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赴四川省考察觀光農業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赴四川省考察觀光農業調研報告

赴四川省考察觀光農業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赴四川省考察觀光農業調研報告

4月21日至25日,區政協組織考察團赴四川省雙流縣考察了觀光農業開發情況。考察團先後考察了雙流縣三星鎮的草莓種植觀光示範園、楊梅種植基地、枇杷種植農家樂園三個觀光農業點。現將有關考察情況和我城區發展觀光農業的一些設想彙報如下:

一、雙流縣發展現代都市觀光農業的現狀

雙流縣按照城鄉統籌、科學發展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實施都市農業的發展戰略,在發展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觀光農業,構築具有大都市近郊特色的農村經濟新格局。

(一)支柱產業越來越明顯。該縣從“優化農業區域佈局,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優化農產品品質結構”着手,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了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他們堅持“宏觀上引導,政策上扶持,工作上服務”的原則,依靠科技提升農產品質量,突出發展該縣具有競爭優勢的枇杷、草莓、梨子、牧山麻羊等名牌產品,重點培育出了幾個能在全國叫得響的支柱產業,成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二)產業化經營越來越突出。一是品牌特色明顯。該縣依託草莓、枇杷、麻羊、小家禽等特色農產品,實施農產品標準化工程,打造了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二是經營規模壯大。爲進一步提升農業發展的檔次和水平,該縣大力引進、扶持、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三)新農村建設進程越來越快。充分發揮政府營造環境、企業發展產業、農民建設家園的“三個主體”作用,依託土坯房改造、沼氣工程、農用地整理和拆院並院,全面啓動了80個示範村建設,打造一批新農村亮點。目前已有近100戶農戶利用改造後的農莊發展農村休閒旅遊,有近20家五星級鄉村酒店,提升了農村休閒旅遊的檔次。

(四)重點鎮建設的勢頭越來越猛。

該縣以大林“梨鄉春雪”、黃龍溪古鎮國家4a級景區爲重點,大力發展以鄉村旅遊、古鎮休閒爲特色的旅遊業。,該縣以黃龍古鎮和436家“農家樂”爲重點,吸引遊客880餘萬人(次),帶動就業5000餘人,實現旅遊總收入7.5億元。

二、發展現代都市觀光農業的主要做法

(一)以構建“三個體系”爲基礎,強化現代農業發展保障

雙流縣以農業服務體系、農村金融服務和農民培訓爲重點,着力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爲現代都市觀光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建立縣級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建設19個農業綜合服務站和33個動物衛生執法網點,253個村(社區)動物防疫服務實現全覆蓋。二是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財政支農機制,成立了現代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和擔保公司,綜合運用風險投資、貸款貼息、擔保貸款等方式爲各類農村市場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服務。三是健全農民培訓服務體系。

(二)以培育“三大主體”爲重點,增強都市農業發展活力

雙流縣以培育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現代農莊“三大市場經營主體”爲重點,增強現代都市觀光農業發展活力。一是加快培育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引導羣衆通過集體資產股份量化、與社會資金合作成立股份公司等方式,組建各種類型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二是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和利用產權制度改革成果,以精品種植和一三互動爲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效益高、示範性強的家庭農場。三是加快培育現代農莊。結合產權制度改革,採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林權出租、轉讓、入股、抵押等方式,吸引現代工商資本在丘陵區域投資建設觀光型、科技型、體驗型、生態休閒型現代農莊。

(三)以推進“六化合一”爲方向,提升都市農業發展水平

雙流縣堅持以產業規模化、組織集體化、投入集約化、生產標準化、服務社會化、產品品牌化“六化合一”爲方向,着力提升現代都市觀光農業發展水平。一是着力推進產業規模化。二是着力推進組織集體化。創新組織形式,鼓勵和引導農民以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進行合作,大力發展以產權爲紐帶、效益爲核心的形式多樣的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推動規範發展,指導和幫助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採取“股份分紅”、“二次返利”、“訂單收購”等方式,與農民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三是着力推進投入集約化。集成政策、項目和資金,連線成片組團式整體推進“一環一線”田園城市示範線、新農村綜合體、示範鎮建設。統籌調度,整合各級農業農村發展專項資金,集約投向一三產業互動發展、土地綜合整治、場鎮改造、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等方面。四是着力推進生產標準化。建立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制定地方標準,鼓勵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實施標準化生產。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全程監管。五是着力推進服務社會化。健全公益性服務體系。積極推進鎮級農業綜合服務站建設,整合“農牧110”、科技專家大院等服務資源,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和引導合作社、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圍繞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組建植保類、農機類、生產類、營銷類等服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經營性服務。創新農業服務方式。在全縣253個村(社區)全面推行政府購買服務,通過委託、招標等方式,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社會力量承擔技術培訓、疫病防控、投入品供應等服務項目。六是着力推進產品品牌化。建立健全農產品品牌創建激勵機制,鼓勵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創建農產品品牌。

(四)政府主導,商家主體,農民積極參與,加快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步伐

一是堅持靈活土地政策。雙流縣農業開發用地以租用爲主。,縣委、縣政府時出臺了《關於鼓勵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規定凡到雙流縣租用土地用於都市觀光農業開發的,可安排其中土地的10%用於建築性建設,即每100畝租用地可安排10畝用於建設用地,這些土地主要用農莊內的酒店、客戶、管理辦公場所等建設。土地承包費一般以每年的9月當地糧食價格爲基本標準,以發放糧食代替租金,屬田地的,每畝可得300千克糧食(玉米);屬山地的,每畝可得200千克糧食(玉米)。土地承包費亦可採用收取資金形式,一般每畝800元至1000元。

二是實行政府資金補貼。爲了加快開發建設,縣委、縣政府專門設立用於農業開發基礎性設施建設的補貼經費。該縣財政每年200萬元百姓創家業專項資金,扶持和鼓勵百姓創家業的成績突出者。補助資金由縣農村發展局負責審覈和發放。同時,各鎮(街道辦)也要積極創造條件,爲百姓創家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

三是成立專門管理機構。爲加強對農業開發各項工作的管理,雙流縣專門成立了農業開發管理委員會,人員從各單位抽調組成。管委會負責全縣農業開發各項工作的總體調控,如制定全縣農業開發總體規劃,各鄉鎮再根據縣總體規劃制定本鄉鎮的規劃方案,要求各鄉鎮在建設特色農業園時各具特色、各不相同,從而避免了鄉鎮農業園區建設特色方面的衝突和雷同。

其申報運行方式基本是:各鎮對用地單位和個人進行農莊、休閒農莊和休閒莊的開發認可後,要報縣農業主管部門(農耕地)或林業主管部門(林業用地)審批,並在縣委農工辦備案。未經批准而佔用、租用的土地,統徵時一律不予地面附屬物賠償。村民委員會維護好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爲土地優化流轉提供信息,做好協調服務工作。

四是加大宣傳打造品牌。雙流縣各鄉鎮每年要舉辦一個農業博覽節,通過舉辦節日,一方面吸引來自成都等城市遊客,另一方面也提高當地的農業園區的知名度,形成農業品牌。各鄉鎮錯開時間舉辦節日,形成雙流縣每月都有節慶活動,每月都有農業觀光休閒的好去處。

三、區發展觀光農業的建議

(一)城區觀光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區是新設立的城區,觀光農業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嚴格來說,觀光農業仍是一張白紙。近年來,城區黨委政府在發展城區觀光農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委託有關部門編制了《區“十二五”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和《頂螄山文化博覽園規劃》,對五聖宮、那蓮古戲臺、北帝廟、新江鎮徐漢林烈士陵園進行維修,建好烈士紀念館,修建那樓鎮雷婆嶺摩崖石刻道路,建鎮聯團村紅龍果休閒觀光農業示範園等等,但從發展觀光農業層面來說,仍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城區未形成觀光農業旅遊景區(點),聯團村紅龍果休閒觀光園設施只有旅遊休息室、觀光臺等,大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仍在設想之中。

(二)制約觀光農業發展的因素

區觀光農業建設起步較晚,發展緩慢。轄區內觀光農業點總量小,亮點少,品牌形象還沒有樹立,更未形成規模化產業。制約觀光農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點:

1.缺乏科學規劃,觀光農業發展方向思路不夠清晰。區雖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但對這些資源的市場價值缺乏深刻認識,對如何發揮資源優勢以及如何確定觀光農業發展重點項目等,至今尚未有清晰的思路。我城區是典型的農村型城區,要發展區觀光農業,需要加大城區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打響自己的品牌;從區實際出發,科學規劃觀光農業點,摒棄各自爲戰,零星擺佈的做法。

2.觀光農業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較低。觀光農業建設需要大量資金作保障,投入單一,市場化運作程度不高,資金不足,制約了觀光農業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投入主要靠公共財政的投入;當前我城區建設的幾個農業園區,均以扶貧開發爲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城區觀光農業的發展步伐。目前,成功引進個體老闆發展觀光農業的典型不多,只有市振企農業科技公司開發的紅龍果生產基地和那路開田高效農業觀光生態園等,其它各種植基地產品單一,特色不強,規模不大,難以吸引遊客。

3.配套實施跟不上,離觀光農業發展標準差距較大。從當前觀光農業市場需求來看,遊客喜歡有觀光農業園區應具體幾個基本條件,即(路)好走、好看、好吃、好玩、好住。而我城區還沒建成具有以上幾個條件的農業園區。如鎮聯團村的紅龍果基地,交通不方便;“好吃”僅僅爲吃紅龍果,周邊無一間農家樂之類的飯店;“好看”方面除一片片紅龍果樹木之外,其它景色全無,確實有待加強;除可摘紅龍果,再無可用於休息的賓館及垂釣之類趣事。開田農業可參觀現代農業,但是交通也不方便,各類生活設施有待建設,吸引遊客的興趣點還需進一步建設。

