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歷史活動課的情境創設

歷史活動課的情境創設
歷史活動課的情境創設
關鍵詞:情境 創設 手段 音樂 道具 演示 語言 問題
內容提要:創設歷史活動課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和創造意識,使學生逐步達到活動的最佳狀態。歷史活動課可利用音樂、道具、演示、語言、問題等手段來創設情境,增強歷史事件的真實感,使學生的能力在情境教學中得到鍛鍊,在主動探究中獲得全面發展。
正文:
情境是指進行某種活動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構成的外部環境,即活動所需要的氛圍。在歷史活動課中,學生的活動自始至終都離不開情境,都是在一定情境中進行的。情境對學生的活動具有積極的暗示作用,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和創造意識,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學生逐步達到活動的最佳狀態。情境教學法是指歷史教師根據歷史的過去性、複雜性、社會性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積極創設歷史情境,將歷史“復原”,使那些久遠的、陌生的歷史“重現”在學生面前,以鮮明的導向烘托氣氛,營造情境,寓教於“情”於“境”能,使學生在身臨其境、心感其情的狀態中達到主動地學習歷史知識,發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想覺悟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活動任務精心設計適宜的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
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手段來創設歷史活動課的情境呢?本人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如下幾種手段:
第一,用音樂渲染活動課的氛圍,使學生如臨其境,將活動課推向高潮。
如七年級歷史下冊活動課一《歷史短劇——文成公主入藏》,在文成公主入藏路上,播放具有西域風情的音樂,學生在音樂聲中隨文成公主來到西藏。九年級下冊活動課二《戰地採訪——反法西斯戰爭必勝》,記者在採訪“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蘇聯軍人”時,我選用了比較激昂的音樂做背景音樂,烘托蘇聯軍人的堅強不屈和必勝信心;記者在採訪“德國軍人的母親”時,我則選用了一首比較悲情的音樂,以烘托這位母親對戰爭的控訴。學生在音樂聲中聽着被訪者的發言,道德感、理智感得到昇華。
第二,製作相應的道具,增強歷史事件的真實感。
如七年級歷史下冊活動課二歷史畫配文《話說清明上河圖》,我設計了一些學生表演:商人賣絲綢,布匹,大米,學生從家裏帶來絲巾、銅錢等實物,還用紙自制了紙幣交子。八年級上冊活動課二《模擬導遊——重走長征路》,學生用紙自制了數碼相機供“遊客”使用。《歷史短劇——文成公主入藏》中,學生準備了一些古代服飾,用紙自制了帝王的帽子。
第三,運用恰當、適時的演示增強歷史活動的真實效果。在活動課中可通過佈置背景圖片、適時插入實物圖片及地圖、播放視頻資料等手段,使知識內容圖文並茂,增強活動的生動性、直觀性,使學生在想象、創造、分析、綜合等形象思維基礎上進行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如歷史畫配文《話說清明上河圖》活動中,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清明上河圖,給學生以直觀認識,配以學生的講解和表演,學生加深了對宋代社會風貌的理解。《模擬導遊——重走長征路》中,用多媒體課件佈置遵義會議舊址、雪山、草地的背景圖片,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導遊和遊客的遊覽路線以地圖形式作動畫演示加深學生對紅軍長征路的認識。《戰地採訪——反法西斯戰爭必勝》中,播放視頻資料“斯大林格勒戰役”、“太平洋戰爭”, 學生在“當時”的歷史氛圍中,主觀情感移入到認識對象中去,能達到主動體驗歷史的目的。
第四,精彩、形象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情感,由此引導學生關注教學內容,產生積極的態度傾向,把激起的強烈情感投入教學活動,進而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需要,發展其創造思維。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道:“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爲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這說明,教師在精心設計課堂、創造氣氛的同時,應對語言進行潤色、加工運用豐富、生動、形象、幽默、藝術性的優美明快的語言與情景的展示相結合,隨着歷史進程的繼續,或悲愴感人,或喜悅動情,達到藝術感染教育的效果,並進而呈現給學生清晰的、真實的歷史景觀,使學生隨教師講解產生“移情現象”。
如活動課《戰地採訪——反法西斯戰爭必勝》中,記者分別採訪希特勒、丘吉爾、斯大林、羅斯福,扮演這些角色的同學用富於情感的發言表現希特勒的驕橫狂妄、色厲內荏,丘吉爾或羅斯福的老謀深算、斯大林的堅強不屈及對勝利充滿信心。記者採訪德國軍人母親時,扮演母親的同學要用悲傷、憤慨的語言控訴這場戰爭。《歷史短劇——文成公主入藏》中,表演唐太宗的同學說話要有皇帝的氣勢。話劇《昭君出塞》中,表演王昭君的同學的語言要表現出爲國遠嫁的勇氣和出塞路上的黯然神傷。
