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本科生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漢語言文學本科生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問題分析 篇一

一、研究背景

漢語言文學專業,也就是早年間人們口中的中文系。

毋庸置疑,漢語言文學專業有着十分源遠流長的教學歷史,同時在時間的沉澱之下,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教學傳統。

在新中國還沒有成立時,也就是我國的民國時期,近代教育剛剛萌芽,中文系應運而生,這也就是現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雛形。

中文系承載着我國熠熠生輝的傳統文化,蘊含着無數先人的人生菁華。

即便是在戰亂時期,也沒有讓一個個的熱血青年放棄對中文的熱愛。

在不斷的積累沉澱後,漢語言文學專業形成了自己穩定的教學模式,其教學內容也逐步固定下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高校招生比例非常大,同時就業率也相對較高。

然而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上對於經濟專業,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增加,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地位受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至今漢語言文學專業仍然處於一個瓶頸時期,如何進行有效的轉型成爲了衆多漢語言文學教育專家首要解決的問題。

按照現代教育學理論來看,應用性是衡量一個學科教育模式是否先進,教學體制是否健全,教學發展水平高低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標準。

而現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恰恰缺乏的就是專業的應用性。

顯而易見,這是由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歷史決定,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足以適應如今社會的發展,就導致了近年來報考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大減少,

就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不少學生都是被調劑的,社會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認識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提高漢語言文學應用性儼然成爲了奔赴在漢語言文學教育前線的工作者們的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教育學原來角度來看,一個學科的應用性指的便是該學科所涉及到的在實踐過程中轉變爲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說指導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

還包括該專業的畢業生是否能夠運用專業知識來發揮所長,狹隘的來講,就是能否在工作中靈活運用自己專業的知識。

筆者將以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來展開分析研究。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現狀特徵

1、漢語言文學專業歷史悠久,教學內容固定

在近現代高等教育剛剛產生之初,北京師範大學也就是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創建於1902年,隨着學校的建立,漢語言文學專業也隨之出現,至今已有110餘年的歷史,爲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英才,也爲二十世紀中文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魯迅、錢玄同、劉半農、黎錦熙、沈從文、沈兼士、顧隨、餘嘉錫、吳承仕、黃藥眠、鍾敬文、譚丕模、穆木天、葉丁易、劉盼遂、李長之、李何林、陸宗達、蕭璋、俞敏會通開新,炳耀學界;啓功、郭預衡等先賢奠定了文學院穩重求實不務虛名、銳意創新不斷進取,既堅守學術家園,又保持現實關懷的良好學風。

2、文學性人才多於實用性人才

長久以來,無論是在世人的眼中,還是事實上,漢語言文學專業已然成爲了詩人的搖籃,知識分子的海洋,但是這些名號稱謂都不能稱之爲社會意義上的職業,其應用性也相對較低。

不少高校因此開具了新聞學,翻譯學,對外漢語等專業,來平衡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與文學性。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隨着近年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率持續降低,爲了躲避就業壓力,不少學生都選擇讀研,而讀研之後又不知何去何從。

漢語言的文學性太強,以至於不少人認爲漢語言文學專業是貴族專業,是不愁吃穿,不擔心就業的學生選讀的專業。

歸根究底,便是課程設置方面文學內容連篇累牘,而實踐性課程較少。

3、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性教學內容缺乏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性教學內容缺乏是大多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短板。

以北京師範大學爲例,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其研究水平和北京大學不相上下,也是北京師範大學的三大王牌專業之一。

但其實踐性課程較少卻是不爭的事實。

語文教育學,創意寫作,翻譯理論與實踐是爲數不多的實踐性課程,卻是選修課程,並不能覆蓋到全部學生。

有的學生更偏重文學性,就會避開實踐性的選修課,一定程度上講,實踐課程教學任務大於理論課程,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儘可能地避免實踐性課程的選擇。