4.特色農業宣傳載體不多,農業牌子不夠響。四川省雙流縣,每到一處均有歡迎進入某某園區字樣的大牌子;各鄉鎮每月均有相關節慶活動,通過舉辦節慶活動,吸引成都市內外遊客均蜂擁而至,提高了各個園區的知名度。我城區有那樓淮山、良勇野豬、孟蓮香蔥、新江酸筍、百濟芝麻鴨等特色農業,但缺乏大宣傳的載體,在市、廣西級的知名度還不夠高。

5.土地流轉難度大,在開發觀光農業容易出現各類糾紛。自從分田到戶後,農民思想趨向多元化,種植作物難以統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隨着城鎮化、市場經濟的發展,引導農民開展土地流轉工作難度較大。在公司租用農民土地過程中,容易產生各種糾紛。

6.一產和三產沒有形成互動,傳統農業抵禦風險能力低。我城區種植甘蔗、荔枝、龍眼,養殖雞、鴨、豬等傳統產業比較明顯,單靠出售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由於技術跟不上、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低、應對市場辦法少等原因,農民增收難以得到保障,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甚至遇到災害血本無歸等嚴重後果。

(三)發展觀光農業的有利條件

對比四川省雙流縣,我城區基本情況與雙流縣有着某些相似之處,城區在發展近郊農業、都市型型觀光農業佔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1.旅遊資源豐富,發展觀光農業基礎好。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城區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頂螄山貝丘遺址和五聖宮、雷婆嶺摩崖石刻、徐漢林烈士陵園、那蓮古戲臺、北帝廟、北觥清代古民居等人文景觀;有清水泉、龜山、英雄水庫、五聖山森林公園等自然風光;有淳樸的風土人情,壯族八音、搶花炮、嘹囉山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聞名遐邇,享譽中外,爲發展城區發展都市觀光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地域優勢明顯,省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強。雙流縣是四川省省會成都市管轄的一個農業大縣,距成都市僅40餘公里,地域靠近省會城市,交通十分便利,這爲發展農業觀光旅遊業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條件。我城區位處廣西首府市城區範圍內,是市重要的組成部分,距市中心僅10餘公里,隨着五象新區建設步伐的逐漸推進,城區人居、交通、商貿等不斷得到發展,觀光農業發展前景誘人。

3.羣衆積極性高,觀光農業發展條件成熟。區成立以來,在城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實施“一港兩江三區三帶”發展戰略,廣大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農村羣衆積極融入大的發展格局中,農村剩餘勞動力特別是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爲農村土地流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着統籌城鄉工作的不斷推進,城市的生活理念、現代化的生活需求正在改變城鄉羣衆的思想意識,盼望富裕、盼望健康、盼望休閒的思想觀念逐步形成,農村羣衆都有改變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強烈願望,如那樓鎮某村坡幾百戶人家,願意按照觀光農業發展要求,規劃拆舊房建新村,爲發展觀光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關於區觀光農業的幾點建議

1.儘快出臺或者完善農業開發扶持激勵政策。要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從基礎設施建設做起,從技術援助到銷售服務,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從目前情況分析,僅依靠城區政府力量是有限的,也是極不現實的。首先,政府財政有限,投入遠遠不夠;其次,要開發觀光農業,必須調動社會廣泛力量參與,從資金到人才資源,提供全方面服務。政府必須儘快出臺或者完善已有的相關政策,吸引廣西區內外社會資金投入,以及優秀管理人才的進入,從而爲加快農業園區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爲了加快開發建設,建議城區專門設立用於農業開發基礎性設施建設的補貼經費,扶持和鼓勵百姓創家業的成績突出者。由財政、農業部門協同制定扶持獎勵措施。如對建設規模在2畝以上,投入資金達3萬元、5萬元、10萬元以上的農家樂,分別給予1萬元、1.5萬元、2萬元補助。對建設規模在5畝以上的農產品精品園按每畝100元給予補助。對生豬養殖戶年出欄50頭以上的養殖戶年出欄20頭以上、小家禽養殖戶年出欄1萬隻以上、兔養殖戶年出欄100只以上分別給予每戶500-5000元補助。對年銷售額達到1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包裝營銷戶按每戶5000元給予補助。對年銷售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小食品加工作坊按每戶5000元給予補助。對年銷售收入或產值達到100萬元、300萬元、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精加工企業,分別給予1萬元、1.5萬元、2萬元補助。另外,屬於農業園區排水溝、農家樂大棚建設的,每畝還可補貼0.8萬元至1.5萬元;如承包山地需要修建道路的,政府財政可按主體工程建設成本25%給予補貼。補助資金由城區財政局負責審覈和發放。

2.儘快完成全城區性都市型觀光農業發展的總規劃和細規劃。要做好現代農業發展,我城區必須有一個科學合理的總體佈局,各鄉鎮在總體規劃指導下進行細化建設,形成自己的特色園區;必須避免各鄉鎮之間的規劃衝突,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我們可以根據目前各地實際情況,按照“一鄉鎮一園區一品牌”或“一線多品”的建設模式,推進現代觀光農業園區建設。

(1)以鎮那路村爲中心,依託聯團村紅龍果基地、那路開田高效農業觀光生態園、華康百香果基地,打造那路瓜果園區。

鎮那路村那路街歷史悠久,有出名的那路八音、囉歌、有熱鬧的冬至節日、由傳統的狗肉美食和百吃不厭的特色魚扣,建設一些上檔次的旅館、飯店,增設本地文化表演場所,向遊客提供住宿、餐飲、文化等服務,帶動當地消費。充分利用那路壯族八音、新江嘹羅山歌、古民居、民俗藝術等文化旅遊資源,立足本地,大做“壯族風情”文章。在農業生態園內各景點向遊人展示壯族八音、嘹羅山歌、舞春牛等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遊客領略田園風光的同時,體驗到壯家做客的民族風情。在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的基礎上,帶動農戶建設以農家樂、鄉村酒店、休閒旅遊別墅等爲主體的綜合服務設施,通過銷售土特農產品,提供餐飲、茶社、娛樂、農產品種植和採摘等經營活動,建成大型農業觀光休閒、商貿旅遊基地,打造萬畝花山果海的農業旅遊休閒新名片。

聯團村位於鎮東面,距城區政府15公里,市農業龍頭企業-市振企農業科技公司開發的紅龍果生產基地落戶聯團村。該基地計劃開發連片面積爲1萬多畝,地域橫跨鎮聯團村、那樓鎮那琅村和新江鎮力勒村上百座荒山,1-2年內面積達到10000畝以上。在基地內創造和提供鄉村空間,給人以生態旅遊的田園風光、鄉村休閒度假、農業公園等清新場所。建設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觀賞於一體,打造高產、優質、高效的紅龍果種植、商品花卉種植、農產品品牌。利用開放成熟期的果園、花園、瓜園等供遊客入園觀景、賞花、摘果,從中體驗自摘、自食、自取的果農生活和田園風光。

鎮那路開田高效農業觀光生態園,該園於起建,總建設規模1000畝,劃分爲高效農業生產園區,基地農田灌溉和生態養魚環坡蓄水區、觀光休閒農業別墅區、辦公區和新農村建設區;截至3月,已完成園區總體規劃設計,道路建設已推成路基;農業生產大棚已建成130個,現種植有禮品小西瓜、哈密瓜、豆角共123個大棚。在園區內建設供遊客觀賞體驗的現代科技農業園、無公害瓜果園、垂釣湖以及住宿的小別墅。

在華康村百香果基地建設農業生態園環境優美、園景宜人的景區、景點、園內小道等,既保持農村環境又可使遊客擺脫城市喧囂,散步田野,悠然自得,融入自然;充分利用園內的山塘水庫,設置景區配套設施供遊客垂釣、休閒觀景。

(2)依託清水泉、頂螄山、五聖宮、北觥古民居、那蓮古圩等景觀,利用孟蓮村香蔥種植基地、孟蓮村民俗旅遊開發形成一條觀光農業加民俗旅遊帶。

(3)依託至靈山二級公路,打造良勇村野豬養殖基地觀光旅遊點、中和花卉觀光帶以及那例觀光點。野豬養殖基地靠近城區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可以結合“迷你署”種植和野豬養殖發展農家樂或紅薯博覽園,建立相對高檔的餐飲和酒店,供市周邊機關、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以及高收入人羣到此開展培訓、度假等。中和鄉平天、新安二級公路兩旁花卉種植、欣賞休閒觀光帶;可以在中和鄉那例旦一瀑布打造融農業觀光、體驗搶花炮民俗、欣賞古橋飛瀑爲一體的景點,給遊人體驗遠離都市喧囂泛舟飛灑(水庫)、垂釣、撒網捕魚的樂趣,品嚐農村本土酒菜的風味。

(4)依託十里養殖長廊,打造新江鎮那雲村至漢林村公路兩旁建設西瓜村、七彩山雞、紅龍果種植基地等觀光旅遊帶。一是充分利用到新江公路兩旁結合州同村(輕軌到附近新生村、靠近外環高速出入口)種植西瓜傳統、新江鎮十里養殖長廊優勢,逐步建設至新江三產經濟帶,讓來往的遊客品嚐西瓜、欣賞七彩山雞,提供優質的餐飲娛樂等服務,在達到一、三產互動的同時,把和新江路邊三產連成一片,增加農民收入。

(5)整合在新江至百濟公路沿線(附近)的英雄水庫、徐漢林烈士陵園、那寨水庫和百濟社區仁裏坡等資源,打造新江百濟公路沿線觀光農業旅遊線路。利用英雄水庫旖旎的風光,在附近打紅龍果基地園區,讓遊客遊山玩水、吃果垂釣,達到休閒娛樂的目的。那寨水庫有果有水有住宿的房子,發展農家樂項目的基礎較好。百濟社區仁裏坡文化底蘊深厚,有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古宅院和“三凝保障”等舊匾牌,有百濟芝麻鴨基地,遊客可以在此遊覽古宅、渾水摸魚、稻田抓鴨、品嚐鴨肉等等。

