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漢語言專業畢業論文(多篇)

漢語言專業畢業論文(多篇)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篇一

摘 要:對比比較是人類認識事物、瞭解事物、研究事物的最常用方法,其也是語言學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對比語言學作爲語言學研究的重要一支,發展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本文僅就對比語言學的定義、分類、歷史發展、原則與程序做一簡單概述。

關鍵詞:對比;對比語言學;定義;分類;歷史發展;原理與方法

一、對比語言學的定義及分類

對比語言學是語言學中的一個分支,其任務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共時的對比研究,描述它們之間的異同,特別是其中的不同之處,並將這類研究應用於其他有關領域(許餘龍1992/20xx)。對於這一定義,我們可以理解如下:首先,對比語言學是語言學中的一個分支,它和其他分支密切聯繫、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其次,對比語言學是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對比描述,而普通語言學則是對某一種語言的普遍描述。再次,對比語言學是在共時理論的框架下發展的,也就是說其研究的對象,是語言的發展狀態,而不是其演變。最後,對比語言學雖然研究描述語言之間的異同,但重點卻在不同的方面。

對比語言學可劃分爲理論對比語言學和應用對比語言學兩大類。理論對比語言學又由一般理論對比語言學和具體理論對比語言學構成。一般對比語言學是一般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它旨在研究對比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具體對比語言學是具體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它旨在運用對比語言學的原理和其他語言學的相關知識,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具體的對比描述。應用對比語言寫屬於應用語言學的範疇,其也可以劃分爲兩類,即一般應用對比語言學,它旨在研究如何將對比語言學的理論成果應用於語言外語教學活動中去。另一類是具體應用對比語言學,其任務是對兩種語言進行具體的對比描述,以便爲某一具體的應用活動服務。

二、對比語言學的起源與歷史發展

自從人類產生了語言後,語言之間的比較與研究便蓬勃發展起來,對比語言學學科作爲現代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有兩個淵源,一是起源於歐洲,其二是起源於美國。歐洲的對比語言學學科始於19世紀末,發展於20世紀初,其理論框架爲對比型理論性的共時語言分析,而後由布拉格學派的語言學家繼承發展。美國的對比語言學發展於二戰期間,對比語言學的英文名稱contrastive linguistics一詞,由語言學家Whorf於1941年在其著作《語言與邏輯》一書中首次提出。而與歐洲傳統的對比語言學特點不同,美國對比語言學的研究主要是應用性的。表現在運用語言對比的方法進行語言接觸和雙語現象研究等理論方面的探索,另外還運用對比語言學研究爲外語教學服務。但20世紀60年代以後,對比分析的兩個理論基礎:行爲主義心理學與結構主義語言學受到極其嚴厲的批判,對比語言學也開始走下坡路,從此一蹶不振。而與此同時,對比語言學在歐洲卻持續發展,大部分的語言學家則採用轉換生成語法作爲對比描述的語言學框架。在此後的30多年中,理論對比語言學在歐美越來越受到了關注,學科地位得到提高,學術界對對比語言學本身的一些理論、方法問題的探討也逐漸深入。我國國內的對比研究學者有嚴復,此外還有馬x忠、黎錦熙、趙元任、王力和呂叔湘等都對漢外對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對比語言學的原則與研究程序

(一)對比語言學的一般原則:共時對比原則和同語體對比原則。

共時對比原則:對比研究是一種共時比較,當我們對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狀態進行對比描述時,不能拿不同時代的語言現象進行對比。

同語體對比原則:語言作爲交際工具,具有不同的功能語體,不同的語言擁有不同的選擇、使用、組織語言單位的規範和規則。書面語與書面語對比,口語與口語對比,即相同的語體進行對比。

(二)對比研究的程序:

1、確定對比範圍。首先確定對比的範圍,即描述的對比層面是什麼。比如在音、詞、句、篇章、語用等選擇一個層面來進行比較。其次需要進一步確定其具體對比描述對象是什麼,也就是對比的語言單位。例如,在語法層面上,可以選擇詞組或句子結構等單位作爲對比的對象。最後就是對比的語言學內容。

2、文獻蒐集與研究。首先先要蒐集某一對比範圍內已有的對比研究,這樣可以使我們避免重複做別人做過的工作。其次就要蒐集出這個研究範圍內對兩種語言分別所作的分析研究。

3、確定理論框架。對比研究的理論框架是指以某一種語言分析研究的理論或模式爲基礎的對比描述方法。選擇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的主要原因是爲了確保語言描述的可比性。我們常用的對比描述方法有中心詞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近年來,轉換生成語法,格語法等也被許多研究學者所採用。而對比研究的理論框架的選擇取決於對比研究的目的和範圍。

4、蒐集語言材料。語料可以分爲實例語料和內省語料。而內省語料又可以分爲自我內省語料和實驗內省語料。選擇語料我們需要考慮對比研究的性質和目的、理論框架、描述內容這些因素。

5、分析對比。對比分析是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以某一確定的理論框架對蒐集的語言材料作某一方面的分析和對比。

6、總結。分析對比後,我們要總結這一對比的成果是什麼,討論其意義和價值。同時,也可以找出其侷限性,提出自己的設想和建議。

四、總結

對比語言學作爲現代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目的殊途同歸是爲了解決教學或翻譯問題而對比兩種語言的異同。對比可以在語音、語法、詞彙、語義、語用等層次進行,也可以從語言的文化、心理、民族角度進行對比研究。隨着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對比語言學這一學科越來越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青睞。

參考文獻:

1、許餘龍。對比語言學(第2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xx

2、王利衆。對比語言學綜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xx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規範 篇二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規範

畢業論文規範包含的內容:

? 格式項目齊備:題目,作者,中文摘要及關鍵詞,英文題目、作者、摘要及關鍵詞,論文主體,參考文獻,致謝,附件(選)(字數:8000以上)? 各個項目寫作符合要求

? 其他方面(字體、字號、參考文獻格式等)符合四川農業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要求

1、題目:一般不超過20字;可以有副標題;三號黑體。

2、作者:小四號宋體

張三/漢語言文學專業2014級1班/201410

指導老師:× × ×講師

3、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摘要概括反映論文主要內容,不讀全文,就能獲得必要信息。包含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結論等。200字左右。

關鍵詞:3—5個

小四楷體

4、英文題目、作者、摘要及關鍵詞

5、論文主體

(1)前言(或緒論、引言):起着引出正文、便於讀者閱讀全文的作用。

寫法:緣起目的(選題意義);綜合評述前人相關研究工作;研究方法、技術方案、(擬解決的問題或達到的預期目標)

言簡意賅,不超過主體的1/3

(2)正文

(3)結論:是從正文全部材料出發,經過判斷、推理、歸納等過程而得到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如:找到了事物的什麼本質和規律;解決了什麼理論或實際問題;還可進一步提出需要討論的問題和建議。

注意: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複,而是更深一步的認識

(4)論文主體的文面格式 :層次序數(頂格)編排及字體、字號:0 前言(小三宋體加粗)

1 ×××(小三宋體加粗)

1.1 ××××(四號宋體加粗)

1.1.1 ××××(小四號宋體加粗)

內容:小四宋體

6、參考文獻

?20條以上,用[1][2]等標;

?排列:參考文獻可按作者或書名的音序排列,也可按時間順序排列;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按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其著作一律排在論文前。當文獻信息超過一行時,從第二行起,縮進一個漢字的距離;

?參考文獻的標識代碼:普通圖書m、期刊文獻j、論文集c、學位論文d、報紙n、標準s、字典詞典z等。

?參考文獻著錄方法:

普通圖書:[1] 趙凱華,羅蔚茵。新概念物理力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期刊文獻:[2] 何齡修。讀顧城《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

學位論文:[3] 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14.