筆者認爲,可以給學生最大的自由,但是更應該給學生一個引導,可以讓學生在實踐課程的範圍內,必須選定相應數量的課程來提高學生的實踐性。

三、爲什麼要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

1、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紀,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不僅僅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同時還需要具備較強的應用能力,綜合性人才是當今社區缺乏的人才,也是我國高校需要重點培育的人才。

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培養既具有文學性,又具備應用性的綜合性人才,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更好地就業。

2、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

早年間,我國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在中國小開展綜合培養,而在我國高校,也正如火如荼的開展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目標便是提升我國預備人才的綜合能力,使得學生全面發展。

四、如何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1、推進學科教育體制建設

教育體制包括了教學內容,教學模式。

要想增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性,就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樣式。

以北京師範大學爲例,在2015年左右,進行了教學內容的大改革。

將原有的。大篇幅的文學史的教學,進行了壓縮,設置了精讀名著的單獨課程,最大程度了滿足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實現了學有所專,學有所用。

並設立了導師制,學生參與到導師的教學研究中,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實踐經驗。

由此可見,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性,就需要通過課程的設置,完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選定方式,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他們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

2、改善陳舊的教學方式

由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性,加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數衆多,不少漢語言文學課堂充斥着滿堂灌,照本宣科的狀況。

老師講課是老師的事,學生聽課是學生的事,教與學剝離開來。

這種陳舊的教學方式,早就應該被高校淘汰。

理科專業實用性強的一個原因,便是學生和老師一起進行實驗研究。

那麼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性,也需要教學相長,老師帶領着學生一起研究,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來支持教學,是必經之路。

3、加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技能便是語言運用能力,然而語言運用能力不僅僅包括寫作,還包括口頭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

因此,高校不能夠僅僅憑藉寫作能力來判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低。

這就需要,學校注重對各個方面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能夠讓學生揮發所長,儘可能地讓學生全面發展,具備過硬的綜合能力。

4、樹立創新的教學觀念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轉型勢必要推陳出新。

只有學校倡導教師和學生具有創新的觀念,營造出思維活躍,百花齊放的自由的思想氛圍,才能夠讓教師們解放思想,讓學生們自由翱翔。

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勢在必行。

漢語言文學本科生畢業論文 篇二

漢語言文學教育問題及創新

摘要:漢語言文學作爲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傳統學科,是其他學科教學的基礎,通過對漢語言文學教育歷史進行回顧,指出漢語言文學教學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

教學技巧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創新策略,以提高目前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教學創新

漢語言文學對於大學教育來說有着重要意義。

漢語言文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出語言學和文藝學方面的優秀人才,更要培養出具有民族氣節、家國情懷的國家棟梁。

但是,現在漢語言文學教育在教學水平和教學內容上存在着諸多問題。

爲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對漢語言文學教育進行創新。

一、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由於招生質量、師資力量、社會風氣及學科本身的問題,漢語言文學教育水平不容樂觀。

如今,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少,生源質量越來越得不到保證。

一方面,不多的師資力量被名校壟斷;另一方面,許多學校招不到學生,教師又面臨着無課可上的窘境,繼而無法在教學中與時俱進。

導致了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授課水平持續下降,其表現主要有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三個方面。

(一)教學方法枯燥乏味

由於漢語言文學教育強烈的文科性質,使得閱讀在教學中成爲了一個重要的環節。

教師在課堂上對大量的文字資料照本宣科,使得教學過程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學生對教師存在的必要性產生質疑。

許多教師在上課之前都要求學生首先閱讀著作,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們都在日復一日地閱讀[2]。

這樣的教學方法理所當然地會產生問題,學生需要極大的興趣支撐才能在本專業的學習中繼續下去。

文學藝術和語言學本來是非常具有魅力的學科,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發揮這種魅力,才能保證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基本活力。

