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金融辦的調研報告多篇

金融辦的調研報告多篇

金融辦的調研報告篇1

一、主題簡介

爲了解當地經濟發展對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和農戶對農村金融機構創新服務的要求,掌握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存在問題及發展方向,並準確地預測信貸投量,把準信貸投向,促進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提升“三農”服務水平,從而更好服務於當地經濟。通過對延川縣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採用問卷、座談、走訪等形式的調研,就延川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的普及和服務能力、服務方式進行全面掌握,並對今後發展提出對策。

二、調研時間

20xx年11月15日-20xx年12月1日

三、調研情況

1、調研目的

通過本次調研,瞭解延川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發展的現狀以及創新發展的模式,分析延川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的當前問題,然後通過剖析當前問題,以及借鑑國內先進縣市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發展的模式和經驗,提出促進現階段延川縣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發展的一些對策和建議。

2、調研方法

主要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和進行問卷調查、座談調研調(調查問卷見附件2)以及上網查找相關資料。

3、基本現狀和存在問題

由於延川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剛剛起步,存在的問題還很多。部分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資金緊張,存款的增長速度和貸款增長速度嚴重不匹配。以延川縣農村信用社爲例,因爲農村信用社一直紮根農村,情繫農民,立足農村經濟發展,長時期服務“三農”, 同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是農村主要的金融服務機構,截至20xx年10月,延川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 63237萬元,各項貸款9584萬元,其中涉農貸款 4996萬元。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初步在農村開始設立,時間較短,所以存在有很多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四個方面:

(1) 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尚待普及,經營模式還不成熟

農村金融服務作爲一種新型的金融服務機構,需要在摸索中不斷髮展。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不能滿足需求。這些年來,農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務水平雖有一定提高,但還不能滿足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從客戶羣體看,農村金融服務對象廣泛,客戶羣 金融頻道申請認證!財富值雙倍檢索優先專屬展現同行交流體個體差別較大,服務需求差異化,部分發展較快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從涉農貸款操作和管理上看,農村客戶羣體對信用社貸款程序多、手續繁瑣一直頗有微詞,複雜的貸款環節,使一些借款者望而卻步,同時,信貸產品單一,未能滿足客戶多

樣化需求;從基礎服務設施上看,農村信用社硬件服務設施還有待加強,服務網點的改造、人力資源配置仍需進一步完善。

(2)支農資金不足,抵禦風險能力還很弱

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立足縣域,主要吸收當地存款資金,存款規模受地方經濟影響較大,特別是山區農業縣,經濟規模製約農信社支農資金更加明顯。縣域範圍內存款市場份額的競爭日趨激烈,民間融資行爲更加活躍,存款搬家的現象比較突出,支農資金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信社支農功能的發揮。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信貸支持的主要對象爲弱勢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羣體的農民,農業作爲高風險低受益的行業,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影響巨大,而目前農業保險覆蓋率不高,且手續複雜,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借款人就可能不按時履行還貸責任。即使有抵押,但由於抵押品大多數是農民住房、宅地或農機等,這些抵押品一般都很難變現,所以農村金融機構還要承擔不良貸款損失。

(3)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業務單一,創新不足

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是爲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村發展的資金困難,所以要在經營管理、業務發展和產品服務創新上有所突破。但是,當前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利潤來源和結構單一,嚴重缺乏創新動力,服務機構開辦的中間業務也僅有代理企業產險和代理借款人意外傷害保險等幾項,還不能辦理代扣代繳稅金等中間業務,無法留住企業基本結算賬戶,吸收企業存款難度較大。

4、解決對策及辦法

(1)立足社區、服務“三農”。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要找準市場定位,主要服務於縣域經濟,信貸資金絕大部分用於支持本地農戶、中小企業的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2)通過強化監管措施,切實防範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各級監管機構在積極爭取試點工作的過程中要加強監管與控制,要始終把防範風險放在第一位,優化產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加強內部控制,強化資本約束,把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辦成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農村金融市場。

(3)通過合理規劃,設置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實現公平競爭,服務周到,高效務實的農村金融市場。鼓勵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投資來源多元化和股權結構分散化,爲農村金融機構良性運作奠定良好的資本來源結構。

(4)改進服務方式,開發多種服務產品。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要推行“陽光信貸”,適當簡化貸款手續和審批程序:一是公開信貸品種、辦貸流程、信貸服務人員服務片區、辦貸監督機構,承諾辦貸時限;二是簡化貸款辦貸手續;三是適當放寬基層網點的貸款審批權限。農業和農戶小額貸款具有其特殊性,既受其生產經營項目的制約,也與農村地區經濟交易方式相關,對額度較小的農戶貸款在監管上適度放寬,以比較簡化的手續規範管理。

(5)加強培訓與教育,儘快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村金融服務工作人員隊伍。 一是要強化工作人員的遵紀守法、行業自律意識和崗位業務技能培訓,培育出一批政治過硬、業務精良的工作隊伍。二是要加快人才引入步伐。高薪從外地引進高素質人才,亦可通過協商從當地金融機構中吸納一批富有從業經驗的現有從業人員,切實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水平。