論文集:[5] 鍾文發。非線性規劃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應用[c]//趙瑋。運籌學的理論與應用:中國運籌學會第五屆大會論文集。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報紙中析出的文獻:[6]丁文祥。 數字革命與競爭國際化[n]。中國青年報,2014-11-20(15)。

7、致謝

8、附件(選)

9、註釋問題

腳註;每頁重新編號,編號用①、②、…,其位置放在引號或所注字、詞、句之後的右上角;用小5號宋體;著錄方法同參考文獻,只是需在後加上起止頁碼,如:

①趙凱華,羅蔚茵。新概念物理力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p13. ②何齡修。讀顧城《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p169—173.

10、其他要求

論文一律用 a4紙打印並裝訂(左裝訂)成冊。

版面頁邊距上空2.5cm,下空2cm,左空2.5cm,右空2cm。

頁碼位於頁面底端,居中對齊,首頁顯示頁碼。

行距爲1.5倍行距,字符間距爲標準。

四川農業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2014年12月16日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篇三

論文摘 要: 當下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誦讀法運用不盡如人意,這主要源於外部環境的制約,以及師生自身的素質缺陷和認識偏差。誦讀的顯著價值在於?因聲而見情?和?傳情發於聲?,誦讀教學法的宗旨在於體認到聲情統一的神妙。強化古代文學中誦讀法的教學,要從改善客觀環境和改造主觀認識着手,在具體運用層面,誦讀教學法應與注意培養、文意理解、寫作訓練、考試測評等手段相結合。

凡是出聲念讀,廣義上都可以稱爲誦讀。對於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來說,誦讀方法很多,但朗讀和吟誦是其中最基本的兩類。在國學熱方興未艾的今天,大規模經典作品誦讀活動在全社會漸成熱潮,這當然令人欣慰。很多有識之士深切認識到,經典誦讀必須從基礎抓起。因此他們有意識地將誦讀活動推廣到幼兒園和中國小校園,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效。與經典誦讀活動相呼應,在中國小語文教學的主戰場,大多數老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能積極運用誦讀法。?稚兒勤誦讀,音節更琅琅?(孫枝蔚,《無酒》詩之一),古人理想中的良好讀書氛圍正在幼兒和少年段的人羣中復興。

令人遺憾的是,大學卻並沒有很好地保持這種氛圍。朗朗書聲陡然變得微弱,滿校園除了聽到些許誦讀英語的聲音外,包括文學作品在內的傳統經典都快成?絕響?了。經典誦讀的這種一頭熱、一頭冷的非正常現象,必須得到有效糾正。承擔經典特別是文學經典教學任務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理應恢復誦讀法的基礎地位。時不我待,適逢其時,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強化誦讀法毋庸臵疑。因爲它不只是方法上的革新,更是引領大學校園乃至社會文化氛圍的推手。

造成中國古代文學課堂上絕少書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體概括起來,無非是外部環境的制約,以及師生自身素質和認識上的問題所導致的。

從客觀的外部環境來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當今浮躁實用的社會心態影響下,重要性與日俱降,邊緣化速度之快正考驗着人們的想象力。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本是中文系的主幹課程,在一些學校的關聯文科專業也有開設。該課程一般由?中國古代文學史?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兩部分構成。在市場化和功利化專業設臵的影響下,包括古代文學在內的許多基礎理論課程在大多數大學裏突然變得很不吃香。它們不得不讓出部分教學時間,以保證那些市場反應靈敏、應用性強的時興課程的開設。在這種大背景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普遍受到嚴重削弱。由於課時的大幅壓縮,這就不得不迫使授課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做出調整。一般情況下,教師在有限的時量內,會最大限度地保證文學史知識的系統傳授,相應的文學作品部分的教學時間就要大幅減少。作品講得不多,自然誦讀法也就沒有多少用武之地,久而久之,老師也就只知道講課,而對誦讀一事就選擇性遺忘了。