但許多教師在這一點上並沒有下太多功夫,在課堂上對教材內容過於依賴,對於文學藝術普遍缺乏自己的理解,難以把握學生的興趣點[3]。

教師不重視教學方法的探討和創新,許多教師講授的內容許多年都沒有變化。

教學時只是對書本內容逐句進行講解,沒有創新,教學效率十分低下。

有的課程在開設了一個學期甚至兩個學期之後,學生對該門課程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仍然達不到理想的標準。

學生學習許多課程都是淺嘗輒止,走馬觀花。

這樣的教學是不可能有效的[4]。

(二)教學內容過於陳舊

我國的漢語言文學教材多年以來始終缺乏變化,許多課程使用的教材甚至是幾十年前編訂的。

部分教師以爲文學史和文學理論都是已經確定的,不會再發生什麼變化,只要照着書本研究前輩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成果就算是完成了任務,對於國際文學界的變革毫不清楚。

相比於語言學教育,文藝學尤其是最應該與時俱進的文學理論更加落後。

不少學校的文學理論教材中皆是上世紀六、七十年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模型,對國際文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沒有涉及,不利於具有理論研究能力人才的培養。

漢語言文學教育多年來傾向於研究歷史,而忽視了當今文學的發展[5]。

許多學校的當代文學史課程只到上世紀末或本世紀初的幾十年。

以至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只能根據個人興趣對當代國際文學界進行了解。

對於新的文學形式,如網絡文學,大多數人缺乏足夠的認識,對其流行原因和形成機制缺乏思考。

甚至現今活躍在文壇上的嚴肅文學作家在大學中文系也缺乏知名度。

當今的漢語言文學教育水平令人擔憂。

不少中文專業的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看的仍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流行的較爲通俗的文學。

言詩則是席慕容、汪國真,言小說則是《平凡的世界》,對於今天的文壇流行趨勢缺乏瞭解。

教學內容過於陳舊,使學生找不到接觸新鮮世界的窗口。

(三)教學過程缺乏交流

大學教育不同於中學教育,本就倡導開放性、靈活性,要讓大學生在一個充滿人文氣息和學術氛圍的地方學習,但是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現狀則是大部分教師的授課方式與中學語文教師沒有區別,甚至還不如中學教師上課生動有趣。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堂上學生髮言很不積極,許多教師甚至不給學生提問和發言的機會。

這種情況導致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創新

(一)教育理念的創新

要創新漢語言文學教育,首先要先做到理念的創新。

漢語言文學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學生也不是靠背課文和背知識點就能被培養爲人才[6]。

要做到教育理念的創新,首先要致力於培養和提升中文系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知識儲備。

文化素養是區別一個受過漢語言文學教育的人和未受過漢語言文學教育的人的主要方法。

對於有家學淵源的學生來說,漢語言文學的基礎教育可通過家庭教育完成。

對於大多數漢語言文學本科生來說,不可能所有人在中學階段就已經完成了文學啓蒙。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接受教育的學生不僅包括文學愛好者,也包括文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

在課堂實踐中,必須要兼顧這兩種類型的學生,給予他們各自合適的教學資源,推薦閱讀各類經典和流行作品,提高語言文化素養。

其次,要對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核心加以把握。

授課教師必須要想明白中文系培養的是什麼樣的人才,教師希望在課程結束之後學生得到什麼樣的知識、能力或技巧。

中文系的教育理念應當是在培養具有較高讀寫能力的應用人才的同時,尋找有理論研究能力的人才,這二者缺一不可[7]。

(二)教學手段的創新

漢語言文學在教學手段創新上既有優勢,也有劣勢。

優勢是文學藝術本就是一門具有很大魅力的學科,只要能讓學生初步領略其魅力,就算是達成教學目標後,接下來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繼續探索。

而劣勢是漢語言文學教育充滿了大量的文字資料,要想獲得足夠的閱讀量,必須靜下心來專心閱讀,對於缺乏定力的學生來說,這個過程未免太過枯燥乏味。

創新教學手段可以從脫離書本開始,甚至讓教學不僅僅侷限於教師和課堂,要營造多面立體的教學氛圍,在教學手段上多想多試,總結經驗和教訓,力求營造一個生動有活力的課堂。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漢語言文學的理論是十分抽象的,想要了解它們,必須結合實際情況。