(6)依託那樓鎮淮山產業基地,引進商家、企業,製作幹淮山、淮山酒以及相關食品,拉長淮山產業鏈,增加淮山的附加值。可以讓愛心人士認養淮山,組織策劃一年一度的淮山節,提高淮山基地的知名度,同時帶動當地農家樂的發展。

(7)依託扶貧攻堅工程,在那樓鎮屯良村至鎮龍社區的道路兩旁五百米內種植四季長青的景觀樹、種植各類果樹,形成連綿數公里的生態景觀帶。根據當地發展農家樂、觀光農業積極性較高的特點,引導農民拆舊房建新村發展農家樂,讓遊客吃好、玩好,流量忘返。

(8)依託那樓鎮那良村那蒙古民居羣、民族村及摩崖石刻景點打造滿足下里巴人的休閒場所。附近靈山縣太平鎮農民多種梨樹,應該發動那蒙坡羣衆廣泛種植梨果,春天一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景象必將引來衆多的攝影愛好者前來,揹包客將會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和藝術敏感將此地美景快速宣傳;夏日端午,雷婆嶺摩崖石刻上山搶花炮慶祝端午節的習俗必將帶旺人氣;待到秋天,市民可以前往品嚐酸梨果,喝本地出名的蜂糖酒;即使冬天,遊客到此可以感受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採茶戲,感受那蒙古民居、老匾牌、老故事的無窮魅力。那樓鎮那良村那蒙坡離城區政府所在地、鎮政府所在地較遠,農民自建的農家樂即可滿足遊客。

3.成立專門機構,加強觀光農業開發的統籌。目前,我城區尚未建立負責統籌指導觀光農業開發建設的機構,仍然存在部分部門之間各自爲戰的現象。單兵作戰固然能夠發揮個體的積極能動作用,但是有時候也會互相沖突,難成氣候,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因此,有必要成立區觀光農業管理委員會,負責對全城區觀光農業開發建設進行統一指導,組成人員可從農業、林業、土地、文化等部門抽調組成,全面統籌,確保觀光農業開發建設穩步快速發展。

4.發展公交,構建四通八達安全交通網絡。爲了更好地吸引市中心遊客到我城區休閒娛樂,要大力發展廉價便捷的交通網絡。首先,想方設法讓每個遊客從市中心到城區所在地公交車費1元;城區所在地到各景點要有面包車等方便的交通工具。其次,從城區到景點,從大路到景點,目前還是新農村建設是鋪設的村道、坡道,根本不能滿足出行需求,要拓寬、拉直現有的農村道路,爲遊客提供方便、安全的交通環境。

5.示範帶動,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工作。按照“宏觀上引導,政策上扶持,工作上服務”的原則,城區集中打造幾個觀光農業示範點,讓城區廣大農民感受土地流轉帶來快速發展,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互動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影響農民轉變觀念,讓農民成爲主動推進土地流轉的主體。參照雙流縣“隨行就市,實物兌換或現金支付”租地方式,免去羣衆出租土地的後顧之憂,減少不必要的矛盾糾紛。創新宣傳思想工作方式,加強農村思想教育工作,引導部分存在仇富思想的農民改變觀念,樹立“你發財、我發展”的正確理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6.建立農產品監測系統,確保遊客吃得好、買得放心。建立健全城區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建立農產品質量認證和標誌制度,加強生產檔案管理。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和退出制度,認真落實疫病防控、農貿市場監管等具體措施,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全程監管,讓遊客吃得放心,買得安心。

7.以舉辦特色節慶爲宣傳載體,提高觀光農業知名度。加強觀光農業點的發展環境建設,力爭在每一個觀光農業點都凸顯各自吃、玩、樂等方面與衆不同的興趣點吸引消費者。結合我城區二月八年級搶花炮節、三月十二花婆節、五月初五山上端午等節慶文化,由城區旅遊、農業部門協助城區觀光農業管理委員會,統籌策劃,力爭每個月都有觀光農業節慶,促進消費的同時擴大觀光農業品牌的美譽度。如野豬養殖基地可以建設紅薯博覽園,有高檔會務、餐飲、住宿場所,也有烤紅薯、烤野豬肉的燒烤場。在紅薯的收穫季節,舉辦盛大的紅薯節,吸引遊客前來。在百花齊放的春天,在那樓鎮那良村舉辦梨花節,吸引全國各地的揹包客、攝影愛好者以及市區遊人前往。

8.結合實際,發展觀光農業。一是結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人文景觀發展觀光農業,讓文化旅遊與觀光農業旅遊有機結合,共同促進,實現共贏。二是立足當前,考慮長遠,結合市五象新區建設實際布點設計路線,以便更好地接受首府人流、物流、資金流的輻射,提高觀光農業的效益。三是觀光農業點的建設要結合消費羣體的能力和用途打造相應檔次的景點,即顧及“陽春白雪”的需求,也要考慮“下里巴人”的承受能力,滿足不同消費羣體的需求。

第二篇:觀光農業考察報告

現代觀光農業考察報告

爲推進我市旅遊休閒城市發展,加快我市***現代休閒農業園區的建設,根據**市農牧業局統一安排,**農牧業局考察團13人在**兩位副局長的率領下,就現代農業企業的組織和經營模式,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營銷,農業名、優、特、新品種,尤其是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模化種植、農產品加工與流通、觀光休閒農業等方面,於2014年5月15日至17日赴重慶、成都考察學習。重點考察了重慶合川清平鎮黑番區、重慶南川大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成都青白江天府莊園、龍潭水鄉、成都雙流永興鎮貝瑞草莓園等。在考察中,通過聽取情況介紹、實地察看、現場諮詢等形式,瞭解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看到了都市農業的光明前景,目睹了大市場、大流通的繁榮場面和無公害種植的規模化基地建設,感受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動,探求了觀光休閒農業發展的寶貴經驗,思考了我市發展現代農業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通過考察,大家深深感到,思想得到了進一步解放,視野得到了進一步拓寬,加快裕華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信心更加堅定,決心以這次考察爲契機,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採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動我市休閒觀光農業發展。

一、主要經驗

重慶、成都等地在發展觀光休閒農業的實踐中,創造了很多寶貴經驗。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區位優勢突出,市場潛力大

重慶、成都兩大城市體爲幾大園區提供了巨大的消費市場,重慶大觀現代農業園區地處重慶一小時經濟圈,作爲重慶市的打造的後花園,爲重慶市民提供休閒觀光旅遊的場所,另外,天府莊園和貝瑞草莓園分別位於青白江區和雙流縣,地處成都半小時經濟圈內,便捷的交通使高壓下的都市人們擁有巨大的消費慾望。兩者區位優勢的突顯,市場的潛力越發變得巨大。

(二)科技融入農業,生產標準高

堅持建設高標準、發展高起點的原則,積極採用現代工廠化生產設施、自動化控制、無土栽培等高新技術,把現代生物研究成果諸如基因技術、良種繁育、無土栽培等,現代工業的高科技產品如滴灌、溫室等廣泛運用於農業生產,創出

一種“綠化工廠”式農業生產流水線,把對土地、空間、時間和人力的利用發揮到極致,在有限的自然條件下生產量大質優的農產品,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貝瑞建立了自控玻璃溫室,採用了溫室自動化控制、無土栽培、營養液配方施肥、收集雨水灌溉、蜜蜂與人工輔助授粉、補充輸送二氧化碳等高科技,同時,在草莓成熟期播放音樂,提高產品質量。

不僅如此,幾個園區都十分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標準化生產,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大觀園區設置有警示牌,對於國家命令禁止使用的農藥刊登於警示牌上,促進相互監督。而貝瑞更是打造有機農業,不使用化學藥物農藥,如此高標準的生產,使得農業更加安全、放心。

(三)文化理念深厚,特色突出

俗話說:小公司做產業,大公司做文化。對於一個公司而言,文化是公司的靈魂,是公司的生命力,要讓農業園區發展壯大,就必須要突出特色,做出自己的文化。縱觀四個園區,特色尤爲突出:重慶合川黑番區以採摘、休閒、會員認領鄉結合,促進了民衆與園區的互動,同時,以黑色爲主題,結合桑葚、黑番茄等特色農產品,形成特色產業園區。而大觀作爲重慶的後花園,以觀光休閒爲主題,打造特色農家小院,特色觀賞溫室,薰衣草園、玫瑰園等以旅遊爲主導的農業園區,突出農耕文化與現在農業結合。另外,像貝瑞則以打造高端消費的有機草莓爲主題,以高科技、精準生產文化建立現代高端農業園區。

(四)思想先進,管理理念前衛

一個園區、一個公司要能長久生存、運行,單單僅有文化還是不夠的,先進的管理理念是公司得以長久發展的保障。首先準確定位是根本,良好運行模式是途徑,先進管理理念是保障。重慶黑番區的會員管理模式和電子商務在農產品配送中的運用是農業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先進的管理理念促使現代農業的進步。大觀農業園區“大園區小業主”的模式讓園區呈現多彩板塊,不僅讓農業資源得以有效利用,各展所長,更突出了農業的高效發展。天府莊園農業託管模式大大降低了投資公司對於農業技術缺乏的而引起的風險,使得農業實現產業化更加容易。

(五)基礎設施配套,與環境協調

農業是自然的體現。發展現代化觀光休閒農業,既要滿足農業現代化的要求,

更要適用於休閒觀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結合實際情況,配套合理的基礎設施,不能盲目將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強加於園區建設。通過總結髮現,考察的幾個園區均運用合理的設計,大多就地取材等建設園區,做到了協調統一。

