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淺論天人感應對古代文化的影響論文【多篇】

淺論天人感應對古代文化的影響論文【多篇】

淺論天人感應對古代文化的影響論文 篇一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撐,是民族思想傳承的重要形式和載體。對學生價值思想的形成和審美情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由來已久,並在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有其獨特的特性。但是當前面臨世界經濟、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古代文學教學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些外來文化的衝擊。基於此本文首先探討發揚古代文學教學的意義,然後從三個方面分析雙重文化視野下如何推動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雙重文化;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教學發展

中國古代文學是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職院校《大學語文》重點講授內容之一,對學生中文水平的推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文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呈現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點。是我國曆史發展的重要見證。但是隨着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深化,我國傳統文化在國內雙重文化思想的衝擊下,呈現了愈加複雜的發展態勢。如何在雙重文化視角下,促進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發展已經成爲當前中文和國學研究學者的重要課題。因此我們必須正視當前的古代文學教學的環境,在保持古代文學基本思想的同時和現代化的文化思潮以及教學技術相結合,促進古代文學的傳承和發展。

一、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現實意義

探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意義,我們首先要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存在的歷史意義。中國古代文學作爲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的重點講授內容,在歷史文化的承載上和學生文學思想的發展上佔據重要位置。中國古代文學是傳統和文學文化的構成,失去了傳承的歷史感,一個民族的來路和精神將會泯滅,而失去了文學性,我們就很難尋找到中華文明形成中詩性的發展軌跡。因此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上佔據重要的基礎作用。是現代文學發展的文字依據和歷史積澱。當前各大高校對於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現實意義的認識,存在兩個方面的思想:一是從知識層面分析,認爲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是學生掌握中國文學發展脈絡和規律的重要支撐。是分析中國文學名家和作品的重要載體;二是從認知層面上分析,認爲當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是學生文學思想培養、文化素養提升、審美情趣發展的重要保障,有利於學生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並最終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身力量。

二、雙重文化視野下如何推動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發展

雙重文化實際上指的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國古代文學在歷史傳承中有着極其鮮明的中國特色,而外來的西方文化則有着多樣的表徵和特色。當前在全球化大勢發展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已經逐步進駐到我國國民的思想中。例如學生對古代中國提倡的“三綱五常”和西方提倡的“平等自由”的選擇,絕大多數會選擇後者。中華文明傳統跪拜禮儀,也逐步被握手、擁抱所取代。並不是說這樣的變化有什麼不好,但是深入的研究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實際上正面臨着逐步消融的狀態。由此也可以看出雙重文化視野下,必然也會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教學傳承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如何在此背景下,推動中國古代文學的繼續發展已經成爲我國中文教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繼承和弘揚傳統精神內核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實際上在我國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從春秋戰國時期對西周《詩經》的徵引,到漢朝時期將“五經”作爲學宮,再到唐詩、宋詞、清朝文學的發展,都顯示出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存在價值。因此爲了更好的適應當前雙重文化的影響,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最爲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傳統文學的精神內核,追求古代文學內容的本質。從孟子提出的“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的觀點中[1],我們可以提煉出,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首要的任務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和生活年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深刻地瞭解作者的思想表達和創作風格。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老師可以倡導學生多讀古代文學作品,培養自身的文學修養,並深入瞭解文學作品產生的歷史背景,產生與作家之“志”相似的“意”才能更加深入的瞭解和傳承傳統文學的思想和精神,才能將傳統的語境和現代文學創作相結合。

(二)引進西方文學和教學理念

傳統和歷史並不是止步不前的,而是在不斷吸收和借鑑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同樣的對於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也是如此。雙重文化的影響發展已經是當前歷史不可逆的一股潮流,我們不能阻止它的發展,所以就只能適應。實際上19世紀末,洋務運動的開展,所提倡的“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是有用的。西方文化的借鑑和教育理念的發展確實存在巨大的優勢,對於古代文學教學首先在思想上,提倡傳統精神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引進西方文學,如金開誠先生所寫的《系統論與文史研究》就深刻的揭示了這一觀點。其次在教學理念和方法上我們可以融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爲學生提供可以感知的古代文學資料,提升傳統教學的趣味性和新穎性。

(三)注重中西結合和情境教學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在現代化雙重文化影響的背景下,如果單一的沿襲中國傳統文學精神或者摒棄傳統理念讓西方文化成爲主流的方式都是不正確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倡“中西結合”的方法。教師在古代文學教學中,要保持傳統的文學內容不變,利用西方自由、探究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自主表達能力和思維發散能力。可以讓學生在理解作品內容和思想後,闡述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認知。其次教師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情境創設”,主要是因爲當前古代文學的教學已經大大遠離了當時的文學現象和作品產生的年代,學生根本不可能在思想上深入的追溯到作品產生的背景中。因此老師可以借鑑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和人物背景,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爲學生營造當時的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加深對古代文學作品的認同感。

三、結語

我們不可否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糟粕和精華並存的文化,對於中國古代文學而言也是如此,在當代教學環境中我們應該在堅守民族精神的立場中,重視雙重文化的影響作用,積極的接納外來的先進文學思想和教學手段,通過不斷的調整和重塑,利用古代文學提高學生的文學知識積累的“骨骼”,用先進的思想和文化作爲文學認知提高的“翅膀”。

參考文獻:

[1]高方。雙重文化視閾下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1):178-180.

[2]宋秋敏。關於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30(3):64-66.

淺論天人感應對古代文化的影響論文 篇二

摘要:結合我國古代文學作品類型的多樣性看,無論是詩歌藝術,還是相關文學專著,其中都有關於茶文化的素材描述。除了直觀意義上的著作描述外,茶文化體系中所詮釋的精神理念更是對古代文學作品創作提供了本質上指引。本文擬從我國茶文化體系發展分析入手,結合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認知,從而探究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體系之間的完美融合機制。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茶文化;完美融合;文化情感;理念詮釋

結合茶文化元素的價值詮釋看,可以通過融入系統化的茶文化理念,從而引導大衆在接觸和認知茶文化這一前提下,對我國古代文學形成個性化、獨立化認知。實際上,在對我國茶文化體系發展狀況進行分析之後,我們看到整個茶文化傳播的主要動力就是文人雅士,因此,我們可以說古代文學作品不僅是對茶文化的生動、描述,同時也是茶文化傳播的“衍生產物”。

