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淺談“生活化情景”的創設

淺談“生活化情景”的創設

淺談“生活化情景”的創設

摘要: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和教育家亞歷山大指出:最終判別一個學生掌握一種語言的水準不是看他懂多少,而是決定於他能用多少。國小英語教學的目的就在於要使學生愛學、樂學、善學,充分利用“情景教學”這一重要方法擴展教學形式,培養、維持和發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需要爲學生提供逼真的語言交際情景,讓學生猶如置身於真實的語言環境中,使他們產生一種運用英語的激情,從而更積極、主動、全面地投身於課堂活動中,在感知、領會、模仿、練習的同時掌握知識,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字:

情景   直觀情景  自主學習  

情景教學就是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的生動的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根據少年兒童愛新奇、好動的特點,從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種教學方法。國小生有較強的記憶力,好奇心特強,愛說愛動,這些都爲學好外語準備了有利的條件。然而,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從思維類型上屬於直接感受型的,在形成新的語言習慣過程中母語環境對他們有妨礙作用,從家庭到社會,皆是母語環境,那如何克服以上的不利因素呢?我想其中一條重要的教學措施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適當的情境,以利於國小生的外語學習。語言是一種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現象,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語言只有在生活中被使用纔有它存在的價值,而使用語言的能力也只有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才能得到鍛鍊、培養和提高。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交際能力。情境交際法之所以受到師生的普遍歡迎,是因爲它能創造接近生活的語言情境,讓英語教學生活化,這是在英語教學實踐中經過實踐證明的。語言學家S·皮特·科德認爲,“學習第二語言就是在做着準備,以便爲了一定的目的,以一定的身份,在一定的場合中使用所學語言。”國小英語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就是要在教學中把課堂設置成“一定的場合”(情境),讓學生擁有一定的“身份”(角色),來達到學習的“一定的目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形成)。實施情境教學法,讓情境作用於人的感官,使人產生交際的動機和使用語言交際的心智活動,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師生互動中主動地接受和領會教材中提供的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運用語言的能力。    那麼,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如何緊貼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出既讓學生感興趣又能培養其語言運用能力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呢?

一、在教材中、生活中尋找設計的源泉,活化情景

1、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學材料,挖掘其內涵,精心設計各種簡單有效的情景。國小英語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的設計情況,教師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的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的學習。教師不能受制於教材和教參,因爲教材本身蘊涵着豐富的情境內容,所以應設法使靜態的文字變成活潑的交際活動,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學習語言,在創設的語言環境中運用語言,能活學活用。現行的國小英語教材從突出對學生的興趣培養出發,全部以彩色圖畫,情景會話貫穿全套教材,教材緊密結合兒童好新奇,愛活動,善模仿,愛說,愛唱,愛跳,愛表演的特點編排和設計教材的內容和形式。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兒童喜聞樂見的歌曲,遊戲,小詩等和一些淺顯易懂的故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實物,或畫出相應的簡筆畫,可以刺激學生大腦興奮,直接感受英語,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強化求知慾望,並形成深刻印象。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教材內容不同創設真實情境,使課堂富有生機,提高課堂活動效率;使學生在學中樂,樂中學;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提高能力。如根據教材特點,我在教六年級上冊中的如何用英語去描述到達某一個地點的知識時就充分採用了彩色圖畫,情景繪畫、歌曲、模型建築物,示意圖等形式,這些可以刺激學生大腦興奮,直接感受英語,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強化求知慾望,並形成深刻的影響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喜聞樂見的一些形式中去學習寫作。這不僅使課堂教學不是枯燥乏味,相反的是在這充滿着勃勃生機的課堂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張張充滿興趣、充滿求知慾的小臉。    