比如,在講解小說時,試圖讓學生模仿作家的小說創作技巧進行創作,這就能使學生對這位作家的風格產生更加清晰的認識。

比如,以餘華的“零度敘事”爲例,可以讓學生親身實踐零度敘事的寫作技巧,以便對作家的水平和自己的文學素養有一個更加清晰、直觀的認識。

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進行分組探討,提高課堂活力。

三、結語

總之,漢語言教育身負前承中華傳統文化、後接時代文明成果的重大任務,必須要儘快改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轉變教學理念。

目前的漢語言文學教育面臨着教學方法枯燥、教學內容陳舊、教學過程缺乏交流的嚴重問題。

要想進行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創新,要從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創新入手,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多年的教學工作實踐表明,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革新是必要的,這個專業在革新的過程中既有優勢,也存在劣勢。

身爲漢語言文學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正確地認識教育現狀,努力創新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姚錦蓮。面向新課改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課程改革之研究[D]。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4.

[2]馬兵。臺灣與大陸大學本科課程體系比較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3]劉穎。基於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分析[J]。科技資訊,2014(32):154.

[4]彭小銀。基於行動導向教學法的《中國現代文學導讀》教學設計[D]。廣州:暨南大學,2012.

[5]楊軍。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課探究式教學研究:以“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爲例[J]。商洛學院學報,2014(5):92-96.

[6]孫小彬,高文丹,呂勇兵。從高師院校教學現狀看教學新理念的價值:以呂梁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爲例[J]。呂梁學院學報,2011(6):72-75.

[7]張煦。淺議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理念與實踐[J]。科技經濟市場,2015(12):218.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二: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篇三

1、前言

漢語言文學專業被譽爲文科的萬能專業,畢業生能夠從事與社會人文領域相關的全部工作,但是隨着市場化競爭的日益激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缺乏應用性,而人文應用型人才是指掌握一些實用技能及相應人文知識的人才,集應用性與人文性於一身,秉受人文精神,希望能夠基於精神層面來對世界和社會予以改造,從而更好地爲我國的文化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服務。

本文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究。

2、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從目前來看,各個行業、各個部門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日益增多,單純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已經很難滿足社會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入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

基於不同行業、不同部門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來形成具有特色的培養模式。

與此同時,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還應該具有熟練運用現代媒體的能力,以及過硬的聽說讀寫能力,融合多種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

3、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措施

3.1合理設置人文應用型課程體系

基於市場經濟的要求,應該要爲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建立起靈活多樣、厚基礎、因材施教、多方向的培養模式,實行“基礎課程+提升課程+應用行文課程”三結合。

(1)基礎課程基礎課程的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教育科研和語言教學的能力,可開設演講與口才、現代職業禮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語文教學藝術、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教育研究方法、語文教材篇目研究與教學設計、語文課件製作、教師發展研究等多門課程。

(2)提升課程提升課程的主要目的在於升造學生的綜合能力,訓練科研能力,提升專業理論,可開設外國文學專題、雜文創作藝術論、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唐詩宋詞、音韻學、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專題、修辭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專題、文字學、中國語言學史、國外漢學研究、文獻學、影視藝術欣賞、漢語語法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專題、明清小說研究、邏輯學等多門課程。

(3)應用行文課程應用行文課程的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從事機關文員的工作能力,可開設辦公室禮儀、檔案管理學、新聞採訪與寫作、應用寫作、人力資源管理、公務員基礎知識管理學、祕書學、廣告學、行政法學、公共關係學、編輯與採訪等多門課程。

3.2以社會需求爲導向,紮實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務必要堅持立足地方、面向基層,積極推進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結合社會、市場及行業發展需求突出培養特色,深化學分制改革,完善選課制、彈性學制,研製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校地合作、校企互動的實踐教學模式,不斷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全面聯繫與深度合作,使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更符合社會需求,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