從主觀因素來看,誦讀法運用不多跟師生的素質和認識有很大關係。現在不少古代文學教師特別是年青一代的,幾乎沒有受到過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教育。他們都是在現代教育思想哺育下成長起來的,對舊式的誦讀法已經相當陌生。這直接導致了他們素質上的致命缺陷。不少老師自己朗讀功底不行,由於缺乏自信,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忽略這種方法的運用。就吟誦而言,現在除了老一輩的霍松林、葉嘉瑩、袁行霈、周有光等先生還深諳此道外,能繼承者實屬鳳毛麟角,真擔心過不了多久,吟誦又要變成真正的文化遺產。既然如此,吟誦在古代文學的課堂上又怎麼不成爲絕響?在對教學方法的認知上,許多老師也出現了偏差。他們認爲,誦讀屬於搖頭晃腦的舊式先生,這種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的課堂了。他們甚至將誦讀看成是死記硬背的代名詞,乾脆視之爲封建糟粕加以拋棄。由於普遍地採用?滿堂灌?的授課方式,整個大學課堂都是出奇安靜。有些古代文學老師還擔心,叫學生誦讀產生的聲響未免會影響鄰近的課堂,因而認爲這種方法不合時宜。

從學生方面看來,很大一部分已經對文言形式陌生到令人驚訝的程度。他們在新式標點

下讀好一篇古文都覺得費勁,指望他們在情感上產生同情和共鳴無異於緣木求魚。在這種沒有興趣的狀態下,要他們主動去誦讀顯然是不現實的。還有一部分同學對誦讀有種厭倦和反感,這是中學過於功利化教育的後遺症。爲了大學聯考,將誦讀與分數目的直接掛起鉤來,被動重複,死記硬背,物極必反,到大學以後必然產生對誦讀的?仇恨?感。再加上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人類已經走進了圖像時代。圖畫的直觀性和音頻的立體性,使很大一部分同學產生了依賴性和惰性。經典的詩文誦讀在圖像的包裝下,已經包辦一切了。學生若有興趣,則只要帶着耳朵享受一番就好,親自開腔顯得多餘,而且沒有自信。在功利化程度已經很高的校園,人們已經習慣於聽到英文誦讀,若偶然聽到有人高聲誦讀古詩文,一定會驚詫莫名。整個氛圍的喪失,乃是文學誦讀無法展開的根本原因。學生的種種情緒,有意無意間影響到老師,一旦師生有所?共鳴?,古代文學課堂上誦讀展開不充分、效果不理想也就毫不奇怪了。

開口發聲在古代文學課堂竟然成爲奢侈,這在古人看來真是咄咄怪事。誦讀法不但是過去啓蒙教育的第一方法,而且在各級學校的教學中,它的基礎地位從未曾動搖過。史載教育家胡瑗辦學時的盛況:?掌儀率諸生會於肯善堂,合雅樂歌詩,至夜乃散。諸齋亦自歌詩奏樂,琴瑟之聲徹於外。?[1]朗朗書聲和着悅耳琴聲,響徹課堂內外,像這樣的動人場景,在古代是十分常見的。

一篇優秀的古典詩文,人們常用?聲情並茂?這樣的詞語來形容,這是恰如其分的形象描述。誦讀法的好處有很多,但我以爲,其最顯著者當在?因聲而見情?和?傳情發於聲?上。?聲?與?情?一而二,二而一,互爲表裏,彼此生髮,其妙處非反覆誦讀不能體會。這種關係正如曾國藩在《處事金針〃學問之道》中所描述的那樣:?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聲,聲亦足以引文,循環互發,油然不能自已,庶可漸入佳境。?