1我國茶文化體系發展歷程分析

茶文化有着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其中通過融入多種物質元素和人文情感,從而爲茶文化的價值傳遞與影響力傳承提供了重要平臺。在我國茶文化機制不斷髮展進程中,無論是客觀的物質屬性,還是系統化的精神理念,都是我們對其形成層次化理解的關鍵前提。結合茶文化體系的價值、特徵以及其形成背景看,其中對我國古代文學體系的創作提供了具體素材,以及系統化的精神思維。在茶文化體系中,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濃厚的生態之美和理性的人文之美。遊走在千百年的茶文化歷史中,我們所能夠用心品讀到的是茶文化的獨特內涵。茶文化的美是在長期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美,其不僅能夠讓人學到豐富多樣的傳統歷史文化知識內容,同時也能夠從中品讀到茶文化的深厚底蘊。茶文化中所詮釋的是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的深度融合。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傳統中國茶的發展與傳承走向兩個方向,其一,依舊使用傳統的農業產品思維來經營茶葉產業,在以茶葉原材料爲基礎進行營銷。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其中既缺乏必要的產品標準化機制,同時也無法實施標準化、品牌化經營。其二,在我國茶葉產業經營過程中,未能將必要的文化思維理念融入其中,喝茶流程過於複雜,或者繁瑣,茶文化缺乏必要的“時代化”融入,因此,想要讓更多年輕人以一種“接受”的心態來理解和包容傳統茶文化,只有將文化理念與時尚思維相融合,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茶的時代化應用與創新。茶最初僅僅是一種“樹葉”型草本植物,其更多是一種時代生活記載,唐代陸羽所創作的《茶經》一書更是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生動記載。中國茶葉經歷了傳統古代的鼎盛,到今天的世界茶葉產業格局逐漸形成,究其根源看,則是茶葉產業逐漸融入世界,並且構建多樣化茶文化體系的關鍵所在。結合我國茶葉產品的三種符號表達看,茶葉原料、茶葉產品、基於茶葉的多種內涵。

2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認知

在對我國古代文學的具體內涵和創作機制進行分析時,必須從整個文化機制中的“時代”性爲前提,注重將人文理念作爲我們瞭解古代文學的“基礎”,通過理性認知古代文學創作過程中,所融入的基礎理念,從而真正實現對中國古代文學創作的本質理解。千百年的中華文化造就了極具價值力的文學作品體系,選擇合適的視角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瞭解這些作品,更是實現對其有效傳遞的關鍵。從我國古代文學的創作內涵和本質理念中,其從文化記載這一具體角度來對我國傳統文化本質內涵,形成細緻、科學認知。無論是任何一種古代文學作品體系,其中都有着深層次的文化機制,因此,這爲我們具體理解古代文學創作活動提供了重要基礎。不同歷史時期都有着特殊性的文學作品體系,這些文學作品中的素材內容,不僅詮釋的是該時期的文化狀況,因此在具體研究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時,就需要對其植根的不同文化時期,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與認知。我國文化極爲繁榮,古代文學作品更是對該時期發展狀況的生動記載,結合不同文學作品創作手法,形成了極具自身情感和表述價值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我國古代文人有借景抒情的創作愛好,因此,多數文學作品就成爲表述文人雅士自身創作情感的重要載體。因此,合適的文學素材無疑是表述大衆理解與認知的素材。

3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體系之間的完美融合機制分析

茶文化的價值內涵和精神思維,不僅詮釋的是成熟的文化體系,同時更讓我們感知到了多樣化、多元化的文化素材,在當前我們具體應用茶文化時,我們要從其中的多樣性出發,特別是長期歷史中汲取靈感和文化內涵,從而形成獨立鮮明的文化機制。從茶文化體系的形成歷程,以及多樣化的人文思維看,該文化中所表達的不僅是完善的文化理念,更有着豐富多樣化的藝術內涵。如果我們深度分析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特點,不難看出獨立的情感思維和文化藝術,成爲中國古代文學創作的本質所在,更是造就中國古代文學創作價值的生命所在,因此,就我國古代文學創作來說,其最爲核心的特點就是文學創作能力和人文精神表達思維,特別是獨特的茶文化特點造就了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極爲獨特的創作特點。所以,在這一文學作品中,其表達了濃厚的作品風格,更重要的是該文學作品中所詮釋的情感理念和思維更是對茶文化精神的深度表達。在我國悠久歷史進程中,茶文化有着本質上與外在上的多種融入和影響,無論是社會大衆,還是文人雅士,其生活歷程之中,始終離不開茶文化體系的多種影響。從茶文化的發展歷史中,就能感受濃厚的大衆生活特徵,以及完美的文學創作歷史。縱觀我國古代文學作品體系,我們能夠從中看到諸多與茶、茶文化相關的文學作品,尤其是作者將個人的理解和精神思維綜合融入到整個文學作品的創作歷程之中,實現了茶文化與古代文學作品機制的深度融合。

因此,在綜合理解和認識古代文學與茶文化體系的融合體系看,不僅需要我們從具體的文學創作素材出發,同時也要對該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精神理念和藝術思維,乃至作者本人的情感理解形成綜合性融合,通過獨立化創作,造就內涵豐富、類型多樣的古代文學作品。就我國古代文學作品與茶相關的著作表達形式看,其中主要包含兩類:第一種是專門對茶文化進行記錄、展示的獨立化著作,最爲經典的就是唐代陸羽所著《茶經》,這一類著作中通過選擇茶文化作爲描述主線,從而生動詮釋了茶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歷程,更是成爲我們瞭解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於我國茶文化體系來說,真正構建該文化機制的重要象徵就是《茶經》的形成。當然,從另一種與茶相關的文學作品就是將茶和茶文化作爲創作素材的文學作品。此類文學作品極爲多樣,比如唐代的詩歌藝術、明代的小說等等,茶文化中所提供的不僅是具體的創作素材,同時也是系統化的精神理念展示。在唐代白居易的詩歌作品中,其有多處關於茶的描述。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正是白居易本人對茶和茶文化的成熟理解。對於白居易本人來說,茶文化因素對其影響極其深厚。當然,宋代蘇軾的文學作品中,也有着多種茶文化元素的直接描述。在蘇軾的文學作品中,能夠感受到其本人對茶文化的獨特感知,即使在蘇軾被貶期間,茶依舊成爲其重要象徵與精神依靠。此外,對茶和茶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文學家仍然有很多,這些都成爲我們綜合理解和直觀認識茶文化發展歷程的重要素材。客觀的看,唐宋時期本身就是我國茶文化體系正式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理解此時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就必須站在茶文化成熟發展這一重要歷程出發,通過選擇合適的文化思維,站在包容性文化視角,實現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理念的全面融入。這一過程,也爲我們瞭解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幫助。

4結語

文學創作的過程,實際上是文化融合與推動的結果,文學作品也就成爲我們瞭解文化體系的關鍵與基礎,因此,在這一背景中,與茶相關的文化素材,更是幾千年古代文學創作的核心所在。在古代文學作品創作時,茶及茶文化的深厚內涵,不僅成爲其作品創作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展現的精神理念和文化思維,更是爲我們瞭解傳統茶文化提供了直觀意義上的素材。

參考文獻

[1]方銘;王鍾陵;王卓君。自經典閱讀與人文素養的培養———兼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對大衆文化的積極引導[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11):109-111.