3.3廣建基地,深挖功能

爲了進一步加強校地合作,拓展專業實習和就業渠道,進一步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人文應用性,各高校應該應該要多與企業、地方合作建立起一批學生容納能力強、專業對口性強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實習基地,倡導和鼓勵大學生將實習與就業結合起來,避免爲實習而實習,強調實習是就業的敲門磚,與此同時,還可以邀請實習基地領導來學校作就業指導講座。

一方面加大與實習單位產學研的合作,另一方面幫助。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感受就業氛圍,調適就業心態,樹立正確就業觀念。

3.4全程輔助職業生涯規劃

漢語言文學專業新生在入學教育時就應該被灌輸職業規劃的理念,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成才觀和就業觀,並且要制定出符合自身實際的大學四年規劃;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二學生,則應該對他們進行詳實的就業形勢分析,端正他們的就業觀,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爲就業必備的技能和素質做好準備;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三學生,則應該加強分類指導,幫助學生對未來的職業去向進行選擇,是選擇獨立創業,還是選擇去企事業單位工作,還是選擇報考公務員,亦或者去學校當老師教書育人,或者深造讀研。

針對學生的不同職業選擇來集中資源優勢進行分類指導;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四學生,則應該進一步加強其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

漢語言文學本科生畢業論文 篇四

漢語言文學教育教學優化方法

【摘要】本文以漢語言文學教育爲研究對象,分析了漢語言文學教育現狀,探索新穎多樣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師教育素養、強調理論實踐結合教學方向,探討漢語言文學教育教學的優化方法。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育教學方法優化途徑

在電視廣播大學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如何更好的辦學、促使電大教育高水平的發展,已經成爲每一名電大教師思考的問題。

漢語言文學教育是電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主流學科之一,教師應該根據學科特點,結合學生學習狀態,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從而更好的培養高素質人才。

一、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現狀分析

對於漢語言文學教育來說,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與否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特別是電大的學生,學習動力相對不足、自主學習習慣沒有充分養成,那麼教師就需要不斷的思考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改變以往灌輸爲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發自心底的想從課堂上學到東西。

當然,目前電大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教育理念比較滯後,有些教師生搬硬套全日制教學模式與課程內容,往往過多的灌輸專業理論,過多要求學生知識儲備,這都不符合電大的教學特點,也沒有找準電大學生專業能力水平。

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過於陳舊,不夠新穎生動,自然也就無法真正建構起高效的教學課堂。

針對這些問題,電大教師應不斷思考解決的問題。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探索新穎多樣的教學方式

目前,教師應打破固有的教師傳輸講授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們能夠在課堂上積極思考、主動探討,從而變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

那麼就應該在傳統講授式教學的基礎上,爲漢語言文學教學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開展生本講授式教學。

通過預留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課前準備相關內容,然後在課堂上扮演“老師”的角色,然後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展示給老師和同學們,這對講授者是一種鍛鍊,同時也會使其他同學感受到與教師講解不同的東西,最後教師再進行糾正和補充,這樣教學課堂便會呈現出無限的開放性特徵,學生也會更集中注意力的學習。

採取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可進行總體設計,讓班級學生分爲多個小組,組內不同成員密切配合,分配查閱資料、問題分析與課堂發言、解答疑惑等角色,從而使小組有機運轉起來,最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不同小組之間的討論會散發無限的智慧光芒,教學也便具有了無限的延展性。

進行多媒體情境式教學。

傳統印象中,漢語言文學教學是一種沒有畫面感的知識宣講,學生只能夠去聽、去想和去記憶,這種方式固然有效,但卻相對沉悶,很多時候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得教學新意不足。