金融辦的調研報告篇2

一、農村金融體系現狀

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金融資源的實際總供給小於實際總需求,農村金融缺口率比1998年的57.8%來說有所下降,但至2002年末農村金融缺口仍高達4931.8億元,供求未能實現均衡。

(一)金融機構大撤併導致農村金融體系空洞

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爲迎接內外資銀行的挑戰,商業性銀行尤其是農業銀行顯著加快了建設現代商業銀行的步伐。經營明確地向商業化方向轉變,開始大量撤併設在鄉鎮的機構網點,貸款向大客戶傾斜。不僅使其在農村的金融服務出現斷層,而且還使大量的農村資金被轉向了城市,使得商業性金融對農村經濟的支持作用日漸減弱。事實上,農村金融領域也是一片大有可爲的天地,農村金融市場不應該成爲商業性金融的拋荒之地。

(二)農村的金融服務功能弱化,金融產品與服務單?

首先,我國雖然已有運作十多年的農業政策性銀行,但現階段的農發行卻背上了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不良資產負擔沉重的包袱,數據顯示農發行的不良貸款比率高於同期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水平。現階段我國農村領域,最需要貸款的需求者有,貧困戶、微型和小型企業及龍頭企業。改善基礎設施、促進農技推廣以及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而產生的金融需求很迫切。

其次,農村信用社體制上存在重大的缺陷。近幾年來,農信社的存貸比總低於全國金融機構的平均存貸比(見表1)。而且,農信社的不良貸款率在同期也高於其他農村金融機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咸寧市中心支行的統計,咸寧農村信用社2005年三季度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置換之前,其不良貸款達到36283萬元,不良率17.81%,票據置換後,不良貸款餘額仍達到10457萬元,不良率5.88%。截止2006年二季度末,不良貸款又升至20129萬元,較置換時增加9672萬元,不良率9.28%,較置換時增加3.4個百分點。

農村信貸資金配置上的偏差,造成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不降反升。儘管農村合作金融經過近年來的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很多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狀況和資產質量大大改善。但要在將來競爭性的農村金融領域爭取更大的優勢,農村合作金融的改革還必須深入。

4、農村金融監督管理過度和不足並存。借款在融資者融資總額中所佔比例過大,達到了70%以上,貸款品種過於單一。

再次,近幾年趨勢來看,農村存款較其他資源在總的金融資源中所佔的比例最大。證券期貨和外匯等資本市場的觸角根本沒有延伸到農村。農業類股票債券佔金融資源總量僅有0.7%左右,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見表2)。

總之,農村金融體系萎縮,農村金融對三農的支持乏力,都不利於城鄉經濟的和諧發展,這些都將成爲未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嚴重阻礙。

二、針對農村金融業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村金融供給與金融需求的整體均衡

經濟決定金融,沒有一個活躍的市場,金融的核心作用就難以完全釋放。農村經濟主體的交易需求不足和供給型金融抑制的共同作用,最終導致了農村金融服務滯後現象的產生。農村金融服務滯後的問題,只有通過在供給中創造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給,才能得以從根本上解決。

(二)發展小額貸款業務,彌補農村金融漏洞

農村有民間借貸最活躍的土壤,無論是農民和農村的經濟組織,都離不開民間借貸,隨着這幾年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民間私下的融資規模在8000—10000億,完全處於不可控狀態,它加大了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只有把民間金融行爲納入規範化的軌道,才能夠促進其健康發展。我國農村的民間金融是完全紮根於農村土壤的,因此對農村民間金融不應簡單採取打壓做法,這會使得民間資金轉向低生產率的自我融資方式。

提到農村金融,就不能不提到去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孟加拉國銀行家尤努斯。他創立的格拉明鄉村銀行,專門向貧困農戶提供無需抵押的小額信貸,這一模式爲全球農村金融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我國的農村小額貸款業務,可以借鑑“尤努斯”這個被國際金融市場認可的模式。發展農村民間金融,一方面,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准入門檻,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新的金融機構。紐約聯邦銀行對美國銀行業務狀況進行的研究也表明:銀行規模越小,其小額貸款佔貸款總額的比重越大,目前已經有不少海外資金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這是發展農村金融的一大創新,它能夠有效的促進農村現有的金融服務競爭,一改農村信用社的獨家壟斷。另一方面,有必要對目前各種民間金融分門別類、分別指導,限制和取締不正常的民間金融活動。這樣才能使民間金融真正成爲制度性金融的有益補充。

(三)讓農業政策性銀行更好的爲農村服務

1、將農發行從單純的糧食銀行轉變爲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型農業政策性銀行。有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後,韓國產業銀行重點擴展投行業務,開展承銷債券,資產證券化和風險投資業務,組建基金在企業的重組及參與民營化的改造中扮演了關鍵性角色,成爲政策性銀行市場化經營的成功範例。

2、允許農發行逐步開展信貸以外的諮詢、項目融資、企業併購等中間和表外金融業務。以增強其盈利水平,培養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3、建立和完善貸款的風險管理機制,遵循信貸資產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