[2]詹福瑞;劉崇德;李金善。詩性教育———文學教學的最高境界———由中國小語文教育現狀反思師範院校中國古代文學教學[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3):151-153.

[3]楊素萍;王兆鵬。立足社會發展需要打通文史哲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內容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166-171.

淺論天人感應對古代文化的影響論文 篇三

摘要:我國古代法律文化作爲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各種經驗和傳統的綜合,其內容以及特徵表現對於我國法制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隨着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形態的發展、變更,我國法律文化亦進行了相應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中國 法律文化 特徵 發展

一、法律文化的界定

法律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國家在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所認同的、相對穩定的、與法和法律現象有關的制度、意識和傳統學說的總體,其主要包括法律意識、法律制度、法律實踐,是法的制度、法的實施、法律教育和法學研究等活動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智慧和知識,是人民 從事各種法律活動的行爲模式、傳統和習慣。①隨着政治、經濟的不斷髮展,政治、經濟的不斷全球化,在未來世界競爭中,文化的競爭將是最爲終局性和關鍵性的。法律文化通俗來講就是法律觀念或者法律意識,其所涉及的只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們對法律及司法機構、法律職業家等的態度,對於解決衝突方式的選擇、政府標準以及法律價值尺度等。其具有着比較明顯的特徵:第一,法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第二,法律文化是社會觀念形態、羣體生活方式、社會規範和制度中有關法律制度的那一部分以及文化總體功能作用於法制活動而產生的內容;第三,法律文化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法律意識形態本適應的法律制度、組織、機構的總和;第四,法律文化是一定社會對法或法律制度的觀點和態度的形態,包括法律意識及法律制度運行機制等方面。②通過以上的這些特徵分析,法律文化其主要是社會實踐以及法律實踐所積累經驗的綜合,是所有人類精神成果的總和。

二、中國法律文化的內容

我國法律文化,其屬於世界法律文化範疇,其亦是法律意識、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實踐等幾千年經驗、知識、習慣、行爲模式以及傳統的總和。但是其作爲中華法系的精髓,從上古開始一直到清末,必然會存在着其獨自所有的特徵。我國的法律文化大致內容可以概括爲:德主刑輔的理論學說、傳統法律文化集體本位精神,無訟息爭的心理傾向,視法律爲工具的價值判斷。我國法律文化在其幾千年的積累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法律價值、法律理念以及司法傳統。

三、中國法律文化的特徵

我國法律文化作爲與西方資本主義法律文化相對比的東方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的傑出代表,其顯示出較強的穩定性與持續性,這與其自身所具有的獨特法律文化特徵不無關係。

首先,“禮法合一”,“德主刑輔”。這種法律文化理念是我國古代法律文化所秉承的,“禮”在中國作爲一種行爲規則,在古代被作爲治國的根本,“禮”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所有意識範疇。同時,古代的法律中,對於法律的預防作用利用較小,其注重法律的懲罰與威懾作用。

其次,“皇權至上”,“家族權力本位”。中國古代強調國家權力本文,家族權力本文,君主的權力之大可以達到制約法律的地步。君主作爲國家法律的最高來源,對於法律的支配與限制有着決定性的權力,在家庭中,家族的族長或者家庭的父親以及兄長視爲家庭法律的制定者。同時,地方行政長官的權力集行政權力與司法權力於一身。

第三,我國古代的法律是公法與私法合一,實體法與訴訟法合一,這就形成了以刑法爲核心的中華法系這一具有獨特特徵的法系。

第四,“息事寧人,平爭止訟”。我國古代的法律心理是簡單解決事情,簡單解決人際關係,儘量避免不必要的、過大的矛盾產生以及激發。這種法律心理的生成,與“天人合一”的精神刺激以及“家族本位”的利益模式相關。人們認爲其行爲的好壞以及行爲的對錯自然有上天對其作出判斷,同時家族利益凌駕於個人利益之上,均會形成簡單解決所有事情的行事心理。

最後,“國法、天理、人情、相結合 ”。在我國古代的審判中,在適用國家法律的同時,還要注重人情以及案件的正義性這些情節,而且在某些時候將這些情節放大。如“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人情是避免懲罰的合理理由,當然“皇恩”在司法審判中也會產生一定的作用,這種“天之之理”也是審判的參照依據。對於人情作爲裁量依據,筆者認爲其是存在着一定理由的,就是東漢董仲舒提出的“儒術”,要求人人對其自身行爲進行各自約束,這無形中就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禮教與倫理約束。

四、中國法律文化的發展

我國古代法律文化有着多種傳統,顯示出來多種特徵,但隨着時間的不斷髮展,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不斷變遷,我國法律文化也進行了不斷的發展與進步。

首先,以民爲中心替代以刑爲中心。隨着經濟以及人文的發展,僅僅以懲罰作爲統治的手段出現較大的爭議,慢慢的,社會形態出現變更,加之經濟的不斷髮展,權利的不斷深入,“民刑並重”逐漸取代了“重刑輕民”,法律不再是作爲懲罰的工具,法律亦是保護權利的工具。

其次,司法開始逐步獨立。在我國古代司法權與行政權集於地方官員一體,司法權力的行使往往會受到行政權的干涉。但是,在政治、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國從制度、物質保證、職業資格等方面作出了司法獨立特別是法官獨立的相應規定。