對此,教學應該注重多媒體的運用,通過影音、畫面的呈現,讓具體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營造一種非常逼真的意境,特別是對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內容的講述,插入一些有幫助的視頻和資料,多媒體教學優勢的利用,能夠讓學生眼前一亮,這樣會更活躍課堂,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讓學生有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

(二)提升漢語言文學教師教育素養

隨着電教發展的飛速發展,漢語言文學教師應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探索有效的教學新模式,從而適應電教學生專業學習的需要。

一是應與時俱進、充分符合人才發展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個別教師不懂得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常常幾年或十幾年教學思路和講授方式都沒有變化,不管教育形勢如何變化,學生情況具體如何,只會根據自己的主觀想法開展教學活動,一堂課灌輸始終,這是不可取的。

教師應樹立一種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理念,讓漢語言文學教學煥發出無限的生機。

二是要擁有先進的教學技能。

當前,社會需要的是能力型人才,那麼教師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應該創新教學模式,結合學生聽課的感受,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這其實也是教師教學水平的良好體現。

漢語言文學教學應該是活潑而充滿生機的,也應該是高效和諧的,那麼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不斷學習專業知識、良好的教育理念,從而顯著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爲電教漢語言文學課程服務。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範文一:漢語言文學網絡資源應用 篇五

一、精心設計整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網絡教育資源

隨着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教育已成爲終身學習特別是遠程成人學習的一種有效形式,其主要特點是突破教育過程的時空限制,實現網絡教育資源的共享。

因此,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整合與利用是保障網絡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

從2001年開始,北京廣播電視大學(以下簡稱北京電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精神的指導下,

在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電大網絡設施爲基礎,整合利用多種網絡教學資源,發揮北京電大網絡教學的優勢,通過網上交互式教學,爲學生提供有力的學習支持服務。

整合利用多種網絡教學資源,對於電視大學系統來說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教育專家指出,國家建設的遠程教育系統———中國廣播電視大學系統,其系統內部資源的共享應是一個典範。

中國廣播電視大學系統“統籌規劃、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決定了廣播電視大學系統特有的資源共享機制。

2000年以後中央電大與TCL公司合作建設遠程教育資源,成立了“電大在線”公司,公司推出的平臺和資源開始實行“有償”資源共享。

[1]對於學習者來說,真正有效的學習資源是必須經過精心設計的,能滿足學習者自主學習需要的教育資源。

網絡教育資源是學生尤其是自主學習的學生獲取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源泉,所以網絡資源的設計非常關鍵,而不應是傳統課程的電子版本。

[2]在“電大在線”平臺上,中央電大爲漢語言文學專業設計了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

爲了便於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央電大製作了計算機IP課件,網絡直播課堂,並在網上定期發佈教學大綱、教學重點和難點解析、形式多樣的練習題和期末複習指導。

通過中央電大的在線平臺,學生還可以陸續看到一些配套的動態教學信息。

北京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專業建設中,充分利用中央電大提供的網絡教育資源,同時自身也精心設計和建設多種網絡教學資源,並與中央電大的資源加以整合應用。

針對北京學生的實際情況,各門課程的責任教師製作瞭解析重點難點的網頁,又針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在網上發佈作業講評和例題解析。

同時,還把責任教師開展教學實踐環節改革的錄像片,製作成IP課件掛在網上。

這樣,就使不同地區、不同分校的學生共享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網絡教學資源。

2008年以來的專業建設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先後建設了四門網絡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選講”、“北京文化專題講座”、“美學專題”和“信息檢索”,爲學生學習這些課程提供了豐富的網上資源。

爲適應電大遠程開放教育的網絡教學特點,方便學生學習和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還對三門補修課程“漢語基礎”、“中國文學基礎”、“外國文學基礎”進行了流媒體課件和網絡化考試的題庫建設工作。

