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關於建設文化名市的若干思考

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同時也對未來小康社會的文化建設提出了總體要求。根據十六大報告精神,我市作出了建設“四市”的戰略選擇。這裏,我們就文化名市建設提出若干思考性意見。

關於建設文化名市的若干思考

一、文化名市建設要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凸現城市顯明的個性特徵。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其目標來講,是基本實現現代化;就其內容來講,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個方面。無論作爲社會發展的目標還是內容,文化建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其主導思想就在於:堅持以“三個代表”的要求作爲統領,保持與時俱進,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先進文化,充分發揮文化在小康社會建設中的支撐作用,更大限度地滿足羣衆文化利益的要求。

要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首先必須把文化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並重的地位。應當說,“三個方面建設”是相輔相承、相互融合的。但也應當看到,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文化在整個社會中的作用日趨重要。主要表現在:(一)文化要素在綜合國力中所佔比重愈來愈大,構成綜合國力重要標誌和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競爭力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經濟的競爭、城市的發展最終以文化論輸贏,這是帶有世界性的發展趨勢。(二)文化因素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如人們的思想觀念、人文資源、文化設施對經濟發展的先導作用,以及通過科學技術的創新和轉化形成新的生產力。特色經濟、優勢經濟形成和發展更加有賴於文化知識的拓展和引導等。(三)文化本身構成經濟發展動因。如文化產業日益成爲最具生機和活力的新興產業,在經濟增長中份額逐年增加。文化附加值越來越成爲決定經濟效益的關鍵,經濟價值在實現中消費文化的比重日益擴大等。

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結合對十六大精神的學習,對先進文化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全新的理解和質的飛躍,並形成大家的共識。這恰恰是當前需要切實解決的問題。

其次,必須準確把握今後文化發展趨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決定了文化發展的基本走向。隨着人民羣衆生活上總體達到小康水平,文化發展逐漸呈現新的變化和發展:(一)文化消費需求呈強勁勢頭,家庭恩格爾係數越來越低。(二)對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需求越來越高,文化知識能力支撐其生活質量的改變,促進其自身的全面發展。(三)文化消費者在文化市場中的地位日益增強,文化消費更加多樣化。(四)文化產品的製作、傳播手段更加科技化、現代化,文化交流範圍及影響越來越大。

形勢的發展變化,不僅給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加繁重的任務,同時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只有順應時代要求,善抓發展機遇,積極開展文化創新,才能切實肩負起自己的責任,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推動文化名市建設不斷深入。

