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教學方式變革在高中物理中的體現

教學方式變革在高中物理中的體現

教學方式變革在高中物理中的體現

摘要:通過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對教學方式改革,改變了傳統教育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的現狀,爲課堂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本文通過對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和教材進行簡要分析,發現其中都體現着教學方式的變革。

關鍵詞:教學方式變革;物理課程標準;教材

一、引言

隨着新時代我國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國家明確提出要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想要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傳統的教學方式將不在滿足於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國新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以學生髮展爲本,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改變了傳統教育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的現狀,爲課堂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教學方式變革在物理課程標準中的體現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強調對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課標中明確提到,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從課標中我們可以看出,新時代所要培養的人,不再僅僅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通過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探究,自主學習,自主討論等來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通過學習要能將知識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物理觀念並將知識運用於生活形成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第十條規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從物理課程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出,想要達成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在適用於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只有通過教學方式的變革才能適應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對學生物理學科能力的培養。

在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重視情境的創設,在學習物理概念上時需要創設物理情境,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之前,並不是帶着空白的腦袋進入今天的課堂學習,學生在新課學習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前概念,有的前概念來自於國中的知識學習,有的前概念來自於學生對於生活現象的觀察。但是學生的前概念有的是正確的前概念有的是錯誤的前概念,因此,在進行新課教學的過程中,要基於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來建構物理概念,必需對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進行重新加工,在諸多客觀情境中概括出事物的共同屬性,抽象出物體的本質特徵,完成從經驗性常識向物理概念的轉變。例如,針對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自由落體運動”一節爲例,教師在講解本節課的概念時,不能只是把概念拋出來,直接將概念灌輸給學生。課標強調要注重情境的創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學生通過生活中的蘋果下落,樹葉飄落髮現,好像是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也就是重快輕慢。針對這種錯誤的前概念,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通過利用生活中的學習用品例如紙張來進行演示,讓學生通過老師創設的請境產生認知衝突,認爲下落的物體好像不再是學生原本認爲的重的物體下落的快,輕的物體下落的慢,從而產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之後再通過提出問題,那下落快慢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來進行探究實驗。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歷自由落體運動的模型建構過程,從而實現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想要實現課程標準的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讓學生處於被動的執行和灌輸狀態,而是在教的過程中,在注重教對學科知識的同時更要達到教會學生學科知識,給知識注入生命,知識因此而鮮活,不在是傳統教學方式中的枯燥的文字符號。

三、教學方式變革在教材中的體現

通過對比分析普通高中物理新版教材和舊版教材我們可以發現,普通高中物理新版教材在進行每一節的新課教學之前,都在開頭就設置了一個“問題”欄目,編者並不是通過自己的認識而憑空提出來的一些問題,而是通過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入手,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大多數是來自於他們在國中階段所學的知識和在生活中所獲得的經驗,基於學生的已有認知結構提出問題。例如以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摩擦力一節爲例,我們可以看到舊版教材在開篇直接給出了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他們發生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從開篇就先直接給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然後新版教材在開篇並不是直接給出摩擦力的概念,而是通過基於學生的已有的認知結構提出了問題“用彈簧測力計拖動水平固定木板上的木塊,使它做勻速運動,測力計的示數等於木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改變木塊與木板之間的壓力,摩擦力的大小也隨之改變。”新版教材在開篇冗長的這一段的介紹中,我們可以在國中的教材中發現,並且學生之前做過相應的探究性實驗,也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和粗糙面的接觸程度有關,但是他們之間存在着怎樣的定量因素呢?基於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提出問題,他的問題是從學生對摩擦力的定性影響因素的認識過渡到學生對摩擦力影響因素的定量的探究。基於奧蘇貝爾認知結構理論認爲,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之上的,充分體現了教學方式從教師主體到學生主體,從教師主導到教師變爲引導的過程。充分展現出新課程理論下,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在普通物理課程標準和2019新版教材的編寫中,都體現着教學方式的變革,這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息息相關,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受教育者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教材的編寫都註定了教學方式的變革,然而教學方式的變革必然要求教師的教的變化和學生的學習習慣的變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從物理課程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出,想要達成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在適用於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只有通過教學方式的變革才能適應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彭前程,黃恕伯等.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彭前程,杜敏等.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祁小梅.奧蘇貝爾認知結構與遷移理論及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05):99-100.

[5]彭前程.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與踐行——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爲例[J].物理教學, 2020, 42(02): 6-12.

[6]劉雯霞. 人教版新舊高中物理教材對比分析與教學思考[D].洛陽師範學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