4、開發適合農村的金融投資品種,使農村金融資源總量平衡。

(1)開展實物和房產爲基礎的資產進行抵押貸款業務。目前各地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體制不能適應實際需要,農業保險尚未推開,農民生產生活所需貸款比較困難,農業和農村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來源難以保證。雖然農業銀行及農村信用社大力開辦了農業生產資料小額信貸業務,但是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政府可以開辦農村住房抵押貸款業務,通過建立和健全農村房屋的評估、抵押機制,使廣大農民在依法、自願的原則下,爲金融機構加大農業信貸扶植創造條件。建立農村抵押貸款制度就要求:首先,國家要制定農村房屋產權登記制度,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對廣大農民發放房屋所有權證;其次,央行要制定農村房屋抵押貸款的原則、政策和措施。

(2)要鼓勵引進國外農村金融中的專門爲農業設計的金融品種,建立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鼓勵各類擔保機構爲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創造有效的擔保形式和途徑;促進各類金融機構大力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培育一定數量的機構投資者,擴大農產品期貨市場的交易規模和流動性,促進訂單農業健康發展;鼓勵農業保險產品創新,與發展訂單農業相結合,有效分散訂單農業可能出現的風險;積極鼓勵保險公司開拓農村市場,大力發展農村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

三、展望

總理在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六項任務中敘述一共有476個字,而農村金融就佔了193個字,可見農村金融在未來的金融行業發展中將成爲新的亮點。新型的農村金融體系與傳統體系有根本的區別,這是由農業發展的趨勢決定的。現代農村經濟主體對資金的需求是時間急,頻率高,資金規模相對少。大的金融機構現有業務流程根本不能夠滿足這種需要。

3月2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揭牌,以農民爲主要服務對象的郵儲小額業務“好借好還”亦開始在全國全面推開;3月16日,隨着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首家專營“三農”貸款業務公司的開業,目前,我國已有10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覈准開業。這是深化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一項創新,意味着農村金融市場正式向各類資本開放。他們將爲我國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競爭不充分的廣大農村地區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滿足我國“三農”持續增長的資金需求。

伴隨着郵政儲蓄銀行的組建,農業銀行和農發行也開始對農村金融市場重新重視;按照銀監會的思路,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以縣級法人爲單位,保持長期穩定的發展速度;特別是村鎮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在07年初建立了試點,整個農村金融市場從機構上開始進入春秋時代。

總之,在農村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相關金融機構應從更深的層次去思考問題。農村金融業改革的過程和它的內在發展規律對於我國現代的監管者和實踐者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金融辦的調研報告篇3

20__年6月以來,隨着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和影響,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實體經濟受到較大沖擊,一些中小企業特別是外向型企業訂單大幅減少,生產經營困難,部分企業採取減薪、裁員、縮短工時和控制用工需求等措施壓縮成本,出現了停產、半停產、破產和倒閉狀態。一部分內地農民工因失業、收入低而離開務工地,出現了返鄉迴流現象。爲更好地瞭解金融危機導致沿海企業經營困難對我市農民工的影響,進一步維護好廣大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按照市委的統一部署,市總工會及時組建了專題調研組,從20__年12月初開始,先後分組深入到我市的萬州、黔江、江津、南川、永川、璧山、銅梁、開縣、雲陽、巫溪、豐都、忠縣、秀山、彭水等14個區縣和東南沿海的上海、崑山、廣州、珠海、深圳、東莞等6個省(區、市)進行調研,通過召開專題座談會、走訪企業在崗職工、聽取村社幹部情況介紹、面對面與返鄉農民工交流、發放調查問卷、火車站和田間地頭隨機訪談等多種方式,就金融危機導致沿海企業經營困難對我市農民工的影響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__市返鄉迴流農民工的基本概況

__市共有786.2萬農民工,其中有300萬農民工在市外務工。截至去年12月30日,全市返鄉迴流農民工47.2萬人,佔全市外出務工總數的6%。其中:市外迴流37.8萬人,佔已返鄉農民工的80%。這其中從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迴流的31.2萬人、佔66.1%,從__市外其他地區迴流的7.3萬人、佔15.5%;受金融危機影響的達到20.4萬人,佔總數的43%。從調研組在14個區縣抽樣調查6000名農民工的情況看,返鄉迴流的農民工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從性別上看,男性農民工較多。共抽樣調查返鄉迴流農民工6000人,其中:男性有4182人,佔總數的69.7%;女性有1818人,佔總數的30.3%。二是從年齡上看,46歲以上的較多。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迴流農民工中年齡在29歲以下的有380人,佔總數的6.4%;30—45歲的有1190人,佔總數的19.8%;46歲以上的有4430人,佔總數的73.8%。三是從文化上看,國中以下的較多。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迴流農民工中國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有5124人,佔總數的85.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有876人,佔總數的14.6%。四是從行業上看,建築製造業的較多。抽樣調查顯示,有2802人是從事電子加工、服裝加工、玩具製造和鞋類製造業的佔46.7%;從事建築業的有20xx人,佔總數的34.1%;從事餐飲住宿的有945人,佔總數的15.8%;從事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的205人,佔總數的3.4%。五是從技能上看,未經過培訓的較多。抽樣調查數據表明,外出前參加過工會和勞動部門組織的技能培訓有1434人,佔總數的23.9%;沒有參加過技能培訓的有4566人,佔總數的76.1%。絕大部分是技能單一的農民工。六是從收入上看,工資足額兌現的較多。抽樣調查有89.3%的農民工的工資是足額兌現的;僅有10.7%的農民工沒有足額兌現。這其中包括兩個方面的羣體:一部分是因企業破產倒閉或減薪裁員,有1—2個月沒能足額兌現工資的佔6.7%;另一部分是企業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和業務骨幹,企業老闆“有意”不足額兌現工資,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留住人才,待企業渡過難關後,這部分人員能夠回到企業繼續務工的佔4%。