再次,結合市情爲文化名市賦予科學內涵。建設文化名市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要推進這個戰略機遇期的文化建設,就要對我市的比較優勢有較爲準確的把握。目前大家比較認同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獨特的自然環境優勢。市區被四山環抱;松花江似玉帶,繞穿全城;有山有水,相得益彰,在全國少見。白山湖、紅石湖、松花湖三湖連珠,氣勢雄渾。與長江三峽、桂林山水、雲南石林並稱爲中國四大自然景觀的吉林霧凇,晶瑩剔透,婀娜多姿,譽滿全球。博物館展出的“吉林一號隕石”重177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隕石,被譽爲國寶。北山公園山上瑞樹奇花、亭閣廟宇,山下碧池蓮花、水榭橋廊,是全國著名的城市公園。北大湖滑雪場設施先進,功能完備,能夠承辦國內外重大賽事;松花湖滑雪場環境優美,雪質優良,是世界上離城市最近的大型滑雪場。爲建設文化名市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二)歷史文化底蘊較爲深厚。我市是全國10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和民族史研究價值,是連接東北亞古代文化的紐帶。早在六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遠古人類活動。五、六千年以前的新時器時代,就有農民在市區安家落戶、生存繁衍,並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市已有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23處、市級31處,並具有一定代表性,較爲系統、完整地勾畫了我市的歷史風貌和時代特點,爲建設文化名市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基礎。(三)民族文化特色比較鮮明。我市除漢族以外,還有滿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等34個少數民族。特別是我市作爲滿族的發祥地之一,其火爆熱烈的滿族秧歌,淳樸浪漫的滿族口碑文學,生活氣息濃郁的滿族民間剌繡和剪紙,強健活潑的“莫勒真”體育活動,抓“嗄拉哈”遊藝,“包爬籬姑娘”遊戲以及滿族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居住文化等,無不滲透在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使我市民族文化特色個性濃郁。朝鮮族的端午節遊園會、文化體育賽會以及回族的爾代節、耍龍燈等特色民族文化活動,豐富了我市民族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賦予我市民族文化活動以現代色彩和地方特色。(四)現代文化發展較快。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創作和演出了一大批優秀劇(節)目,評劇《鄰居》、話劇《雙愛》、《大地回聲》、《汪洋湖》先後進京爲中央領導演出。歌舞團連續多年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和戲曲晚會等大型活動的演出,成爲我市的流動名片和形象大使。二人轉《胡知縣斷案》等一批劇(節)目獲“文華獎”、“羣星獎”,實現了文化工作的歷史性突破。以“三節”和霧凇節、松花湖之夏和松花湖金秋廣場文化活動周爲龍頭的羣衆文化活動豐富多彩,高潮迭起,全國著名鋼琴演奏家石叔誠、歌星李瓊、相聲演員奇志和大兵等著名藝術家以及中央芭蕾舞團、遼寧芭蕾舞團、黑龍江省雜技團、省歌舞劇院等知名院團紛紛來我市廣場演出,在全國開了“城市奏起交響樂,廣場跳起芭蕾舞”的先河,廣場文化活動成爲城市最亮麗的風景,帶動了社區文化、民族文化、農村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的協調發展。由此可見,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有機融合,構成我市顯明的文化個性特色,這也正是城市的優勢和魅力所在。

綜上所述,我們認爲打造文化名市應包含如下框架內容:(一)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城市的開放程度和文化品位較高,科技、教育、文化全面發展,文化在城市發展中具有主導地位和作用,城市文化呈現主題突出和多樣化同步發展的特點。(二)城市文化特色顯明,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認同感,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協調發展,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三)初步構建起文化創新體系,能夠步入大文化、開放式、社會化、市場化和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良性發展軌道。(四)文化設施比較齊備,手段較爲先進,能夠有代表城市形象的標誌性建築。文化網絡比較健全,能夠滿足羣衆文化活動的基本需求,城市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有所增長。(五)基本形成較爲健全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法律保障體系,創造良好的文化發展環境,保障文化市場管理有序,健康發展。(六)初步把文化建設成爲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行業,文化產業基本框架結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產業總量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所增加。

二、我市文化建設現狀和今後發展思路

文化作爲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廣義上講包含宗教、哲學、教育、科技、文學藝術、廣播電視、體育等方面,從狹義上講,包括文學藝術、社會文化、文物古蹟、音像出版等方面。在這裏僅就文化系統面臨的任務要求,談些想法。

應當說,我市文化建設具有相當的基礎,總體上在全省是走在前列的,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但也存在明顯的薄弱環節,構成文化建設的制約條件。(一)由於受經濟欠發達的限制,文化投入總量不足,比例偏低的狀況相當突出。(二)歷史欠帳較多,文化設施陳舊,手段落後,與城市發展不相協調。(三)文化事業發展不平衡,文化市場運行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內部改革還缺乏實質性進展。(四)文化產業基礎薄弱,發展不快、實力不強。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成爲建設文化名市的關鍵。

鑑於上述情況,文化名市建設必須實施全面發展、重點突破的方針,按照大文化、開放式、社會化和市場化的發展思路,以構築特色文化格局、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發展文化產業爲重點,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良好環境和氛圍。