2、利用生活中的有利因素,活化情景。我們有不少老師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仍然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傳統的“滿堂灌、英譯漢”的辦法,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學不符合國小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徵,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從一開始就不願意與英語“打交道”。 教學內容是教學之本,孩子學習英語年齡越小,我們越要注重教育的生活化。從生活經驗中選取教學內容,使孩子們感到親切、自然,充滿人情味,能使孩子適應生活、獲得經驗、得到發展,孩子們容易接受。有關研究發現,國小生的有意注意一般只能堅持10—15分鐘左右。10—15分鐘左右的學習之後,大腦就會出現階段性疲勞。因此,要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去,成爲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的不同,從不同角度選取素材,切忌盲目設計,因爲太過複雜、繁鎖的情景會讓學生感到厭煩,讓他們無從下手,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不能激發學生剛剛燃起的探索慾望。爲增加了學生的新鮮感,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可以採用一些貼近日常生活的直觀教具,如實物、圖片、簡筆畫……採用直觀教學手段不但能快速引起學生的注意,而且這些在平時隨處可見的“實物”又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更適合讓學生在的生活中“自如”地說英語。直觀教具是創設情境最直接、最經濟和最有效的手段,它能使英語課堂教學形象化、趣味化、交際化。以漢語爲母語的學生最初接觸英語時,都免不了用漢語爲中介把英語和所表達的事物聯繫起來,這實際上還是用漢語進行思維,充分利用各種教具直接比照英語的詞和句,則可以避免這種心譯過程。直觀教學縮短了英語與所表達事物的距離,加快了教學的節奏。所以要緊密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採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直觀教具,設置一些貼近日常生活的、簡單的真實情景。如果設計的情景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的話,他們能夠驚人地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努力將學到的單詞、話題、句型等融入真實生活情境,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體驗英語的內涵,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的生活中。

例如,在學習表示職業的話題時,我事先收集了很多名人圖片。當我拿出陸毅(actor),周杰倫(singer),楊麗萍(dancer),白巖鬆(reporter),趙薇(actress)等的圖片進行遊戲時,學生的喜悅之情可想而知。就是這些貼近他們生活的流行因素,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給激發出來了,使句型“ what’s he/she?”和表示職業的相關單詞得到了充分鞏固。隨機我又引出了下一句型“Do you like the man(名人)?”、“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談談自己的理想”,學生對這個survey非常感興趣,他們前後左右問得不亦樂乎。整個課堂瀰漫着“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的聲音。但我聽的較多的是“manager, policeman, doctor…” 等,很少聽到“farmer, teacher, worker”等。最後,我提出了幾個問題讓大家討論,適時地進行了德育滲透:職業有好壞、高低貴賤之分嗎?如果沒有工人、農民、清潔工,這個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選擇職業時,是根據金錢,還是根據能否爲社會做貢獻來做出決定?最後,通過我的正確引導,孩子們認可了我的觀點: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自己覺得這堂課由於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所以比較成功。 又如在教學What can you see?這個句型時,把文具類,水果類實物放到一個只有一個小孔的紙箱裏,讓學生自己拿一個並且利用它和同伴進行小對話:---Hello, what can you see? -- I can see a pear/pen/pencil.學生在實際會話中就得到了操練。

二、利用多媒體手段拓展情境,美化、優化情景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中提到:英語教學應儘可能地讓學生多接觸英語,要通過視聽、聽和讀等方式,多給學生可理解的語言輸入。《語覺論》中提到:隨着兒童人際交往和聽到話語的增多,在其長時記憶中保存的語義關係結構模式將愈來愈豐富,而且對這些模式應用範圍和應用語境的瞭解與認識也愈來愈深刻。當這些模式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從而能夠滿足一般人際交往過程中溝通與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見,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多媒體可以使兒童獲得豐富的英語的感性知識,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培養能力,使學生敢於大膽開口說英語。這也是國小階段英語教學目標之一。國小生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英語口語對國小生來說是一種抽象的記憶材料,國小生的年齡小,接受抽象事物的能力差,他們的感性大於理性,所以在英語課堂中要爲學生提供大量的表象元素,然後進行感知、感悟,同時要給孩子們創設語言交際情境,利用多媒體可以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多媒體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化抽象爲具體,從具體導入抽象;可將歷史事件活現於眼前,也可把將來的發展展現於此刻;可將宇宙中最宏大或最細微的事件、物體、人物以至個性、結構等,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耳邊。學生通過多媒體網絡的途徑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但又和教材有一定聯繫的主題進行探索學習,鼓勵學生進行發現和探索。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請求可以及時得到反饋。這種自主性、探索性學習,要比不厭其煩地講、提問和板書的傳統教學,效率提高很多,學生的興趣也不同。我認爲這也是網絡環境下老師的地位的真正變革。