二、對我市農民工造成的主要影響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造成部分農民工返鄉迴流,在座談和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這既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同時又有積極的作用。

從消極方面看,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影響:一是農民工總體收入明顯減少。絕大部分企業都是採取先壓縮工作時間、減少員工工資、再實行裁員、最終才停產或破產倒閉。大部分返鄉的農民工都經歷了先減薪後裁員的過程。因此,農民工工資普遍爲正常標準的80%左右,收入減少大約20%。二是土地轉租矛盾開始凸顯。由於大多數農民工常年在外務工,有的甚至全家外出。家中土地或由本人、或由當地村委會轉租,有的已經轉讓了土地經營權。農民工返鄉後難以在短時間內找到新的工作,在家又無地耕種,成爲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三是生產生活上帶來新的困難。有一部分舉家外出多年的農民工,家中房屋年久失修,有的破爛不堪,有的已經倒塌。這次因失業返鄉,吃住、醫療、子女上學等問題自身無法解決,有的農民工無心也無力重新修建房屋。由於長時間外出,大部分農民工已經習慣城市生活,對農村的道路、照明、飲水等基礎設施和生活方式反而不適應。四是部分青年農民工不願返鄉。青年農民工多數是國中、高中或者大學畢業就外出務工,他們正處在精力旺盛、頭腦活躍的[文祕站:]階段。由於多年在城市務工就業,養成了“城裏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但在身份上他們仍是“農村人”。企業倒閉失業後,絕大部分青年農民工不願返回農村,不願待在農村,繼續留在城市尋找新的就業機會。五是短期內就業和創業較難。返鄉迴流農民工數量逐漸增多,且多數農民工文化程度偏低,技能較爲單一。由於內地企業和工種與沿海企業的差距,短期內還不能完全適應,加之本地企業也因金融危機的影響,用人單位和工作崗位都較爲緊缺,在短時期內農民工將面臨就業難和創業難。

從積極方面看,有四個方面的作用已初顯:一是增強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力量。通過近年的努力,農村的面貌得到較大改善,但建設力量總體上還較爲薄弱。金融危機導致部分農民工返鄉迴流,這部分農民工見識廣、觀念新、能吃苦,是新農村建設的一支十分重要的骨幹力量。二是帶動和促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多年的城市生活,培養了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了沿海農村的生產方式。這次返鄉迴流,必將有力地促進新能源(沼氣、太陽能)的利用、農村勞動力貨幣化,帶動農村傳統的種養殖方式方法的轉變,農業機械化設施設備等將得到更加有效的推廣使用。三是促進一大批返鄉農民工就地務工創業。從調研的情況看,我市農民工出現了“迴流不回鄉”的現象,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願望十分強烈。大部分農民工迴流後並沒有從事單純的農業生產。他們有的興辦企業、有的從事個體經營、

有的承包荒山荒地從事規模種養殖、有的通過各級各部門的聯絡協調,已經就近就地實現了再就業。四是推進了區縣中心城區和小城鎮建設。農民工返鄉迴流後,一部分經濟基礎較好、經商意識較強的農民工不願返回農村,有的在區縣中心城區購置新房,安排子女在縣城入學,在城區周邊的工業園區實現就業;有的在鄉鎮小城鎮買房,有的在交通方便的公路沿線建房,興辦個體經營、開辦“農家樂”等。有的區縣還制定優惠政策,調動返鄉農民工建房的積極性,部分鄉鎮出現了返鄉農民工“建房忙”的現象。

三、幫助返鄉迴流農民工的對策建議

一是及時提供就業信息。多數返鄉民工都準備今後繼續外出務工,但往哪裏去和從事什麼工作都心裏沒數,希望獲得就業引導,避免盲目流動。各級黨政和勞動部門應積極尋求就業信息,加強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用工信息的收集發佈,加強與本地相關用人單位的聯繫,提供大量的就業信息。既可充分利用電視、手機等現代通訊傳媒,也可在鄉鎮、村社舉辦一些小型的“鄉場招聘會”,讓更多的農民工瞭解到就業信息。

二是積極開展技能培訓。農民工返鄉迴流後,43.8%農民工表示將繼續尋找機會外出務工,但苦於沒有一技之長,渴望在當地學習掌握一兩門專業技術,勞動保障部門及各級工會應針對農民工的特點,就近開展一些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如鋼筋工、焊工、電工、家政服務、種養殖技術等。通過政府部門組織開展訂單式培訓,實現“一人掌握一門實用技術”,不斷提高就業技能水平。