一方面,誦讀可以體會到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久之便能披音入情,從而體會到不可言傳的巨大愉悅感,這就是所謂的?因聲而見情?。因聲韻而產生押韻和平仄,這是中國古典詩文格律美的重要體現,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正如陸機《文賦》所言:?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聲音之美如同五色相映,其抑揚頓挫的轉折變化正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循着聲音一路探美,情懷隨之次第展開,境界自然也別開生面,讀者往往因爲這文學的美景激動而陶醉。四聲之說明確提出雖說是在南朝,但注意音韻美在《詩》、《騷》中就成爲高度自覺。《離騷》鴻篇,若默讀不足以體會其波瀾壯闊的情懷。唯有高聲誦讀,其自信、激越、悲憤、悱惻、堅定、深沉、流連等百般滋味,萬種情感才能娓娓展開,聲促情漲,到高潮處已難辨讀者和屈原之別。我每次在課堂誦讀《離騷》,情感就要受到新的洗禮,心靈無不受到震撼。這也更讓我深刻地理解了?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2]這句話,與其說這話是讚美名士風度,不如說是傾倒於《離騷》的聲韻之美。能在酒精的作用下,自由解放自己,旁若無人誦讀美文,聽着自己的聲音,感受到君心我心原爲一心,這纔是真正的名士境界。另一方面,誦讀有利於還原文學場景,將古人之情傳達於讀者之心。古今人同心會意後發之於口,這份激盪的情感便有如平上去入四聲調,拍打於心岸,帶來審美的別樣衝擊波,這就是所謂的?傳情發於聲?。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論述?情?之所託時,都不是對應?文?,而是?音?或?聲?。?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劉大櫆,《論文偶記》)由此可見,音聲之重要性高於字句。因此古人進一步明確說:?詩有比興不能盡者,故被之聲歌,使抑揚以畢其意。?(李調元,《雨村詩話》捲上)又云:?性情,詩之體;音節,詩之用。?(喬億,《劍溪說詩》)這都直接說明了?聲?和?情?之間的一體兩面關係。明乎此,我們在誦讀之前,不妨先默讀精思,用心捕捉和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識得其酸甜苦辣之後,在深得我心的狀態下脫口而出,即能收聲情一致之妙,這也就是葉聖陶先生所說的?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

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3]葉先生的這段話,精闢地點出了情由聲出的道理,對誦讀在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溝通作用作了特別的強調。

?聲?與?情?之間的關係是如此親密,缺少了誦讀這個環節,關係怎麼能得到體現?因此,誦讀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揣摩和理解的過程,簡單地認爲誦讀是死記硬背的一種手段,實在是過於膚淺。

要在古代文學課堂上強化誦讀法的運用,必須改善客觀環境和改變主觀認識。從客觀條件來看,改善古代文學的生存環境,提高該課程的尊嚴和地位,從而創造出一個詩意蔥鬱的氛圍是迫在眉睫的任務。絃歌諷誦滿校園之日,便是民族文化自信飽滿之時,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只有憧憬。從主觀改造來看,師生必須提升自身的素質,提高對誦讀教學法的認識,盡其所能創造出課堂改革的良好氣氛。

在具體實施誦讀教學法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發揮好引導作用。不能單純爲誦讀而誦讀,而應當將誦讀與其他教學任務結合起來,在適度壓力下提高效率。在目前的情況下,追求審美和功利的統一,是誦讀教學法的現實可行之路。