最後,法律體系的開放性。我國古代的法律是比較封閉的,在早期,法律是隻有統治階級纔有權知道的,這是由於我國的自然經濟以及宗法制度決定的。但是隨着市場經濟的逐漸形成以及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建立,法律體系不斷開放,不僅人民民主化不斷加強,對於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法律交流也不斷增加。(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閻輝:“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法律意識的消極影響”。《法制與社會》。2013年第1期。

[2]於向陽:“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3]楊顯濱:“論當代中國法律文化價值的應然歸屬”。《河北法學》。2013年2月第2期。

淺論天人感應對古代文化的影響論文 篇四

摘要:探尋茶作爲一種文化載體,如何對中國古代文學產生影響,以及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實際上,從茶文化體系中所具體包含的精神理念看,其中所具有的思維內容,能夠爲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具體創作與發展提供無可替代的重要影響,而這也是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創作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所在。本文擬從傳統茶文化的起源以及內涵要素分析入手,結合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創作的特點理解,具體分析茶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

關鍵詞:茶文化體系;中國古代文學;內涵影響;創作背景;時代特點

在具體有關茶文化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兩晉時期,第一篇以茶爲主題的作品是《荈賦》,它的內容主要包含了當時種植茶樹的規模,採摘的過程,如何製茶,以及茶湯的顏色,這一作品開創了描寫茶葉的先河,因而對後世描寫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後來中國的古代文學形式逐漸開始擴展,有關茶文化的內容也逐漸豐富起來。又因爲茶文化本身也屬於古代文學的一種,因此,往往可以在各種古代文學作品中,發現茶文化的身影。

1傳統茶文化的起源以及內涵要素分析

事實上,通過對我國整個文學作品體系中,關於茶的文學作品主要有兩種,其一是以茶,或者茶文化爲主要內容的作品,最著名的當屬陸羽的《茶經》。當然,其更多情況下,還是與茶相關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所能展現和詮釋的是其他與茶相關的內容,因此,極其值得我們探究。

1.1傳統茶文化的起源分析

中國是茶的故鄉,因此,毋庸置疑,這裏也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茶伴隨着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歷史,見證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史,翻開歷史的畫卷,幾乎每一幅上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古代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在勞作過程中依據茶的特點創作出茶歌、茶舞、茶詩等等一系列作品,隨着茶葉越來越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茶葉也從簡單的茶事活動上升爲一種高雅的文化,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茶文化。實際上,在整個傳統茶文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文人始終都是其重要的驅動力。因此,與茶、茶文化相關的文學作品,都是對整個茶文化最真實傳遞和承載的重要內容。

1.2傳統茶文化的展現內涵要素分析

就傳統茶文化機制中,所謂的時代性,其表明茶文化在於各朝各代結合的過程中,展現出自己具有廣泛包容性,而在各個時期的茶文化都各有特點。當然,茶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爲整個傳統文化體系的核心與代表,其從根本上看在於茶文化中所具有的成熟包容性。當然,在我國,由於其自然特色和濃厚的民族氣息,決定了我國地域遼闊,加之各地文化習俗的不同,形成了各地具有獨特魅力的茶文化。比如,在雲南地區的普洱茶文化,浙江的龍井茶文化,福建地區的武夷茶文化等等,都以濃厚多樣的茶文化體系,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了整個茶文化體系的應用價值所在。

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創作的特點分析

我國是有着悠久文化機制的國家,無論是文學創作的理念,還是具體的文學作品,這都有着世界各個地區所不具備的優勢。當然,通過對整個文學發展的具體狀況進行分析,我們看到整個古代文學之所以能夠被人們有效應用,其關鍵在於中國古代文學在具體創作過程中,我們能夠體會到豐富而完善的思維理念和情感內涵,這些內容,實際上都是我們具體發揮文學作品價值,構建系統化、多元化文學作品機制的核心所在。

2.1中國古代文學的分類

中國古代文學大體可以分爲詩、詞、歌以及小說等衆多類型。最早出現的中國古代文學題材當屬詩和歌。最早的詩以“鋪採文,體物寫志”的特點著稱,注重借景抒情,《詩經》當屬這一類的代表之作。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詩以唐詩最爲出名,唐詩以其音律對仗工整因而朗朗上口得以流傳千古。提起詞則當屬宋詞,宋朝的開放文風催生出了宋詞,也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到宋朝歷史。其他產生與各個時期的文化機制,也都代表了各個朝代的文化特點。實際上,文學作品的多樣性,以及其中不同的類型,都是基於相應社會事物前提之下的藝術化表達。所以,從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發展狀況認知切入,其將對文學作品的創新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和全面瞭解。

2.2各時期文學作品茶文化的特點分析

從茶文化的發源以及中國古代文學的特點開始分析,可以看到在這些衆多的古代文學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茶文化的身影,足以表明茶文化的重要性。《詩經》中收集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有關茶的內容,運用了賦比興的手法,將古時勞動人民的艱辛描寫的淋漓盡致;各個時期的詩中關於茶的描寫則各有不同,但都表現出各時期的文化特點。詞以宋朝最爲著名,多寫人間疾苦。實際上,就整個茶文化體系的發展狀況看,其作爲一種融入了多種內涵要素的文化機制,其中所表達的不僅僅是一種時代發展的趨勢與內涵,同時更爲關鍵的是在整個文化機制中,其系統化闡述了人們對整個文化體系的理解。

3茶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分析

我們必須認識到任何一種文學作品的具體創作與發展,其不僅是基於相關物質元素前提的創作,同時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文學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其中所具體包含的精神理念和價值思維。因此,成熟而系統化的分析茶文化對我國古代文學作品體系的具體影響,其不僅僅是當前我們有效認知我國文學作品體系的重要訴求,同時也是在當前整個時代背景下,我們真正有效去傳播我國多元文化的關鍵與重點。當然,茶文化體系的核心內涵,也是諸多文學作品創作過程中的核心與關鍵。

3.1唐詩中的茶文化

中華的茶文化是古時文人墨客最爲喜愛的活動之一,而飲茶也爲文人帶來了許多靈感,品茶抒情,借茶寄託自己的情感,“賭書消得潑茶香”將他們的這種樂趣寫的淋漓盡致。唐詩中描寫茶文化最多的當屬白居易,有詩專門談了自身對茶文化機制的認知和了解,這不僅具體描寫出文人一起品茶鬥茶的勝景,同時包含了對茶事、茶趣的敘述,同樣他的詩,也是中國茶文化中“以茶簡德”的寫照。唐詩中的茶文化更多是精神上的描寫,因此,在這些具體的文學作品中,我們能從中感受其表現出高雅的文化機制,也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成分。