三是廣泛開展創業指導。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應對有一定資金實力、又具有創業意願的返鄉民工,在肉牛、生豬、蛋雞、蠶桑、竹木、苗圃、土地規模流轉等農業產業發展項目和飲食、服裝、娛樂、日常用品連鎖超市等私營個體工商項目上加強政策引導。幫助他們選準致富項目,並在資金協調、土地流轉、技術服務、政策傾斜等方面給予指導和支持。

四是加大幫扶力度。部分農民工由於舉家外出務工多年,家中田地荒蕪,房屋破爛,返鄉後無法居住、沒有口糧,希望獲得政府的幫扶救助。各級黨政應更加重視和切實關心返鄉農民工工資兌現、子女人學、大病就醫等實際問題,爲生活較爲困難的返鄉民工送大米、送棉被、送衣物,及時把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送到他們心坎上。同時,也希望鄉鎮和村、社在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土地規模經營等政策時,穩定農村土地政策,保障返鄉農民工的生產資料權益。

金融辦的調研報告篇4

近來年,農村金融體制不斷完善,農村金融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農村金融服務不足、資金嚴重短缺、農民和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依然較突出,制約着新農村建設。

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不足

現有農村金融服務不到位,不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表現在: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適應農村金融需求,貸款條件苛刻,貸款品種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貸款額度、期限與農民生產消費實際脫節;農村資金流失嚴重,信貸投入較少;國有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機構通過系統上存、資金拆借等方式將大量資金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或非農領域,農村金融抑制問題較突出;農村金融業務品種單一,服務手段嚴重滯後,農村支付結算環境落後;農業保險產品發展滯後,農業保險規模小、參保少、理賠難問題較突出。

農村金融市場制度約束不到位。農村金融市場是弱質市場,其規模效益低於城市金融,因而盈利能力偏低。在缺乏制度約束的情況下,單純依[文祕站:]靠市場調節勢必形成農村資金外流,導致商業性金融機構退出農村金融市場。

農村金融機構經營機制轉變不到位。部分農村金融機構思想觀念落後,仍然沿襲“等客上門”的傳統做法,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危機感和客戶至上的理念,缺乏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的意識,不能積極轉換內部經營機制,大力加強市場營銷、開拓農村金融市場。

農村金融市場政策扶持不到位。農業是弱質產業,投入多、產出少,週期長,農村經濟貨幣化程度低,決定了農村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高、收益低,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和需求難以實現高水平的均衡。因此,在擴大農村金融市場規模必須依賴外部力量的扶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對農村金融採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對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風險予以合理補償。

農村金融市場信用體系建設不到位。農村金融服務對象是衆多小規模經營的農戶和大量的農村中小企業,貸款對象數量多,地域分散,這決定了農村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目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相對滯後,農戶和農村企業信用信息還沒有納入徵信系統,農村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必須花費大量的信息費用搜集農戶信息,農村金融市場交易成本的增加必然阻礙農村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建議

強化農村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制度約束和政策引導。依靠法律強制和政策引導推動建立農村信貸穩定增長機制,依託政府和市場的雙重作用,緊密結合農村經濟的特點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建立金融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制度、規則。同時,充分重視財政在激勵需求和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出臺財政補貼、擔保或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金融資源流向農村。

完善功能,整合力量,充分發揮金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槓桿作用。基層人民銀行要通過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完善對農村金融的再貸款支持,充分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農村經濟領域。積極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變農村金融現狀,增加低息支農再貸款,加大支農投入量,加強對再貸款投向和使用效果的考覈,確保農戶貸款穩步增加,支農功能穩步增強。

農村金融機構要轉換經營機制,加快金融產品創新。農村金融機構要積極轉變經營觀念,增強“三農”服務意識,在加強貸款營銷、簡化貸款手續、提高貸款額度和降低貸款利率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完善小額擔保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等業務,創新授信和抵押擔保貸款管理制度,提高貸款效率。大力開展住房信貸、教育信貸等農村消費信貸業務,根據農村經濟特點,創新開發新業務、新產品,逐步推廣農民工銀行卡、商業匯票、理財、投資諮詢等業務,改進和創新支付結算渠道,加快電子化建設,更大範圍的滿足農村多層次金融需求。

加快農村徵信體系建設,引導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信用貸款。針對農村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和農戶缺乏抵押品的現實,應加快農村徵信體系建設,引導農村金融機構重視蒐集農戶信譽、道德品質等信息,建立農戶信用檔案和信用數據庫。

加快發展農業保險。加大對農業保險業務的宣傳和推廣工作,積極發展農村保險,提高農村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在發展政策性保險的同時,積極推進農村商業保險、合作互助保險,充分發揮對農業經濟的補償作用。通過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範圍,改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提高農村整體抗風險能力。

金融辦的調研報告篇5

近日,濟南大學向省政府有關部門報送了《山東省互聯網金融研究報告》,建議省政府儘快出臺促進山東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這份長達8萬字報告由濟南大學金融研究院耗時半年,先後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進行考察和調研後完成。報告全文共分爲九章,包括“國家促進互聯網及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相關政策”、“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山東互聯網金融發展情況”、“制約山東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因素分析”、“互聯網金融發達地區的經驗”和“山東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建議”等部分。