二、思考與建議

(一)借鑑經驗,忌盲目照搬。

古語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各地先進的經驗,作爲我市休閒觀光農業建設的借鑑。**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不能盲目的照搬重慶、成都個人園區的模式,閬中的消費市場不能和重慶、成都相比,要打造我市特定的消費羣體,吸引周邊城市的消費者。

(二)與***相結合,突出***特色。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打造國際休閒旅遊城市之際,我市新建現代化農業園區也應該與旅遊休閒相結合,作爲古城旅遊的補充。**園區的基礎設施應與古城風貌相協調,突出川東北特色。

(三)多品種栽培,實現四季採摘

採摘是休閒農業的一個亮點。我市園區的建設在品種上應注重多樣化、早中晚品種相結合,避免出現採摘季節性斷層,影響消費者消費。再者觀賞蔬菜要做好錯季節栽培,避免出現無觀賞期。保證園區內各品種相協調,實現四季採摘。

(四)強化管理與實施,做好建設基礎保障。

針對**園區的建設安排,組建專門的園區辦領導班子,明確分工,專人負責,強化工作職責,狠抓工作進度,紮紮實實的做好園區建設。

第三篇:赴四川考察農家樂旅遊的調研報告

赴四川考察農家樂旅遊的調研報告

爲借鑑農家樂旅遊先進地區的成熟經驗,搭建山東農家樂經營管理者的交流學習近平臺,促進我省農家樂旅遊的又好又快發展,2014年7月初,山東電視臺農科頻道聯合省旅遊行業協會,組織我省部分農家樂經營者、投資者和村委有關負責人赴四川成都,以普通旅遊團遊客的身份,對農家樂旅遊項目進行了實地專項考察。去年,山東電視臺農科頻道曾赴四川就鄉村旅遊專題拍攝了4期節目,播出以後得到了一致好評。這次《旅遊365》欄目也隨團進行了拍攝,該專題節目分兩期於8月初在山東電視臺農科頻道陸續播出。

成都是我國農家樂旅遊的發起地,在農家樂旅遊的經營和管理方面成績突出,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集體運作、農戶參與”的農家樂旅遊發展之路,對我省的農家樂經營具有很強的借鑑和指導作用,現將幾天來的考察情況簡要報告如下:

一、農家樂旅遊考察的基本情況

發展農家樂、鄉村旅遊,對於拓寬農民創收渠道,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和提升農村精神文明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考察重點是成都郫縣農科村、錦江區三聖鄉(現爲三聖街道辦事處)兩處。

農科村位於成都市郫縣友愛鎮。該村農家樂旅遊興起起於20世紀80年末,農戶依靠種植花卉、盆景緻富後,成功嫁接出農家旅遊業,走出了一條一、三產業有機結合,農民致富不離土的新路。農戶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優勢,吸引市民前來吃農家飯、觀農家景、住農家屋、購農家物,農村經濟得到了發展,農民得到了實惠,農家樂旅遊逐步興起。目前,全村共有農家樂接待戶100戶,日接待能力1萬餘人次。農科村也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3a級旅遊景區,被譽爲“中國盆景之鄉”、“鮮花盛開的村莊”、“沒有圍牆的大型農民花園”。

三聖鄉(現爲三聖街道辦事處)位於成都錦江區,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4a級旅遊景區。鄉內農村區域資源豐富,農業文化底蘊深厚,農村生態景觀優美。三聖鄉深度挖掘農業文化內涵,以文化潤色農業、以文化營造環境,以文化提升經營。充分利用花卉產業優勢,變單一的鮮花生產爲吸引市民賞花休閒的旅遊活動,大力發展花卉觀光休閒產業,創造性的打造出花鄉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這“五朵金花”招牌,形成了春遊花鄉農居、夏觀荷塘月色、秋賞東籬菊園、冬看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的錦江四季旅遊休閒旅遊景觀。五個風格相異,定位不同的產業生產、觀光休閒園區互爲良動,和諧統一。

二、農家樂旅遊考察的幾點體會

通過實地考察,總體有以下幾點體會:

1、堅持“政府主導、集體運作、農戶參與”的發展模式。農科村和三聖鄉在 “農家樂”的發展過程中,各級黨委、政府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農科村村支書帶頭開發農家樂,當地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通過加大財政投入,減免各項稅收,進行財政補貼等措施,提高了農戶經營“農家樂”的積極性。三聖鄉採取“政府拿一塊、銀行貸一塊、農戶出一塊”的方式,一

方面地方政府出政策,農民經營“農家樂”進行的農戶改造給予相應補貼,工商、稅務、衛生防疫、環保等部門給予最大限度的政策減免和服務支持,實行農戶貸款“五戶聯保”,進行小額貸款,解決農戶投資問題;另一方面,加強對貸款的監管力度,保證專款專用。

通過政府的引導和支持,農民投資農家樂的困難少了、顧慮輕了、信心足了、積極性高了。

2、堅持“高規格規劃建設、低價格遊玩消費”的發展理念。旅遊發展規劃先行,好的旅遊項目離不開科學合理、高水平的規劃設計。農科村專門聘請專業規劃設計單位,編制了農科村總體規劃,從建築風格、文化主題、飲食風味、環境保護等多方面進行規劃設計,按照“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進行功能配套,一戶“農家樂”就是一個小景區,衆多的小景區整合成農科村這個大景區,兩者相輔相成,互爲照應。縣、鎮兩級採用財政投入和市場化運作等方式,投入資金千萬元,實施了整體提檔升級工程和建築單體風貌改造,改擴建旅遊環線公路,進行供水、供氣、排污等管網建設和旅遊幹線綠化、亮化、美化等景觀營造,同時加大村內基礎設施建設,達到村內道路平整乾淨,接待設施衛生整潔,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三聖鄉則嚴格按照a級景區標準對“五朵金花”的旅遊設施、文化設施、配套設施進行打造。農戶要進行房屋修整、改擴建必須要向政府審批,保證修整、改擴建後的房屋與整個景區融合。

農科村和三聖鄉都位於市郊,消費羣十分明確,均爲城市居民。兩地始終堅持“低價格遊玩消費”的理念,雖然已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3a級甚至4a級旅遊景區,但與其他農業旅遊示範點和a級景區相比,這兩處景點完全是開放式的,不收取任何門票。農科村更是被譽爲“沒有圍牆的大型農民花園”。 遊客在此食宿消費十分實惠,一人60元就可以吃三頓豐盛的農家飯,住一晚農家院。如此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遊客的進入門檻,通過豐富“農家樂”的內涵,推出花樣多變的旅遊產品和項目,吸引着城市居民樂此不疲的來此休閒消遣。

3、堅持“規範管理、強勢宣傳”的發展措施。“農家樂”雖然起源於農民的生產生活實踐,但並不說明“農家樂”給人的印像就是住房檔次差、環境衛生髒、經營管理簡單粗放。爲規範農家樂旅遊的發展,使農家樂旅遊不斷適應市場需求,成都市專門出臺了《農家樂開業基本條件》、《農家樂旅遊服務質量等級劃分及其評定評分標準》、《農家樂旅遊服務質量等級評定實施細則》、《鄉村酒店旅遊服務質量等級評分與評定標準》等一系列規範,成立了成都市農家樂旅遊服務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通過評選星級農家樂,引導“農家樂”經營業主完善配套設施,改善衛生條件,提高服務質量,農家樂旅遊整體水平明顯提升。農科村和三聖鄉通過建立景區管理局——景區旅遊接待中心——景區農家樂接待點三級管理服務體系,對景區設施、從業人員、環境衛生和經營秩序實施精細化、標準化的維護管理。邀請旅遊、工商、公安、衛生、消防等部門爲“農家樂”經營者講解服務規範、禮儀禮貌、飲食衛生、人身財產安全、消防安全、文明誠信經營等方面的知識內容,不定期組織農戶赴國內外進行參觀考察。通過綜合、系統的培訓,農家樂旅遊經營者誠信經營的意識得到了提高,經營行爲更加規範,服務態度更加優化,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好產品離不開強勢的宣傳促銷,農科村和三聖鄉同樣認識到這一點。農科村加強與專業主題策劃機構的聯姻聯繫,對農科村進行整體包裝和推介。相繼承辦了2014成都國際美食節、中國鄉村旅遊節、中國成都國際古蜀文化節、首屆鄉村風情遊文化節等活動。三聖鄉也全力爭取和舉辦各種類型和規模的主題活動,藉助電視臺、報刊雜誌、網絡等媒體進行強勢

宣傳,品牌知名度進一步得到擴大。

4、堅持“因地制宜,營造品味”的發展方向。農家樂旅遊依託的是當地的農業生態資源、鄉村人文資源,決定了支撐農家樂旅遊發展的農業產業和鄉村文化必須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的道路。打造農家樂旅遊產品,要從當地鄉情、民情出發,因地制宜,分類開發。農科村農戶本業是種植花卉、盆景,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優勢,吸引市民前來吃農家飯、觀農家景、住農家屋、購農家物,農家樂旅遊才逐步興起。如今農科村又提出了發展“五個堅持”,即堅持以自有花木生產基地爲旅遊觀光景點不變,堅持以自有庭院爲旅遊接待場所不變,堅持以自身既做花木生產者又做旅遊接待者不變,堅持歷史文化自然注入保持濃郁的民俗氛圍不變,堅持以本村農戶爲主鼓勵外來投資共建農家和諧大景區不變。再次體現了“立足本地實際,走特色化發展道路”的決心。農科村利用是西漢文學家、辭賦家、哲學家揚雄故里的文化品牌,積極挖掘揚雄文化,規劃建設了揚雄文化博物館、修葺子云亭,豐富農科村的旅遊文化因素。