3.2宋詞中的茶文化

到了宋朝之後,其社會穩定,且良好的經濟發展實力,使得宋朝成爲我國曆史中,經濟發展水平和實力,極其雄厚的朝代。而其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也使得此時,茶文化體系有着新的發展空間。因此茶的種植面積得到進一步的擴大,故飲茶之風十分流行,茶文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宋詞中對茶文化的描寫更多是生活化的細膩精緻的表達,從很多極其經典的詞曲文化藝術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趨勢,從意境上來講,受到茶文化的影響,宋詞多表現出輕巧淡雅的美感,與唐詩相比,宋詞中更多了一份茶文化中的細膩婉約。當然,宋代有着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在這一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成熟,加上陶瓷技術、繪畫藝術等成熟發展,此時與茶相關的元素內容也實現了深層次發展,而這些內容,實際上都成爲整個文學作品藝術創作品質及內涵的以全面提升的重要資源要素。

3.3其他中國古代文學題材中的茶文化

提到茶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它以敘事描白的手法記錄了茶的發展以及我國古代茶文化的演變過程,對於我們瞭解茶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陸羽一生研究茶,精於茶道,並善於品茗。其他類型的中國古代文學,例如曲、小說等,都可以看到茶文化的身影,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茶文化體系,實際上對我國整個古代文學體系的具體發展和創作,乃至具體的文化理念和價值思維等等,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實際上,在當前我們的整體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早在先秦時期所形成的茶文化狀況,當然,除了以上極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外,其他很多文學作品機制中,也向我們具體展示了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思維價值,這些都是我們在理解和認知茶文化體系的關鍵。

4結語

從不同時期的古代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茶文化所產生的重要影響,茶作爲一個文化的載體,文人借它抒發出各種情感,所產生的作品也成爲如今我們瞭解古時茶文化的重要途徑,茶與文學早已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入彼此的骨血之中融爲一體,在讀那些有關茶的文學作品時,我們彷彿能夠感受到那一刻古人對茶文化的情有獨鍾,茶也早已變成他們的習慣了,茶文化,因此也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參考文獻

[1]王安霞。中國現代文學、文化中的頹廢和城市———評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J]。當代文壇,2015(5):132-135.

[2]蔡穎穎。論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的理論預設[J]。文藝理論研究,2015(19):126-128.

[3]董學文。傳統文化傳承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實踐研究———以《中國茶文化》課程爲例[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1):111-113.

淺論天人感應對古代文化的影響論文 篇五

摘要】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我國高中語文教材收錄了許多文質兼美的作品,許多作品尤其是古代文學作品中都包含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文章以高中語文古代文學作品爲主題,就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藉助古代文學作品進行民俗文化教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代文學作品;民俗文化;教學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教育部門順應時代發展,將民族文化教育提高了一個新的層次。青少年羣體是在外來文化浸染下長大的一代,許多高中生對民俗文化都缺少了解,爲此,許多專家學者都呼籲加快語文課程改革,在語文課堂中積極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中語文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元素,藉助古代文學作品開展民俗文化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豐富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因此可以說,在高中語文古代文學作品教學中滲透和開展民俗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那麼,如何在高中語文古代文學作品中進行民俗文化教學呢,筆者認爲,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以民俗爲主題,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青少年羣體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和政府歷來都非常重視青少年羣體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不過,當前青少年羣體的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如就高中生來說,高中生傳統文化知識欠缺,許多高中生對傳統文化表現出了冷淡和漠視態度,受此影響,高中生羣體的行爲失範、道德滑坡等問題越發嚴重。民俗文化蘊含着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民俗文化中汲取營養,對高中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和義務。具體到高中語文古代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要以民俗爲主題,深挖作品的時代背景,從更深的層面引導學生去分析作品的內涵和意義,以豐富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作品和民俗文化的認識,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道德觀念。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從林黛玉進賈府時,丫鬟婆子、親戚們的熱情表現,講述“熱情待客、使遠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的傳統民俗,告訴學生接人待物熱情、大方、周全是一種禮貌,是國人待客的禮數,教導學生做一個熱情、有禮貌的人。同時結合林黛玉在賈府首宴中就一改家中規矩,飯後立即漱口吃茶,講述“客隨主便”的民俗,教導大家去別人家做客時,不要過度強調自我,以自己爲中心,隨意行事。而是要聽從主人安排,注意禮貌,與主人家融洽相處。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認識和了解,還可以使學生接受傳統道德文化薰陶和教育,彌補學生所欠缺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意識。

二、以民俗爲工具,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人之文明,無文象不生,無文脈不傳。古代文學作品就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不過,許多古代作品都年代久遠,作品的語言表達方式、所推崇的東西、凝聚的情感,對高中生來說都具有一定的距離和陌生感。同樣,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都一直認爲,古代文學作品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民俗具有一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民俗元素,是古代民衆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們可以民俗這個工具,切入到古代文學作品所描述的場景中去,走進作者的文中、心中,瞭解他所描述的生活,想要表達的情感,以突破古代文學作品學習重點和難點。如在學習《蘭亭集序》這篇文章時,許多學生雖然感覺到這篇文章文辭優美,但是也感覺作品的主題和思路非常模糊,所以許多人都只是將這篇文章當做美文來欣賞,卻很難感受到作者的情緒。針對這種情況,在《蘭亭集序》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講述一下該作品出現的原因,作品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軍政高官在山陰蘭亭“修禊”時,王羲之爲在座之人所做詩集而寫的序文手稿。然後結合“魏晉時期,名師們熱衷於遊山玩水、高談闊論、詩酒唱和”的習俗,講述王羲之在酒醉中潑墨揮毫、醉筆走龍蛇的激情,講述作者對人生、造化、生死的感悟,使學生直抵作者內心,進而明白作者的情感和思路。

三、以民俗爲點綴,點燃課堂

錢夢龍先生說過:“古代文學作品是經過千百年時間淘洗流傳下來的極品,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可是,我們也要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許多古代文學作品的情感都非常隱晦,文字也苦澀難懂。加上一些教師在古代文學作品教學中不得其法,教學模式單調枯燥,所以,許多學生都無法從古代文學作品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現代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營造富有情趣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大腦皮層處於相對活躍的狀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古代文學作品富含多種民俗元素,而民俗中又有許多生動有趣的東西。因此,教師可以民俗爲點綴,活躍課堂氣氛,點燃課堂。綜上所述,高中語文古代文學作品和民俗文化教育在學生民族文化意識培養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把握好古代文學作品和民俗文化教育要點,對民俗文化深層解讀和剖析,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思想素質。

參考文獻:

[1]翟方園。高中語文古代文學作品民俗文化教學研究[D]。貴州師範大學,2015.