濟南大學金融研究院院長、該研究課題負責人孫國茂教授向鳳凰網山東介紹,8月4日,上海市政府出臺了《關於促進本市互聯網金融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從多方面提出了加快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具體措施。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已經明確提出“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目前,北京、廣東、江蘇等省、市也先後出臺了鼓勵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這些省、市的做法說明,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爲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核心產業。

孫國茂教授說,近年來,隨着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普及和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6.3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爲46.90%。可以說,社會每一個部門、每個領域都被互聯網深刻地影響着,互聯網已經成爲人們從事各種社會活動必不可少的工具。互聯網金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無到有,迅速發展。2004年12月,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寶,率先開闢非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業務,目前,國內第三方支付年交易額已經達到近20萬億元;2013年6月,阿里巴巴又推出餘額寶,僅一年時間餘額寶規模突破5000億元——這意味着傳統金融產業正面臨着來自互聯網金融的巨大沖擊和挑戰。

統計顯示,與傳統金融產業相比,山東省在互聯網金融方面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更大。2013年全省金融業增加值爲2265萬億元,佔gdp比重爲4.14%,分別低於江蘇、浙江和廣東2.1、3.8和2個百分點。2013年8月,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全省金融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金改22條”),提出了未來5年全省金融業發展的目標的措施。但是,“金改22條”未對全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做出明確規劃。從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和衆籌融資三種主要業務模式統計數據看,山東省互聯網金融發展方面,有的業務模式甚至是空白(如衆籌融資)。

對於山東省互聯網金融發展滯緩原因,孫國茂教授認爲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山東省互聯網產業發展落後。2012年5月,國家工信部出臺了《互聯網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隨後一些省、市也出臺了地方性互聯網行業發展規劃,將互聯網產業列爲重點發展領域。但是,山東省至今未對互聯網產業發展做出規劃。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數據,截至2013年12月,山東省網民數量爲4329萬人,佔全國網民總數7.00%,在全國排名第15位,互聯網普及率爲44.70%,不僅遠低於東部沿海省份(60%以上),甚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國內多家權威機構按照日訪問量、交易金額和營業收入三項指標對所有網站進行排名,在三種不同的排名結果中,前100名的網站中均沒有山東的網站!二是山東省傳統金融業發展落後。

根據濟南大學金融研究院的另一項研究,目前,山東省小微企業數量已接近100萬家,融資缺口高達2萬億元,超過全省信貸規模的40%。這說明,山東省對互聯網金融有着巨大的需求。最後,孫國茂教授介紹,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滯後勢必對區域經濟發展、地方金融改革以及轉方式調結構等產生不利影響。

金融辦的調研報告篇6

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三波消費高峯,三波高峯主要是城市汽車消費需求形成。第一波高峯以先富起來的人羣爲主體,他們大多數是老闆消費羣,同時政府、集團購買拉動了第一波汽車消費高峯。第二波高峯以企業高層爲消費主體,也就是所謂的金領、白領消費階層。在這個階段,政府購買量佔市場銷量比例開始下降,但仍然是市場第一大消費羣體;私人購買呈快速上升趨勢,這個階段持續時間比第一階段要長。第三波高峯是普通消費者的購買越來越多。普通消費者的購買能量相當巨大,形成了20xx年、20xx年的“井噴”行情,這次“井噴”主要是大城市汽車消費需求造成的。

在經歷了三波高峯之後,中國汽車市場下一波汽車消費需求的高峯在哪裏?我們願意與大家共同探討這個問題。經過分析與實地調查,下一波高峯將會出現在二、三級市場,特別是百強縣市及百強縣市所依託的二級城市,這一波需求形成的高峯持續時間將會更長。另外,針對最近一段時間有些企業認爲明年是汽車調整年談談個人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百強縣市經濟實力雄厚

目前,百強縣市分佈在全國的16個省市,以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居多,浙江30個,山東22個,江蘇17個,廣東8個,河北7個,福建4個,這六個省共有88個百強縣市。

20xx年,百強縣的人口只佔全部縣域人口的7.7%,行政區域面積佔1.3%,實現的地區生產總值佔全部縣域的1/4強,人均gdp爲3.4萬元,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1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495元,城鎮在崗職工人均工資19840元,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8336元,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49元,每百戶居民汽車擁有量13.9輛。

20xx年巡展走過的30個百強縣市,經濟實力高於全國百強縣市平均水平。20xx年,30個百強縣市gdp佔全國的6%,平均經濟增長率高達17.88%,平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171元,平均gdp總值364.3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351元。

快速發展的經濟,雄厚的經濟實力,爲汽車消費奠定了基礎。

汽車消費更加理性

百強縣市男性消費者更關注汽車、關注百強縣市汽車巡展,他們在問券調查者中所佔比例超過2/3,達到69%,與“井噴”前北京的比例較接近。消費者年齡集中度較高,18~40歲的消費者對汽車需求最大,18~35歲的消費者約佔71%。

消費者所處的企業性質大多數是私營企業,佔總數的26.43%,但對其他行業一項的選擇高達19.4%,說明行業分佈範圍很廣泛,各行各業對汽車都有較高需求。百強縣市與大城市職業結構有很大區別,“其他”選項佔到第一位,其中從事外貿的超過50%。