第五,利用精心設計的問題,層層深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斷將學生探求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了解真實的歷史人物的熱情,將學生的學習引導到高潮。問題是促進活動過程不斷深化的關鍵因素,只有情境而無問題的活動不成其爲活動課程意義上的活動。
問題的設計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順其自然、一步一步地進入了教師巧設的開放式問題情境之中,積極思維,大膽發言,互相補充,互助合作,師生之間形成了良性、和諧的互動,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向上、競爭進取的和諧學風。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生比較深入地走進了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所在的特定歷史時期,體驗歷史事件的此起彼伏,感受歷史人物的悲喜,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再無形中也得到了相應的培育。通過互動式的思考,學生知道了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知道了如何區分歷史與文學創作,學生的能力在情境教學中得到鍛鍊,在主動探究中獲得全面發展。
如活動課《戰地採訪——反法西斯戰爭必勝》中,巧妙地設計記者的問題,通過記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地採訪,使學生深刻地瞭解這場戰爭人民必勝、法西斯勢力必敗的歷史原因。下面是這一活動課的一個片斷,請注意記者的提問。
第二幕:情節:在奧古斯號軍艦上丘吉爾首相、羅斯福總統和幾位工作人員正在接受美聯社記者和路透社記者的採訪。
背景:簽署《大西洋憲章》
地點:奧古斯號軍艦上
人物:丘吉爾首相、羅斯福總統、幾位工作人員美聯社記者和路透社記者
主持人: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美英兩國日益感到反法西斯力量聯合的重要性。1941年8月9日~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東北部的紐芬蘭阿根夏灣的美國軍艦奧古斯號上舉行會晤。8月14日發表了聯合宣言,史稱《大西洋憲章》。
路透社記者:請問首相大人,美國、英國對德、日、意擴張的對策是什麼?
丘吉爾:我們將與美國聯合起來對付德、日、意。
路透社記者:那麼爲什麼在法西斯擴張剛剛處於萌芽狀態的時候不把它掐死?
丘吉爾:我們一開始不想讓我們的人民捲入戰爭,也沒想到德國竟然有這麼大的胃口。
路透社記者:我們的政策有沒有需要檢討的?
丘吉爾:恩……這一點……我想確實有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對此我深表遺憾。
美聯社記者:請問總統,《大西洋憲章》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羅斯福:我們要團結一致,共同反對納粹暴政,重建和平。
美聯社記者:爲什麼我們要援助我們過去的敵人——蘇聯?
羅斯福:以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們要想盡快打敗法西斯勢力,就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包括蘇聯。
美聯社記者:那麼,這樣會不會損壞美國的利益?
羅斯福:當前來說,不會。若是拋棄蘇聯,我們失去的將會更多。
總之,歷史活動課的情境創設要以教學內容爲依託,以教學目標爲導向,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角,綜合運用以上多種教學手段,把枯燥、乾癟、抽象的知識變成一幅幅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歷史畫卷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歷史事實中,減弱知識的難度,加快接受速度,對史實掌握得更深刻、更透徹、更準確,在直觀感性形象的基礎上易於培養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靈活地運用知識分析材料、歸納、提練觀點的能力,即在思維上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在智能上由掌握知識向創新知識轉化。同時,由於師生情感共鳴,創設問題的情境,導引問題的解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慾,培養學生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並且,學生在“當時”的歷史氛圍中,主觀情感移入到認識對象中去,能達到主動體驗歷史的目的,受到陶冶,增強識別美、醜的能力和客觀評價歷史事實、培養愛國主義的真摯感情,激勵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樹立爲真理而獻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