[2]臧勝楠。論語文課堂中的民俗文化教學策略[J]。教育文化論壇,2013(01)。

[3]李阿利。淺談中學語文教學滲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

淺論天人感應對古代文化的影響論文 篇六

摘要:《紅樓夢》作爲中國古典名著,在多方位展現了中國古代文化,尤其是對茶文化的描寫,引起後人對古代茶文化的思考。《紅樓夢》絕不負“一部《紅樓夢》,滿紙茶葉香”的說法。曹雪芹通過自身對茶文化的熟悉,在書中對茶文化着墨之多實屬罕見,在通過不同角度講訴茶文化的同時,塑造了與之相關的故事人物,使整個故事感情豐沛、形象飽滿。本文主要探討了《紅樓夢》中底蘊深厚的古代茶文化。

關鍵詞:《紅樓夢》;茶文化;古代

我國是茶的故鄉,茶葉與絲綢、瓷器是我國古代重要的貿易產品。在清代,傳統的茶文化開始向平民文化中發展,最終形成茶文化爲主的主流文化。

1、客來敬茶

中國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度,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千百年來,茶在我國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客來敬茶”已經成爲古代人們生活中茶文化的重要濃縮。由我國古代四書五經中將《禮》單獨列爲五經之一,就不難看出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程度,即便是看似簡單的“客來敬茶”也蘊藏着豐富的禮俗文化。在古代社會,嚴格的封建階級制度將人劃分爲不同的社會等級,來客的身份、地位等都可能不盡相同,因此,上茶時所上的茶品、茶具精緻程度以及上茶者和陪客飲茶者的身份,都體現着主人對來訪者的尊重程度。一般情況下,如果到訪者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一般,那麼只需要一般質量的茶葉和茶具,盡到待客之禮就可以了。而一旦客人具有較爲特殊的身份或社會地位,那麼從茶葉、茶具、茶點、陪客者等方面都要斟酌、細緻,在符合禮節的同時務必讓對方感受到熱情和尊敬。中國古代茶文化發展到清朝時期,“客來敬茶”這一文化習俗得到普及發展,尤其是清朝末期,國內茶館林立,茶館已經成爲人們談事、休息的主要場所,而中國古代的封建文化也在這一時期獲得了進一步發展。通過清代著作《紅樓夢》不難看出,其作者曹雪芹絕對是一位茶道高手,對中國傳承悠久的茶文化了解頗深。在《紅樓夢》中,曹雪芹用了許多筆墨對茶文化進行了詳盡描寫,且文辭細膩、文采斐然,從日常生活、茶俗茶禮、宴飲、待客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文字展示。例如書中重要角色劉姥姥在拜訪周瑞家的時候,主人只是用一般禮儀招待劉姥姥,茶具、茶葉都較爲普通,由小丫頭沏茶且沒有配茶點。但是,一旦來訪的客人身份特殊、地位崇高,就必須在各個方面做到周到細緻,以體現出對到訪者的歡迎和尊重。例如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親自獻茶賈母老君眉,對於茶具書中寫道:“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裏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鍾,捧與賈母。”描寫中不但點出了名貴茶具,而且道出了茶具的外觀造型、質地以及生產地址。尤其故事發展到元妃省親中“茶三獻”,更是將待客禮數上升到皇家規格。待客茶品、器具質量都是按照訪客身份的特殊性和地位的高低來決定的,所以不論是茶葉還是茶具,其品種和質量都是不可以隨意選用的。

2、饋贈茶禮

隨着茶文化風氣的普及發展,茶園增多,種類繁多、質量上乘的茶葉逐漸生產出來,隨着茶與人們生活的慢慢融合,高品質茶品慢慢成爲贈禮的一種。不論是官方還是在民間,茶葉都是一種重要禮品。在古代茶文化中,茶酒饋贈親友是一歷史悠久的傳統。追溯歷史,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茶葉就已經成爲皇室御用貢品,而在定親、祭祀祖先以及通家之好等日常事務中都有茶的出現,人們都將茶作爲一種主要贈禮。隨着茶俗茶禮的衍生髮展,與之伴生的茶具也成爲贈禮的一種大衆選擇,並且隨着歷史的發展,最終也形成一種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裏,茶具的製作材料經歷了最初的金、銀、玉到後來的陶瓷器,特別是隨着製作工藝的成熟完善,以紫砂壺爲代表的茶具慢慢開始佔領主要地位,並且其價格不斷上升,附帶很大的收藏價值,因此,相互贈送茶具不僅是一種交好往來方式,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以茶禮相贈,已達到交好目的在《紅樓夢》中也多有提到。比如在書中第二十五回中王熙鳳的以茶贈友情節,文中描寫鳳姐與探望寶玉的衆姐妹相遇,見到黛玉在場鳳姐道:“前兒我打發了丫頭送了兩瓶茶葉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謝多謝。”鳳姐兒又道:“你嚐了可還好不好?”沒有說完,寶玉便說道:“論理可倒罷了,只是我說不大甚好,也不知別人嘗着怎麼樣。”寶釵道:“味倒輕,只是顏色不大好些。”鳳姐道:“那是暹羅進貢來的。我嘗着也沒什麼趣兒,還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們的脾胃是怎樣?”寶玉道:“你果然愛吃,把我這個也拿了去吃罷。”鳳姐笑道:“你要愛吃,我那裏還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發丫頭取去了。”鳳姐道:“不用取去,我打發人送來就是了。我明兒還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發人送來。”之後王熙鳳打趣林黛玉“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在古代有定親茶這一說法,吃了對方的茶就等於接受了與對方的婚約。在之後的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各種茶具、茶品經常出現在作者筆下,在賈府這個富貴之家,茶具珍貴如王夫人正室中茗碗瓶花俱備、賈母花廳擺放的乘有舊窯什錦小茶杯的洋漆茶盤,以及其他茶爐、茶碾、茶筅、茶盂、茶格子、茶奩等。在《紅樓夢》情節中,賈元春就曾以茶筅作爲禮品贈予賈府衆姐妹。