三聖鄉在開發農家樂旅遊時,同樣堅持“保持鄉村本色,凸現文化特色”的開發原則,依託原有花卉種植產業優勢,創造性的打造出“五朵金花”,在以農業文化爲主題的“江家菜地”,人們不僅可以感受到樸實的鄉村文化,還可以親身體驗參與收種的樂趣;“幸福梅林”以梅花文化爲主題,將開發梅花茶、梅花酒等系列產品,深入挖掘梅花的文化價值。“荷塘月色”引進現代藝術理念,吸引衆多藝術家在此開設畫廊、音樂工作室等,打造以繪畫、音樂爲主題的獨具特色的田園“藝術村”,提升片區的藝術文化內涵。在景觀設置突出文化品味,建築風格在保持原有“農家習氣”的基礎上,突出川西民居特點,使其文化底蘊得到完全的保留和延續。

5、堅持“集約化運作,追求規模效益”的發展思路。農科村和三聖鄉的農家樂旅遊都興起於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經過幾年的不斷髮展和逐步規範,已經從單一農家樂型向鄉村綜合型、一般觀光型向休閒度假型,從自然生態型向文化體驗型轉變。

三聖鄉在不改變村民原有生產習慣的基礎上,將土地集中起來,進行整體再開發和設計,範圍擴大了,規模效益實現了。“花鄉農居”由村委會組建了土地流轉合作社,在原有花卉資源的基礎上,把有限的土地集中起來,引進花卉種植的龍頭企業,農民成了花卉公司的工人,實現了就地專業。“江家菜地”由村委會牽頭,實行耕地出租方式,將農民的自耕地出租給遊客,遊客可以自己來種植,也可以委託農民種植,收穫的農作物由遊客支配,也可以由村合作社代賣,收入全部歸遊客所有。鄉村通過集中連片開發、打造產品集羣,從而實現規模效益和倍增效益,品牌知名度更加響亮。

三、此次活動策劃的總結

1、策劃準備充分,活動目的明確。這是山東首次由旅遊媒體運作的農家樂主題旅遊活動,活動由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山東電視臺農科頻道主辦,由農科頻道《旅遊365》欄目承辦。活動旨在爲山東農家樂管理經營者搭建交流學習近平臺,促進齊魯城鄉旅遊的和諧發展。從前期開始,活動就在農科頻道、大衆日報、齊魯週刊展開大規模宣傳,得到了省內觀衆和農家樂行業的熱烈反映,短短一週多時間,就接到200多人次的報名諮詢。

此次活動,考察團成員主要來自山東電視臺《旅遊365》、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祕書處、

山東火炬投資集團、臨沂蒙陰縣桃花源村、還有《旅遊365》的8名幸運觀衆。他們各自代表山東的媒體、農家樂行業管理者、投資者、經營者、遊客,分別從自身的角度體驗觀察成都農家樂,汲取有益於山東農家樂發展的經驗。活動讓山東農家樂行業的各個角色真切體會了成都農家樂的方方面面,也爲《旅遊365》的農家樂考察節目有了豐富的視角和素材。

2、注重體驗互動,追求考察實效。考察團成員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分別代表山東省農家樂行業的各個角色,從自身實際出發考察,深入到了四川農家樂發展狀況的各個角落,並得到了第一手的材料和準確的判斷,對自身的農家樂項目建設獲益匪淺。並且,他們的收穫感受,在山東省具有一定代表性。

來自臨沂市蒙陰縣桃花園村的村支書石運法說:“這次考察讓我深受鼓舞,尤其是郫縣農科村的發展,對我啓發很大,應該說我們村的基礎很好,發展的希望更大,我們村背靠蒙山,山青水秀,瓜果不斷,農科村的管理經驗、經營模式都很值得學習。”

來自濟南的旅遊房產投資商楊敬東,正在濟南南部山區開發一萬畝的旅遊項目,考察完成都三聖鄉農家樂後,感慨道:“三聖鄉的五朵金花起點這麼高,做得這麼好,我很吃驚,一個4a級的景區竟然不收費用,經營狀況還這麼好,一年幾百萬的客流量很了不起 ,三聖鄉模式對我啓發很大。”

3、旅遊主題活動更有宣傳實效。這次活動最早是由《旅遊365》發起策劃的,一開始就從實際活動的策劃組織着手,追求媒體宣傳的最佳效果。實踐證明,以活動帶報道,比純粹的媒體報道更加豐滿,更有實效。

四、對我省農家樂旅遊發展的幾點建議

我省“農家樂”旅遊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較差。針對目前“農家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結合這次考察的體會,下一步應着重做好我省農家樂發展中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大政府主導力度。成都農家樂旅遊成功的關鍵在於地方政府發揮其主導作用。據瞭解,三聖鄉“五朵金花”的打造,成都與錦江區共投資1.2億元,利用“花博會”的契機,改造三聖鄉的五個村莊,鄉村道路硬化和房屋立面改造90%的資金由政府投入。第二次改造區政府按人均35平方米的宅基地面積,每平方補助100元的標準投入,以買一把遮陽傘送一把,買一套餐桌送一張桌布等方式引導農民對設施升級換代。與此同時,區政府調整支農資金,強化了對“農家樂”的支持,“農家樂”星級評定全部免費等等。而我省多數地方政府對農家樂旅遊的扶持措施不多、力度不大。省政府和相關部門對農家樂發展的規範性文件也處於缺失狀態。建議進一步完善促進農家樂旅遊發展的相關扶持政策,尤其是切實抓好已有政策的貫徹落實,爲“農家樂”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創造良好條件。從政策、機制、資金、財稅、規劃等諸多方面給予全面支持,加大對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建設的投入,制定切實可行的行業標準,與減免農業一樣減免農戶經營“農家樂”的相關稅賦等。各有關部門也要積極幫助農民做好管理和服務工作,不斷完善農家樂旅遊的發展環境。

2、加強管理,規範服務。成都市率先開展了鄉村旅遊標準化建設工作,規範了農家樂的經營管理,極大的促進了農家樂旅遊的健康發展。據瞭解,目前我省只有少部分市出臺了相關文件,如臨沂市曾下發《關於在全市開展創建農家樂旅遊示範村工作的通知》,日照市就

民俗旅遊曾出臺了《日照市民俗旅遊管理辦法》、《日照市民俗旅遊戶標準及星級評定辦法》等等,多數地方仍然缺少對農家樂旅遊的全面規範性管理文件。建議政府儘快制定地方性的農家樂旅遊服務質量標準,實行規範化管理與服務。進一步強化農家樂旅遊的安全管理、衛生管理、誠信管理,爲遊客提供安全潔淨、健康衛生的旅遊和生活環境。引導“農家樂”經營戶樹立遵紀守法,合法經營的思想觀念,以優質服務和風格獨具的“農”家特色來吸引廣大遊客。同時也要爲“農家樂”發展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當前特別是要加強對“農家樂”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培訓,包括旅遊知識、服務規範、衛生防疫、消防安全等等,有利於“農家樂”從業人員更好地瞭解當前旅遊業發展的形勢和趨勢,進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和經營。

3、科學規劃,因地制宜。農家樂旅遊的健康快速發展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設計。通過規劃引導,保證當地農家樂旅遊的有序發展,逐步改變目前我省“農家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規模小、分佈散、經營單一、層次不高、發展無序的狀況,充分考慮當地環境的承載能力,強化資源保護、環境保護的意識。農家樂發展規劃不僅要與旅遊總體規劃相銜接,而且要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規劃,防止規劃和設計不當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規劃設計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結合當地主導產業和自然人文環境,在房屋建築,環境營造,活動設計等方面下功夫,做精“農家樂”品牌。要防止“農家樂”旅遊開發建設上脫離農民主業,脫離樸素、自然、協調。認真挖掘總結地方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使“農家樂”旅遊與當地民俗風情和鄉土文化實現有機結合,提高“農家樂”旅遊文化品位和服務檔次。(

第四篇:山西省觀光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山西省觀光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默認分類 2014-12-25 15:03:43 閱讀48 評論0字號:大中小 訂閱

山西省觀光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山西省農業廳

觀光農業是一項新產業,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開始興起。近年來,隨着全國形勢的發展,隨着大中城市市民觀光休閒需求的增長,我省各地觀光農業也開始起步,並得到一定的發展。各級對觀光農業產業的認識逐漸提高,國家農業部和國家旅遊局聯合成立領導組,並聯合下發《關於促進觀光休閒農業快速發展的意見》,農業部還增設“休閒農業處”專門主管指導全國觀光休閒農業工作。省長孟學農同志在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拓展農業功能,把觀光農業作爲現代農業的重要實現形式,

加快發展。

一、提高對發展觀光農業重要意義的認識

觀光農業是以農事活動爲基礎,把農業和旅遊業結合在一起,利用農業景觀,農村自然環境,以及農牧業生產、農業經營活動和農村文化等,吸引遊客觀賞、品嚐、購物、勞作、體驗、休閒和度假的一種

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發展觀光農業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觀光農業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新的產業面的形成。

觀光農業項目的開發,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農業產業資源和農村民俗文化資源,既減少了傳統旅遊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消耗,又充分挖掘和利用了當地資源,擴大了農業生產經營範圍,調整和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實現了農業和旅遊業之間產業鏈的延伸。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包括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的協調發展。一個成型的、推向市場的旅遊產品,必然涉及到交通、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方面,觀光農業不但可以帶動農村道路交通、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而且可以促進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的銷售、餐飲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帶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

信息流,可以爲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

(二)觀光農業有利於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和促進農民增收。

觀光農業項目的開展有利於擴大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緩解農民就業壓力。根據研究,觀光農業每增加1 個就業機會,就能帶動相關行業5 個就業機會。我省觀光農業資源豐富,如果大力發展觀光農業,既可以壯大旅遊產業,又可以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加快當地經濟發展。農民圍繞觀光農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項目,可以有效解決廣大農村勞動力資源富餘的問題,促進廣大農村的社會繁榮和穩定。同時,通過開發觀光農業,可以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實現農產品的多項、多次增值,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開闢了一條由傳統農業向“三高”農業與旅遊產業