漢語言文學專業不僅整合了電大系統的網絡教育資源並加以有效利用,而且鼓勵學生通過網絡去獲取更多的教育資源。

比爾•蓋茨說:“信息高速公路將無數教師和作者的最好勞動聚集起來,讓所有的人來分享。

教師將能夠利用這些資料作教學課題,學生們將有機會相互探討這些資料。

這一途徑有助於及時把親自受到最佳教育的機會傳到甚至是不能有幸進入最好學校或沒有得到最好家庭支持的學生那裏。

”[3]當代網絡媒體技術的發展,爲利用Internet(因特網)和Intranet(局域網)等網絡媒體進行教育提供了技術支持,網上圖書館以及大量的網上學校、個人網頁、專題網站、電子雜誌等個性化教育資源,爲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提供了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

網絡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各門課程的學習資源遠遠大於任何教師、任何教材乃至任何一座圖書館所能提供的信息量。

漢語言文學專業通過精心設計整合的網絡教育資源,使學生獲得了豐富充實的學習資源,使他們的學習不受地域、時間等的限制,在空間上,使在授課教師面前學習的學生與距離教師百里之外的學生沒有本質的區別;在時間上,學生隨時都可以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

網絡使用上的極大自由度,也使學生不受文化水準、專業知識、年齡大小的限制。

漢語言文學專業利用網絡教育資源進行教學,實現了網上多媒體信息傳遞和多媒體信息資源共享。

二、教師是網絡教學資源整合利用中的主要力量

面對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教師傳統的知識權威已無法與龐大的網絡系統、強勁的網絡功能相抗衡。

網絡媒體打破了教師對知識信息的壟斷,原有的“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已經過時,教師正面臨與網絡媒體分享權威的境地,教師的“專業權威”和“感召權威”面臨着網絡權威的挑戰。

在今天,網絡教育中的教學者———教師,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老師,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輔導者,學生成爲教育過程的主導者。

因此,從現代教育的觀點來看,教師是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整合中的主要力量和網絡學習中學生的協作學習夥伴,所以也是一種重要的網絡教育資源。

北京電大要求重視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從以教師爲中心轉變爲以學生爲中心,從“以教爲中心”轉變爲“以學爲中心”。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兼職教師們積極地應對網絡權威的挑戰,主動地參與網絡教學,儘快適應網絡教學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提高網絡環境下的職業和技術素質。

北京電大和分校的任課教師,不僅加強了網絡知識和以計算機網絡化教育環境下進行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基本知識技能,利用計算機多媒體進行教學設計的知識技能等,還通過觀念適應、知識適應、技術適應乃至文化適應,全方位地加強自身適應“網絡生存環境”的能力,成爲網絡教育中真正的行爲主體,在網絡教育資源的設計、建設和整合中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

建構主義理論認爲,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工具,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

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網絡媒體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作爲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的認知工具。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網絡教學中,充分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突出網絡教學媒體的輔助功能。

隨着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深入,多媒體計算機和多媒體網絡教學已被作爲一種認知工具、學習資源來使用,教師對網絡教學媒體給以了足夠的重視。

在專業建設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發揮北京電大系統優勢,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網絡教育的發展,通過專業大教研組、課程教研組的活動,加強電大系統漢語言文學專業和課程教師的相互溝通與協作。

這樣,一方面爲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不斷提高網上教學能力搭建更好的專業與課程平臺;另一方面,專業大教研組、課程教研組的教師隊伍,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網絡資源建設提供了電大系統內專兼職教師的集體合力,一些分校教師爲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中的網絡資源建設做出了很有成效的工作。

漢語言文學專業整合利用網絡教育資源進行教學,實現了教師與學生教與學信息交流的雙向化。

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學習過程,由於多媒體技術的人機交互特性,學生利用計算機的鍵盤和鼠標,可方便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探索路徑。

這樣就可以很方便地實現藝術欣賞學習過程中的信息反饋與交流。

這種交流包括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計算機、學生與計算機等多向交流。

漢語言文學專業責任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隨時調整學習過程,而學生也隨時向教師反饋自己的學習情況,教師能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所有學生都能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