3、養生保健佳品

茶,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飲品,可查閱的最早文獻是《神農本草經》,書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文化起源於周,興於唐,盛於宋,直到明清時期發展到極致。據相關統計,在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寫到茶的地方共有二百七十三處,茶不僅是一種藝術傳承、一份美學積澱,也是中華民族對養生學的探索和追求。經過千百年的探索,人們對茶的功效已經深入瞭解和掌握,茶不但有藥用價值,後人還發現了茶的養生功效,例如飲茶有助於美容養顏、健胃消食、解酒醒惱等。在古代典籍中,唐代著作《茶經》在茶的功用方面進行了記錄,而且作者陸羽被後世人尊稱爲茶聖。截至明代《茶普》進一步詳細介紹了飲茶的養生功效。因此不難看出,古人一直在努力探索、總結茶在養生方面的效用。那麼在茶文化發展到極致的清代,飲茶的養生功效又有怎樣的挖掘?在文化瑰寶《紅樓夢》中我們可以有所瞭解。《紅樓夢》中提到很多茶品,尤其是作爲鐘鳴鼎食之家,賈府飲用的茶自然是品質上乘的茶,我國的茶葉種類不勝枚舉,在書中提到的茶葉名品不但有普洱茶、老君眉、龍井茶、六安茶等古代貢茶,還有暹羅國進貢的暹羅茶以及杏仁茶、楓露茶、千紅一窟等茶品。首先,普洱茶,是黑茶的一種,最初其產地隸屬雲南普洱府,因此被命名爲普洱茶。關於普洱茶的養生作用,在《本草綱目》中提到有良好的醒酒作用,同時也有消食化痰和清胃生津的功效。在《紅樓夢》書中第六十三回,賈府巡夜的林之孝家就建議寶玉沏普洱茶飲用,以避免寶玉“因吃了面怕停住食”。其次,老君眉。賈母帶着劉姥姥參觀大觀園時,行到找翠庵,妙玉親自奉上老君眉。關於老君眉,在後世還沒有確定其品名和產地。一種說法是產自洞庭湖君山的銀針茶,鑑於其滿布毫毛且形如長眉而得名“老君眉”。而另外一種說法則是認爲書中提到的老君眉是一種產於福建武夷山的一種烏龍茶,帶有健胃消食和解膩的飲用功效。再次,龍井茶,即產自杭州聞名於世的西湖龍井,是宋時起貢茶的一種。龍井茶蘊含的維生素豐富,既能夠延緩衰老又能避免人體水分消減,同時,飲用龍井茶還可以緩解疲勞、提高思維能力。龍井茶在《紅樓夢》第八十三回中,寶玉到瀟湘館探望黛玉,黛玉吩咐紫鵑爲寶玉沏一碗龍井茶。最後,六安茶,與老君眉出自同一章回,即“櫳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奉茶,賈母以爲是六安茶,便直言“我不吃六安茶”。六安茶產地是安徽六安,又稱“六安瓜片”,與龍井一樣同屬綠茶,作爲清朝貢茶,有清心明目、通竅散風以及提神消乏的功用。

4、美學藝術

長久以來,茶文化風靡數千年,在歷史長河中涌現許許多多與茶有關的文學藝術作品。《紅樓夢》作爲一部描寫古代貴族生活的鴻篇鉅著,有茶俗文化的同時,當然也少不了對聯、以茶賦詩等風雅的情節。自古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雅士人生七大雅“琴、棋、書、畫、詩、酒、茶”,我國古代茶文化真正做到了雅俗並蓄。從古至今,許多文人雅士都藉助茶助興清思,留下許多佳作,其中對於茶的傳世之作也數不勝數,例如蘇東坡:“從來佳茗似佳人”。趙樸初:“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以及“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在《紅樓夢》中,賈府作爲名門貴胄,在飲茶和茶具方面的雅是極爲講究的,讓人印象最爲深刻的就是妙玉的茶具都是專門刻畫的,這一章回描寫得成窯五彩小蓋鍾、“斝瓟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小茶盤、脫胎填白蓋碗等許多製作技藝精湛的精美茶具,在向讀者展示這些器具精緻的同時,也使故事中的人物躍然紙上,生動形象。由此可見,雪芹先生對我國古代茶文化有着深刻的瞭解。《紅樓夢》描繪的賈府這一封建大家庭的茶道文化十分的恢弘大氣,這部著作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清代時期茶文化的盛行,從庶民到文人雅士全都喜歡喝茶,進而造成了茶葉和茶具需求量的增大,也爲茶與茶具地位的提升起到了推動作用。

結語

茶,發展到現今,已經穿越千年,無論是從文字記載還是茶藝方面考證,中國是當之無愧的茶之故鄉。縱觀歷史,我國古代茶文化貫穿於朝堂鄉野,在古代詩歌、音樂、宗教、繪畫藝術等藝術領域都有其元素,隨着清朝文學主流小說的興起,茶文化也到達極盛時期。茶,既存在於市井小民的生活中,也顯現於文人騷客的墨寶裏。《紅樓夢》中,曹雪芹對茶文化的瞭解和匠心獨運的情節構思,在另一個角度上揭示了古代茶文化對社會的全方位影響和滲透。

參考文獻

[1]王姍姍,蔡碧凡,蘇祝成。《紅樓夢》中的茶文化評述[J]。農業考古,2014(2):142-147.

[2]白建輝,白子良。解讀中國茶文化與《紅樓夢》[J]。福建茶葉,2016(1):231-232.

[3]呂雲濤。略論《紅樓夢》中的中國茶文化[J]。蘭臺世界,2013(4):115-116.

[4]陳思欣。紅樓品茗滿紙香———淺談《紅樓夢》與中國茶文化[J]。廣東茶業,2013(3):30-33.