隨着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引入,靈活運用各種電教手段,爲學生提供真實自然的語言使用示範,使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感染力強,讓學生置身於以英語爲母語的環境中,體驗英語的實際運用。其次,在現代化電教設備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多看、多聽,獲取大量的信息量。學生從錄像中看到生動的畫面,幫助他們加深對某個句型、某個詞彙的理解。從錄音機裏能聽到純正地道的英語口語、繪聲繪色的故事描述,這就在不知不覺的模仿中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語感。例如:利用投影儀、投影片來教音標,清楚易懂;利用錄音帶聽純正的英文,培養學生的聽力、語感;利用電腦觀看英文動畫片,教學直觀明瞭,學生也感興趣。在教學“購物”這一情境對話時,我就和兩個學生在超市裏錄了一段話,同學們看了,感覺很真實,都很興奮。運用電化教學手段,拓展了教學情境,多方面地調動了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多渠道的獲取信息,從而加大了教學密度。

三、運用各種競賽活動、遊戲、歌曲等形式趣化情景

英語具有高度的記憶性和靈活性,常被人誤認爲是枯燥無味的學科,使學生們誤認爲學英語就是背單詞,使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愛因斯坦曾把興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師,教學試驗也充分的表明:學生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纔有積極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技藝和豐富的想象,以及創造性的運用,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所以國小英語情景教學應該堅持一種愉悅式教學方法,使較難記憶的語言項目在輕鬆活潑的活動中得以掌握。而在英語教學中加入適當的歌曲、表演、競賽活動、遊戲等形式恰好能快速地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     

首先,英語課堂中應引入競爭機制,營造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和思維水平,使學生體驗到競爭成功的喜悅。競賽規則永遠是一劑課堂的興奮劑,培養他們合作協調能力和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意識。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採用比分制,開展學生個人爭優和小組比賽爭勝的競賽形式,教師通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不僅掌握了語言知識,而且發展了語言能力,使他們獲得自信心,產生了愉悅的心情,以此來增加學習動力.更重要的是給學習優秀的學生創造了表現的機會,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鋪墊了臺階,增強了他們的學習信心和動力,提高了課堂效率。如在練習there  be句型中,在小組內展開競賽,比一比誰會的多。學生就會爭搶地說:There  are  ……    There  is …………….   甚至有的學生還會使用there was/there were句型,也有一些能把這個句型變成一般疑問句Is    there……./Are  there …… 句型,這就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情緒飽滿,團隊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得以增強。

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右腦主管形象思維,是音樂的腦、感情的腦。音樂形象是開啓右腦的金鑰匙。聽、唱英語歌曲可陶冶學生的情緒,刺激大腦,激活右腦神經,引起高度興奮,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感。盡興唱又可激活主管抽象思維和語言的左腦,使其興奮。這樣左右腦交替興奮,不僅使思維與語言引起共振,使口語通暢、自然,而且可以大大開發大腦的潛力,學生不會感到疲勞,反而感到頭腦清晰、思路敏捷。音樂能爲學生建立起無意識的心理傾向,調動起高度的學習動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奮點,使其迸發出潛在的能量,這就爲學生輕輕鬆鬆接受知識奠定了心理基礎。賞英語歌曲,融入優美的旋律之中,心靈得到了淨化,身心受到了陶冶。有時在無意中、在藝術欣賞中學到的東西,反而記得牢、效率高,這正是藝術的魅力,完全符合美學原理。所以,我經常在課堂上適時地引進英語歌曲的教學,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如在教完主要內容後套用一些學過的歌曲,然後在原來歌曲的基礎上適當的把當堂的新知識,新句型改編進歌曲中,這不失爲一種較好的鞏固新知識的方法。樂曲有新曲,有舊調。用什麼樣的曲調,視內容而定,靈活機動。各樂曲的旋律應簡單易學且爲學生所熟悉。  