三、調動學生參與網絡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在網絡時代學生的視野中,他們不僅可以從學校教師處接受到書本知識,而且還可以從網絡上接受到新的知識。

由於信息網絡技術不僅具有極強的存儲功能,而且具有快捷準確的查詢功能,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已不再是知識的擁有量,而是獲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北京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學科學習中,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積極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式學習爲體驗式、探究式、協作式學習,使學生在各門課程的學習中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手段,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和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和整合利用中,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

因特網(Internet)擁有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信息資源,萬維網(Web)是藉助因特網這個網絡媒體構建的一種信息服務的方式,它使相互分割的文本轉化爲一個超鏈接的信息網絡,變成一個覆蓋全球的巨大的虛擬信息資源庫即超文本(Hypertex)t。

“超文本”被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尼葛洛•龐帝教授叫做“沒有頁碼的書”和“隨心所欲多媒體”。

[4]

超文本的特徵是學習的非線性和多結局。

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需要,根據自己意願進行探源或者應用的聯想探索。

因此,即使學習同一文本,由於每個人的能力和水平的不同,他們所獲得的信息即探索的結果也可能不盡相同。

超文本對於學生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和參與網絡教育資源的整合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尼葛洛•龐帝教授說:“你可以把超媒體想象成一系列可隨讀者的行動而延伸或縮減的收放自如的信息。

各種觀念都可以被打開,從多種不同的層面予以詳盡分析。

”[5]因而這種非線性學習特別適合於學生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中對藝術作品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爲學生髮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育創造條件。

在對藝術作品探索過程中,學生不是機械地記憶信息,而是根據某項“任務”,學習如何自行獲取信息和到哪裏去採集信息,如何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評價、篩選和加工,如何根據自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這樣可以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建構主義學者維果斯基認爲:知識不能直接灌輸,應由學生髮揮自己的認知能力自行建構。

學習及發展是一個社會化及協作的活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鼓勵學生協作式學習,把教師的角色定位在學習的促進者,以學生的學習活動取代教學活動;教師設計適當的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對藝術知識的興趣,在已有的學習基礎上,豐富他們的藝術經驗,使他們在認知的階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

協作式教學策略,要求爲多個學習者提供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綜合的機會,以便集思廣益。

這不僅對問題的深化理解和知識的掌握運用大有裨益,而且對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合作精神的培養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因而,基於計算機網絡的協作學習正日益受到國際上愈來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與關注。

目前在基於Internet的教育網絡中,常用的協作式教學策略有競爭、協同、夥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種不同形式。

可以說,協作式是最能體現網絡特性,也最有利於21世紀新型人材培養的一種教學策略之一。

在北京電大各分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班上,漢語言文學專業一些課程的責任教師採用協作式教學策略,組織了圍繞各門課程的有關專題展開的討論課。

教師要求學生們利用因特網去搜集信息,在不同的層面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綜合。

同學們通過在“沒有頁碼的書”中的遨遊,各自獲取了豐富的信息,製作了圖文並茂的PPT向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因此,學生的討論發言各具特色並收穫頗豐。

總之,通過這種基於網絡的協作式學習,學生們對於各門課程的基本特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並且大大拓展了知識面,信息能力和認知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培養了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同時,也豐富補充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網絡教育資源。

四、對美國遠程教育網絡教育資源運用的借鑑

美國是世界上網絡教育資源最爲豐富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高校和民間組織都爲網絡資源的建設和使用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研究力量。

政府組織建設的網絡資源多爲國家級的大型資源信息中心,其中有代表性的有:ERIC,即美國教育資源信息中心;FREE,即聯邦優質教育資源。

這些信息中心爲全美教師和學生的網絡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

[6]筆者在2006年秋赴美國考察遠程教育的過程中,瞭解了史蒂文森理工學院、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學、康涅狄格州網絡學院等高校和遠程教育機構開展現代遠程網絡教育的一些情況,也找到差距和不足,學到了可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借鑑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