淺論天人感應對古代文化的影響論文 篇七

論文摘要:中國古代體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古代體育休閒體育大致以休閒養生爲主,嬉戲、技擊、棋戲等爲副。從整體上看,中國古代休閒體育風格決定於不同時代的文化主流。並指出了中國古代休閒體育的發展是隨着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需要而發展的。

論文關鍵詞:古代中國,休閒體育,文化特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當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支便是體育文化,作爲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學,宗教、民俗等非物質文化的滋潤與浸染。一代有一代的政治,一代有一代的文學,一代也有一代的體育文化,從蠻荒的部落聯盟,到鐵馬冰河的春秋戰國,再到氣吞萬象的大唐盛世、崇尚縱馬騎射的八旗時代,繁盛的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如巴蜀變臉般的不斷上演、更換主打歌。歲移時易,中國封建社會的帷幕二千多年前便已落下,而長流的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卻依然以強硬的姿態滲透並影響着今天人們的生活。時值奧運盛年,本文擬從中國古代休閒體育文化的主要內容、特點及其與當代體育的關聯等方面論述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並希望從中獲得部分啓示,供當今的體育工作者借鑑。

1中國古代休閒體育文化的發展

在中國古代休閒體育中,民俗遊樂活動佔了很大的比例有適於文儒雅士的投壺、遊山,適於大衆的舞獅、鬥獸、鬥雞踩高蹺、踢踺子、盪鞦韆,適於兒童的鞭陀螺、騎行馬、滑板、繩。簡單的生活,使得人們有極高的興趣去參加各種娛樂動,並以此來豐富他們樸實的生活。除了親自參與大量娛活動外,欣賞休閒體育也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呂氏春秋分職篇》記着“今有召客者,灑醒共歌舞,鼓瑟吹竽明日不拜樂己者而拜主人,主人使之也”,表明早在戰國時的酒宴上,主人讓娼優歌舞助興已成爲一種時尚。兩漢時期,百戲技藝得到了很快發展,比如倒立、柔術、逆行連倒、跳劍、耍壇、扛鼎、旋盤、頂竿、走繩等技藝。隋唐以後,由於社經濟的發展,文化生活的逐漸豐富,尤其是城市經濟文化的展,人們的休閒形式呈現了多樣化。除了觀看欣賞百戲藝術,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的戲曲、樂舞也成爲人們的主要休閒樂方式。宋元以後,出現了武藝打擂爲主要形式的競賽活動,形式內容多樣。北宋時期的汴梁、南宋的臨安、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清代的北京都是不同時期表演藝術的大都會,必然爲人們參與和觀賞休閒娛樂活動創造了條件。在宋元后,各地小鎮鄉村的文化生活也活躍起來。

2中國古代休閒體育文化的思想

老子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物,道家思想理論的開山鼻祖,他的經典理論是“無爲而化”,其本意是在清靜無爲中達到一種精神昇華的境界,這種觀點也成了他休閒體育思想的基礎。然而同時代的儒家論著《大學》一書中提出了“小人閒居爲不善”的說法,意思是說人不能閒着,否則就會幹壞事。儘管這裏是警告小人,似乎預示着正人君子的休閒也是不好的,休閒體育更是不值得稱道的事情。這很容易讓我們誤以爲老子的無爲理論跟這種說法暗合,實際上老子並沒有狹隘地主張什麼也不做,他的無爲理論也並不是反對休閒。相反,在老子看來,休閒是值得提倡的,休閒體育的積極作用也不能否定。根據記載看,老子甚至很喜歡參與體育休閒。老子談到了他自己“馳騁田獵心發狂”的感受。公元前400年左右的王公大臣、社會名流經常離開工作去打獵,這種狩獵的主要目的不是爲了獲取獵物來餬口,而是爲休閒,是一種避免過於沉溺於公務的生理心理調節與休息,由此可見,老子對這種狩獵是很贊成的,他通過狩獵獲得的愉悅心情則表現得如此強烈,以至於用“發狂”來形容。從老子的其他著述中,我們還可以認識到他所提出的清靜和避害的主張,只是反對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不能自拔,對於正當的體育休閒所秉持的態度卻無疑是積極的,他本人表示了支持並參與其中。繼老子之後,莊子成爲道家思想理論的一位重量級人物,筆者認爲,莊子理論中涉及到養生和休閒的哲學問題,從體育史研究需要的角度去分析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3中國古代休閒體育文化的特點

3.1主要存在於宮廷與民間

中國古代的休閒體育主要由宮廷體育與民間體育發展而來,一方面這與我國古代重宮廷體育、社會體育,輕學校體育有關。古代數千年中,體育主要存在於民間、軍隊、宮廷之中,學校體育發展緩慢。另一方面這與古代的社會生活水平相適應。當時人們生活水平低下,競爭少、壓力小、生活節奏慢,過着一種簡單而安然的衣食住行生活,休閒享樂更是宮廷生活的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中國統治者的思想觀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校教育的發展。

3.2與倫理道德緊密相連,競技性較弱

中國古代體育長期以來同倫理道德保持着緊密的聯繫。最初,人們把體育作爲倫理道德形式的一部分,如射箭、投壺曾作爲“禮”的內容之一而存在。在孔子教育中,“禮”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包括射禮、田獵、投壺、樂舞等。西周實行“武力征誅”的同時,又主張“敬德敬禮”,對日常生活都“飾之以禮樂”。此外,古代中國人注重養生,主張清靜無爲、與世無爭。在體育生活中,大多是追求個人的心情愉悅,強調一種對藝術美的追求,其競技性與西方相比要弱得多。中國的體育思想從誕生之日起就主張“身心合一”,強調肉體與精神的統一。加上受輕武思想和文武分途教育制度的影響,中國古代體育的競技項目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唐代以後,有些本來是競技性的運動項目,如蹴鞠就逐漸變成娛樂性的活動,有些競技性很強的項目,如馬球就停止流行了。

3.3繁多的祭典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休閒體育的發展

在古代社會,由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較低,對鬼神有着高度的崇拜與屈服,使人們的日常生活經常伴隨着隆重的祭祀活動。原始社會後期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夏朝統治者崇信“天命”,商代統治者崇信鬼神,奴隸主事無大小都要請示鬼神,祭祀活動十分頻繁。西周推行“尊禮文化”,除了宗教迷信外,實行所謂的“德政”和“禮治”,伴隨所有這些迷信活動和禮制的是逐漸形成的、繁瑣的祭祀和禮儀程式,如西周的“禮射”。祭典活動開展的頻繁性、長期性和穩定性以及其內容的豐富性,對休閒體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一些發展成爲中國傳統的節日,如:端午節和元宵節。規則性,也不象古代的祭典活動那樣具有嚴格的禮儀約束。無論從時間地點還是從內容形式上來講都有很大的隨意性,這是休閒體育讓人能徹底放鬆身心的主要特徵所在。

參考文獻

1 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 唐]杜甫。清明[A]。錢注杜詩[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唐]王維。寒食城東即事[A]。王維詩選[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4 劉秉果。中國古代體育史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