有機結合的效益型農業發展道路。

(三)觀光農業有利於豐富和保護農村地方文化。

我省是黃河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螺祖養蠶、後程教農都源於我省,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特色鮮明、內涵豐富、歷史悠久,是發展觀光農業可資利用的最珍貴的資源,觀光農業項目的開發爲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寶貴資源提供了可能。通過深入挖掘和利用當地的民俗、文化,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項目,使旅遊產品的類型不斷增加、內涵不斷豐富,可爲遊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觀光農業項目的開展,可以使廣大農民認識到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中的不可估量的價值,使當地農民更加註重對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

保護,使幾千年來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蘊含的古老文化、民風習俗得以傳承和發揚。

(四)觀光農業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觀光農業是集第一、二、三產業於一體的一個新行業,對農業的科技水平有較高要求,對農產品質量標準有較高要求,對農業生產者的素質有較高要求,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可以全面提高農業素質,可以大幅提高農業效益,可以促進農村生產發展;觀光農業相對於一般農業來說收入來源廣,產品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好,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可以促進農民儘快脫貧致富,過上富裕的生活;觀光農業對農村生態環境,農村衛生環境和農村的村容村貌要求高,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可以促進村容整潔,村貌美化;觀光農業可以吸引衆多的城市遊客,參與農業生產,體驗農村生活,實現城鄉文化的有效交流,把現代城市文明引入農村,促進農村文化昇華,全面提高農民羣衆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有利於形成更加文明的鄉風;觀光農業是一個有組織的系統工程,對農村社會的管理水平要求高,要求有規範化的管理規章,有現代的管理理念,高素質的管理團隊,以及民主決策程序,大力發展觀光農業有利於促進農村民主化進程,實現農村民

主管理。

二、我省觀光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觀光農業整體規模得到壯大。目前,全省觀光農業點已發展到104 家,其中國家級示範點有23 家,省級示範點44 家,省級農業觀光點37 家。可以說在數量上實現了突破,成爲全省旅遊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爲新農村建設的排頭兵,成爲現代農業發展的試驗田。在這些單位中,有農園觀光型,如大同的白馬生態園。農園採摘型,如清徐葡峯山莊、農科院的農業觀光采摘園等。特色村鎮型,如大寨村、西溝村、賈家莊以及錫崖溝等村鎮。農業科技觀光型,如太谷怡園酒莊、東湖醋園等。自然生態型,如苗

城聖天湖農業觀光園、萬榮陽光地中海農業觀光園等。

(二)農業觀光旅遊市場得到拓展。隨着旅遊產業結構調整、深化和旅遊市場需求的多樣化,農業觀光旅遊成爲市場熱點。其特色鮮明、參與性強、消費水平適中,通過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開發,形成多樣化的產品,滿足了旅遊者求新、求異、求知和休閒的需求。全省已有巧家示範點被組合進入旅行社

銷售的線路產品中,大多數點形成了自己的市場客戶羣。

(三)一批典型示範單位脫穎而出。進入旅遊示範點行列之後,老點得到了提高,新點得到了發展。多數點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提高了原產業的附加值,成爲當地的支柱產業,成爲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在大寨、西溝、東四義和賈家莊等老典型進一步發展提高的同時。皇城相府村、後溝古村、和諧生態園、錫崖溝、葡峯山莊等一批新典型也脫穎而出,特別是近年以來在太原市區周邊的清徐、晉源、草坪以及榆次、太谷等地有10 多個房地產、煤焦和其它民營企業開始參股和新建觀光農業點,建設標準越來越高,

越來越規範,成爲現代都市農業的一個新亮點。

我省觀光農業雖然有一定的優勢,並取了一定的發展,但目前還存在一些不容易忽視的問題,也面

臨着許多的困難,總體看,還處在起步階段。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不完善。觀光農業大都位於城市郊區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限,適應不了遊客的需要,難以留住遊客。75 家觀光農業點中有直達硬化公路的51 家,區內有觀

光專用硬化路的33 家,有標準化廁所的25 家,有賓館和標準化農家樂客棧的18 家。

二是宣傳不夠,客源不穩,效益不高。每年有專門宣傳經費的僅5 家(大寨、皇城相府、和諧生態園、後溝古村、葡峯山莊),有宣傳主題活動的13 家。每年接待遊客以10 萬人次以上的5 家,5 萬人次以上的3 家,1 萬人次以上的n 家,其餘都不足萬人。年收入在100 萬元以上的2 家(大寨、皇城相

府),在50 萬元以上的2 家,在30 萬元以上的7 家。

三是投入不足,潛力得不到充分挖掘。首先是政府的引導性投入少,省級從2014 年起,將觀光農業列入專項預算,每年100 萬,每年扶持ro 個左右示範點,平均不到10 萬元。市一級,除了晉城每年有

10 萬元專項資金,其餘均無專項扶持資金。其次是示範點自身投入不足。據統計,累計投入在1000 萬元

以上的僅有6 家,在500 萬元以上的僅有5 家,其餘大部分投入在二、三百萬元左右。

四是缺乏科學規劃。有專門規劃的25 家,規劃經過省級評審論證的13 家,由縣政府整體規劃的僅

太谷五村1 家。

五是管理不規範。其突出問題是村企不分,沒有專業管理團隊,有觀光旅遊獨立法人和專業管理團隊的有h 家,實行承包經營的有9 家,絕大部分還是由村黨支部或村委會直接管理。

三、科學佈局,分類指導,規範發展

總的指導思想是:以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美化農村環境,繁榮農村文化,增進城鄉交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爲目標。按照觀光農業發展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與旅遊業發展相結合,與農業科技示範推廣相結合,與現代農業建設相結合的要求。以農業文明和農村文化爲主線,以農業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及農村文化習俗爲主要內容,建立一批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特色的,具有觀光、品嚐、體驗、休閒、度假、教育等多種功能的觀光農業景區(點),使觀光農業成爲我省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爲我省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成爲現代農業建設的試驗田,成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排頭兵。具

體的發展思路是:科學佈局、分類指導、規範發展。

科學佈局,就是根據觀光農業的市場需求和資源分佈,有計劃地、有重點地規劃觀光農業的佈局。從我省實際出發,今後一段時期重點是在“十一點三區”發展一批觀光農業項目。所謂“十一點三區”就是以十一個地級市爲中心,在城區、郊區和山區因地置宜發展不同類型的觀光農業項目。城區交通便利,最接近城市消費羣體,觀光農業要以觀賞遊覽、體驗農作爲主,可以重點發展農業公園、花卉觀賞園、垂釣場以及市民租賃農園等觀光體驗型項目。郊區,重點發展觀光采摘、租賃農園和農家樂項目。觀光采摘項目,是在農產品收穫季節吸引遊客觀賞田園風光,農業風景,採摘果實,購買新鮮農產品。租賃農園項目,是指向城市居民收取一定費用,將少量的果樹、菜園、瓜園等租賃給他們,他們在節假日前來從事耕作、播種、灌溉、打藥、採摘等全過程農事生產活動。可以實行定期租地、有償管理或承包租地、自選管理等多種方式。農家樂是指到農村吃農家飯、住農家房、幹農家活、享農家樂,感受鄉土生活和文化習俗。山區,重點發展休閒療養項目。讓城市居民擺脫城市的喧囂嘈雜,享受清新的空氣和寧靜的氛圍,主要包括森林

旅遊和水庫垂釣。

分類指導,就是根據不同類型觀光農業的特點、市場潛力、資源享賦選擇不同的發展方向、經營模式。一是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近幾年我省各級在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業科技園。如大同的白馬生態園、農科院的農業觀光采摘園,這類型觀光農業點,今後要重點在拓展功能,提高科技品味,完善服務設施上下功夫,逐漸建設成農業科技人員和中小學生觀摩學習、培訓、實習的場所,形成固定的客源。二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上聯加工企業、下聯農戶和基地,是工業和農業的結合體,是發展農業和工業旅遊的結合點,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拓展旅遊觀光業務既有利於擴大企業品牌宣傳,也有利於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在這方面怡園酒莊、東湖醋園做的比較好。這類觀光農業點今後要在開設觀光通道,建設實習體驗車間,開放生產基地,培育企業文化,開闢旅遊專線,成立觀光公司等方面多作文章。三是特色村鎮。我省是一個農業氣候資源豐富,小氣候衆多,特色農業優勢明顯的省份。如梨鄉― 原平同川、葡萄之鄉― 清徐白石溝等都是既具特色農業生產,又具旅遊觀光資源的特色村鎮。如大寨村、西溝村、賈家莊以及錫崖溝等村鎮都是既風景秀麗,又有豐富文化底蘊的觀光農業品牌。這類型觀光農業點,今後要在美化村容村貌、完善生活服務設施、昇華地方文化,推行標準化服務,開闢農家樂,建設專業管理公司等方面多下功夫。四是水利工程和森林資源。我省境內河流衆多,黃河依山而過,汾河穿境入黃,又是桑乾河、淖沱河、漳河、諫水河的發源地,再加上萬家寨、汾河水庫、漳澤水庫等許多大型水利工程,苑如一串串明珠,散落在三晉大地上。我省是個多山的省份,境內有太行山、太嶽山、呂梁山、中條山、系舟山、恆山等衆多山系,森林

資源獨特。如萬家寨、漳河水庫、恆山、龐泉溝、蘆芽山等景區碧水清山、風光秀麗,都具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這類型觀光農業點,今後重點在增設農業科技示範項目,擴大輻射帶動範圍,開設農家樂,規

