空間較大。此外,農村居民在農業運輸機械、農產品深加工設備等固定資產的投入也在迅速增長。農業生產資料尤其是農業生產、運輸和加工機械的需求,將呈現強勁的增長勢頭。5.有很強的少數民族地域特性。二、農村市場有很大的分散性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市場佈局是分散的。一般來講一個鄉才一個市場,而鄉與鄉又有十幾公里或幾十公里的路程;另一方面是購買人羣是分散的。民族地區農村分佈廣、居住散,難以形成像城市那樣的人口集中和需求集中;再一方面是購買力是分散的。雖然農村居民購買力總體規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戶居民的購買力水平則很低;農村市場的這種分散性,決定了工商管理的難度和複雜程度,營銷成本增加和物流的不便。三、對交換品的不同的需求性和功能性。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市場,基本上還處在比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階段,即比較

買商品時的主要心態是“眼見爲實,耳聽爲虛”,要採取相應的促銷策略。農村的農民對於報紙、廣播廣告,以及售貨員的推薦,他們大都認爲不足爲信。我們在開拓農村市場時,促銷媒介的選擇上就應當有針對性地以實物演示爲主,輔以通俗易懂的講解和說明。此外,中華民族的克勤克儉生活習慣牢牢紮根於農民消費心理上,許多產品在農村銷售的主要障礙不是經濟原因,而是農民的消費觀念與一些產品以提高生活品質目標的不協調性。企業在開拓農村市場的同時,須向農民灌輸一些新的消費理念。同時,營銷人員在作農村市場的營銷推廣工作時,應當強調產品的必需性和必要性,好處和經濟價值,讓農民覺得這種產品是生活和生產中必不可少的,而不是強調提高生活品質、豪華、時尚等對農村消費者來說比較空洞的概念,這樣做容易造成與農村消費者內心的牴觸。總之,開拓農村市場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有關的各個方面,各個部門,各個環節互相配合,企業也應積極參與。只有綱目並舉,循序漸進,常抓不懈,這樣纔可能使農村市場這塊廣闊天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開拓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的困難與對策(第3頁)一文由蒐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