第一,誦讀教學與注意培養相結合。集中注意力是高效率完成事情的重要條件,誦讀亦是如此。明代薛碹說得好:?凡讀書須虛心定氣,緩聲以誦之,則可以密察其意。若心雜氣粗,急聲以誦,真村學小兒讀誦鬥高聲,又豈能識其旨趣之所在耶??(《薛文清公讀書錄》卷五)朱熹認爲,讀書必須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訓學齋規》)因此,教師在實施誦讀法的時候,千萬告誡學生聚集精氣神,細看文字響亮讀,以不讀錯一字作爲檢驗標準。注意力一旦成爲習慣,便能心平氣和,有如此好的心態作保障,阻礙誦讀教學的其他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誦讀教學與文意理解相結合。?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能生巧,溫故知新,對文意理解的加深有時候是和誦讀的頻率成正比的。因此,教師不只是在古代文學課堂上要求學生誦讀,更要鼓勵學生在課後繼續。誦讀和精思要同步進行,要仔細揣摩作品奧義,以及作者境況和情志,將心比心,成爲作者千古知音。正如黃子云《野鴻詩韻》雲:?當於吟詠時,先揣知作者當日所處境遇,然後以我之心,求無象於窅冥惚恍之間,或得或喪,若有若亡,始也茫焉無所遇,終焉元珠垂曜,灼然畢現我目中矣。?達到知己境界,則作者之言彷彿出於我之口,作者之意彷彿凝於我之聲,誦讀境界至此,方爲有得。

第三,誦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相結合。?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詩句所揭示的道理廣爲人知。寫作時語感非常重要,而語感的獲得顯然需要大量閱讀的積累。誦讀不只是能得到文意的語感,肖其神氣,而且能獲取文聲的語感,合其音節。相對於默讀,誦讀在語感訓練方面的優勢是明顯的。有了很好的語感,就會產生模仿創作的衝動。正如曾國藩在《家訓》中所言:?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字覺琅琅可誦矣。?若能臻於此境界,誦讀教學法的效果就會有所增強。因此,教師要將誦讀與學寫古典詩文聯繫起來。提醒學生在創作時注意音感,完成作品後,在節奏、平仄、押韻等方面與誦讀的原作比較。培養學生通過唸誦來修改文章的習慣,使他們體認到?遇到念來不順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3]

第四,誦讀教學與考試測評相結合。沒有壓力便沒有動力,適當採用一些功利手段來促進教學是必要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誦讀經典作品來進行普通話訓練,並將這視作通過普通話等級考試的一步驟來實施。加強對誦讀作品的考覈,在數量和質量上提出要求。一些特別經典的作品可要求學生背誦,並在試卷上明確考覈內容。除書面考覈後,平時課堂上也

可隨機抽查,期末甚至可以集中時段當面考查誦讀情況,將其結果列入平時成績。教師還可以採用激勵機制,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各種誦讀活動和比賽。比如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誦讀作品做成音頻文件上傳網絡與同好分享,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級別的經典詩文朗讀大賽,邀請高水平專家爲學生舉辦朗讀、吟誦等講座,併爲他們與專家的交流搭好平臺等。

世上之事看起來難,但只要努力去做,難事就會變得容易。相信通過全體古代文學教師和愛好者的共同奮鬥,誦讀之風一定會蔚起校園,廣及社會。當誦讀經典成爲一種大衆自覺時,人們隨處可以聽到吐珠納玉之聲。和着鏗鏘悅耳的聲調,精神爲之軒昂,境界爲之高尚,人生因爲這樣的詩意而無限美好。

參考文獻:

[1]顧樹森。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類編〃補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68.[2][南宋]劉義慶撰。柳士鎮等譯。世說新語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637.

[3]智仁勇等。葉聖陶語文教育言論摘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71

入團申請簡章國旗下 篇四

挑戰書獎學金工作啓事週記,推薦應急預案散文履職:黨員詩經的口號考察的寫法入團,黨小組愛國民族的輓聯答辯狀班會,寄語標語我筆記散文。

協議書短信建軍節弟子規 篇五

病假說說對策警示語,稿件協議我複習慶典:請柬文明教育主義:班組對聯實施我說明文杜甫工作三角形,新聞稿教學法導遊詞我寓言黃庭堅:請假條禮儀寄語借條社會實踐報告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篇六

內容摘要:後現代教育思想作爲一種科學化、系統化的教育思想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文中將對後現代教育思想對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影響予以探究,分析這一思想在漢語言文學教育中的應用意義與途徑。