百強縣市消費者中,普通員工對汽車消費的需求佔有最大比例,達到34.85%,中級管理人員佔21.08%,說明百強縣市汽車消費仍然處在第二波高峯中,第三波消費高峯正在來臨,兩者的重合度非常高,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從所受教育程度看,被調查消費者中,本科學歷佔20%,高中以下佔到29.61%。與大城市相比,百強縣市消費者的平均學歷水平相差較大。個人月收入水平方面,1001~4000元的集中度最高,達到77.05%,與北京等大城市的水平相差不大。家庭年收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3萬~5萬元,達到29.93%,但3萬~10萬元的`集中度很高,達到67.94%。這說明大規模家庭汽車消費具備了良好基礎。

網絡、電視、車展、報紙、雜誌的傳播影響力遠高於其他手段。百強縣市汽車巡展爲消費者提供了廣泛的汽車信息,高達42.38%的消費者參觀巡展的目的是瞭解新車型,同時也有39.51%的消費者是抱着對比、瞭解車型、進而購買的目的。

消費者購買汽車主要目的是作爲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達到34.64%,這說明百強縣市汽車消費者的觀念已經轉型。從購車目的的分佈上也可以看出,百強縣市汽車消費兼顧商務的同時,更加偏重於家庭的需要。

購買汽車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家庭或個人積蓄,佔到75.9%,這個比例高於大城市。這種不同可以通過付款方式進一步體現,百強縣市消費者超過2/3選擇全款購車,與大城市消費者的觀念不同。

百強縣市與大城市汽車消費觀念最大的不同體現在對車輛的理解上。多年來,大城市消費者對汽車價格的選擇排在第一位,而在百強縣市消費者中只排在第三位,佔37.43%。 43.81%的消費者把性能放在第一位,重視性能是消費更趨理性的一種表現。

百強縣市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巨大。75.46%的消費者打算兩年內購買汽車, 29.13%的消費者準備在半年至一年內購買,說明大規模家庭汽車消費高峯即將來臨,今後幾年仍然是一個市場增長的關鍵時期。

百強縣市汽車消費較單一,多樣性不高,轎車佔有絕對地位,達到67.8%。在廂數的選擇上,兩廂與三廂的選擇比例較接近,分別爲44%和48%,說明對油價上漲的考慮越來越多,但傳統的“轎”觀念仍然有較大市場。

國產自主品牌得到百強縣市消費者的認知度較高,有41.87%的消費者選擇自主品牌車型。大多數消費者表示,對自主品牌比較瞭解或一般瞭解,應該說自主品牌開局非常好,但仍然要在品牌宣傳上下功夫。

百強縣市大規模汽車消費已經具備了良好的條件。47%的消費者已經擁有c類駕照。在這些人羣中,72%的人沒有購買汽車。在28%已經買車的消費者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希望購買第二輛或者更換車型。

百強縣市消費者不僅關注汽車,同時也關注汽車用品。不過,年消費金額大部分在1萬元以下。消費者對車載影音、內飾用品更加關注,這說明他們對汽車內飾有着較強的個性化需求。消費金額不高,說明汽車改裝等汽車文化並不盛行。超過50%的消費者在4s店中購買汽車用品,這說明汽車服務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高達74%的百強縣市消費者不考慮購買二手車,這出乎我們的意料。因爲這幾年二手車市場發展很快,這個結果與我們的傳統判斷不相符合,下一步要好好研究這個問題。

搶佔先機 搶佔市場

面對這塊巨大的蛋糕,汽車企業需要加大開拓二、三級市場的力度,搶佔先機,搶佔市場。

產品性能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品牌纔是各個企業的最高目標。在今後的宣傳中,要逐步過渡到提升品牌形象上,進一步形成品牌聯想:品牌代表優異性能。國產自主品牌在百強縣市具有很高的認知度,需要把這種認知轉化成認同。加大二、三級市場4s店的建設力度是提升認同的一種有效措施。

重視售前、售中、售後服務是各個企業需要大力關注的另一個方面。汽車企業開拓二、三級市場不應打價格戰,因爲價格並不是他們最看重的因素。爲了保持車輛的優越性能,維修保養是至關重要的。汽車企業可以考慮把打價格戰的費用用在提高服務上,服務的提高對消費者的影響是全面的,也是長久的,能夠樹立品牌的正面形象。

一、三級市場汽車消費需求巨大,持續時間將更長。無錫以年均gdp增長13%計算,達到20xx年北京的水平還需要8年時間;宜興以年均增長13%計算,達到20xx年北京的一半還需要18年時間。

通過三年的跟蹤調查,我們已經看到二、三級市場汽車需求的巨大空間。百強縣市汽車消費基數正在增大,汽車消費需求增長在20%~30%,明年仍然會如此。

二、三級市場汽車消費巨大的需求將有力地推動整體汽車消費的增長。目前,我國正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小城鎮建設時期。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來看,宏觀調控是爲了和諧發展,宏觀調控不是要調節增長速度,而是要保證高速增長的質量。