遊戲是國小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90%以上的國小生喜歡課堂教學遊戲。遊戲給他們的英語學習帶來了快樂,使他們的身心達到完全的投入。遊戲使枯燥、機械的句型操練變得生動、活潑、趣味無窮。遊戲迎合國小生愛玩的天性,寓教於樂。兒童與遊戲有着天然的聯繫,在課堂上適當地有意識地增添一些激發學生興趣的競爭性遊戲讓學生多說、多練,有助於激活其大腦興奮點,吸引其無意注意,從而延長他們注意的保持時間。只有通過具體的表演和反覆做遊戲,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習,將課堂中枯燥的語言知識灌輸轉變爲喜聞樂見的語言實踐活動,變單調的聽講爲有趣。這樣,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強化記憶知識;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枯燥的跟讀而導致的疲倦和乏味。可見在情景中的“活動”充滿趣味,使學生樂於其中,學於其中,體會身臨其境的感受,讓他們在真實的情景中通過訓練,切身體會到語言的功能、用處,提高自身運用語言的能力,逐漸建立學習語言的信心。如在五年級教closet、end table、air-conditioner等家居設備時,可以進行一場設計自己臥室的比賽,給每組學生一張空房間的圖畫,讓各組學生在自己的圖畫中貼上這些設備的圖片,然後用there  be或I have……的句型介紹自己的房間,還可以用一些介詞說出這些設備的位置等,甚至讓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圍繞自己的圖畫大膽開口說英語,說的越具體得分就越高。有可能的話還可以把這些英語編成順口溜或兒歌來加深學生的印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英語教學的目的 在於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跳跳唱唱、遊戲、競賽活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在英語教學中爲了唱歌而學唱歌,爲了表演而學表演。我們已經注意到,在一些國小英語教學中,一些教師過分的強調了它們的作用,把這些當成了主要的英語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堂上學的是英語歌曲,課後的作業也是歌曲。這樣不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也不符合英語學習的規律。因此,一名好的英語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目標出發,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照搬照抄。英語教學應該注意實效,不要過多地搞一些形式化的東西。英語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需要學習者付出艱辛的努力。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在確保教學生動有趣的同時,還應注意對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毅力的培養,要把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與一些機械的記憶以及聽、說、讀、寫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既要防止不顧兒童的心理特點,機械地套用成人的英語教學方法,只注重教師的講解,而不注意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要防止過分強調學生興趣的培養,不注意對學生進行學習意志與毅力的鍛鍊與培養,出現“英語課堂熱熱鬧鬧,學生英語水平提高不了”的狀況。

四、把英語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深化情景

學習一門語言,主要是爲了交際,也就是使用該語言。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自由發揮,談論真實的生活,表達生動的情感,真正達到生活中用英語的目的。所以,教師要想方設法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機會,在課堂內外以學生創設形式多樣的“說”的情境,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創造英語環境,鼓勵學生大膽開口,敢於大聲和老師用英語打招呼,交談;鼓勵他們儘量用所學的常用表達方式和同學相互問候,對話。比如我們學校開展的“英語大家說”活動,提倡學生們儘可能地用英語打招呼,問好和交流,當我們聽到很多學生能主動說“Good morning ,teacher.”“Goodbye”“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等一些簡單的句子時,那種喜悅也是語言難以表達的,因爲我們的學生已經慢慢在養成說英語的習慣和用英語的意識。在完成課堂教學的同時,我設計了一些學生力所能及的課外作業,使課堂學到的知識能夠學以致用。比如,學習了kitten、puppy、fork、knife等新單詞後,要求學生到自然界、到自己的家中去“對號入座”。再如,在學習字母時,我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搜集一些縮寫詞彙,一方面鞏固字母學習,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這樣,把傳統意義上,僅停留在紙上談論式的語言學習轉換成現實生活中具有實際意義和明確目標的生活實踐,讓學生真正走進社會,走向生活,用英語交流。此外,也可以開展各類英語活動,如英語角、英語演講賽、英語故事比賽、舉辦英語節等,爲學生提供創造的機會,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大膽放手去思考、去探究、去體味。學生一旦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外實踐,必定會爆發出無限的創造力,必定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無論在課內或者是課外都彷彿置身於英語世界,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積極地學習,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所學在課外得到拓展和延伸,做到學以致用,從而爲學生進一步學習英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要進行語言實踐就需要有良好生活化的語言環境,我們在教學中所謂的情境法,就是在複製生活的過程中,給學生營造出一個生活化的氛圍,讓學生能沉浸其中。與此同時,學生也能在這樣的氛圍裏尋找和探求獲得生活的饋贈。

 

參考文獻:

1,      於冬梅  《國小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與保持》  上海  《中小      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2004年第12期

2,  魯宗幹  《國小英語教師手冊》  廣州   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4.4

 

3,  英語課程標準研製組    《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 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