範境區管理,開闢旅遊線路,加強宣傳廣告等方面多做工作。

規範發展。就是借鑑國內外觀光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從我省實際出發,在觀光農業發展中要堅持以下幾項原則:一是必須以農業生產活動爲基礎。觀光農業是農業與旅遊業結合在一起的新型產業,農業是基礎,離開了農業,觀光農業也就無從談起。因此,觀光農業必須在農業生產基礎上進行開發和發展,絕不能脫離農業另搞一套,更不能脫離農業,搞太多的人文景觀。二是必須與農業和旅遊業的總體佈局相結合。經過多年的發展,我省農業和旅遊業都已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和較穩定的佈局,觀光農業的規劃佈局要充分考慮農業和旅遊業的總體佈局,要儘可能在農業現有基礎上開發增加觀光農業的特性。通過發展觀光農業,達到調整農業結構,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目的。三是必須因地制宜,突出個性和特色。特色是觀光農業的生命所在。觀光農業要突出個性和特色,在求新、求異上下功夫,力戒大而全和重複建設。四是必須立足現有基礎,循序漸進。發展觀光農業要先易後難,梯度推進。根據我省目前的居民消費水平,觀光農業要重點發展觀光旅遊和短期採摘型以及休閒型的項目,教育型和租賃農園項目應有選擇地適度發展。五是必須突出文化品味,形成有特色的觀光企業文化。觀光農業項目要注重文化品味,繼承和發揚我省的地方文化特色,豐富鄉土文化內涵,要把教育、健身和科考等寓於旅遊活動中,建成愛國主義教育、農業技術和科學知識教育的基地。六是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開發與保護相結合。觀光農業之所以吸引遊客,重要原因就在於它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農業景觀。因此,觀光農業在發展景點建設的同時,一定要

嚴格控制基建佔用耕地,防止出現新一輪項目建設熱,特別是變相的房地產開發熱。

四、加強領導,創新機制,保障觀光農業健康發展

1,加強領導。觀光農業是現代農業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各級農村工作部門要高度重視觀光農業的發展,要有計劃地組織有關人員赴觀光農業搞得好的省份去參觀學習,解放思想,開拓思路。要積極向財政、計劃等部門宣傳、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現有的農業項目要向觀光農業傾斜集中。觀光農業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產業,各級農村工作領導組辦公室要主動承擔其觀光農業的行業管理職能,加強對外聯繫和協調,爲觀光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力求形成部門間協調配合、上下級齊抓共

管,行業內爭先發展的良好局面。

2,創新機制。一是廣泛發動社會上各種投資者,包括民營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個人以及外商參與興辦觀光農業項目。按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建立開放的多元性社會化投資機制和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制度。二是山西省觀光農業協會要會同各市、縣策劃和包裝一批重大項目、充分運用各種融資手段,對外招商引資。三是對於觀光農業項目的投資者,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集團合作企業,也不論是農民個人,還是外商投資企業,只要符合發展規劃,發展前景好,省裏在各項政策上都一視同仁,給以支持。四是旅行社和觀光農業企業可以相互參股、持股,通過各類要素在資本與產權層面上合作,形成功能完善、市場

發展潛力大的旅遊線路產品。要整合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的資源,實現規模集聚效應。

3,科學規劃。省、市要根據本級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和旅遊業發展規劃制定觀光農業發展規劃。通過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形成政府引導、各方協作、共同發展的機制,使觀光農業成爲各部門、各行業的紐帶和橋樑,構建“大農業”、“大旅遊”格局。各觀光農業點在開放之初要先做好規劃、並認真組織實施。規劃要走出去、請進來,要到發達省份,甚至到發達國家去參觀學習,洋爲中用、博採衆長。要請國內外的著名規劃設計師進行創意規劃,在規劃上要捨得下本錢。要搞好規劃間的街接,觀光農業點的規劃、行業規劃,

地區規劃要相互對接。

4 、標準化管理。標準化是觀光農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行業標準的制定要精細,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農家樂旅舍、導遊導購、餐飲服務、景區環境、娛樂服務等都要有相應的執行標準。各觀光農業示範點要積極探索實踐,主動制定本示範點的管理標準。省觀光農業協會要在各示範點企業標準的基礎上,

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儘快制定出臺我省的觀光農業行業標準,標準的制定要充分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從我省實際出發,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切實可行。標準制定後,要大力推行,積極實施,在發

展中規範,在規範指導下發展,儘快使我省觀光農業發展走上規範化道路

第五篇:關於赴四川崇州考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調研報告

關於赴四川崇州考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調研報告

2014-03-09 11:07:02信息來源: 安徽省土地網

編者按:

當前,“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已成爲全國各地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之一。黨的十七屆三、四中全會確定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方向,明確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爲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城鄉一體化”建設首先要推動農村體制改革和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由此可見,“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重點在“鄉”不在“城”,而完善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深化土地管理改革則是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抓手。

當前省廳提出在全省開展千村整治工作,無疑順應了這一歷史變革要求。在這一進程中,國土部門如何進一步做好土地整理、建設用地置換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更好地與新農村建設、整村整治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在“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中的作用,我們一直在探索,在思考。現將蕪湖縣國土資源局承良傑隨隊赴四川崇州考察學習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調研報告刊出,供大家在工作中交流參考。

作者:承良傑

一、崇州市基本做法

崇州市地處川西平原,東距成都25公里,於1994年撤縣設市。全市面積1090平方公里,平壩區佔總面積的52%,山區佔總面積的43%,丘陵區佔總面積的5%。總人口64.15萬人,市轄25個鄉鎮,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瘦肉型豬基地縣、糧棉專貸大縣和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區,一、二、三產業發展均衡。

(一)改革的背景

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中國長期存在的“三農”問題,已經成爲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爲此,成都市從2014年開始着力推進城鄉一體化,並將其作爲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手段。在這一探索過程中,成都市充分利用級差土地收入規律,推進土地綜合治理工程,在城鄉資源之間搭建起市場化的互惠共享機制,提高了農村和農民在土地城市化增值中的分配份額,着力破解城市發展“地從哪裏來”和農村發展“錢從哪裏來” 兩大難題,促進了城鄉同發展共繁榮。

作爲成都市發展的重點區域,崇州市高度重視,搶抓時機,利用國家試點政策機遇,進一步創新觀念,以“政府創新政策環境、市場活化經濟資源、城鄉統籌和諧發展”爲目標,依託“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以土地綜合整治爲突破口,以土地整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爲平臺和抓手,創新耕地保護模式,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取得了長足發展。2014年,該市gdp達到90億元以上,年增長點高達14%,其中第一產業年增長點達6.5%以,第二產業年增長點達19.4%以上,第三產業年增長點達12%以上,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754元,年增長點達

10%以上。今年10月13日,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綜合示範項目建設現場會在崇州市榿泉鎮召開,對其好的做法和經驗在全市範圍內推廣。

(二)主要做法

1、轉變觀念、統一思想是前提。

崇州市認爲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是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深化,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旅遊業發展的重大舉措,是拉動內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新的城鄉形態的載體,全市上下務必高度重視,大力支持。爲此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調研、督導,率領縣幾大班子領導多次深入農村考察,積極和省、市國土部門進行對接,瞭解土地綜合整治要求、任務與實施方法,召開現場會和調度會,全力推進各級幹部與羣衆加深對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理解與支持。在此基礎上,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規格的領導組,由市長任組長,四大班子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爲成員,全面統籌協調各項工作開展,各鄉鎮也對應成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指揮部,由聯繫市領導任指揮長,鄉鎮黨委書記任副指揮長,親自抓、親自研究具體工作、親自解決具體問題。同時加大對土地綜合整治政策的宣傳,縣電臺、電視臺開闢了專欄進行宣傳報道,並充分利用會議、簡報、標語、宣傳材料、舉辦講座等形式,廣泛宣傳新的土地政策,宣傳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重大意義,宣傳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給羣衆帶來的具體實惠,使羣衆切實明白土地綜合整治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從而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配合、支持此項工作。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密切協作,形成政府組織牽頭、部門各盡其職、羣衆支持參與的工作局面。

2、深化改革,創新制度是基礎。

崇州通過調研,認爲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對舊有“散、多、亂” 農村居民點進行拆、並,對田塊小、多且不規整的耕地進行規模整理,將土地整理出的耕地指標作“佔補指標”,將居民點整理出的指標作爲建設用地掛鉤指標,實行市場化運作,利用級差土地收入規律,將一部分城市土地增值收益返還於農村,用於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區、農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城鄉資源互惠共享的解決方案。經過慎重決策,在廣泛調研和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先後出臺了《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區地上附着物補償標準》、《土地綜合整治實施工作考覈獎懲辦法》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推動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順利實施。

1、掛鉤指標可以擴大到整個成都市,在縣內可以異地掛鉤到所有鄉鎮。

2、市場化配置掛鉤指標,建立全市統一、城鄉一體的有形建設用地交易市場,由價高者取得建設用地指標。同時建立保底收購價,暫時未成交的由土地收儲中心按每畝8萬元收購。

3、鼓勵農民打破區域界限,跨區域向城鎮集中。凡願向城鎮轉移的農民,可選擇跨鄉鎮,向市域範圍內任何一個城鎮遷移。進入城鎮新型社區集中居住的農民,可依據宅基地及房屋置換城鎮住房,自願放棄原宅基地,給予一次性貨幣補償。

4、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林業、房屋等確權、登記,以此作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專項調查,切實查清土地利用現狀、權屬,分析農用地整理及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潛力,合理選擇項目區。

5、積極探索以集體建設用地爲主的多種農村產權資本化運作模式,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對農用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行爲予以規範,取得房屋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林權等證後,可以按照規定流轉;同時創新金融擔保抵押制度,可以據此擔保抵押,有效盤活了農村存量資產。

6、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多方籌集資金。一是用項目實施預計新增的耕地佔補平衡指標、建設用地掛鉤指標和土地儲備地塊捆綁抵押向金融部門融資;二