明年汽車市場有一些不確定因素。比如,燃油稅、大城市環保力度加大等,但二、三級市場以小排量車,或者1.6l以下排量車爲主,因此,燃油對其壓力並不很大,環保力度也不如大城市嚴厲,很多大城市二手車被置換到二、三級市場去了。

從國際汽車市場的發展來看,美國、日本基本上處於不增長或負增長狀態,歐洲今年增長率也不會超過2%,但俄羅斯、印度及南美洲的汽車消費從低端開始增長,與我國二、三級市場的汽車消費特徵相似。

三、三級市場汽車消費基數正在由小變大,明年宏觀汽車消費機遇大於挑戰,有的時候,汽車市場的挑戰可能正是汽車市場的機遇。項目調研報告實習調研報告範文商場調研報告

金融辦的調研報告篇7

多年來,農村信用社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經營宗旨,爲我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在“三農”問題倍受關注的背景下,農村信用社認真理清發展思路,緊密結合各地實際,積極創新發展模式,牢固樹立了“以農爲本,服務城鄉”的經營理念,持續擴大服務範圍、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成爲當地“三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一、支持“三農”工作總結

(一)機構網點設置基本實現全覆蓋

農村信用社是爲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是農村金融體系的主力軍。隨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撤併縣鄉機構,農村信用社已經成爲農村市場營業網點最多,客戶資源最廣,業務品種最齊全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

(二)存貸款規模不斷擴大

經過多年努力,我社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存、貸款餘額逐年增加,顯示了其資金充裕、信貸規模擴張,支持我區企業、個人的生產及消費,有效保證了當地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平穩的發展。

(三)不斷加大支農資金,充分體現支農主力軍地位

農村信用社作爲當地支農資金的主要投入者,近年來支農力度不斷加大,農村信用社的農業貸款在全區金融機構總體農業貸款中的佔比已由年的.%提高到年的.%,真正成爲當地支農工作的“主力軍”。

二、農村金融服務面臨的問題

我社在支持“三農”發展方面做出巨大貢獻,但隨着“三農”快速發展及自身經營存在的缺陷。主要有:

(一)可用資金短缺

由於農村地區資金外流現象嚴重,造成我社支農資金供給不足。農村經濟主體一方面需要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將大部分資金存入其他商業銀行,造成我社後續資金補給不足,且難以滿足當地“三農”發展的信貸需求。

(二)信貸服務機制不完善

近年來,我社支持“三農”信貸投入不斷加大,基本滿足了廣大農民的簡單生產信貸需求,但隨着當地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信貸服務機制跟不上,導致新時期下當地“三農”發展的新需求未能得到滿足。

三、完善服務機制的建議

(一)立足服務“三農”,積極探索服務新模式

我社市場定位爲服務“三農”、服務縣域、服務中小企業,並把支持“三農”工作作爲強社之基、固社之本,常抓不懈;積極創新服務“三農”的業務品種,探索服務“三農”新模式,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1、通過創新服務手段、豐富業務品種等措施,有效滿足農民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目前我社業務種類已達多個,如小額扶貧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抗震安居工程貸款、農村婦女自主創業和林果業、畜牧業貸款等等。並按照自治區產業結構規劃和市場需求研製開發了設施農業、個人生產經營、工資質押等貸款品種。

2、在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農戶聯保貸款等傳統精品業務時,在參考農戶資信狀況、種植面積及物化投入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最高貸款金額。

3、加強網絡電子化建設,網點電子化覆蓋率達%,銀行卡受理網點覆蓋面達100%,爲客戶提供24小時的服務。

4、通過爲進城務工經商農民提供結算、信貸等綜合金融服務,做好涉農企業的信貸服務等工作,針對涉農企業有效擔保資產不足的情況,量體開發了農副產品收購封閉運行貸款管理辦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等。

(二)加大支持農業產業化、設施農業及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力度

1、全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主動採取“有保有壓、有進有退”的信貸政策,有效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主動加大對優質、高效農業的支持力度。培植扶持農業生產基地,增強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牽引機制,通過支持“公司+基地+農戶”、“農村經濟組織+農戶”、“專業協會+農戶”的模式,積極引導農戶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由兼業經營向專業經營轉軌,信貸優先支持優勢特色農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格局已經形成,實現了銀企農共贏。

2、支持設施農業力度進一步加大。設施農業不僅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也是促進全區農民增產增收的突破口,已經成爲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我社以“積極穩妥、打造基地、規模經營、注重實效”的信貸支持思路,全方位、多層次滿足當地設施農業對信貸資金的需求,支持建設了一批設施農業示範基地。

3、支持新型農業合作組織初見成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不僅對挖掘農業內部潛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對促進全區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已經成爲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

(三)利用優勢,多渠道融資金

根據縣域存款業務的新特點,樹立創新觀念,把存款市場做強,把組織存款作爲增強經營實力和提高效益的第一要務,擴大存款總量,積極尋找客戶,對存款大戶實行立體攻關,發揮人熟、地熟、點多面廣的優勢,多渠道融資金,最大限度的開闢市場。

(四)信用工程建設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業務上新臺階

農村信用工程建設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支持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戰略性工程。近年來,我社積極開展信用工程建設,大力推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業務,積極培育農村信用環境,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業務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