關鍵詞:後現代教育思想漢語言文學教學分析

漢語言文學專業獨具我國傳統文化特色,開展這一專業課程有利於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在以往的教學模式當中,漢語言文學課程的展開以教師爲主導,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這種方式極大的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應當將轉變教育思想作爲課程改革與建設中的重點內容。

一。以後現代教育思想爲指導

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意義後現代教育思想中的教育觀念對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展開有着重要的意義與作用。首先,後現代教育提倡教育的人性化與個性化,即關注人的生存環境與個性發展,使人能夠主動對自身以及身邊環境進行改善。漢語言文學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徵,個性化的教育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並使漢語言文學的特徵顯露出來。其次,後現代教育提倡提問式與對話式教育,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關係,同時在一問一答中可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引發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進一步思考。再次,後現代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化發展,這種觀念有利於形成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爲漢語言文學研究的深入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最後,後現代教育提倡創新觀念,創新是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後現代教育思想中將對創造力與創新思維的培養放在了突出位置,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於促進漢語言文學的弘揚與發展。總的來說,在漢語言文學教育中應當以後現代教育思想作爲指導,從而促進高校教育的發展,促進人才能力與思維的全面發展,促進漢語言文學以及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二。以後現代教育思想爲指導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途徑

1、調整教學計劃。

傳統教學活動完全依照教學計劃執行,缺乏靈活性與實用性,課堂節奏完全由教師掌控,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以被動的形式接受知識,教學效果較差。漢語言文學內容繁多複雜,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因此爲了將其特點充分的展示出來,教師應當以後現代教育思想爲指導,對教學計劃予以調整。教學計劃應當具有靈活性,應當讓計劃適應實際教學活動,而不是讓教學活動迎合教學計劃。教學計劃的制定要從專業特徵、學生、教師三個方面出發,進行綜合性的考慮。

2、轉變教學模式。

漢語言文學專業涵蓋內容豐富,包括詩詞、小說、曲賦、散文等,單憑直白的講述,學生是很難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的,因此教師應當轉變教學模式,將單向的輸出模式轉化爲雙向互動模式,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互動與探究,通過交流學生能夠主動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對漢語言文學有着更爲深入的體會與瞭解,使看似枯燥的文學課變的生動活潑。另外,通過面對面交流與探究能夠增進師生間的關係,加深彼此的瞭解,爲教學工作的展開奠定良好的基礎。

3、明確教材意義。

教材是教學活動展開的基礎,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雖然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全面的解讀,但是卻並沒有將教材中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在一起,尤其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其內容大多爲詩詞、曲賦、小說、散文等,學生往往意識不到這些文學作品與自身的相關性以及與生活實際的相關性,因此學生的實際能力與素質並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後現代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在漢語言文學的教育教學中應當對教材進行研究,明確教材內容設置的實際意義並將學生的思想意識、實際生活以及教材內容聯繫一起,使之成爲統一的整體,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意識到漢語言文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在專業學習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4、有效利用知識。

教育教學開展的目的不僅是爲了讓學生了解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對知識予以利用,提高學生的實際素質與能力。教師應當讓學生學會如何利用知識,學生要對知識予以深入探究,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養成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可以主動投身到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學習當中。漢語言文學涵蓋的內容豐富,僅憑課堂教學難以將讓學生完全瞭解該專業知識,因此學生需對課堂知識予以有效利用,並將課堂延伸到課下。

三。結語

以後現代教育思想爲指導開展漢語言文學教育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教育、學生、漢語言文學的發展都離不開這一思想的指導。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當創新教育思維,調整教學計劃、改變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都要對教材的含義進行深入探究並可以對知識予以有效的利用。

參考文獻

[1]石慧。論後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xx(15)。

[2]趙瑩。探析後現代教育思想下如何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xx(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