是以土地綜合整治爲平臺,將國土、水務、農業、林業、交通、環保、衛生、文化等所有涉農專項資金打捆使用;三是指標有償使用獲得的收益;四是積極引進社會資金參與;五是爭取上級財政予以支持。通過多種渠道,確保了資金到位。

7、加強耕地保護,設立耕地保護基金,按照“統一政策,分級籌集”的原則,由成都市和區(市)縣共同籌集,主要從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收益中歸集,用於耕地流轉擔保資金和農業保險補貼、承擔耕地保護責任農戶的養老保險補貼、承擔未承包到戶耕地保護責任的村、組集體經濟組織的現金補貼。標準分爲兩類,一類耕地爲400元/畝、年,二類耕地爲300元/畝、年。

8、以人爲本,妥善處置農民權益,實現富民增收和惠民安居,本着讓利於民的原則,制訂了統一的補償標準,以住房換住宅、以宅基地換社保。對向集中居住區集中居住的農戶除按照8000元/人的基礎設施標準配套以外,還給予8000元/人的住房補貼,節餘的集體建設用地給予現金補償。房屋交付後,由政府統一辦理產權證,住戶只支付工本費。同時項目一經立項先行在村莊規劃點指定的範圍內將被拆遷農戶的安置房建好,然後再進行房屋拆遷;整理出的耕地進行流轉的,按每畝每年不少於400公斤糧食予以補助,效益高的還可以參與分紅,並就近就業,解決了農戶的後顧之憂。

(三)、各方配合、形成合力是保障。

土地綜合整治是一項長期而又複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兩個部門就能夠完成的,在推進的過程中需要行政推動,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在這一過程中,崇州堅持“五個結合”,即把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與城鎮建設相結合,與改善農村生產條件相結合,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與促進農民集中居住相結合,與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組織相結合,在領導組統一領導下,分清職責,統籌運行。除國土部門外,財政部門負責項目資金的支持和管理,建設、規劃部門負責指導新建居民點的規劃、建設,農業部門負責土地權屬調整和新增耕地土壤肥力,水務部門負責項目區土地復墾的規劃和實施指導,環保部門負責項目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監察,形成政府組織牽頭、部門各盡其職、羣衆支持參與的局面。各鄉鎮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直接抓、直接負責,其他班子成員積極參與、劃片包乾、責任到人,從各部門抽調了200多名幹部在一線開展工作。將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考覈綜合管理,明確各鎮及各管理部門職責,按年下達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目標,年終考覈,兌現獎懲,對考覈不合格通報批評,各單位主要領導要說明原因並做書面檢查。同時還建立了日常督查、定期通報等制度。正是由於組織協調得力,工作形成了合力,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才能夠迅速展開,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在推進過程中,該市還強抓地震災後重建的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專門爲地震災區制定的《關於實行保證災後恢復重建特殊支持政策》(國土資發[2014]119號),進行先行用地!即從2014年到2014年,該地區新增建設用地,可優先安排,分類統計上報,國土部在國家計劃指標中給予追加認定;對農業建設用地不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規模控制,只需市縣覈准補充耕地方案並報市縣政府批准省國土廳備案;對重點工程和災後重建特殊用地,先行預審、先行用地。四川省政府根據該文件又出臺了相應政策,對需報農用地轉用的,其一書四方案等材料由成都市政府直接批准報省廳備案。而所有制約性條件只有一個,確保耕地佔補平衡。這一特殊政策真正解決了該地區指標限制這一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目前,該市工業園區面積13.33平方公里,已批供落地項目300多家,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發展。

崇州市在推進土地綜合整治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中,走在了全市乃至全國的前列,也有力推動了該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但在改革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難題,如:其村莊整治投入成本爲12.5萬元/畝,資金量較大,後續資金籌集困

難;在農村土地確權和流轉過程中,城鎮居民購買農民房屋、一戶多宅現象較多;市、縣對耕地保護基金的籌集存在畏難情緒;耕地保護基金的發放對象難以合理界定,等等。針對這些難題,該市不斷地探索總結經驗,並積極吸取其它地區的一些好的做法,其統籌城鄉發展改革體系也將會逐步完善。

二、推進縣級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建議

近幾年來,全省各地狠抓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新型農村建設和新型社會建設,社會經濟呈現又好又快發展,面貌日新月異。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各地通過大力實施土地開發復墾整理項目,全力推進建設用地置換工作,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有效地化解建設用地需求矛盾。但隨着國家推進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保增長、保紅線,土地供需壓力是越來越大,同時資金投入不足,新農村建設點多規模小、建新不拆舊,農村產權模糊,保護意識不到位等,制約了進一步發展。

總結崇州城鄉一體化實踐經驗經驗,以土地整理和建設用地置換爲平臺和抓手,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和辦法,全面深入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大舉措,是堅持擴大內需方針、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構建新型城鄉形態的重大舉措。在當前迎難而上、化危爲機、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全面深入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改變農村面貌,繁榮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活,既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方針切實管用的措施,也是深化統籌城鄉發展實踐、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行之有效的辦法。爲此,建議:

1、成立政府主導、各方參與的綜合性組織,形成合力。由於土地綜合整治牽涉到方方面面,影響千家萬戶,必須形成政府主導、各方參與的運行機制,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我縣應成立由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的領導組,政府辦、發改委、農委、建委、財政、國土、規劃、水務、交通、林業、社保、供電等部門負責人爲成員,全面指揮和協調項目實施。按照“統一立項、統一實施、統一驗收,分類記帳”的原則,將土地整理、建設用地置換、新農村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小流域治理、測土配方、溝渠清淤、村村通等多項涉農工程進行合併,形成“項目鏈條”,整合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集中實施,使項目實施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社會效益最優化、生態效益最美化。各鎮也要相應成立由黨政主要負責人牽頭的工作班子,負責土地綜合整治的實施工作。同時建立綜合考評機制,將項目實施納入各部門和各鎮崗位目標責任制考覈範圍,簽訂《責任狀》,加大考覈力度,必要時可試行一票否決。

2、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產權確權登記,切實摸清家底,做好統籌規劃。要充分利用全國第(來自好範 文網:)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利用新科技,完善權屬調查和地籍測量,全面查清土地類型、結構、面積和權屬狀況,開展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工作,爲建立農村土地產權市場奠定基礎。同時在此基礎上編制科學合理的專項規劃,要充分注重規劃的前瞻性、導向性、和可操作性,廣泛聽取項目區農民意見,讓項目實施能給農民帶來最大的方便。在確定具體項目時要切實做好可行性論證,不僅要考慮到有效耕地面積的增加,同時還應考慮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統一。要注重項目的工程規劃設計,合理安排田、水、路、林、村的佈局,調整用地結構,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並儘可能節約建設資金。

3、對項目資金實行統籌管理。實施土地綜合整治由於任務重、難度大、時間緊,所需資金也特別巨大,同時還和建新地塊土地出讓密切相關,應在財政設立專戶,統一收付。同時制定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實現“資金統籌,分類管理,政府調控,綜合平衡”。加強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審計、監察等部門要定期檢查,並實行定期公示制度,增加項目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接受羣衆監督。對項目效益要進行評估和驗收,建立資金下撥終端到位情況反饋和資

金使用效益公示制度,確保資金專款專用。

4、完善農村土地徵收、徵用補償機制。目前我縣農村集體土地在被徵用過程中,受區位、項目、時間等因素影響,補償標準差距很大,容易產生一些矛盾。要充分考慮被徵地農民的合法利益,提高現行徵用標準,以即將實行的區片價爲基準,統一制定合理的補償標準,實現同地同價;同時要進一步提高建設用地置換補助標準,建立最低保護價格。要改變補償方式,以解決被徵地農民的基本生活爲根本,逐步從現金補償向解決社保方向邁步,全面建立被徵地農戶社保基金,納入城鄉居民統一保障體系,確保被徵地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保障社會穩定。條件成熟時,要出臺農村宅基地退出補償機制。

5、設立耕地保護基金。保護好耕地是繼續科學發展的前提,設立耕地保護基金的既是一種責任的設立,也是一種權利的設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在承擔了耕地保護責任的同時,也享受到獲得補貼的權利,從而更好調動羣衆參與耕地保護的積極性,爲未來發展留足了空間。可參照崇州方式設立耕地保護基金,從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以二次土地調查確認的耕地數爲基準,確保發放準確、合理。

6、規範農村建設行爲,推行節約集約用地。要全面加強新農村建設的監管,嚴查亂佔耕地、少批多佔、非法轉讓以及假借新農村建設之名行開發之實等違法行爲,對那些將原宅基地或新建房屋轉讓的,今後申請再建房屋一律不予受理,對“建新”後主動“拆舊”的農戶,應參照建設用地置換房屋拆遷補償標準予以獎勵勵,對一戶多宅的,要堅決收回多餘宅基地;同時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規劃,節約集約用地,規劃點要統一集中,減少數量,擴大規模,鼓勵建造多層和高層安置房,儘量少佔土地,少佔耕地,推行小區規範化物業管理,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7、以政策爲保障,以指標市場化爲刺激點,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土地綜合整治不僅僅是一個個建設項目,同時是推進城市化進程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一項系統性工程,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加大融資力度,引入社會獎金,從人力、物力、財力予以優惠和扶持。對產生的佔補指標和置換指標,要建立有形交易市場,運用市場機制進行分配,確保縣域、鎮域經濟均衡發展。各鎮也應出臺鼓勵政策,投入相應的資金,對項目積極性高且效益明顯的村及農戶予以一定的補償和獎勵,以此調動各村及項目涉及農戶兩方面的積極性。

8、創新金融服務方法,加大融資力度。要充分利用部分政策性銀行已將土地整治列入資金放貸範圍,實行優惠利率,做大、做好項目申報,以此建立專項基金,保證土地綜合整治有長遠、持續的資金保障。同時對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要積極和金融部門溝通,創新方法,擬訂製度,也可進行融資,促進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