(一)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構築地方特色文化格局。

特色是一個城市的生命和靈魂。沒有特色的城市是蒼白的、沒有魅力和識別性,必然不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建設文化名市關鍵問題就是要通過利用和整合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創造文化優勢,進而張揚城市個性,凸現城市特色,贏得國內國外對我市的認同。從我市實際出發,重點要培育、扶持和打造以下文化品牌。一是歷史文化品牌。我市是國務院命名的全國第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是我市目前最大的品牌。爲此,在做好對我市文物古蹟保護與管理的同時,着重做好東團山、西團山等地下文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滿族民俗博物館,修復小白山望祭殿,改造隕石博物館,恢復《吉林市歷史陳列》,完善《明清造船歷史陳列》,整治文廟博物館周邊環境,展示我市深厚歷史文化遺存和底蘊,形成較爲完整的文化旅遊線路。二是文化形象品牌。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努力,市歌舞團連續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等國內國際大型活動的演出,已成爲我市的形象大使和城市名片;廣場活動常年堅持高品位、大規模、經常化,已成爲我市最亮麗的文化風景,兄弟省市文化部門多次到我市學習有關經驗。地方戲曲劇團、話劇團、藝術館等一些單位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爲我市以至我省贏得了榮譽。對這些代表我市城市形象的文化品牌,要加大扶持力度,爲其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將其做大做強,成爲新的文化形象品牌。三是文化名人品牌。建立符合我市實際的藝術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機制,營造重視藝術人才的氛圍。對現有藝術人才要精心包裝、大力宣傳、適當獎勵,發揮品牌效應和帶動作用。四是文化產品品牌。在抓好各類藝術精品創作與生產、發展專業藝術的基礎上,重點做好松花湖浪木根雕、松花江奇石、由守義易拉罐、民間美術、民間剪紙、布貼畫等民間民俗藝術創作與生產的挖掘、培育、扶持和提高,使其更具個性,成爲我市獨有的地方特色文化產品。此外,還要打造山水文化、冰雪文化、民族文化、飲食文化等各類品牌,營造獨特的氛圍、特徵和靈魂,使我市更具個性和魅力。

(二)加大資金投入,積極給予政策扶持。

引領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培養“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這就決定了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上層建築範疇。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名市,一方面要靠文化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艱苦努力,另一方面也要靠政府資金的投入和有利政策的保護。在資金投入上,從我市的實際情況出發,保證對文化的投入達到全市財政支出的1.5%到2%,縣區要達到1%以上。建立藝術創作基金和發展基金,羣衆文化活動基金,增加購書經費。同時,要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文化基礎設施是文化工作的有效載體,具有一批設施先進、功能完善、造型優美、品位高雅的文化建築也是文化名市的重要標誌和外在表現。從建設文化名市未來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在確保圖書館儘快全面開館、改造一些破舊和文化場館外,應該着手建設演藝中心、羣衆文化活動中心、大型文化超市、現代化電影城,完善城市總體功能,提升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品位。在政策扶持上,要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已經制定的一些有利於文化的傾斜政策。同時,按照建設文化名市的思路、目標和任務,制定出臺符合我市實際,具有一定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文化經濟政策。(請勿抄襲好範sss文網:)包括稅費減免政策、資金投入和使用政策、藝術人才引進和流動政策、文化產業經營和發展政策、自管房屋產權和使用政策等等,通過幾年的政策扶持,促進文化自身能夠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三)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建立社會化、市場化運行機制。

建設文化名市,必須有發達的文化產業作支撐。目前我市文化產業還處於發展階段,還存在着規模小、效益低、結構不合理、經營人才缺乏等諸多問題,嚴重製約了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也使一些文化單位缺乏應有的生機與活力。我們將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爲當前乃至今後的重要工作,積極利用文化資源,優化和調整產業佈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資渠道,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適合市場經濟的七大文化產業體系,即:1.以國家、集體、個人舉辦的文化娛樂場所和文化經營網點組成的文化娛樂市場體系。2.以藝術表演團體、演出機構和場所組成的演出市場體系。3.以圖書館爲主體的圖書文獻信息服務體系。4.以博物館、藝術館爲主體的自然科學普及、革命傳統教育以及文化藝術培訓體系。5.電影發行放映體系。6.音像製品經營體系。7.民間工藝品生產經營體系。逐步形成集創作加工、知識傳播、展示展銷、人才培養爲一體的文化產業鏈。努力造就一支既懂市場會經營,又有文化懂藝術的經紀人隊伍,扶持一批文化中介組織,培育文化產業集團,壯大綜合實力。

標籤:名市 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